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ifference of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grafted onto nude mice treated with WCA

中药WCA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体内作用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全 文 :中药 • ≤„对人胃癌细胞 ≥Š≤2z|st体内作用
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赵爱光 tou3 o杨金坤 t o尤圣富 t o李 婷 t o赵海磊 t o顾 缨 t o唐莱娣 t
ktq上海中医药大学 附属龙华医院 肿瘤一科 o上海 usssvu~
uq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高校中医内科学 ∞研究院 o上海 ustusvl
≈摘要   目的 }探讨以四君子汤等健脾中药为基础的复方胃肠安 k• ≤„ l对胃癌细胞的体内作用分子机制 ∀
方法 }采用人胃癌细胞 ≥Š≤ 2z|st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系统评价 • ≤„对胃癌细胞的体内抑瘤作用 ~链霉素抗生
物素 2过氧化酶法 k≥°法 l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 °≤‘„表达 o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 §˜×°缺口末端标记
kט‘∞法 l检测凋亡指数以及 ≥°法检测 ¦¤¶³¤¶¨2v的活化表达 ~¦⁄‘„ ¤µµ¤¼筛选出 • ≤„组 ‘q≥q对照组差异表达
u倍以上基因 o• ¤¨¯2·¬°¨±∏¤±·¬·¤·¬√¨°≤• 验证与增殖 !凋亡 !分化及信号转导密切相关的 t|条基因的表达 ~≥°法检
测部分有差异表达的基因在细胞内的蛋白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o• ≤„组对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平均抑制率为
kww1vu n x1yzlh ov次实验 • ≤„组的平均瘤重分别为 ks1|| ? s1zylokt1su ? s1tyloks1{{ ? s1wzl ªo分别低于对
照组的 kt1|v ? s1x{lokt1yx ? s1wylokt1yv ? s1xul ªkΠ  s1sxl~• ≤„组移植瘤 °≤‘„阳性表达率 kvx1zv ?
y1stlh !强阳性表达率 kv1v| ? t1w{lh 和总阳性率 kv|1sv ? z1vzlh 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 kxv1w{ ? |1vwlh o
k{1z{ ? x1wvlh okyu1uy ? tv1{slh kΠ  s1sxl~凋亡指数为 k|1zu ? w1xtlh 高于对照组的 ku1wxh ? t1vzlh
kט‘∞法 l~• ≤„组活化 ¦¤¶³¤¶¨2v表达阳性率为 kx1us ? u1uylh o较对照组的 ku1{u ? t1{wlh高 kΠ € s1svyzl~
与对照组比较 o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出 • ≤„组共 wx个 u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 o其中上调表达 uw个 o下调表达
ut个 ∀ vx个已克隆基因 ots个表达序列标签 k ¬¨³µ¨¶¶¬²± ¶¨ ∏´¨ ±¦¨ ·¤ªo∞≥×l~up ∃∃≤×法对 t|条目标基因的表达量进
行评估 o与对照组比较 o表达量显著差异 w倍以上的有 ≥·¤·v kup ∃∃≤× € s1tylo • Œ°÷ kup ∃∃≤× € s1t{lo • ’⁄t
kup ∃∃≤× € s1uvlo¥¦¯2ukup ∃∃≤× € s1tslo均为下调表达作用 ~• ≤„组 °2≥·¤·v阳性表达率 kvx1|v ? tu1yzlh !强阳性
表达率 kv1ywh ? t1zulh 和总阳性率 kv|1xz ? tv1vtlh 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 kxy1w| ? |1vwlh oktv1ty ?
z1sylh oky|1yx ? ts1{slh o差异有显著性 ~¥¦¯2u蛋白阳性表达率 kt1yu ? s1{ulh低于对照组的 kz1xv ? v1zvlh
kΠ  s1sxl∀结论 }健脾中药复方 • ≤„在体内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o诱导凋亡 ~• ≤„对胃癌细胞 ≥Š≤ 2z|st在核酸
层次上有影响作用的已知基因主要为 ≥·¤·vo• Œ°÷ o• ’⁄to¥¦¯2uo均为下调表达作用 ~在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机制与
抑制磷酸化的 ≥·¤·vo¥¦¯2u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 o上调活化 ¦¤¶³¤¶¨2v的表达有关 ∀
≈关键词   胃癌 ~健脾中药 ~基因表达 ~¦⁄‘„微阵列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中图分类号   • u{xqx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zlt|2usu{2s|
≈收稿日期   ussy2ts2uv
≈基金项目   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ksu± …twswvl~
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 kst≤syl~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课题
ksu⁄Œwsx{l~上海市教委 ∞研究院建设项目 k∞svss{l~上海市重点
学科建设项目 k≠svsul
≈通讯作者   3 赵爱光 oר¯}ksutlywv{xzss2vzuuoƒ¤¬}ksutl
ywv|{vtso∞2°¤¬¯}¤¬ª∏¤±ªƒ «²·°¤¬¯q¦²°
采用中医中药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 o是我国胃
癌临床实践中的一个特色 ≈t  ∀由于中药复方成分
极其复杂 o常规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很难界定其物质
基础与作用靶点及疗效的关系 o作用机制不明 o严重
制约了创新民族新药的研发 ∀以往的随机对照临床
研究 ≈tou 和 x年随访研究 ≈v 证实以四君子汤等健脾
中药为基础的复方胃肠安 k• ≤„ l可提高进展期胃
癌生存率 o改善生存质量 o降低根治术后患者的复发
转移率 ∀先前的实验研究发现 • ≤„及其组分四君
子汤可诱导人胃癌细胞 ≥Š≤ 2z|st裸小鼠皮下移植
瘤细胞凋亡 ≈w  o抑制增殖 o并影响某些增殖 !凋亡相
关基因的表达 ≈x  ∀本研究拟在人胃癌裸小鼠皮下
移植瘤模型中 o利用 ¦⁄‘„微阵列 k¦⁄‘„ ¤µµ¤¼l!实
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k• ¤¨¯2·¬°¨ ±∏¤±·¬·¤·¬√¨ °≤• l
等技术 o筛选与验证出 • ≤„对人胃癌细胞 ≥Š≤ 2
