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附2· 中草|s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
[41weiKM,PuJB,ZhuYQ.TodevelopthespeciesI new
drugsof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excrementum
bombycis:ShenxueningpillEJ].BullMedRes(医学研究通
讯),2005,34(9):9.
E53LiaoHD,ChenZG,DengZN,eta1.Xinxibaoforthe
treatmentofchronicbacterialprostatitis[J].NatilJAndrol
(中华男科学),2004,10(9):676.
[63FengSX。LiuYM,DongJx.Thepharmaco—research
advancementofthechemicalcompositionofthe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amomiamarillictyphusl-J].ResPracChin
Med(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5):58.
[7]JiangY.Theresearchadvancement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treatingchronicprostatitis口].NatilJAndro (中
华男科学),2003,9(5):385.
[8]ZhaoWJ,XiaoLW,TongPJ,eta1.Theobservationof
thetherapeuticffe tsandinfluenceofestradiol。E2and
testosteroneofY uguiyinandLumapilIonhormoneinduced
rabbitfemoralheadnecrosis[J].JTmditChinOrtho
TMumat(中医正骨),2000,13(1):3.
[93HuYN,LiF,KangTG.Advancementofpharmaco—
gnosticalstudyofthepeniscervicalEJ].ChinTraditHerb
Drugs(中草药),2003,34(7):a—xii—a—xiv.
r101ChenZS,WuZK,ChenYY,eta1.EffectofLycium
barbarumpolysaccharidesonn tricoxideandnitricoxide
synthaseinthebrainofagedmice口].PharmacolClinChin
MaterMed(中药药理与临床),2000,16(6):16.
ZhaoQD.Pharmacologicactionofunsaturatedf tyacidof
SemenZiziphiSp nosae[J].TianjinJTraditCh Med(天
津中医药),2005,22(4):331.
WangLJ,WangY.Researchdvancementofteophiopo—
gonistuberactinpharmacologicactiona dclinicalapplication
[J].JChinMedRes(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9):
885.
LiJ,ZhangLP,ZhangZL.Advancesresearchin
rehmannia[J].JHenanU ivChinMed(河南中医学院学
报),2005,11(6):79.
GuanJQ,LiuJL,WangCQ.Theempiricalstudyof
adhesiverehmanniadriedrootinJinguiShenqiWanofanti—
aging[J].JNanjingUnivTraditChinMed:NatSci(南京
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3):169.
ZhuYF.Overviewofthepharmacologicactionfthe
barbarywolfberryf uit[J].ZhejiangJIntegrT aditChin
WestMed(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5):322.
GaoCB,GongYX.Ther searchofp armacologicactionof
barbarywolfberryf uitarianismpowderJ1.JHebeiMed
(河北医学),2005,8(11):1055.
中药及复方整合作用的研究
曹俊岭h2,李祖伦2,付强2,肖小河¨
(1.解放军302医院中医药研究所,北京100039;2.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众所周知,每味中药都由多种成分组成,多种药物组成
的复方更是中药用药的主要形式。中医基于辩证的思想观
点,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定量配
伍,通过对机体的整合性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这是中医理论的优势和特色的具体体现。几千年来,中药
复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近年来,医药工作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
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惑,现探讨如下。
1中药整合作用概念
中药作用方式是其多组分经过多途径、多环节、多系统、
多靶点对机体进行干预,也就是说对机体的整合作用,从而
使机体内外环境协调统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中医
治疗思想的精髓。某一单味药可能对该病证没有作用,但与
其他药物配伍成复方后可产生明显的作用;某些药物对病症
作用较弱,配伍后作用明显增强,这都说明了中药的整合性
使用。中药多组分、多靶点的整合作用基础,可能涉及到不同
化学成分作用于不同靶点,终末效应为其优势作用;不同化
学成分序贯作用于不同靶点,终末效应为其放大作用;特定
化学成分群作用于特定靶点群,终末效应为其选择作用;系
列化合物和靶点家族的对应结合,终末效应为其嵌合作用;
机体不同机能状态引起的相应靶点数量和活性的改变,同一
活性成分群的终末效应为其适应作用[1]。
2与西药作用模式的区别
中、西药物的作用模式有所不同,西药的化学实体多为
单一化合物,有特定的作用靶点,对抗是其主要作用机制,而
中药的化学实体是活性物质群,作用于多靶点,呈现多效性,
