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ies on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SOP) for Alismaplantago-aquatica

川产泽泻规范化种植(SOP)研究



全 文 :·药材·
川产泽泻规范化种植 ( SOP)研究
王书林 ,李应军

(四川省中药学校 ,四川 峨眉  614201)
摘 要: 目的 为了规范川泽泻种植加工 ,使川泽泻生产达到优质高产无公害的标准 ,与国际接轨 ,使中药走向世
界。 方法 通过对川泽泻产区的种植历史、生态环境、种质资源、良种选育、川泽泻指标性成分及活性成分的检测。
结果 改变了产区传统生产中存在的不足 ,形成了川泽泻规范化种植规程。 结论 通过规范化种植生产出来的川
泽泻具有优良的品质。
关键词: 规范化种植 ;优质无公害 ;种质资源 ;活性成分
中图分类号: R282. 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2) 04 0350 04
Studies on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 SOP) for Alisma plantago-aquatica
WANG Shu-lin, LI Ying-jun
( Sichuan TCM Schoo l, Emei Sichuan 614201, China)
Abstract: Object  To study the standa rd opera ting procedure ( SO P) fo r 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
so as to make its high quali ty , high yield and public nuisance f ree, and correspond to international stan-
da rds, then enter into w o rld market. Methods  The histo rical culture, essential eco logical envi ronment,
species resources and seed selection fo r the plant w ere investig ated, the content of index components and
activ e components in the plant was determined. Results  The tradi tional cul tural manner was improved
and SOP for the plant w as set up. Conclusion  The plant cul tured under SO P is excellent.
Key words: s 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 SO P) ; high quality and public nuisance f ree; species re-
sources; activ e composi tions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 Alisma orientale
( Sam. ) Juzep. 的球茎 ,性味甘、寒 ,归肾、膀胱经 ;
具有利小便、清湿热的功效 ;主要用于小便不利 ,水
肿胀满、泄泻尿少 ,痰饮眩晕 ,热淋涩痛 ,高血脂症。
川泽泻的功效及临床需求决定道地产区的发展。
1 川泽泻在传统种植技术基础上的规范化种植
( SOP)体系
川泽泻为川产道地药材之一 ,为临床常用中药。
主产地为川西平原的彭山、都江堰、崇州 ,以彭山为中
心 ,具有传统的种植历史及娴熟的种植技术。传统种
植技术追求的是优质高产;而规范化种植则要求既优
质高产且无公害。川泽泻优质的标准是含有富量的三
萜类化合物且品质稳定 ;高产要求是 3 750 kg /hm2
干物质 ,实现纯收入 15 000元 /hm2 kg以上 ;无公害
是指干物质内重金属和农残的含量符合国际惯例 ,目
的是为中药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 1 川泽泻和建泽泻的比较研究: 泽泻效佳用大 ,
而我国泽泻只有两大品系 ,二者的比较研究见表 1。
表 1 川泽泻与建泽泻的比较