#{u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Œ¶¶∏¨ t|
’¦·²¥¨ µo ussz
z|st体内作用可能影响的基因 o探讨 • ≤„作用的
环节 o为阐明 • ≤„作用机制及该复方中抗肿瘤活
性成分研究提供工作基础 ∀
1 材料和方法
1q1 药物
1q1q1 中药复方 • ≤„制备及制剂稳定性监测
• ≤„由太子参 tu ª!炒白术 tu ª!茯苓 vs ª!姜半夏
| ª!青皮 w1x ª!陈皮 w1x ª!生牡蛎 vs ª!夏枯草 tu
ª!红藤 vs ª!白扁豆 vs ª!绿萼梅 | ª等组成 ∀全部
单味生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药房提
供 o固定产地和饮片生产工序 o采用水煎剂 o调节至
tus °ª# °pt k每毫升含生药量计 lo高温灭菌 ow
ε 备用 ∀ • ≤„的制剂稳定性监测采用高效液相色
谱 k‹°≤l法 o色谱条件 }¬¦«µ²¶³«¨ µ2≤t{色谱柱 o流
动相甲醇 2水 o梯度洗脱 o检测波长 u{s ±°~流速 t
°# °¬±pt o柱温 ux ε ∀
1q1q2 氟脲嘧啶 kx2ƒ˜l x2ƒ˜购自上海旭东海普
药业有限公司 o批号 svsyst∀
1q2 动物实验
1q2q1 瘤种 人胃癌 ≥Š≤2z|st细胞株引自原中国
科学院上海市细胞库 o经体外 !体内传代 o形成稳定的
皮下移植瘤模型 o体内第 v代 k°vl移植瘤为瘤种 ∀
1q2q2 动物 y ∗ z周龄 …„…r≤ 2±∏r±∏雄性裸小
鼠 o体重 t{ ∗ uu ªo购自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o动物合
格证号 ≥≤÷Žk沪 lussu2ssst∀
1q2q3 造模及分组 皮下移植瘤模型造模采用文
献和以往的方法 ) ) ) 组织块套管针法 ≈wox  ∀瘤块接
种于裸小鼠右侧颈背部皮下 o每只动物接种瘤块大
小为 v °°v左右 ~造模第 {天选瘤块直径 t1x °°以
上的动物 o随机分为 • ≤„组 !x2ƒ˜组和 ‘≥对照组 o
共进行 v次实验 ∀每次各组起始和最终动物数见下
表中 ∀分组后 • ≤„组和对照组分别以 tus °ª#
°pt • ≤„和 x °# §pt ‘≥灌胃 o §´o共 vw §~x2ƒ˜
组 }x2ƒ˜ s1w °ªkus °ª# ®ªpt # §pt l腹腔注射 o §´o
共 y §∀造模第 wu天脱颈处死小鼠 o称取瘤块质量 o
并无菌保存瘤块标本分别液氮冻存和常规制石蜡包
埋病理切片 ~肿瘤抑制率按以下公式计算 }抑瘤率
kh l € k对照组平均瘤重 p实验组平均瘤重 l r对照
组平均瘤重 ≅ tssh ∀
1q3 °≤‘„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法 o°≤‘„  ²∏¶¨  ²±²¦¯²±¤¯
„±·¬¥²§¼k上海长岛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o≤¤·q‘²} 2
swvzo²·}sxs|l~二抗 ≥∏³¨ µ√¬¶¬²±o˜±¬√ µ¨¶¤¯ k„±·¬2
 ²∏¶¨ r• ¤¥¥¬·2‹ • °lk上海长岛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o
≤¤·q ‘²⁄2vsswo²·xy{syl∀操作流程按文献及试
剂盒要求进行 ∀以微波进行抗原修复 o一抗稀释度
为 tΒtxs∀每张切片在光镜下定位 o取非坏死区 o随
机选取 x个视野 k ≅ wsslo采用 ≥°’× „⁄∂ „‘≤∞
∂ ∞• ≥Œ’‘w1s1u采集图像 o计数至少 t sss个以上
细胞作染色结果判定 ∀ °≤‘„染色定位于细胞核 o
将染色强度分为 }≠阴性 }细胞核无着色 ~阳性 }细
胞核着色为浅黄色或棕黄色 ~≈强阳性 }细胞核着色
为棕褐色 ∀阳性率 kh l €阳性细胞数 r总细胞数 ≅
tssh ~强阳性率 kh l €强阳性细胞数 r总细胞数 ≅
tssh ~总阳性率 kh l € k阳性细胞数 n强阳性细胞
数 l r总细胞数 ≅ tssh ∀
1q4 凋亡细胞标记
ט‘∞法 o采用 Œ± ¶¬·∏¦¨¯¯ §¨ ¤·« §¨ ·¨¦·¬²± Ž¬·o
°’⁄试剂盒 k• ²¦«¨ §¬¤ª±²¶·¬¦¦²µ³²µ¤·¬²±¶o≤¤·q‘²}
tty{w{tz|tso²·}tusyzsssl∀操作流程按文献及
试剂盒要求进行 ∀每张切片在光镜下定位 o取非坏
死区 o随机选取 x个视野 k ≅ wsslo采用 ≥°’× „⁄2
∂ „‘≤∞ ∂ ∞• ≥Œ’‘w1s1u采集图像 o计数至少 t sss
个以上细胞作染色结果判定 ∀凋亡指数 k„Œoh l €
凋亡细胞数 r总细胞数 ≅ tssh ∀
1q5 活化 ≤¤¶³¤¶¨2v的表达
免疫 组 织 化 学 ≥° 法 o ≤¯¨ ¤√ §¨ ≤¤¶³¤¶¨2v
k„¶³tzxl„±·¬¥²§¼兔抗人多克隆抗体 k≤¨¯¯ ≥¬ª±¤2
¬¯±ª·¨¦«±²¯²ª¼q Œ±¦o≤¤·q‘² f|yyto ²·txl∀一抗
稀释度为 tΒusso不进行抗原修复 o余实验步骤同
113∀活化 ≤¤¶³¤¶¨2v片段染色定位于细胞浆和核
周 ∀阴性 }细胞浆和核周无着色 ~阳性 }细胞浆及核
周着色为浅黄色或棕黄色 !棕褐色 ∀阳性率 kh l €
阳性细胞数 r总细胞数 ≅ tssh ∀
1q6 ¦⁄‘„ ¤µµ¤¼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1q6q1 °• ‘„抽提 !定量 s1u ª新鲜标本采用
ŠŒ…≤’的 ×µ¬½²¯提取总 • ‘„后用 ±¬¤ª¨ ±公司的 ’ 2¯
¬ª²·¨¬°• ‘„ °¬§¬Ž¬·分离 °• ‘„并定量 ∀
1q6q2 样品反转录及 vv °标记 取 t Λª°• ‘„用
°µ²° ª¨¤公司的反转录试剂盒反转录 ¦⁄‘„并用
≈Α2vv ° §„×°标记 o高温变性后作为杂交探针 ∀
1q6q3 标本混合 按对照组 u份标本混合成 t个
样品 ~• ≤„组 w份标本分别混合成 u个样品 ∀
1q6q4 ¦⁄‘„膜的制备 单克隆菌种扩增 o抽质粒 o
#|u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Œ¶¶∏¨ t|
’¦·²¥¨ µo ussz
°≤•扩增 o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结果 ∀基因的扩
增产物经纯化 !变性后转移至 v{w孔板中 ∀采用
…¬²• ²¥²·¬¦¶公司的自动点膜仪点膜 o尼龙膜规格为 {
¦° ≅tu ¦°o膜上共点 tw t{t个基因 o每个基因 u个点 ∀
1q6q5 杂交和洗膜 将已点制好并已预杂交的尼
龙膜与已高温变性的探针 oy{ ε 杂交约 uw «后洗
膜 o洗膜结束 o磷屏压片 ∀
1q6q6 信号扫描及结果分析 采用 ƒ∏­¬©¬¯°公司的
ƒ„ vsss信号扫描仪扫描磷屏 o图像分析 ∀膜上信
号分析标准 }≠两张膜上的背景亮度值均设为 s~
同一张膜上任意两个对照基因的亮度值差异在 u倍
之内 ~≈同一张膜上代表同一克隆的两点亮度值差异
在 u倍之内 ~…一张膜上同一克隆的两点亮度分别是
另一张膜上对应点亮度的 u倍以上 o且它们在两张膜
上信号点强度值都在 u以上 o或者是在一张膜上小于
u同时在另一张膜上大于 tso可以确信这个克隆代表
的基因在这两种样品中有明显的表达差异 ∀
1q7 ≥≠…• ªµ¨ ±¨ §¼¨ Œ • ¤¨¯2·¬°¨ ±∏¤±·¬·¤·¬√¨ °≤•
以甘油醛 2v2磷酸脱氢酶 kŠ„°⁄‹ l作为内参基因 o
由上海市风湿病研究所惠赠 k©²µº¤µ§ ³µ¬° µ¨}xχ2
Š„„ŠŠ×Š„„ŠŠ×≤ŠŠ„Š×≤ 2vχ~ µ¨√ µ¨¶¨ ³µ¬° µ¨} xχ2
Š„„Š„׊Š×Š„׊ŠŠ„×××≤ 2vχo扩增片段长度为
uux ¥³l∀根据 ¦⁄‘„ ¤µµ¤¼筛选结果 o选择与细胞增
