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草焉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8期2008年8月·1227-
·药材与资源·
氮离子注入介导麻黄基因组DNA转化酵母茵
吕 杰h2,金湘1,毛培宏”,凌海秋1,樊永红1,武宝山1,欧阳平凯2
(1.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离子柬生物技术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8,
2.南京工业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
摘 要:目的 以麻黄碱为目标产物,探讨氮离子(N+)注入介导麻黄基因组DNA在酵母菌中的转化。方法通过
N+注入介导蓝麻黄基因组DNA分别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 evisiae和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anomala中
随机转化,转化后的酵母菌经BTB指示性辅助筛选、斜面传代和液体培养后,用铜铬盐定性检识和RP.HPLC方
法,检测重组酵母菌胞外和胞内麻黄碱的量。结果获得了遗传稳定的以葡萄糖为碳源、NaNO。为氮源生物合成麻
黄碱和(或)伪麻黄碱的重组酵母菌9株。液体培养72h,RP—HPLC测试胞外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最高量分别为
18.85和2.88mg/L;胞内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最高量分别为4.29和22.16mg/g干细胞。结论采用离子注入介导
麻黄基因组DNA大分子转化技术,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可获得易于人工培养的产生麻黄碱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微
生物工程菌株。
关键词:氮离子注入;麻黄基因组DNAI重组酵母;麻黄碱
中图分类号:R2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8)08—1227—04
NitrogenionimplantationmediatedEphedragenomicDNAtransformationintoyeasts
LUJiel”,JINXian91,MAOPei—hon91,LINGHai—qiul,FANYong—hon91,
WUBao—shanl.OUYANGPing—kai2
(1.InstituteofIonBeamBiotechnology,CollegeofPhysicsS i nceandTechnology,XinjiangUniversity,Urumqi830008。
Chinal2.CollegeofPharmacyandLifeScience,Nan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jing210009,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Eph dragenomicDNAtransformationintoyeastsbynitrogen
ionimplantationwiththesoleobjectofephedrineproducts.MethodsThegenomicDNAfromEphedra
glaucaw srandomlytransferredinSaccharomycescerevi iaeandHansenulaanomala,respectivelyby
nitrogenionbombardment.Therecombinedy astswerescreenedandthecontentofephedrineinecto—and
endo—recombinedyeastswaseterminedbythemethodsfbromothymolblue(BTB)indicatorselection.
slantcultivation,liquidculture,copperhromicsaltqualitativetest,andRP—HPLCdetermination.
ResultsNinerecombinedyeastrainsthatproduce/-ephedrineand—pseudoephedrinew reobtained,
whichoulduseglucosea flcarbonsource,NaN03asnitrogensourceandbegeneticallystable.After
cultivatedinliquidmediumfor72handanalyzedbyRP—HPLC。therecombinedstrainscouldproduce
extracellularZ—ephedrine18.85mg/Land—pseudoephedrine2.88mg/L,intracellular/-ephedrine4.29
mg/gandd—pseudoephedrine22.16mg/gdrycell.ConclusionTheresultsshowthatheion
implantationmediatedEphedragenomicDNAtransformationintoyeastcouldbeusedandtherecombined
yeasttrainscouldbeobtainedbyappropriatescre ningmethods.