名 称 基 源 主产地   形 态特 征叶 柄 内轮花被片 外轮花被片
川泽泻 泽泻 Al isma plantago-
aquatica Linn
四川
彭山
叶柄多呈整齐的三束排
列 (俗称三棱子、三子 )
平展 ,扁圆形 ,先端
有不规则粗齿
卵圆形 ,显著比
内轮花被片小
建泽泻 [1] 东方泽泻 A. or iental is
( Sam. ) Juzep
福建 叶柄整齐而不呈三束排列 (为圆形或椭圆形 )
微凹 ,倒卵形 ,
先端全缘
卵形 ,比内轮花被片
长、或等大、稍小。
1. 2 野生泽泻的调查研究: 为了确切鉴定川泽泻 栽培种的来源 ,根据历史和文献考证 ,我们终于在四
·350·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2年第 33卷第 4期
收稿日期: 2001-10-31基金项目: “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 99-929-01-07)作者简介:王书林 ( 1951-) ,男 ,四川仁寿县人 ,四川省中药学校校长 ,副主任中药师 ,研究生 ,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四川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专家顾问团成员 ,全国中医药职教学会副理事长 ,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世界科学名人 ,长期从事中药教育、研究工作 ,先后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奖励 ,现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6项 ,主编出版教材 2部。 Tel: ( 0833) 5522265
E-mai l: sh ulin@ LS-public. cninfo. net
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境内找到了大片野生泽
泻。同时移植在示范区繁殖 ,经鉴定 ,证明了它就是
川泽泻的种源。人工栽培的川泽泻是由这种野生泽
泻栽培驯化而来 ,成为川泽泻系四川道地药材的重
要证据。
1. 3 种源研究:对川泽泻和建泽泻种质资源的初步
研究 ,得出川泽泻与建泽泻是不同基源的植物。因为
它们在植物形态上有显著的区别 ,而且在地理分布
上差距也大。 按《中国植物志》第八卷泽泻科泽泻属
分种标准反复鉴定川泽泻原植物应是泽泻 Alisma
plantago-aquat ica Linn; 建泽泻原植物是东方泽泻
A. oriental is ( Sam. ) Juzep; 野生泽泻是川泽泻的
演化物 ,其原植物为泽泻 A. plantago-aquatica
Linn。
1. 4 川泽泻的栽培特点、优势和规范化种植
( SO P)体系:川泽泻在众多的川产道地药材中 ,是
栽培最简便 ,生产周期最短而最讲究种植技术的品
种。所谓栽培最简便 ,是它在前茬水稻收割后即可免
耕栽种 ;周期短是指一般处暑前后栽插 ,冬至前后即
可收获 ,大田生长期 120 d左右。因此泽泻的前茬种
水稻 ,后茬还可种小麦或油菜 ,形成了水田一年种
“三季”作物提高经济效益的格局 ;而种植技术的讲
究却在选育种、育苗和田间管理环节。在产区药农传
统种植技术的基础上 ,实施现代规范化种植
( SO P) ,其核心在于两点:一是要确保种植基地水、
土、气达到绿色标准 ,即: 水含砷≤ 0. 1,汞≤ 0. 001,
铅≤ 0. 1,镉≤ 0. 005 (单位: mg /L ) ;土壤含砷≤ 25,
汞≤ 0. 50,铅≤ 300,镉≤ 0. 30,六六六≤ 0. 50,滴滴
涕≤ 0. 50 (单位: mg /kg ) [2 ] ,才能确保收获的泽泻
达到国际惯例所要求的无公害标准 ;并要求运输、加
工、储藏环节规范化 ,才能确保商品不被污染 ;二是
选种、育苗及田间管理环节规范化 ,才能达到泽泻生
物产量高和药材质量好的要求。
2 川泽泻生态环境研究
彭山川泽泻规范化种植 ( SO P)基地 ,符合绿色
食品要求的生态环境标准 [2 ]。
2. 1 彭山县泽泻基地地理环境状况:彭山县位于四
川盆地中偏西 ,地势平坦 ,海拔高度在 400 m左右 ,
土质结构粘重 ,系含有机质较丰富而带粘性的水稻
土。境内公路四通八达 ,交通方便 ,通讯畅通 ,无污
染源。
2. 2 彭山县地理气候条件:泽泻主产区彭山县谢家
镇生长期 6~ 12月的平均气温为 18℃ 左右 ,最低
