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论人体因素对中药有毒无毒的影响



全 文 :#临床#
论人体因素对中药有毒无毒的影响
常章富
k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北京 tsssu|l
所谓有毒无毒 o是指中药对人体有无损害而言 ∀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o主要由其是否含毒性成分 !整体是
否有毒 !用量是否适当所确定≈t  ∀而这 v种条件 o又受
到药物 !用法及人体等多种因素影响 ∀此前笔者曾就
药物及用法因素对中药有毒无毒的影响进行过讨
论≈u  ∀本文仅就人体因素对其影响进行初探 o希冀有
益于对中药有毒无毒的认识和进一步研究 ∀
1 体质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 o由于先天秉赋k包
括遗传l及后天生活条件与环境的不同 o个体体质差异
很大 o故对中药的耐受性也有不同 o从而影响药物的有
毒与无毒 ∀对此古人早有论述 o汉5黄帝内经#灵枢#论
痛6云 }/胃厚色黑 !大骨及肥者能胜毒0 ~/ 瘦而薄胃者
皆不胜毒 ∀0明5类经#卷四#脉象类#耐痛耐毒强弱不
同6篇中也指出 }/人有能耐毒者 o有不胜毒者0 ∀近年
临床报道也表明 o差异很大的人体体质 o对药物的有毒
无毒影响很大 ∀如有人在收治 vsx例服乌头类药中毒
患者时发现≈v  o有些病例 o甚至个别重症病例 o诉只服
药酒 t ∗ u口或生药 t ∗ u片即发病 ~而另一些病例 o诉
服药酒数两或生药数节才发生中毒 o且病情亦未必都
严重 ∀这除与药物的品种 !毒性成分的含量及药液的
浓度有关外 o还与人体体质有关 ∀不同个体体质相异 o
同一个体体质也在不断变化 o这些均能影响中药的有
毒无毒 ∀
1 q1 异体体质差别的影响
生活在同一地区 o同一环境 o健康或患同一种疾病
的不同个体 o由于体质相异 o对药物的反应不同 ∀正如
5类经#卷五#脉色类#论有大方6所云 o人体 / 五脏各有
所偏 o七情各有所胜 o阳藏者偏于凉 o阴藏者偏于热 o耐
毒者缓而无力 o不耐毒者峻之为害 o此脏气有不同也 ∀0
现代药理学认为 o千差万别的人类个体 o对药物作用的
反应不同 o有的人机体应激性强 o新陈代谢旺盛 o对被
吸收的药物成分k包括有毒成分l o能较快地转化和
k或l中和 !排泄 o对药物耐受量大 ~有的人机体应激性
弱 o新陈代谢缓慢 o不能较快地转化k或l中和 !排泄吸
入机体的药物成分k包括有毒成分l o对药物耐受量小 ∀
或有的人因反复多次用同一种药物 o使机体逐渐产生
了对该药物的耐受性≈w  ~而有的人则属高敏体质 o应用
小于常用量的药物就能引起和一般人中毒时相同的不
良反应≈x  ∀这虽是正常的生物学差异 o但却影响中药
的有毒与无毒 ∀近年一些临床报道也证明了此点 o如
天津某工厂≈y  o曾因服含广豆根的预防感冒汤引起 yy
人中毒 o其中体质较好的症状较重 o反之较轻 ∀某单
位≈z 因误将天仙子作菟丝子配入复方煎服 o导致 {名
成人急性中毒 o中毒剂量最大 vsªo最小 txªo相差 t倍 ∀
据报道≈{  otz例k男 x人 o女 tu人l因患甲状腺肿瘤kty
例l与上腭腺癌术后kt 例l o口服复方黄药子糖浆kty
例l或含黄药子的中药汤剂kt例l o导致药物性肝炎 o其
中服用黄药子总量 tw例为 tsss ∗ tzxsª!u例为 xssª!
