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hoot tip culture and virus detection of Dioscorea bulbifera

黄独的茎尖培养和病毒检测



全 文 :10921111
[ 3 ]  张秀丽 , 李劲涛 , 杨 军 , 等1 凤仙花花逆转突变体的组织
学研究 [J ]1 园艺学报 , 2007 , 34 (6) : 1503215081
[ 4 ]  胡喜兰 , 韩照祥 , 刘玉芬 , 等1 凤仙花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研究 [J ]1 食品科学 , 2007 , 28 (2) : 482501
[ 5 ]  刘 静 , 丁 兰 , 赵庆芳 , 等1 凤仙花的组织培养与离体快
繁 [J ]1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 44 ( 1) :
802821
[ 6 ]  Wang M B , Feng H , Yuan S1 Rapid clonal propagation of
I m patiens balsamina mosaic flower mutant induced by space
flight [J ]1 J S ichuan Univ : N at Sci , 2007 , 44 ( 6 ) :
1349213531
[ 7 ]  谭贵娥 , 何池全 , 陆晓怡1 外源微生物强化蓖麻对铅的吸收
与积累研究 [J ]1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8 , 27 (1) : 822851
[ 8 ]  陈 弟 , 殷晓敏 , 张荣意1 内生枯草芽孢杆菌 B215 对香蕉
炭疽菌抑制作用初探 [J ]1 广西热带农业 , 2008 , 114 ( 1) : 1221[ 9 ]  温 俊 , 孙 鸣1 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对牙鲆生长性能的影响[J ]1 饲料研究 , 2008 , 3 : 592611[ 10 ]  沈 萍 , 范秀容 , 李广武1 微生物学实验 [ M ]1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91[ 11 ]  Kritzinger E M , Van Vuuren R J , Woodward B , et al1 Elim2ination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contaminant s in rhizomes ofZantedeschia aet hiopica wit h commerical fungicides and anti2bioties [J ]1 Plant Cell Tissue Organ Cult , 1998 , 52 (122) :612651[ 12 ]  曹孜义 , 刘国民1 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程 [ M ]1 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1[ 13 ]  刘金朗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马蹄莲组培与快繁中的生理效应[J ]1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5 , 41 (2) : 1851[ 14 ]  张志扬 , 陈信波 , 张 瑜 , 等1 亚麻组织培养高频不定芽诱导体系 [J ]1 植物学通报 , 2007 , 24 (5) : 62926351
黄独的茎尖培养和病毒检测
尹明华 ,洪森荣 3
(上饶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系 ,江西 上饶  334001)
摘  要 :目的  以黄独为试材 ,研究不同因素对黄独茎尖培养的影响 ,以期找到适合黄独茎尖分化成苗的培养基和脱
毒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茎尖培养 ,采用症状学法、指示植物法和 RT2PCR 法对茎尖脱毒
植株进行病毒检测。结果 黄独茎尖的最佳消毒方式是先用 70 %酒精消毒 30 s ,再用 0. 1 % HgCl2 消毒 12 min ;在
37 ℃中热处理 7 d 后再切离 0. 5 mm 茎尖效果较佳。茎尖再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是 MS + KT 2 mg/ L + NAA 0. 5
