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鱼腥草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全 文 :中草黄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8期2006年8月·1149·
Medieine.2005。
[2]InformationCenterofChineseHerbalMedicine,StatePhar—
maceuticalAdministationofCh na.H日ndbookofActiveCorn-
ponentsinPbtomedicine(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EM].Bei—
jing:People’SMedicalPublishingHouse,1986.
[3]LiN,LiZ,YangSL,eta1.Studiesonchemicalon—
stituentsof hetotalflavonoidsfromComptosorusj西一icUS
Rupr.(1)FJ].JShenyangPharmUniv(沈阳药科大学学
报),2004,21(2):105—108.
r4]ZhaoPP,eta1.Studiesontheunionsaccharidesofgluco—
sides口].ActaPharmSin(药学学报),1987,22(1):70—
74.
[5]JiauCH,ChiuMC,eta1.Flavonoidsandbenzeneaeriva—
tivesfromtheflowersandfruitofTetrapanaxpapyriferus
[J].JNatProd,2005,68:1773—1775.
E6]LiB,ZhaoYM,LinzW,eta1.Studiesonthechemieal
constituentsof Multiradiate月eabane(Erigeron
muhiradiatus)口].ChinTraditHerbDrugs(中草药),
1999,30(8):561-563.
[7]YuDQ,YangJS.7’^PHandbookofAnalyticalChemistry
(分析化学第七分册)[M].Fascicle7.Beijing:ChemicalIn—
dustryPress,1999.
鱼腥草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杨文凡,陈 勇,程翼宇。
(浙江大学中药科学与工程学系,浙江杭州 310027)
鱼腥草Houttuyniacord taThunb.是多年生
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东部及东南部。其地上
部分为药用部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
淋的功效。现代药理实验表明鱼腥草挥发油具有抗
菌、抗炎、抗病毒作用[1~3]。不同学者从多方面研究
了鱼腥草挥发油,已鉴定出了50多种化学成分,其
中癸酰乙醛、甲基正壬酮、月桂醛为主要的药效成
分。研究表明鱼腥草挥发油的质量与采收季节[4]、采
集居群‘引、品种‘63及提取工艺‘73等因素有关。此外,
还研究报道了根状茎、叶、茎与产油率的关系[4],但
是没有对其化学成分进行详细分析。考虑到植物的
花一般含有较高的挥发油,可能会对鱼腥草挥发油
的质量产生影响。本实验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鱼
腥草花、茎、叶的挥发油,用GC/MS首次鉴定了鱼
腥草各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阐述了各部位与挥
发油品质的关系,特别是花与地上部分挥发油质量
的关系。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材料:鱼腥草药材由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
公司提供与鉴定,并分捡为花、茎、叶3部分。仪器为
HP5890/HP5973GC/MS联用仪(安捷伦公司)。
1.2挥发油提取:将鱼腥草药材(干)各部位切成小
段,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6h,得到浅黄色具有腥臭
味的挥发油。
1.3 挥发油成分分析:用HP6890/HP5973GC/
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气相色谱条件:色谱柱为HP一5MS弹性石英毛细管
柱(30m×0.25mm,0.25弘m);升温程序为:80‘C
保持2min后,以4C/rain的速率升至145℃,再
以3。C/min速率升到250。C,并保持10min;分流
比为30:1;气化室温度为250℃;载气为高纯He
(99.999%);载气流量为1.0mL/min;进样量为1
ptL(乙醚10倍稀释挥发油)。质谱条件是:离子源为
EI源;离子源温度为230。C;四级杆温度为150℃;
电子能量为70eV;接口温度为280℃;溶剂延迟
2.5min;质量范围是50~500ainu(m/z)。
2结果与讨论
将鱼腥草药材分捡,称质量得到3%的花、48%
的叶、49%的茎。各取适量样品水蒸气蒸馏,得黄绿
色挥发油。挥发油的产率:茎为0.06%;叶为
0.08%;花为0.28%。花的挥发油产率最高,是其他
部位的3~5倍。其次是叶,茎的挥发油产率最低。
所得挥发油用GC—MS分析化学成分,检索
Nist98标准质谱图库和WILEY质谱图库,并结合
文献人工图谱解析鉴定,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
成分的相对的量。从花、叶、茎中鉴定出的化学成分
