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草黄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8卷第5期2007年5月·641·
·专论·
中药现代化的思考
方圣鼎1,陈仁通2,韦壁瑜1
(1.广西梧州神农药业有限公司,广西梧州 543002;2.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中国传统医药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继承传统,走出传统,走向现代。
中医药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和复方用药,弥补了西方医学在诊治上的不足之处,这在疾病的
治疗和预防上具有导向性的作用。由于西方医学对治疗疑难症和抗衰老上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使人们对中医药需
求增加,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新医学体系将会逐步形成。从研发中药的角度,对传统中医药理论、整理和规范中药材
及中药市场、中药炮制、微量元素测定、质量控制、制剂工艺、生物技术及专利保护等方面来探讨中药现代化,实现
对传统中药的超越,把传统中药提高到现代药学的水平,能被国际社会所接纳,造福于全人类。
关键词:中药;传统中药;中药现代化
中圈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7)05—0641一06
AnoverviewonmodernizationofCh nesemateriamedica
FANGSheng—din91,CHENRen-ton92,WEIBi-yul
(1.GuangxiWuzhouShennongPharmaceuticalCo.,Ltd.,Wuzhou543002,Chinal 2.FujianProvincialInstitute
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uzhou350003,China)
Keywords:Chinesemateriam dica;traditionalChinesemateriamedica;modernizationofChinese
materiamedica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前生物药物、天然
药物和中药产业是21世纪具有发展空间的高增值产
业,传统中医药已进入到崭新的阶段。随着人们医疗
保健观念的转变及向往回归自然,中药及天然药物日
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和认可。目前全球中成药贸易额
在400亿美元以上,并且仍在以10%的速度递增。但
市场被日本、韩国、印度和泰国瓜分,其中中国仅占
5%左右的份额,其余是在国内市场消化。日本、韩国、
西欧生产的“洋中药”也抢滩中国市场,而这些原料药
可以说80%以上均来自中国。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
区近40个天然药物品种在中国注册。我国每年进口
的中成药具有上升趋势。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我
国现有4000多种中成药及中药制剂,而申请专利的
仅占国内中药申请总量的0.6%。据中国海关统计,
2005年上半年植物提取物出口额为1.45亿美元,同
比增长41:05%,占中药类商品出口总额的36.80%,
主要集中在国际上的热销商品,如绿茶、黄花蒿、芦
荟、银杏叶、葡萄籽、人参、罗汉果、水飞蓟、红曲米等
的提取物(实际上属于加工类产品),主要销往美国、
日本、中国香港、韩国和德国,所占比重达67.96%。
而2005年上半年中药类的商品出口,中药材占
46.91%,而中成药仅占17.01%,同比下降了
0.71%;2006年第1季度的情况仍然保持这个态势,
同比增长分别为21.1%及16.8%,其中植物提取物
占60.9%的优势,中成药呈下降趋势。这表明我国在
实现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尚未同国际接轨。而且目前国
内3000多家中药企业规模普遍不大,没有形成真正
的龙头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企业自主研发水平
不高,而且重复建设情况严重,造成同质化竞争,低技
术、高能耗现象严重,形成恶性浪费。加上国家对中药
产业的政策基于保护传统中药,缺乏改革与创新,应
着重提高以产品中有效成分为质量依据的导向性,营
造一个全新的创新环境,使实现中药现代化得到保
障。因医药产业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产业,随
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医药国
