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EM observation on leaf epidermis of different Ephedra Species

麻黄属6种植物茎叶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全 文 :麻黄属6种植物茎叶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武季玲1,牛俊义2,严子柱3,李 胜1,高玉红2,姜寒玉1
(1甘肃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2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3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甘肃 武威733006)
[摘要] 目的:通过对麻黄属植物茎、叶表面气孔及微形态特征观察,为其遗传育种及分类研究提供重要微观特
征和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6种麻黄属植物茎、叶表面气孔密度、气孔长轴、短轴、气孔形态及茎、叶表面特
征。结果:6种麻黄属植物之间气孔密度、茎、叶表面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气孔表现出典型旱生植物的特征,略
下陷,气孔保卫细胞被厚的角质层覆盖,并形成突起状角质唇状物;气孔大小、形状在种之间无明显区别;叶表面、茎
表面气孔均属于无规则型,但形状明显不同,前者主要呈长方形或六边形,后者为窄条形或哑铃形。结论:麻黄属植
物气孔的类型及特征比较固定和保守,气孔的大小、形状仅在种内有变异,种间差异较小,分种的价值不大,但在植物
分类上具有重要的鉴定价值。
[关键词] 麻黄属;电镜扫描;茎表面;叶表面;气孔特征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02(2007)18185404
[收稿日期] 20070315
[基金项目] 甘肃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3ZS051A25063)
[通讯作者] 牛俊义,Tel:(0931)7631560,Email:niujy@
gsaueducn
  麻黄为麻黄科麻黄属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植物,
我国现存15种2变种和1变型。近年来叶表面细微
结构的研究在植物分类学和植物鉴定上的应用价值
倍受关注,把扫描电镜用于叶类药材鉴定或植物学
的研究已有报道[14]。有关麻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积累了丰富
的资料,但对其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的研究尚未见报
道。本试验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草麻黄、中麻
黄、膜果麻黄、木贼麻黄、斑子麻黄和蓝麻黄6种麻黄
属植物的新鲜茎、叶表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探讨6
种麻黄属植物茎叶表面细微结构特征的差异,以期
为麻黄属植物的起源、进化、遗传育种及分类提供依
据。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于2006年6月采自甘肃省治
沙研究所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分别为膜果麻黄
EphedraprzewalskiStapf,草麻黄 EsinisaStapf,中麻
黄EintermediaSchrenkexMey,木贼麻黄Eequisitina
Bge,斑子麻黄ErhytidospermaPachom
和蓝麻黄EglaucaRogel。
12 仪器 SBC2试样表面处理机,JEM5600JV扫
描电镜。
13 方法 采取植株中部茎段和叶片,放入3%戊二
醇中固定30min至2h,超声波洗去表面杂质,依次
用30%,50%,70%,90%及100%乙醇脱水,临界点干
燥,粘贴,喷金,扫描电镜下观察照相。统计10个单
位面积的气孔数量,换算成每平方毫米的气孔个数,
测量10个气孔的大小并拍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孔密度、大小及特征 由表1可看出,6种麻
黄属植物茎、叶下表面单位面积的气孔数各异,气孔
密度最大的是草麻黄,茎、叶分别为17043,11954
个/mm2,中麻黄茎表面气孔密度最小,为8815个/
mm2,叶下表面气孔密度最小的是斑子麻黄,为7607
个/mm2。叶表面气孔长轴长度1251~2417μm,短
轴长度752~1333μm;茎表面气孔长轴长度1933
~2843μm,短轴长度403~877μm。6种麻黄属
植物叶下表面气孔的形状包括长方形、六边形和长条
形,气孔保卫细胞外覆盖着一层较厚的角质层,并形
成突起状角质唇状物;茎表面气孔为窄条形或哑铃
形,气孔口可见内脊,在扫描电镜2500倍的条件下,