殖 !分化 !凋亡及信号转导密切相关的目标基因 tx
条以及 ©¤¶o¥¦¯2¬¯o¥¤¬和 ¥¦¯2u等 w条凋亡调控基
因 o以 °µ¬° µ¨∞¬³µ¨¶¶u1s软件设计扩增引物 o共 t|
对 k表 tl∀引物设计后通过 …„≥×分析 kºººq ±¦2
¥¬q ± °¯q ±¬«q ª²√r…„≥×l避免扩增的序列存在非
特异性 ~用 ²¯¬ª² §¨ °²软件测试序列无引物二聚体
形成 ∀由 פŽ¤• ¤ …¬²·¨¦«±²¯²ª¼ k⁄¤¯¬¤±l≤²qo ·§q
合成引物 ∀ tss °ª液氮冻存肿瘤组织采用 ŠŒ…≤’
的 ×µ¬½²¯提取总 • ‘„并定量 ∀取 t Λª总 • ‘„用
°µ²° ª¨¤公司的反转录试剂盒反转录 ¦⁄‘„∀实时
定量 °≤• 采用 Œ±√¬·µ²ª¨ ±公司的 ° ¤¯·¬±∏°µ ≥≠…• µ
Šµ¨ ±¨ °´≤• ≥∏³¨ µ ¬¬ ˜⁄Šk≤¤·q ‘²q ttzvv2sv{lo
反应体系 xˏ} ts Λ°²¯ # pt ³µ¬° µ¨k ¤ ³¤¬µl
s1x ˏn ≥≠…• u1x ˏn • ’÷ s1t ˏn ¦⁄‘„ t
ˏn§§‹u ’ s1| ˏ∀反应条件 }¶·¤ª¨toxs ε ou °¬±~
¶·¤ª¨ uo|x ε otx °¬±~¶·¤ª¨vows ¦¼¦¯ ¶¨o|w ε otx ¶~xx
ε ovs ¶~zu ε ovs ¶~¶·¤ª¨ wo|x ε otx ¶~ys ε otx ¶~
|x ε otx ¶∀每个样品均作 v个复孔在 „…Œ °µ¬¶°
z|ss测序仪 k美国 „³³¯¬¨§ …¬²¶¼¶·¨°¶公司 l进行
°≤• 反应 ∀用 ≥⁄≥u1t软件进行染色信号收集和结
果分析 o选择相对定量模式 o分析各孔 ≤×值 k模板
扩增到一定拷贝数时即处于指数上升期所需反应循
环数大小 lo计算出标化后的 p ∃∃≤×值 oup ∃∃≤×法 ≈y 
对目标基因的表达量进行评估 ∀
1q8 磷酸化 2≥·¤·v和 ¥¦¯2u蛋白表达的定位研究
1q8q1 磷酸化 2≥·¤·vk°2≥·¤·vl蛋白的表达 免疫组
织化学 ≥°法 o以 ≥·¤·v磷酸酪氨酸抗体 k³«²¶³«²2
×¼µzsx2≥·¤·vl识别 ≥·¤·v的活化形式 ∀ °«²¶³«²2≥·¤·v
k×¼µzsxl „±·¬¥²§¼兔抗人多克隆抗体 k¦¨¯¯ ¶¬ª±¤¯¬±ª
·¨¦«±²¯²ª¼q Œ±¦o≤¤·q‘² f|tvto ²·xl∀一抗稀释度
为 tΒtsso不进行抗原修复 ∀余实验步骤同 113∀ °2
≥·¤·v蛋白染色定位于细胞核 o将染色强度分为 }≠
阴性 o细胞核无着色 ~ 阳性 o细胞核着色为浅黄色
或棕黄色 ~≈强阳性 o细胞核着色为棕褐色 ∀阳性率
kh l €阳性细胞数 r总细胞数 ≅ tssh ~强阳性率
kh l €强阳性细胞数 r总细胞数 ≅ tssh ~总阳性率
kh l € k阳性细胞数 n强阳性细胞数 l r总细胞数 ≅
tssh ∀
1q8q2 ¥¦¯2u蛋白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法 o¥¦¯2u
鼠抗人单克隆抗体 k上海长岛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o
≤¤·q‘²  2ssuxo²·xt{syl∀一抗稀释度为 tΒxso
抗原修复液改为 t °°²¯ # pt的 ∞⁄ׄ k³‹ {1sl∀
¥¦¯2u蛋白定位于胞浆 !核膜等处 ∀阴性 }细胞浆和
核周无着色 ~阳性 }细胞浆及核膜着色为浅黄色或棕
黄色 !棕褐色 ∀阳性率 kh l €阳性细胞数 r总细胞
数 ≅ tssh ∀
1q9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cξ ? σ表达 o结果采用方差分析 o
确定 Π  s1sx为差异有显著性 ∀
2 结果
2q1 • ≤„对人胃癌细胞 ≥Š≤ 2z|st裸小鼠皮下瘤
生长的影响
采用固定操作程序的 ‹°≤法进行 • ≤„制剂的
质量控制 o结果分次制备的 • ≤„水煎剂所获得的
‹°≤图像各峰值和形态基本稳定 ∀ v次实验 • ≤„
组平均瘤重均低于对照组 o差异有显著性 kΠ 
s1sxlo平均抑瘤率为 kww1vu n x1yzlh ~x2ƒ˜组 v次
平均瘤重均低于对照组 o差异有显著性 kΠ  s1sxlo
平均抑制率在 kwz1sw ? tt1vvlh k表 tl∀提示 • ≤„
具有抑制人胃癌细胞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作用 ∀
2q2 • ≤„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sv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Œ¶¶∏¨ t|
’¦·²¥¨ µo ussz
表 t 不同处理对裸小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作用 kcξ ? σl
组别
‘²qt
ν
始 r终
瘤重
rª Π
tl 抑瘤率
rh
‘²qu
ν
始 r终
瘤重
rª Π
tl 抑瘤率
rh
‘²qv
ν
始 r终
瘤重
rª Π
tl 抑瘤率
rh
• ≤„ {r{ s1|| ? s1zy s1stt z w{1zs {rzvl t1su ? s1ty s1ssw x vz1|t {r{ s1{{ ? s1wz s1ssz u wy1vx
x2ĸ tsr|ul s1zz ? s1w{ s1sss u ys1ts zrz s1|z ? s1vw s1ssx y wt1u| zrz s1|{ ? s1wy s1sty z v|1zw
对照 {r{ t1|v ? s1x{ {r{ t1yx ? s1wy |r| t1yv ? s1xu
注 }tl与对照组比较 ~ul死于 x2ƒ˜毒性作用 ~vl死于灌胃操作
• ≤„组移植瘤 °≤‘„阳性表达率 !强阳性表达
率和总阳性率均分别低于对照组 o差异有显著性 ~x2
ƒ˜组 °≤‘„的阳性表达率和总阳性表达率也低于
对照组 o且差异有显著性 k表 uo图 tl∀ • ≤„组凋亡
指数高于对照组 kט‘∞法 lo差异有显著性 ~x2ƒ˜
组凋亡指数为亦高于 ‘≥对照组 o差异有显著性 k表
uo图 ul∀ • ≤„组活化 ¦¤¶³¤¶¨2v表达阳性率较 ‘≥
对照组高 o差异有显著性 ~x2ƒ˜组也较 ‘≥对照组
高 o差异有显著性 k表 uo图 vl∀提示 • ≤„在体内
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o诱导凋亡 ∀
表 u • ≤„对 ≥Š≤ 2z|st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kcξ ? σl h
组别 ν
°≤‘„表达
阳性率 强阳性率 总阳性率
ט‘∞染色
凋亡指数
活化 ≤¤¶³¤¶¨2v
k„¶³tzxl表达阳性率
• ≤„ { vx1zv ? y1sttl v1v| ? t1w{ul v|1sv ? z1vztl |1zu ? w1xttl x1us ? u1uyul
x2ĸ | vz1{y ? ty1xsul x1yu ? w1ut wv1w{ ? t|1zzul x1zw ? t1zxtl w1zv ? t1zyul
对照 { xv1w{ ? |1vw {1z{ ? x1wv yu1uy ? tv1{s u1wx ? t1vz u1{u ? t1{w
注 }与对照组比较 tl Π  s1stoul Π  s1sx
2q3 ¦⁄‘„ ¤µµ¤¼筛选 • ≤„组与 ‘q≥q对照组有差
异表达的基因
• ≤„组和 ‘≥对照组肿瘤组织的 ¦⁄‘„均能与
膜上的顺序结合 o并显影 o结果符合信号分析的质量
控制标准 ∀在 tw t{t个基因中 o对照组与 • ≤„组肿
瘤组织间共筛选出 wx个 u倍以上差异表达信号 o分
别为 uw个上调基因和 ut个下调基因 ∀其中共有 vx
个已克隆基因 ots个 ∞≥×∀在 vx个已克隆基因中在