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传统中医药只有国际化,融
入主流社会,才能有发展机遇。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中
国传统医药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
收稿日期:2006—08—08
作者简介:方圣鼎(1935一),男,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药用天然产物化学,主要从事植物中药用成分的研究
与开发。 E—mail:sdfang@yahoo.corn
万方数据
·642· 中草菊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8卷第5期2007年5月
走出传统,走向现代,使中药及其制剂的有效成分可
以得到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合格,药效稳定、工艺合
理、标准完善,使具有最佳疗效、最大可靠性和最大安
全性的中药及其制剂被国际社会所接纳。否则,在经
济全球化的前提下,会使我国的中药企业缺乏竞争
力,最后会让“洋中药”占领中国市场。我国医药产业
在国际上的优势就是传统中药,突破口也就是实现中
药现代化。
1中药现代化的思考
1.1对中医药理论研究的思考:中医与中药无法脱
离,中医理论是中药的灵魂,中药是中医理论的躯
体,要发展中药就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完善现代中
药标准化体系。传统复方是根据辨证施治整体治疗
原则将多味中药组合起来,实际上是组合方剂,具有
一方多味,一味多成分的特征,具有多成分、多途径
和多靶点的体内作用机制。要发扬祖国的传统医药,
必须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药复方进行研究,包括
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3个方面。特别要指
出的是文献考证,古代的医学用词与现代用词差异
很大,往往要进行考证才能理解它的真实含义。同时
在传统复方中所记载的植物名称往往采用当地的俗
名,没有经过系统的鉴定,而每个历史时期也缺乏系
统的文献考证,这给考证带来了很多大困难。中药复
方的疗效都来源于人体试验和反复应用的直接观察
和经验总结,没有严格的病例选择,更没有有效成分
的定量指标,甚至有效成分都不明确,凭借患者自我
感觉及症状改变做出判断,可以说不确定的因素很
多。现代中药的理念与传统中药的理念已经有很大
的区别,在寻找药效成分的生物筛选模型上,并非从
整体动物入手,而是从基因表达、诱变和克隆(复制)
3个方面来建立测定方法[1’2]。随着对生命科学研究
的不断深入,在筛选药效成分上将会出现崭新的局
面;微量测定技术的发展,以及植物化学活性成分数
据的积累,将为寻找有效成分提供极大的方便。按照
中医先临床后实验的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对病变靶
组织中的药物成分、药物代谢成分及病理组织进行
研究,将所得的结果进行逆向追踪,可以发现是何种
植物中的活性成分发挥药效作用,再加以去粗取精,
重新组合成新的方剂,进而研发出新的药物。如日本
学者在研究甘草芍药汤的镇痉作用时,发现其中药
效成分甘草苷和芍药苷单独使用时作用不显著,当
甘草苷和芍药苷配比为2:1时,其镇痉作用最强,
恰好符合复方的配伍比例。根据这些结果可对中药
方剂进行革命性的改变,使用合理的成分组合,获得
疗效可靠、质量可控的现代中药。中医药的优势在于
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复方用药等。随着科
学技术的发展,西医也在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医
疗诊断仪器及治疗药物,这对中医药的发展有促进
作用。所以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发展中西医互补,立足
创新发展模式,来指导实践,形成中西结合和现代新
型医药学体系。
1.2对整顿和规范中药材市场的思考:中药现代化
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源头药材的标准抓起,首先要
加强中药材生产的宏观调控,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
使药材生产与市场需求一致。其次是建立完善的中
药材信息系统,用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来推动中药
资源信息化管理。主管部门应不断发布有关药材供
求的市场信息,避免盲目种植造成资源过剩而带来
的负面影响。其三是整顿中药材市场,凡是进入市场
的中药材,必须经过专业部门的鉴定,包括植物的
科、属、种、植物拉丁名以及当地的俗名、土名、习惯
用名;有条件的集散地市场,最好有地区性的植物标