t例为 vxssªo引致中毒的总剂量不同个体相差最小 u
倍 o最大 z倍 ∀
其次 o分别处于健康与病态 o或患不同疾病的不同
个体 o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异更大 o因而影响中药的有毒
与无毒也大 ∀这是因为不同个体的机体组织与脏腑功
能原本有差异 o再加上处在不同的状态下 o故对药物成
分的转化或k和l中和 !排泄 !以及敏感性 !耐受性悬殊
更大 ∀如人参大补元气 o若用于抢救气脱危重者 o以
vsª煎汤频服亦不为害 ~若用于基本健康者的保健 o仍
以此量为用 o毒害旋至 ∀甘草益气 o若治气血亏虚之心
悸 !脉结代 o投 txª亦不为害 ~若脾虚气弱夹湿之脘腹
胀满纳呆者用之 o则有土雍气助湿加重病情之害 ∀生大黄
苦寒 o泻热通肠 o药力峻猛 o若用同一品种治疗体重相
近的患者 o素体脾虚胃弱肠寒者用小量即可致泻 o而素
患热结便秘者 o用 ts ∗ txªo甚至更多才致腑通 d
再者 o有的人属特异体质 o对某种药物k包括中 !西
药l特别敏感 o不论用量如何 o只要在所使用的方药中
k包括中成药l有这味药 o即可出现过敏反应k即毒性反
应l o对机体造成一系列功能障碍和组织损害 ∀轻则出
现皮疹 !口 !鼻粘膜糜烂或溃疡 !恶心 !呕吐 !腹痛 !泄
泻 !心悸 !喘息 !发热等 o重则导致休克 !猝死≈|  ∀此时 o
#wyx# 中国中药杂志 t||z年第 uu卷第 |期
这味中药 o不管它原来是否有毒 o对患者来说即为 / 有
毒0之品了 ∀现代医学认为≈x  o这是一种特殊的药物不
良反应 o引发的内在原因是人体的变态反应 o而药物只
不过是变应原 ∀这种反应与药物的剂量无关 o反应性
质各不相同 o不易预知 o对人体危害较大 ∀前人限于科
学水平 o简单地认为这种不良反应是因中药的/ 毒性0
所致 ∀近 us年来 o临床关于中药的这种毒性反应的报
道甚多 o据有人统计≈ts 有丹参 !白芍 !黄柏 !五味子 !胖
大海 !天仙子 !柴胡 !鸦胆子等单味药k包括注射剂l与
益母膏 !仁丹 !二宝丹 !香连丸 !六神丸 !参茸木瓜酒等
中药成药k包括药酒l o共计 txs 余种 o且无药物剂型 !
用药途径 !地域 !职业及年龄的限制 ∀
1 q2 个体体质变化的影响
人类的个体与世界上的万物一样 o也在不停地变
化 ∀同一个体 o无论健康或患病 o如阴阳消长 !气血运
行等 o也因种种外界条件的变化和内部生命活动的需
要而不断发生变化 ∀这不断变化的机体生理或病理环
境 o直接影响机体对药物成分的吸收 !分布 !转化和排
泄等过程 o导致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相异 o从
而影响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如素患气虚血亏之人 o治
当补气养血 ~若又感风寒而见恶寒发热等表证 o当先以
发表散寒为治 o改服辛温发表之剂 o待表解之后 o再以
补气养血为治 o投以甘温补益之品 ∀倘若不顾机体生
理和病理变化 o仍以补气养血为治 o即可贻害于人体 o
把本有益于人体的补虚药 o变为有害于人体的/毒物0 ∀
按照时间治疗学与时辰药理学理论 o人体昼夜间
对药物的敏感性 !耐受性及代谢速度不同 o如饮用等量
的乙醇 o对大脑的作用 u ∗ tu 小时比 tw ∗ uw 时强 ~心
脏病人对强心甙的敏感性 o凌晨 w时最高 o为平时的 ws
倍≈tt  ∀这是由于人体正常生理节律所致 o临证用药理
当遵守 ∀倘若服药时间不当 o扰乱了人体的正常生理
节律 o不但效果不佳 o反而会产生或加大药物的 / 毒
性0 ∀正如徐灵胎5慎疾刍言#煎药服药法6所言 }/ k服
药l早暮不合其时 o, ,不惟无益 o反能为害 ∀0近年动
