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ti-diabetic mechanism of alkaloids in Coptis chinensis

黄连生物碱抗糖尿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全 文 :黄连生物碱抗糖尿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邹晨辉, 申竹芳Ξ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 北京 100050)
摘 要: 黄连为中国传统中药, 药理作用广泛, 应用历史悠久。现代药理学研究新发现其具有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
症的作用, 其有效成分为多种生物碱。对黄连及其生物碱抗糖尿病整体实验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
提出阐明黄连生物碱作用的分子靶点及相关机制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黄连; 生物碱; 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 2861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4) 11 附 2 04
An ti-d iabetic m echan ism of a lka lo ids in Cop tis ch inens is
ZOU Chen2hu i, SH EN Zhu2fang
( Inst itu te of M ateria M edica, Ch inese A cadem y of M edical Sciences and Pek ing U nion M edical Co llege,Beijing 100050, Ch ina)
Key words: Cop tis ch inensis F ranch. ; a lkalo id; d iabetes
  糖尿病在中医属于消渴病的范畴, 历代医书记载了大量治
疗消渴病的中药及方剂, 现代研究人员根据古方, 开发了很多
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和单味药。很多中药方剂都含有黄连或
其主要成分黄连生物碱。黄连属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药用
其干燥根茎, 主要有效成分为多种生物碱。濮社班等[1 ]对同样
条件下生长的不同黄连植株中的黄连生物碱含量进行了比较,
发现其个体之间差异较大, 其中最高的是小檗碱 (berberine) ,
又称黄连素, 占 6188%~ 13164% ; 其次为巴马汀 (palm atine)
占 1128%~ 2112%、药 根 碱 ( ja tro rrh izine ) 占 0177%~
1132%、表小檗碱 (ep iberberine) 占 0142%~ 0191%、黄连碱
(cop tisine)占 0142%~ 0185% , 还有一些含量更低的如甲基
黄连碱(w o ren ine)和木兰碱(m agnoflo rine)。由于这些生物碱
都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 因此统称黄连生物碱。
1 黄连及其生物碱治疗糖尿病总体效果评价
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 黄连及其主要有效成分生
物碱对于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各种症状具有明显效果。
111 黄连及有效成分: 陈其明等[2, 3 ]在黄连及其生物碱药理
作用的动物实验方面做过系统而详尽的研究, 归纳起来, 有
以下几个方面: 黄连水煎剂和小檗碱都可以降低正常小鼠的
血糖, 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小檗碱可以对抗注射葡萄糖
或肾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 还可以使正常小鼠肝脏和膈肌糖
原含量降低, 并抑制以丙氨酸为底物的糖原异生作用。对于
注射四氧嘧啶或自发形成的糖尿病小鼠, 小檗碱可以降低其
血糖并改善糖耐量异常。此外, 还发现小檗碱具有降低小鼠
血清胆固醇、抑制二磷酸酰酐 (AD P) 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
积, 也提示小檗碱在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方面具有应用
前景。通过建立高脂饮食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观察了小檗碱
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 小檗碱能够显著增强大
鼠的胰岛素敏感性, 其作用强度与二甲双胍相似, 同时还能
提高大鼠的肝糖原含量[4 ]。何浩等[5, 6 ]则从自由基损伤晶状
体DNA 的角度探讨了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酶保护剂小
檗胺 (小檗碱的结构类似物)对于防治糖尿病白内障的意义。
112 含黄连的中药复方: 千金黄连丸 (黄连、生地) 原载唐代
孙思邈的《千金方》中, 谢明智 [7 ]参考该方的治则和组方制成
了金芪降糖片, 并对其进行了较系统的药理学研究。发现金
