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316·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2期2005年2月
谈中药“昧’’与品质的关系
汪秋萍
(安吉县人民医院,浙江安吉313300)
每一种药材都有其较固定的“味”,味道与药材的品种、
所含的化学成分、产地、栽培、加工炮制密切相关。笔者围绕
药材的“味”作如下讨论。
1“昧”与品种的关系
中药材有酸、甜、苦、辣(辛)、咸、涩、淡等味。有的单味,
有的复合味,有的药材气味十分特殊,亦是衡量品质的标准
之一。例如黄连、黄柏以味越苦越好;甘草、党参以味甘甜为
佳;乌梅、木瓜以味酸为上;肉桂要求辛辣而有甜味;五味子
要求酸、涩、辛等5昧俱全。这些“味”都是与其所含成分及其
含量有密切关系。若药材的味道改变,就应考虑其品种和质
量有问题。如市场上常有用百合科的肖菝葜块根切片充土茯
苓,正品百合科光叶菝葜块根味微甘、涩。而伪品肖菝葜味
淡、微苦涩。又如人参,市场上仿制品较多,但只要掌握人参
的特殊气味,就不难区分。正品人参味甘、微苦,气微香而特
异。而伪品人参,其味各不相同。商陆根味甘淡,久嚼麻舌;野
豇豆味淡有豆腥气;华山参味微苦稍麻舌;栌栏味淡稍有黏
滑感。又如山豆根与北豆根,前者味极苦有豆腥气,后者无气
味苦。青风藤和海风藤临床上常混淆,青风藤气味微苦、海风
藤气清香味辛辣。五加皮和香加皮,五加皮气微香,味微辣而
苦,香加皮气浓厚味苦有刺激感等。中药材的味与品种密切
相关,味不同首先考虑品种不同,根据药材固有的“味”,有助
于鉴别药材的真假优劣。
2昧与产地、栽培的关系
许多中药材因各地的地形复杂,气候、环境多种多样,药
农的精心培植而形成道地药材,因此各药材的“味”与产地、
气候、栽培技术密切相关。如西洋参、虽来源于同科同属同种
植物,但国产西洋参质硬粉性强,气味微淡。而加拿大、美国
产西洋参断面显得较油润,气清香、味微苦后甘甜、回味深。
又如黄芪,产于山西、内蒙者质柔韧,味甘、嚼之豆腥气浓,而
南方一些试栽品种,质硬显柴性,气味较淡。还有贝母,产于
四川、西藏、云南等地称川贝母,味甘苦,擅长润肺化痰、止
收稿日期:2004—04—18
咳;产于浙江鄞县称浙贝母,味苦,擅长清热、散结止咳。以上
表明,中药材的“味”与土壤中无机物质含量,生长过程中的
栽培技术和方法戚戚相关,同时也体现中药“味”与质量的
关系。
3味与化学成分、功能主治的关系
药材的“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成分不同其
味各异,一般说来,苦味药多含生物碱等成分,能泻能燥,如
黄芩清泻肺火,大黄泻热通便。甘味药多含多糖类、苷类、氨
基酸和蛋白质等,一般具有滋补、调和作用,如人参、黄芪滋
补元气,熟地益精补血,甘草解毒、调和诸药等。酸味药多含
有机酸或鞣质,一般具固涩作用,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五倍子
敛肠止泻,覆盆子固精缩尿等。辛味药多含挥发油或芳香性
物质,一般具发散解表、行气等作用。如紫苏解表、木香行气、
川芎行血。咸味药主要为矿物质或海产类,一般具泻下通便、
软坚散结的作用,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消疠散瘤等。
4昧与加工炮制的关系
通过炮制可使中药化学成分理化性质发生改变,改变其
药“味”。如远志用甘草水制,减其燥性,缓解苦味。药物中的
有机酸往往可因加热处理而破坏,如山楂炒炭后,约68%有
机酸被破坏,酸味改变,刺激性随之大大降低。麦芽、稻芽等
炒后香味可口,是因为其中亮氨酸和糖类产生强烈面包香
味。糖与苷元结合成苷,一些含糖苷类药物在加热处理后可
分解出大量糖。如生地制成熟地后,味由苦转甜;黄精蒸制
后,色泽黑润转甜,麻味除去。
5结语
中药材的“味”在一定的程度上可区分不同来源的品种、
产地、有效成分的有无或含量高低,以及加工炮制的程度和
质量。能够初步判断药材的真伪、优劣。所以,认真掌握中药
的每一种“味”,深入探讨其与影响药材质量因素的关系,这
对于更好地提高和发挥药材疗效、鉴别药材的真伪优劣具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
万方数据
谈中药味与品质的关系
作者: 汪秋萍
作者单位: 安吉县人民医院,浙江,安吉,313300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5,36(2)
本文读者也读过(4条)
1. 屠梅芳.李水福 防己类中药的鉴别[期刊论文]-中草药2005,36(2)
2. 许旺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草药2005,36(2)
3. 唐文富.万美华.黄熙.TANG Wen-fu.WAN Mei-Hua.HUANG Xi 方剂组织药理学新假说[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5,36(1)
4. 邱璐.瞿礼嘉.虞泓.罗春梅.韩翠丽.刘爱民.Qiu Lu.QU Li-Jia.YU Hong.LUO Chun-mei.HAN Cui-li.LIU Ai-Min
灯盏花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草药2005,36(1)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50205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