各试材气孔口内脊差异表现复杂,有待专题研究。
茎、叶表面大小相似,均无副卫细胞,属无规则型。这
说明麻黄属植物在长期的进化和演变中形成了气孔
密度的遗传多样性。
·4581·
第32卷第18期
2007年9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2,Issue 18
September,2007
表1 茎、叶下表面气孔密度和大小比较
材料
气孔密度/个/mm2 气孔长轴/μm 气孔短轴/μm
茎 叶 茎 叶 茎 叶
草麻黄  17043 11954 1933 1506 604 752
中麻黄  8815 10867 2812 1667 877 1003
蓝麻黄  10579 9780 2843 1417 600 1067
木贼麻黄 9403 8150 2808 1251 403 1083
膜果麻黄 11754 8261 2819 1583 433 1333
斑子麻黄 14105 7607 2667 2417 601 916
22 叶表面特征 6种麻黄属植物茎、叶表面微观特
征见表2,3及图1~3。
3 讨论
31 气孔的密度、大小及特征 气孔作为植物与外
界进行气体和水分交换的主要通道,是重要的植物学
性状之一,具有较大的遗传稳定性,但其密度、大小为
数量性状,受环境条件、取样部位影响较大[5]。本研
究结果表明6种麻黄属植物气孔密度变化较大,气孔
密度较小,气孔的形状、大小相近,这是由麻黄属植物
本身遗传特性决定的,同时受植物生长的环境影响很
大。气孔略下陷,凹入表皮以下,且气孔保卫细胞外
覆盖着一层较厚的角质层,并形成突起状角质唇状
表2 6种麻黄属植物茎表面特征描述
供试材料 茎表面特征
草麻黄   纵肋条纹和沟槽不明显,疣状角质突起在纵肋上单列排列,突起较为平缓,气孔器主要分布与纵肋之间的沟槽内,长轴与沟槽方
向相同,气孔略微凹陷。无毛状体突起。表皮细胞轮廓清晰,长条形,垂周壁略下陷,平周壁突起
中麻黄   纵肋条纹不明显,沟槽浅,纵肋上有单列排列的疣状角质突起,气孔器主要分布与纵肋之间的沟槽内,长轴与沟槽方向相同,气
孔略微凹陷,表皮细胞轮廓清晰,长条形,垂周壁略下陷,平周壁突起,无毛状体突起
蓝麻黄   具较明显的纵肋条纹,沟槽较宽、较深,纵肋上有单列排列的疣状角质突起,突起明显、粗糙且较大,气孔器主要分布与纵肋之间
的沟槽内,长轴与沟槽方向相同,气孔略微凹陷。表皮细胞轮廓清晰,长条形,垂周壁下陷,平周壁突起,无毛状体突起
木贼麻黄  具明显的纵肋条纹,沟槽较窄、较深,纵肋上有单列排列的疣状角质突起,疣状突起粗糙且较大,气孔器主要分布与纵肋之间的
沟槽内,长轴与沟槽方向相同,气孔略微凹陷。表皮细胞轮廓清晰,长条形,垂周壁下陷,平周壁突起,无毛状体突起
膜果麻黄  具纵肋条纹和沟槽,纵肋上疣状角质突起不明显,气孔器主要分布与纵肋之间的沟槽内,长轴与沟槽方向相同,气孔略微凹陷。
无毛状体突起。表皮细胞轮廓不清晰垂周壁略下陷,平周壁突起,纵肋上附着物较多
斑子麻黄  具纵肋条纹和沟槽明显,纵肋上单列排列的疣状角质突起明显、粗糙且较大,气孔器主要分布与纵肋之间的沟槽内,长轴与沟槽
方向相同,气孔略微下陷。表皮细胞轮廓清晰,长条形,垂周壁下陷,平周壁突起,无毛状体突起
表3 6种麻黄属植物叶表面特征
供试材料 上表面 下表面
草麻黄   细胞轮廓较清晰,呈长方形或长条形;长条形细胞垂周壁略下
陷,平周壁突起;长方形细胞垂周壁突起,部分波状弯曲,平周壁
略下陷;角质层纹成不规则状,未发现气孔
 细胞轮廓清晰,呈长方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垂周壁下
陷,平周壁突起,被有雪花状附着物;分布有气孔,气孔呈长方形
或六边形,气孔下陷
中麻黄   细胞轮廓较清晰,呈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垂周壁突起,部
分波状弯曲,平周壁下陷;角质层纹呈不规则状,未发现气孔
 细胞轮廓清晰,呈长条形,排列紧密;细胞垂周壁下陷,平周壁
突起,有雪花状附着物;部分细胞表面有疣状角质突起;分布有
气孔,呈长条形,气孔下陷
蓝麻黄   细胞轮廓较清晰,呈长方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垂周壁
略下陷,平周壁突起;气孔极少(仅发现1个)
 整体上凹凸不平,细胞轮廓非常清晰,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形;
细胞垂周壁下陷,平周壁突起;细胞表面疣状角质突起明显;气
孔呈长方形,气孔下陷
木贼麻黄  细胞轮廓清晰,呈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垂周壁突起明显,
部分波状弯曲,平周壁下陷;角质层纹呈不规则状,未发现气孔
 细胞轮廓清晰,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垂周壁下陷,平周
壁突起;部分细胞表面有疣状角质突起;气孔呈长方形,气孔下

膜果麻黄  细胞轮廓较清晰,呈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垂周壁突起,部
分波状弯曲,平周壁下陷;角质层纹呈不规则状,未发现气孔
 细胞轮廓清晰,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垂周壁下陷,平周
壁突起;细胞表面几乎无疣状角质突起;气孔呈长方形,气孔下

