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Ø药性理论与临床Ø
人参药性历史沿革的几个问题
孙守祥k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 济南uxssvtl
李长明k山东省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 uxssvtl
人参为药历史悠久o自5本经6以降o历代本
草均有收载o被誉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0∀但
有关其药性的记述o却有着不尽相同的说法o诸
如微寒说!性温说!生凉熟温及性平说等几种观
点∀以致于用药之道先后存异o组方立意古今有
别o就是现代各家o亦往往各执一说o未能完全
共识∀通过对历代各家论述的整理归纳o综合分
析o摒弃一些神秘色彩o可以清楚地看到o人参
药性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o尽管存在着分歧和
争议o但其总的趋势o仍然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
过程∀认真研究人参药性的历史沿革o对指导临
床用药和进一步整理!研究中药药性不无裨益∀
1 微寒说
5本经6云}/人参o气味甘微寒无毒o主补五
脏o安精神o定魂魄o止惊悸o除邪气o明目开心
益智o久服轻身延年0≈t ∀这是迄今所见最早关
于人参药性及作用的论述∀清代大医家陈修园
在解释这段文字时说}/主补五脏o五脏属阴也o
精神不安o魂魄不定o惊悸不止o目不明o心智不
足o皆阴虚为阳亢所扰也o今五脏得甘寒之助o
则有安之o定之o止之o明之o开之o益之之效
矣0≈u ∀五脏属阴o微寒也属阴o人参甘微寒乃阴
柔之品而用于补阴~津液属阴o故可用以生津
液∀据考o与5本经6同时代的5伤寒论6中o共载
方ttv首o用人参有tz方o皆是汗吐下之后o因亡
津液o取其救阴以生津∀其中用白虎汤和白虎加
人参汤各有三处∀白虎汤分别用治伤寒中太阳!
阳明!厥阴病o主要适于解里热兼表热有汗等
证~而白虎加人参汤除解里热外o兼有/大汗出
后o大烦渴不解0!/表里俱热o时时恶风o大渴o
舌上干燥而烦o欲饮水数升者0≈v ∀不难看出o白
虎加人参汤较白虎汤不同处就在于能止渴o可
见5伤寒论6用人参之意是生津止渴∀这是早期
人们对人参药性及应用的观点∀
清代o考据之风盛行o于是5本经6之说大
兴o如温病学说的代表人物叶天士及徐大椿!陈
修园等大医家都曾逐句解说5本经6o使人参微
寒说得以发扬光大∀如他们提出的/人参o气微
寒o禀天秋令少阴之气o入手太阴肺经o味甘无
毒禀地中正之土味o入足太阴脾经∀0≈w 其/体质
属阴0o/能入阴分0o而又能/补气0≈x o/微寒益
气o味甘益血0o/气寒清肺o肺清则气旺o而五脏
俱补0≈w o在归经和补气益血等方面对原始微寒
说有很大修正和发展∀
2 性温说
梁代5名医别录6云}/人参o微温无毒o主治
肠胃中冷o心腹鼓痛o胸胁逆满o霍乱吐逆o调
中o止消渴o通血脉o破坚积o令人不忘∀0≈y 这里
首倡/微温0o后世亦有直言/温0者∀如元代李东
垣称其/甘温0≈z o因其用均为补阳补气o在此归
为一类∀明代5本草经疏6云}/人参能回阳气于
垂绝o却虚邪于俄倾0o/真气内虚o故肠胃中冷o
气旺阳回则不冷矣0≈{ ∀这就是说o人参治/冷0o
是以其/温0性而助阳来实现的∀温属阳o气亦属
阳o故人参以甘温之性补阳补气∀首先o人参用
于补气∀宋代5图经本草6云}/欲试上党人参o当
使二人同走o一与人参含之o一不与o度走三!五
里许o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o含者气息自如者其
人参乃真也∀0≈| 人参直接补肺气之效有如此之
妙d用于医疗上o李东垣说}/人参能补肺气o肺
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o肺主诸气故也∀0≈z 而由
金匮人参汤化裁的四君子汤o又以补中益气o健
脾养胃见长∀其次用于补血o李东垣说}/仲景以
人参补血者o盖血不自生o须得生阳气之药乃
#vzv# 中国中药杂志 t||y年第ut卷第y期
生o阳生则阴长o血乃旺矣0≈{ ∀葛可久创独参
汤o于大失血之后o重用人参补气以生血即是范
例≈ts ∀因此o明代张介宾说}/人参气虚血虚俱
能补o阳气虚竭者o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
血崩溃者o此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0≈tt ∀人参之
用o阳虚阴虚俱能补o较以往性微寒补阴之说o
在说理上迥然不同o在应用上则应看成是有很