分别为57种、50种、52种。各成分的具体分析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见花、茎、叶挥发油成分种类相近,但
各成分的量相差较大,而且脂肪酸是挥发油中最主
要的一类成分,达到50%~65%。其中含癸酸的量
最高,相对峰面积为42%~44Vo;其次是棕榈酸
(3.3%~14.1%)、十二酸(3.9%~7.3%)、亚麻酸
(o.8%~4.1oA)及亚油酸(o.5%~3.3%)等。植醇
收稿日期:2005一10—10
作者简介:杨文凡(1973一),女,200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目前在浙江大学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控
制方面的研究工作。Tel:(0571)88273680E—maillywfhz@sina.com
*通讯作者程翼宇Tel:(0571)87952509E—mail:chengYY@zju.edu.cn
万方数据
·1150· 中草菊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8期2006年8月
表1 鱼腥草各部位的挥发油成分及相对质量分数
Table1 VolatileoilineverypartsofH.cordataandtheircontents
序号 化合物名称
质量分数/%
序号 化合物名称 ..质量分数/%
花 叶 茎 花 uhTi. 茎
1 a一蒎烯0.4—0.4 36 癸酰乙醛 3.1 3.2 1.0
2 莰烯0.1—0.1 37 甲基十一酮 2.3 1.3 1.0
3 p蒎烯0.4—0.4 38 (一)一a一广藿香烯0.10.2 0.1
4 p一月桂烯0.70.1 — 39橙花叔醇0.10.1 —
5 d一乙酸松油酯0.1一 一 40 十二酸 3.9 7.3 4.8
6 p芳樟醇0.1一 一 41 (一)一斯巴醇 一 一0.7
7壬醛0.1一 ~ 42石竹烯氧化物 3.2 3.2 2.1
8 1一壬醇 1.2 1.4 1.0 43癸酸乙酯0.10.1 0.4
9 4-松油醇0.40.2 0.2 44 l,5,5,8一四甲基一12~氧二环0.20.3 0.2
108-松油醇0.1—0.1 [9.1.O]一3,7一十二二烯
11癸醛0.10.6 一 45 反一Z一防风根烯环氧化物 一0.2 0.1
12顺一香芹醇0.1~0.1 46 4,4一二甲基一四环[6.3.2.0(2,5).00.5 0.8 0.6
131一壬醇0.1一 一 (1,8)]9一十三醇
14 3,7-二甲基一2,6-辛二烯一1一醇0.20.1 — 47蓝桉醇0.10.2 —
15 香叶基乙烯醚 一 一0.1 48 表蓝桉醇 o.1 0.2 o.1
161一癸醇0.10.3 0.2 49 氧化石竹烯 o.5 o.9 o.9
17 壬酸 一0.5 0.5 50a一杜松醇0.1o.3 0.2
i8 冰片乙酸酯 3.7 0.3 1.3 5l 氧化石竹烯 o.7 o.9 1.o
19 甲基正壬酮 21.6 5.3 4.3 52异香橙烯环氧化物 o.1 o.2 0.1
202一十一醇0.20.3 0.4 53 十四酸 o.1 o.4 0.5
2l 十一醛 一0.2 0.1 54 3,7,11,15一四甲基一2一十六烯一l一醇一 o.2 —
22紫苏醇0.1一 ~ 55六氢金合欢基丙酮0.62.7 1.1
23 a一乙酸环香叶酯0.10.2 0.1 56 十五酸 一 一 o.3
24乙酸松油酯0.1—0.1 57十九烷0.1一 一
251一十一醇0.70.8 0.3 58 异植醇 一0.2 —
26香叶基乙酸酯 2.6 1.8 0.2 59 棕榈酸 3.3 8.7 14.1
27 十二酮 2.6 0.4 0.4 60癸酸癸酯0.4o.7 o.6
28 月桂醛 一0.9 — 611一十七醇0.40.8 o.8
29 石竹烯 5.1 1.2 0.3 62二十七烷0.30.2 o.1
30癸酸44.042.2 42.0 63植醇0.47.7 1.6
31 31(Z)一a一法尼烯0.1一 一 64亚油酸0.52.7 3.3
32a一石竹烯0.20.2

65亚麻酸0.81.2 4.1
33长叶烯一(V4)0.1.3 0.3 66 十八酸 ’0 10.5 0.5
34十一酸0.20.1 2.9 67 癸酸癸酯 一0.3 0.2
35 a一蛇床烯 一 一0.2 68 二十八烷 o.1 —0.1
在叶中(7.7%)的量较高,而在茎、花中的量极少。该
成分由于双键多不稳定,易变质,不易长期保存。
鱼腥草挥发油中的另一类主要成分是长链脂肪
族的含氧化合物,如癸酸乙酯、甲基正壬酮及月桂
醛,均为鱼腥草挥发油的主要药效成分。这些成分具
有抗菌及抗病毒的作用,在各部位中分布不同。癸酰
乙醛在花(3.1%)和叶(3.2%)中的量较高,在茎
(1.0%)中的较少。月桂醛主要存在于叶(O.9%)中。
甲基正壬酮是鱼腥草的主要检测指标,在各部位的
挥发油的量都在4%以上,花的量最高,达到了
21.6%,是茎(4.2%)、叶(5.3%)的4倍以上。整体
而言,茎中有效成分的量较低。
由于各部位成分的量相差较大,它们的混合比
例将直接影响鱼腥草挥发油的质量。在本研究的样
品中,花在地上部分的质量比仅为3%,但是挥发油
产率高(o.28%),而且其中甲基正壬酮的相对质量
分数也最高(21.6%)。综合计算,鱼腥草挥发油中
36%的甲基正壬酮来源于花,40%的甲基正壬酮来
源于叶,24%的甲基正壬酮来源于茎。因此,必须重
视花对鱼腥草挥发油品质的影响。但在以往的研究
中,都没有考虑这一点。同时本研究也从侧面为盛花
期[41采集鱼腥草提供了实验证据。
References:
[1]ProbstleA,BauerR.Aristolactamswi h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fromtheaerialpartsofHouttuyniacordata(YuXing
Cao)[J].PlantaMed,1992,58(7):706—707.