mg/ L ;黄独茎尖再生芽的最适生根培养基为 1/ 2MS + NAA 0. 5 mg/ L ;黄独脱毒苗最好的移栽基质为珍珠岩2蛭石
(2 ∶1) ;RT2PCR 法是检测黄独马铃薯 Y病毒 (PV Y)感染的主要方法 ,通过病毒学检测 ,其平均脱毒率为 86. 5 %。结
论 首次建立了黄独茎尖脱毒培养的体系 ,为黄独脱毒苗的快速繁殖及工厂化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关键词 :黄独 ;茎尖培养 ;病毒检测 ;RT2PCR
中图分类号 :R28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22670 (2009) 0921462205
Shoot tip culture and virus detection of Dioscorea bulbi f era
YIN Ming2hua , HON G Sen2r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 Shangrao 334001 ,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Effect s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shoot tip cult ure i n vi t ro were st udied by using Di2
oscorea bulbi f era as test material to find t he media suitable to t he shoot tip differentiation of D1 bulbi f era
and t he method of virus delection1 Methods  Plant tissue culture met hod was used in shoot tip cult ure and
t he symptom observation met hod , inst ruction plant met hod , and R T2PCR met hod were used in virus de2
tection of virus2f ree plantlet s1 Results  The best disinfection met hod for D1 bulbi f era shoot tip s was first2
ly disinfected for 30 s with 70 % alcohol and then disinfected for 12 min wit h 0. 1 % HgCl2 ; It is better for
D1 bulbi f era to cut shoot tip s in 0. 5 mm lengt h af ter 37 ℃heat t reatment for 7 d ; The best p roliferation
medium of D1 bulbi f era shoot tip s was MS + KT 2 mg/ L + NAA 0. 5 mg/ L ; The best rooting medium of
regeneration buds f rom D1 bulbi f era shoot tip s was 1/ 2 MS + NAA 0. 5 mg/ L ; The best mat rix of regen2
eration plantlet s f rom D1 bulbi f era shoot tip s was perlite2vermiculite (2 ∶1) ; R T2PCR Met hod was prima2
ry mean to detect potato virus Y ( PV Y) of regeneration plantlet s f rom D1 bulbi f era shoot tip s , and aver2
age rate of PV Y2f ree was 86. 5 % by R T2PCR1 Conclusion  The virus2f ree culture system of D1 bulbi f era
·2641·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0 卷第 9 期 2009 年 9 月
3 收稿日期 :2008211212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 GJJ09374) ;上饶师范学院 2009 - 2010 年度院级科技项目 (SR0911)