本陈列室供采购者参考,并对原植物中的活性成分
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将结果作为药材的质量指标,
没有阐明活性成分的植物可采用项目招标的形式进
行研究,可暂定其主要成分为测定指标。大力推广优
质优种的药用植物,同时要建立一个管理预测系统,
建立动态监督,用信息化带动中药产业化的发展。中
药材机构要设立植物品种鉴定部门,并且要努力提
高本部门的业务水平。国家和地区所属的植物研究
所及植物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制订相关法规,并赋
予监督的责任及执法权力。对行业人员加强业务和
法规培训,使其了解并自觉遵守。加强执法人员的监
督,建立舆论监督机制。
1.3对中药传统炮制的思考:在中成药炮制领域内
一直保留着传统观念与特色,但没有跨越式的发展
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缺乏对其中有效成
分的测定,没有定量指标,就无法判断制剂的合理性
以及疗效的可靠性。目前药剂学已从简单调配发展
到现代科学理论指导的现代药剂学。制剂研究的目
的是使药物更加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便于应用与贮
存、不断提高药品的质量。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炮制概念,阐明炮制过程对有
效成分的影响,有无协同作用。长期以来中药炮制由
于缺乏有效成分的科学数据,不能衡量它的质与量,
无法确保生产每批药品的一致性。采用当今的技术
完全可以阐明中药炮制的机制,为研发新药提供信
万方数据
中草菊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8卷第5期2007年5月·643·
息。目前不少外国企业投资中国的中药饮片行业,其
主要目的是要搞清中药饮片的炮制精髓,为研发新
药获取信息。总之,中药的研究与开发不能停留在历
史经验的积累上,而脱离当今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
现实,这将导致贻误中药客观临床评价标准的制定、
药理机制的阐明,可制约质量标准制定的时机。
1.4对中药中所含微量元素的思考:以往中药中的
微量元素成分往往被忽略,认为是非药效物质,在质
控标准中作为重金属残留量立项。.早在《神农本草
经》中就收载了41种矿物药,这些矿物药的主要成
分均为矿物元素,其中很多微量元素是人体所必需
的,如铁、碘、铜、锰、锌、钼、硒、铬、氟、锡、硅、镍等。
由于其中金属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
离子,在机体内可形成多种化合物(络合物、复合
物),它们是人体酶体系中的催化剂,如钴是维生素
B,:的必需组分;碘与甲状原氨酸结合,形成具有激
素活性的甲状腺素;铬是耐糖量因子(GTF)的必需
成分;核酸中含有较高的锌、铜;镍、锰、铁等微量元
素参与并影响RNA和DNA的代谢。随着现代分析
技术的进展,中药中微量元素的研究发展迅速[3],如
阐明了何首乌具有补肾虚,恢复性腺功能,与其富含
铁和锌有关,其乌发作用与其富含锰、钙有关;羚羊
角、犀角、水牛角含锌量较高,并在人体内参与各种
含锌酶的合成。微量元素的测定对识别中药真伪有
很大的帮助,与质量评价密切相关。如优质天麻含
铷、锰量高,当归头含铜、锌量高,当归尾含铁高。中
药的特点是多组分的巧妙组合,所以在阐明中药中
的有效成分及实现质量控制方面对其中的微量元素
必须加以重视。
1.5对建立可靠的质量检测方法的思考:近10年
来,对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最
热门的话题是全息色谱图像或指纹图谱,包括薄层
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紫
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X射线衍射以及
DNA指纹图谱等。这些指纹图谱的共同点是所测的
样品都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品,可以说这种方法仅仅
是众多测定方法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检测手段[4]。
中药是一药多味,一味多成分组合的特点,再加上生
长地环境及土质的不同,使其中的化学成分有所差
异。如丹参制剂中的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以山东地
区丹参中的量最高,为0.32%,河南次之,达
0.23%,河北最低,为0.02%。同时在制备测试样品
时,即使是同一批药材,由于操作过程,也难免带入
极微量的杂质,特别是所制备的样品是多组分,而不
是单一成分,这一切都会影响所获得的指纹图谱,以
致不能完全一致,相对地也只能是近似图谱。特别是
在某些植物中的有效成分量很低,而无效成分量较
高的情况下。那么,在上述的指纹图谱中根本无法反