芪降糖片的主要药理学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改善糖代谢,
可降低类型É 型和Ê 型糖尿病动物的高血糖, 且降血糖的维
持时间较长; 改善糖耐量; 促进肝糖原合成; 降低血乳酸 [8 ];
缓解动物的脂质代谢异常; 明显改善胰岛素抗性, 恢复机体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还有一定的增强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的
功能[9 ], 并预测可能有益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金
芪降糖片在 1992 年被批准上市, 在随后的临床应用中进一
步证实了其降血糖和血甘油三酯的作用 [7 ]。叶菲等[10 ]选用
黄连与黄芪、女贞子、麦冬配伍组成复方, 也显示了较好的降
血糖作用。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能够明显降
低血糖和调节血脂[11 ]。糖尿宁 (小檗碱、生大黄、肉桂) 具有
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抗性, 调节血脂和抗氧化的作
用[12 ]。糖复康 (黄连、黄芪、首乌) 也有防治糖尿病及其血管
并发症的疗效[12 ]。
2 黄连生物碱治疗糖尿病潜在的分子靶点
211 葡萄糖代谢: 一些研究表明, 黄连生物碱对于影响细胞
糖消耗有着类似于胰岛素的直接作用。殷峻等 [13 ]观察了小檗
·附 2·      中草药 Ch inese T radit ional and H erbal D rugs 第 35 卷第 11 期 2004 年 11 月        
Ξ 收稿日期: 20042012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0209037)
作者简介: 邹晨辉 (1974—) , 男,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 2002 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中药抗糖尿病药理学。
T el: (010) 63165194 E2m ail: zch@ imm. ac. cn3 通讯作者 T el: (010) 83172669
碱对H epG2 细胞作用, 结果提示小檗碱的降糖作用部分是通
过增加肝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来实现的, 与二甲双胍类似, 是
不依赖于胰岛素的独立作用结果。小檗碱不但可以增加脂肪
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 还用动态的方法观测脂肪细胞对于外
源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发现其在小檗碱的作用下有明显提
高[14 ]。陈其明等[2 ]观察到小檗碱对正常动物和四氧嘧啶糖尿
病动物都有明显降血糖作用, 认为其兼有磺酰脲类和双胍类
化合物特点。小檗碱还可以提高大鼠的肝糖原含量 [4 ]。
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增加, 这是一个表象, 可以将其视
为葡萄糖代谢增加和糖原分解释放减少净作用的结果。其中
涉及到很多环节分子水平的变化, 这些生物大分子都有可能
成为黄连生物碱作用的靶点。归纳起来, 比较重要的生物大
分子有以下几个[15, 16 ]: (1) 葡萄糖运载体 (GLU T ) 是肌肉、脂
肪等胰岛素敏感组织细胞膜上的特异性从胞外向胞内转运
葡萄糖的蛋白, 这种蛋白在细胞膜上数量的多少, 以及是否
能在受到外界刺激 (例如胰岛素的作用) 时被充分激活从胞
浆移位到细胞膜上参与葡萄糖的转运, 直接影响细胞对于葡
萄糖的摄取, 可以说是细胞消耗葡萄糖的第一个关卡。(2)葡
萄糖酵解和 K rebs 循环中各代谢步骤中的酶: 酵解和 K rebs
循环是使葡萄糖最终氧化变成水和二氧化碳并产生能量物
质 (A T P)的重要生物化学过程。涉及的酶很多, 但其中有几
个限速酶影响到整个反应链的速度, 例如: 位于胞浆中的己
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以及线粒体中的柠檬酸
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 Α2酮戊二酸脱氢酶等。(3)肝糖原分
解过程中的酶, 如果能抑制分解酶的活性, 就有助于减少肝
糖向血液的输出从而降低血糖。而糖原分解的第一个步骤就
是由糖原磷酸化酶催化的, 因此这个酶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药
物作用研究靶点。(4)一些能感受细胞能量缺乏的蛋白激酶,
如AM PK, 此酶可以在运动时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
并且在能量缺乏时增加氧化产能的反应。
212 脂质代谢: 一些针对小檗碱或含小檗碱中药复方的药
效研究都观察到了小檗碱有助于改善糖尿病大鼠模型或病
人的脂质代谢紊乱, 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 并预
测可能对于防止心血管的并发症有帮助[2, 7~ 9 ]。另外的研
究[4 ]则只观察到了小檗碱的轻微地、不明显地改善脂质代谢
的现象。但还有几则临床应用小檗碱给予糖尿病人降脂治疗
的短篇报道则给出了较为肯定的结论。
脂质代谢紊乱对机体影响很大, 甚至是造成糖尿病人胰
岛素抵抗的直接原因。现在已经明确发现, 循环系统中游离
脂肪酸 (FFA )浓度增加就足以导致肝组织的胰岛素抵抗, 肌
肉组织中甘油三酯的堆积也可以导致该组织的胰岛素抵抗,
