全 文 :中药 • ≤对人胃癌细胞 ≥≤2z|st体内作用
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赵爱光 tou3 o杨金坤 t o尤圣富 t o李 婷 t o赵海磊 t o顾 缨 t o唐莱娣 t
ktq上海中医药大学 附属龙华医院 肿瘤一科 o上海 usssvu~
uq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高校中医内科学 ∞研究院 o上海 ustusvl
≈摘要 目的 }探讨以四君子汤等健脾中药为基础的复方胃肠安 k• ≤ l对胃癌细胞的体内作用分子机制 ∀
方法 }采用人胃癌细胞 ≥≤ 2z|st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系统评价 • ≤对胃癌细胞的体内抑瘤作用 ~链霉素抗生
物素 2过氧化酶法 k≥°法 l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 °≤表达 o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 §×°缺口末端标记
k×∞法 l检测凋亡指数以及 ≥°法检测 ¦¤¶³¤¶¨2v的活化表达 ~¦⁄ ¤µµ¤¼筛选出 • ≤组 q≥q对照组差异表达
u倍以上基因 o ¤¨¯2·¬°¨±∏¤±·¬·¤·¬√¨°≤ 验证与增殖 !凋亡 !分化及信号转导密切相关的 t|条基因的表达 ~≥°法检
测部分有差异表达的基因在细胞内的蛋白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o• ≤组对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平均抑制率为
kww1vu n x1yzlh ov次实验 • ≤组的平均瘤重分别为 ks1|| ? s1zylokt1su ? s1tyloks1{{ ? s1wzl ªo分别低于对
照组的 kt1|v ? s1x{lokt1yx ? s1wylokt1yv ? s1xul ªkΠ s1sxl~• ≤组移植瘤 °≤阳性表达率 kvx1zv ?
y1stlh !强阳性表达率 kv1v| ? t1w{lh 和总阳性率 kv|1sv ? z1vzlh 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 kxv1w{ ? |1vwlh o
k{1z{ ? x1wvlh okyu1uy ? tv1{slh kΠ s1sxl~凋亡指数为 k|1zu ? w1xtlh 高于对照组的 ku1wxh ? t1vzlh
k×∞法 l~• ≤组活化 ¦¤¶³¤¶¨2v表达阳性率为 kx1us ? u1uylh o较对照组的 ku1{u ? t1{wlh高 kΠ s1svyzl~
与对照组比较 o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出 • ≤组共 wx个 u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 o其中上调表达 uw个 o下调表达
ut个 ∀ vx个已克隆基因 ots个表达序列标签 k ¬¨³µ¨¶¶¬²± ¶¨ ∏´¨ ±¦¨ ·¤ªo∞≥×l~up ∃∃≤×法对 t|条目标基因的表达量进
行评估 o与对照组比较 o表达量显著差异 w倍以上的有 ≥·¤·v kup ∃∃≤× s1tylo °÷ kup ∃∃≤× s1t{lo ⁄t
kup ∃∃≤× s1uvlo¥¦¯2ukup ∃∃≤× s1tslo均为下调表达作用 ~• ≤组 °2≥·¤·v阳性表达率 kvx1|v ? tu1yzlh !强阳性
表达率 kv1ywh ? t1zulh 和总阳性率 kv|1xz ? tv1vtlh 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 kxy1w| ? |1vwlh oktv1ty ?
z1sylh oky|1yx ? ts1{slh o差异有显著性 ~¥¦¯2u蛋白阳性表达率 kt1yu ? s1{ulh低于对照组的 kz1xv ? v1zvlh
kΠ s1sxl∀结论 }健脾中药复方 • ≤在体内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o诱导凋亡 ~• ≤对胃癌细胞 ≥≤ 2z|st在核酸
层次上有影响作用的已知基因主要为 ≥·¤·vo °÷ o ⁄to¥¦¯2uo均为下调表达作用 ~在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机制与
抑制磷酸化的 ≥·¤·vo¥¦¯2u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 o上调活化 ¦¤¶³¤¶¨2v的表达有关 ∀
≈关键词 胃癌 ~健脾中药 ~基因表达 ~¦⁄微阵列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中图分类号 u{xqx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zlt|2usu{2s|
≈收稿日期 ussy2ts2uv
≈基金项目 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ksu±
twswvl~
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 kst≤syl~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课题
ksu⁄wsx{l~上海市教委 ∞研究院建设项目 k∞svss{l~上海市重点
学科建设项目 k≠svsul
≈通讯作者 3 赵爱光 oר¯}ksutlywv{xzss2vzuuoƒ¤¬}ksutl
ywv|{vtso∞2°¤¬¯}¤¬ª∏¤±ª «²·°¤¬¯q¦²°
采用中医中药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 o是我国胃
癌临床实践中的一个特色 ≈t ∀由于中药复方成分
极其复杂 o常规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很难界定其物质
基础与作用靶点及疗效的关系 o作用机制不明 o严重
制约了创新民族新药的研发 ∀以往的随机对照临床
研究 ≈tou 和 x年随访研究 ≈v 证实以四君子汤等健脾
中药为基础的复方胃肠安 k• ≤ l可提高进展期胃
癌生存率 o改善生存质量 o降低根治术后患者的复发
转移率 ∀先前的实验研究发现 • ≤及其组分四君
子汤可诱导人胃癌细胞 ≥≤ 2z|st裸小鼠皮下移植
瘤细胞凋亡 ≈w o抑制增殖 o并影响某些增殖 !凋亡相
关基因的表达 ≈x ∀本研究拟在人胃癌裸小鼠皮下
移植瘤模型中 o利用 ¦⁄微阵列 k¦⁄ ¤µµ¤¼l!实
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k ¤¨¯2·¬°¨ ±∏¤±·¬·¤·¬√¨ °≤ l
等技术 o筛选与验证出 • ≤对人胃癌细胞 ≥≤ 2
#{u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 t|
¦·²¥¨ µo ussz
z|st体内作用可能影响的基因 o探讨 • ≤作用的
环节 o为阐明 • ≤作用机制及该复方中抗肿瘤活
性成分研究提供工作基础 ∀
1 材料和方法