大的发展∀
性温说中也有异议∀如雷公云}/夏月少使
人参o发心弦之患0≈tu ∀人参性温o古时认为积
温能生热o因此说人参能补火∀故元代王好古认
为 0肺受寒邪宜此补之o肺受火邪不宜用
也0≈tv ∀受此影响o凡脉洪血热o痧疹初发身热
等证均不可骤用∀然而反此说而行者也大有人
在o明代李言闻对此阐述犹明o他指出唐代孙思
邈治夏月热伤元气o人汗大泄o欲成痿厥o正是
用以人参为君药的生脉散以泻火而补气∀李东
垣则称生脉散和由生脉散加味的清暑益气汤为
三伏泻火益金之圣药≈tu o因此认为夏月不必忌
人参∀李东垣所谓/人参甘温泻火补中益气0为
/ 退虚火圣药0o乃依据内经热淫于内o以甘泻
之o称其/甘温除大热o泻阴火0≈z ∀究竟人参能
补火o还是能泻火o后世多以李东垣之言更具权
威性o故5本草蒙筌6认为人参之用o应/察证虚
实为先0o/虚寒可补o虚热亦可补0≈tw o可见人
参唯虚是用o不可一味强调热证不能用∀
3 生凉熟温说
明代5本草纲目6援引5月池人参传6说o人
参/生用气凉o熟用气温o味甘补阳o微苦补阴0o
/如土虚火旺之病o则宜生参o凉薄之气o以泻火
而补土o是纯用其气也~脾虚肺怯之病o则宜熟
参o甘温之味o以补土而生金o是纯用其味
也0≈tu ∀关于人参药性o自唐以后o许多名家大
作o像5千金翼方6!5圣惠方6!5证类本草6等o都
是将5本经6微寒和5别录6微温k或有称温l兼收
并载o至于什么情况下微寒o什么情况下微温o
没有进一步说明∀5本草纲目6推崇生凉熟温说o
试图统一上述两说o应用炮制学理论进行解释o
强调熟制之后其性偏温o其味纯厚∀据医籍载o
宋代以前人参多净制去芦生用o宋代以后才逐
渐注重对人参高温炮制o如采用/焙0!/黄泥裹
煨0! /盐炒0! /酒炒0! /蒸0! /人乳浸o饭上蒸0
等∀5本草纲目6所载炼人参膏的方法o实际上就
是长时间的高温煎制人参∀并据白飞霞/人参炼
膏服o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0之论≈tu o强调人参
做补剂!回元气以熟品为好∀生熟异治对后世有
深远影响o我们现在最常用的红参o即是经长时
间蒸制而成o其滋补和回阳救逆的作用亦最好∀
4 性平说
经历千百年的用药实践o经过反复讨论和
临证检验o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参/虚寒可补o虚
热亦可补~气虚宜用o血虚亦宜用0≈tw o其药性
/ 寒不甚寒则近于温o温不甚温则近于寒0≈tx ∀
清代徐大椿称其/与人之气体相似o故于人身无
所不补o非若他药有偏长而治病各有其能也0o
/能补气而体质属阴o故无刚燥之病而又能入阴
分0≈x ∀这就是说o人们已认识到人参药性近于
中和而少有偏长∀因此清代5本草便读6直言其
/ 性禀甘平o功资脾肺0≈ty ∀从先人对人参的应
用上亦可见其平稳中和之性o既见于清方o如配
石膏!知母以降胃火o又见于温方o如配附子!干
姜以去阴寒∀得升麻引用o补上焦元气泻肺中之
火~得茯苓引用o补下焦元气泻肾中之火~得麦
冬则生脉~得干姜则补气~同黄芪用补表虚~同
白术用助脾胃等∀其用或阴或阳o或寒或温o或
升或降o常因所配之药不同而具偏长∀建国以
后o在各种中医药书籍中o各家观点都有发挥o
但在一段时期内以性温说占有主导∀中国药典
自t|{x版始即称其性平 o这应是在现代科学研
究的基础上对人参千百年用药实践的最全面的
总结∀其主治功用既可用于/肢冷脉微0之寒证o
又可用于/内热消渴0之热证≈tz ∀而平性之中又
有偏温偏寒o人参生熟品之不同o其寒温之性也
略有区别o这与中药的药性理论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o有关人参药性理论o随着历史的
沿伸o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不同的历史时
期o不同的观点占主导~唐宋以后o不同的观点
往往同时存在∀在争鸣过程里o论述愈加精辟o
应用愈加广泛o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展∀较晚出现
的性平说o既包含了以往的经验结晶和研究成
#wzv# 中国中药杂志 t||y年第ut卷第y期
果o又是对过去某些认识偏差的纠正∀对人参药
性历史沿革的研究o使我们提纲携领地看到人
参用药的历史发展o为今后研究中药药性的发
展演变提供参考∀
5 参考文献
t 吴普等述q孙星衍等辑1神农本草经1太原}山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ot||tÚ tt
u 陈修园1神农本草经读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ot|x|Ú t