物实验也证明≈tu  o乌头碱毒性午时ktv 时l最高kyy q
z h l o戌时kus时l最低ktv qv h l o两组差异显著 ~参附
注射液静脉注射时 o子时ks时l⁄xs值为 | q{yªr®ªo午
时ktv时l为 { qvsªr®ª~雷公藤的醋酸乙酯提取物k治
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类药物l于 uw小时内按不同时辰每
w小时给小鼠分组给药 o观察给药后 t周内的死亡率 o
发现其毒性具有明显的时辰节律 o以中午 tu时给药者
死亡率高 ous时至次晨 {时给药者死亡率最低 ∀
2 年龄
人体的气血阴阳 !脏腑功能 o随年龄的变化而变
化 ∀不断变化的机体 o对中药特别是有毒中药成分的
吸收 !输布 !转化及排泄不同 o从而影响中药的有毒与
无毒 ∀一般说 o成年人对药物成分的转化 !排泄快 o敏
感性低 o耐药性强 o而婴幼与老人则相反 ∀在常量应用
的条件下 o有些有毒中药对成年人可不发生损害 o而对
婴幼与老人则可能有害 ∀这是因为成年人机体发育成
熟 o脏腑功能完善 o药物成分被吸收后 o机体能较快地
输布 !转化及排泄 ∀而婴幼儿与老人则相反 o婴幼儿处
在生长发育阶段 o形体娇嫩 o脏腑功能未臻完善 o寒热
虚实 o均易变更 ∀现代药理学又告诉我们 o婴幼儿机体
的药物代谢酶活性低 o肾脏排泄功能较差 o药物的血浆
蛋白结合率较低 o加之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 o生长发育
中的组织器官 o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对药物的敏感性
较高 o故极易受到药物的损害≈tv  ∀如白果有小毒 o临
床有因服食白果而致中毒的报道≈tw  o最小中毒量小儿
为 z粒 o而成人为 ws粒 o相差近 x倍 ~最大中毒量小儿
为 txs粒 o而成人为 vss粒 o相差 t倍 ∀在 uw例食霉变
甘蔗中毒的少儿中≈tx  ourv 为 v ∗ x 岁的儿童 ∀ wt 例
误食莨菪中毒的案例中≈ty  o以 u ∗ ts 岁者占绝大多
数 ∀老年人处在身体衰老阶段 o形体衰老 o气亏血虚 o
脏腑功能减弱 o或患多种慢性疾病 o机体各系统 !器官
的组织形态与生理生化机能发生了变化 o对药物的耐
受性较低 o中药成分特别是有毒成分被机体吸收后 o不
象成年人那样较快地被转化 !排泄 o使损害机体的系数
增大 ∀此点已被现代药理学证实 o据国外报道≈tv  o药
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o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owt ∗ xs岁
的不良反应率为 tt q{ h o而 {s岁以上年龄组的不良反
应率为 ux h ∀另有人报告 o住院患者的不良反应 oys
岁以上的老年人较年轻人约高 tx倍 ∀
3 性别
不同性别的个体 o体质差异很大 ∀如女性平均体
重轻 o男性平均体重重 ∀男性雄激素水平较高 o为阳刚
之体 ~女性雌激素水平较高 o为阴柔之体 ∀妇女有月经
期及妊娠之生理变化 o而男子则无 o等等 ∀这些差别均
能影响机体对中药的敏感性与耐受性 ∀如麝香虽善破
血通经 !消肿止痛 o但有增加月经量与下胎之弊 ∀常量
应用 o施于男性患者 o无论何时均不会有大害 o施于适
逢经期或妊娠期妇女 o则有导致血崩或堕胎之害 ∀另
据临床报道统计 o同服一种有毒中药 o男女的中毒例数
有明显差异 ∀如有人报告≈v ot{ ∗ uy  o在 xy{例乌头类药
中毒者中 o男 vzt人 o女 t|z人 o男性约为女性的 u倍 ∀
