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浅议现代中药复方制剂



全 文 :本研究只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血脂康的作用 o其机
制需要进一步探讨 ∀
≈参考文献  
≈t  ≥∏≥ ƒo ‹¶¬¤² ≤ o ≤«∏≤ • o ·¨¤¯q ∞©©¨¦·¶²©³µ¤√¤¶·¤·¬± ²± ¯¨ ©·
√ ±¨·µ¬¦∏¯¤µ°¤¶¶¬± ³¤·¬¨±·¶º¬·« «¼³¨ µ¯¬³¬§¨ °¬¤ ¤±§ ¶¨¶¨±·¬¤¯ «¼2
³¨ µ·¨±¶¬²±≈ q „° ≤¤µ§¬¤¯o ussso{ykxl}xtwq
≈u  «¤² ≥ °o ¬∏o ≤«¨ ±ª ≠ ≤o ·¨¤¯q ÷ ∏¨ ½«¬®¤±ªo ¤± ¬¨·µ¤¦·²©
¦«²¯ ¶¨·¬±o ³µ²·¨¦·¶ ±¨§²·«¨ ¬¯¤¯ ©∏±¦·¬²± ·«µ²∏ª« ¤±·¬2¬±©¯¤°°¤·²µ¼
¤±§ ¬¯³¬§2¯²º µ¨¬±ª° ¦¨«¤±¬¶°¶¬± ³¤·¬¨±·¶º¬·«¦²µ²±¤µ¼ «¨ ¤µ·§¬¶2
¤¨¶¨≈ q ≤¬µ¦∏¯¤·¬²±o usswottsk{l}|txq
≈v  徐伯平 o程蕴琳 o鲁 翔 q血脂康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牛血
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  q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ousstous
kxl}v{wq
≈w  武彩娥 o叶 平 q血脂康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中多项指标改
善的协同效应 ≈ q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oussyovwktsl}{{yq
≈x  ¨¨„ „o ⁄¬¯¯°¤±± • ‹ o  ¦≤∏¯ ²¯¦«„ ⁄o ·¨¤¯q „±ª¬²·¨±¶¬± µ
¶·¬°∏¯¤·¨¶·«¨ ¤∏·²¦µ¬±¨ ³µ²§∏¦·¬²± ²©·µ¤±¶©²µ°¬±ª ªµ²º·« ©¤¦·²µ2
¥¨ ·¤¯ ¬± ¤§∏¯·µ¤·¦¤µ§¬¤¯ ©¬¥µ²¥¯¤¶·¶≈  q   ²¯ ≤ ¨¯¯ ≤¤µ§¬²¯o
t||xouzktsl}uvwzq
≈责任编辑 古云侠  
#药事管理 #
浅议现代中药复方制剂
朱家谷
k国家药品审评中心 审评一部 o北京 tsssv{l
≈收稿日期   ussz2st2ts
≈通讯作者   朱家谷 o ר¯} kstsl y{x{xxyy2wstoƒ¤¬}kstsl
y{x{wt|w
中药复方制剂以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为指导 o在防治
疾病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o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
步 o作者从法规及技术层面 o回顾了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发
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o并结合当前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水平
及相关技术要求 o提出了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思路 ∀
1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概念
5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6将中药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分为 v
类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 o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及天然药物复方
制剂 o与原 5新药审评办法 6相比 o新 5办法 6对中药复方制剂
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 o作者仅就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 0谈一
些不成熟的观点 ∀
中药复方制剂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成的传统处
方 o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对 /现代中药复
方制剂 0的有关解释 o可理解为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 0的处
方组成应符合中医药理论 o其制备工艺可以是传统的 o也可
以是非传统的 o主治 k适应症 l可以是传统的功能主治 k证 lo
也可以是现代医学的 /病 0 ∀
2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 o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 o为中华民
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 ∀传统中药在防病治病方面的作
用已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 o且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也在大量的
人用史中得到证实 ∀但传统中药复方制剂未能真正走向世
界 o原因何在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中医药理
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基础之上的 o不懂中
国文化就不能理解中医药理论 o而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的运用
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o所以难以被其他文化背景的医药
界人士所接受 ∀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制备工艺落后 o缺乏对
其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 ∀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剂型落后 o服
用量大 o服用不方便 o外观性状也不符合现代人的要求 ∀ …
