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槲寄生的研究进展



全 文 :槲寄生的研究进展
辽宁中医学院新药中心 (沈阳 110032)  孙艳秋  刘 珂 王守愚 徐淑卿
摘 要 对近年来有关槲寄生植物学、化学成分、药理研究及一些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并分析了目前的药源情况
及开发前景。
关键词 槲寄生 桑寄生 抗心血管疾病药物 抗肿瘤药物
  槲寄生作为传统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传
统上将它作为祛风湿药物 ,其味苦、平 ,归肝、肾经 ,
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作用。用于风湿痹
痛 ,腰膝酸软 ,胎动不安。以干燥的带叶茎枝入药。近
年来国内外对槲寄生的研究发展较快 ,在传统药物
基础上不断发现新疗效和新应用 ,现对该植物的植
物学、化学、药理研究作一综述。
1 植物学概况
槲 寄 生 属 ( Viscum )植 物 为 桑 寄 生 科
(Lorantheceae )半寄生常绿小灌木。常寄生于桑科、
茶科、山毛茛科、芸香料、蔷薇科和豆科等 29科 50
余种植物上。该属植物有 30多个种 ,我国分布 11个
种 ,在我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 ,其中有 4种寄生在
桑树上。我国药典仅收载槲寄生 Viscum coloratum
( Kom. ) Nakai一种。 本种的主产区在东北 ,主要寄
生在榆、桦、柳、枫、杨等树上 ,有两个变型植物: 红果
槲 寄 生 V . coloratum ( Kom. ) Nakai
f . rubroaurant iacum Kitag ,果实橙红色 ;黄果槲寄生
V. coloratum ( Kom. ) Nakai f. lutescens Kitag ,果实
橙黄色 ,亦等同入药。 此外还有一种白果槲寄生
V. album L. 多产于欧洲 ,被列入欧洲一些国家药
典 ,也称欧寄生 ,在我国广西地区有分布 ,亦可称作
槲寄生或白果槲寄生 [1 ]。
历史上 ,槲寄生 V .coloratum ( Kom. ) Nakai和
桑寄生 Loranthus parasiticus ( L. ) M err. 用名较为
混乱 ,且由于二者功效相似及用药习惯的沿袭 ,临床
上二者一直是混用的。 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
的一些本草著作 ,关于桑上寄生一项大都指槲寄生 ,
直至近代。 《植物学大辞典》 1918年将 Lorantheceae
译为槲寄生 ,于是“槲寄生”一词在药学界广为应用
了。到 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将槲寄生
与桑寄生分别列为两种中药 ,它们分属桑寄生科的
桑寄生属和槲寄生属。 1980年《上海市中药饮品炮
制规范》上仍注有槲寄生作桑寄生用。目前国外专门
的分类学家已将寄生分为两个科 ,桑寄生科
Loranthaceae和槲寄生科 Viscaceae ,二者主要区别
为: 桑寄生科植物的花较大 ,约为 5 mm;而槲寄生
科植物花较小 ,约为 2 mm ,并且桑寄生花的颜色较
槲寄生鲜艳。对全国的槲寄生使用情况进行的调查
结果表明 ,我国北方诸省使用的槲寄生品种单一 ,均
为槲寄生也称北寄生 ,西南等地区品种不一 [2 ]。有 4
种同属植物在西南地区作槲寄生用 ,它们分别为: 扁
枝槲寄生 V . art iculatum Burm. f.、枫香槲寄生
V . liquid -ambaricolum Hayata、 绿 茎 槲 寄 生
V . nudum Dans-er、槲寄生 V. coloratum ( Kom. )
Nakai。 此外 ,还有 柄果槲寄生 V. multinerve
( Hayata ) Hayata、棱枝槲寄生 V . diospy rosicolum
Hayata、卵叶槲寄生 V .album var.meridiamm和线
叶槲寄生 V . fargesii [3 ]。 各种槲寄生可根据其植物
学的显微组织特征加以明显区别 [ 4]。曾有人提议 ,将
桑、槲寄生合并用 ,这是没有充足理论依据的。