vu例黄药子中毒者中≈{ ouy ouz  o男 {人 o女 uw人 o女性为
男性的 v倍 ∀tux例钩吻中毒者中≈u{ ∗ vw  o男 wu人 o女
{v人 o女性约为男性的 u 倍 ∀ uw 例霉变甘蔗中毒者
#xyx# 中国中药杂志 t||z年第 uu卷第 |期
中≈tx  o男 tz人 o女 z人 o男性为女性的 u倍多 ∀更有说
服力的是 ot{v例k男 tvw人 o女 w|人l因食误用莽草子
炖的肉≈vx  o有 xx 例中毒发病 o其中男 w| 人 o女 y 人 ∀
中毒发病率 o男性为 vx qv h o女性为 tv qv h o相差 u
倍 ∀
4 种族
不同种族的人体 o在遗传和变异规律的支配下 o由
于先天秉赋和后天生活 !工作环境 o如气候 !水土 !劳作
方式 !性情及饮食习惯等不同 o其体质也不同 ∀因而对
药物的敏感性 !耐受性及代谢速度不同 o无论以何种方
式给药 o均是如此 ∀近年有人≈vy 通过对 t| 名白种人
和 t{名黄种人用药观察发现 o某些药物在人体内的吸
收速度不仅存在着个体差异 o而且与种族有关 ∀黄种
人吸收药物的速度普遍比白种人慢 ∀一种兴奋剂在白
种人体内产生最佳功效时间竟比黄种人快 w小时 ∀这
无疑也会对中药的效用与毒性产生影响 ∀
此外 o即便是同一种族的人 o由于居住环境与工作
条件的不同 o对药物的敏感性 !耐受性及代谢速度等也
差异很大 ∀例如 o我国各民族虽大多数同属黄种人 o但
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及民族生活习惯的不同 o体质相
差很大 ∀生活在北方或西北地区的各民族 o体形多壮
伟 o体气多敦厚 ~而生活在南方或东南沿海的各民族 o
体形多纤细 o体气多瘦薄 ∀在用药时 o特别是使用有毒
或作用强烈的药物时 o尤当认真辨识 o酌情施用 o若古
板机械 o毒害旋致 ∀如麻黄辛温 o为发汗之峻剂 o中医
临床应用素有南方宜轻 !北方宜重的经验 o倘若违越 o
即有过汗伤正之害 ∀
5 皮肤状况
皮肤给药是中医的重要给药途径之一 ∀皮肤的生
理与病理状况如何 o直接影响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首
先 o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对中药某些成分的吸收量与
速度不同 ∀从皮肤解剖学看 o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有 v
种 o即毛囊 !汗管与角质层 ∀由于人体各部位的毛囊 !
汗管的疏密与表皮角质层的厚薄不同 o导致对药物的
吸收速度与剂量不同 ∀实验证实≈vz  o对药物的剂量 o
毛囊较大 !较多 o汗腺较多的皮区 o如前额 !颅顶等部位
吸收较多 ~而角质层较厚的皮区 o如足底等部位吸收较
少 ∀渗透速度则按足底 !前下臂 !脚背 !颅顶盖 !大腿上
部及耳廓后等不同皮区 o顺序递增 ∀由此推之 o若以一
种等量有毒中药等面积施用于皮肤 o不同的皮区 o会产
生毒大或毒小 !有毒或无毒之结果 ∀故临床以有毒中
药外用 o亦必须根据不同部位的皮肤斟酌遣用 ∀对能
较快较多地吸收药物成分的皮区 o如血管丰富与脑最
近的头面部 o要十分谨慎 o尽量不用 ∀李时珍在5本草
纲目#卷十#砒石6中曾告诫 }/凡头疮不可用砒石0 ∀倘
若非用不可 o也只能小面积短时间敷贴 ∀如此 o即可有
效地控制单位时间内机体对药物有毒成分的吸收量 o
化有毒为小毒或无毒 ∀否则 o毒害即至 ∀
其次 o完整皮肤与破损皮肤 o对药物的生物利用
度 o即吸收速度与剂量也不同 ∀因为完整皮肤是由角
质层 !毛囊 !汗管而肌肉 !血脉吸收药物 ~破损皮肤 o包
括创伤伤口 !疮疡 !肉芽等 o是直接由肌肉 !结缔组织 !