如果胰岛 Β细胞中甘油三酯过多则会损害其分泌胰岛素的
功能[15 ]。
在影响脂质代谢的大分子中, 比较重要的有 [15 ]: 合成代
谢转录因子 SR EBP21, 此因子可以使产生脂肪合成酶系的
相关基因表达增加; 受AM P 激活的蛋白激酶 (AM PK) , 这
种酶在细胞内部能量缺乏时被激活, 使下游的酶磷酸化, 从
而增加脂肪氧化减少脂肪合成, 而且还能对 SR EBP21 起到
抑制作用; 乙酰 COA 羧化酶 (A CC) , 它就是一个AM PK 的
底物, 被磷酸化后失活, 从而使脂肪合成停止。
213 炎症因子: 一些炎症因子对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起着
重要的作用, 从起初的肿瘤坏死因子 (TN F2Α) 和白介素26
( IL 26) , 到后来的脂联素、抵抗素等。在肥胖者的脂肪组织细
胞中 TN F2Α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与胰岛素水平呈正相
关, 如果体重下降, 其表达水平亦随之减少; TN F2Α能调控
很多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从而作用于脂肪的摄取和代
谢。TN F2Α的净效应是增加脂解, 减少脂肪的合成, 增加了
FFA 向循环系统的释放, 同时它还能抑制 GLU T 蛋白的基
因表达, 下调细胞内 GLU T 的含量, 以及削弱胰岛素信号传
导通路[17 ]。总之, TN F2Α是引起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
同样, 在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 IL 26 的含量也增加, 其增
加肝细胞甘油三酯的输出, 减少脂蛋白脂肪酶 (L PL ) 的含
量, 增加 FFA 的输出, 导致胰岛素抵抗[18 ]。
C 反应蛋白 (CR P) 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非特异性的
炎症因子, 是急性时相反应的标志物。而急性时相反应与Ê
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有着直接的关系 [19 ]。很
多证据表明, CR P 已经成为Ê 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预测因
子[20 ]。由于脂肪细胞分泌的 TN F2Α和 IL 26 是刺激肝脏合成
CR P 的主要因素, 因此检测血清 CR P 水平可以成为衡量
TN F2Α和 IL 26 浓度高低的一个间接的方法。
目前尚未见到直接研究黄连生物碱作用于炎症因子报
道。但有人在研究黄连及小檗碱抗炎症机制的时候探讨过其
对 IL 21 和 TN F 的影响。郝钰等[21 ]发现小檗碱能抑制 IL 21
和 TN F 激活的内皮细胞与多形核白细胞 (PM N ) 的黏附, 拮
抗这 2 种细胞因子的作用, 并能下调由 IL 21 和 TN F 诱导的
HUV EC 表面 ICAM 21 分子的高表达, 同时可以减少 TN F
诱导的 PM N CD 18 表达增多。王利津等[22 ]也发现黄连解毒
汤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对 IL 21 的生成有抑制作用。
214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细胞代谢中时刻存在着氧化反
应, 产生大量的自由基, 适当浓度的自由基对于激发细胞功
能, 抵抗细菌、病毒的攻击, 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一旦细胞中
的某些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发生了障碍, 过多聚集的自由基就
会攻击细胞内蛋白、膜脂、核酸等重要生命活动所需的分子,
造成细胞功能的障碍, 严重时可以引起细胞的凋亡。Ê 型糖
尿病后期出现的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 向É 型糖尿病转变的
过程, 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胰岛 Β细胞的凋亡。
现在有证据表明, 增高的 FFA 对于 Β细胞会产生毒
性[17 ] , 而一些细胞因子如 IL 21、TN F2Α、IFN 2Χ也促使 Β细胞
的凋亡[23 ]。共同的作用机制诱导了一氧化氮合酶 (NO S) 的
产生, 从而合成了大量的自由基分子NO , 而NO 会损害 Β细
胞的DNA , 并通过还尚不明确的机制, 使细胞凋亡。此外, Ê
型糖尿病人胰岛 Β细胞持续地分泌胰岛素需要线粒体旺盛
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产生A T P, 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活性氧
自由基[24 ]。这些自由基如果得不到清除, 则会逐渐损伤线粒
体, 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诱导 Β细胞的凋亡。
很多研究都发现了小檗碱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功
        中草药 Ch inese T radit ional and H erbal D rugs 第 35 卷第 11 期 2004 年 11 月      ·附 3·
能。黄连解毒汤对红细胞的自氧化和 H 2O 2 所致的氧化均有