质量不稳定 o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 ∀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宝库 o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o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o人们对药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中
药的发展只有克服以上不足 o才能被现代人所接受 !被世界
医药界真正接受 o才能真正成为全人类的伟大宝库 ∀要克服
以上不足 o中药复方制剂只有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o即 }≠ 走
中西医结合之路 o通过现代药学 !药理学的实验研究 o充分揭
示中药的疗效本质和疗效特点 o加强对中药物质基础的研
究 o取其 /精华 k有效物质 l0 o去其 /糟粕 k无效物质或毒性物
质 l0 ∀ 逐步建立适合中药临床观察的客观 !量化或半量
化的诊疗指标 o也可将中医的 /证 0与西医的 /症 0 !中医的
/主治 0与西医的 /病 0有效地衔接 ∀ ≈ 运用现代制剂工艺 o
使其服用方便 !外观精美 ∀ …加强质量稳定性研究 o保证药
品的质量稳定 ∀
ut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总趋势 o将带动全球科技的
发展 ∀超越国界 !超越民族的科学研究的组合 o将在本世纪
#|wwu#
第 vu卷第 uu期
ussz年 tt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Œ¶¶∏¨ uu
‘²√ °¨¥¨ µo ussz
内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加入 • ג后 o中国如何在强
大的国际竞争中占领市场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根据
ussu年的 5 ¶¨«医学主题词表 6o中医药学词汇从原有的不
足 xs条增加到近 zss条 o创造了 5 ¶¨«医学主题词表 6历史
上某一研究方向增加词汇量的最高纪录 ∀由此不难看出 o国
际医学界对中医药已开始了深入的研究 ∀当前 o由于世界疾
病谱的变化 o使医学界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在以预防保健医
学为主替代以治疗医学为主的今天 o具有几千年发展史的中
医药学 o已成为国际医药界关注的焦点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
在防治疾病方面其优势就是能从整体出发 o甚至能将人与环
境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o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
过程进行综合考虑 ∀将传统中药复方制剂与现代科学 !特别
是现代医药学的研究成果有机结合而产生的现代中药复方
制剂 o已成为现代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o现代中药复
方制剂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
3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现状
中医药学是历来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o据统计 o至
ussu年 o政府投入到中医药方面的科研经费已超过 ws亿 ∀
但是 o中医药学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在中药国际市
场中 o每年约有六七十亿元的销售额 o而我国的中药出口创
汇量仅占 w ∗ y亿元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中国传统医学 o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能占有优势 o更未充
分展示中医药在人类防病治病上的独特作用 o原因何在 o值
得我们广大医药工作者深刻反思 ∀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 o目前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多方
面的 o如中药复方制剂研究人员缺少专利保护意识 !医药专
利法的不健全 k按西方医药学为基础制订的药品专利法不
适合对中药复方制剂的保护 l!质量可控性较差等 o但最主要
的问题可能是缺乏与现代医药学的有效衔接 ∀现代医药学
概念不但易被国外同行及患者所接受 o也易被国内西医同行
及患者所接受 ∀现代医药学的基础是实验科学 o中医药理论
的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实践经验 o如何将两者有机结
合 o这可能是当前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核心任务 ∀自 t|
世纪末至 us世纪 zs年代 o随着 /西学东渐 0之风的兴盛 o采
用生药 !化学 !药理等方法对中药的实验研究受到医药界的
广泛重视 o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 !药物作用机理及药理作用
的研究逐步深入 o为我国当今的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受当时科技水平及经济条件的限制 o
这种研究工作远不能适应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开发的要求 o不
足以为中药复方制剂防病治病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而进入
us世纪 {s年代以后 o特别是近年来 o随着我们国家对应用
科学的重视 o中医中药的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已远不如从
前 ∀国家在中医中药方面真正用于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比
例不但没有增加 o反而还在下降 ∀作为当今中药研究的投资
主体 o各制药企业及科研单位 o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o
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 o更舍不得在基础研究上加大投资力
度 ∀正是由于基础研究的不足 o导致现在现代中药复方制剂
的研发出现大量的低水平重复 o在评价现代中药复方制剂
时 o其合理性评价也极为困难 }如提取工艺的合理性 !剂型选
择的合理性 !适应症选择的合理性 !用法用量选择的合理性 !