映出其中的有效成分。如抗癌植物长春花中的长春
新碱和美登木中的美登素等。中药制剂存放的时间
不同,所测得的指纹图谱亦会有差异。因为在混合成
分制剂中,成分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通常对于实验
有效化学组分不明确的药品,在通过指纹图谱技术
取得质量稳定性指标后,在产品有效期内,通常该指
标的RSD可达±10%,而已知有效成分的药品仅允
许为±5%。所以仅靠相似的指纹图谱来鉴定和控制
中药质量是不够的。
DNA指纹图谱在中药分类、鉴别、资源利用等
方面的应用令人感到鼓舞,并有其他鉴定技术难以
比拟的优点。但其具有局限性,它要求所测定的药材
标本越新鲜越好,而且不得经过物理和化学加工,任
何可以破坏DNA结构的处理都会使指纹图谱结果
不准确或无法使用,所以不适用于产品质量的控制。
但其可以指导实施和完善中药种植生产管理规范
(GAP),以保证各中药产地所种的药材是正品。目
前多种分析技术的联用,已成为药物分析领域里的
新热点,将各种检测手段联合使用能发挥各自的长
处。采用多种现代检测手段对药品进行监控,并作出
客观全面的评价,会得到满意的结果。笔者认为采用
GC—MS、LC—MS和MS/MS技术联用相对来说是
比较好的手段,但其中MS应采用电喷雾电离串联
质谱(ESI—MS/MS)技术,并非EI—MS技术。它们不
仅具有整体性,而且可大大减少模糊性,提高准确
性,将所获得的质谱数据从天然化合物的数据库中
的数据进行检索,可鉴定已知天然化合物,推测未知
化合物的结构,一般质谱及碎片质谱或质谱序列质
谱[5“1即可得到基本解析。这将为研究和发展天然产
物提供极大的方便。
1,6对优化革新传统中药工艺的思考:传统中药往
往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其中有效成分的量低,杂质
多,质量不稳定,能耗大,物耗大,效率低。现代中药
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制剂工艺的方法是中药走向
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优化革新和强化中药提取工艺
才能使中药制剂走出困境,实现中药现代化。提取浸
出是大多数中药制剂生产的起点,它的好坏直接关
系到中药材的利用率及后续加工和产品质量。影响
提取浸出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取决于提取溶剂对药
材细胞的渗透性、温度、压力、固体中药材的粒度(即
万方数据
中草菊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8卷第5期2007年5月
破壁率)和溶剂与中药提取原料之间的流动状态。目
前中药提取工艺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6.1传统工艺的革新:如生药粉碎技术,直接关
系到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同时与药物在体内
的生物利用度存在着密切关系。一般生药粉碎越细,
其成分溶出率越高。若利用气流粉碎、超声粉碎、超
微加工等技术,将150~200目的粉末(75肛m以下)
继续粉碎到中心粒径为5~10ym时,植物细胞的
破壁率就可达到95%,甚至更高,可获得较高的溶
出率,但杂质也会随之增加,并加大了分离纯化难
度。其他的优化革新传统工艺有气动搅拌萃取、超声
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旋流提取法、加压逆流
提取法、动态逆流萃取、微波辅助提取、半仿生提取
法、酶提取法、固相萃取、高速逆流色谱及其后来发
展起来的双向逆流色谱、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和
正交轴逆流色谱口3等。
1.6.2现有设备的改造和综合利用:如热回流萃取
改装成螺旋浆机械搅拌或气动搅拌装置回流萃取,
将大大提高萃取率。
1.6.3生物技术的渗透:生物技术包括细胞工程、
遗传工程、酶工程、植物组织培养、发酵工程,基因工
程等方面。细胞工程发展较为成熟,如人参、红豆杉、
紫草、长春花等细胞培养已取得成效;冬虫夏草发酵
产品也已工业化;利用基因工程克隆植物催化酶,可
增加中药材有效成分的量。
在分离纯化方面近年来出现了絮凝沉淀法(澄
清技术)、大孔吸附树脂法、超滤法、膜分离技术、高
速离心法、分子蒸馏技术以及各种技术的组合方法,
即两种以上的工艺联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沉降
法一大孔吸附树脂联用、超滤一大孔吸附树脂联用、吸
附澄清一高速离心一膜滤过联用和微波辅助提取一液
相色谱(或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等。分离高纯度的化
合物,现代色谱方法的应用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制
备型的高效液相色谱。由于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在