Keywords:nitrogenionimplantation;EphedragenomeDNA,recombinedyeast;ephedrine
麻黄碱(/-ephedrine)和伪麻黄碱(d—
pseudoephedrine)是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药用植物
麻黄的主要生物碱类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药
用价值Ⅲ。若能构建产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微生物
工程菌株,最终实现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微生物发
酵生产,就将对我国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生态环境
的保护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
产物一般由多基因控制啪,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生
物合成途径复杂‘3~5],且受环境影响较大,加之目前
还没有与麻黄碱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的任何信息,
收稿日期:2007—11一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365001)。
作者简介:吕 杰(1978一),男,新疆乌鲁木齐人,硬士,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徽生物基因工程制药、离子束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
学相关领域研究。E—mail:lvjie@xju.edu.ca
*通讯作者毛培宏Tel:(0991)4543656E—mail:phmao@china.tomphm o@xiu.edu.cn
万方数据
·1228· 中草菊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8期2008年8月
因此,至今无人按照常规的基因工程方法构建工程
菌。在此背景下,进行药用植物麻黄基因组DNA的
遗传转化构建产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转基因工程菌的
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离子注入生命体的独特机制,使其成为一种新
的转基因手段[6],研究证明,注入离子对受体细胞具
有极强的刻蚀作用,致使细胞表面形成可使外源
DNA进去的“通道”;由于注入正离子的积累,大大
降低了受体细胞表面的负电性,从而减少了受体细
胞对溶液中带负电的外源DNA的静电斥力,有利
于外源DNA的导人;加之“通道”局部区域也由于
带正电,便于吸引带负电性的外源DNA主动进入
受体细胞;离子注入在真空环境中进行,真空造成的
负压使受体细胞内部的部分水分蒸发,当干燥的受
体细胞进入含有外源DNA的缓冲液中时,由于吸
胀作用加强,也增加了外源DNA进人受体细胞的
机会;特别是离子注入会对受体细胞内染色体造成
直接损伤(如断裂)和间接损伤(in自由基作用),大
大增加了外源DNA与受体细胞DNA重组和整合
的机会。离子束介导外源DNA的遗传转化为远缘、
超远缘物种间的基因交流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在药
用植物基因组DNA的遗传转化方面,宋道军等[7]
利用离子注入介导法将药用植物银杏总DNA导入
3—16和SR2—14—2两种西瓜,在转化的西瓜当代叶
片中检测出了银杏内酯的量分别为17.0756、
45.9998pg/g,这表明外源DNA供体植物银杏中
与银杏内酯生物合成相关的多个基因在受体植物西
瓜中得到了表达。基于离子注入介导DNA大分子
遗传转化的原理[8],开展了N+注入介导蓝麻黄基因
组DNA在酿酒酵母和异常汉逊酵母菌中的随机转
化研究,以期获得产麻黄碱和伪黄碱的重组酵母工
程菌株。
1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
2.1882和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anoma
2.340,来源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葡萄糖·H:O,NaNO。,酵
母膏粉,K:HPO。·3H:O,MgSO‘·7H20,琼脂粉,
溴百里香酚蓝(BTB),CuSO.,NaOH,乙腈(色谱
纯),石英砂,变色硅胶,CTAB及基因组DNA提取
用试剂(包括RNase)等从ABI公司购买;麻黄碱
和伪麻黄碱对照品由新疆国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麻
黄素事业部提供,符合FDA标准。IBBDevice1多