2 化学成分研究
槲寄生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和一
些高分子化合物 ,另外还有一些其它植物成分如: 生
物碱、三萜、有机酸、苯丙素和木脂素 ,少量甾醇及氨
基酸等。
2. 1 黄酮类化合物:孔德云在 1987~ 1992年间对
槲寄生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5~ 7 ]。 从中分离
出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及三萜、有机酸等。其中黄酮类
化合物包括:鼠李秦素、高圣草素、鼠李秦素 -3-O-β-
D-葡萄糖苷、异鼠李秦素 -3-O-β -D-葡萄糖苷、异鼠
李秦素-7-O-β-D-葡萄糖苷、高圣草素 -7-O-β -D-葡
萄糖苷、槲寄生新苷 Ⅰ ~ Ⅶ 等。
2. 2 其它成分:槲寄生中其它成分还有齐墩果酸、
β-香树脂醇、内消旋肌醇、β -谷甾醇、β -乙酰香树脂
醇、羽扇豆醇、白桦脂酸、胡罗卜苷、棕榈酸、琥珀酸、
·471·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6期
Address: Sun Yanqiu , Liaoning Col leg e of Tradi 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Sh en yang孙艳秋 女 , 1994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系 ,获学士学位。 1998年于辽宁中医学院生药专业研究生毕业 ,获硕士学位。现在辽宁中医学院中药新药研制开发中心工作 ,讲师。 研究方向为中药的质量标准研究。
阿魏酸、咖啡酸原儿茶酸、β -香树脂棕榈酸酯、香树
脂二醇、二十四~ 二十八烷酸、 2, 3-丁二醇单葡萄糖
苷、紫丁香苷、紫丁香苷元 -O-β-D-芹糖基 ( 1→ 2)葡
萄糖苷、五加苷 E等。
1989年郑友兰从槲寄生分离出含量较高的水
溶性果胶 ,收率分别为: 茎 6. 07% ,叶 13. 06% ,红
果 10. 56% ,黄果 17. 81% 。通过纸层析鉴定出这种
水溶性果胶由 6种单糖组成 ,通过薄层扫描测定 ,
结果不同部分各种糖的含量不同 [8 ]。 1990年许益民
发现其磷脂含量较高 ,用比色法测定磷脂含量 (% ):
南京市药材公司售为 616. 35± 2. 10,河北产的为
629. 60± 2. 10,吉林产的为 592. 80± 2. 75。 而磷脂
存在与槲寄生补肝益肾 ,强筋壮骨 ,养血滋脉的功效
和免疫药理作用是相一致的 [9 ]。
另据 1994年河南医科院王庆端等人报道 ,槲寄
生的总生物碱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 ,是槲寄生中
有效的抗肿瘤成分之一 ,但是未见国内有关从槲寄
生中分离生物碱的报道。通过动物体内移植性肿瘤
实验证明 ,其抗瘤谱较广 ,且作用较强 ,有明显的量
效关系 ,与国外报道相符 [10 ]。 有人测定安胎药中微
量元素含量 ,其中桑寄生中存在着含量较高的多种
微量元素 ,大量的 Zn含量与采用补 Zn的方法可使
性腺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是一致的 ,而 Mn可能与
性激素合成有关。动物缺 Mn生长缓慢 ,生殖功能
抑制 ,所以桑寄生的安胎作用可能与其含有丰富的
Zn、 Mn等人体必须元素有关。作者分析在这方面槲
寄生与桑寄生相似 ,但需进一步考证 [11 ]。
近年来 ,对同属的其它植物也有初步的探索 ,并
建立了用显微特征、薄层层析和紫外光谱鉴别槲寄
生和扁枝槲寄生的方法 [12 ]。
2. 3 大分子物质:白果槲寄生含有一些生物活性极
高的高分子化合物 ,如槲寄生毒肽、糖蛋白、多糖、脂
质 ,但国内未见有从 Viscum coloratum ( Kom. )
Nakai中分离大分子的报道。 从白果槲寄生中至少
有 6种不同的槲寄生毒肽 (viscotoxins)被发现 ,其
中槲寄生毒肽有 Ⅰ ~ Ⅳ ,均由 46~ 50个氨基酸分
子缩合而成 ,但只是氨基酸及其排列次序不同 ,分子
量大的约为 5 000。由于它们含有大量的赖氨酸和
精氨酸 ,有较强的碱性 ,Ⅱ和Ⅲ的结构相似 ,亚致死