1q1 药物
1q1q1 中药复方 • ≤制备及制剂稳定性监测
• ≤由太子参 tu ª!炒白术 tu ª!茯苓 vs ª!姜半夏
| ª!青皮 w1x ª!陈皮 w1x ª!生牡蛎 vs ª!夏枯草 tu
ª!红藤 vs ª!白扁豆 vs ª!绿萼梅 | ª等组成 ∀全部
单味生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药房提
供 o固定产地和饮片生产工序 o采用水煎剂 o调节至
tus °ª# °pt k每毫升含生药量计 lo高温灭菌 ow
ε 备用 ∀ • ≤的制剂稳定性监测采用高效液相色
谱 k°≤l法 o色谱条件 }¬¦«µ²¶³«¨ µ2≤t{色谱柱 o流
动相甲醇 2水 o梯度洗脱 o检测波长 u{s ±°~流速 t
°# °¬±pt o柱温 ux ε ∀
1q1q2 氟脲嘧啶 kx2ƒl x2ƒ购自上海旭东海普
药业有限公司 o批号 svsyst∀
1q2 动物实验
1q2q1 瘤种 人胃癌 ≥≤2z|st细胞株引自原中国
科学院上海市细胞库 o经体外 !体内传代 o形成稳定的
皮下移植瘤模型 o体内第 v代 k°vl移植瘤为瘤种 ∀
1q2q2 动物 y ∗ z周龄
r≤ 2±∏r±∏雄性裸小
鼠 o体重 t{ ∗ uu ªo购自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o动物合
格证号 ≥≤÷k沪 lussu2ssst∀
1q2q3 造模及分组 皮下移植瘤模型造模采用文
献和以往的方法 ) ) ) 组织块套管针法 ≈wox ∀瘤块接
种于裸小鼠右侧颈背部皮下 o每只动物接种瘤块大
小为 v °°v左右 ~造模第 {天选瘤块直径 t1x °°以
上的动物 o随机分为 • ≤组 !x2ƒ组和 ≥对照组 o
共进行 v次实验 ∀每次各组起始和最终动物数见下
表中 ∀分组后 • ≤组和对照组分别以 tus °ª#
°pt • ≤和 x °# §pt ≥灌胃 o §´o共 vw §~x2ƒ
组 }x2ƒ s1w °ªkus °ª# ®ªpt # §pt l腹腔注射 o §´o
共 y §∀造模第 wu天脱颈处死小鼠 o称取瘤块质量 o
并无菌保存瘤块标本分别液氮冻存和常规制石蜡包
埋病理切片 ~肿瘤抑制率按以下公式计算 }抑瘤率
kh l k对照组平均瘤重 p实验组平均瘤重 l r对照
组平均瘤重 ≅ tssh ∀
1q3 °≤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法 o°≤ ²∏¶¨ ²±²¦¯²±¤¯
±·¬¥²§¼k上海长岛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o≤¤·q²} 2
swvzo²·}sxs|l~二抗 ≥∏³¨ µ√¬¶¬²±o±¬√ µ¨¶¤¯ k±·¬2
²∏¶¨ r ¤¥¥¬·2 °lk上海长岛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o
≤¤·q ²⁄2vsswo²·xy{syl∀操作流程按文献及试
剂盒要求进行 ∀以微波进行抗原修复 o一抗稀释度
为 tΒtxs∀每张切片在光镜下定位 o取非坏死区 o随
机选取 x个视野 k ≅ wsslo采用 ≥°× ⁄∂ ≤∞
∂ ∞ ≥w1s1u采集图像 o计数至少 t sss个以上
细胞作染色结果判定 ∀ °≤染色定位于细胞核 o
将染色强度分为 }≠阴性 }细胞核无着色 ~阳性 }细
胞核着色为浅黄色或棕黄色 ~≈强阳性 }细胞核着色
为棕褐色 ∀阳性率 kh l 阳性细胞数 r总细胞数 ≅
tssh ~强阳性率 kh l 强阳性细胞数 r总细胞数 ≅
tssh ~总阳性率 kh l k阳性细胞数 n强阳性细胞
数 l r总细胞数 ≅ tssh ∀
1q4 凋亡细胞标记
×∞法 o采用 ± ¶¬·∏¦¨¯¯ §¨ ¤·« §¨ ·¨¦·¬²± ¬·o
°⁄试剂盒 k ²¦«¨ §¬¤ª±²¶·¬¦¦²µ³²µ¤·¬²±¶o≤¤·q²}
tty{w{tz|tso²·}tusyzsssl∀操作流程按文献及
试剂盒要求进行 ∀每张切片在光镜下定位 o取非坏
死区 o随机选取 x个视野 k ≅ wsslo采用 ≥°× ⁄2
∂ ≤∞ ∂ ∞ ≥w1s1u采集图像 o计数至少 t sss
个以上细胞作染色结果判定 ∀凋亡指数 koh l
凋亡细胞数 r总细胞数 ≅ tssh ∀
1q5 活化 ≤¤¶³¤¶¨2v的表达
免疫 组 织 化 学 ≥° 法 o ≤¯¨ ¤√ §¨ ≤¤¶³¤¶¨2v
k¶³tzxl±·¬¥²§¼兔抗人多克隆抗体 k≤¨¯¯ ≥¬ª±¤2
¬¯±ª·¨¦«±²¯²ª¼q ±¦o≤¤·q² f|yyto ²·txl∀一抗
稀释度为 tΒusso不进行抗原修复 o余实验步骤同
113∀活化 ≤¤¶³¤¶¨2v片段染色定位于细胞浆和核
周 ∀阴性 }细胞浆和核周无着色 ~阳性 }细胞浆及核
周着色为浅黄色或棕黄色 !棕褐色 ∀阳性率 kh l
阳性细胞数 r总细胞数 ≅ tssh ∀
1q6 ¦⁄ ¤µµ¤¼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1q6q1 ° 抽提 !定量 s1u ª新鲜标本采用
≤的 ×µ¬½²¯提取总 后用 ±¬¤ª¨ ±公司的 2¯
¬ª²·¨¬° °¬§¬¬·分离 ° 并定量 ∀
1q6q2 样品反转录及 vv °标记 取 t Λª° 用
°µ²° ª¨¤公司的反转录试剂盒反转录 ¦⁄并用
≈Α2vv ° §×°标记 o高温变性后作为杂交探针 ∀
1q6q3 标本混合 按对照组 u份标本混合成 t个
样品 ~• ≤组 w份标本分别混合成 u个样品 ∀
1q6q4 ¦⁄膜的制备 单克隆菌种扩增 o抽质粒 o
#|u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 t|
¦·²¥¨ µo ussz
°≤扩增 o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结果 ∀基因的扩
增产物经纯化 !变性后转移至 v{w孔板中 ∀采用
¬² ²¥²·¬¦¶公司的自动点膜仪点膜 o尼龙膜规格为 {
¦° ≅tu ¦°o膜上共点 tw t{t个基因 o每个基因 u个点 ∀
1q6q5 杂交和洗膜 将已点制好并已预杂交的尼
龙膜与已高温变性的探针 oy{ ε 杂交约 uw «后洗
膜 o洗膜结束 o磷屏压片 ∀
1q6q6 信号扫描及结果分析 采用 ƒ∏¬©¬¯°公司的
ƒ vsss信号扫描仪扫描磷屏 o图像分析 ∀膜上信
号分析标准 }≠两张膜上的背景亮度值均设为 s~
同一张膜上任意两个对照基因的亮度值差异在 u倍
之内 ~≈同一张膜上代表同一克隆的两点亮度值差异
在 u倍之内 ~…一张膜上同一克隆的两点亮度分别是
另一张膜上对应点亮度的 u倍以上 o且它们在两张膜
上信号点强度值都在 u以上 o或者是在一张膜上小于
u同时在另一张膜上大于 tso可以确信这个克隆代表
的基因在这两种样品中有明显的表达差异 ∀
1q7 ≥≠
ªµ¨ ±¨ §¼¨ ¤¨¯2·¬°¨ ±∏¤±·¬·¤·¬√¨ °≤
以甘油醛 2v2磷酸脱氢酶 k°⁄ l作为内参基因 o
由上海市风湿病研究所惠赠 k©²µº¤µ§ ³µ¬° µ¨}xχ2
××≤×≤ 2vχ~ µ¨√ µ¨¶¨ ³µ¬° µ¨} xχ2
××××××≤ 2vχo扩增片段长度为
uux ¥³l∀根据 ¦⁄ ¤µµ¤¼筛选结果 o选择与细胞增
殖 !分化 !凋亡及信号转导密切相关的目标基因 tx
条以及 ©¤¶o¥¦¯2¬¯o¥¤¬和 ¥¦¯2u等 w条凋亡调控基
因 o以 °µ¬° µ¨∞¬³µ¨¶¶u1s软件设计扩增引物 o共 t|
对 k表 tl∀引物设计后通过