毛细血管网或破损小静脉吸收药物 ∀二者相比 o后者
吸收快 o单位时间内吸收总量大 ~前者则相反 ∀近年实
验证明≈v{  o破溃皮肤的创口及肉芽组织对药物的吸收
较正常皮肤大 wx ∗ |s倍 ∀这势必影响药物对机体的
效用k包括毒副作用l ∀以等量同种有毒中药外用 o若
施于完整皮肤 o因吸收速度慢 !剂量小而不会损害机
体 ~反之 o施于破损皮肤 o因吸收速度快 !剂量大 o即可
损害机体 o成为名符其实的有毒之品 ∀特别是砒石 !轻
粉 !三仙丹等大毒类中药 o更是如此 ∀故5本草纲目#卷
十#砒石6明确指出 }砒石 o/诸疮见血者 o不可用 ∀0
此外 o皮肤的干湿与温度对外用有毒中药的毒性
大小也有影响 ∀对湿润皮肤 o药物水溶性成分等渗透
速度快 ~而干燥皮肤则相反 ∀皮肤温度升高 o肌肤疏
松 o汗出肤润 o皮下毛细血管扩张 o血流速快量增 o对药
物成分的吸收速度增快 ~温度降低 o肌腠紧密 o皮下血
管收缩 o血流速慢量减 o对药物成分的吸收速度减慢 ∀
在有毒中药中 o有不少药物的有毒成分易溶于水而被
皮肤吸收 o或在附加增溶剂的作用下 o极易穿透皮肤 ∀
若以同一种有毒药外用 o处在湿润和k或l较高温度
kys ε 以下l状态下的皮肤 o单位时间内吸收药物成分
量大 o可能损害人体 ~而处在干燥和k或l较低温度状态
下的皮肤则吸收剂量小 o不一定损害人体 ∀
6 结语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o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本文只
从体质 !年龄 !性别 !种族及皮肤状况等 x个方 面进行
了初步探讨 ∀通过讨论使我们认识到 o中药的有毒与
无毒 o又受到人体方面多种因素影响 ∀从而提示我们 o
研究中药的不良反应k即/毒0性表现l o单从药物本身
着手还远远不够 o还必须从中药作用的对象 ) ) ) 人体
入手 o研究体质 !年龄 !性别 !种族及皮肤状况等对其影
响 ∀只有这样 o才能全面客观 !深刻准确地认识中药的
有毒无毒和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o更加合理
地指导临床用药 ∀
7 参考文献
t 颜正华等 1 中药学 1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t||t }ws
#yyx# 中国中药杂志 t||z年第 uu卷第 |期
u 常章富 1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ot||t ~kyl }tz
v 云南锡业公司职工医院 1 新医学 ot|z| ~tsktul }x|{
w 杨易灿等 1 常用中草药中毒与急救 1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
社 ot|{t }w
x 中山医学院 1 药理学 1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t|{t }y
y 天津药品检验所 1 天津医药 ot|zy ~k|l }wuv
z 张立富 1 四川中医 ot|{{ ~kxl }uy
{ 蒋兆芬 1 中医杂志 ot|{t ~kul }vz
| 任克恭 1 中草药 ot|{x ~tyktsl }ws
ts 周应发 1 中医药信息 ot||s ~kvl }tv
tt 谢惠民 1 药学通报 ot|{w ~t|ktl }wt
tu 王筠默等 1 中药药理学 1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o
t|{x }tz
tv 杨藻宸等 1 药理学总论 1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ot|{| }
xvx oxs|
tw 江苏新医学院 1 中药大辞典 1 上册 1 上海 }上海人民出
版社 ot|zz }y{x
tx 任秉钧等 1 河北医药 ot|{z ~|kwl }ust