功能离子注入机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研制并赠送,Sigma3—18K离心机购自Sigma公
司,Waters1525反相高压液相色谱仪(RP—HPLC)
购自Waters公司。
1.3培养基:YPD培养基[9](酵母膏10g,蛋白胨
20g,葡萄糖20g,蒸馏水1000mL);BTB平板培
养基(葡萄糖·H20100g,NaNO。10g,酵母膏粉
5g,K2HP04·3H201g,MgS04·7H200.5g,蒸
馏水1000mL,用10%NaOH调pH至7.0后,再
加入BTB0.2g,琼脂粉10g);斜面培养基(葡萄
糖·H20100g,NaN0310g,酵母膏粉5g,
K2HP04·3H201 g,MgS04·7H200.5g,蒸馏水
1000mL,用10%NaOH调pH至7.0后,再加入
琼脂粉10g);液体培养基(葡萄糖·H:01 0g,
NaN0310g,酵母膏粉5g,K2HPO.·3HzO1 g,
MgSO。·7H200.5g,蒸馏水1000mL,用lO%的
NaOH调pH至7.0)。
1.4野生蓝麻黄的采集及其基因组DNA的制备:
野生蓝麻黄Ephedragl ucaRegel的采集及应用
CTAB法制备其基因组DNA的方法均按参考文献
的方法进行[1引。
1.5酵母菌膜的制备
1.5.1 以保护液为载体的菌膜制备[11‘:将酵母菌
斜面菌种接入YPD培养液中,置摇床230r/rain、
28~30℃培养12h。用保护液对酵母菌培养液进
行稀释。取浓度为1.0×107CFU/mL的菌体稀释
液0.1mL,用无菌玻璃刮铲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
mm的无菌平皿中央,无菌风吹干制成菌膜。
1.5.2以基因组DNA的TE缓冲液为载体的菌
膜制备:取28~30℃培养12h的酵母菌的斜面菌
种2环悬浮于质量浓度为400/-g/mL的麻黄基因
组DNA的TE缓冲液中,使菌体浓度达到1.0X
108CFU/mL,轻摇使菌体分散,取0.1mL用无菌
玻璃刮铲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mm的无菌平皿中
央,无菌风吹干制成菌膜。
1.6 酵母菌膜的离子注入[11。:将两种方法制备的菌
膜分别置于离子注入机小真空靶室的无菌靶台上,采
用能量15keV、剂量1.5×1016ions/cm2的N+在
1×10_3Pa真空状态下,以5S脉冲注入酵母菌菌
膜。以真空条件下未注入N+的酵母菌膜为对照。
1.7麻黄基因组DNA的导入及转化菌株的筛选:
离子注入结束后,立即用2mL质量浓度为400/Lg/
mL的蓝麻黄基因组DNA的TE缓冲液浸泡离子
注入后的菌膜,28~30℃静止温育2h后,用无菌
玻璃刮铲反复洗脱2min,获得洗脱液。取0.1mL
万方数据
中草焉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8期2008年8月·1229·
洗脱液用无菌玻璃刮铲均匀涂布于BTB平板培养
基,倒置,于28~30℃培养72h。筛选产蓝色指示
圈的菌落。未注入N+的酵母菌膜也按相同方法处
理,并以2mL无菌水代替麻黄基因组DNATE缓
冲液,浸泡离子注入后的菌膜为对照。
1.8重组酵母菌胞外和胞内麻黄碱的检测
将转化后在BTB指示性平板上生长的产生蓝
色指示圈的酵母菌菌落分别接人斜面,28~30℃
培养72h。从斜面分别转接人液体培养基,置摇床
230r/rain、28~30℃培养72h。
液体培养结束后,3500r/rain离心10min,收
集上清液,用于测定重组酵母菌胞外麻黄碱和伪麻
黄碱的量。收集菌体,蒸馏水洗涤离心3次,一20℃
预冻10min,置于研钵中,加入液氮,与石英沙共
研,蒸馏水洗至10mL离心管,4000r/min离心15
min,弃细胞碎片,收集上清液,用于测定重组酵母
菌的胞内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量。同时,将平行实验
收集的细胞于105℃干燥至恒重,测定样品的细胞
干质量。
1.8.1麻黄碱和(或)伪麻黄碱的铜铬盐定性检识
方法[1纠:分别取上述上清液1mL,依次加入10.0%
CuSO‘·5H20试液0.1mL、40.ooANaOH试液
0.1mL、乙醚1.0mL,振摇后放置分层,记录乙醚
层和水层的颜色。
1.8.2麻黄碱和(或)伪麻黄碱的RP—HPLC定量
检测方法:Waters1525pump反相高压液相色谱
仪,UV2487双通道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入)210
rim,Kromasil100—5C18色谱柱(150mm×4.6
ram),Breeze3.30色谱工作站。流动相:0.02mol/L
KH2PO.一乙晴(95:5);体积流量:1.2mL/min。每
次进样量10.0弘L。为了减少测试误差,在RP—
HPLC测试过程中,每隔3~5个测试样品,进行
1-2次标样测试。
2结果和分析
2.1 BTB平板培养基初步筛选:麻黄碱和伪麻黄
碱分子结构中的氮原子在侧链上,因此碱性较强,其
pKa值分别为9.58和9.74。指示剂BTB由黄色一