作者简介 :尹明华 ,女 ,硕士 ,讲师 ,研究方向为生物技术。3 通讯作者 洪森荣
shoot tip s is established for t he first time , p roviding a technological basis for the rapid p ropagation and fac2
tory p roduction of D1 bulbi f era virus2f ree plantlet s1
Key words : Dioscorea bulbi f era L1 ; shoot tip culture ; virus detection ; R T2PCR
  黄独 Dioscorea bulbi f era L1 为薯蓣科薯蓣属植
物 ,全世界广为分布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
福建等地[1 ] ,其干燥肉质块茎可入药 ,性味苦、平 ,具
有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降火的功效[2 ] 。临床上
常用于治疗甲状腺肿、抗肿瘤、抗炎、抗病毒等[3 ] 。目
前关于黄独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较少 ,主要对黄独的化
学成分[4 ] 、药理作用[5 ] 、临床应用[6 ] 、遗传多样性[7 ] 和
栽培管理[8 ]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而关于黄独组织培养
的研究 ,国内尚无研究 ,国外近几年才开始对其进行
了研究 ,如 Alka 等[9 ]对黄独的细胞培养进行了研究 ,
Edison 等[10 ]对黄独试管苗的再生进行了研究 ,但有
关黄独茎尖脱毒培养的研究报道较少。而在生产中 ,
黄独由于长期采用株芽和块茎繁殖[8 ] ,病毒感染严
重 ,造成产量下降、品质退化。曾军等[11 ] 对山药的病
毒种类进行检测 ,发现山药中的病毒种类随种类而
异。因此 ,如何脱除黄独的病毒 ,提高黄独产量 ,改善
其品质是黄独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实验
将对黄独的茎尖培养和病毒检测进行探讨 ,以期为黄
独的脱毒快繁和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供试材料黄独采自上饶市农科所 ,由上
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何长水研究员鉴定 ,标本存
放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植物组织培养室。
1. 2  方法
1. 2. 1  黄独无菌材料的获得 :选取黄独长势良好的
带芽茎段 ,用饱和洗衣粉洗去表面灰尘 ,自来水冲洗
20 min ,然后进行表面灭菌。分别采用酒精、次氯酸
钠 (NaClO3 ) 和升汞 ( HgCl2 ) 3 种灭菌剂 ,进行不同
灭菌时间的效果实验 ( Ⅰ:70 %酒精30 s ; Ⅱ:70 %酒
精 30 s + 2 % NaClO3 8 min ; Ⅲ: 70 %酒精 30 s +
0. 1 % HgCl2 8 min ; Ⅳ:70 %酒精 30 s + 0. 1 %HgCl2
12 min) 。然后将经表面灭菌处理的实验材料 ,用无
菌水分别冲洗 4 次。茎尖切取采用两种方法 : (1) 外
植体消毒后直接切离腋芽茎尖 ; (2)外植体消毒后接
种到 MS基本培养基上 37 ℃热处理 7 d 后再切离腋
芽茎尖。茎尖大小设置为 :0. 3、0. 5 和 1. 0 mm。茎尖
切取后接种在 MS + KT 0. 5 mg/ L 的启动培养基上。
培养条件为 :光照 12 h/ d ,光照强度 1 000~2 000 lx ,
培养温度 (25 ±1) ℃。每 2 天记录各组茎尖的膨大
和出芽等情况。30 d 后统计其成活率 (形成小苗的茎
尖数占总接种茎尖数的百分比) 。
1. 2. 2  增殖培养 :将长约 1. 0~1. 5 cm 的茎尖再生
芽从上述诱导培养基上切离下来 ,接种于添加了不
同浓度的 62BA、KT 和 NAA 的 MS 固体培养基 (增
殖培养基)里。培养条件同上。培养 30 d 后统计出
芽数、株高和叶片数等形态指标。
1. 2. 3  生根培养 :将长约 1. 0~1. 5 cm 带一个腋芽
的黄独茎段从增殖培养基上切离下来 ,接种于添加
了不同浓度 IBA 和 NAA 的 1/ 2MS 固体培养基 (生
根培养基)里 ,记录生根启动时间。培养 30 d 后统
计试管苗的根数和根长等形态指标。
1. 2. 4  移植栽培 :茎尖组培苗生根培养 30 d 后 ,在