≥×分析 kºººq ±¦2
¥¬q ± °¯q ±¬«q ª²√r
≥×l避免扩增的序列存在非
特异性 ~用 ²¯¬ª² §¨ °²软件测试序列无引物二聚体
形成 ∀由 פ¤ ¤
¬²·¨¦«±²¯²ª¼ k⁄¤¯¬¤±l≤²qo ·§q
合成引物 ∀ tss °ª液氮冻存肿瘤组织采用
≤
的 ×µ¬½²¯提取总 并定量 ∀取 t Λª总 用
°µ²° ª¨¤公司的反转录试剂盒反转录 ¦⁄∀实时
定量 °≤ 采用 ±√¬·µ²ª¨ ±公司的 ° ¤¯·¬±∏°µ ≥≠
µ
µ¨ ±¨ °´≤ ≥∏³¨ µ ¬¬ ⁄k≤¤·q ²q ttzvv2sv{lo
反应体系 xΛ} ts Λ°²¯ # pt ³µ¬° µ¨k ¤ ³¤¬µl
s1x Λn ≥≠
u1x Λn ÷ s1t Λn ¦⁄ t
Λn§§u s1| Λ∀反应条件 }¶·¤ª¨toxs ε ou °¬±~
¶·¤ª¨ uo|x ε otx °¬±~¶·¤ª¨vows ¦¼¦¯ ¶¨o|w ε otx ¶~xx
ε ovs ¶~zu ε ovs ¶~¶·¤ª¨ wo|x ε otx ¶~ys ε otx ¶~
|x ε otx ¶∀每个样品均作 v个复孔在
°µ¬¶°
z|ss测序仪 k美国 ³³¯¬¨§
¬²¶¼¶·¨°¶公司 l进行
°≤ 反应 ∀用 ≥⁄≥u1t软件进行染色信号收集和结
果分析 o选择相对定量模式 o分析各孔 ≤×值 k模板
扩增到一定拷贝数时即处于指数上升期所需反应循
环数大小 lo计算出标化后的 p ∃∃≤×值 oup ∃∃≤×法 ≈y
对目标基因的表达量进行评估 ∀
1q8 磷酸化 2≥·¤·v和 ¥¦¯2u蛋白表达的定位研究
1q8q1 磷酸化 2≥·¤·vk°2≥·¤·vl蛋白的表达 免疫组
织化学 ≥°法 o以 ≥·¤·v磷酸酪氨酸抗体 k³«²¶³«²2
×¼µzsx2≥·¤·vl识别 ≥·¤·v的活化形式 ∀ °«²¶³«²2≥·¤·v
k×¼µzsxl ±·¬¥²§¼兔抗人多克隆抗体 k¦¨¯¯ ¶¬ª±¤¯¬±ª
·¨¦«±²¯²ª¼q ±¦o≤¤·q² f|tvto ²·xl∀一抗稀释度
为 tΒtsso不进行抗原修复 ∀余实验步骤同 113∀ °2
≥·¤·v蛋白染色定位于细胞核 o将染色强度分为 }≠
阴性 o细胞核无着色 ~ 阳性 o细胞核着色为浅黄色
或棕黄色 ~≈强阳性 o细胞核着色为棕褐色 ∀阳性率
kh l 阳性细胞数 r总细胞数 ≅ tssh ~强阳性率
kh l 强阳性细胞数 r总细胞数 ≅ tssh ~总阳性率
kh l k阳性细胞数 n强阳性细胞数 l r总细胞数 ≅
tssh ∀
1q8q2 ¥¦¯2u蛋白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法 o¥¦¯2u
鼠抗人单克隆抗体 k上海长岛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o
≤¤·q² 2ssuxo²·xt{syl∀一抗稀释度为 tΒxso
抗原修复液改为 t °°²¯ # pt的 ∞⁄× k³ {1sl∀
¥¦¯2u蛋白定位于胞浆 !核膜等处 ∀阴性 }细胞浆和
核周无着色 ~阳性 }细胞浆及核膜着色为浅黄色或棕
黄色 !棕褐色 ∀阳性率 kh l 阳性细胞数 r总细胞
数 ≅ tssh ∀
1q9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cξ ? σ表达 o结果采用方差分析 o
确定 Π s1sx为差异有显著性 ∀
2 结果
2q1 • ≤对人胃癌细胞 ≥≤ 2z|st裸小鼠皮下瘤
生长的影响
采用固定操作程序的 °≤法进行 • ≤制剂的
质量控制 o结果分次制备的 • ≤水煎剂所获得的
°≤图像各峰值和形态基本稳定 ∀ v次实验 • ≤
组平均瘤重均低于对照组 o差异有显著性 kΠ
s1sxlo平均抑瘤率为 kww1vu n x1yzlh ~x2ƒ组 v次
平均瘤重均低于对照组 o差异有显著性 kΠ s1sxlo
平均抑制率在 kwz1sw ? tt1vvlh k表 tl∀提示 • ≤
具有抑制人胃癌细胞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作用 ∀
2q2 • ≤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sv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 t|
¦·²¥¨ µo ussz
表 t 不同处理对裸小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作用 kcξ ? σl
组别
²qt
ν
始 r终
瘤重
rª Π
tl 抑瘤率
rh
²qu
ν
始 r终
瘤重
rª Π
tl 抑瘤率
rh
²qv
ν
始 r终
瘤重
rª Π
tl 抑瘤率
rh
• ≤ {r{ s1|| ? s1zy s1stt z w{1zs {rzvl t1su ? s1ty s1ssw x vz1|t {r{ s1{{ ? s1wz s1ssz u wy1vx
x2ĸ tsr|ul s1zz ? s1w{ s1sss u ys1ts zrz s1|z ? s1vw s1ssx y wt1u| zrz s1|{ ? s1wy s1sty z v|1zw
对照 {r{ t1|v ? s1x{ {r{ t1yx ? s1wy |r| t1yv ? s1xu
注 }tl与对照组比较 ~ul死于 x2ƒ毒性作用 ~vl死于灌胃操作
• ≤组移植瘤 °≤阳性表达率 !强阳性表达
率和总阳性率均分别低于对照组 o差异有显著性 ~x2
ƒ组 °≤的阳性表达率和总阳性表达率也低于
对照组 o且差异有显著性 k表 uo图 tl∀ • ≤组凋亡
指数高于对照组 k×∞法 lo差异有显著性 ~x2ƒ
组凋亡指数为亦高于 ≥对照组 o差异有显著性 k表
uo图 ul∀ • ≤组活化 ¦¤¶³¤¶¨2v表达阳性率较 ≥
对照组高 o差异有显著性 ~x2ƒ组也较 ≥对照组
高 o差异有显著性 k表 uo图 vl∀提示 • ≤在体内
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o诱导凋亡 ∀
表 u • ≤对 ≥≤ 2z|st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kcξ ? σl h
组别 ν
°≤表达
阳性率 强阳性率 总阳性率
×∞染色
凋亡指数
活化 ≤¤¶³¤¶¨2v
k¶³tzxl表达阳性率
• ≤ { vx1zv ? y1sttl v1v| ? t1w{ul v|1sv ? z1vztl |1zu ? w1xttl x1us ? u1uyul
x2ĸ | vz1{y ? ty1xsul x1yu ? w1ut wv1w{ ? t|1zzul x1zw ? t1zxtl w1zv ? t1zyul
对照 { xv1w{ ? |1vw {1z{ ? x1wv yu1uy ? tv1{s u1wx ? t1vz u1{u ? t1{w
注 }与对照组比较 tl Π s1stoul Π s1sx
2q3 ¦⁄ ¤µµ¤¼筛选 • ≤组与 q≥q对照组有差
异表达的基因
• ≤组和 ≥对照组肿瘤组织的 ¦⁄均能与
膜上的顺序结合 o并显影 o结果符合信号分析的质量
控制标准 ∀在 tw t{t个基因中 o对照组与 • ≤组肿
瘤组织间共筛选出 wx个 u倍以上差异表达信号 o分
别为 uw个上调基因和 ut个下调基因 ∀其中共有 vx
个已克隆基因 ots个 ∞≥×∀在 vx个已克隆基因中在
±¨¥¤±®o 等相关数据库以及 °∏¥ §¨文献中检