量的毒副作用为低血压、心搏徐缓、肌收缩力减小。
槲寄生毒肽有超乎寻常的对热稳定性 ,对其 100℃
加热 30 min仍保持其细胞毒活性 ,而它的蛋白质在
此条件下早已变性。它有很强的细胞毒活性 ,在低剂
量 6~ 50μg /kg即具有抗癌作用 ,大剂量可中毒致
死。在 0. 2μg /mL的浓度下抑制人体细胞增长率为
50% ,并且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无选择性 ,它可破坏
细胞膜结构而显示细胞溶解作用。 糖蛋白 ( lectins)
是一大群非免疫球蛋白 ,能够特异地识别自由糖或
细胞膜结合糖 ,并与它们不可逆结合。一般来讲糖蛋
白可以使细胞凝集 ,减少 DNA合成和淋巴细胞有
丝分裂。 根据它们所连接糖的不同可以分成 3种类
型 ,Ⅰ 分子量为 115 000,Ⅱ分子量为 60 000,Ⅲ分
子量为 50 000,其中Ⅰ 生物活性最强 ,有直接的细
胞毒活性 ,能够选择性地由 B链连接在半乳糖上 ,
然后由 A链发挥生物活性 ,影响糖核苷阶段蛋白质
的合成 [ 13 ]。糖蛋白不但具有细胞毒活性 ,而且有免
疫调节活性 ,分布和组成随寄主和季节的不同决
定 [14 ]。
槲寄生还含有多糖 ,在果实中的多糖主要是阿
拉伯糖半乳糖 ,在叶中主要是鼠李糖半乳糖。槲寄生
多糖具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
3 药理及临床研究
3.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3. 1. 1 降压作用:黄果槲寄生鲜叶的乙醇提取物以
生理盐水配成 10% 溶液 ,按照 1 mL /kg给犬、兔静
脉注射 ,可使其血压平均下降 32% ,维持 3 min。 腹
腔按照 5 mL /kg注射 ,降压作用维持 1 h以上。 白
果槲寄生也有明显降压作用 ,其短时降压成分为胆
碱、乙酰胆碱、丙酰胆碱 ,持久性降压成分为槲寄生
毒肽 (为非纯品 )。目前能改变脑啡肽含量的中药极
少见报道 ,而槲寄生便是其中之一 [15 ]。 它的浓煎液
可使醋酸脱氧皮质酮 ( DO CA)盐性高血压大鼠的血
压与各脑区脑啡肽含量均恢复正常 ,显示槲寄生对
DO CA盐性高血压大鼠中枢脑啡肽异常改变的双
向调节作用。槲寄生的降压作用机制现尚不明确 ,可
能由于抑制延脑的血管运动中枢引起 ,也可能系作
用于循环系统的内感受器而反射性地抑制血管收缩
中枢所致 ,也有认为白果槲寄生水提物有胆碱样降
压作用特点。
3. 1. 2 抗心律失常:槲寄生对不同原因的心律失常
作用有明显差别 [16 ]。以陈发性房颤与室性早搏疗效
最佳 [17 ]。 从病因上讲 ,该药对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律
失常效果较佳 ,有效率达 75% ;对心肌炎后遗症引
起的心律失常亦有一定效果 ,有效率为 71. 4% ;对
冠心病、心绞痛引起的心律失常效果稍差 ,有效率为
57. 1%。 随着疗程延长 ,有效率亦有所提高。
吴继雄等用玻璃电极术及选择性膜通道阻滞剂
观察槲寄生黄酮苷对离体狗心脏浦氏细胞及豚鼠心
·472·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6期
室肌细胞快反应动作电位的影响 ,结果表明 , 100
μg /mL 槲寄生加速 FAP复极进程 ,使 △ ERP /
△ APD比值增加 ,该作用与减少慢内向离子流及增
加时间依赖性钾离子流有关。提示槲寄生抗快速心
律失常主要与其相对延长 ERP消除折反有关 [ 18]。
3. 1. 3 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冠脉循环、增强心脏收
缩力:实验研究表明 ,槲寄生无论对整体动物还是离
体心脏 ,无论对正常还是颤动心脏都有增加冠脉流
量 ,改善冠脉循环的作用 [19 ]。 槲寄生能增加冠脉流
量主要是通过直接扩张冠脉 ,因而槲寄生对冠心病
伴有高血压、心动过速个体更为合适 ,作为改善冠脉
循环的药物很有价值。 还有报道槲寄生注射液能明
显或非常明显地影响正常麻醉狗和急性心肌梗死狗
心收缩期间 ,其中对射血前期 ( PEP)缩短 ,左室射血
时间 ( LV ET)延长 , PEP/LV ET 比值减少最为明
显 ,表明槲寄生能显著改善右心室收缩功能。
3. 1. 4 降低心肌耗氧: 槲寄生有明显降低耗氧作
