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腺梗 莶的化学成分研究 (Ⅱ )
高 辉 1 ,李平亚 2 ,李德坤 3 ,杜晓平 4
( 1. 华北煤炭医学院 药学系 ,河北 唐山 063000; 2. 吉林大学新民校区基础医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3. 天士力集团
中药研究所 ,天津 300402; 4. 唐山市中医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莶草为菊科 莶草属植物 ,一年生草本 ,分为
莶 Siegesbeckia oriental is L.、 腺 梗 莶 S.
pubescens Makino及毛梗 莶 S. glabrescens Maki-
no。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学者从中分离了 40余种二
萜类化合物 ,主要是贝壳杉烷 ,海松烷型二萜类化合
物 ,具有抗炎、降压、舒张血管、抗疟、抗生育、免疫抑
制和抗菌等生理活性 [1 ]。已报道了从腺梗 莶中分
离了 3个化合物 [ 3] ,本文将继续报道 4个化合物。
1 仪器与材料
原料采自吉林省抚松县 ,原植物由吉林大学药
学 院生 药 室 张竟 敏 主 任 鉴定 为 腺 梗 莶
S. pubescens Makino。
仪器: Kof ler显微熔点测定仪 (未校正 ) ; 5DX-
FJ型红外光谱仪 (美国 Nico let ) ; V G-Quat t ro串联
质谱仪 (英国 VG公司 ) ; Bruker ARX-300型核磁共
振仪 ,以 TM S为内标。柱、薄层色谱硅胶 G、 H: 青岛
海洋化工厂生产 ( 100~ 200, 200~ 300, 400目 ) ;显
色剂: 10% H2 SO4-EtO H溶液。
2 提取与分离
将药材粉碎 ,用 95%乙醇回流提取 3次 ,减压
回收乙醇得浸膏 ,将乙醇浸膏用甲醇-水 ( 1∶ 10)分
散 ,溶解 ,依次经氯仿、乙酸乙酯萃取。氯仿部分经硅
胶柱色谱分离 ,氯仿 -甲醇 ( 10∶ 0~ 10∶ 1)洗脱 ,得
到化合物Ⅱ和Ⅲ ,氯仿-丙酮 -水 ( 7∶ 3∶ 1,下相 )洗
脱 ,再经氯仿 -甲醇 ( 20∶ 30)洗脱 ,得化合物Ⅰ和Ⅳ。
3 鉴定
化合物Ⅰ : 白色针状结晶 , mp 139℃~ 140℃
( MeOH)。溶于氯仿、甲醇。分析 13 CNM R及 1 HNMR
确定分子式为 C29 H48O。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呈阳性 ,推测为甾体化合物。将化合物Ⅰ与豆甾醇标
准品同板薄层展开 ,采用 3种不同展开剂 ,二者 Rf
值均一致。故鉴定化合物Ⅰ 为豆甾醇。
化 合物 Ⅱ : 白 色粉 末 , mp 71 ℃~ 72 ℃
( M e2O)。 溶于氯仿、乙酸乙酯 ,不溶于水。 EI-M S:
480 [M ]+ ,结合 1 HNM R, 13 CNM R谱确定分子式为
C32H64O2。 IRνKBrmax cm- 1: 1 735(> C= O) , 1 191, 1 178
为一酯带 , 2 848( -CH2-)。 EI-M S m /z: 480 [ M ]+ ,
452 [ M - 2CH2 ]+ , 424 [ M - 4CH2 ]+ , 396 [M-
6CH2 ]
+
, 340 [M - 8CH2 ]
+ 。将该化合物与化合物Ⅲ
比较 ,相对分子质量多出 112,为 8个 -CH2-。IR确定
为酯 ,推测化合物Ⅲ为廿四酸辛酯 [2 ]。 1HNM R( CD-
Cl3 )谱给出 δ7. 27 (-OH) , 4. 05 ( 2H, t ,αH) , 2. 29
( 2H, t ,α′H) , 1. 61( 2H, br. ,β H) , 1. 26( 4H, br. )和
0. 88( 6H, t , 2CH3 )。 13 CNM R( CDCl3 )谱: δ179. 0(>
C= O ) , 64. 1( C-1′)、 34. 4( C-2′) , 31. 9( C-2) , 29. 7
~ 25. 0( C-3-23, C-3′~ 6′) , 22. 6( C-7′)和 14. 1( C-
24)。 进一步鉴定化合物Ⅱ为廿四碳酸辛酯 ,为首次
从该植物中获得。
化合物Ⅲ : 白色粘状固体 , mp 70℃~ 70. 5℃
( M e2O)。易溶于氯仿、乙醚 ,难溶于水。 EI-M S给出
分子离子峰 369 [M+ 1 ]+ 。结合 1HNM R, 13CNMR谱
确定分子式为 C24 H48O2。 EI-M S中 m /z: 341, 313,
285, 257分别为 [M - 2CH2+ 1 ]+ , [M - 4CH2+
1 ]
+ 、 [M - 6CH2+ 1]+ 和 [M - 8CH2+ 1 ]+ 。 IRνKBrmax
cm