为 4. 5℃左右。泽泻宜生长于气候温和的地方。植
株对晚秋霜寒的反应灵敏 ,如栽培在气候寒冷 ,降霜
期早的地方 ,则生长期缩短。球茎与地上部分不能充
分发育 ,产量低。
泽泻为沼泽植物 ,必须种于水田中 ,一般栽培于
潮田或冬水田中。 以湿润丰富的气候为宜。 彭山县
6~ 12月的降雨量为 800多毫米 ,平均相对湿度为
81% 。泽泻宜浅水灌溉 ,水深则土湿、水温低 ,不利于
生长发育。 其需水深度是随地上部分生长的快慢、高
低而增减 ,一般幼苗期是随幼苗的生长逐渐加深 ,移
栽后 ,前期逐渐加深 ,后期逐渐放浅、放干。彭山县的
地理气候等条件均具有川泽泻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3 川泽泻优良品种培育的研究
3. 1 提纯复壮试验:为了对川泽泻良种繁育进行研
究 ,提高品质 ,解决种子提纯复壮问题 ,在基地示范
区设计了多项试验因子 ,经传统良种繁育方法、规范
化繁育方法及其交叉等进行对比试验 ;在种植密度
上又作了密植与稀植两种尝试。获得成功后 ,再拟定
了“川泽泻良种繁育技术标准”将同样课题分别下发
给多组农户大田作业推广 ,结果获得了“田间单株选
种标准一致”的同样成功 ,从而为川泽泻品种提纯复
壮奠定了基础。
3. 2 川泽泻早熟种的繁育技术
3. 2. 1 泽泻种早熟 ,能抢占有利时节 ,传统种植中
种子是发展泽泻的瓶颈 ,规范化种植的方法是:冬季
选留种茎 ,将健壮无病的三棱种茎假植田中 ,覆盖地
膜防冻 ,保温以促使早发芽 ,待立春前后分芽移植 ,
再用地膜覆盖 ,当泽泻成活后即喷施植物生长刺激
素。 到 5月中旬植株开花 , 6月上旬种子便成熟 ,及
时收获 ,供当年育苗用种 ,获得了早熟种繁育的成功
经验。
3. 2. 2 传统方法良种的繁育:按传统方法进行种茎
的贮存 ,对移植密度作处理: 稀植、双株稀植、密植。
与前一种方法不同之处 ,是没有用地膜覆盖 ,分芽移
植时间选定在 2月中旬 ,没有喷生长刺激素 ,待到 6
月中旬才开花 , 7月上旬种子才成熟。收获时育苗季
节已过 ,种子只能贮存供下年育苗用种。
设计的处理措施是成功的 ,达到了试验的目的。
种子成熟早 ,能赶上当年 6月底育苗用种。传统的
繁育措施 ,不能使种子提早成熟。良种繁育无论是早
熟、中熟、晚熟的 ,密植处理的植株 ,比稀植处理的生
长良好 ,种子产量高 ,其原因初步分析是密植植株叶
片均近直立向上生长 ,叶的两面均能受到阳光照射 ,
光合作用增强 ;基部侧芽少 ,种子成熟较一致。稀植
植株叶片多向四周平展生长 ,只有叶面受光 ,叶背完
·351·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2年第 33卷第 4期
全背光 ,光合作用较弱 ,侧芽多 ,种子成熟很不一致。
4 川泽泻大田移植 ,管理技术标准的研究
4. 1 川泽泻育苗技术标准的研究
4. 1. 1 苗床整地: 按照水稻育秧苗床整地标准 ,进
行翻、耙、平整、作畦。这是彭山川泽泻种植技术中唯
一进行土地翻耕的田间作业。
4. 1. 2 播种:早熟种与晚熟种均分别进行不同播种
期育苗试验 ,从 6月 25日起至 7月 25日 ,重复设
置两组因子 ,分 4次播种。
无论早熟与晚熟种育苗的播种期 ,试验证明均
不宜晚于 7月中旬 ,否则种子发芽率低、苗太小。无
论早熟与晚熟种育苗的播种期也不宜过早 , 7月 5
日以前播种 ,苗龄长 ,种苗太大 ,抽苔率高 ,会影响球
茎质量与产量。早熟种子与晚熟种子的发芽率无显
著差异 ,早熟种子幼苗期长势差于晚熟种子 ,后期却
无显著差异。
4. 2 大田整地:彭山县谢家镇川泽泻 GAP示范基
地采用免耕栽培。其前作为水稻 ,收刈后立即灌水进
行栽种 ,将稻秆铺设稻茬两侧 ,自然腐烂以作肥用。
4. 3 移栽: 苗龄在 35~ 50 d左右 ,苗高 10~ 13
cm,有 5~ 8片真叶的矮、壮秧苗即可拔起移栽。移
栽宜选阴天或下午天气阴凉时进行 ,秧苗移栽应栽
正栽稳 ,以浅栽为宜。栽太深 ,发叶慢 ,球茎不成球形
而长不大 ;栽过浅 ,易被风吹水浮 ,缺窝 ,减少产量。
移栽的行株距 ,视各地的气候及土壤肥力而定: 一般
为 30 cm× 30 cm或 26 cm× 33 cm ,每穴一苗 ,并可
在田边地角密植几行预备苗 ,以作日后补苗用 ,川泽
泻每公顷约移栽 12 000~ 15 000株。
4. 4 田间管理
4. 4. 1 补苗:泽泻秧苗栽后极少死亡 ,但有些会被
风吹水浮 ,应立即重栽或补苗。 在第一、二次中耕除
草时也应当注意补苗。
4. 4. 2 中耕除草: 一般与追肥结合进行 3~ 4次。
苗转青后 ,进行第一次除草 ,并将行间铺设的稻杆翻
转 ,以促其快速腐烂。 每次追肥前先排浅田水 ,拔除