预防不良反应的合理性等都存在着评价上的困难 ∀
4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思路
4q1 质量可控是药品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保证 近年来 o中
药复方制剂的质量可控性研究中 o剂型研究较为深入 ∀传统
中药复方制剂 o过去认为其主要问题是 /黑 !大 !粗 0 o但近年
来的发展 o使中药 /黑 !大 !粗 0的状况有了根本的改变 ∀在
外观性状上 o现代中药复方制剂与化学药制剂已逐步靠近 o
剂型种类繁多 o如有口服制剂 !外用制剂 !注射剂等 ∀现代中
药复方制剂在制剂学上的发展很快 o但剂型选择却存在着较
多的问题 o特别是改变剂型及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 o在剂型
选择上脱离剂型选择的依据 o不考虑其有效成分 !有效部位
的理化特性 o不考虑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o有的单纯从制剂的
/高科技含量 k其实是高成本 !高难度 l0入手 o如将一些主要
为水溶性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中药制成软胶囊或滴丸 o有
些更是为改剂型而改剂型 o如将一些服用量较大的颗粒剂改
成胶囊 o导致一次服用 ´号胶囊多达 ts粒以上等 ∀
合理的提取 !分离 !纯化工艺是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安全
有效的前提 o合理的提取 !分离 !纯化工艺路线 o必须依据文
献资料 k已有的基础研究成果 l!临床拟定的适应症及非临
床药效学试验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来制定 ∀提取 !分离 !纯化
工艺路线的确定 o可确定制剂原料的物质基础 o然后根据拟
定的适应症及非临床药效学试验和安全性研究结果 o选择合
适的剂型 ∀一般而言 o剂型选择力求达到以下要求 }三小 k剂
量小 !副作用小 !毒性小 l!三效 k高效 !速效 !长效 l!五方便
k生产 !服用 !携带 !运输 !贮藏 lo其中三效及副作用小 !毒性
小是制剂用于防病治病的主要目的 ∀但是 o现在申报的部分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 o却从制剂选择入手 o根据制剂确定提取 !
分离 !纯化工艺路线 o最终可能导致有效成分的大量丢失或
毒性成分的过度富集 o使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缺乏保证 ∀
4q2 有效性是新药研发的动力 如果不是青霉菌的代谢产
物可杀灭葡萄球菌 o青霉素就不可能成为药品 ∀国外现代制
药企业及研究单位非常重视药物的疗效 o只有高效 !低毒的
药物才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是 o我国新药
研发单位对自身研制的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有效性重视程
度明显不够 o不考虑其有效性与现临床同类药物比较是否具
有优势 o在进行非临床及临床研究时 o一味按 /指南 0 ! /技术
要求 0上的条框做一些 /做作业 0式的试验 o不针对研发目的
进行试验设计 ∀传统中药复方或经验方 o其有效性可能已被
多年的人用史所证实 o按中医药理论指导组成的中药复方 o
其有效性也有一定的依据 ∀但与市场同类药物相比较可能
不具特色 o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不一定适合群体用药 o需权衡
利弊方可决定是否可作为现代中药复方制剂进行开发 ∀由
#sxwu#
第 vu卷第 uu期
ussz年 tt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Œ¶¶∏¨ uu
‘²√ °¨¥¨ µo ussz
于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提取工艺不同于传统工艺 o有时可能
还有较大的差异 o所提取的有效物质组成及完全程度可能有
别于传统提取工艺 o仅靠中医药理论及应用经验来作为有效
性的依据显然是不够的 o必须要有试验依据 o试验依据包括
建立在科学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基础上的非临床及临床试
验依据 ∀
非临床试验依据应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 o选择传统工艺
提取物及临床有效的药物进行对照 o通过非临床试验结果 o
初步判断新工艺的合理性 ∀非临床有效性试验研究可在多
层次 !多方面进行有效性观察 o这是临床试验难以达到的 o所
以非临床有效性试验是对临床有效性的补充 o有着临床有效
性试验无法替代的作用 ∀非临床有效性试验也是将传统中
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进行有效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 o通
过非临床有效性研究 o可揭示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疗效本
质 o构建其与现代医学范畴的适应症的桥梁 ∀但是 o由于对
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不足 o反映中药有效性本质的动物模型的