蓝色的pH范围为5.8~7.6。在BTB平板培养基
上,若重组酵母菌落周围出现黄色指示圈,意味着该
菌株可能具有麻黄碱和(或)伪麻黄碱的生物合成能
力,但不能分泌到胞外。若重组酵母菌落周围出现蓝
色指示圈,意味着该菌株能将胞内合成的麻黄碱和
(或)伪麻黄碱分泌到胞外。通过BTB指示性平板
初步筛选,共获得菌落周围呈蓝色的阳性转化子
463个(表1),分别编号后,全部移接入斜面培养基。
真空条件下未注入N+的酵母菌,在导人麻黄基因组
DNA处理中,未获得阳性转化子。以2mL无菌水
代替麻黄基因组DNATE缓冲液,浸泡离子注入后
的菌膜为对照的处理中,也未获得阳性转化子。
表1不同制膜方法获得的转化子统计表
Table1 Statisticsofpo itiveyeastclonesobtainedusing
differentm thodsfcellfilmpreparation菌株——转化子/个
保护液制膜蓝麻黄基因组DNA的TE缓冲液制膜
2.2重组酵母菌产麻黄碱和(或)伪麻黄碱的定性
检识:根据各菌株培养液的铜铬盐定性检识结果,获
得了铜铬盐阳性反应的在转接培养6次后还稳定的
T。代重组酵母菌株9株,其中以酿酒酵母2.1882
为蓝麻黄基因组DNA大分子受体菌的1株(编号
0806),以异常汉逊酵母2.340为受体菌的8株(编
号1016、1025、1159、1179、2010、3101、3140、3161)。
2.3重组酵母菌产麻黄碱和(或)伪麻黄碱的定量
检测:9株T。代重组酵母菌培养液的RP—HPLC测
试结果表明,编号0806、1016,2010和3161的4个
菌株只产生胞外麻黄碱,菌株1025和1179具有同
时产生胞外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性能,而菌株3140
只产生胞外和胞内伪麻黄碱(表2)。重组酵母菌
1179T6代液体培养72h胞外RP—HPLC的色谱图
见图1。
表2重组酵母菌T。代72h胞外及胞内麻黄碱
和伪麻黄碱的产量
Table2 Yieldsof/-ephedrineord—pseudoephedrine
producedIn xcellularmediumand
IntracellularsolutionofT‘generation
recombinedyeastsculturedtor72h
⋯⋯ 胞外/(皿g·L-1) 胞内/(mg·g-i)
菌株绾号——————二二_————一———————二_———一
『.麻黄碱 士伪麻黄碱 J-麻黄碱 士伪麻黄碱
一:未检出
一;undetected
万方数据
·1230· 中草菊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8期2008年8月
l 2
7 8 9 10 7 8 9 10
t|min
A一对照品 &重组菌株1179T6代液体培养72h胞外
A—standards mplesB-extracellularso tionofstrain1179
culturedfor72hofT6generationyeasts
1一麻黄碱2一伪麻黄碱
1一ephedrine2-pseudoephedrine
图1 1179菌株T。代胞外RP—HPLC色谱图
Fig.1RP—HPLCAnalysisof/-ephedrineand—pseudo—
ephedrineproducedinextracellularsolutionof
strain1179ofT6generationrecombinedyeasts
2.4 氮离子注入介导麻黄基因组DNA在酵母菌
中的遗传转化效率和稳定性:9株T。代重组酵母菌
(表2)继续转代培养到T。。代,RP—HPLC定量检测
其产生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性能仍然稳定。以麻黄
碱或伪麻黄碱为目标产物,计算得知N十注入介导蓝
麻黄基因组DNA在酿酒酵母2.1882中的遗传转
化率为1.15%,在异常汉逊酵母2.346中的遗传转
化率为2.13%。由于注入离子的质量沉积效应[6],具
有生物活性的N+注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参与了外源
DNA受体菌中含氮物质(包括麻黄碱、伪麻黄碱及
其生物合成前体芳香簇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尚有待
进一步研究。
2.5麻黄基因组DNA大分子的完整性对其在酵
母菌中遗传转化的影响:本研究中,采用蓝麻黄基因
组DNA的TE缓冲液为载体制备菌膜,再进行N+
注入,这种方式仅获得1株编号为2010的遗传稳定
的产麻黄碱重组酵母菌,且胞外麻黄碱产量仅为
0.21mg/mL(表2)。这说明,N+注入使DNA大分
子随机断裂[1引,而这些DNA片段并未提高外源
DNA的转化率,由此推测控制麻黄碱生物合成的
多个基因是紧密连锁或成簇。因此,对于多基因或基
因簇控制的次生代谢产物或数量性状,在离子注入
介导转基因中,以结构完整的DNA大分子作为外
源基因供体,可获得较高的转化率。
3讨论
人们很难想象比微生物基因组大许多倍的药用
植物基因组DNA如何能在微生物中遗传转化?实
际上,人们只是期望药用植物基因组DNA中,与天