v 张仲景1重庆市中医学会编注1新辑宋本伤寒论1重庆}重
庆市人民出版社ot|xxÚ zoxz
w 叶天士1本草经解1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ot|xzÚ t
x 徐大椿 1神农本草经百种录q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o
t|xyÚ uy
y 陶弘景1尚志钧辑校1名医别录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o
t|{yÚ u{
z 李杲1兰室秘藏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ot|xzÚ wso|s
{ 江苏新医学院q中药大辞典1上册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o
t|zxÚ vwovv
| 苏颂1胡乃长等辑注1图经本草1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
社ot|{{ Ú {{
ts 周凤梧等 1古今药方纵横 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o
t|{zÚ vyz
tt 张介宾1景岳全书1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ot|x|Ú ||
tu 李时珍1本草纲目1上册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ot|{uÚ
zsu
tv 王好古1汤液本草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ot|xyÚ wv
tw 陈嘉谟1王淑民等校1本草蒙筌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o
t|{{Ú ux
tx 杨士泰1本草述钩元1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ot|x{Ú
|v
ty 张秉成1本草便读1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ot|x{Ú t
tz 中国药典1一部qt|{xÚ w
t||x) s{) u{收稿
当归补血汤方义析疑
樊巧玲 孙美珍k南京中医药大学 utssu|l
当归补血汤出自金代李杲所著之5内外伤
辨惑论6o由黄芪一两!当归二钱组成∀在各版
5方剂学6教材中均将其作为补气生血的代表方
而归属于/补血剂0o认为该方/重用黄芪大补脾
肺之气o以裕生血之源~更用当归益血和营o以
使阳生阴长o气旺血生0≈t o用于治疗血虚发热
证∀虽然教材中明确指出本方配伍之目的在于
补血o然而细究其理法o不免会产生如下疑问}
既为补血之剂o理应以补血药作为方中的主要
组成药物o为何反而重用补气之品再者即使补
气有助于生血o可补气药竟为补血药的x倍之多
似乎又悖于中药配伍常法o作为一首补血方剂o
是否有喧宾夺主之嫌此外对于血虚发热之证o
究竟应当把治疗重点放在哪一方面由于教材
中对上述问题缺乏较为详明的注释o故使不少
同学在学习中难解其惑o因而笔者认为有必要
就本方方义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1 原方所治之证o危在/阳气浮越0o而非/阴血
亏少0∀任何一首方剂的用药和剂量都是由其主
治证候所决定的o所谓/方从法出0o/法随证立0
是也∀因此要正确理解当归补血汤的组成配伍
涵义o首先应对该方的主治证候及其病理变化
有一清晰的认识∀原书云本方治/肌热o燥热o困
渴引饮o目赤面红o昼夜不息o其脉洪大而虚o重
按全无0o证属血虚发热o由阴血亏虚o浮阳外越
而致∀血与气在生理上相生相依o即所谓/气为
血之帅o血为气之母0o/气以生血o血以载气0∀
一旦阴血匮乏o轻者脏腑经络失于濡养o重者无
以载气则致阳气无所依附而浮越于外o出现诸
如发热口渴o目赤面红等热象∀故大凡血虚证之
发热o皆为阳气得不到阴血的涵养而浮越于外
的表现o且热象的轻重亦反映了阳气浮越的程
度∀本证原书谓其/证象白虎0o足见其热之重而
阳浮之甚o实属阳气去里越外之危候∀是证虽以
阴血亏虚为本o阳浮发热为标o但有形之血不能
速生o而外浮之阳气若不及时挽回则恐有散亡
之虞d故治疗当遵/急则治标0之训o力挽其浮越
之阳气o留得一分阳气o便有一分生机o俟阳气
渐回o虚热渐退o再缓图其本∀
2 重用黄芪之理o旨在急固阳气o而非补气生
#xzv# 中国中药杂志 t||y年第ut卷第y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