索到功能的基因有 vt个 o初步分类 o大致涉及癌基因
和细胞分裂相关基因 !转录和翻译系统基因 !⁄合
成修复重组基因 !分化 r发育相关基因 !凋亡基因 !细
胞受体 !信号转导 !免疫相关 !代谢相关及其他基因等
ts类 ∀其中 µ¨¼·«µ²¬§§¬©©¨µ¨±·¬¤·¬²±2µ¨ ¤¯·¨§©¤¦·²µk¶q
uzwvs|l和 ∞≥׶~ • ¤¨®¯¼ ¶¬°¬¯¤µ·² «×w≈²°² ¶¤2
³¬¨±¶ k¶qt{{|{ulu条基因目前尚未在肿瘤组织中
检测到 ∀其余 u|条基因均能在肿瘤组织中检测到 ∀
• ≤组与对照组样品间有表达差异基因的 ¤·¬²值
k• ≤组 r对照组 l在 s1sy{ u ∗ s1w{u uk• ≤组下
调 l及 u1ssw w ∗ y1z{{ |k• ≤组上调 l∀
2q4 实时定量 °≤ 验证 ¦⁄ ¤µµ¤¼部分结果
对 tx条为目前已知与调控细胞增殖 !分化 !免
疫等相关的基因及 w条与凋亡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
量采用 up ∃∃≤×法进行评估 o与对照组比较 o表达量差
#tv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 t|
¦·²¥¨ µo ussz
异 w倍以上的有 ≥·¤·vo °÷ o ⁄t和 ¥¦¯2uk表 vlo
均为下调 o提示 • ≤对胃癌 ≥≤ 2z|st细胞在核酸
层次上有影响作用的已知基因主要为 ≥·¤·vo °÷ o
⁄to¥¦¯2uo均为下调表达作用 ∀
表 v 实时定量 °≤ 分析基因表达量
基因名称 ±¬ ±¨¨号 引物 kxχ∗ vχl 结合位点r¥³
扩增长度
r¥³
• ≤ tus °ª# °pt组 r对照组
∃∃≤×k±l up ∃∃≤×
≥××v ¶1wutvwu ©²µº¤µ§ ≤≤×≤≤×≤≤×≤ uxw x{ u1yxkwl s1tyks1tt ∗ s1uwl
µ¨√ µ¨¶¨ ≤×≤≤≤≤×≤≤×× vtt
×÷t
°t ¶1xwvz ©²µº¤µ§ ≤≤××≤≤×≤≤×≤≤××× wwt yu s1vxkwl s1z|ks1ux ∗ u1w{l
µ¨√ µ¨¶¨ ≤××≤≤≤ xsu
°÷ ¶1 z|uz ©²µº¤µ§ ×≤≤×××≤×≤×× y y| u1xskxl s1t{ks1tv ∗ s1uvl
µ¨√ µ¨¶¨ ×≤≤≤≤××××××≤≤×× zw
×t ¶1xs|wtw ©²µº¤µ§ ≤×≤×≤≤×≤××××× vsy | p t1xtkwl u1{wkt1ws ∗ x1{sl
µ¨√ µ¨¶¨ ≤×≤≤××≤×≤≤×≤≤×××≤ |{
vt ¶1||xu{ ©²µº¤µ§ ≤≤××××××≤≤××≤×≤≤× |s y| s1uzkvl s1{vks1w| ∗ t1wul
µ¨√ µ¨¶¨ ×≤≤×≤≤× tx{
∞ƒu ¶1uzztxw ©²µº¤µ§ ≤×≤××××≤≤×××≤ ysy ys p s1svkvl t1suks1{{ ∗ t1t|l
µ¨√ µ¨¶¨ ≤××≤≤≤×≤× yyx
°ƒ⁄t ¶1w{vxyw ©²µº¤µ§ ≤×≤×××≤×≤×× u{s yw p s1{{kul t1{wkt1v{ ∗ u1wzl
µ¨√ µ¨¶¨ ×≤≤≤×≤≤××≤×≤≤≤×≤ vwv
∞u⁄v ¶1xt{zzv ©²µº¤µ§ ≤××≤≤≤≤≤ yy x{ s1uzkvl s1{vks1ys ∗ t1txl
µ¨√ µ¨¶¨ ≤≤≤≤××××≤ tuv
± ≤ ¶1w{txzt ©²µº¤µ§ ×≤≤≤≤×≤≤× t{{ yw s1txktl s1{s
µ¨√ µ¨¶¨ ≤×≤≤≤≤≤×××≤≤× uxt
v ¶1zvz|| ©²µº¤µ§ ≤≤≤×≤×≤ uxs zu s1x|kul s1yyks1uz ∗ t1yul
µ¨√ µ¨¶¨ ≤×≤××≤××××≤≤≤××≤ vut
≤⁄tw¤±·¬ª¨ ± ¶1tyv{yz ©²µº¤µ§ ≤≤×≤≤≤××≤≤ utt yw s1wskwl s1zyks1uv ∗ u1wwl
µ¨√ µ¨¶¨ ≤×≤≤××≤××≤≤ uzw
⁄t ¶1uy||{{ ©²µº¤µ§ ≤×≤≤×≤×≤××≤××××≤ xux yw u1s|kwl s1uvks1tu ∗ s1uvl
µ¨√ µ¨¶¨ ×≤≤××≤××≤×××≤ x{{
° • t ¶1xswwvu ©²µº¤µ§ ×≤××××≤××≤×≤ tvy yv p t1zxkwl v1vzkt1ts ∗ ts1vvl
µ¨√ µ¨¶¨ ×≤≤××× t|{
≠y∞ ¶1xut|sv ©²µº¤µ§ ×≤×≤×××≤×≤×× t{z ys p t1stkul u1sukt1tw ∗ v1x{l
µ¨√ µ¨¶¨ ≤≤××≤≤××≤ uwy
¶1t|wy|x ©²µº¤µ§ ×≤××××≤ xsz ys s1twkwl s1|tks1uw ∗ v1vzl
µ¨√ µ¨¶¨ ×≤≤××≤≤×≤×≤×× xyy
©¤¶ ¶1uwwtv| ©²µº¤µ§ ≤≤≤≤×××××× t vyv ys u1wskxl s1t|ks1tt ∗ s1vul
µ¨√ µ¨¶¨ ≤≤≤×≤≤×≤≤≤≤×≤× t wuu
¥¦¯2¬¯ ¶1tsuxx{ ©²µº¤µ§ ≤×≤≤××≤≤≤×≤≤ vvx x| u1utkxl s1uuks1ty ∗ s1u|l
µ¨√ µ¨¶¨ ×≤×≤×≤≤×× v|v
¥¤¬ ¶1t|x|wu{ ©²µº¤µ§ ≤≤×≤≤≤× v{u xz t1{skxl s1u|ks1tw ∗ s1x|l
µ¨√ µ¨¶¨ ≤≤≤×≤≤×× wv{
¥¦¯2u ¶1tuyzz ©²µº¤µ§ ×××≤≤×≤≤≤× uxxz ys v1uzkxl s1tsks1sy ∗ s1tzl
µ¨√ µ¨¶¨ ×≤≤≤≤××≤×≤≤××× uyty
2q5 磷酸化的 ≥·¤·v和 ¥¦¯2u基因在细胞内的蛋白
表达检测结果
• ≤组 °2≥·¤·v阳性表达率 !强阳性表达率和
总阳性率均分别低于 ≥对照组 o差异有显著性 ~x2
ƒ组强阳性表达率和总阳性率也较 ≥对照组低 o
差异有显著性 ∀ ¥¦¯2u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 o
差异有显著性 ~而 x2ƒ组 ¥¦¯2u蛋白阳性表达率与
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k表 wo图 wl∀提示 • ≤
在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机制与抑制磷酸化的 ≥·¤·vo
¥¦¯2u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有关 ∀
表 w • ≤对 ≥≤ 2z|st胃癌细胞磷酸化 ≥·¤·v和 ¥¦¯2u表达的影响 kcξ ? σl h
组别 ν 磷酸化 2≥·¤·v阳性率 强阳性率 总阳性率
¥¦¯2u
阳性率
• ≤ { vx1|v ? tu1yztl v1yw ? t1zutl v|1xz ? tv1vttl t1yu ? s1{utl
x2ĸ | vy1|x ? uz1ut w1v{ ? v1yutl wt1vv ? vs1uuul z1zu ? x1vt
对照 { xy1w| ? |1vw tv1ty ? z1sy y|1yx ? ts1{s z1xv ? v1zv
注 }与对照组比较 tl Π s1stoul Π s1sx
#uv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 t|
¦·²¥¨ µo ussz