[2]ChangJS,ChenCC,NgLT,eta1.Anti—herpessimplex
virusactivityofBidenspilosaandttouttuyniacordata[J].
AmJChinMed,2003,3l(3):355—362.
[3]HayashiK,KamiyaM,HayashiT.V rucidaleffectsofthe
steamdistillatefromHouttuyniacord taanditscomponents
onHSV一1,influenzavirus,andHIV[J].PlantaMed,
1995,61(3):237—241.
[4]LinBJ.ImprovementofpreparationtechnologyofYuxing—
万方数据
中草菊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8期2006年8月·1151·
caoInjection[J].ChinTraditPatMed(中成药),1984,
(7):7-8.
[5]wuW,ZhengYL,MaY,ela1.Analysisony eldandqual—
ityofdifferentHouttuyniacordata口].ChinaJ Mater
Med(中国中药杂志),2003,28(8):718-720.
[6]LiuXiang,WangLi,eta1.Studyonthechemicalon—
stituentsof hessentialo lfromtheartificiaIandwild
HoutuyniacordataThunb.EJ].JGuiyangMedColl(贵阳
医学院学报),1997,22(4);361—362.
【7】HaoXY,LiL,DingZH,YiYF.Analysisofes entialo l
fromHouttuyniacordatainGuizhouJI.ActaBotyunnan
(云南植物研究),1995,17(3):350—352.
高良姜与大高良姜精油中活性物质的比较
张倩芝1,蔡明招2,卢志毅2
(1.中山大学测试中心,广东广州 510275;2.华南理工大学化学系,广东广州510641)
姜科植物是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药材中的重要
家族,姜科分为2亚科、3族,约49属、1500种,包
括姜黄CurcumalongaL.、小豆寇Elettariacar-
damomum(Roxb.)Maton、生姜Zingiberoffici—
haleRosc.、莪术Curcumazedo ria(Berg.)
Rosc.、大高良姜A珍iniagal nga(L.)Willd.、益
智AlpiniaoxyphyllaMiq.和山柰Kaempferia
galangaLinn.等。姜科植物主产地为亚洲热带,我
国有19属,150余种,分布于东南至西南部各省
区[1],是东南亚各国及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
植物。
高良姜和大高良姜都是姜科植物中被广泛应用
的,是中药中重要的配伍成分。二者具有不尽相同的
功效,故不能混用。但日常生活中、商品市场上及药
用处方的配制中,常常发生将二者混淆的情况,这不
利于对它们的充分、合理的利用,甚至可能会延误了
对疾病的及时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在活性物质的
异同上对它们进行区分,本研究首次x寸--者在有效
成分上的异同进行比较以提供它们药效差异的物质
依据。
同时,本实验采用了温和、清洁的超临界CO。
萃取技术提取高良姜和大高良姜中的精油。超临界
CO。萃取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化工分
离技术,凭着其优越的分离性能,以及高效、无污染、
操作温度低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物中精油的
提取,在植物精油中有效物的提取效率及保存不被
破坏,是比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和溶剂提取法都优
越的方法[2~4]。
1 材料来源
本实验所用高良姜产自广东湛江徐闻高良姜栽
培基地,大高良姜产自广东梅县,并经华南植物研究
所姜科植物研究专家刘念教授鉴定二者均为姜科良
姜属植物,分别被命名为高良姜及大高良姜。两种良
姜切成片后晒干,实验前分别用植物粉碎机粉碎,
过筛。
2挥发油的提取
采用广州市轻工设计研究院设计的100mL的
超I|缶界CO。萃取装置,其萃取流程为:称取一定量
的样品置于萃取罐中,密封,样品中的精油在萃取罐
中被处于超临界状态的CO。(萃取压力15MPa,萃
取温度43。C)提取出来,萃取时间1.0h,然后随着
CO。进入分离罐,此时CO。的压力下降,温度升高,
挥发油与CO。分离,用一已称量的具塞试管在分离
罐的出口处接收提取出来的精油,放置至室温,
待测。
3挥发油成分分析
超临界CO。萃取法提取所得的高良姜和大高
良姜精油分别经气/质联用(GC/MS)分析。
3.1 仪器及实验条件:仪器:HP6890GC/5973MS
型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美国)。GC条件:选用HP一
1(30m×0.25m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柱温50‘C,
恒温2min,程序升温10℃/min至250℃,保持5
min,载气He,柱前压50kPa,分流比50:1,进样量
0.3牡L。MS条件:EI离子源,电子能量70eV,扫描
范围29~400V,四极杆温度150℃,离子源温度
230℃,倍增器电压2200V,GC—MS接口温度280
。C,标准质谱图库Wiley275.1。