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近代超速液相色谱(U—
PLC)E8,9]和高效薄层色谱(HPTLC)[101是一种强有
力的、可靠的分析技术,已经广泛用于中药有效成分
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1.7生物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生物技术的
发展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其相关学科
及技术的进步,同时丰富了活性成分分离和分析技
术。自1939年Gautheret和White建立起植物组织
培养的基本方法后,各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以及以
细胞和组织培养为主要手段的生物技术得到迅速的
发展,并广泛用于植物繁殖及育种工作中,已成为药
用动植物开发和保护的一种新的形式及天然产物工
业化生产研究的热点。我国传统药材80%为野生资
源,由于无序盲目采挖,缺乏管理,致使原来资源充
足的物种也成为濒危种,在常用的500余种中药中,
每年总有近20%短缺。由于没有深入研究中药人工
种植及自然生长环境的条件,致使目前市场上供应
的裁培品种的品质也在退化,加上农药污染等诸多
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药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与传统中
药在质与量上都有所差异。所以应用生物技术建立
中药资源种质基因库,有利于保持优良药用种性和
培育适合各种条件的优良品种。20世纪80年代以
来,有关药用植物毛状根的研究十分迅速,除外源基
因导入植物细胞机制、植物激素生理效应外,由于以
根农杆菌转化植物细胞形成的毛状根能获得较为稳
定的培养系,且有生长速度快的优点,毛状根生物技
术诱导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与生物转化等均有很
大进展,为植物有效成分的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如
从植物毛状根中提取制备青蒿素、紫草色素、天花粉
蛋白、异喹啉生物碱、人参总皂苷、葛根素、黄芪多糖
等。目前利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生产中药活
性成分已是热门的技术领域,并已广泛使用,其中主
要用途之一是用来取代植物材料提取活性成分,包
括新药的寻找与开发。药用植物的细胞工程包含两
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生产育种或繁殖材料的细胞工
程;其二是生产药用活性成分及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的生物反应工程,包括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悬浮培养
或固定化培养。利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生产活性
成分是当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发展领域。人们还通过
改变培养基的组分、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以及基因工
程等方法来改变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代谢途
径,以增加次生物的合成量。天然产物将会在结构生
物学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于靶标结构以及
与天然小分子相互作用解析基础上的结构修饰,将
为寻找活性更高的药物提供了捷径。
1.8对中药专利保护问题的思考:中医药是中华民
族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积累。近代中医
药科技人员做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新
的创造性成果,由此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应当受到法
律的保护。在中药领域内,人们往往用新药保护思维
去申请专利保护,忽视了专利保护内容虽然是技术
性的,但其保护方式却是法律性的。所以在申请专利
时,必须用法律方式描述技术内容及保护范围,才能
获得最大范围的专利权保护。专利是要确定技术产
万方数据
中革1i5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8卷第5期2007年5月·645·
权的归属,其定义必须清晰明确,并具有垄断性即唯
一性,从根源上彻底杜绝了重复研制、重复申报和资