自然光下闭瓶炼苗 3 d ,再打开瓶口锻炼 3 d 后 ,洗
去附着的培养基 ,即可移栽于培养钵的基质中。移
栽基质设 4 个处理 : (1) 珍珠岩 ; (2) 蛭石 ; (3) 沙土 ;
(4)珍珠岩2蛭石 (2 ∶1) 。每日浇灌 MS 基本培养
液 ,移栽后 15 d 调查成活率。
1. 2. 5  茎尖组培苗检测
(1)  症状法检测 :通过茎尖培养获得黄独试管苗 ,
移植于防虫网室内 ,看是否出现病毒感染的症状。
(2)  指示植物鉴定法 :将黄独的病叶放在消毒过的
研钵中 ,加入数毫升 10 g/ L K2 H PO4 和少量活性
炭 ,充分研磨病叶 ,用无菌棉球蘸取汁液 ,磨擦接种
在撒有少量金刚砂 (过 600 目筛) 的洋酸浆[12 ] ( PV Y
的指示植物) 叶面上 ,接种后立即用自来水冲洗叶
面。茎尖组培苗的叶片也按同样的方法接种在洋酸
浆的叶片上 ,并设未接任何汁液的洋酸浆为对照 ,置
隔离温室中观察症状反应。20 d 后观察接种结果。
(3)  马铃薯 Y病毒 ( PV Y)的 RT2PCR 法 :对茎尖组
培苗进行 PV Y的 RT2PCR ,按照吴志明等[13 ] 提供的
PV YCP 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 ,5′端同源引物
5 H : 5′2A GGATATGGCAAACGACACAATTGAT 2
3′; 3′端互补引物 3C: 5′2GCGAATTCTACAATCA2
CATGTTCTTGAC 23′。扩增反应条件 : 88 ℃反应
10 min ,94 ℃变性 45 s ,54 ℃退火 30 s ,72 ℃延伸 1
min ,从变性到延伸做 30 个循环后 ,于 72 ℃再延伸 10
min。结果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1. 3  统计方法 :以上均为单因子实验 ,重复 3 次 ,所
有数据表示为 Šx ±s。实验数据用 SPSS10. 0 软件
One2Way ANOVA 分析后 ,进行 t 检验。
·3641·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0 卷第 9 期 2009 年 9 月
2  结果
2. 1  消毒剂及灭菌方法比较 :不同消毒剂种类及消
毒时间的灭菌效果 ,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灭菌剂和灭菌时间对黄独茎尖消毒效果的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disinfectors and disinfection
times on shoot2tip of D1 bulbi f era
灭菌方式 污染率/ %
70 %酒精 30 s 85. 5 ±6. 8aA
70 %酒精 30 s + 2 % NaClO3 8 min 68. 5 ±7. 1bcAB
70 %酒精 30 s + 0. 1 % HgCl2 8 min 55. 1 ±8. 7cBC
70 %酒精 30 s + 0. 1 % HgCl2 12 min 37. 6 ±7. 2dC
  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在 0. 01 和 0. 05 水平上的差异性 ,下同
Capital and small letters stand for signification on 0. 01 and 0. 05
level , respectively. Following tables are t he same
从表 1 可知 ,几种消毒剂组合起来使用 ,效果优
于单一消毒剂 ; 而且 0. 1 % HgCl2 的消毒优于
NaClO3 ;0. 1 % HgCl2 消毒的效果以 12 min 为佳。
所以黄独外植体的最好消毒方式为 :先用 70 %酒精
消毒 30 s ,再用 0. 1 % HgCl2 消毒 12 min。
2. 2  茎尖大小与成活率的关系 :黄独带芽茎段灭菌
后 ,切取 0. 3、0. 5 和 1. 0 mm 的腋芽茎尖 ,分别接种到
诱导培养基上 ,10 d 左右茎尖明显变绿并开始膨大生
长 ,说明茎尖已经成活。茎尖成活率与茎尖大小的关
系见表 2。
表 2  黄独茎尖大小与成活率的关系
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meter of shoot2tip
of D1 bulbi f era and survival rate
茎尖大小/ mm 成活率/ %
0. 3 46. 8 ±11. 6bB
0. 5 67. 5 ±7. 5aAB
1. 0 80. 4 ±2. 8aA