Š ±¨¥¤±®o’ Œ等相关数据库以及 °∏¥ §¨文献中检
索到功能的基因有 vt个 o初步分类 o大致涉及癌基因
和细胞分裂相关基因 !转录和翻译系统基因 !⁄‘„合
成修复重组基因 !分化 r发育相关基因 !凋亡基因 !细
胞受体 !信号转导 !免疫相关 !代谢相关及其他基因等
ts类 ∀其中 µ¨¼·«µ²¬§§¬©©¨µ¨±·¬¤·¬²±2µ¨ ¤¯·¨§©¤¦·²µk‹¶q
uzwvs|l和 ∞≥׶~ • ¤¨®¯¼ ¶¬°¬¯¤µ·² «’„×w≈‹²°² ¶¤2
³¬¨±¶ k‹¶qt{{|{ulu条基因目前尚未在肿瘤组织中
检测到 ∀其余 u|条基因均能在肿瘤组织中检测到 ∀
• ≤„组与对照组样品间有表达差异基因的 • ¤·¬²值
k• ≤„组 r对照组 l在 s1sy{ u ∗ s1w{u uk• ≤„组下
调 l及 u1ssw w ∗ y1z{{ |k• ≤„组上调 l∀
2q4 实时定量 °≤• 验证 ¦⁄‘„ ¤µµ¤¼部分结果
对 tx条为目前已知与调控细胞增殖 !分化 !免
疫等相关的基因及 w条与凋亡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
量采用 up ∃∃≤×法进行评估 o与对照组比较 o表达量差
#tv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Œ¶¶∏¨ t|
’¦·²¥¨ µo ussz
异 w倍以上的有 ≥·¤·vo• Œ°÷ o• ’⁄t和 ¥¦¯2uk表 vlo
均为下调 o提示 • ≤„对胃癌 ≥Š≤ 2z|st细胞在核酸
层次上有影响作用的已知基因主要为 ≥·¤·vo• Œ°÷ o
• ’⁄to¥¦¯2uo均为下调表达作用 ∀
表 v 实时定量 °≤• 分析基因表达量
基因名称 ˜±¬Š ±¨¨号 引物 kxχ∗ vχl 结合位点r¥³
扩增长度
r¥³
• ≤„ tus °ª# °pt组 r对照组
∃∃≤×k±l up ∃∃≤×
≥ׄ×v ‹¶1wutvwu ©²µº¤µ§ ≤≤׊Š„Š≤„Š≤×≤≤„×≤„Š uxw x{ u1yxkwl s1tyks1tt ∗ s1uwl
µ¨√ µ¨¶¨ „„„≤׊≤≤Š≤„Š≤×≤≤„×× vtt
ׄ÷t…°t ‹¶1xwvz ©²µº¤µ§ ≤≤׊„×≤≤×≤≤„„Š×≤„„≤„××× wwt yu s1vxkwl s1z|ks1ux ∗ u1w{l
µ¨√ µ¨¶¨ „„Š≤׊Š„„×≤„„„Š≤„„„„Š≤ xsu
• Œ°÷ ‹¶1 z|uz ©²µº¤µ§ Š„Š×Š≤≤××ׄ„Š≤׊≤„Š„Š×× y y| u1xskxl s1t{ks1tv ∗ s1uvl
µ¨√ µ¨¶¨ ×≤≤„„Š≤Š„≤׊××ׄŠ××≤„≤×× zw
Ž×‘t ‹¶1xs|wtw ©²µº¤µ§ Š≤׊≤׊Š„Š„≤„≤ׄ≤׊×ׄ×׊ vsy | p t1xtkwl u1{wkt1ws ∗ x1{sl
µ¨√ µ¨¶¨ ≤×≤≤××≤×≤„Š„„Š„≤×≤≤Š×××≤ |{
• „…vt ‹¶1||xu{ ©²µº¤µ§ ≤„≤××׊Š„×××≤≤׊׊≤ׄ≤≤× |s y| s1uzkvl s1{vks1w| ∗ t1wul
µ¨√ µ¨¶¨ „ŠŠ×„„≤„„„ŠŠ≤„„׊„≤„≤׊„ tx{
∞ƒŠu ‹¶1uzztxw ©²µº¤µ§ Š≤׊≤×××׊≤≤Š××׊≤ ysy ys p s1svkvl t1suks1{{ ∗ t1t|l
µ¨√ µ¨¶¨ Š≤„„׊ׄ≤≤„Š≤„Š×≤„„׊„„ yyx
°ƒ⁄‘t ‹¶1w{vxyw ©²µº¤µ§ Š„≤„Š×≤×׊Š„ŠŠ×Š≤׊≤×× u{s yw p s1{{kul t1{wkt1v{ ∗ u1wzl
µ¨√ µ¨¶¨ ×≤≤≤׊≤≤××≤×≤≤≤„ׄ≤„ vwv
˜…∞u⁄v ‹¶1xt{zzv ©²µº¤µ§ ≤ŠŠ×ׄŠ≤≤„Š≤≤„≤Š„„ yy x{ s1uzkvl s1{vks1ys ∗ t1txl
µ¨√ µ¨¶¨ ≤„≤„ŠŠ≤Š≤×׊Š×„×≤Š„ tuv
˜± ≤• ‹ ‹¶1w{txzt ©²µº¤µ§ ŠŠ„×≤≤≤≤ׄ„≤„„≤„Š×Š„Š„Š„ t{{ yw s1txktl s1{s
µ¨√ µ¨¶¨ ≤×≤≤≤ŠŠŠ≤≤××ׄ≤„≤„× uxt
Š‘„Œv ‹¶1zvz|| ©²µº¤µ§ ŠŠ≤„Š≤„Š≤„׊≤„Š„„×≤ uxs zu s1x|kul s1yyks1uz ∗ t1yul
µ¨√ µ¨¶¨ ≤×≤„׊×≤„„×ׄ„„„Š××≤≤≤ׄ„ׄ≤„ vut
≤⁄tw¤±·¬ª¨ ± ‹¶1tyv{yz ©²µº¤µ§ ≤Š≤×≤Š„ŠŠ„≤≤ׄ„„Š„ׄ„≤≤ utt yw s1wskwl s1zyks1uv ∗ u1wwl
µ¨√ µ¨¶¨ Š≤„„Š×≤≤׊׊Š≤××≤≤„ uzw
• ’⁄t ‹¶1uy||{{ ©²µº¤µ§ „„≤×≤≤×≤×≤׊ׄ„„Š≤„×××׊≤ xux yw u1s|kwl s1uvks1tu ∗ s1uvl
µ¨√ µ¨¶¨ ׊≤„≤׊ŠŠ×≤××≤×××≤„Š„„ x{{
°• Ž• ‘Žt ‹¶1xswwvu ©²µº¤µ§ „׊Š≤××××≤„ŠŠ××≤×≤„Š„„„ tvy yv p t1zxkwl v1vzkt1ts ∗ ts1vvl
µ¨√ µ¨¶¨ ׊Š„„Š„≤Š≤„ŠŠ„„×׊Š× t|{
≠y∞ ‹¶1xut|sv ©²µº¤µ§ ׊≤Š×Š„≤׊׊×≤׊≤ׄŠ×Š t{z ys p t1stkul u1sukt1tw ∗ v1x{l
µ¨√ µ¨¶¨ ≤„ŠŠ≤׊׊Š≤≤„„„׊×≤ uwy
„• ‹Œ ‹¶1t|wy|x ©²µº¤µ§ ׊≤Š„׊Š„Š×ŠŠ„„×׊≤ xsz ys s1twkwl s1|tks1uw ∗ v1vzl
µ¨√ µ¨¶¨ ׊≤„≤„××≤„≤„×≤ŠŠ×≤×׊ xyy
©¤¶ ‹¶1uwwtv| ©²µº¤µ§ ŠŠ≤≤≤≤׊׊׊„Š×׊„Š× t vyv ys u1wskxl s1t|ks1tt ∗ s1vul
µ¨√ µ¨¶¨ Š≤„„≤≤„×≤„≤׊≤≤≤≤ׄ≤× t wuu
¥¦¯2¬¯ ‹¶1tsuxx{ ©²µº¤µ§ ≤„×≤„ŠŠ≤„××≤≤≤„Š×„≤≤„ vvx x| u1utkxl s1uuks1ty ∗ s1u|l
µ¨√ µ¨¶¨ ŠŠŠ×≤„Š„Š×Š≤ŠŠ×≤≤×× v|v
¥¤¬ ‹¶1t|x|wu{ ©²µº¤µ§ ≤≤„„ŠŠ×Š≤≤ŠŠ„„≤׊„ v{u xz t1{skxl s1u|ks1tw ∗ s1x|l
µ¨√ µ¨¶¨ ≤≤≤ŠŠ„ŠŠ„„Š×≤≤„„×Š× wv{
¥¦¯2u ‹¶1tuyzz ©²µº¤µ§ ׊×׊Š≤≤ŠŠ„×≤„≤≤„× uxxz ys v1uzkxl s1tsks1sy ∗ s1tzl
µ¨√ µ¨¶¨ ×≤≤≤≤„„׊„×≤„ŠŠ×≤≤××× uyty
2q5 磷酸化的 ≥·¤·v和 ¥¦¯2u基因在细胞内的蛋白
表达检测结果
• ≤„组 °2≥·¤·v阳性表达率 !强阳性表达率和
总阳性率均分别低于 ‘≥对照组 o差异有显著性 ~x2
ƒ˜组强阳性表达率和总阳性率也较 ‘≥对照组低 o
差异有显著性 ∀ ¥¦¯2u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 o
差异有显著性 ~而 x2ƒ˜组 ¥¦¯2u蛋白阳性表达率与
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k表 wo图 wl∀提示 • ≤„
在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机制与抑制磷酸化的 ≥·¤·vo
¥¦¯2u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有关 ∀
表 w • ≤„对 ≥Š≤ 2z|st胃癌细胞磷酸化 ≥·¤·v和 ¥¦¯2u表达的影响 kcξ ? σl h
组别 ν 磷酸化 2≥·¤·v阳性率 强阳性率 总阳性率
¥¦¯2u
阳性率
• ≤„ { vx1|v ? tu1yztl v1yw ? t1zutl v|1xz ? tv1vttl t1yu ? s1{utl