源浪费等问题。专利的先申请制鼓励技术竞争而不
提倡技术诀窍保护。专利保护范围远大于新药保护
范围,虽然专利公开了,却隐藏了最佳疗效的最佳配
方及制备的技术诀窍。中药专利所确认的技术保护
内容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新颖性。如中药的汤剂改
为糖浆剂是不能受到专利保护的。研发中药新药同
研发其他新药一样,可以从基础研究开始申请专利,
包括从筛选生物活性成分开始,进入有效成分的确
认,药理研究、工艺、剂型、质量控制标准、稳定性等
研究阶段;也可以随着科研的突破性发现,而随时申
请专利保护。这将避免在新药的基础研究至临床试
验完成之后,专利已经被别人抢先申报的现象,因此
专利具有超前性。
我国中药在出口到国外市场时,首先要做好专
利的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与外商进行风险投资,
共同开发中药。复方制剂的专利保护,笔者认为应突
出申请君药及制剂技术诀窍的保护。有效部位的保
护应阐明其中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量,否则专利
保护十分有限,甚至得不到保护。专利法规定“动物
和植物品种不予保护”,所以中药材可以通过新用途
或第二医疗用途来间接受到保护。中成药可以申请
剂型及组分保护。但由于两者的可变因素太多,所以
这种保护也十分有限,往往是短暂的。另外,中药炮
制方法是传统中药技术的核心,应该加以专利保护。
但由于有效成分未被阐明,也无法得到实质性的保
护。再有药品有效成分的测定,因其具有实用性,获
得专利权也容易,但要获得最大范围的专利保护却
很难。有专利权不一定就能保护其技术核心,而具有
获得以有效成分技术核心为主的最大范围的保护,
才能真正得到保护。此外,考察专利代理人的水平非
常重要,目前具体的表现不是他能否使专利申请获
得授权,而是获得了多大保护范围的专利。
目前,我国的中医药成果绝大多数未受到知识
产权的保护,致使很多中医药成果流失国外。如“救
心丹”来自中国古方“六神丸”配方,采用道地的中药
材制成,却被日本抢先申请了专利。同样情况,牛黄
清心丸被韩国申请了专利。国内中药企业为银杏叶
提取物争夺国内外市场时,有关银杏叶提取物的全
部专利被德国人锁定,而其原料银杏叶70%从我国
进口,结果德国和法国的银杏制剂不仅占领了国际
市场,而且还进入了中国市场,对国内的银杏叶企业
造成了冲击。我国科学家研发的青蒿素,也由于过早
地将初期研究结果公布于众,致使国外药物企业在
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发,结果国际市场被瑞士占领,而
我国只成为原料供应地。
目前美国大约有3000~5000个中药专利,日
本就占1/3,真正属于中国的却很少。当务之急是加
大对中药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尽快制定相应的
措施与法规,要力争把以有效成分为核心的专利技
术融入到新的标准中去,从而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
将药效成分、中医药特色技术、老中医的经验处方等
都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之列,形成“捆绑”式专利保护,
这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鼓励研制者开发与创新药
物,有利于保护几千年来传统中医药的宝贵遗产,这
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一个重要任务。
2发展趋势与展望
进入21世纪,中药产业已进入崭新的阶段。由
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医学上将形成结合医学新的
医学模式,传统中医药将是重要且不可缺少的角色。
采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药和天然药物日益受到国
际上广泛重视。东方传统医药学,推拿按摩及针灸疗
法等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成立了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传统医学和民间医学)
中心,它的开发模式与目前沿用模式刚好相反,一种
天然产物,如果在民间被广泛应用,并有悠久的历史
支持其安全性,就可直接进入I期甚至Ⅲ期临床试
验,然后再研究其生理和药理效应、作用机制和毒性
作用,这符合中医用药模式,即先临床后实验的逆向
追踪。由于西方医学对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的效果不
尽如人意,使人们对中医药的需求增加,中西医优势
互补的医学体系将会逐步形成。生物芯片、蛋白组学
技术及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的发展已为中药现代化
研究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它可作为大规模地从传