杂草 ,然后施肥 ,晒田 1~ 2 d,再灌水加深。
4. 4. 3 追肥: 追肥宜早进行 ,栽后 2个月内 ,每隔
15~ 20 d施肥 1次 ,施 3~ 4次为宜。 施以速效肥
料 ,畜粪尿 11 250~ 22 500 kg /hm2 ,第一次宜少 ;第
二、三、四次逐步增加。第一、二次还可配合施些尿
素、混合肥 ,用量 75~ 150 kg /hm2。 第三、四次可掺
和腐熟油饼粉。用量 300~ 375 kg /hm2 ,促进球茎膨
大。最后 1次追肥应在霜降前。
4. 4. 4 排灌:移栽后 ,田间要保持浅水灌溉 ,前期田
水一般保持水深 3 cm左右 ,后期限制在 3~ 5 cm
为宜。采收前的 1个月内 ,可视泽泻生长发育情况
逐步进行排水至完全干、晒田 ,以利球茎生长和
采收。
4. 4. 5 摘芽去苔:植株出现抽苔现蕾 ,并萌发许多
侧芽 ,为减少无益的营养消耗 ,保证药材质量和产
量 ,结合中耕及时摘除花苔和侧芽。 必须从茎部折
断 ,不留茎桩 ,以免侧芽再继续产生。
5 川泽泻虫害防治的研究
5. 1 泽泻缢管蚜 Rhopalosiphum nymphaeae Linne
虫体为黑色 ,多聚集在幼嫩叶片背面和叶柄上 ,吸食
液汁。 7~ 8月在苗期严重为害 , 9月初至 10月上旬
生长期内又随时发生。 受害轻的植株矮小 ,叶片萎
黄 ;重的枯萎而死 ,甚至全田无收。防治方法: 应着重
在苗期限量喷施乐果或烟草水防治。育种期为害 ,可
割除受害花苔烧毁。
5. 2 银纹夜蛾 Plusia agnata Staudinger幼虫白天
潜伏在叶背 ,晚上和阴天多在叶面取食。防治方法:
用 90% 晶体敌百虫 1 000倍液 [3 ]。
6 川泽泻指标性成分及活性成分研究
6. 1 川泽泻干燥块根成分主要为三萜类化合物 ,泽
泻醇 A ( alisol A)、泽泻醇 B ( alisol B)、泽泻醇 A
乙酸酯 ( aliso l A monoaceta te )、泽泻醇 B乙酸酯
( a lisol B monoacetate)、表泽泻醇 A ( epi-alisol A)
以及泽泻醇 C乙酸酯 ( aliso l C aceta te)等 [4 ]。
6. 2 含量测定 ( HPLC法 )
6. 2. 1 仪器: WATERS-51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6. 2. 2 色谱条件: 色谱柱: NOV A-PAK C18 ( 3. 9
mm× 15 cm ) ; 流动相: 乙腈-水 ( 6∶ 4) ;流速: 0. 8
mL /min; 柱温: 35℃ ;检测波长: 208 nm。
6. 2. 3 标准曲线: 精密称取泽泻醇 B乙酸酯对照
品 ,分别配成浓度为 0. 026, 0. 052, 0. 104 mg /mL
的甲醇溶液 ,各进样 5μL,按色谱条件测定 ,以峰面
积为纵坐标 ,进样量为横坐标作图 ,二者呈良好的线
性关系 ,回归方程为: Y= 2. 724× 105X - 1120, r=
0. 999 8。
6. 2. 4 样品测定:精密称取样品粉末 (过 80目筛 )
0. 5 g ,准确加甲醇 20 mL,超声波提取 20 min,滤
过 ,即为供试品溶液 ;另外 ,精密称取泽泻醇 B乙酸
酯对照品 2 mg ,加甲醇溶解并定容至 50 mL,即为
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各进样 5μL
按色谱条件测定 ,外标法计算泽泻醇 B乙酸酯
含量。
7 结果
·352·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2年第 33卷第 4期
通过川泽泻道地产区彭山谢家镇科技示范区试
验 ,结果表明:川泽泻和建泽泻的基源是不同的 ,弄
清了川泽泻基源 ;在川泽泻种质繁育研究上 ,形成了
科学的繁育技术 ,提早了种子的成熟时间 ,满足了川
泽泻生产的用种要求 ;川泽泻比建泽泻的生产周期
更短 ;更能充分利用土地 ,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 ;
所形成的免耕种植和稻草还田生产技术 ,是一种高
效的生产措施 ,是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的措施 ;对川泽
泻常见病虫害和有效成分作了一定的研究 ,但仍需
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 丁景和 .药用植物学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5.