  从表 2 可知 ,0. 3 mm 的茎尖成活率很低 ,而
0. 5 mm和 1. 0 mm 的茎尖成活率高达 65 %以上。
茎尖越小 ,所含的病毒也越少 ,脱毒也就越彻底。但
过小的茎尖顶端含有的细胞数目少 ,能诱导细胞进
一步分裂分化的可能性也小 ,因而难以成活。当茎
尖直径为 1. 0 mm 时 ,成活率较高 ,但脱毒效果不
佳。因此 ,在保证较高脱毒率的前提下 ,为了保证茎
尖的生长 ,0. 5 mm 的茎尖大小是比较合适的。
2. 3  脱毒处理方法对茎尖脱毒率的影响 :采用 2 种
方法进行消毒处理后切取 0. 5 mm 的茎尖 ,成苗后
用 R T2PCR 检测其脱毒率 ,结果见表 3。
表 3  脱毒处理方法与黄独茎尖脱毒率的关系
Tabl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detoxif ication treatment and
detoxif ication rate of D1 bulbi f era shoot2tip
脱毒处理方法 脱毒率/ %
直接切离茎尖 63. 6 ±5. 1 bB
37 ℃热处理 7 d 后再切离茎尖 85. 9 ±5. 8 aA
  从表 3 中可知 ,直接切取茎尖的脱毒效果不如
先热处理再切取茎尖的脱毒效果 ,两者比较具有极
显著性差异 ( P < 0. 01) 。综合考虑茎尖大小和不同
脱毒处理对脱毒率与成苗率的影响 ,认为先将黄独
试管苗在 37 ℃中热处理 7 d 后再切离 0. 5 mm 茎
尖效果较佳。
2.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独丛生芽繁殖的影响 :在
丛生芽繁殖培养实验中 ,设计了 7 种 62BA、KT 和
NAA 不同浓度配比的 MS 固体培养基 ,将高约
1. 0~1. 5 cm 的茎尖再生芽转接在各培养基上 ,结
果见表 4。
表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独丛生芽繁殖的影响
Table 4  Effect of different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on crowd bud propagation of D1 bulbi f era
培养基
序号
激素浓度/ (mg ·L - 1 )
62BA KT NAA 丛生芽数/ 个 叶片数/ 个 净增株高/ cm
1 (CK) 0 0 0 0. 9 ±0. 4f E 1. 4 ±0. 6f E   1. 5 ±0. 5f E
2 2 0 0 2. 5 ±0. 7eD 3. 8 ±0. 9eD   3. 7 ±0. 7eD
3 2 0 0. 1 5. 5 ±0. 7bA 6. 9 ±0. 8bcdBC 6. 2 ±0. 6cBC
4 2 0 0. 5 3. 7 ±0. 6dCD 5. 7 ±0. 6cdBC 5. 3 ±0. 5cdCD
5 0 2 0 4. 1 ±0. 7cdBC 5. 3 ±1. 0deCD 4. 9 ±0. 7dCD
6 0 2 0. 1 5. 5 ±0. 7bA 7. 4 ±0. 6bAB   7. 6 ±0. 8bB
7 0 2 0. 5 6. 6 ±0. 7aA 9. 0 ±0. 7aA   9. 4 ±0. 9aA
  由表 4 可知 ,细胞分裂素的种类对丛生芽的增
殖有较大的影响 , KT 的效果优于 62BA ;在 62BA 浓
度一定时 ,NAA 浓度越高 ,丛生芽数量、叶片数和
净增株高均受到抑制 ;而在 KT 浓度一定时 ,NAA
浓度越高 ,丛生芽数量、叶片数和净增株高均得到提
高。由此可见 ,黄独茎尖再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
是 MS + KT 2 mg/ L + NAA 0. 5 mg/ L 。
2. 5  生长素种类和浓度对黄独带芽茎段生根的影
响 :将高约 1. 0~1. 5 cm 带一个腋芽的黄独茎段接
种于添加不同浓度 IBA 和 NAA 的 1/ 2MS 固体培
养基上。30 d 后 ,试管苗的生根情况见表 5。
表 5  IBA和 NAA对黄独带芽茎段生根的影响
Table 5  Effect of IBA and NAA on rooting of stems
with buds of D1 bulbi f era
培养基
序号
生长素浓度/ (mg ·L - 1)
IBA NAA
生根启动时间/ d  根数/ 个  根长/ cm
1 (CK) 0 0 25~30 2. 2 ±1. 1eE 1. 6 ±0. 5eF
2 0. 1 0 13~16 4. 4 ±1. 0dCD 4. 5 ±0. 8De
3 0. 2 0 10~14 7. 5 ±0. 4bAB 9. 8 ±0. 9bB
