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草菊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8卷第8期2007年8月·1261·
totoxicprinciplesofPhy lantusnir riherbs[J].Ethnophar—
macology,1985,14(1):41.
[mlWangCJ,YuanDP,ChenW,ela1.EffectsofPhyllanthus
urinariaL.onhumanhepatomacells[J].LishizhenJTradit
ChinMedRes(时珍国药研究),1997,8(6):499.
[6]ThyagarajanSP,ThiruneelakanK,SubramanianS,eta1.
Invit—roinactivationofHbsAgby EclipaalbaHasskand
PhyllanthusniruriLinn.[J].1ndMedRes,1982,76
(Suppl):124.
[73XuDW,MaHL,RenzY,eta1.EffectsofPhyllathus
AmarusonhepatitisBv rus[J].TianjinMedJ(天津医药),
1994(12):?17,
[8]ChenXH,HuYM,LiaoYQ.Theprotectiveeff ctof
ChongqingPhyllanthusurinariaL.OHCCL4damagedhepato—
cyteofrats[J].PharmClinChinMaterMed(中药药理与临
床),1994,10(4):17—18.
HPLC法测定白术中的白术内酯I、lI、Ⅲ
刘伟祥,黎琼红。,谢晨,段启
(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普宁 515300)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
phalaKoidz.干燥根,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
等省。其性味甘、苦,温,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
汗,安胎的功效[1]。主要含有挥发油成分和内酯类成
分。其中内酯类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作用[2’3],该类
成分还具有调节胃肠道功能和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的
功能,尤以白术内酯I作用明显H]。为有效控制白术
质量,本实验采用HPLC法建立内酯类成分的定量
分析方法。该方法可操作性强,重现性好,为更好地
控制白术药材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1仪器与试药
美国Agil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二级管阵
列检测器,1100色谱工作站。白术内酯I、Ⅱ、Ⅲ对
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分别是:
1396—060123、1397—060123、1398—060123。乙腈和甲
醇均为色谱纯,水为纯化水。药材购于不同产地,经
江西中医学院鉴定教研室鉴定为正品白术。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DikmaKromasilC18(250mm×4.6
mm,5Urn)色谱柱,以乙腈为流动相A,水为流动
相B,梯度洗脱程序为(A):0~16rain:60%~
76%;16~18rain:76%~100%;18~30rain:
100%。体积流量为1.0mL/min,柱温25℃,白术
内酯I、Ⅲ检测波长为220nm、白术内酯Ⅱ检测波
长为276nm,进样量10弘L。理论塔板数以白术内
酯I计算应不低于5000。色谱图见图1。
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白术内酯I、Ⅱ、
Ⅲ对照品2.85、1.94、8.03mg,置于25mL量瓶
0 4 8 12 16 20
D
0 4 8 12 16 200 4 8 12 IO ZU
,/min
1一白术内酯Ⅲ 2一白术内酯I 3一白术内酯Ⅱ
1一atractylen。1ideⅢ 2-atractylenolideI 3-atractylen01ideⅡ
图1 白术内酯I、皿(A,220rim)、白术内酯Ⅱ
(B,276am)和样品(C、D)HPLC图谱
Fig.1HPLCChromatogramsfatractylenolidesI, Ⅲ
at220nm(A),Ⅱat276nm(B),samples
at220nm(C),and276am(D)
中,用甲醇溶解定容至刻度,制成含有白术内酯I、
Ⅱ、Ⅲ分别为0.114、0.078、0.321mg/mL的混标
储备液,即得。
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称取白术药材粉末(过3
号筛)约1g,置于50mL锥形瓶中,加入甲醇40
mL,超声30rain,滤过,滤液浓缩至小体积,以甲醇
转移并定容至10mL量瓶中,摇匀,得100mg/mL
的供试品溶液。
2.4线性关系考察:分别精密吸取白术内酯I、Ⅱ、
Ⅲ对照品储备液0.1、0.2、0.5、1.0、2.0、5.0、10.0
mL加甲醇定容至10mL量瓶中,摇匀。在上述色谱
条件下进行分析,分别以色谱峰面积(y)对质量浓
度(X)绘制标准曲线。结果表明:白术内酯I、Ⅱ、
收稿日期:2006—11-10