调整是其主要作用机制。单味中药都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
的,它对机体的作用也绝对不会仅限于某一个靶器官。从中
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概念、中药应用发展历程和中西药物差
异3方面分析,在中药科技现代化研究中,应该注重中药作
用特色优势的一种现代概念,也就是中药由活性物质群构
成,且活性物质群按一定要求配伍组合,通过多靶点、多途径
而发挥治疗作用[2]。
3现代研究思路方法及不足之处
3.1主要研究思路方法:近年来,医药工作者提出了许多研
究中药及其复方的方法和思路,大大丰富了中药学的研究内
容,加快了中药现代化进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分子中医药学:认为中药在器官、整体水平的药效来
自中药活性分子对机体网络分子的作用,并提出生物筛选
法,也就是先利用动物的生化机能将中药药效物质从中药内
分离到动物组织(血液和其他器官)中,再运用分析化学的方
法,从动物组织中分离药效物质[3]。
3.1.2拆方研究:由于研究中药药理的指导思想不同,目前
对中药复方拆方的研究也有两种不同途径。一是应用数学模
收稿日期:2006—04—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500670)
作者简介:曹俊岭(1972一),博士,从事中药药性理论及安全性评价的研究。Tel:(olo)66933324E—mail:cjl0506@sina.corn
*通讯作者 肖小河Tel:(010)66933322
]
]
]
]
]
]
I三J
I兰!J
I墨I
t兰l
I兰I
l!呈I
万方数据
中草菊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附3·
式指导拆方研究;二是按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不同治法及君、
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配合来进行拆方分析[4]。可采用单味研
究法、药对研究法、药组研究法、撤药研究法、聚类分析法、正
交设计法、正交t值法、均匀设计法。拆方研究可说明中药复
方的配伍关系和组方理论,通过拆方分析得出的规律性认
识,为研制新的中成药提供可靠的依据[5]。
3.1.3中药血清药理学: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由日本
学者首先提出,中药复方口服后经消化道吸收入血与机体相
互作用而发挥药效,采集服药后不同时间的含药血清进行体
外实验,比较符合体内环境中产生药理效应的真实过程。同
时对血清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把得到的化学成分
与复方全方再次进行药效学比较,就有可能揭示直接产生药
效的化学成分。考察该化学成分(可能是一种或多种,也可能
是一类或多类)与口服前的复方化学成分之间的联系,从而
可以推断出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推断是否正确,可以
通过药效学实验进行反复检验与修正[6]。
3.1.4中药药动学:主要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单方及复方在
体内过程动态变化的规律,并将研究结果用数学方程和相关
药动学参数来表达,对阐明中药复方的组方原理、作用机制,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7]。
3.1.5 中药复方溶液中化学动力学:中药复方水煎液中各
成分发生化学动力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往往与用有机溶剂
提取的单体成分不同。而且这些动力学反应受溶液中其他物
质的影响。这些新物质的生成是单体成分不能代表复方疗效
的原因之一。研究复方水溶液生成什么新化合物以及它们的
药效已成为复方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应该是更符合中药
复方本身特点的中药研究[8]。
3.1.6其他:乔延江等凹1结合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化学,运
用量子化学、分子动力学和数据库搜寻的方法,对特异性结构
的活血化瘀类化学成分进行结构信息的提取。对靶点结构明
确的药物,运用分子柔性对接的方法,研究药物与靶点的作用
机制,建立量效关系,并且把直接试验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全
方筛选、优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结果。直接试验设计法在保
持了设计的优良准则不变的情况下,实验次数明显减少,适用
于各种中药复方的全方筛选、优化和工艺设计的研究。
高月等EloJ拟采用多维色谱差异显示技术、基因芯片技
术和蛋白质组相关分析技术研究中药复方对细胞基因表达
谱和蛋白表达谱的影响;建立基因芯片及蛋白质组学和生物
信息学等技术平台,利用此平台将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靶点、
多途径作用特点与基因、蛋白表达关联起来,比较各自不同
的表达差异谱,确定不同配伍组方所对应基因及蛋白表达靶
战略,并根据表达的器官特异性及表达水平与复方的君、臣、
佐、使理论及用药剂量相关联,同时根据不同配伍组方对应
基因及蛋白靶点的相互作用,分析各组成复方单药之间的密
切关系,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内在的配伍规律。
徐青等[1妇利用高效色谱法及其联用技术对中药全成分
范畴进行系统分离和分析,并结合药理实验,以阐明起作用
的主要成分,进一步利用制备色谱重组,对这些组分或成分
进行药效验证和配伍优化。
另外,尚有唯成分论、电脑组方论、一病一方论[1“、组合
效应论、分子药性假说、霰弹理论等,都在不同程度、不同方
面对中药及其复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3.2研究的难点及不足之处:无论哪一种方法和思路,都从
不同的方面对中药及其复方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
果,但是都存在着缺点。如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难以确
定;评价指标不容易控制或没有较好的评价指标;有的虽然
理论较好,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技术上难以实现;尚有
一些思路及方法,至今并没有推出能够服务社会的成果等。
而且最重要的是,现在大部分对中医药的研究遵循西医、西
药的模式,对中药的研究主要是按照分析、分解的方法,视角
越来越微观,分析手段越来越高精,着眼点和归宿点大多都