显著的抑制作用, 并有一定的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活性 [22 ]。金
昔陆等[25 ]发现小檗碱结构类似物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清除
羟基自由基。N aoko 等[26 ]认为小檗碱对于地塞米松诱导的
鼠胸腺细胞的凋亡有抑制作用。席刚明等 [27 ]发现小檗碱可
以增加小鼠全脑缺血后海马 CA 1 区 bc122 基因的表达, 降低
Bax 基因的表达, 从而减少凋亡的发生。小檗碱可以减少脂
质过氧化物生成, 提高谷胱甘肽 (GSH )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
酶 (SOD ) 活性[28 ]。何浩等[5 ]观察到了小檗胺能参与清除活
性氧自由基并保护 SOD、CA T 及 GSH 2Px 等清除自由基的
酶类, 使它们的活性维持更长的时间。孙翠梅等 [29 ]在研究同
属黄连生物碱的巴马汀的药理作用时发现它可以降低脑缺
血组织中NO 的含量, 从而保护缺血组织。
215 细胞 K+ 离子通道和细胞内 Ca2+ 浓度: 胰岛 Β细胞分
泌胰岛素的机制与其细胞膜上的 K+ 通道和细胞内 Ca2+ 浓
度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当 Β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时,
就通过 Β细胞膜上葡萄糖运载体 2 (GLU T 2) 向细胞内转运
并通过糖酵解和 K rebs 循环过程产生A T P。升高的A T P 浓
度则特异性地关闭A T P 依赖型的 K+ 通道, 从而引起 Β细胞
膜的去极化, 继而引起细胞外 Ca2+ 的流入和细胞内源性
Ca2+ 的释放。细胞内 Ca2+ 浓度的上升就可以使含有胰岛素
的分泌囊泡从内质网向细胞膜转移并将胰岛素释放到胞外。
磺酰脲类降糖药物就是通过作用于胰岛 Β细胞膜 K+ 通道上
的磺酰脲受体 (SU R 1) , 引起 K+ 通道的关闭而起到促进胰
岛素分泌的药理作用的。
目前, 一些研究表明小檗碱能够阻断心肌细胞对A T P
敏感的 K+ 通道[30 ] , 其结构类似物也是一种肝细胞 K+ 通道
的阻断剂[31 ]。但是有报道[3 ]表明小檗碱未能增加正常小鼠
的胰岛素分泌, 也不增加给葡萄糖负荷后的胰岛素释放。所
以, 小檗碱是否同样能作用于 Β细胞的与胰岛素分泌密切相
关的 K+ 通道, 效果是否也是其阻滞剂, 仍是一个未知的课
题。此外, 有研究[32 ]观察到小檗碱有减少平滑肌细胞内Ca2+
浓度的作用, 假设他们也作用于胰岛 Β细胞, 降低胞浆中的
Ca2+ 浓度的话, 则会对胰岛素的分泌产生抑制作用。澄清这
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阐明胰岛细胞是否是黄连生物碱作用
的靶点之一。
3 黄连生物碱治疗糖尿病研究的设想
现在对黄连生物碱抗糖尿病药理作用的探讨还主要停
留在观察其对各种糖尿病病症的改善程度上。具体的分子机
制, 虽然已经有不少人做了一些工作, 但还处在刚刚开始的
阶段, 且推测居多, 有明确结论的鲜见。黄连中含有多种生物
碱, 目前针对小檗碱和巴马汀的研究较多, 对于其他生物碱
的研究少见报道。
随着国际上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各种分子生物学研究
广泛开展, 发现引起糖尿病的机制越来越复杂, 而且各种因
素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在这种背景下, 如果评价一种药物还
仅仅停留于表象的观测, 就有可能发现同一种药物如果在不
同糖尿病模型中使用会产生相差甚远甚至截然相反的实验
结果。黄连生物碱作用靶点和具体作用机制的探讨, 还几乎
是一片空白的领域。
4 结语
阻碍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现在尚无很好
的方法能阐明中药单一成分作用和多成分共同作用的关系,
因此很难被西医的用药理念所接受。但是中药也很难放弃本
身的特色, 即中医方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是综合作用的体
现。黄连生物碱为解决这一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尝试对象,
其成分清楚, 各成分药理作用类似, 单用或合用最后的实验
结果应该比较接近。如果以此入手, 便于从实验结果发现规
律, 总结关系, 为今后复杂成分的中药方剂的归纳分析奠定
一个良好的基础。
References:
[ 1 ] Pu S B, Xu H X, Zhang Y H , et a l1 Individual difference of
grow th condition and alkalo id con ten t of Ch inese go ldth read
(Cop tis ch inensis) [J ]1 Ch in T rad it H erb D rug s (中草药) ,
1999, 30 (5) : 37523771
[ 2 ] Chen Q M , X ie M Z1 Studies on the hypoglycem ic effect of
Cop tis ch inensis and berberine [J ]1 A cta P harm S in (药学学
报) , 1986, 21 (6) : 40124061
[ 3 ] Chen Q M , X ie M Z1 Effects of berberine on b lood gluco se
regu lation of no rm al m ice [J ]1 A cta P harm S in (药学学报) ,
1987, 22 (3) : 16121651