作者简介:刘伟祥,男,副主任药师,主要从事药物新剂型研究。
*通讯作者黎琼红(1979一),女,硕士研究生。Tel:(0663)2920370E—mail:kj6868kjf@163.COrn
0
万方数据
·1262·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8卷第8期2007年8月
Ⅲ分别在1.14~114tlg/mL、0.776~77.6弘g/mL、
3.21~321/丝g/mL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
性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一4350.8X+7.715,
Y一2878.3X+5.228,Y一8038.7X+14.949,3
者相关系数r均为0.999。
2.5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在上
述色谱条件下连续进样6次,分别测定白术内酯
I、Ⅱ、Ⅲ的峰面积,结果RSD分别为:0.36%、
0.27%、0.69%。
2.6 重现性试验:取同一样品6份各约1.0g,精
密称定,按“2.3”项下操作,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各
样品的峰面积,计算各对照品的质量分数,白术内酯
I、Ⅱ、Ⅲ的RSD分别为:1.95%、2.36%、2.45%。
2.7稳定性试验: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1、
2、4、8、12、24、36、48h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样分
析。白术内酯I、Ⅱ、皿的RSD分别为:1。51%、
0.78%、0.60%,结果表明供试品在48h内稳定。
2.8加样回收率试验:称取已测定量的同一药材粉
末约0.5g,精密称定,分别精密按相当于药材中白
术内酯I、Ⅱ、Ⅲ的50%、i00%、150%的量加入混
标溶液,按“2.3”项下操作,配制成高、中、低及空白
4个水平的加样供试品溶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
样分析,计算回收率。白术内酯I、11、Ill的平均回收
率分别为97.92%、103.15%、100.78%,RSD分别
为:0.67%、0.68%、4.64%(挖一3)。
2.9样品测定:按上述方法对13批白术药材进行
测定,进样量为10肛L,以外标法计算白术内酯I、
Ⅱ、Ⅲ的量。结果见表1。
3讨论
3.1 本研究对13批不同产地的白术药材进行了内
酯类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白术药材中
白术内酯I、Ⅱ、Ⅲ的量差异较大,相同产地药材量
也有较大的差异,说明应对白术药材进行质量控制。
从表1可见,白术内酯I的量除3批样品外均大于
0.150mg/g;内酯11除此3批外均大于0.200rag/
g;内酯Ⅲ只有1批小于0.100mg/g,而除此3批
外,内酯I、11、Ⅲ的量总计均大于0.500mg/g。因
此初步规定白术药材的内酯类成分的量限度为白术
内酯I、Ⅱ、Ⅲ分别不得小于0.150、0.200、0.100
mg/g,而3者总计不得少于0.500mg/g。
表1 不同产地白术中白术内酯I、Ⅱ、111的检测结果(万一4)
Table1 Determinationofa ractylenolidesI, Ⅱ,
andⅢinA.macrocephalafromdifferent
habitats(n一4)
产地(批号)
白术内酯1/白术内酯“/白术内酯“/ 总量//
(mg·g一1)(mg·g一1)(mg·g一1)(mg·g1)
3.2检测波长的选择:经过Agilent1100DAD三
维图谱分析,内酯I、Ⅲ在220nm处有最大吸收,
白术内酯Ⅱ在276nm处有最大吸收,为了能在一
个条件下检测,因此选择同时检测两个波长信号。
3.3 流动相的选择:本实验曾经试过乙腈一水、甲
醇一水等不同的流动相系统,发现甲醇一水系统可获
得较好峰形和适合的极性范围;为了能同时测定3
个内酯成分,尝试了不同的流动相比例,结果以上述
流动相梯度洗脱程序,获得较好的分离,3个成分的
分离度均大于1.5,拖尾因子在0.95~1.05。
3.4提取方法的选择:分别考察了甲醇、乙醇、醋酸
乙酯、丙酮等不同提取溶剂,超声、回流等不同提取
方式,并进行了提取时间为30min,1、2h,提取次数
为一次、两次的考察,结果表明,以甲醇超声30min
一次即可提取完全,与长时间的提取结果相差很小,
因此确定该提取方法。
References:
[1]ChP(中国药典)Es].VolI.2005.
E2]EndoK,T guchiT,ToguchiF,eta1.Antiinflammatory
principleofAtractylodesrhizomes[J].ChemPharmBull,
1979,27:2954.
[3]TangDF,HaoYH,LiuzY,ela1.Theconstituentsofthe
essentialo lfromrhizomeofAtractylodesmacrocephala
producedinPingjianga dtheirantitumoreffect口].Chin
PharmBull(药学通报),1984,19(9):43.
[4]LiW.StudyonqualityofAtr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一
Determinationof2 atractylenolidesbyHPLC[J].ChinJ
PharmAnal(药物分析杂志),2001,21(3):170一 72.