图 w ≥≤ 2z|st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 ³«²¶³«²2×¼µzsx2≥·¤·vo¥¦¯2u的表达 k ≤ ≅ wssl
q≥组 ³«²¶³«²2×¼µzsx2≥·¤·v染色 ~
q• ≤组 ³«²¶³«²2×¼µzsx2≥·¤·v染色 ~≤q≥组 ¥¦¯2u染色 ~⁄q• ≤组 ¥¦¯2u染色
3 讨论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o临床确诊时 ·
期占 trvo´至 ¶期行根治切除术后半数复发 !转移
至晚期 o即胃癌患者有 {sh 以上最后进入晚期阶
段 o预后很差 ∀对进展期胃癌的治疗 o目前仍以全身
化疗为主导 o循证医学证明 o全身化疗可以延长进展
期胃癌生存期并改善生存质量 ≈z o但疗效仍需提
高 ~而近年来引起广泛重视的分子靶向治疗也尚未
在胃癌的临床治疗中取得确切疗效 ∀探讨我国特有
的中药 o特别是复方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创新药物的
研发 ∀
本研究所采用的中药复方胃肠安 k• ≤lo以炒
白术 !茯苓等健脾药物为基础 o并结合生牡蛎 !夏枯
草 !红藤等清热解毒 o软坚散结等药物组成 ∀由于组
成复杂 o因此 o本研究采用固定操作程序的高效液相
色谱法进行制剂的质量控制 o结果分次制备的 • ≤
水煎剂所获得的 °≤图像各峰值和形态基本稳
定 o保证了研究药物的稳定性 ∀本研究动物实验中 o
v次实验 • ≤组平均瘤重均低于对照组 o差异有显
著性 o表明 • ≤对胃癌皮下移植瘤生长具有抑制
作用 o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x ∀
• ≤组胃癌细胞的 °≤表达水平均低于对
照组 o差异有显著性 k免疫组化 ≥°法 lo提示 • ≤
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 ×∞法检测凋亡指数发
现 o• ≤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 o差异有显著
性 o与以往的流式细胞检测和电镜观察结果一
致 ≈x ∀ ≤¤¶³¤¶¨2v是 ¦¤¶³¤¶¨中的关键效应酶 ∀本研
究采用能特异性识别 ≤¤¶³¤¶¨2v激活时在 ≥°位置
切开形成的大亚基的一抗 ≤¯¨ ¤√ §¨ ≤¤¶³¤¶¨2vk¶³
tzxl≈{o| o对移植瘤细胞内活化 ≤¤¶³¤¶¨2v的表达进
行直接的定位观察和比较 o• ≤组活化 ¦¤¶³¤¶¨2v
表达阳性率较 q≥q对照组高 ~x2ƒ组也较 q≥q对
照组高 o差异有显著性 ∀进一步表明 o• ≤诱导的
凋亡与 ≤¤¶³¤¶¨2v 激活有关 ∀而 x2ƒ 组活化
≤¤¶³¤¶¨2v的表达增加 o提示 x2ƒ诱导的胃癌细胞
凋亡与 ≤¤¶³¤¶¨2v活化有关 o与文献 ≈ts 报道一致 ∀
中药多成分和作用多环节特点 o决定了具有高
通量 !定量化优点的 ¦⁄ ¤µµ¤¼等组学技术在中药
机理研究中的优势地位 ∀本研究利用该技术通过
• ≤组和 q≥q对照组肿瘤细胞全基因表达谱的测
定和差异比较 o筛选出 u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共 wx
个 o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信息 ∀选择其中增殖 !凋
亡 !分化及信号转导密切相关的 t|条基因 o以 ¤¨¯2
·¬°¨±∏¤±·¬·¤·¬√¨°≤ 验证其表达与 q≥q对照组比
较 o表达量差异稳定在 w倍以上的有 ≥·¤·v k¶q
wutvwulo °÷ k¶qz|uzlo ⁄tk¶quy||{{lo¥¦¯2
uk¶qtuyzzlo均为下调表达 ∀研究结果表明中药
复方 • ≤在对胃癌 ≥≤ 2z|st细胞核酸层次上存
在多个作用基因 ∀
≥·¤·vo是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家族 k¶¬ª±¤¯
·µ¤±¶§∏¦¨µ¶¤±§¤¦·¬√¤·²µ¶²©·µ¤±¶§∏¦·¬²±l≥×׶的重
要成员之一 ∀在大量的人类肿瘤细胞中 o≥××表现
出组成性激活 k¦²±¶·¬·∏·¬√¨¤¦·¬√¤·¬²±lo尤其是 ≥·¤·to
≥·¤·v和 ≥·¤·x∀其中 ≥·¤·v和 ≥·¤·xo具有强烈的抑制
细胞凋亡 !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 ≈ttotu ∀近年来已有
多项研究报道在人胃癌组织和多种细胞株 k≥≤ 2
z|sto wx 和 ≥l存在 ≥·¤·v 的组成性激
活 ≈tvotw ∀中分化和低分化胃腺癌细胞株 k≥≤z|sto
wx和 ≥l中 ≥·¤·v的激活水平高于其他类型
的细胞株 k u{和 ≤2≥2tlo提示 r≥××
信号传导途径可能在胃癌的发生 !发展中起重要的
作用 ∀本研究结果不仅发现 • ≤在 ° 水平对
≥≤z|st细胞中的 ≥·¤·v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o由于
≥·¤·v的激活以实现 ×¼µ残基的磷酸化为特征 o在随
后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中应用 ≥·¤·v磷酸酪氨酸抗
体 k³«²¶³«²2×¼µzsx2≥·¤·vl能通过与磷酸化 2≥·¤·v酪
氨酸 zsx位点反应而识别 ≥·¤·v的活化形式 k°2
≥·¤·vlo分析比较具有活性的 °2≥·¤·v蛋白在各实验
#vv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 t|
¦·²¥¨ µo ussz
组的表达 o结果发现复方 • ≤组 °2≥·¤·v表达无论
是总阳性率还是强阳性率均较对照组低 kΠ
s1stl∀因此 o• ≤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o促进凋亡作
用可能与下调异常表达的 ≥·¤·v ° 以及抑制 °2
≥·¤·v蛋白在核内的表达有关 ∀同时 o以上述相同的
³«²¶³«²2×¼µzsx2≥·¤·v抗体对 x2ƒ组的 °2≥·¤·v蛋白
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 ox2ƒ组的 °2≥·¤·v蛋白
表达水平亦较 q≥q对照组有明显降低 o提示 x2ƒ
对胃癌细胞体内作用的机制与 °2≥·¤·v蛋白表达相
关 o与文献报道的体外结果一致 ≈tx ∀
¥¦¯2u是另一在本研究中证实有 w倍以上较大
差异表达的基因 o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x ∀免疫
组织化学研究结果示 o• ≤组的 ¥¦¯2u蛋白表达阳
性率 kh lo明显低于对照组 kΠ s1stl∀在胃黏膜
癌变的发生发展中 o¥¦¯2u的激活占有重要的地位 o
但在不同类型胃癌细胞中 ¥¦¯2u等基因 ° 和蛋
白表达存在不同 ≈tyotz ∀ ¥¦¯2u的表达状态还与胃癌
细胞对 x2ƒ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t{ot| ∀
由于 • ≤对位于 ¥¦¯2u上游的 ≥·¤·v有抑制作用 o因
此 o• ≤对 ¥¦¯2u为直接的抑制或通过对 ≥·¤·v的抑
制而实现 o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 o目前尚无