斑子麻黄 细 胞轮廓清晰,呈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垂周壁突起较明
显,部分波状弯曲,平周壁下陷;角质层纹呈不规则状,未发现气

 整体上凹凸不平,细胞界线清晰,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细胞
垂周壁下陷,平周壁突起;细胞表面疣状角质突起明显;气孔呈
长方形或六边形,气孔下陷
·5581·
第32卷第18期
2007年9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2,Issue 18
September,2007
图1 6种麻黄属植物茎表面扫描电镜观察(×300)
1草麻黄;2中麻黄;3蓝麻黄;4木贼麻黄;
5膜果麻黄;6斑子麻黄(图2同)
图2 6种麻黄属植物茎表面气孔扫描电镜观察(×2500)
物,这是旱生植物的一种特征,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量,
使植物体保持更多水分,有利于植物适应干旱环
境[6]。本研究试样的采集地地处巴丹吉林沙漠与腾
格里沙漠的交汇地带,具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特
征,6种麻黄属超旱生、强旱生、旱生系列过度[7],因
而说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气孔特征是与其
生境相适应的。试验还发现气孔的大小、形状在种内
有变异,种间区分不明显,分种的价值不大,但初步表
明麻黄属植物的气孔类型是比较固定的,在分类上有
鉴定价值。
32 茎表面微形态特征 6种麻黄属植物茎表面细
微结构的差异不显著,主要为纵肋上疣状角质突起和
沟槽的深浅,且这些特征往往会受到植株不同发育阶
段及不同生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试验结果在不同
种之间的可比性较差,该性状只能作为一些主要分类
特征的参考。Pant[8]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麻黄属
部分种类(包括本试验中的一些种)的茎表面有毛状
体突起,但本研究中并未发现,只观察到疣状突起。
  
图3 6种麻黄属植物叶表面扫描电镜观察
1草麻黄;2中麻黄;3木贼麻黄;4蓝麻黄;
5膜果麻黄;6斑子麻黄;a上表面(×300);b下表面(×300);
c下表面气孔(×2500);c′表面气孔(×2500)
因此,必须对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境、不同种类等各
种条件下生长的植株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研究,
才能对该特征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33 叶表面微形态特征 表皮是防御外来侵害的第
一道屏障,其结构直接和植物的适应性有关,如表皮
细胞的紧密度,气孔的大小和密度,角质层纹饰的走
向,蜡质的成分和厚薄等因素影响着植物在逆境条件
·6581·
第32卷第18期
2007年9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2,Issue 18
September,2007
下的适应性[9,10]。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6种麻黄
属植物叶表皮都覆盖有角质膜,气孔下陷,表现出典
型的旱生植物的共同特征,这与麻黄属植物所处的干
旱环境相适应。除在蓝麻黄叶上表面观察到1个气
孔外,其余5种麻黄的气孔仅分布于叶下表面,上表
面未发现气孔。蓝麻黄叶上表面是否存在气孔,本试
验中发现的气孔是否为一特例,则需要进一步试验验
证。另外,只有蓝麻黄叶上表面细胞垂周壁略下陷,
平周壁突起,其余5种均相反,因而可作为区别于其
他5种麻黄种的特征。草麻黄、蓝麻黄、木贼麻黄和
斑子麻黄叶下表面微形态特征(表皮细胞、气孔的形
状、大小)较为相似,和中麻黄差异显著,膜果麻黄介
于二者之间。
植物叶表面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所表现的微形
态特征,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叶表
面的某些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11],所以在选择
鉴别形状时不仅要注意它的稳定性,而且还要参考其
他性状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得到客观、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宓鹤鸣,张其鸿,苏中武,等16种国产紫珠叶的扫描电镜观察
与鉴别[J]植物学报,1984,19(5):381
[2]  严学成茶叶的表皮细胞[J]植物学报,1982,24(4):312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形态学及细胞学研究室和情报资料室.