定格在有效分子的化学层次和分子甚至基因水平,经过3个
化学层次(药材饮片、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成分)和4个药理
水平(整体、组织、细胞乃至分子基因)筛选到中药及其复方
中的单体化合物。而忽视了中药及其复方的整合性的调节作
用。把中药当成植物药,采用化学方法,分离、提取有效成分,
在通过一系列的药理、毒理试验,最终发展为化学药物,如近
年来分离出的小檗碱、葛根素、川芎嗪等。但是,这些由中药
而来的新化学药物只能在西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在临床上运
用。丽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则无法运用这些药物。
尽管已经用这些方法在中药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
果,但从整体来说,还只是对个别药味、个别方剂的某些方面
开展的深人工作,在基础理论上尚未取得带有全局性的突破
性进展。而且,由此而得来的药物(有效部位或有效单体成分)
是否真的能完全代表原来中药的作用,还有待讨论,因为中药
所表现出的药效,不是其中成分所产生的药效的简单叠加。
4对整合作用研究的展望
4.1 生物热力学方法对整合作用研究的提出:整合性作用
是中药及其复方治疗疾病的优势和特色,因此,在中医药理
论的指导下寻找一个既能反映中药及其复方整合性使用又
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当前的主要工作。生物热力学的据出对中
药及复方整合作用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和方法。细分析
一下,中药及其复方在产生效应的过程中,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处方中各单味药的药效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全方
的药效物质与机体之间的药理、药效作用。从本质上说,无论
是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还是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可能
是物理反应产生的终米效应,也可能是化学反应产生的终末
效应,而任何反应发生时,均伴随有能量的转移和热变化。这
些能量的转移和热变化均可用生物热力学方法加以刻画和
分析。
4.2生物热力学与中药整合作用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生物
热力学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基于生物体生长代谢过程中能
量转移和热变化测定的生物活性检测方法,也称生物热活性
检测。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就是机体内进行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的,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二者密不可分。生
物体内机械能、化学能、热能及光、电等能量的相互转变就是
万方数据
·附4· 中草药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
能量代谢,在这些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不可避免地会以热
的形式散发出来,这就是代谢热,并且这种能量的转移和执
变化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呈现规律性变化,生物热力学就是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药的药性功能即生物活性实质
上就是中药药效物质对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能量代谢或
(和)物质代谢的干预作用,这种干预作用也不可避免地将影
响生物体生长代谢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或者说,中药的药
性功能实质上就是中药与生物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
互作用可能是物理反应,也可能是化学反应,丽任何反应发
生时,均伴随有能量的转移和变化(表现为吸热或放热)。无
论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是物理反应伴随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
还是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都可以用生物热力
学特别是量热学方法定性、定量的测定,都可以用不同生长
代谢动力学数学模型加以刻画,并可用热力学和中医药学理
论特别是整体观、动态观和平衡观加以阐释。根据热动力学
表达参数和热图谱,.能实时、在线、无损、高效、快速地刻画机
体的表现状态及其药物作用下的变化情况[1“。
4.3生物热力学近年来在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近年来,热
分析技术在医药行业得到了应用,经过初步的研究结果表
明[1“。生物热动力学是刻画中药四性、生物活性、真伪优劣
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热焓等一系列参数的变化可作为重
要的评价客观指标,与化学指纹图谱联动分析,可以作为中
药生物活性与药效物质的高通量筛选模式和方法。沈雪松
等[1司应用微量热法研究了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大肠杆菌抑制
作用的量效关系:Yamage等[16]用微量热法测定癌细胞、鼠
肝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产热;亦有实验表明[1”,
温热药能使大肠杆菌、金葡萄球菌等细菌指数生长期的生长
速率常数相对减小、传代时间延长,产热量即焓变增加较显
著而寒凉药与之相反。这种方法是符合中医药学的整体观、
系统观、动态观和平衡观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4.4生物热力学方法在整合作用研究的应用前景:运用生
物热力学,通过测定正常情况下和不同药物作用下生物体内
能量和产热的变化.,可以间接地了解生物体新陈代谢状态和
变化规律,可以高通量筛选和分析药物的生物活性(包括毒
性和药效),多快好省地寻找与单味药整体作用(包括毒性与
药效,性质与程度)相同或最相似的化学产体。迸一步地结合