≥≤ 2z|st细胞体内移植瘤 ¥¦¯2u蛋白表达的报告 o
而本组实验中 oq≥q对照组的 ¥¦¯2u蛋白表达阳性
率仅为 z1xvh左右 o与文献报道体外培养 ≥≤ 2z|st
细胞 ¥¦¯2u蛋白表达阳性率 y2wsh k免疫细胞化学
方法 l比较 o处于较低水平 o其原因将进一步探讨 ∀
⁄tkµ¨ª∏¯¤·²µ²©§¬©©¨µ¨±·¬¤·¬²± tl是一条与分
化调节相关的基因 ∀定位于染色体 |o编码一种
结合蛋白 o具有抑制分化作用 ∀人源蛋白含有
xut个氨基酸 ∀ ⁄t有 w个典型的 结合区
域 o含 u个半保留序列 ∀第一个 结合区域含一
个 ≤⁄≤u酶和 u个 °磷酸化位点 ∀ |yh 的人
⁄t和大鼠的序列一致 o和 ≥q ³²°¥¨ ±µ§t ush一
致 ∀大鼠发育早期 o ²§t主要在胸腺和肝脏表达 ∀
⁄t在人所有造血细胞系中表达 ∀ ⁄t过度表
达将阻滞佛波醇酯和丁酸钠处理的 xyu白血病细
胞的分化 o但不影响其增殖 ≈us ∀ °可以通过磷
酸化 ⁄t调节其活性 ∀但 ⁄t通过调节何类或
某种基因的转录或翻译而抑制分化目前并不清楚 ∀
研究发现 • ≤可下调其表达 o虽然本项目未对
• ≤是否有促进胃癌细胞分化作研究 o但在另一项
• ≤体外诱导肝癌细胞分化的研究中已发现 • ≤
有诱导肝癌细胞体外分化的作用 ≈ut ∀因此 o对
• ≤抑制 ⁄t表达是否可促使胃癌细胞的分化
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 ∀
°÷ kµ¤³u ¬±·¨µ¤¦·¬±ª³µ²·¨¬± ¬k¶qz|uzl是另
一条近年来发现和克隆的基因 o又名 s{zto属
于 基因家族成员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和
完成过程中 o不断地发现 基因 o这是一类新识
别的大片段 ¦⁄o可编码巨大蛋白质 o而对巨大蛋
白质的功能研究已经成为后基因组计划的一大主
题 ∀ °÷与 ¤¶2¯¬®¨ ×°¤¶¨信号途径相关 ∀编码
的蛋白与 ¤³和 ¤¥家族中 ×°酶功能相关的蛋
白有相同的结构域 o可能在 ¤¶2¯¬®¨ ×°¤¶¨信号转
导通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uu ∀结果显示 • ≤组
°÷基因的 ° 表达低于对照组 o由此推测
• ≤可能对 ¤¶信号通路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
此外 o经检索国内外文献 o迄今尚未见 ⁄to
°÷这 u条基因与胃癌的研究报道 o而本研究结果
提示在中药作用下 o二者的表达发生变化 o提示上述
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
潜在的作用 o值得对其与胃癌的关系作研究 ∀
综上所述 o通过 • ≤组和 q≥q对照组基因表
达谱的比较及 ¤¨¯2·¬°¨±∏¤±·¬·¤·¬√¨°≤ 验证结果 o
• ≤对 ≥≤ 2z|st细胞在核酸水平主要涉及对
≥·¤·vo °÷ o ⁄t和 ¥¦¯2u等多个与信号转导 !凋
亡 !增殖及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o且均为下调表
达 ∀从上述 w条已知基因的功能看 o• ≤对体内胃
癌 ≥≤ 2z|st细胞在转录水平的作用环节正处在
r≥××信号转导通路和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
k °l信号转导通路这二条重要的通路及其下
游 ∀由于定量 °≤ 结果示上述基因 • ≤组下调表
达均在对照组的 ts倍以内 o因此 o认为虽然 • ≤
对胃癌细胞在转录水平可涉及对 u条重要信号转导
通路多个相关基因的下调作用 o但其对单一基因的
影响作用是较弱的 o其作用模式可能是多基因累加
协同的调节 ∀由于细胞通过读取基因中的信息生产
蛋白质 o蛋白质才是生命的基本构件和真正执行者 o
因此 o基因 ° 水平的表达变化只有通过相应的
蛋白质水平和翻译后修饰的确定 o才能较完整的认
识其作用机制 o而在本项目涉及的有关基因 k≥·¤·vo
¥¦¯2ul蛋白表达的研究已初步显示出在蛋白质水平
的变化 o但尚需采用 • ¶¨·¨µ± ¥¯²·!凝胶阻滞电泳
k∞ ≥l等相关实验的进一步验证 ∀
#wv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 t|
¦·²¥¨ µo ussz
≈参考文献
≈t 杨金坤 o郑 坚 o沈克平 o等 q胃肠安防治进展期胃癌术后转
移的临床研究 ≈ q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oussvouvk{l}x{sq
≈u 邱佳信 o贾筠生 o杨金坤 o等 q健脾法为主治疗晚期胃癌探讨
≈ q中医杂志 ot||uo{}uvq
≈v 赵爱光 o蔡 泳 o杨金坤 o等 q健脾法为基础的中医药干预对
胃癌预后的影响 ≈ q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oussxotvk|l}tsxxq
≈w 赵爱光 o杨金坤 o赵海磊 o等 q四君子汤诱导裸小鼠移植性人
胃癌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 q癌症 ousstouskul}tywq
≈x «¤² o ¬± ÷ o ≠¤±ªo ·¨¤¯q ∞©©¨¦·¶²©≤«¬± ¶¨¨ ¬¤±³¬
«¨ µ¥¶²± ¦¨¯¯ ¤³²³·²¶¬¶¤±§µ¨ ¤¯·¨§ª¨ ±¨ ¬¨³µ¨¶¶¬²± ¬± «∏°¤± ª¤¶2
·µ¬¦¦¤±¦¨µªµ¤©·¨§²±·² ±∏§¨ °¬¦¨ ≈ q • ²µ¯§ ¤¶·µ²¨ ±·µ¨µ²¯o
ussuo{kxl}z|uq
≈y ≥¦«°¬·ª¨ ± × ⁄o ¤®µ¤¶¨®o
o ¬¯¯¶o o ·¨¤¯q ±∏¤±·¬·¤2
·¬√¨µ¨√ µ¨¶¨ ·µ¤±¶¦µ¬³·¬²±2³²¯¼° µ¨¤¶¨ ¦«¤¬± µ¨¤¦·¬²± ·² ¶·∏§¼ ° 2
§¨ ¦¤¼} ¦²°³¤µ¬¶²± ²© ±¨§³²¬±·¤±§ µ¨¤¯2·¬°¨ ° ·¨«²§¶≈ q
±¤¯
¬²¦«¨ °o usssou{xkul}t|wq
≈z פ®¬∏¦«¬o ²·² o¤º¤¥¨ ≥o ·¨¤¯q ≥ ¦¨²±§2¯¬±¨ ¦«¨ °²·«¨ µ¤³¼¬±
ª¤¶·µ¬¦¦¤±¦¨µ≈ q ¤± ײ¤ª¤®∏ ¼²«²o ussxovuktl}t|q
≈{ °²·¨µ o ¤±¬¦®¨ q ∞° µ¨ª¬±ªµ²¯ ¶¨²©¦¤¶³¤¶¨2v ¬± ¤³²³·²2
¶¬¶≈ q ≤ ¨¯¯⁄ ¤¨·«⁄¬©©¨µo t|||oykul}||q
≈| µ∏·¨µ q ≤¤¶³¤¶¨} ®¨ ¼ ³¯¤¼¨ µ¶¬± ³µ²ªµ¤°° §¨ ¦¨¯¯ §¨ ¤·«
≈ q ≤∏µµ³¬± ≥·µ∏¦·
¬²¯o usssotskyl}yw|q
≈ts ·¨¶∏®¤ o ¤¬¶¤ o ¬°∏µ¤ o ·¨¤¯q ±«¬¥¬·¬²± ²©¬±§∏¦¬¥¯¨
ƒ2®¤³³¤
¤¦·¬√¬·¼ µ¨§∏¦¨¶¦«¨ °²µ¨¶¬¶·¤±¦¨ ·² x2©¯∏²µ²∏µ¤¦¬¯ ¬±
«∏°¤± ¶·²°¤¦« ¦¤±¦¨µ¦¨¯¯ ¬¯± ≈¨ q ∞¬³ ≤¨¯¯ ¶¨o ussvou{|
ktl}uzq
≈tt µ¨·¨± ƒ o • ¥¨¨ µ≤ o µ¨·¨± × ƒo ·¨¤¯q ≥·¤·v ¤±§ƒ2®¤³2