4 0. 5 0 12~15 4. 7 ±0. 9cdCD 7. 4 ±0. 9cCD
5 1 0 13~17 3. 5 ±0. 9deDE 5. 8 ±1. 0dDE
6 0 0. 1 15~18 4. 5 ±1. 1dCD 5. 8 ±0. 7dDE
7 0 0. 2 13~18 6. 2 ±0. 7bcBC 7. 6 ±0. 7cCD
8 0 0. 5 10~13 9. 7 ±0. 8aA 12. 4 ±1. 4aA
9 0 1 12~16 6. 5 ±0. 8bBC 8. 3 ±0. 4cBC
·4641·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0 卷第 9 期 2009 年 9 月
  由表 5 可看出 ,在没有添加任何激素的 1/ 2 MS
培养基里 ,黄独试管苗也能生根 ,但出根数少 ,启动
天数长。添加不同浓度的 IBA 和 NAA 均能改善生
根情况 ,而且随着 IBA 和 NAA 浓度增加 ,生根情况
得到改善 ,但浓度过大 ,则生根受到抑制。其中 0. 2
mg/ L IBA 与 0. 5 mg/ L NAA 均能增强根的数量
和根的长度 ,但 NAA 的生根效果更好。因此 ,黄独
茎尖再生芽的最适生根培养基为 1/ 2 MS + NAA
0. 5 mg/ L 。
2. 6  黄独茎尖再生苗的移栽 :黄独试管苗移栽时 ,在
珍珠岩2蛭石 (2 ∶1) 的基质中移栽成活率最高 ,可达
85 %以上 (表 6) ;而蛭石中移栽成活率较低。因此 ,黄
独脱毒苗最好的移栽基质为珍珠岩2蛭石 (2 ∶1) 。
表 6  不同基质对黄独茎尖再生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Table 6  Effect of different cultivating media on transplant
survival rate of D1 bulbi f era shoot2tip
移栽基质 成活率/ %
珍珠岩 71. 5 ±6. 7 bAB
蛭石 56. 9 ±11. 5 cB
沙土 73. 7 ±5. 9 aAB
珍珠岩2蛭石 (2 ∶1) 87. 9 ±4. 8 aA
2. 7  脱毒效果检测
2. 7. 1  症状法检测结果 :通过茎尖培养 ,获得 52 棵
黄独试管苗 ,移植于防虫网室内 ,观察后发现 ,只有
2 株出现病毒感染的症状 :叶片上出现黄褐色不规
则的枯斑 ,以后开始落叶。这是受 PV Y 病毒感染
后引起的典型症状 ,说明这 2 棵黄独苗未脱除 PV Y
病毒 ,而其他植株均无明显的感病症状 ,生长快 ,叶
色正常 ,叶片平展 ,植株健壮。
2. 7. 2  指示植物法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表明 ,有 3
个洋酸浆的叶片出现黄褐色不规则的枯斑 ,以后开
始落叶。说明这些植株未脱除 PV Y病毒。
2. 7. 3  R T2PCR 法检测结果 :采用 R T2PCR 法成
功检测到病叶中的 PV Y 病毒的 PCR 产物 ,扩增片
段为 780 bp ,从大田里采集的大田感病样品均跑出
特异性亮带 ,且亮度很高 ,说明从这些样品中均检测
出带有较高浓度的 PV Y(图 1) ,说明该 R T2PCR 程
序可以用于黄独 PV Y的检测。接着用此方法对黄
独茎尖培养的不同株系进行了 PV Y检测 (图 2) 。
由图 2 可以看出 ,B、C、F 号株系未跑出亮带 ,
说明脱除了 PV Y;D、E、G号株系仅有微弱的亮带 ,
说明带有极少量的 PV Y; H 号株系跑出的条带较
亮 ,说明未脱除 PV Y ,且带毒量较高。
  比较 3 种方法对黄独茎尖脱毒苗脱毒效果的检
测效果 (表 7) ,症状学法检测 2 株植株未脱除病毒 ;
指示植物检测出 3 棵植株感染病毒 ,而 R T2PCR 法
检测结果共有 7 株植株带毒 ,表明 R T2PCR 比其他
两种方法更灵敏 ,因为该法既能检测出带毒量少的
植株 ,又能检测出所感染的病毒种类。因此 , R T2
PCR 法是检测黄独病毒感染的主要方法。
表 7  不同病毒检测方法对黄独茎尖脱毒苗的检测结果
Table 7  Detection of D1 bulbi f era virus2free shoot2tips
by different methods
检测方法
茎尖脱毒苗
检测数量
带毒植
株数/ 株
脱毒植
株数/ 株
脱毒率/ %
症状学法  52 2 50 96. 2bA
指示植物法 52 3 49 94. 2bA
R T2PCR 法 52 7 45 86. 5aA
3  讨论
3. 1  茎尖大小与植株再生和脱毒效果 :茎尖培养之
所以能获得脱毒苗 ,是由于病毒在植株体内分布不
均一 ,即老的成熟器官中病毒量高 ,幼嫩未成熟的器
官中病毒量较低 ,而茎尖的分生组织在细胞没有充