常规药理、毒理试验验证,化学定性、定量分析特别是中药指
纹图谱技术,从化学成分、化学部位和单味药3个物质层次,
系统地刻画全方中单味药多组分的整合作用和整体效应;从
单味药、全方和类方3个物质层次上,系统地刻画中药及其
复方的整合作用.。
5结语
中药及其复方多组分的整合作用是优势和特色,通过对
若干研究基础较好的中药及其复方运用生物热力学的方法,
进一步就方剂活性物质群的整合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较完整
地揭示中药及其方剂多成分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人体多个靶
点发挥整合调节的优越性及其机制。通过对中药及其复方多
组分的整合作用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一个主要基于生物热力
学表达的具有实时、动态、在线、微量、快速、高效、经济等特点
且能反映中医药整体观、平衡观、动态观和整合调节作用的中
药及复方的研究方法体系和技术平台,阐明中药活性物质群
防治疾病的优势,拓展创新新药的新领域、新途径、新方法,对
化学、生命科学包括现代药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也将产生有
力的影响。同时,研究并揭示中药及其复方的整合作用,不仅
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医药学关键科学问题,科学地弘扬中
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研制开发
安全、高效的现代优质中药,提升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水
平,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等具有现实意义。
References:
[1]JingTL.Discussingthesi nificanceofinvestigationon
ChinesepriscriptionEJ].ChinJI tegrWestMed(中国中西
医结合杂志),1999,19(4):591.
[2]JingTL,HuoHR.Paygreata tentiontostudyon
integrationeffectsofmulti—component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J『.WorldSciTechnol:ModernTraditChinMed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2):1.
[33LiuDL.ThedisturbanceandthRestorationoftheEquibrum
intheMolecularNetwork(分子网络紊乱与调节)[M].
Beijing:TsinghuaUniversityPress,1999.
[43LiuQ,ShiJR.Studyondecomposedrecipesof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J1.JChinIntegrMed(中西医结合学
报),2003,1(3):173.
Is]ChenLY,ChenQ,LiuRH.Developingfinvestigation
methodofChinesePr scription[J].ChinJExperT udit
ChinMed(中国实验方荆学杂志),1999,s(3):62.
[63ZhangSP。LaiTS.Simpleanalysison nvestigationme hod
ofChinesepr scription[JI.ChinJBasMedTraditChin
Med(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6):56.
[73HuangX,MaY,RenP.Theprospectandscienceevidence
ofhypothesisonpharmacokineticsofsyndromeandtreat
[J].ChinJPharm(中国药学杂志),2002,37(3):211.
[8]LiangGG.Theprobingofchemicalstudymethodfor
ChinesePrisprition[J].ChinaJChinMaterMed(中国中药
杂志),1999,24(2):67.
[9]QiaoYJ,LiPT,WangYY.Discussiononthe
methodologyforstudyingclinicallyeffectiveTCMformulas
[J].JBe访ngUnivTraditChinMed(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1998,21(5):17.
[10]GaoY,LuQJ,LiuYX.ThestudyonChineseprescription
onanalysismethods[J].ChinNewDrugsJ(中国新药杂
志),2000,9(5):307.
[11]XuQ,XiaoHB,LiangXM.Investigationme h dologyand
technolgoyforpharmacodynamicmaterialb sisofcompound
prescriptionof 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ⅣD删SciTechnol:Mod‰ditChinMed(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
化),2001,4(3):25.
1z MaCT,JiangYX。Theevaluationofthreestudymethod
for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JShandangUniv
TraditChinMed(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20(3):35.
13】XiaoXH,WangYY.Tostudyandscan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fromtheangleofthermodynamics[A].TheForum
ofInternatianalBio—informationand丁mditionalChinese
Medicine(国际生物信息与中医药论丛)[M].Singapore:
SingaporeanMedicalandHealthPu lishingHouse,2004.
14 YuHM,XiaoXH,LiuTS.Biothermodynamicstudyon
fourtherapeuticfeaturesofTCM(I)IJ].ChinaJChin
MaterMed(中国中药杂志),2002,27(5);374.