[ 2 ] 皮广洁 ,唐书源 .农业环境监测原理与应用 [M ] .成都:成都
科技大学出版社 , 1998.
[ 3]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 . 中国药用植物栽
培学 [M ].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91.
[4 ] 陈发奎 . 常用中草药有效成分含是测定 [M ]. 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 , 1997.
产地和季节对滇白珠木脂素苷含量的影响
马小军 1 ,赵 玲* ,赵玉娟* * ,杜程芳 1 ,郑俊华 1 ,陈新滋 2
( 1. 北京大学药学院 天然药物学系 , 北京  100083; 2. 香港理工大学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 )
摘 要: 目的 研究产地和季节对滇白珠木脂素苷 ( LG) 含量的影响 ,为开发提供依据。 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色谱柱为 Kromasil C18 ( 0. 4 cm× 25 cm ) ,流动相为甲醇 -乙腈 -水 ( 30∶ 5∶ 65) ,波长 220 nm,外标法。结果  LG含
量在滇白珠内分布规律是: 根> 茎> 叶 ,只有楚雄林下样品茎高于根。 采自海南、广东、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的 9
个地点的样品中 ,根中 LG含量 ( mg /g ) 最高的是海南 2. 15,其次是贵州 2. 00,云南楚雄和昆明样品仅 1. 42和
1. 44。根中 LG含量在 9月 (果期 )以前仅 1. 438 mg /g ,比 11月低 24. 4%。结论 海南和贵阳样品 LG含量最高 ,
但结合生物量考虑 ,选云南大理和广西金秀的资源更合理。 不同季节滇白珠 LG含量变化规律是: 花期 ( 6~ 7月 )
和果期 ( 8~ 9月 )根中含量较低 ,因此采根应避免花果期。而茎则花果期含量较高 ,故采茎应选花期。如采收全株
8月最适宜。
关键词: 滇白珠 ;木脂素苷 ;高效液相色谱
中图分类号: R282. 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2) 04 0353 03
Content of lignan glycosides inGaultheria leucocarpa var. yunnanens is in different
productive area and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period
M A Xiao-jun
1
, ZHAO Ling, ZHAO Yu-juan, DU Cheng-fang
1
, ZHEN G Jun-hua
1
, CHEN Xin-zi
2
   ( 1. Depa rtment o f Na tural Medicines, School o f Pharmaceutica l Science, Beijing Univ 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 Depar tment of Applied Biolog y and Chemica l Technolog y , Hongkong Polytechnic Univ ersity , Hongkong , China)
Abstract: Object  To study the content of lignan g lycosides ( LG) in Dian Bai Zhu [Gaultheria leuco-
carpa var. yunnanensis ( Franch. ) T. Z. Hsu& R. C. Fang ] from dif ferent productiv e a rea and g row th peri-
od, 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 r development of the plant. Methods  The LG content in Dian Bai Zhu w as
determined by HPLC with Kromasi l C18 column ( 0. 4 cm× 25 cm ) , mobile phase is methanol-acetonit ri le-
w ater ( 30∶ 5∶ 65) , determinant w aveleng th is 220 nm. Results  The dist ribution o f the LG content in
most plants w as roo t> stem > leaf. The only LG content in Chuxiong samples is stem > root. The com-
parison of the LG content in nine samples f rom Hainan, Guangdong , Yunnan, Guizhou and Chongqing
suggested tha t the LG content in the roo t o f the plant f rom Hainan was the highest , 2. 15 mg /g; the LG in
sample f rom Guizhou w as the second, 2. 00 mg /g; the LG in samples from Chuxiong and Kunming is the
least as 1. 42 mg /g and 1. 44 mg /g , respectiv ely. The LG content in roo t w as 1. 438 mg /g befo re Septem-
ber w hich w as less than that in November by 24. 4% . Conclusion  The taking resources f rom Dali , Yun-
nan and Jinx iu, Guangxi as medicine a re appropriately considered thei r biomass, though the LG content in
the plants f rom Hainan and Guiyang was the highest. The plant roo t should be ha rv ested af ter September,
·353·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2年第 33卷第 4期
收稿日期: 2001-08-06作者简介:马小军 ( 1958-) ,男 , 1982年 1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 ,并于北京大学药学院博士后出站 , 1999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晋升研究员 ,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 ,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栽培和资源研究 ,已发表论文约 70篇 ,主编或参加编写专著多部。
* 2000年毕业实习生* * 中国林科院森林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