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基于热力学观和还原整合的中药物质基础筛选模式和方法的设想



全 文 :基于热力学观和还原整合的中药物质基础筛选模式和方法的设想
曹俊岭1,2,李寒冰2,肖小河2
(1.北京中医药大学 东直门医院 药学部,北京100700;2.解放军302医院 全军中药研究所,北京100039)
[收稿日期] 2007092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00670)
[通讯作者] 肖小河,Tel:(010)66933324,Email:pharma
cy302@126com
  中药药效物质是中药发挥临床治疗作用的基础,多年来
一直是中药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但鉴于中药或
复方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着物质基础筛选又是一个艰难而复
杂的工作。回顾近年来的研究,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尚未取
得实质性突破。通过多年的探讨和分析研究,在中医药热力
学观(Chinesemedicinalthermodynamics)指导下提出基于还
原整合中药物质基础筛选模式和方法的设想。
1 中药物质基础筛选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医药工作者提出了许多研究中药或复方物质基
础筛选的方法和思路如:薛燕的复方霰弹理论[1],余亚刚[2]提
出中药复方系统分析三元论设计,杜冠华[3]提出了有效成分
组学的概念,刘德麟[4]又提出了分子中药学,其他诸如拆方、
血清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化学动力学研究等等。随着科技的
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多种生物、物理、化学的方法,如多维色谱
差异显示技术、生物信息学、化学组学、蛋白组学、基因组学等
在物质基础筛选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长期以来,在多种
理论及方法的结合下,中药药效物质筛选主要采用“分离解
析”的研究思路,运用植物化学的逐步分离、药理活性示踪的
模式。即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3个化学层次(整
体部位成分)、4个药理水平(整体动物组织器官细胞分子
基因)进行筛选,最终确定药效物质。在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
中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2 现在研究的不足之处
现有模式固然可以直接锁定中药活性成分,如麻黄碱、
小檗碱、紫杉醇等,但对于绝大多数中药而言,活性成分≠药
效物质≠中药,往往中药整体临床有效而“活性成分”效果
较差甚至无效。基于上述思路筛选出的“指标性成分”难以
客观的评价中药品质优劣。如6味地黄丸所含熊果酸、丹皮
酚、马钱苷等成分及其活性都不能很好地代表其临床疗效和
品质,甚至大相径庭。另外,分离所得的有效单体成分难以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思路和方式与中医药理论脱节,甚至背离中医药理
论。中医治病重视高度个体化、瞬时动态的整体性治疗,强调辨
证施治,可以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在用药上,随病情的发展变化
而加减化裁,整体观和动态观贯穿于临床用药的始终。现行的
研究模式强调分离解析,即从复方到拆方、从药材饮片到化学部
位、从化学部位到化学成分不断进行分离,并从整体、组织、细胞
乃至分子基因水平进行药理活性跟踪试验。但细加分析不难发
现:中药成分复杂,不同的分离、纯化手段得到的产物、化学组分
和化学成分千变万化,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的条件
下,不可能对千变万化的提取分离物质一一进行药理试验。以
这种“撒大网”式的方法寻求中药的物质基础,费时耗财,几无
针对性。同时,该模式也完全背离了中医药思想的精髓———整
体调节和整合作用观念,其研究结果往往是把目标锁定在个别
化学成分、基因分子等微观水平,难以客观地反映中医药的整体
观、平衡观和动态观。所得的每一分子水平的药理作用都可能
与中药整体功效有关,但都不能代表中药整体功效;每一分子水
平的活性物质都可能与中药整体药效物质有关,但都不能代表
中药整体药效物质。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大部分药物,提取
和纯化程度越高,疗效越不理想。甚至成分分到最后,疗效却遗
失殆尽。
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局限,难以客观准确表达中药的功
效作用及其差异。中药作用是其多成分通过多靶点和多环
节的整合作用而发挥效应,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现有的
方法和指标难以有效地表达方药的整合作用和整体效应;有
一些功效作用目前尚没有成熟的药理药效学模型来表达,更
不用说中医证候模型。
中药本身的复杂性,一是有相当多的中药本身的药效作
用难以反映在药理药效学指标上;二是无论中药之间还是中
药内部不同部位,无论是粗提物还是精制物,可能均伴有不
同程度上的化学差异,但不是所有的化学差异都能用药理、
药效学指标加以表征和示踪的,大多数中药的量效关系不明
确,有的甚至就没有量效关系。
采取活性跟踪的植化分离分析手段,经济上不合理。从
药材饮片到有效部位、从有效部位到有效成分,其化学分离
策略和方法多种多样,相应地可得到的提取物、化学组分或
化学单体也是千变万化,而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不
可能对千变万化的“提取分离物质”进行一一的从整体、组
织、细胞乃至分子基因水平的药理活性跟踪试验。因此,在
研究中药药效物质时,一开始就立足于药理药效学试验或以
药理药效学试验为主,不仅技术上有制约,而且工作量浩如
烟海,费时耗财[5,6]。回顾已做的有关工作,不乏有大量的
低水平重复,甚则高水平重复。
·368·
第33卷第7期
2008年4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7
April,2008
总之,现行的中药药效物质筛选的思路和方法正如肖小
河所说的“工于分解分析,疏于还原整合”[7]。因此,中药药
效物质研究应从策略、思路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加以反思调整
和创新,亟需建立一套既能反映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观,又具