J】5 ShenXS,LiuY,ZhouCP.Thermoehemistrystudyof
dose—effectr lationshipofFQNSforBacilluscoli[J].Acta
ChemSin(化学学报),2000,58(11):1463.
[16]YamageM,EvansCH.Suppressionofmitogenandantigen-
inducedlymphocyteproliferationbylanthanides[J].
Experientia,1989,45:1129-
[17]YuHM,XiaoXH,LiuTS.Biothermodynamicstudyon
fourtherapeuticfeaturesofTCM(I)[J].ChinTradit
HerbDrugs(中草药),2001,32(10):910.
万方数据
中药及复方整合作用的研究
作者: 曹俊岭, 李祖伦, 付强, 肖小河
作者单位: 曹俊岭(解放军302医院中医药研究所,北京,100039;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
,610075), 李祖伦,付强(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肖小河(解放军
302医院中医药研究所,北京,100039)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7,38(1)
被引用次数: 3次
参考文献(17条)
1.Jing T L Discussing the significance of investigation on Chinese priscription 1999(04)
2.Jing T L;Huo H R Pay great attention to study on integration effects of multi-compon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3(02)
3.Liu D L 分子网络紊乱与调节 1999
4.Liu Q;Shi J R Study on decomposed recip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期刊论文]-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3(03)
5.Chen L Y;Chen Q;Liu R H Developing of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Chinese Prescription 1999(03)
6.Zhang S P;Lai T S Simple analysis on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Chinese prescription[期刊论文]-中国中
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06)
7.Huang X;Ma Y;Ren P The prospect and science evidence of hypothesis on pharmacokinetics of syndrome
and treat 2002(03)
8.Liang G G The probing of chemical study method for Chinese Prisprition[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1999(02)
9.Qiao Y J;Li P T;Wang Y Y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ology for studying clinically effective TCM
formulas 1998(05)
10.Gao Y;Lu Q J;Liu Y X The study on Chinese prescription on analysis methods[期刊论文]-中国新药杂志
2000(05)
11.Xu Q;Xiao H B;Liang X M Investigation methodology and technolgoy for pharmacodynamic material
basis of compound prescri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1(03)
12.Ma C T;Jiang Y X The evaluation of three study method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96(03)
13.Xiao X H;Wang Y Y To study and sc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angle of thermodynamics
2004
14.Yu H M;Xiao X H;Liu T S Biothermodynamic study on four therapeutic features of TCM (Ⅰ) 2002(05)
15.Shen X S;Liu Y;Zhou C P Thermochemistry study of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FQNS for Bacillus
coli 2000(11)
16.Yamage M;Evans C H Suppression of mitogen and antigeninduced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by
lanthanides[外文期刊] 1989
17.Yu H M;Xiao X H;Liu T S Biothermodynamic study on four therapeutic features of TCM (Ⅱ)[期刊论文]
-中草药 2001(1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赵宜军.张保春 中医理论与中药复方研究之探讨[会议论文]-2001
2. 李学广 中医中药辨证治疗艾滋病108例临床观察[会议论文]-2004
3. 李恩青 抛开狭隘科学观认识中医药[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2006,3(31)
4. 马和平.兰小中.李春燕.MA He-ping.LAN Xiao-zhong.LI Chun-yan 濒危药用植物西藏八角莲的生态生物学特性
及其保育措施[期刊论文]-江苏林业科技2008,35(4)
5. 陈海荣.佟瑞 反思:中药现代化--姚新生院士访谈[期刊论文]-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6(8)
6. 范颖.马骥 关于中药复方研究方法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4)
7. 纪伟娟.熊伟芬 肺癌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3)
8. 刘良 中药复方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0,6(4)
9. 许建阳.王海燕.崔佳.邱德文 关于中药复方现代化的思考[期刊论文]-医学与哲学2002,23(1)
10. 周玉祥 充分发挥专业知识,更高效率地开展中医药科学普及工作[会议论文]-2009
引证文献(3条)
1.王战国.胡慧玲.兰轲.蒋学华 试论基于代谢组学与方证理论的药效学-药动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期刊论
文]-中草药 2009(2)
2.肖小河.鄢丹.袁海龙.王伽伯.金城 基于成分敲除/敲入的中药药效组分辨识与质量控制模式的商建[期刊论文]-
中草药 2009(9)
3.王宏贤.李寒冰 菟丝子对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皮肤中相关指标的影响[期刊论文]-四川中医 2007(12)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70105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