分分化之前不受侵染 ,故很少带病毒[14 ] 。在黄独茎
尖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的研究中 ,尽管茎尖大小与
成苗率成正相关的关系 ,但是 ,茎尖培养的目的是为
脱毒培养打基础 ,所以茎尖长度与脱毒效果成反比。
本研究中虽然取 1. 0 mm 黄独茎尖的成苗率要比
·5641·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0 卷第 9 期 2009 年 9 月
0. 5 mm 的高 ,但从脱毒的角度考虑 ,还是以 0. 5
mm 长的茎尖为宜 ,本实验结果与郭运玲等[14 ] 在苎
麻茎尖的实验结果一致。
3. 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茎尖分化成苗的影响 :培养
基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是影响茎尖分
生组织分化不定芽和不定根的主要因素[15 ] 。在本
试验中 ,以 MS 为基本培养基 ,通过 62BA、KT 和
NAA 浓度及配比试验 ,结果表明 ,对于茎尖分化成
不定芽 , KT 与 NAA 组合的效果优于 62BA 与
NAA 组合的效果 ;而对于不定芽生根 ,NAA 的效
果优于 IBA ,这与杨贤松等[15 ] 在紫色甘薯茎尖培养
中的实验结果不一致 ,可能是植物种类不同的缘故。
3. 3  不同脱毒检测方法的评价 :实验[14 ,15 ] 表明 ,指
示植物法和症状学法是病毒鉴定的传统方法 ,操作
简便易行 ,成本低 ,无须贵重的设备和试剂 ,而且由
于其结果观察的直观性和能准确地反映病毒的生物
学特性 ,目前仍有广泛应用。但指示植物法和症状
学法费工费时 ,检测周期长 ,重复性差。因此 ,这两
种方法可以作为植物病毒病诊断的辅助方法。而
R T2PCR 病毒检测技术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特异
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 ,应用微量感病组织汁液即可
灵敏地检测到病毒的存在。本研究首次将该方法成
功地应用到黄独病毒的检测中 ,并对大田带毒株系
以及脱毒苗进行了检测 ,从而为黄独脱毒苗的推广
和开发奠定资源和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
[ 1 ]  王筱璐 , 杭悦宇 , 周义峰 , 等1 与黄独 ( Dioscorea bulbi f era)
性别相关的 RAPD2SCAR 标记研究 [J ]1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
报 , 2007 , 16 (2) : 1251
[ 2 ]  林厚文 , 张 罡 , 赵宏斌 , 等1 黄药子的研究进展 [J ]1 中草
药 , 2002 , 33 (2) : 17521771
[ 3 ]  陈 勇 , 夏启松 , 程 明 , 等1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黄
药子对小鼠肝脏的毒性机制 (简报) [J ]1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
2006 , 39 (6) : 56825721
[ 4 ]  Tang Z X , Zhou Y , Zeng Y K , et al1 Capillary elect rophore2
sis of t he active ingredient s of Dioscorea bulbi f era L1 and it s
medicinal preparations [J ]1 Chromatographia , 2006 , 63 :
61726221
[ 5 ]  Komori T1 Glycosides f rom Diascorea bulbi f era [J ]1 Toxi2
con , 1997 , 35 (10) : 1531215351
[ 6 ]  李建恒 , 潘 颖 , 于炳旗1 黄独不同溶剂提取物治疗恶性肿
瘤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J ]1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 2002 , 19
(4) : 1221
[ 7 ]  郑玉红 , 夏 冰 , 杭悦宇 , 等1 黄独遗传多样性研究 [J ]1 西
北植物学报 , 2006 , 26 (10) : 2011220171
[ 8 ]  孙 伟 , 李 敬 , 马淑坤1 东北地区栽种黄独技术要点 [J ]1