用 ,不论自身对照或组间对照均具有显著意义 (P <
0. 05) [20 ]。朱顺和等人通过试验证明槲寄生可使缺
血心肌中 cAMP含量显著降低 , A /G比值亦降低 ,
可抑制 cAMP增高过多造成的代谢和电生理紊乱 ,
因此是有希望的保护心脏的中药 [21 ]。
3. 1. 5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血栓形成 ,改善微循环:
槲寄生总苷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防止其活性物质
释放 ,从而避免血管收缩和血栓形成 [ 22]。体内外实
验证明槲寄生对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呈明显抑
制作用。它对大鼠的实验性血栓形成也具有抑制作
用 , 10. 0 mg /kg静脉注射对血栓形成抑制最明显 , 5
min后即显抑制率为 57% 的抗聚集作用 ,明显抑制
作用持续达 0. 5 h。朱为敏等人观察 48例陈旧性心
肌梗死患者 ,经槲寄生注射液治疗后微循环障碍有
明显改善 ,微循环流态流速由云絮状流者转变为直
线流者占 64% ~ 86%。 它可使微血管再通 ,微血流
增加 ,白细胞解集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 ,改变临床“血
瘀状态” ,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 [ 23]。槲寄生在抑
制血小板 TX A2生成同时并不影响血管壁 EC生
成 ,因而可改善冠心病患者失去的 PGT2-TXA2平
衡 ,达到防治冠心病的目的 [24 ]。
蔡伟菁等证明槲寄生能抑制人血小板凝聚和
TXA2释放的作用 ,并研究了槲寄生对体外源代人脐
静脉内皮细胞和功能的影响 ,并评价其临床价
值 [26 ]。证明不同浓度的槲寄生对内皮细胞的影响不
同。
3. 2 抗肿瘤作用:白果槲寄生的主要成分是蛋白
质、多糖、脂类及糖蛋白 ,具有直接的细胞抑制作用。
体内及体外均证明槲寄生对恶性肿瘤有着其他细胞
抑制剂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其抗肿瘤作用比环磷酰
胺要强 10的数次方倍。 Nichaus等人在小鼠体内研
究槲寄生蛋白对肿瘤有预防作用 ,并且对胸腺生成
也有刺激作用。用亚毒性剂量 iv或 ip,对 200只小
鼠解剖检查 ,结果脾和胸腺细胞是一种有意义的增
殖。槲寄生蛋白质能抑制迁移的肿瘤细胞 ,在肿瘤细
胞迁移之前进行预防性注射是最有效的。从槲寄生
分离出多种蛋白质成分 ,并且很小的剂量即表现出
抗癌活性 ,它们对肿瘤抑制作用与其毒性无关 ,而且
变性作用十分弱的蛋白质也有抗癌作用。抗癌机制
是干扰细胞遗传信息 ,表现出对 DNA水平选择性
抑制作用 ,对恶性 HeLa细胞、良性羊膜细胞有特
效。 槲寄生具有对小鼠抗体形成和对 SRPC诱发迟
发型过敏反应的佐剂作用 ,此植物汁能够刺激 MPS
和诱发炎症反应 ,后者可能是对癌的免疫疗法的重
要机制 [27~ 29 ]。
槲寄生治疗癌症的适应症很广 ,不但适用于癌
前状态 ,而且还适用于预防术后复发 ,对治疗乳腺癌
术后疗效跟随观察 ,治疗组 319例 ,对照组 253
例 [25 ]。结果表明 ,治疗组各方面改善明显 , 5年后可
与世界文献中最好的结果相比 , 10年后仍高于平均
水平。此外 ,还适用于不能手术的晚期肿瘤 ,可延长
生命 ,改善病人的一般症状 ,明显缓解疼痛 ,缓解病
程 ,甚至对极严重的病例也很少需要常规地使用止
痛药。此外 ,对胃癌、肠癌、肺癌术后均提高生存率。
对Ⅲ期卵巢癌、直肠癌晚期、结肠癌、膀胱癌有很好
疗效。槲寄生总碱也具有抗肿瘤作用 ,槲寄生总碱除
了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原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外 ,
还具有较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作用 [ 21]。
3. 3 治疗肝炎:槲寄生治疗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
曾有人用槲寄生治疗 34例 HBsAg阳性肝炎 ,有 10