有高通量、普适性和经济性特点的研究模式和技术平台。
3 整合还原思路物质基础筛选模式的设想
中药作用方式是其多组分经过多途径、多环节、多系统、
多靶点对机体进行整合调节,使内外环境协调统一,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中药多组分、多靶点的整合作用基础,可能
涉及到不同化学成分作用于不同靶点,终末效应为其优势作
用;不同化学成分序贯作用于不同靶点,终末效应为其放大
作用;特定化学成分群作用于特定靶点群,终末效应为其选
择作用;系列化合物和靶点家族的对应结合,终末效应为其
嵌合作用;机体不同机能状态引起的相应靶点数量和活性的
改变,同一活性成分群的终末效应为其适应作用等[8]。
多年来,部分中药的化学物质已经基本明确,所分得的
一部分化学物质经过活性筛选表明没有活性,但整个中药却
表现有较强的活性,如用水杨梅治疗痢疾。另外,是不是每
一味中药中的所有成分对某一病证均有作用,答案无疑也是
否定的。因此,可以针对化学物质基本明确的中药,进行还
原整合,根据中药中各成分或组分间的天然比例、最大比例、
最小比例进行配比研究,也可采取均匀设计法、计算机辅助
有效组分辨识方法研究,基线等比增减发现模式,试验设
计———非线性建模———多目标优化的三联法,药效功能筛选
模式等[9]进行还原整合。最终筛选出最佳配比的药效物质
或能表征原药或复方作用的最佳配比或组分。如人参主要
由多种单体皂苷和不同分子量的多糖所组成,其中的每一种
单体皂苷对机体会有不同方面的作用,但有一些单体皂苷可
能没有作用或者作用很弱,针对不同的疾病,采用还原整合
的思路,对其中的不同皂苷进行配比、皂苷部位与不同分子
量的多糖部位配比,通过配比后可以确定是那几种皂苷或多
糖在起作用,他们之间的比例是多少,最终发现能基本表征
人参作用的某一个配比,其他一些没有明显效果的成分就可
以舍弃,人参的质量控制也会变的不仅容易了,而且控制指
标与药效也密切相关。三七中也是富含人参皂苷类成分,但
其作用与人参却明显不同,是不同皂苷在药材中自然配比不
同,还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结果都不得而知;又如黄连主要
成分是小檗碱,质量控制也是针对小檗碱,但小檗碱根本不
能代表黄连的作用,三颗针中也是以小檗碱为主要成分的,
但作用和黄连有很大的区别,相信通过还原整合的研究,二
者的区别会更加明确。
通过还原整合,既可去掉无用的化学成分或组分,也可
使中药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得以体现。同时,较为明
确的物质基础,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较好的科学依据。
4 筛选方法的选择 应用还原整合的研究思路,多种成分或
组分的配比整合,需做大量的试验才有可能完成,现代药理学的
研究方法应该说是一个最好的方法,但每一批药材都靠用动物
模型,药理试验来完成的话,不仅是费时费力,更重要的是经济
上也不合理。因此,寻找一个具有灵敏、快速、高通量特点的方
法也尤为重要。生物热动力学方法近年来在在中药的药性评
价、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已经较好的应用,随着仪器设备的不断
更新,为其进一步的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拓展应用打下了基础。
该方法主要基于能量代谢考察药物对机体的生物热活性的影
响,主要认为:生物体的生长代谢都伴有能量的转移和热量的
变化,并在一定范围内呈现规律性的波动;中药的生物活性实
质上就是中药药效物质对生物体生长代谢的干预作用,这种干
预作用不可避免地将影响生物体的能量转移和产热变化;通过
测定能量和产热的变化,可以间接地了解生物体生长代谢的变
化,从而判断药物的生物活性;这种能量和产热的变化可以通
过生物热动力学参数进行客观的表征。另外,该方法具有准确、
灵敏(药物样品量少,可控性好,操作步骤简单,自动化程度高,
精密度和稳定性较好)、高通量(检测通道多,可同时完成多个
样品的检测)、普适性好(研究对象广,一个方法,一台仪器,一套
指标)、实时、动态、在线(可连续直观地反映生命体系的宏观状
态变化)等优点,是对中药物质基础筛选方法的一个较好补充。
综上,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化学物质基本明确的
中药或复方为代表,主要采用“还原整合”的研究模式,从微
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也就是从“成分部位整体”,运用
生物热动力学的方法,较系统地考察不同中药的成分或组分
及其配比的生物热活性,再结合化学关联分析和常规药理实
验验证,寻找既基本表征中药整体药效作用又组分基本明确
的化学实体,为中药的效物质筛选与质量控制提供新的支持
依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基于还原整合和生物热动力学表
达的中药药效物质筛选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薛 燕.中药复方霰弹理论[J].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48.
[2]  余亚纲.中成药系统分析三元论设汁[J].中成药,1993,15
(10):39.
[3]  杜冠华.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学研究[J].中成药,2002,24
(11):878.
[4]  刘德麟.分子网络紊乱与调节[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1.
[5]  王智民.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
[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2):1111.
[6]  曹治权.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新思路(一)[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4(1):36.
[7]  肖培根,肖小河.21世纪与中药现代化[J].中国中药杂志,
2000,25(2):67.
[8]  姜廷良,霍海如.重视中药多组分整合作用的研究[J].世界
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2):1.
[9]  张伯礼,王永炎.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J].中国天
然药物,2005,9(3)5:258. [责任编辑 鲍 雷]
·468·
第33卷第7期
2008年4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7
April,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