- 1: 1 706(> C= O ) , 2 918( -O H) ,示有 -COOH,
2 849( -CH2-) , 2 930( -CH3 ) ,无其他信号 ,因此化合
物可能为饱和脂肪酸类。 1HNMR( CDCl3 )谱给出
δ7. 27( -O H) , 2. 36( 2H, t ,αH) , 1. 64( 2H, br. ,β H) ,
1. 26( 4H, br. )和 0. 87( 3H, t)。13 CNMR( CDCl3 )谱:
δ179. 0( -COOH) , 33. 8, ( C-2) , 31. 9( C-3) , 29. 6~
29. 0( C-4~ C-21) , 24. 7( C-22) , 22. 9( C-23)和 14. 1
( C-24)。进一步鉴定化合物Ⅲ为廿四碳酸 ,为首次
从该植物中获得。
化合物Ⅳ : 白色片状结晶 , mp 250℃~ 251℃
( M eOH)。 分析 1HNMR, 13 CNMR确定分子式为
C20H32O4。易溶于甲醇、吡啶 ,微溶于水。 分析
1
HNMR、 13 CNMR确定分子式为 C20 H32O4。 该化合
物 13 CNM R ( C5D5N )谱给出二十个碳号 , 其中
δ180. 0为羰基信号 ,δ67. 1, 70. 6为两个连氧碳信
(下转第 602页 )
·597·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第 34卷第 7期 2003年 7月
收稿日期: 2002-08-12
a-卵清蛋白 ( 45 000) b-碳酸酐酶 ( 30 000) c-胰蛋白酶抑制剂
( 20 100) d-溶菌酶 ( 14 300) e-抑肽酶 ( 6 500) f-胰岛素 B
链 ( 3 500) g-胰岛素 A链 ( 2 500)
a-ov albumin ( 45 000) b-carbonic anhydrase (30 000)
c-paren zyme inhibi tant ( 20 100) d-lys ozym ( 14 300)
e-aprotinin ( 6 500) f-insulin B ( 3 500) g-insulin A ( 2 500)
图 2 标准相对分子质量曲线
Fig. 2 Curve of standard molecular weight
浓度高的样品在 HPLC上吸收峰面积也大 , 3批样
品测得含量依次为 96. 09% , 97. 11% , 94. 22% ,
RSD分别为 0. 44% , 0. 50% , 0. 69% ( n = 3)。 与
SDS-PAGE结果呈大致平行关系。
表 1 3批蜂毒素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n= 9)
Table 1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melittin
in three groups ( n= 9)
批号 样品 /mg 纯度 /% RSD /%
20020209 12. 00 90. 58 1. 01
20020314 11. 00 91. 45 1. 06
20020521 10. 10 89. 75 1. 17
3 讨论
由于蛋白质的迁移率与相对分子质量成相关关
系 ,因而可以用 SDS-PAGE法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
子质量。对于相对分子质量小于 15 KD的小分子多
肽 ,浓度越高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其分辨率越
高 [5 ]。 蜂毒素系小分子多肽 ,本实验采用了 20%浓
度的凝胶 ,使各组分获得良好分离 ,避免某些蛋白质
迁移不规则而导致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误差 ;银染
法对于单一蛋白质条带 ,能检出的蛋白质最低量为
2 ng ,其灵敏度较考马斯亮蓝法约提高了 100倍 [6 ] ,
适于检测样品蛋白的单一性。 故高浓度的 SDS-
PAGE结合银染法 ,对分离小分子多肽 ,具有高度准
确性和分辨能力。
在蛋白质类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纯度检测中 ,单
以一种方法进行 ,往往难以得到准确结果 ,习惯上采
用两种以上的方法 [6 ]。 SDS-PAGE扫描所测得的含
量略低于 HPLC结果 ,主要是由于电泳条带略有弥
散 ,在截取有效面积时有所损失 ,导致结果偏低。 将
SDS-PAGE与半定量分析系统配合使用 ,可以在获
取样品相对分子质量信息的同时较准确地测定样品
含量 ,其检测结果与 HPLC接近 ,且两者的检测结
果之间具有平行关系。 因此 ,本研究在已有蜂毒素
HPLC质控方法的基础上 ,建立了 SDS-PAGE法用
于蜂毒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与 HPLC法比较 , SDS-PAGE虽然检测结果的