3.2 GC—MS分析结果:超临界CO:萃取所得高良
姜和大高良姜挥发油经GC—MS联用分析,并进行
归一化定量,结果如表1所示。
收稿日期:2005—1I—18
作者简介:张倩芝(1976一),女,广东人,工程师,硕士,从事光谱及色谱研究与分析测试工作。
Tel:(020)84110788—601E—mail:zhqzhi@yahoo.com.cn
万方数据
鱼腥草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作者: 杨文凡, 陈勇, 程翼宇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中药科学与工程学系,浙江,杭州,310027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6,37(8)
被引用次数: 7次

参考文献(7条)
1.Probstle A;Bauer R Aristolactams with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Houttuynia cordata (Yu Xing Cao)[外文期刊] 1992(07)
2.Chang J S;Chen C C;Ng L T Anti-herpes simplex virus activity of Bidens pilosa and Houttuynia
cordata[外文期刊] 2003(03)
3.Hayashi K;Kamiya M;Hayashi T Virucidal effects of the steam distillate from Houttuynia cordata and
its components on HSV-1,influenza virus,and HIV[外文期刊] 1995(03)
4.Lin B J Improvement of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Yuxingcao Injection 1984(07)
5.Wu W;Zheng Y L;Ma Y Analysis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different Houttuynia cordata[期刊论文]-中国中
药杂志 2003(08)
6.Liu Xiang;Wang Li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the artificial and
wild Houtuynia cordata Thunb 1997(04)
7.Hao X Y;Li L;Ding Z H;Yi Y F Analysis of essential oil from Houttuynia cordata in Guizhou 1995(03)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 张婷婷.王坚.杭太俊 鱼腥草药材挥发油成分GC指纹对照法研究[会议论文]-2008
2. 陈迪钊.陈林.CHEN Di-zhao.CHEN Lin 鱼腥草挥发油GC-MS数据的正交投影分析[期刊论文]-吉首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6,27(6)
3. 段文录.赵桂欣 伏牛山区野生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0)
4. 王宇红.张水寒.蔡光先.WANG Yu-hong.ZHANG Shui-han.CAI Guang-xian 鱼腥草挥发油GC指纹图谱及其道地性
研究[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7,18(2)
5. 许应龙.杨艳琼 对鱼腥草注射液治疗作用分析[会议论文]-2003
6. TIAN Guang-hui.刘存芳.LAI Pu-hui.TIAN Guang-hui.LIU Cun-fang.LAI Pu-hui 抱茎蓼花的挥发油成分及其
抗菌活性的研究[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
7. 杨小生.康文艺.梁东妮 鱼腥草苦丁茶保健饮料[期刊论文]-食品科技2001(6)
8. 赵榆.郭修武.ZHAO Yu.GUO Xiu-wu 植物激素对河岸葡萄试管苗生长的影响[期刊论文]-北方园艺2008(3)

引证文献(7条)
1.吴芳.姚佳琪.尹莲 GC法同时测定周氏克金岩方挥发油配伍前后变化[期刊论文]-中成药 2013(5)
2.杜向群.陈敏燕.许颖 鱼腥草成分、药理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江西中医药 2012(2)
3.颜永刚.郭晓恒.邓翀 云南产野生和栽培薄荷中挥发油的GC-MS比较分析[期刊论文]-中草药 2011(6)
4.彭洁.杨金荣.卢欣.李美珍.房志仲 鱼腥草分散片处方优化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11(5)
5.胡汝晓.李珊.谭周进.赵武能.谢丙炎.谢达平.肖冰梅.伍参荣 鱼腥草内生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初探[期刊论文]-生
物技术通报 2008(2)
6.袁艺.王莲.王小娟 不同居群鱼腥草的核型比较[期刊论文]-园艺学报 2008(9)
7.刘志芳.孔令义 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8(10)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6080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