[ 4 ] Gao C R , Zhang J Q , H uang Q L 1 Experim en tal study on the
insu lin2sensit ivity2increasing effect of berberine in insu lin re2
sistan t rat models [J ]1 Ch in J In terg ra ted T rad it Ch in W est
M ed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1997, 17 (3) : 16221641
[ 5 ] H e H , Zhang J P, Zhang C Y1 T he p reven tive effect of
berbam ine on diabetic cataract and the change in activity of
SOD , CA T , and GSH 2Px [J ]1 Ch in J B iochem M ol B iol (中
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 1998, 14 (3) : 30423081
[ 6 ] H e H , H e H Y, Zhang J P1 Effect of berbam ine on DNA
dam ageörepair and cataractogenesis of diabetic cataract in2
duced by ST Z [J ]1 Ch in J B iochem M ol B iol (中国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物学报) , 1998, 14 (3) : 30023031
[ 7 ] X ie M Z1 Pharm aco logical action of Ch inese herbal m edicine
fo r an tagon izing diabetes m ellitu s [J ]1 Ch in J In terg ra ted
T rad it Ch in W est M ed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1, 21
(4) : 31823201
[ 8 ] Shen Z F, X ie M Z, L iu H F1 T he effects of J inqi H ypo2
glycem ic T ab let on b lood gluco se in experim en tal an im als
[J ]1 T rad it Ch in D rug R es C lin P harm acol (中药新药与临床
药理) , 1996, 7 (2) : 242261
[ 9 ] Shen Z F, X ie M Z, L iu H F1 T he effects of J inqi H ypo2
glycem ic T ab let on lip idem ia, insu lin resistance and imm uno2
logical function in experim en tal an im als [J ]1 T rad it Ch in
D rug R es C lin P harm acol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 1997, 8
(1) : 232251
[ 10 ] Ye F, Shen Z F, X ie M Z1 Effect of Cop tic ch inensis and its
p rescrip tion on b lood gluco se in experim en tal an im als [J ]1
Ch in J E xp T rad it M ed F orm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1999, 5 (3) : 232261
[ 11 ] L u F E, L eng S H , T u Q N , et a l1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H uanglian jiedu decoction and berberine on gluco se
and lip id m etabo lism s in type Ê diabetic rats [J ]1 J
H uaz hong U n iv S ci T ech—H ea lth S ci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2, 51 (6) : 66226651
[ 12 ] Chen G Y1 D evelopm ent of tradit ional Ch inese m edicinal
p roduct fo r treatm en t of diabetes m ellitu s [J ]1 Ch in J N ew
D rug s (中国新药杂志) , 2000, 9 (7) : 44824511
[ 13 ] Yin J , H u R M , T ang J F, et a l1 Gluco se2low ering effect of
berberine in v itro [J ]1 A cta U n iv M ed S econd S hang ha i (上
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 2001, 21 (5) : 42524271
[ 14 ] Zhou L B, Yang Y, T ang J F, et a l1 T he effects of berberine