特种经济动植物 , 2007 , 4 : 411
[ 9 ]  Narula A , Kumar S , Srivastava P S1 Abiotic metal st ress en2
hances diosgenin yield in Dioscorea bulbi f era L1 cultures
[J ]1 Plant Cell Rep , 2005 , 24 (4) : 25022541
[ 10 ]  Chu E P , de C′assia R , Figueiredo L1 Growt h and carbohy2
drate changes in shoot cultures of Dioscorea species as influ2
enced by photoperiod , exogenous sucrose and cytokinin con2
cent rations [J ]1 Plant Cell , Tissue Organ Cult , 2002 , 70
(3) : 24122491
[ 11 ]  曾 军 , 兰志斌 , 张志勇 , 等1 闽西山药病毒种类的检测初
报 [J ]1 武夷科学 , 2003 , 19 (12) : 17621781
[ 12 ]  徐 洁1 指示植物鉴定马铃薯病毒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J ]1
中国马铃薯 , 2002 , 16 (2) : 732751
[ 13 ]  吴志明 , 时 星 , 谢晓亮 , 等1 河北省马铃薯 Y病毒株系分
子鉴定及其 R T2PCR 检测 [J ]1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
28 (3) : 542591
[ 14 ]  郭运玲 , 郭安平 , 刘恩平 , 等1 苎麻茎尖的组织培养及其诱
导植株的再生 [J ]1 热带作物学报 , 2006 , 27 (1) : 732761
[ 15 ]  杨贤松 , 杨占苗 , 高 峰 , 等1 紫色甘薯的茎尖培养与脱毒
[J ]1 热带作物学报 , 2007 , 28 (3) : 682731
聚乙二醇对望江南种子萌发的影响
何家庆1 ,王  兴1 ,2 ,姚晴晴1 3
(11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安徽省资源植物研究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39 ;
2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193)
摘  要 :目的  以 PEG 6000 溶液处理望江南种子 ,研究 PEG对望江南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 5 %和
10 % P GE 6000 处理望江南种子 ,对种子发芽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过氧化物酶 ( POD) 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
物丙二醛 (MDA)的量进行测定。结果  与同期对照相比 ,5 % PEG 6000 浸种 5 h ,提高 SOD 活性和 POD 活性 ,降
低脂质过氧化产物 MDA 的量 ,减少自由基积累 ,减轻浸种吸胀对膜系统的损伤。结论  5 % PEG浸种 5 h 提高望
江南种子的发芽率。
关键词 :聚乙二醇 ;望江南 ;种子 ;萌发
中图分类号 :R28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22670 (2009) 0921466204
·6641·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0 卷第 9 期 2009 年 9 月
3 收稿日期 :20082122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040027) ;安徽省星火计划资助项目 (04053051)
作者简介 :何家庆 (1949 —) ,男 ,安徽安庆人 ,教授 ,长期从事资源植物及植物分类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已发表论文 40 余篇 ,出版专著 6
部 ,发明专利 4 项。 Tel : (0551) 5106222  E2mail :hejq1949 @126.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