例阴转 ,其余 24例的 HBs Ag的滴度均有不同程度
下降 [30 ]。槲寄生内含的齐墩果酸有消除肝脏非特异
性炎症水肿的作用 ,黄酮类成分亦可扩张肝脏内血
管 ,增进肝内血流量使肝细胞得以修复毒性 ,因此 ,
槲寄生也可作治疗肝炎的中药加以利用。还有报道
槲寄生具有细胞凝集活性和抗渗出作用 ,兴奋子宫 ,
减少胆固醇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关于槲寄生治疗和防治冠心病方面 ,国内学者
研究较多 ,它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同时可发挥多
方面的药理作用 ,是理想的保护心脏、治疗心绞痛的
药物 ,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值得今后进一步研
·473·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6期
究、探讨。对于槲寄生治疗癌症的研究 ,国外早已开
展并日臻成熟。 槲寄生制剂 Iscador○R , Helix o r○R ,
Plenosol
○R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 ,并取得了非常好
的临床疗效 ,而且其抗癌机制已经明确。但国外的研
究多是在白果槲寄生一种基础上进行的 ,我国未见
此类报道 ,亟待作系统深入的研究。我国槲寄生资源
丰富 ,尤其在东北地区 ,药源充足 ,品种单一 ,有利于
开发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吴家荣 ,等 . 中草药 , 1981, 12( 5): 32
2 陈 刚 ,等 . 中草药 , 1991, 22( 4): 181
3 姚振生 . 中药材 , 1996, 19( 4): 174
4 钟国跃 . 药物分析杂志 , 1995, 15( 1): 15
5 孔德云 ,等 . 医药工业 , 1987, 18( 10): 445
6 孔德云 . 药学学报 , 1988, 23( 8): 593
7 孔德云 ,等 . 药学学报 , 1992, 27( 10): 792
8 郑友兰 ,等 . 中国药学杂志 , 1989, 24( 6): 334
9 许益民 ,等 . 中国中药杂志 , 1990, 15( 4): 36
10 王庆瑞 ,等 .中国中药杂志 , 1990, 15( 1): 45
11 赵春桂 ,等 .中国中药杂志 , 1990, 15( 5): 43
12 张建英 ,等 .现代应用药学 , 1997, 14( 2): 19
13  Franz H, et al . Bioch em J, 1981, 195: 481
14  M etzner G. Immunobiology, 1985, 169: 461
15 张维忠 ,等 .中草药 , 1986, 17( 8): 27
16 顾天华 .医药工业 , 1983, 14( 5): 9
17 上海槲寄生协作组 . 医药工业 , 1977, ( 3): 39
18 吴继雄 ,等 .中国药理学报 , 1994, 15( 2): 169
19 顾德官 ,等 .医药工业 , 1981, 12( 12): 9
20 成柏华 ,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 , 1985, 5( 9): 565
21 朱顺和 ,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 , 1984, 4( 9): 548
22 谢 霖 ,等 .医药工业 , 1984, 15( 1): 10
23 朱为敏 ,等 .医药工业 , 1985, 16( 6): 17
24 陈曙霞 ,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 1987, 7( 3): 254
25 杜玉堂摘译 .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 , 1979, ( 2): 35
26 蔡伟菁 ,等 .上海医学 , 1991, 14( 8): 462
27  Doser C, et al . Drug Res , 1989, 39: 647
28  Hulsen H, et al . Drug Res , 1982, 32: 1126