on gluco se m etabo lism in adipocyte [J ]1 A cta U n iv M ed S e
cond S hang ha i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 2002, 22 ( 5) :
·附 4·      中草药 Ch inese T radit ional and H erbal D rugs 第 35 卷第 11 期 2004 年 11 月        
41224141
[ 15 ] D avid E M 1 N ew drug targets fo r type Ê diabetes and the
m etabo lic syndrom e [J ]1 N atu re, 2001, 414 (13) : 82228271
[ 16 ] Graem e I B, Kenneth S P1 D iabetes m ellitu s and genetically
p rogramm ed defects in b2cell function [J ]1 N atu re, 2001,
414 (13) : 78827911
[ 17 ] Peter A 1 T he adipocyte in insu lin resistance: key mo lecu les
and the impact of the th iazo lid inediones [J ]1 T rend s E n2
d ocrinol M etab, 2003, 14 (3) : 13721451
[ 18 ] C laire M S, M itchell A L 1 Resistin and obesity2associated in2
su lin resistance [J ]1 T rend s E nd ocrinolM etab, 2002, 13 (1) :
182231
[ 19 ] W ang X L , L u J M , Pan C Y1 Serum C2reactive p ro tein lev2
els in sub jects w ith varying gluco se to lerances and effect of
acarbo se in terven tion [J ]1 Ch in J E nd ocrinol M etab (中华内
分泌代谢杂志) , 2003, 19 (4) : 25422561
[ 20 ] L i X J , W u Y H 1 Is diabetes m ellitu s an inflamm ato ry dis2
ease [J ]1 Ch in J E nd ocrinol M etab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
2003, 19 (4) : 25122531
[ 21 ] H ao Y, Q iu Q Y, W u J , et a l1 Effect of berberine on IL 21 o r
tumour necro sis facto r induced po lymo rphonuclear leucocyte2
endo thelium adhesion [J ]1 Ch in J P a thop hy siol (中国病理生
理杂志) , 2000, 16 (7) : 58525871
[ 22 ] W ang L J , Xu Q 1 A nti2ox idative activity of H uanglian J iedu
T ang, a tradit ional Ch inese recipe [J ]1 J Ch ina P harm U niv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2001, 32 (1) : 512531
[ 23 ] D iane M , L uis V , Ch ristophe B1 Β2Cell death during p ro2
gression to diabetes [J ]1 N atu re, 2001, 414 (13) : 79227981
[ 24 ] M ichael B1 B iochem istry and mo lecu lar cell b io logy of diabet2
ic comp lications [J ]1 N atu re, 2001, 414 (13) : 81328201
[ 25 ] J in X L , Shao Y, W ang M J , et a l1 T etrahydrop ro toberber2
ines inh ib it lip id perox idation and scavenge hydroxyl free rad2
icals [J ]1 A cta P harm acol S in (中国药理学报) , 2000, 21 (5) :
47724801
[ 26 ] N aoko M , M asah iro Y, To sh iyuk i U , et a l1 Inh ib it ion of
thymocyte apop to sis by berberine [J ]1 B iochem P harm acol,
1997, 53: 1315213221
[ 27 ] X i G M , Yu D Z, Fan H Y, et a l1 Effects of berberine on
neuronal apop to sis related gene after global cereb ral ischem ia
in m ice [J ]1 S troke N erv D is (卒中与神经疾病) , 2001, 8
(6) : 32323251
[ 28 ] W u J F, L iu S L , Pan X X, et a l1 P ro tective effects of
berberine on ischem ic in ju ry in cu ltu red rat co rtical neurons