统中药寻找药物作用的靶标,用以筛选中药及其复
方制剂中的有效成分,从基因水平鉴别中药材质量,
评价药物毒性,从而研究开发出别具特色的现代
中药。
中医的“辨证施治,因人而异”与现代功能基因
学研究不谋而合,通过基因研究将有助于破解中医
药治疗疾病的奥秘。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科
学家将会基本掌握人类生命图谱,研究中药对疾病
相关基因的作用,最终将揭示中医药的作用机制。
21世纪天然产物的研究模式将会发生根本性
的改变。研究材料不再依靠天然植物,而是大部分被
生物技术培育的材料所取代,生物技术将会在中药
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万方数据
·646· 中草菊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8卷第5期2007年5月
21世纪多糖的研究将会成为科学家关注的焦 国,突破口在于中药现代化,这也是必然趋势。也只
点。随着分离测定微量多糖等相关技术的开拓,将会 有现代化中药才能走向世界,被国际社会所接纳,造
推动植物中活性多糖的研究,使它在预防与治疗疾 福于人类。21世纪是世界制药工业充满生机和剧烈
病,以及延缓衰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竞争的世纪,要积极提倡并鼓励自主研究与创新、开
21世纪由于制剂学的发展,包括制剂的控释、 发与应用,实现对传统中药的超越,把我国的传统中
缓释、靶向、高生物利用度和固体分散体技术的发 药学提高到现代药学的水平。
展,将极大地促进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包括提高产品 References:
原料中有效成分的纯度,有效成分的质量控制,以及 口1羹塞焉妻。点五=[岛.笺慧。0笞嚣怒;。:瑟怒:
成品模式将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平台。纳米技术与药 200]:
。 。。
学结合所产生的纳米药学是21世纪崭新的前沿科 [2]DevlinJP·HighT roughputScreening:TheDiscoveryof
学㈨。用纳米技术开发的纳米药物具有一系列独特 1Bj。ihoa。ctiv㈣eS7u弛⋯8[M]·N。”Y。‘k:M8”1
D。k。8‘P“6一
的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纳米中药是针对中药方 [3]DengGY.Advancesinstudiesonthemicroelementfrom
剂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纳米技术处理,赋予传统中药詈蔷蓄:写嚣裂:絮kin。嗍·。∥’n甜打吼砌胁引中医
以新的功效。一味普通中药牛黄加工到纳米级水平, [4]FDAGuidanceforIndustry.Botanicaldrugproducts[J].
其理化性质和疗效会产生惊人的变化,具有极强的 [。]釜糍RGe.gi讹ster,,,s20。0。:兰焉6.Z,篙笔:^础。g,[M].s。。
靶向作用。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am的Diego:AcademicPress,1995.
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可解决中药的溶解性能、不良反 嘲篱DN。T。,YS。in,zkX纛。篁翟0≥瓮磊黧耋鬻.删””咧
应、生物利用度、功效及时效性等问题。此外,随着宇 [7]C。。XL.Isol。fi。。T。h。i懈。。dApp纨。fi。。ofHigh—spF。d
宙空间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利用宇宙空间研究中 Cou”terCurre眦Chromatography(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及
药种质问题。对植物生理活性成分的研究不断深入, [8]裂黧。‘鬻’EB.eijuin91。,:。C:竺:。竺8‘磊言8釜三瓮鲫ph,
将有力地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在继承传统中医药(UPLC)[J]·LC/GCNorthAmerica,2005(Suppl):8—14·
精髓的基础上,中成药原料提取与精制技术将会不 嘲萎鬻。huPALcD’i,;警篓三:i。V。li”deile,celochia。。R。。V。.[J]Th.8Lcus/eGocf
断优化革新,与化工分离和传质的强化技术,以及生 NorthAmerica,2005(Suppl):15—21.
物技术相结合的新一代的提取分离方法将逐步取代 u叫羹2Efor,S。chodib。l。iAT.LSctat[J]ion.ar三y苏雾麓三芝=:葛::
传统的工艺。 23(5):458—469.