x2ĸ | vy1|x ? uz1ut w1v{ ? v1yutl wt1vv ? vs1uuul z1zu ? x1vt
对照 { xy1w| ? |1vw tv1ty ? z1sy y|1yx ? ts1{s z1xv ? v1zv
注 }与对照组比较 tl Π  s1stoul Π  s1sx
#uv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Œ¶¶∏¨ t|
’¦·²¥¨ µo ussz
图 w ≥Š≤ 2z|st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 ³«²¶³«²2×¼µzsx2≥·¤·vo¥¦¯2u的表达 kŒ‹ ≤ ≅ wssl
„q‘≥组 ³«²¶³«²2×¼µzsx2≥·¤·v染色 ~…q• ≤„组 ³«²¶³«²2×¼µzsx2≥·¤·v染色 ~≤q‘≥组 ¥¦¯2u染色 ~⁄q• ≤„组 ¥¦¯2u染色
3 讨论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o临床确诊时 ·
期占 trvo´至 ¶期行根治切除术后半数复发 !转移
至晚期 o即胃癌患者有 {sh 以上最后进入晚期阶
段 o预后很差 ∀对进展期胃癌的治疗 o目前仍以全身
化疗为主导 o循证医学证明 o全身化疗可以延长进展
期胃癌生存期并改善生存质量 ≈z  o但疗效仍需提
高 ~而近年来引起广泛重视的分子靶向治疗也尚未
在胃癌的临床治疗中取得确切疗效 ∀探讨我国特有
的中药 o特别是复方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创新药物的
研发 ∀
本研究所采用的中药复方胃肠安 k• ≤„lo以炒
白术 !茯苓等健脾药物为基础 o并结合生牡蛎 !夏枯
草 !红藤等清热解毒 o软坚散结等药物组成 ∀由于组
成复杂 o因此 o本研究采用固定操作程序的高效液相
色谱法进行制剂的质量控制 o结果分次制备的 • ≤„
水煎剂所获得的 ‹°≤图像各峰值和形态基本稳
定 o保证了研究药物的稳定性 ∀本研究动物实验中 o
v次实验 • ≤„组平均瘤重均低于对照组 o差异有显
著性 o表明 • ≤„对胃癌皮下移植瘤生长具有抑制
作用 o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x  ∀
• ≤„组胃癌细胞的 °≤‘„表达水平均低于对
照组 o差异有显著性 k免疫组化 ≥°法 lo提示 • ≤„
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 ט‘∞法检测凋亡指数发
现 o• ≤„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 o差异有显著
性 o与以往的流式细胞检测和电镜观察结果一
致 ≈x  ∀ ≤¤¶³¤¶¨2v是 ¦¤¶³¤¶¨中的关键效应酶 ∀本研
究采用能特异性识别 ≤¤¶³¤¶¨2v激活时在 „≥°位置
切开形成的大亚基的一抗 ≤¯¨ ¤√ §¨ ≤¤¶³¤¶¨2vk„¶³
tzxl≈{o|  o对移植瘤细胞内活化 ≤¤¶³¤¶¨2v的表达进
行直接的定位观察和比较 o• ≤„组活化 ¦¤¶³¤¶¨2v
表达阳性率较 ‘q≥q对照组高 ~x2ƒ˜组也较 ‘q≥q对
照组高 o差异有显著性 ∀进一步表明 o• ≤„诱导的
凋亡与 ≤¤¶³¤¶¨2v 激活有关 ∀而 x2ƒ˜ 组活化
≤¤¶³¤¶¨2v的表达增加 o提示 x2ƒ˜诱导的胃癌细胞
凋亡与 ≤¤¶³¤¶¨2v活化有关 o与文献 ≈ts 报道一致 ∀
中药多成分和作用多环节特点 o决定了具有高
通量 !定量化优点的 ¦⁄‘„ ¤µµ¤¼等组学技术在中药
机理研究中的优势地位 ∀本研究利用该技术通过
• ≤„组和 ‘q≥q对照组肿瘤细胞全基因表达谱的测
定和差异比较 o筛选出 u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共 wx
个 o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信息 ∀选择其中增殖 !凋
亡 !分化及信号转导密切相关的 t|条基因 o以 • ¤¨¯2
·¬°¨±∏¤±·¬·¤·¬√¨°≤• 验证其表达与 ‘q≥q对照组比
较 o表达量差异稳定在 w倍以上的有 ≥·¤·v k‹¶q
wutvwulo• Œ°÷ k‹¶qz|uzlo• ’⁄tk‹¶quy||{{lo¥¦¯2
uk‹¶qtuyzzlo均为下调表达 ∀研究结果表明中药
复方 • ≤„在对胃癌 ≥Š≤ 2z|st细胞核酸层次上存
在多个作用基因 ∀
≥·¤·vo是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家族 k¶¬ª±¤¯
·µ¤±¶§∏¦¨µ¶¤±§¤¦·¬√¤·²µ¶²©·µ¤±¶§∏¦·¬²±l≥ׄ׶的重
要成员之一 ∀在大量的人类肿瘤细胞中 o≥ׄ×表现
出组成性激活 k¦²±¶·¬·∏·¬√¨¤¦·¬√¤·¬²±lo尤其是 ≥·¤·to
≥·¤·v和 ≥·¤·x∀其中 ≥·¤·v和 ≥·¤·xo具有强烈的抑制
细胞凋亡 !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 ≈ttotu  ∀近年来已有
多项研究报道在人胃癌组织和多种细胞株 k≥Š≤ 2
z|sto Ž‘wx 和 „Š≥l存在 ≥·¤·v 的组成性激
活 ≈tvotw  ∀中分化和低分化胃腺癌细胞株 k≥Š≤z|sto
 Ž‘wx和 „Š≥l中 ≥·¤·v的激活水平高于其他类型
的细胞株 k Ž‘u{和 ‘≤Œ2≥‘˜2tlo提示 „Žr≥ׄ×
信号传导途径可能在胃癌的发生 !发展中起重要的
作用 ∀本研究结果不仅发现 • ≤„在 °• ‘„水平对
≥Š≤z|st细胞中的 ≥·¤·v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o由于
≥·¤·v的激活以实现 ×¼µ残基的磷酸化为特征 o在随
后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中应用 ≥·¤·v磷酸酪氨酸抗
体 k³«²¶³«²2×¼µzsx2≥·¤·vl能通过与磷酸化 2≥·¤·v酪
氨酸 zsx位点反应而识别 ≥·¤·v的活化形式 k°2
≥·¤·vlo分析比较具有活性的 °2≥·¤·v蛋白在各实验
#vv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Œ¶¶∏¨ t|
’¦·²¥¨ µo ussz
组的表达 o结果发现复方 • ≤„组 °2≥·¤·v表达无论
是总阳性率还是强阳性率均较对照组低 kΠ 
s1stl∀因此 o• ≤„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o促进凋亡作
用可能与下调异常表达的 ≥·¤·v °• ‘„以及抑制 °2
≥·¤·v蛋白在核内的表达有关 ∀同时 o以上述相同的
³«²¶³«²2×¼µzsx2≥·¤·v抗体对 x2ƒ˜组的 °2≥·¤·v蛋白
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 ox2ƒ˜组的 °2≥·¤·v蛋白
表达水平亦较 ‘q≥q对照组有明显降低 o提示 x2ƒ˜
对胃癌细胞体内作用的机制与 °2≥·¤·v蛋白表达相
关 o与文献报道的体外结果一致 ≈tx  ∀
¥¦¯2u是另一在本研究中证实有 w倍以上较大
差异表达的基因 o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x  ∀免疫
组织化学研究结果示 o• ≤„组的 ¥¦¯2u蛋白表达阳
性率 kh lo明显低于对照组 kΠ  s1stl∀在胃黏膜
癌变的发生发展中 o¥¦¯2u的激活占有重要的地位 o
但在不同类型胃癌细胞中 ¥¦¯2u等基因 °• ‘„和蛋
白表达存在不同 ≈tyotz  ∀ ¥¦¯2u的表达状态还与胃癌