³¤
¤¦·¬√¤·¬²± ³µ¨√ ±¨·¶ ¤³²³·²¶¬¶ ¬± ³¤±¦µ¨¤·¬¦ ¦¤µ¦¬±²ª¨ ± ¶¨¬¶
≈ q ¤¶·µ²¨ ±·¨µ²¯²ª¼o ussuotuvkyl}usxuq
≈tu ⁄ ¨µ°²±§⁄o
µ¤·¤¬± o ¨¶¶∏³ o ·¨¤¯q ∏·²¦µ¬± 2¨° §¨¬2
¤·¨§ µ¨¥
2u ®¬±¤¶¨ ¤¦·¬√¤·¬²± ²©≥××v ¬¶µ¨ ∏´¬µ¨§©²µªµ²º·«©¤¦2
·²µ¬±§¨ ³¨ ±§¨ ±¦¨ ²©³¤±¦µ¨¤·¬¦¦¤±¦¨µ¦¨¯¯ ¬¯± ¶¨≈ q ±¦²ª¨ ± o¨
ussvouukw|l}zz{tq
≈tv 俞丽芬 o朱延波 o乔敏敏 o等 q≥·¤·v在人胃癌细胞株和组织中
的组成性激活及其临床意义 ≈ q中华医学杂志 ousswo{w
kuwl}usywq
≈tw ¤±§¤o ≥ ±¨² o ²±§¤≠ o ·¨¤¯q ≥××v ¬¶¦²±¶·¬·∏·¬√¨¯¼ ¤¦·¬2
√¤·¨§¤±§ ¶∏³³²µ·¶¦¨¯¯ ¶∏µ√¬√¤¯ ¬± ¤¶¶²¦¬¤·¬²± º¬·« ¶∏µ√¬√¬± ¬¨2
³µ¨¶¶¬²± ¬± ª¤¶·µ¬¦¦¤±¦¨µ¦¨¯¯¶≈ q ±¦²ª¨ ± o¨ usswotzouv
ku{l}w|utq
≈tx 俞丽芬 o陈 颖 o乔敏敏 o等 q≥·¤·v活性降低对人胃癌 x2氟
尿嘧啶耐药细胞的影响 ≈ q中华内科杂志 ousswowvktul}
|svq
≈ty ≠ ¤º¤·¤o §¤¦«¬ o ®∏§¤ o ·¨¤¯q °µ²¯²±ª¨ § ¦¨¯¯ ¶∏µ√¬√¤¯
±¨«¤±¦¨¶³¨ µ¬·²± ¤¨¯ §¬¶¶¨°¬±¤·¬²± ²©ª¤¶·µ¬¦¦¤±¦¨µ¦¨¯¯¶≈ q ±2
¦²ª¨ ± o¨ t||{otykusl}uy{tq
≈tz µ¤¨º¶®¤ o ƒ ±¨¤ª¯¬²2°µ¨¬¶¨µ≤ o µ¤¨º¶®¬≥o ·¨¤¯q °°∏2
±²«¬¶·²¦«¨ °¬¦¤¯ ¤±¤¯¼¶¬¶²©¥¦¯2u ©¤°¬¯¼ ³µ²·¨¬±¶¬± ¤§¨ ±²¦¤µ¦¬±²2
°¤¶²©¶·²°¤¦«≈ q ° °¤·«²¯o t||yotw|}tww|q
≈t{ ®¨ ª∏¦«¬ o פ·¨¥¨ ≥o¤¬¥¤µ¤o ·¨¤¯q ≤«¤±ª¨ ¶¬± ¯¨ √¨¯¶²© ¬¨2
³µ¨¶¶¬²± ²©³xv ¤±§ ·«¨ ³µ²§∏¦·²©·«¨ ¥¦¯2u ¬± ¬¯± ¶¨²©ª¤¶·µ¬¦
¦¤±¦¨µ¦¨¯¯¶ §∏µ¬±ª ¦¬¶³¯¤·¬±2¬±§∏¦¨§ ¤³²³·²¶¬¶≈ q ∞∏µ≥∏µª
¶¨o t||zou|kxl}v|yq
≈t| ¤®¤·¤
o ∏ª∏µ∏°¤o ¬µ¤®¤º¤o ·¨¤¯q °µ¨§¬¦·¬√¨√¤¯∏¨ ²©
¥¦¯2u ¤±§
¤¬ ³µ²·¨¬± ¬¨³µ¨¶¶¬²± ©²µ¦«¨ °²·«¨ µ¤³¨ ∏·¬¦ ©¨©¨¦·¬±
ª¤¶·µ¬¦¦¤±¦¨µ ³¬¯²·¶·∏§¼≈ q ±¦²¯²ª¼o t||{oxxkyl}xwvq
≈us ≠¤°¤°²·² o ׶∏®¤«¤µ¤ o ¤±¤²®¤ ≠ o ·¨¤¯q ¶²¯¤·¬²± ²©¤
¤°°¤¯¬¤± ²°²¯²ª∏¨ ²©¤ƒ¬¶¶¬²± ≠ ¤¨¶·⁄¬©©¨µ¨±·¬¤·¬²± ª¨∏¯¤2
·²µ≈ q ²¯ ≤ ¨¯¯
¬²¯o t|||ot|kxl}v{u|q
≈ut ¤ª¤¶¨ ×o ¶«¬®¤º¤o ≥∏¼¤°¤ o ·¨¤¯q °µ¨§¬¦·¬²± ²©·«¨ ¦²§2
¬±ª¶¨ ∏´¨ ±¦¨¶²©∏±¬§¨ ±·¬©¬¨§ «∏°¤± ª¨ ± ¶¨q ÷ q ׫¨ ¦²°³¯ ·¨¨
¶¨ ∏´¨ ±¦¨¶²©tss ± º¨ ¦⁄ ¦¯²± ¶¨©µ²° ¥µ¤¬± º«¬¦« ¦²§¨ ©²µ
¤¯µª¨ ³µ²·¨¬±¶¬± √¬·µ²≈ q ⁄ ¶¨o t||{oxkyl}vxxq
≈uu 赵海磊 o刘 成 o赵爱光 q中药复方胃肠安血清诱导肝癌
≥ ≤ 2zzut细胞分化 ≈ q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oussvottk|l}
tvwxq
∆ ιφφερενχε οφ γενε εξπρεσσιον προφιλε ιν ηυµ αν γαστριχ χανχερ
γραφτεδ οντο νυδε µ ιχε τρεατεδ ωιτη Ω ΧΑ
¬2ª∏¤±ªtou o ≠ ¬±2®∏±t o ≠ ≥«¨ ±ª2©∏t o ׬±ªt o ¤¬2¯ ¬¨t o
≠¬±ªt o × ¤¬2§¬t
(t. ∆επαρτµ εντ οφ Ονχολογψ Λονγηυα Ηοσπιταλ, Σηανγηαι Υνιϖερσιτψ οφ ΤραδιτιοναλΧηινεσε Μεδιχινε, Σηανγηαι usssvu, Χηινα;
u. Σηανγηαι Υνιϖερσιτψ οφ ΤραδιτιοναλΧηινεσε Μεδιχινε, Ε2ινστιτυτεσ οφ Σηανγηαι ΜυνιχιπαλΕδυχατιον Χοµ µ ισσιον,
Σηανγηαι ustusv, Χηινα)
[ Αβστραχτ] Οβϕεχτιϖε: ≤«¬± ¶¨¨ ¬¤±³¬«¨ µ¥¤¯ µ¨¦¬³¨ • ¬¨¦«¤±ª¤± k• ≤l ¦²∏¯§¬±¦µ¨¤¶¨ ·«¨ ¶∏µ√¬√¤¯ µ¤·¨ ²©¤§√¤±¦¨§ª¤¶·µ¬¦
¦¤±¦¨µq ׫¬¶¶·∏§¼ º¤¶§¨ ¶¬ª± §¨·²¬±√ ¶¨·¬ª¤·¨·«¨ °²¯ ¦¨∏¯¤µ° ¦¨«¤±¬¶° ²©• ≤ ¬± ·µ¨¤·° ±¨·²©ª¤¶·µ¬¦¦¤±¦¨µ¥¼ ¦⁄ ¤µµ¤¼o µ¨¤¯2
·¬°¨ ∏´¤±·¬·¤·¬√¨°≤ ¤±§¬°°∏±²«¬¶·²¦«¨ °¬¦¤¯ ·¨¦«±¬´∏¨ q Μετηοδ : «∏°¤± ª¤¶·µ¬¦¤§¨ ±²¦¤µ¦¬±²°¤¦¨¯¯ ¬¯±¨≥≤ 2z|st ªµ¤©·¨§²±·²
#xv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 t|
¦·²¥¨ µo ussz
±∏§¨ °²∏¶¨ º¤¶∏¶¨§¤¶·«¨ ¤±¬°¤¯ °²§¨ q¯ ׫¨ °¬¦¨ º µ¨¨ §¬√¬§¨ §¬±·² v ªµ²∏³¶o ²±¨¦²±·µ²¯ ¤±§·«¨ ·º² µ¨³µ¨¶¨±·¬±ª ¬¨³¨ µ¬° ±¨·¤¯
¦²±§¬·¬²±¶q ±¬°¤¯¶¬± ·«¨ ·º² ¬¨³¨ µ¬° ±¨·¤¯ ªµ²∏³¶µ¨¦¨¬√ §¨ ¬¨·«¨ µ• ≤ ²√ µ¨¤vw2§¤¼ ³¨ µ¬²§²µx2©¯∏²µ²∏µ¤¦¬¯kx2ƒl ²√ µ¨y2§¤¼ ³¨ 2
µ¬²§¶·¤µ·¬±ª¤·{·«§¤¼ ¤©·¨µªµ¤©·¬±ªq ≤²±·µ²¯ ¤±¬°¤¯¶µ¨¦¨¬√ §¨¶¤¯¬±¨²± ¤± ¬§¨ ±·¬¦¤¯ ¶¦«¨ §∏¯ q¨ ±¬°¤¯¶º µ¨¨ ®¬¯¯ §¨wt §¤¼¶¤©·¨µ¥¨ ¬±ª
ªµ¤©·¨§q ײ¤¶¶¨¶¶·«¨ ©¨©¨¦·²©·«¨ µ¤³¼ ·∏°²µº ¬¨ª«·º¤¶§¨ ·¨µ°¬± §¨¥¼ ¤¨¯ ¦¨·µ²± ¥¤¯¤±¦¨ ¬°° §¨¬¤·¨¯¼ ¤©·¨µ·«¨ ¤±¬°¤¯¶®¬¯¯ §¨q ≥° ¬°2
°∏±²«¬¶·²¦«¨ °¬¦¤¯ ° ·¨«²§º¤¶∏¶¨§·² §¨ ·¨¦··«¨ ¬¨³µ¨¶¶¬²± ²©³µ²¯¬©¨µ¤·¬±ª¦¨¯¯ ±∏¦¯ ¤¨µ¤±·¬ª¨ ± k°≤l ¬± ¬¨ ±²ªµ¤©·¶q ƒ²µ§¨ ·¨¦·¬²±