缺乏 o中药处方中各味药有效成分的掌握程度的限制 o中医
/证 0与西医 /病 0的不一致 o人与动物之间的种属差异 o动物
模型与患者疾病的差异等 o使许多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
结果有时难以得出充分支持临床适应症的客观合理的结论 ∀
所以 o非临床试验结果尚不能作为处方组成及工艺合理的唯
一判断依据 o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在批准上市前 o必须进行临
床有效性试验研究 ∀
目前对于中药非临床有效性的评价 o我国与国外有着不
同的管理方式 o即进行申报临床研究时 o应提供充分的非临
床有效性研究资料 o目的既是帮助研发单位减少开发风险 o
也是医学研究伦理上的需要 ∀但是 o评价部门由于所掌握的
资料信息的有限性及评价人员水平的局限性 o单靠评价部门
对其进行有效性评价容易产生偏差 ∀作为研发责任人的主
体 o申报单位应对所研发的产品进行有效性评价 o根据有效
性试验结果 o判断受试物是否具有社会及商业开发价值的药
理活性 ∀当前 o申报现代中药复方制剂新药注册时 o多数研
发单位既不比较与传统提取工艺有效性的差异 o也不分析与
临床同类药物的有效性差异 o将有效性评价的任务完全交给
评价部门 o这种责任主体倒置的现象 o说明研发单位对自身
研究的新药缺乏足够的负责心 ∀
4q3 安全性研究既是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
基本要求 o也是减少企业风险的手段 关于药品的安全性 o
在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6第五章第三十条规定 }/药
物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和临床试验机构必须分别
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kŠ°l!药物临床试验质
量管理规范 kŠ≤°l0 ∀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准确获取受试物
的安全性信息 o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安全性试验
可提供药品对人类健康可能造成危害及其程度的科学依据 ∀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 o从安全性试验目的可看出 o进行安全
性试验是伦理上的需要 o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用
药安全 o同时也可减少企业研发的风险 ∀
一般而言 o中药复方制剂较化学药安全 o但这种安全是
相对的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来源于传统中药 o多数传统中药
的安全性有人用史的客观证据 ∀但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应
用范围不同于传统中药 o传统中药复方制剂多数属个体用药
或局部地区特定人群用药 o而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多数属群体
用药 ∀传统中药在应用时可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处方剂量 !药
味比例及处方组成 o而现代复方制剂难以进行上述调整 o特
别是新工艺带来的物质基础的改变 o可能会导致毒性成分增
加 ∀通过非临床及临床安全性试验研究则可减少对以上安
全性的担忧 o增加对其毒性的认识 o拟定可行的预防措施 ∀
但是 o纵观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安全性研究资料 o对安全性
研究不够重视的现象较为普遍 o如实验管理不符合 Š°或
Š≤°要求 !试验设计缺乏对中药特点的针对性 !实验动物质
量较差 !试验周期过短 !样本数过少 !观察指标过少 !试验记
录不全 !不分析观察到的异常情况 !临床观察不严格执行随
机双盲的原则 o甚至有意隐瞒所出现的毒性反应结果等 ∀
总之 o安全 !有效是研发现代中药复方制剂作为药品的
基本要求 o合理的制备工艺 !科学的质量检测方法是其安全 !
有效的保证 ∀中医中药的优势随着中国加入 • ג !中医中
药快速地向国外扩散已逐渐地显现出来 o但同时也面临着巨
大的挑战 o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发展现正处在瓶颈阶段 o特
别是对其物质基础与有效 !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可能落后于发
达国家 o而这些基础研究又是现代医学评价药物安全 !有效
的基础 ∀正确 !全面 !客观评价现代中药复方制剂 o既是药品
评价部门的任务 o更是申报者的责任 ∀希望广大医药工作者
共同努力 o潜心钻研 o尽快推出一批高质 !高效且安全的现代
中药复方制剂 o实现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水平和评价水
平的飞跃 o使其成为全人类防病治病的共同武器 ∀
≈责任编辑 鲍 雷  
欢 迎 投 稿 欢 迎 刊 登 广 告
#txwu#
第 vu卷第 uu期
ussz年 tt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Œ¶¶∏¨ uu
‘²√ °¨¥¨ µo us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