细胞对 x2ƒ˜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t{ot|  ∀
由于 • ≤„对位于 ¥¦¯2u上游的 ≥·¤·v有抑制作用 o因
此 o• ≤„对 ¥¦¯2u为直接的抑制或通过对 ≥·¤·v的抑
制而实现 o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 o目前尚无
≥Š≤ 2z|st细胞体内移植瘤 ¥¦¯2u蛋白表达的报告 o
而本组实验中 o‘q≥q对照组的 ¥¦¯2u蛋白表达阳性
率仅为 z1xvh左右 o与文献报道体外培养 ≥Š≤ 2z|st
细胞 ¥¦¯2u蛋白表达阳性率 y2wsh k免疫细胞化学
方法 l比较 o处于较低水平 o其原因将进一步探讨 ∀
• ’⁄tkµ¨ª∏¯¤·²µ²©§¬©©¨µ¨±·¬¤·¬²± tl是一条与分
化调节相关的基因 ∀定位于染色体 |o编码一种
• ‘„结合蛋白 o具有抑制分化作用 ∀人源蛋白含有
xut个氨基酸 ∀ • ’⁄t有 w个典型的 • ‘„结合区
域 o含 u个半保留序列 ∀第一个 • ‘„结合区域含一
个 ≤⁄≤u酶和 u个  „°Ž磷酸化位点 ∀ |yh 的人
• ’⁄t和大鼠的序列一致 o和 ≥q ³²°¥¨ ±µ§t ush一
致 ∀大鼠发育早期 o• ²§t主要在胸腺和肝脏表达 ∀
• ’⁄t在人所有造血细胞系中表达 ∀ • ’⁄t过度表
达将阻滞佛波醇酯和丁酸钠处理的 Žxyu白血病细
胞的分化 o但不影响其增殖 ≈us  ∀  „°Ž可以通过磷
酸化 • ’⁄t调节其活性 ∀但 • ’⁄t通过调节何类或
某种基因的转录或翻译而抑制分化目前并不清楚 ∀
研究发现 • ≤„可下调其表达 o虽然本项目未对
• ≤„是否有促进胃癌细胞分化作研究 o但在另一项
• ≤„体外诱导肝癌细胞分化的研究中已发现 • ≤„
有诱导肝癌细胞体外分化的作用 ≈ut  ∀因此 o对
• ≤„抑制 • ’⁄t表达是否可促使胃癌细胞的分化
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 ∀
• Œ°÷ kµ¤³u ¬±·¨µ¤¦·¬±ª³µ²·¨¬± ¬k‹¶qz|uzl是另
一条近年来发现和克隆的基因 o又名 ŽŒ„„s{zto属
于 ŽŒ„„基因家族成员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和
完成过程中 o不断地发现 ŽŒ„„基因 o这是一类新识
别的大片段 ¦⁄‘„o可编码巨大蛋白质 o而对巨大蛋
白质的功能研究已经成为后基因组计划的一大主
题 ∀ • Œ°÷与 • ¤¶2¯¬®¨ Š×°¤¶¨信号途径相关 ∀编码
的蛋白与 • ¤³和 • ¤¥家族中 Š×°酶功能相关的蛋
白有相同的结构域 o可能在 • ¤¶2¯¬®¨ Š×°¤¶¨信号转
导通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uu  ∀结果显示 • ≤„组
• Œ°÷基因的 °• ‘„表达低于对照组 o由此推测
• ≤„可能对 • ¤¶信号通路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
此外 o经检索国内外文献 o迄今尚未见 • ’⁄to
• Œ°÷这 u条基因与胃癌的研究报道 o而本研究结果
提示在中药作用下 o二者的表达发生变化 o提示上述
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
潜在的作用 o值得对其与胃癌的关系作研究 ∀
综上所述 o通过 • ≤„组和 ‘q≥q对照组基因表
达谱的比较及 • ¤¨¯2·¬°¨±∏¤±·¬·¤·¬√¨°≤• 验证结果 o
• ≤„对 ≥Š≤ 2z|st细胞在核酸水平主要涉及对
≥·¤·vo• Œ°÷ o• ’⁄t和 ¥¦¯2u等多个与信号转导 !凋
亡 !增殖及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o且均为下调表
达 ∀从上述 w条已知基因的功能看 o• ≤„对体内胃
癌 ≥Š≤ 2z|st细胞在转录水平的作用环节正处在
„Žr≥ׄ×信号转导通路和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
k „°Žl信号转导通路这二条重要的通路及其下
游 ∀由于定量 °≤• 结果示上述基因 • ≤„组下调表
达均在对照组的 ts倍以内 o因此 o认为虽然 • ≤„
对胃癌细胞在转录水平可涉及对 u条重要信号转导
通路多个相关基因的下调作用 o但其对单一基因的
影响作用是较弱的 o其作用模式可能是多基因累加
协同的调节 ∀由于细胞通过读取基因中的信息生产
蛋白质 o蛋白质才是生命的基本构件和真正执行者 o
因此 o基因 °• ‘„水平的表达变化只有通过相应的
蛋白质水平和翻译后修饰的确定 o才能较完整的认
识其作用机制 o而在本项目涉及的有关基因 k≥·¤·vo
¥¦¯2ul蛋白表达的研究已初步显示出在蛋白质水平
的变化 o但尚需采用 • ¶¨·¨µ± ¥¯²·!凝胶阻滞电泳
k∞ ≥„l等相关实验的进一步验证 ∀
#wv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Œ¶¶∏¨ t|
’¦·²¥¨ µo ussz
≈参考文献  
≈t  杨金坤 o郑 坚 o沈克平 o等 q胃肠安防治进展期胃癌术后转
移的临床研究 ≈ q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oussvouvk{l}x{sq
≈u  邱佳信 o贾筠生 o杨金坤 o等 q健脾法为主治疗晚期胃癌探讨
≈ q中医杂志 ot||uo{}uvq
≈v  赵爱光 o蔡 泳 o杨金坤 o等 q健脾法为基础的中医药干预对
胃癌预后的影响 ≈ q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oussxotvk|l}tsxxq
≈w  赵爱光 o杨金坤 o赵海磊 o等 q四君子汤诱导裸小鼠移植性人
胃癌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 q癌症 ousstouskul}tywq
≈x  «¤² „ Šo ¬± ÷ o ≠¤±ªŽo ·¨¤¯q ∞©©¨¦·¶²©≤«¬± ¶¨¨ ¬¤±³¬
«¨ µ¥¶²± ¦¨¯¯ ¤³²³·²¶¬¶¤±§µ¨ ¤¯·¨§ª¨ ±¨ ¬¨³µ¨¶¶¬²± ¬± «∏°¤± ª¤¶2
·µ¬¦¦¤±¦¨µªµ¤©·¨§²±·² ±∏§¨ °¬¦¨ ≈  q • ²µ¯§ Š¤¶·µ²¨ ±·µ¨µ²¯o
ussuo{kxl}z|uq
≈y  ≥¦«°¬·ª¨ ± × ⁄o ¤®µ¤­¶¨®o … „o  ¬¯¯¶o „ Šo ·¨¤¯q ±∏¤±·¬·¤2
·¬√¨µ¨√ µ¨¶¨ ·µ¤±¶¦µ¬³·¬²±2³²¯¼° µ¨¤¶¨ ¦«¤¬± µ¨¤¦·¬²± ·² ¶·∏§¼ °• 2
‘„ §¨ ¦¤¼} ¦²°³¤µ¬¶²± ²© ±¨§³²¬±·¤±§ µ¨¤¯2·¬°¨ ° ·¨«²§¶≈ q
„±¤¯ …¬²¦«¨ °o usssou{xkul}t|wq
≈z  פ®¬∏¦«¬‹o Š²·² oŽ¤º¤¥¨ ≥o ·¨¤¯q ≥ ¦¨²±§2¯¬±¨ ¦«¨ °²·«¨ µ¤³¼¬±
ª¤¶·µ¬¦¦¤±¦¨µ≈ q Š¤± ײŽ¤ª¤®∏• ¼²«²o ussxovuktl}t|q
≈{  °²·¨µ„ Šo ¤±¬¦®¨ • ˜q ∞° µ¨ª¬±ªµ²¯ ¶¨²©¦¤¶³¤¶¨2v ¬± ¤³²³·²2
¶¬¶≈ q ≤ ¨¯¯⁄ ¤¨·«⁄¬©©¨µo t|||oykul}||q
≈|  Šµ∏·¨µ Šq ≤¤¶³¤¶¨} ®¨ ¼ ³¯¤¼¨ µ¶¬± ³µ²ªµ¤°° §¨ ¦¨¯¯ §¨ ¤·«
≈ q ≤∏µµ’³¬± ≥·µ∏¦·…¬²¯o usssotskyl}yw|q
≈ts  ˜ ·¨¶∏®¤‹ o ‹¤¬¶¤  o Ž¬°∏µ¤  o ·¨¤¯q Œ±«¬¥¬·¬²± ²©¬±§∏¦¬¥¯¨