中国具有传统医药及植物资源的优势,应该在 Llu誓u11erR,}LNan。osu.spen。si,ons.”?“n“h钯?“?幻“u1”
国际中药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才不愧是中药大 。。pectfo,th。f。t。。。[J].Ad。DrugDeli。R㈨2001.47:3.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为了加强中成药研究、开发、生产、使用、管理等环节和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创好药,做好药,用好药”,促进中药新药研发
与中成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定于2007年8月16~19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中华中医药
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主办,《中成药》杂志社和解放军第211医院协办。参会的优秀论文
将在《中成药》杂志上优先发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文内容:1.中药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与合理用药;2.中药新剂型、新工艺与中药现代化;3.中药新药研发、生产与注
册管理;4.中药(复方)质量控制和方法评价;5.其他相关内容。
二征文要求:来稿未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过;内容真实i数据可靠;综述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研究论文一般不
超过3000字;所有稿件请用E—mail投送(E—mail:pharm302@126.com)。投稿截止日期为2007年6月30日。
三 报到时间:2007年8月16日会议时间:8月17~19日
四 会议地点:哈尔滨市凯莱商务酒店(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257号)
五会务费:600元/人
六联系方式:地址:北京西四环中路100号 邮编:100039 解放军302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
联系人:袁海龙,肖小河 E~mail:pharm302@126.com
电 话:010—66933322’669333246 5传 真:010—63879683
手机:13911583851(肖小河),13501202387(袁海龙)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
万方数据
中药现代化的思考
作者: 方圣鼎, 陈仁通, 韦璧瑜, FANG Sheng-ding, CHEN Ren-tong, WEI Bi-yu
作者单位: 方圣鼎,韦璧瑜,FANG Sheng-ding,WEI Bi-yu(广西梧州神农药业有限公司,广西,梧州
,543002), 陈仁通,CHEN Ren-tong(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3)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7,38(5)
被引用次数: 4次
参考文献(11条)
1.Rubenstein K;Coty C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Redefining the Mission 2001
2.Devlin J P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The Discovery of Bioactive Substance 1997
3.Deng G Y Advances in studies on the microelement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1992(01)
4.FDA Guidance for Industry Botanical drug products 2000(156)
5.Siuzdak G Mass Spectrometry for Biotechnology 1995
6.Rossi D T;Sinz M W Mass Spectrometry in Drug Discovery 2001
7.Cao X L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及应用 2005
8.Swartz M E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 2005(zk)
9.Jerkovich A D;LoBrutto R;Vivilecchia R V The use of acquity UPLC in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2005(zk)
10.Reich E;Schibli A Stationary phase for planar separationsplates for modern TLC[外文期刊] 2005(05)
11.Muller R H Nanosuspensions as particulate drug formulations in therapy:Rationale for development
and what we can expect for the future[外文期刊] 2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李连达 试论中药现代化与中药西化[期刊论文]-中医杂志2008,49(4)
2. 肖培根.肖小河 21世纪与中药现代化[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2000,25(2)
3. 徐翔.龚瑛.XU Xiang.GONG Ying 发达国家中药质量标准和我国的中药现代化[期刊论文]-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6,40(3)
4. 张希成 关于中药现代化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2008,28(10)
5. 武志昂.毕开顺 中药现代化与药品技术评价[期刊论文]-中国新药杂志2006,15(16)
6. 刘明言.元英进.朱世斌 中药现代化进展[期刊论文]-中草药2002,33(3)
7. 张卫东.ZHANG Wei-Dong 中药现代化研究新思路——天然药物化学与生物学研究相结合[期刊论文]-中国天然药
物2008,6(1)
8. 梅全喜.曾聪彦.Mei Quan-xi.Ceng Cong-yan 试论中药现代化与中药安全性[期刊论文]-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9,7(2)
9. 蔡宝昌.CAI Bao-chang 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措施与相关思考[期刊论文]-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
10. 柴振平.马国静.白亚灵.曹伟敏 论中药现代化的利与弊[期刊论文]-黑龙江医药2010,23(5)
引证文献(4条)
1.单利.王玉丽.杨美燕.高春生.梅兴国.杨明.赵毅民 基于流化床顶喷技术的巴戟天寡糖胶囊成型工艺研究[期刊论
文]-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09(2)
2.苏珊 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期刊论文]-环球中医药 2008(5)
3.芦青.夏翚 中药房建设初探[期刊论文]-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9(9)
4.王建华.方俊 膜分离材料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材料导报 2008(5)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70500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