万方数据
HPLC法测定白术中的白术内酯Ⅰ、Ⅱ、Ⅲ
作者: 刘伟祥, 黎琼红, 谢晨, 段启
作者单位: 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普宁,515300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7,38(8)
被引用次数: 11次
参考文献(4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2005
2.Endo K;Toguchi T;Toguchi F Antiinflammatory principle of Atractylodes rhizomes 1979
3.Tang D F;Hao Y H;Liu Z Y The constitu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rhizome of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produced in Pingjiang and their antitumor effect 1984(09)
4.Li W Study on quality of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Determination of 2 atractylenolides by
HPLC[期刊论文]-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2001(0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李伟.文红梅.崔小兵.张发成.LI Wei.WEN Hong-mei.CUI Xiao-bing.ZHANG Fa-cheng HPLC法测定白术中白术内
酯Ⅱ的含量[期刊论文]-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19(5)
2. 吴佳.王艳平.刘湘丹.匡艳辉.WU Jia.WANG Yanping.LIU Xiangdan.KUANG Yanhui 白术内酯Ⅰ和Ⅲ在不同白术
样品中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2)
3. 段启.许冬谨.谢晨 HPLC法测定白术不同炮制品中白术内酯Ⅰ、Ⅱ、Ⅲ[期刊论文]-中草药2008,39(9)
4. 葛建.楼纪东.林芳.黄丽红.姜威.李明揆.卢秀莲.GE Jian.LOU Ji-dong.LIN Fang.HUANG Li-hong.JIANG Wei.
LI Ming-kui.LU Xiu-lian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参苓白术颗粒中白术内酯Ⅱ和白术内酯Ⅲ的含量[期刊论
文]-时珍国医国药2009,20(6)
5. 何结炜.何明珍.胡子帆.王少军.王跃生.杨世林.HE Jie-wei.HE Ming-zhen.HU Zi-fan.WANG Shao-jun.WANG
Yue-sheng.YANG Shi-lin 白术区别苍术的特征性成分的研究[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4)
6. 李志浩.李鹏.孙新建.Li Zhihao.Li Peng.Sun Xinjian HPLC测定白术茯苓颗粒中白术内酯Ⅲ的含量[期刊论文
]-中国药师2009,12(11)
7. 郝延军.桑育黎.贾天柱.HAO Yan-jun.SANG Yu-li.JIA Tian-zhu 白术生品及炮制品中白术内酯Ⅱ含量的研究
[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6)
8. 田兰.毕开顺.孙稳健.赵少春.武国芳.吕颖 白术的化学模式识别[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2003,28(2)
9. 李志浩.朱雪松.郑芳.朱军.LI Zhi-Hao.ZHU Xue-Song.ZHENG Fang.ZHU Jun HPLC测定白术茯苓颗粒中白术内酯
Ⅰ的含量[期刊论文]-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32(5)
10. 郝延军.桑育黎.贾天柱 苍术酮的转化机理研究[会议论文]-2006
引证文献(12条)
1.柏璐 HPLC法测定白术配方颗粒中白术内酯Ⅰ的含量[期刊论文]-西北药学杂志 2009(4)
2.李红英.龙澜.程新华.李亚杰.黄建民.帅超群 白术药材中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含量的测定[期刊论文]-湖北
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
3.周红梅 浙江不同产地白术生药中白术内酯Ⅱ和Ⅲ含量比较[期刊论文]-海峡药学 2010(12)
4.周红梅 浙江不同产地白术生药中白术内酯Ⅱ和Ⅲ含量比较[期刊论文]-海峡药学 2010(12)
5.李续亮.阎克里.朱秀卿.赵丽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氧化分解前白术挥发油相对质量控制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物
与临床 2010(9)
6.朱秀卿.阎克里.赵丽 白术挥发油中极性和非极性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特征图谱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物与临
床 2011(8)
7.计耀成.王玲.曲京红.李志浩 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当归养血丸中3种成分的含量[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刊
2010(10)
8.白岩.陈磊.王晓妮.杨潮锋.何福基.田薇 白术不同采收期内酯Ⅰ、Ⅱ和Ⅲ量的动态变化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10(1)
9.阎克里.朱秀卿.赵丽 白术挥发油提取方法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7)
10.刘东艳.李健.马玉芳.丘伟娟.俞道进.黄一帆 HPLC法测定芪苓制剂超微粉中白术内酯Ⅲ的含量[期刊论文]-福建
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
11.阎克里.朱秀卿.赵丽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挥发油中苍术酮β-桉叶醇榄香烯的含量[期刊论文]-中国药物与
临床 2010(7)
12.梁志远.冉晓燕.周进康 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化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9)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70805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