扫描电子显微镜在植物学上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4
[4]  SchiefersteinRH,LoomisWEDevelopmentofthecuticularlayers
inAngiospermleaves[J]AmJBot,1959,46:625
[5]  李志英,梁艳荣,胡晓红梨不同系统叶气孔的密度、大小与起
源地气象因子的关系[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4,(5):32
[6]  BeggJEAdaptationofplantstowaterandhightemperaturesstress
[M]London:AcademicPress,1976
[7]  张盹明,满多清,杨自辉荒漠区五种麻黄水分生理及其抗性
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0(专辑):139
[8]  PantDD,VarmaBK.TaxonomyofthegenusEphedra.Signifi
canceofstemandleafepidermisandcuticle[J].BotJLinnSoc,
1974,69:287
[9]  Prestonbl,Sneltw,KnesiselrUVBexposureincreasesacutetoxic
ityofpentachlorophenollandmercurytotherotiferBrachionusca
lyciflorus[J]EnvironlPolut,1999,106(1):23
[10] Evansls,Sulivanjh,LimmInitialefectsofUVBradiationonstem
surfacesofStenocereusthurberi(organpipecacti)[J]EnvironEx
perimBot,2001,46(2):181
[11] 王任翔,梁盛业,李洁荣,等金花茶组植物叶表皮特征的扫描
电镜观察[J]广西林业科学,2003,32(1):12
SEMobservationonleafepidermisofdiferentEphedraSpecies
WUJiling1,NIUJunyi2,YANZizhu3,LISheng1,GAOYuhong2,JIANGHanyu1
(1ColegeofLifeSciences&Technology,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2ColegeofAgronomy,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3GansuDesertContraResearchInstitute,Wuwei73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Charactersofstemepidermis,leafepidermisandstomacouldbeusedasimportantmicrocosmicmorpho
logicalcharacteristicwheninheritancetrendisstudiedinEphedrabreedingandidentificationMethod:Thestomaticdensity,stomama
joraxisandmimoraxis,stomaticmorphylogy,charactersofleafandstemepidermisof6Ephedraplants’stemswereexaminedby
SEMResult:ThestomaticdensityandcharacteristicofleafepidermisandstemepidermisinsixEphedraspecieswasdiferenc,therewere
noobviousmorphologicaldiferencesinstomashapeandsizeTheguardcelswerecoveredwithheavycuticleandsunkenstomata,which
werethetypicalcharacteristicsofxerophytesThestomasofleaflowerepidermiswereoblongorhexagon,butthestomasofsteamepider
miswerenarowedoblongordumbbelshape,theyalbelongedtoanomaloustypeConclusion:ThestomatypeandcharactersofEphed
raplantsisstableandconservative,therewasnoobviousmorphologicaldiferencesinstomashapeandsizebetweenspecies,soitisdifi
culttodistinguishdiferentspeciesbythevarianceofstomas,butthatcanbeapplyedtodistinguishEphedrafromothersatplanttaxono
my
[Keywords] Ephedra;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leafepidermis;stomatalcharacters
[责任编辑 张宁宁]
·7581·
第32卷第18期
2007年9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2,Issue 18
September,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