[J ]1 Ch in P harm acol B u ll (中国药理学通报) , 1999, 15 (3) :
24322451
[ 29 ] Sun C M , Sun S G, H uang Z X1 Experim en t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L 2TH P on NO conten t in focal ischem ic cerebral
t issue of rats [J ]1 J B ra in N erv D is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
2001, 9 (2) : 772791
[ 30 ] W ang Y X, Zheng Y M , Zhou X B1 Inh ib ito ry effects of
berberine on A T P2sensit ive K+ channels in cardiac m yocytes
[J ]1 E u r J P harm acol, 1996, 316: 30723151
[ 31 ] L i J M , Cui G Y, L iu D J , et a l1 Effects of N 2m ethyl
berbam ine on delayed ou tw ard po tassium curren t in iso lated
rat hepatocytes [J ]1 A cta P harm acol S in (中国药理学报) ,
1998, 19 (1) : 242261
[ 32 ] Cao J W , L uo H S, Yu B P, et a l1 Effects of berberine on
in tracellu lar calcium concen tration in smoo th m uscle cells of
gu inea p ig co lon [J ]1 A cta P hy siol S in (生理学报) , 2000, 52
(4) : 34323461
红树植物红茄 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何 磊, 王友绍, 王清吉Ξ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1)
摘 要: 对红树植物红茄 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进行综述。红茄 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萜类化合物、甾族
化合物和一些烃类及脂肪酯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菌、杀虫、抗牛痘病毒、抗脑心肌炎病毒等药理活性, 是一种
具有研究和开发价值的海洋药用植物。
关键词: 红茄 ; 抗肿瘤; 抗牛痘病毒
中图分类号: R 282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4) 11 附 5 03
Chem ica l con stituen ts and pharmacolog ica l activ it ies of mangrove R h izop hora m ucrona ta
H E L ei, W AN G You2shao , W AN G Q ing2ji
(Guangdong Key L abo rato ry of M arine M ateria M edica, Sou th Ch ina Sea Inst itu te of O ceano logy,
Ch inese A cadem 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1, Ch ina)
Key words: R h iz op hora m ucrona ta L am 1; an t itumo r; an t i2vaccin ia viru s
  红树植物是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
物, 全球共有 24 科 30 属 83 种之多[1 ]。红茄  R h iz op hora
m ucrona ta L am 1 是红树科 (R h izopho rance ) 红树属 (R h i2
z op hora L 1) 的一种药用红树植物, 在我国台湾省分布较多,
大陆分布较少, 非洲东岸、印度、马来半岛、菲律宾和澳大利
亚等地均有分布。红茄 一般为大灌木或乔木, 生长于海岸
淤泥中滩, 单独或与其他红树科植物混生, 是一种具有独特
药用功能的红树植物; 除此之外, 红茄 的叶子具有很高的
营养价值, 可作为饲料。在印度, 红茄 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药
用植物, 树皮熬汁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收敛剂, 当地居民用来
        中草药 Ch inese T radit ional and H erbal D rugs 第35 卷第11 期2004 年11 月      ·附5·
Ξ 收稿日期: 2004201214
基金项目: 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 (2001CCA 0 4700)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KZCX32SW 2216, KZCX32
SW 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