²©¤³²³·²·¬¦¦¨¯¯¶o ¤³²³·²·¬¦¬±§¬¦¨¶kl º µ¨¨ ¬¨¤°¬± §¨ ¥¼ ·«¨ ·¨µ°¬±¤¯ §¨ ²¬¼±∏¦¯ ²¨·¬§¼¯ ·µ¤±¶©¨µ¤¶¨2° §¨¬¤·¨§ §¨ ²¬¼∏µ¬§¬±¨·µ¬³«²¶2
³«¤·¨ ©¯∏²µ¨¶¦¨±¦¨ ±¬¦® ±¨§ ¤¯¥¨ ¬¯±ªk×∞l ° ·¨«²§q ≥° ° ·¨«²§º¤¶¤¯¶²∏¶¨§·² §¨ ·¨¦··«¨ ¬¨³µ¨¶¶¬²± ²©¦¯ ¤¨√ §¨ ≤¤¶³¤¶¨2vq ׫¨
¬¨³µ¨¶¶¬²± ³µ²©¬¯¨ ¶¬± ³¤¬µ¨§• ≤ ·µ¨¤·¨§ª¤¶·µ¬¦¦¤±¦¨µ¶¤°³¯ ¶¨¤±§·«¨ q ≥q ¦²±·µ²¯ ¶¤°³¯ ¶¨º µ¨¨ ¶·∏§¬¨§¥¼ ∏¶¬±ª¤¦⁄ ¤µµ¤¼ µ¨2
³µ¨¶¨±·¬±ªtwo t{t ¦⁄ ¦¯∏¶·¨µ¶q ׫¨ ¤¯·¨µ¤·¬²±¶¬± ª¨ ±¨ ¬¨³µ¨¶¶¬²± ¯¨ √¨¯¶º µ¨¨ ¦²±©¬µ° §¨¥¼ µ¨¤¯2·¬°¨ ∏´¤±·¬·¤·¬√¨°≤ q ≥° ° ·¨«²§
º¤¶∏¶¨§·² §¨ ·¨¦··«¨ ¬¨³µ¨¶¶¬²± ²©°«²¶³«²2≥·¤·v k×¼µzsxl ¤±§¥¦¯2uq Ρ εσυλτ} • «¨ ± ¦²°³¤µ¨§º¬·«¦²±·µ²¯¶o ·∏°²µªµ²º·«º¤¶¶¬ª2
±¬©¬¦¤±·¯¼ ¬±«¬¥¬·¨§¥¼ ·µ¨¤·° ±¨·º¬·«·«¨ • ≤ ²µx2ƒ kΠ s1sto µ¨¶³¨ ¦·¬√¨¯¼lq ׫¨ ¤√ µ¨¤ª¨ ²©·∏°²µ¬±«¬¥¬·²µ¼ µ¤·¨¬± • ≤ ªµ²∏³
º¤¶kww1vu ? x1yzlh ¤±§x2ƒ kwz1sw ? tt1vvlh q ׫¨ ¤√ µ¨¤ª¨ ¤¯¥¨ ¬¯±ª¬±§¨ ¬kl ©²µ°≤ ¬± • ≤ ªµ²∏³¤±§x2ƒ ªµ²∏³º¤¶
¶¬ª±¬©¬¦¤±·¯¼ §¨ ¦µ¨¤¶¨§¦²°³¤µ¨§º¬·«·«¨ ¦²±·µ²¯ ªµ²∏³ µ¨¶³¨ ¦·¬√¨¯¼q ²©«∏°¤± ª¤¶·µ¬¦¦¤±¦¨µ¬¨ ±²ªµ¤©·¶¬± ±∏§¨ °¬¦¨ º¤¶¶¬ª±¬©¬2
¦¤±·¯¼ ¬±¦µ¨¤¶¨§·² k|1zu ? w1xtlh ∏¶¬±ª×∞° ·¨«²§¬± • ≤ ªµ²∏³¦²°³¤µ¨§º¬·«·«¨ ¦²±·µ²¯¶ku1wx ? t1vzlh q x2ƒ ªµ²∏³
º¤¶¤¯¶² ©²∏±§¤¶¬ª±¬©¬¦¤±·¯¼ ¬±¦µ¨¤¶¨§¦²°³¤µ¨§º¬·«·«¨ ¦²±·µ²¯¶q ׫¨ ¬¨³µ¨¶¶¬²± ²©¦¯ ¤¨√ §¨ ≤¤¶³¤¶¨2v ¬± • ≤ ªµ²∏³¤±§x2ƒ
ªµ²∏³º¤¶¶¬ª±¬©¬¦¤±·¯¼ ¬±¦µ¨¤¶¨§¦²°³¤µ¨§º¬·«·«¨ ¦²±·µ²¯ ªµ²∏³µ¨¶³¨ ¦·¬√¨¯¼q ׫¨ µ¨ º µ¨¨ wx §¬©©¨µ¨±·¨¬³µ¨¶¶¬²± ∞≥׶¤°²±ª·«¨ ¦²±2
·µ²¯ ¶¤°³¯¨³²²¯ ¤±§• ≤ ¶¤°³¯¨³²²¯q ׫¨ µ¨ º µ¨¨ uw ∞≥׶∏³2µ¨ª∏¯¤·¨§¬± • ≤ ¶¤°³¯ ¶¨¤±§ut ∞≥׶§²º±2µ¨ª∏¯¤·¨§q ׫¨ ¶¨ wx ∞≥2
׶¦²±·¤¬±¶vx ¦¯²± §¨ ª¨ ± ¶¨¤±§tt ∏±®±²º± ∞≥׶q
¼ ∏¶¬±ª ¤¨¯2·¬°¨ ±∏¤±·¬·¤·¬√¨ °≤ o ·«¨ ¬¨³µ¨¶¶¬²± ¯¨ √¨¯ ²©≥·¤·v kup ∃∃≤×
s1tylo °÷ kup ∃∃≤× s1t{lo ⁄t kup ∃∃≤× s1uvl ¤±§¥¦¯2u kup ∃∃≤× s1tsl º¤¶ ²¯º µ¨¬± • ≤ ªµ²∏³ ·«¤± ·«¤·¬± ¦²±·µ²¯
ªµ²∏³ µ¨¶³¨ ¦·¬√¨¯¼q ׫¨ ¬¨³µ¨¶¶¬²± ²©°«²¶³«²2≥·¤·v k×¼µzsxl ¤±§¥¦¯2u ¬± • ≤ ªµ²∏³ ¤±§x2ƒ ªµ²∏³ º¤¶¶¬ª±¬©¬¦¤±·¯¼ §¨ ¦µ¨¤¶¨§
¦²°³¤µ¨§º¬·«·«¨ ¦²±·µ²¯ ªµ²∏³ µ¨¶³¨ ¦·¬√¨¯¼q Χονχλυσιον: ≤«¬± ¶¨¨ ¬¤±³¬«¨ µ¥¤¯ µ¨¦¬³¨ • ≤ ¦²∏¯§¬±«¬¥¬·ª¤¶·µ¬¦¦¤±¦¨µ¦¨¯¯ ≥≤ 2
z|st ªµ²º·« ιν ϖιϖοq • ≤ ¦²∏¯§¬±§∏¦¨ ª¤¶·µ¬¦¦¤±¦¨µ¦¨¯¯ ¤³²³·²¶¬¶¤±§¶∏³³µ¨¶¶³µ²¯¬©¨µ¤·¬²±q ·¶° ¦¨«¤±¬¶°¶°¬ª«·¥¨ ¬±√²¯√ §¨¬±
·«¨ §²º±2µ¨ª∏¯¤·¬²± ²©≥·¤·vo °÷ o ⁄t ¤±§¥¦¯2u ª¨ ± q¨
[ Κεψ ωορδσ] ª¤¶·µ¬¦¦¤µ¦¬±²°¤~ ≤«¬± ¶¨¨ ¬¤±³¬«¨ µ¥¶~ ª¨ ±¨ ¬¨³µ¨¶¶~ ¦⁄ ¤µµ¤¼~ µ¨¤¯2·¬°¨ ∏´¤±·¬·¤·¬√¨°≤
≈责任编辑 刘
≈收稿日期 ussz2sw2tt
≈基金项目 安徽省 /十五 0重大科技专项基金 kst{svsttl
≈通讯作者 3 沈业寿 oר¯}ksxxtlxtszxzwoƒ¤¬}ksxxtlxtszvwto∞2°¤¬¯}¶«¼¶« ¤«∏q §¨∏q¦±
丹皮多糖 2u¥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防治作用研究
赵根海 o沈业寿 3 o马金宝 o李 峰 o史新强
k安徽大学 生化微生物研究所 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o安徽 合肥 uvssv|l
≈摘要 目的 }观察丹皮多糖 2u¥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的防治作用 ∀方法 }采用链尿佐菌素 k≥×l联合完全
弗氏佐剂 k≤ƒl诱导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 o裂隙灯观察各组晶体出现初次混浊的时间 o比较晶体的混浊程度 ∀比
色法测定各组血清及晶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k≥⁄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k≥ 2³÷ l!过氧化氢酶 k≤×l活力和丙
二醛 k ⁄l含量以及晶体中 ¤n 2n 2×°酶活力 !高分子质量蛋白和不溶性蛋白含量 ∀结果 }裂隙灯检查结果显
示 °≥ u¥有明显的延缓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 o减轻晶体混浊程度的作用 ∀与模型组比 o°≥ u¥各剂量组均能明
显降低大鼠血清及晶体中升高的 ⁄水平 o中 !高剂量组可升高血清及晶体中 ≥⁄o≥ 2³÷ o≤×水平 o上调晶体
¤n 2n 2×°酶活力 o且剂量与效果呈正相关 ∀ °≥ u¥中 !高剂量组对高分子质量蛋白及不溶性蛋白含量亦有较
好调控作用 ∀结论 }°≥ u¥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
#yv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 t|
¦·²¥¨ µo us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