然药物或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相关的多个基因能
在微生物中遗传转化[2’1“。但当植物的某一次生代
谢产物或天然药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基因均
为未知时,又如何能获得产生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
微生物工程菌株?本研究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一
条新的有效的途径。
作为一种新的外源DNA遗传转化手段,离子
注入介导转基因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事先知道或克
隆出目的DNA片段;而且转入的外源DNA是直
接整合入宿主总DNA中,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因此,从理论上讲,无论人们是否清楚植物的某一次
生代谢产物或天然药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也无论是
否清楚相关的基因,都可采用离子注入介导外源
DNA大分子遗传转化技术,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
从而获得易于人工培养的产生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
微生物工程菌株。
致谢:中国科学院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余增亮、吴李君研究员对本项工作的帮助;乔坤云、
周俊和冯婷进行RP—HPLC的分析测试工作;新疆
国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麻黄素事业部提供RP—
HPLC测试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对照品。
参考文献:
[1]查丽杭,苏志国,张国政,等.麻黄资源的利用与研究开发
进展[J3.植物学通报,2002,19(4);396—405.
[23CroteauR,KutehanTM,LewisNG.NaturalProducts
(SecondaryMetabolites)[M].Rockville:AmericanSociety
ofPlantPhysiologists,2000.
[3]YamazakiK,TamakiT,UzawaS,eta1.Partiieipationof
C6七lunitinthebiosynthesisof phedrineinEphedraLI].
Phytochemistry·1973,12:2877—2882·
[4]GunnarGS,SpenserI D.BiosynthesisofephedrineEJ].J
AmChemSoc,1988,110(11):3714·3715.
Is]SchmidtHL。WernerRA.EisenreichW.Systematicsof2H
patternsinnaturalcompoundsa itsimportanceforthe
elucidationofbiosyntheticpa hways[J].尸hytochemistry,
2003,2:61—85.
[63YuZL.IntroductiontoIonBeamBiotechnology[M].New
Yorkr SpringerPublishingHouse,2006.
[7]SongDJ,ChenRL,JunRC,eta1.Super—distant
molecularhyb idizationofplantseedsbyionbeam—mediated
genecluster口].ProgNatSci,2001,11(7):557—560.
[8]樊永红.毛培宏,金湘.离子束介导DNA大分子遗传转
化的研究FJ].生物技术,2004,14(3):65—67.
[93BurkeD,DawsonD,StearnsT.MethodsinYeastGenetics
[M].NewYork:ColdSpringHarborLabPress,2000.
[】o]邵鹏柱,曹晖.中药分子鉴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4.
[11]陆新红,金湘,毛培宏.转基因受体酵母菌的低能氩离子
注入口].生物技术。2005,15(z):37—39.
[12]吴剑峰.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3]虞龙,余增亮.低能离子注入介导Vc前体(2一KLG)产生
菌DNA的转导[J].核技术,2004.27(4):264—268.
[14]RoDK,ParadiseEM.OuelletM,eta1.Productionof he
antimalariald ugprecursorartemisinicacidinengineered
yeast[J].Nature,2006,440:940—943.