准确性及灵敏度略低 ,但一次电泳可同时完成 10个
样品的上样检测 ,效率高且操作简便 ,实验成本低
廉 ,因此 ,就蜂毒素等小分子及其相关产品的质控而
言 ,采用 SDS-PAGE法是基本可行的。
References:
[1 ] Barbara ECB. New meth ods of isolation bee venom pepi tide
[ J ]. Anal B iochem , 1981, 116: 48-52.
[2 ] Habermann E. Bee and wasp v enom [ J] . Science, 1972, 177:
314-322.
[3 ] Liu L, Ling C Q, Hu J H, et al . Isolation, purif ication and
determinat ion of melit tin f rom bee v enom [ J] . Acad J Second
Mil Med Un iv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 2001, 22( 7): 609-611.
[4 ] Ausubel F, Bren t R, Kings ton R, et a l. Shor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 iology (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 ) [M ]. Bei jing:
Science Press, 1998.
[5 ] Guo R J. Technique of Electrophresis (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 )
[M ] . Bei jing: Science Press , 1999.
[6 ] Xia Q C. Technique and Development of Protein Chemist ry (蛋
白质化学研究技术与进展 ) [M ] . Bei jing: Science Press ,
1999.
(上接第 597页 )
号 ,结合 1HNMR,初步认为符合贝壳杉烷型四环二
萜类化合物的谱学特征 [4 ]。δ67. 1、 70. 6提示为连有
羟基的伯碳和叔碳信号 ,分别确定为 C-17位和 C-
18位信号。 1 HNMR( C5D5N )谱给出δ4. 43( 1H, d,
J= 10. 8 Hz, H18-Ha ) , 4. 40 ( 1H, d, J= 10. 8 Hz,
H18-Hb) , 4. 02( 1H, d, J= 10. 8 Hz, H17 -Ha ) , 3. 99
( 1H,d, J= 10. 8 Hz, H17-Hb) , 3. 66( 1H, s, H-16)和
1. 12( 3H, s, C20-CH3 )等信号。该化合物与文献 [3 ]对
照基本一致 ,故鉴定该化合物为对映-16αH, 17, 18-
二羟基-贝壳杉烷 -19-羧酸。
References:
[1 ] Wu W, Gao H, Wang L J, et al .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Siegexbackia pubescens [ J ]. Spec W ild Econ Anim and Plant
Pes (特产研究 ) , 1999, 22( 4): 46-48.
[2 ] Gao H, Li Y, Li D K, et al .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 ituents
f rom Siegesbackia pubescens [ J ]. Chin Trad it Herb Drugs
(中草药 ) , 2002, 33( 6): 495-496.
[3 ] Xiong J, Ma Y B, Xu Y L. Di terpenoids f rom Sieg esbackia
pubescens [ J] . Phytochem istry , 1992, 31( 3): 917-918.
[4 ] Gao H, Li P Y, Li D K. The s tud y and application of kauran
tet ranuclear di terpene compounds by 13CNM R [ J] . Ch in J
Magn Resonance (波谱学杂志 ) , 2000, 17( 4): 335-342.
·602·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第 34卷第 7期 2003年 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