ty 刘敦仁等 1 中华儿科杂志 ot|yw ~tvkul }txt
tz 罗丞亮 1 中医杂志 ot|{s ~k|l }vz
t{ 湛树濂等 1 湖南医药杂志 ot|{u ~kwl }t{
t| 张自强等 1 湖南医药杂志 ot|{t ~ktl }w
us 袁呈云 1 河北中医 ot|{y ~kul }vv
ut 张隆伦 1 中级医刊 ot|{v ~kttl }y|z
uu 池桂庆等 1 广东医学 ot|{w ~xkul }u|
uv 周壁光 1 重庆医药 ot|{v ~kyl }wu
uw 俞豪民 1 人民保健 ot|x| ~kttl }tsus
ux 李伯埙 1 中华内科杂志 ot|yu ~kzl }wxs
uy 缪正秋 1 渐江医学 ot|{s ~kvl }vs
uz 蒋德胜 1 新医学 ot|zy ~ktl }vs
u{ 谢金森等 1 新医学 ot|z| ~tsktul }yss
u| 陈代进等 1 福建医药杂志 ot|{s ~kxl }t{
vs 黄慕哲 1 中华内科杂志 ot|yw ~kwl }vyz
vt 浦北县医院 1 新医学 ot|zu ~k|l }vu
vu 郭寿钰 1 中华内科杂志 ot|yw ~kvl }u|z
vv 刘承鼎 1 中华内科杂志 ot|ys ~kxl }w{{
vw 林宝珍 1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 ot||z ~yktl }|{
vx 曾庆佩 1 中药通报 ot|{t ~kxl }vv
vy 世界科技译报 1 健康报 1t||s年 x月 uz日转引
vz 屠锡德等 1 生物药剂学 1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o
t|{t }uw
v{ 蒋雪涛 1 生物药剂学 1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ot|{x }wws
致谢 }颜正华 !王玉川教授指导本文撰写 ∀
t||y ) sy ) ts收稿
复方乌鸡口服液治疗带下病的疗效观察
朱令元 方铝
k江西省药物研究所 南昌 vvssu|l
妇女体虚 !脾虚失运 !肾虚失固致内湿加
重 o使带脉失约 o任脉不固 o带下量明显增多 o称
虚证带下病 ∀以江西泰和乌鸡为主要原料的乌
鸡白凤丸 o具清虚热 o补气血之功 o用于虚证带
下病疗效确切 ∀但由于大蜜丸具有体积大 o不
便服用之缺点 o江西省药物研究所和江西泰和
制药厂将其改剂型为口服液 ∀为了比较新剂型
与原剂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于 t|{|年 w月
至 t||s年 y月在江西省妇产医院等 w家医院
进行了对比验证 ∀现报告如下 ∀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收治虚证带下病患者 txv例 o年龄
 us岁 us例 ktv qt h l out ∗ ws岁 tsv例
kyz qv h l owt ∗ xs岁 vs例kt| qy h l ∀已婚 tuv
例k{s qw h l ∀未婚 vs例kt| qy h l ∀其中服复
方乌鸡口服液k简称乌液l组 tss例 o脾虚型 w|
例kw| qs h l o肾阴虚型 xt例kxt qs h l ∀乌鸡白
凤丸k简称乌丸l组 xv 例 o脾虚型 u{ 例kxu q
{ h l o肾阴虚型 ux例kwz qu h l ∀两组患者在年
龄 !婚姻 !分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
2 验证方法
2 q1 诊断标准≈t 
中医辨证脾虚型 }带下色白或淡黄 o质粘
稠 o无臭气 o绵绵不断 o面色萎黄 o精神疲倦 o纳
少便溏 o舌淡苔白 o脉缓弱 ∀肾阴虚型 }带下赤
白 o质稍粘无臭 o淋漓不断 o头昏目眩 o五心烦
热 o失眠 o腰酸如折 o膝软 o舌红苔白 o脉细略数 ∀
按西医诊断即指轻 !中度宫颈炎 ∀
#zyx# 中国中药杂志 t||z年第 uu卷第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