‘ƒ2®¤³³¤… ¤¦·¬√¬·¼ µ¨§∏¦¨¶¦«¨ °²µ¨¶¬¶·¤±¦¨ ·² x2©¯∏²µ²∏µ¤¦¬¯ ¬±
«∏°¤± ¶·²°¤¦« ¦¤±¦¨µ¦¨¯¯ ¬¯± ≈¨  q ∞¬³ ≤¨¯¯ • ¶¨o ussvou{|
ktl}uzq
≈tt  Šµ¨·¨± ƒ • o • ¥¨¨ µ≤ Žo Šµ¨·¨± × ƒo ·¨¤¯q ≥·¤·v ¤±§‘ƒ2®¤³2
³¤… ¤¦·¬√¤·¬²± ³µ¨√ ±¨·¶ ¤³²³·²¶¬¶ ¬± ³¤±¦µ¨¤·¬¦ ¦¤µ¦¬±²ª¨ ± ¶¨¬¶
≈ q Š¤¶·µ²¨ ±·¨µ²¯²ª¼o ussuotuvkyl}usxuq
≈tu  ⁄ „¨µ°²±§⁄o …µ¤·¤¬±  Šo ¨¶¶∏³ o ·¨¤¯q „∏·²¦µ¬± 2¨° §¨¬2
¤·¨§ µ¨¥…2u ®¬±¤¶¨ ¤¦·¬√¤·¬²± ²©≥ׄ×v ¬¶µ¨ ∏´¬µ¨§©²µªµ²º·«©¤¦2
·²µ¬±§¨ ³¨ ±§¨ ±¦¨ ²©³¤±¦µ¨¤·¬¦¦¤±¦¨µ¦¨¯¯ ¬¯± ¶¨≈ q ’±¦²ª¨ ± o¨
ussvouukw|l}zz{tq
≈tv  俞丽芬 o朱延波 o乔敏敏 o等 q≥·¤·v在人胃癌细胞株和组织中
的组成性激活及其临床意义 ≈  q中华医学杂志 ousswo{w
kuwl}usywq
≈tw  Ž¤±§¤‘o ≥ ±¨²‹ o Ž²±§¤≠ o ·¨¤¯q ≥ׄ×v ¬¶¦²±¶·¬·∏·¬√¨¯¼ ¤¦·¬2
√¤·¨§¤±§ ¶∏³³²µ·¶¦¨¯¯ ¶∏µ√¬√¤¯ ¬± ¤¶¶²¦¬¤·¬²± º¬·« ¶∏µ√¬√¬± ¬¨2
³µ¨¶¶¬²± ¬± ª¤¶·µ¬¦¦¤±¦¨µ¦¨¯¯¶≈  q ’±¦²ª¨ ± o¨ usswotzouv
ku{l}w|utq
≈tx  俞丽芬 o陈 颖 o乔敏敏 o等 q≥·¤·v活性降低对人胃癌 x2氟
尿嘧啶耐药细胞的影响 ≈  q中华内科杂志 ousswowvktul}
|svq
≈ty  ≠ ¤º¤·¤„o „§¤¦«¬ o ’®∏§¤ ‹ o ·¨¤¯q °µ²¯²±ª¨ § ¦¨¯¯ ¶∏µ√¬√¤¯
±¨«¤±¦¨¶³¨ µ¬·²± ¤¨¯ §¬¶¶¨°¬±¤·¬²± ²©ª¤¶·µ¬¦¦¤±¦¨µ¦¨¯¯¶≈ q ’±2
¦²ª¨ ± o¨ t||{otykusl}uy{tq
≈tz  Žµ¤­¨º¶®¤ o ƒ ±¨¤ª¯¬²2°µ¨¬¶¨µ≤  o Žµ¤­¨º¶®¬≥o ·¨¤¯q Œ°°∏2
±²«¬¶·²¦«¨ °¬¦¤¯ ¤±¤¯¼¶¬¶²©¥¦¯2u ©¤°¬¯¼ ³µ²·¨¬±¶¬± ¤§¨ ±²¦¤µ¦¬±²2
°¤¶²©¶·²°¤¦«≈ q „° °¤·«²¯o t||yotw|}tww|q
≈t{  Œ®¨ ª∏¦«¬ o פ·¨¥¨ ≥oŽ¤¬¥¤µ¤‘o ·¨¤¯q ≤«¤±ª¨ ¶¬± ¯¨ √¨¯¶²© ¬¨2
³µ¨¶¶¬²± ²©³xv ¤±§ ·«¨ ³µ²§∏¦·²©·«¨ ¥¦¯2u ¬± ¬¯± ¶¨²©ª¤¶·µ¬¦
¦¤±¦¨µ¦¨¯¯¶ §∏µ¬±ª ¦¬¶³¯¤·¬±2¬±§∏¦¨§ ¤³²³·²¶¬¶≈  q ∞∏µ≥∏µª
• ¶¨o t||zou|kxl}v|yq
≈t|  ‘¤®¤·¤…o  ∏ª∏µ∏°¤Žo ‹¬µ¤®¤º¤Žo ·¨¤¯q °µ¨§¬¦·¬√¨√¤¯∏¨ ²©
¥¦¯2u ¤±§ …¤¬ ³µ²·¨¬± ¬¨³µ¨¶¶¬²± ©²µ¦«¨ °²·«¨ µ¤³¨ ∏·¬¦ ©¨©¨¦·¬±
ª¤¶·µ¬¦¦¤±¦¨µ„ ³¬¯²·¶·∏§¼≈ q ’±¦²¯²ª¼o t||{oxxkyl}xwvq
≈us  ≠¤°¤°²·² ‹ o ׶∏®¤«¤µ¤ Žo Ž¤±¤²®¤ ≠ o ·¨¤¯q Œ¶²¯¤·¬²± ²©¤
 ¤°°¤¯¬¤± ‹²°²¯²ª∏¨ ²©¤ƒ¬¶¶¬²± ≠ ¤¨¶·⁄¬©©¨µ¨±·¬¤·¬²± • ª¨∏¯¤2
·²µ≈ q  ²¯ ≤ ¨¯¯…¬²¯o t|||ot|kxl}v{u|q
≈ut  ‘¤ª¤¶¨ ×o Œ¶«¬®¤º¤Žo ≥∏¼¤°¤ o ·¨¤¯q °µ¨§¬¦·¬²± ²©·«¨ ¦²§2
¬±ª¶¨ ∏´¨ ±¦¨¶²©∏±¬§¨ ±·¬©¬¨§ «∏°¤± ª¨ ± ¶¨q ÷ ŒŒq ׫¨ ¦²°³¯ ·¨¨
¶¨ ∏´¨ ±¦¨¶²©tss ± º¨ ¦⁄‘„ ¦¯²± ¶¨©µ²° ¥µ¤¬± º«¬¦« ¦²§¨ ©²µ
¤¯µª¨ ³µ²·¨¬±¶¬± √¬·µ²≈ q ⁄‘„ • ¶¨o t||{oxkyl}vxxq
≈uu  赵海磊 o刘 成 o赵爱光 q中药复方胃肠安血清诱导肝癌
≥  ≤ 2zzut细胞分化 ≈ q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oussvottk|l}
tvwxq
∆ ιφφερενχε οφ γενε εξπρεσσιον προφιλε ιν ηυµ αν γαστριχ χανχερ
γραφτεδ οντο νυδε µ ιχε τρεατεδ ωιτη Ω ΧΑ
‹„’ „¬2ª∏¤±ªtou o ≠ „‘Š ¬±2®∏±t o ≠ ’˜ ≥«¨ ±ª2©∏t o Œ×¬±ªt o ‹ „’ ‹¤¬2¯ ¬¨t o
Š˜ ≠¬±ªt o ׄ‘Š ¤¬2§¬t
(t. ∆επαρτµ εντ οφ Ονχολογψ Λονγηυα Ηοσπιταλ, Σηανγηαι Υνιϖερσιτψ οφ ΤραδιτιοναλΧηινεσε Μεδιχινε, Σηανγηαι usssvu, Χηινα;
u. Σηανγηαι Υνιϖερσιτψ οφ ΤραδιτιοναλΧηινεσε Μεδιχινε, Ε2ινστιτυτεσ οφ Σηανγηαι ΜυνιχιπαλΕδυχατιον Χοµ µ ισσιον,
Σηανγηαι ustusv, Χηινα)
[ Αβστραχτ] Οβϕεχτιϖε: ≤«¬± ¶¨¨ ­¬¤±³¬«¨ µ¥¤¯ µ¨¦¬³¨ • ¬¨¦«¤±ª¤± k• ≤„l ¦²∏¯§¬±¦µ¨¤¶¨ ·«¨ ¶∏µ√¬√¤¯ µ¤·¨ ²©¤§√¤±¦¨§ª¤¶·µ¬¦
¦¤±¦¨µq ׫¬¶¶·∏§¼ º¤¶§¨ ¶¬ª± §¨·²¬±√ ¶¨·¬ª¤·¨·«¨ °²¯ ¦¨∏¯¤µ° ¦¨«¤±¬¶° ²©• ≤„ ¬± ·µ¨¤·° ±¨·²©ª¤¶·µ¬¦¦¤±¦¨µ¥¼ ¦⁄‘„ ¤µµ¤¼o µ¨¤¯2
·¬°¨ ∏´¤±·¬·¤·¬√¨°≤• ¤±§¬°°∏±²«¬¶·²¦«¨ °¬¦¤¯ ·¨¦«±¬´∏¨ q Μετηοδ : „ «∏°¤± ª¤¶·µ¬¦¤§¨ ±²¦¤µ¦¬±²°¤¦¨¯¯ ¬¯±¨≥Š≤ 2z|st ªµ¤©·¨§²±·²
#xv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Œ¶¶∏¨ t|
’¦·²¥¨ µo ussz
±∏§¨ °²∏¶¨ º¤¶∏¶¨§¤¶·«¨ ¤±¬°¤¯ °²§¨ q¯ ׫¨ °¬¦¨ º µ¨¨ §¬√¬§¨ §¬±·² v ªµ²∏³¶o ²±¨¦²±·µ²¯ ¤±§·«¨ ·º² µ¨³µ¨¶¨±·¬±ª ¬¨³¨ µ¬° ±¨·¤¯
¦²±§¬·¬²±¶q „±¬°¤¯¶¬± ·«¨ ·º² ¬¨³¨ µ¬° ±¨·¤¯ ªµ²∏³¶µ¨¦¨¬√ §¨ ¬¨·«¨ µ• ≤„ ²√ µ¨¤vw2§¤¼ ³¨ µ¬²§²µx2©¯∏²µ²∏µ¤¦¬¯kx2ƒ˜l ²√ µ¨y2§¤¼ ³¨ 2
µ¬²§¶·¤µ·¬±ª¤·{·«§¤¼ ¤©·¨µªµ¤©·¬±ªq ≤²±·µ²¯ ¤±¬°¤¯¶µ¨¦¨¬√ §¨¶¤¯¬±¨²± ¤± ¬§¨ ±·¬¦¤¯ ¶¦«¨ §∏¯ q¨ „±¬°¤¯¶º µ¨¨ ®¬¯¯ §¨wt §¤¼¶¤©·¨µ¥¨ ¬±ª
ªµ¤©·¨§q ײ¤¶¶¨¶¶·«¨ ©¨©¨¦·²©·«¨ µ¤³¼ ·∏°²µº ¬¨ª«·º¤¶§¨ ·¨µ°¬± §¨¥¼ ¤¨¯ ¦¨·µ²± ¥¤¯¤±¦¨ ¬°° §¨¬¤·¨¯¼ ¤©·¨µ·«¨ ¤±¬°¤¯¶®¬¯¯ §¨q ≥° ¬°2