万方数据
氮离子注入介导麻黄基因组DNA转化酵母菌
作者: 吕杰, 金湘, 毛培宏, 凌海秋, 樊永红, 武宝山, 欧阳平凯
作者单位: 吕杰(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离子柬生物技术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8;南京工业大
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金湘,毛培宏,凌海秋,樊永红,武宝山(新疆大
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离子柬生物技术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8), 欧阳平凯(南京工业
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8,39(8)
被引用次数: 5次
参考文献(14条)
1.查丽杭;苏志国;张国政 麻黄资源的利用与研究开发进展[期刊论文]-植物学通报 2002(04)
2.Croteau R;Kutchan T M;Lewis N G Natural Products (Secondary Metabolites) 2000
3.Yamazaki K;Tamaki T;Uzawa S Partiicipation of C6-C1 unit in the biosynthesis of ephedrine in
Ephedra 1973
4.Gunnar G S;Spenser I D Biosynthesis of ephedrine 1988(11)
5.Schmidt H L;Wcrner R A;Eisenreich W Systematics of 2H patterns in natural compounds and its
importance for the elucidation of biosynthetic pathways 2003
6.Yu Z L Introduction to Ion Beam Biotechnology 2006
7.Song D J;Chen R L;Jun R C Super-distant molecular hybridization of plant seeds by ion beam-
mediated gene cluster[外文期刊] 2001(07)
8.樊永红;毛培宏;金湘 离子束介导DNA大分子遗传转化的研究[期刊论文]-生物技术 2004(03)
9.Burke D;Dawson D;Stearns T Methods in Yeast Genetics 2000
10.邵鹏柱;曹晖 中药分子鉴定 2004
11.陆新红;金湘;毛培宏 转基因受体酵母菌的低能氩离子注入[期刊论文]-生物技术 2005(02)
12.吴剑峰 天然药物化学 2003
13.虞龙;余增亮 低能离子注入介导Vc前体(2-KLG)产生菌DNA的转导[期刊论文]-核技术 2004(04)
14.Ro D K;Paradise E M;Ouellet M Production of the antimalarial drug precursor artemisinic acid in
engineered yeast[外文期刊] 20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朱长纯.史永胜.李琰 基于半导体工艺制备碳纳米管阴极图形阵列[期刊论文]-半导体光电2003,24(6)
2. 叶燕锐.唐语谦.陈宏运.郑穗平.潘力.林影 酿酒酵母对数生长后期代谢重构的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会议论
文]-2008
3. 毛培宏.马向东.金湘.杨红梅.娄恺.凌海秋.柯涛.武宝山 氩离子注入介导麻黄基因组DNA转化获得产麻黄碱重组
酵母菌[期刊论文]-微生物学报2007,47(5)
4. 王芳平.李宏.李永香.WANG Fang-ping.LI Hong.LI Yong-xiang 大肠杆菌与酵母基因组中密码对使用的比较[期
刊论文]-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1)
5. 金湘.张建军.毛培宏.徐建辉.JIN Xiang.ZHANG Jian-jun.MAO Pei-hong.XU Jian-hui 离子注入介导麻黄和甘
草总DNA转化苜蓿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生物技术2007,17(4)
6. 毛培宏.金湘.吕杰.凌海秋.武宝山.马向东.樊永红 离子注入介导甘草基因组DNA转化酵母菌[会议论文]-2008
7. 魏惠永.江丽芳.薛耀华.郭辉玉 登革2型病毒E蛋白在酵母菌中的分泌表达[期刊论文]-中国病毒学2002,17(3)
8. 王俊杰.饶志明.沈微.方慧英.诸葛健.WANG Jun-jie.RAO Zhi-ming.SHEN Wei.FANG Hui-ying.ZHUGE Jian
PScgpd1启动子融合GUS基因在酿酒酵母中的瞬时表达[期刊论文]-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8,27(5)
9. 刘莉扬.马文丽.马建岗.郑文岭 DNA芯片在研究酵母基因组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医学综述2002,8(4)
10. 曹丹燕.李艳.张清.许琳.严明.CAO Dan-yan.LI Yan.ZHANG Qing.XU Lin.YAN Ming 酿酒酵母CICC1747醛糖还
原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期刊论文]-生物加工过程2006,4(2)
引证文献(5条)
1.吕杰.金湘.毛培宏 重组酵母菌乙醇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期刊论文]-生物技术 2011(4)
2.凌海秋.金湘.毛培宏.吕杰.武宝山 重组酵母菌生物合成麻黄碱的特性及L-Phe对其合成的影响[期刊论文]-生物
技术 2010(4)
3.金湘.毛培宏.吕杰 离子注入介导甘草基因组DNA转化酵母菌[期刊论文]-中草药 2010(3)
4.凌海秋.毛培宏.金湘.吕杰.武宝山 微生物方法生产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研究[期刊论文]-生物技术 2009(4)
5.吕杰.金湘.毛培宏 生物技术在薯蓣皂苷及其苷元生物合成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生物技术 2009(4)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80803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