29  Klet t C P, et al . Drug Res, 1989, 39: 1580
30 汤柏英 ,等 .中成药研究 , 1983, ( 2): 43
( 1999-12-21收稿 )
板蓝根的研究进展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昆明 650032)  张润珍  张玉文
摘 要 概述近 20年来源于十字花科植物菘蓝 Isatis indigotica For t. 的板蓝根的生药学、化学、药理、含量测定、
制剂与工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关键词 板蓝根 菘蓝 生药学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含量测定 制剂 工艺
  板蓝根 ,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 ,为清热解毒
之常用中药 ,尽管文献记载有不同基原的植物被用
作板蓝根的代用品 ,如十字花科植物菘蓝 Isatis
indigotica Fo rt.、欧洲菘蓝 I. tinctoria L.、爵床科
植物马蓝 Baphicacanthus cusia ( Nees) Brem. 的根
茎及根 [1 ]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85, 1990和
1995版均只将十字花科植物菘蓝 I. indigotica
For t. 的干燥根收载作为正品板蓝根。板蓝根在临
床上用途较广 ,除板蓝根注射液外 ,主要常与其它中
药组成复方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流感、腮腺炎、
乙脑、肝炎 ,是公认的有较好抗病毒效果的少数中药
之一。 笔者对近 20年来源于十字花科植物菘蓝
I . indigotica For t. 的板蓝根国内外有关其生药学、
化学成分及药理学活性、含量测定、制剂与工艺等主
要研究加以概述。
1 生药学
对以菘蓝为植物基原的板蓝根的组织鉴定已有
报道 [2~ 5 ]。近期乔传卓等 [6 ]报道了菘蓝 ( 2n= 14)和
它的人工四倍体 ( 2n= 28)的生药学研究 , 2种倍性
水平菘蓝的根、叶生药形状及组织特征均有显著差
异。 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染色体产生的巨形特征在
器官之间发展不均衡、同时在同一器官的不同组织
之间发展也不平衡 ,而且化学成分也有差异 ,四倍体
高产品系与原二倍体相比 ,在其叶中靛蓝含量提高
1. 79%~ 3. 11% ,是原二倍体的近 2倍或 3倍 ,靛玉
红的含量也有明显提高 ,多糖含量与原二倍体的相
当 ;根中多糖比原二倍体的略低 1%左右 ,但氨基酸
含量比原二倍体的提高 4. 8% ,其中脯氨酸增加幅
度最大 ,是二倍体的 2. 5倍。
2 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2. 1 吲哚类化合物:靛苷 ( indoxyl-β -glucoside)、靛
红 ( i satin) [1 ]、靛蓝 ( indigo tin ) [7 ]、靛玉红 ( indi r-
·474·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6期
Address: Zhang Runzhen, Yunnan Baiyao Group Co. L TD. , Kunming张润珍 女 ,大学本科 , 1988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中药系。工程师 ,执业中药师 ,任职于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从事中药药理研究 ,已在有关药学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7篇。 目前主要从事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研究以及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