°∏±²«¬¶·²¦«¨ °¬¦¤¯ ° ·¨«²§º¤¶∏¶¨§·² §¨ ·¨¦··«¨ ¬¨³µ¨¶¶¬²± ²©³µ²¯¬©¨µ¤·¬±ª¦¨¯¯ ±∏¦¯ ¤¨µ¤±·¬ª¨ ± k°≤‘„l ¬± ¬¨ ±²ªµ¤©·¶q ƒ²µ§¨ ·¨¦·¬²±
²©¤³²³·²·¬¦¦¨¯¯¶o ¤³²³·²·¬¦¬±§¬¦¨¶k„Œl º µ¨¨ ¬¨¤°¬± §¨ ¥¼ ·«¨ ·¨µ°¬±¤¯ §¨ ²¬¼±∏¦¯ ²¨·¬§¼¯ ·µ¤±¶©¨µ¤¶¨2° §¨¬¤·¨§ §¨ ²¬¼∏µ¬§¬±¨·µ¬³«²¶2
³«¤·¨ ©¯∏²µ¨¶¦¨±¦¨ ±¬¦® ±¨§ ¤¯¥¨ ¬¯±ªkט‘∞l ° ·¨«²§q ≥° ° ·¨«²§º¤¶¤¯¶²∏¶¨§·² §¨ ·¨¦··«¨ ¬¨³µ¨¶¶¬²± ²©¦¯ ¤¨√ §¨ ≤¤¶³¤¶¨2vq ׫¨
¬¨³µ¨¶¶¬²± ³µ²©¬¯¨ ¶¬± ³¤¬µ¨§• ≤„ ·µ¨¤·¨§ª¤¶·µ¬¦¦¤±¦¨µ¶¤°³¯ ¶¨¤±§·«¨ ‘q ≥q ¦²±·µ²¯ ¶¤°³¯ ¶¨º µ¨¨ ¶·∏§¬¨§¥¼ ∏¶¬±ª¤¦⁄‘„ ¤µµ¤¼ µ¨2
³µ¨¶¨±·¬±ªtwo t{t ¦⁄‘„ ¦¯∏¶·¨µ¶q ׫¨ ¤¯·¨µ¤·¬²±¶¬± ª¨ ±¨ ¬¨³µ¨¶¶¬²± ¯¨ √¨¯¶º µ¨¨ ¦²±©¬µ° §¨¥¼ µ¨¤¯2·¬°¨ ∏´¤±·¬·¤·¬√¨°≤• q ≥° ° ·¨«²§
º¤¶∏¶¨§·² §¨ ·¨¦··«¨ ¬¨³µ¨¶¶¬²± ²©°«²¶³«²2≥·¤·v k×¼µzsxl ¤±§¥¦¯2uq Ρ εσυλτ} • «¨ ± ¦²°³¤µ¨§º¬·«¦²±·µ²¯¶o ·∏°²µªµ²º·«º¤¶¶¬ª2
±¬©¬¦¤±·¯¼ ¬±«¬¥¬·¨§¥¼ ·µ¨¤·° ±¨·º¬·«·«¨ • ≤„ ²µx2ƒ˜ kΠ  s1sto µ¨¶³¨ ¦·¬√¨¯¼lq ׫¨ ¤√ µ¨¤ª¨ ²©·∏°²µ¬±«¬¥¬·²µ¼ µ¤·¨¬± • ≤„ ªµ²∏³
º¤¶kww1vu ? x1yzlh ¤±§x2ƒ˜ kwz1sw ? tt1vvlh q ׫¨ ¤√ µ¨¤ª¨ ¤¯¥¨ ¬¯±ª¬±§¨ ¬kŒl ©²µ°≤‘„ ¬± • ≤„ ªµ²∏³¤±§x2ƒ˜ ªµ²∏³º¤¶
¶¬ª±¬©¬¦¤±·¯¼ §¨ ¦µ¨¤¶¨§¦²°³¤µ¨§º¬·«·«¨ ¦²±·µ²¯ ªµ²∏³ µ¨¶³¨ ¦·¬√¨¯¼q „Œ²©«∏°¤± ª¤¶·µ¬¦¦¤±¦¨µ¬¨ ±²ªµ¤©·¶¬± ±∏§¨ °¬¦¨ º¤¶¶¬ª±¬©¬2
¦¤±·¯¼ ¬±¦µ¨¤¶¨§·² k|1zu ? w1xtlh ∏¶¬±ª×˜‘∞° ·¨«²§¬± • ≤„ ªµ²∏³¦²°³¤µ¨§º¬·«·«¨ ¦²±·µ²¯¶ku1wx ? t1vzlh q x2ƒ˜ ªµ²∏³
º¤¶¤¯¶² ©²∏±§¤¶¬ª±¬©¬¦¤±·¯¼ ¬±¦µ¨¤¶¨§„Œ¦²°³¤µ¨§º¬·«·«¨ ¦²±·µ²¯¶q ׫¨ ¬¨³µ¨¶¶¬²± ²©¦¯ ¤¨√ §¨ ≤¤¶³¤¶¨2v ¬± • ≤„ ªµ²∏³¤±§x2ƒ˜
ªµ²∏³º¤¶¶¬ª±¬©¬¦¤±·¯¼ ¬±¦µ¨¤¶¨§¦²°³¤µ¨§º¬·«·«¨ ¦²±·µ²¯ ªµ²∏³µ¨¶³¨ ¦·¬√¨¯¼q ׫¨ µ¨ º µ¨¨ wx §¬©©¨µ¨±·¨¬³µ¨¶¶¬²± ∞≥׶¤°²±ª·«¨ ¦²±2
·µ²¯ ¶¤°³¯¨³²²¯ ¤±§• ≤„ ¶¤°³¯¨³²²¯q ׫¨ µ¨ º µ¨¨ uw ∞≥׶∏³2µ¨ª∏¯¤·¨§¬± • ≤„ ¶¤°³¯ ¶¨¤±§ut ∞≥׶§²º±2µ¨ª∏¯¤·¨§q ׫¨ ¶¨ wx ∞≥2
׶¦²±·¤¬±¶vx ¦¯²± §¨ ª¨ ± ¶¨¤±§tt ∏±®±²º± ∞≥׶q …¼ ∏¶¬±ª • ¤¨¯2·¬°¨ ±∏¤±·¬·¤·¬√¨ °≤• o ·«¨ ¬¨³µ¨¶¶¬²± ¯¨ √¨¯ ²©≥·¤·v kup ∃∃≤× €
s1tylo • Œ°÷ kup ∃∃≤× € s1t{lo • ’⁄t kup ∃∃≤× € s1uvl ¤±§¥¦¯2u kup ∃∃≤× € s1tsl º¤¶ ²¯º µ¨¬± • ≤„ ªµ²∏³ ·«¤± ·«¤·¬± ¦²±·µ²¯
ªµ²∏³ µ¨¶³¨ ¦·¬√¨¯¼q ׫¨ ¬¨³µ¨¶¶¬²± ²©°«²¶³«²2≥·¤·v k×¼µzsxl ¤±§¥¦¯2u ¬± • ≤„ ªµ²∏³ ¤±§x2ƒ˜ ªµ²∏³ º¤¶¶¬ª±¬©¬¦¤±·¯¼ §¨ ¦µ¨¤¶¨§
¦²°³¤µ¨§º¬·«·«¨ ¦²±·µ²¯ ªµ²∏³ µ¨¶³¨ ¦·¬√¨¯¼q Χονχλυσιον: ≤«¬± ¶¨¨ ­¬¤±³¬«¨ µ¥¤¯ µ¨¦¬³¨ • ≤„ ¦²∏¯§¬±«¬¥¬·ª¤¶·µ¬¦¦¤±¦¨µ¦¨¯¯ ≥Š≤ 2
z|st ªµ²º·« ιν ϖιϖοq • ≤„ ¦²∏¯§¬±§∏¦¨ ª¤¶·µ¬¦¦¤±¦¨µ¦¨¯¯ ¤³²³·²¶¬¶¤±§¶∏³³µ¨¶¶³µ²¯¬©¨µ¤·¬²±q Œ·¶° ¦¨«¤±¬¶°¶°¬ª«·¥¨ ¬±√²¯√ §¨¬±
·«¨ §²º±2µ¨ª∏¯¤·¬²± ²©≥·¤·vo • Œ°÷ o • ’⁄t ¤±§¥¦¯2u ª¨ ± q¨
[ Κεψ ωορδσ] ª¤¶·µ¬¦¦¤µ¦¬±²°¤~ ≤«¬± ¶¨¨ ­¬¤±³¬«¨ µ¥¶~ ª¨ ±¨ ¬¨³µ¨¶¶~ ¦⁄‘„ ¤µµ¤¼~ µ¨¤¯2·¬°¨ ∏´¤±·¬·¤·¬√¨°≤•
≈责任编辑 刘  
≈收稿日期   ussz2sw2tt
≈基金项目   安徽省 /十五 0重大科技专项基金 kst{svsttl
≈通讯作者   3 沈业寿 oר¯}ksxxtlxtszxzwoƒ¤¬}ksxxtlxtszvwto∞2°¤¬¯}¶«¼¶«ƒ ¤«∏q §¨∏q¦±
丹皮多糖 2u¥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防治作用研究
赵根海 o沈业寿 3 o马金宝 o李 峰 o史新强
k安徽大学 生化微生物研究所 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o安徽 合肥 uvssv|l
≈摘要   目的 }观察丹皮多糖 2u¥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的防治作用 ∀方法 }采用链尿佐菌素 k≥םl联合完全
弗氏佐剂 k≤ƒ„l诱导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 o裂隙灯观察各组晶体出现初次混浊的时间 o比较晶体的混浊程度 ∀比
色法测定各组血清及晶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k≥’⁄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kŠ≥‹ 2³÷ l!过氧化氢酶 k≤„×l活力和丙
二醛 k ⁄„l含量以及晶体中 ‘¤n 2Žn 2„×°酶活力 !高分子质量蛋白和不溶性蛋白含量 ∀结果 }裂隙灯检查结果显
示 °≥ u¥有明显的延缓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 o减轻晶体混浊程度的作用 ∀与模型组比 o°≥ u¥各剂量组均能明
显降低大鼠血清及晶体中升高的  ⁄„水平 o中 !高剂量组可升高血清及晶体中 ≥’⁄oŠ≥‹ 2³÷ o≤„×水平 o上调晶体
‘¤n 2Žn 2„×°酶活力 o且剂量与效果呈正相关 ∀ °≥ u¥中 !高剂量组对高分子质量蛋白及不溶性蛋白含量亦有较
好调控作用 ∀结论 }°≥ u¥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
#yvsu#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Œ¶¶∏¨ t|
’¦·²¥¨ µo us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