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微波萃取在中药提取和分析中的应用



全 文 :物对他们的毒性则很小, 叶子的提取物则没有任何毒性。通
过对蝗虫成虫拒食红茄 不同部位的提取物的研究表明, 其
树枝和木髓的提取物中含有较高的拒食素, 树干木头部分中
含量很少, 而树叶部分则基本不含拒食素。研究结果表明, 红
茄 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杀虫剂资源。
214 抗 SFV (Sem lik i fo rest virus) 活性: 通过小鼠体内试验
发现红茄 的树枝提取物对 SFV 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树枝提取物对 SFV 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 (EC50)为 6 ΛgömL ,
半数引起细胞病变浓度 (CC50) 为 110 ΛgömL , 树枝提取物
[ 31125 m gö(kg·d) ]可以使 40% 的小鼠生命延长 518 d。根
部提取物对 SFV 的EC 50为 15 ΛgömL , CC50为 111 ΛgömL , 而
在 31125 m gö(kg·d) 的质量浓度下, 可以使 10% 的小鼠生
命延长 117 d [15 ]。
215 其他药理作用: 红茄 的树枝提取物通过动物体内试
验证明, 还具有抗新城疫病毒、抗牛痘病毒和抗脑心肌炎病
毒的作用[16~ 18 ]。另外, 作为传统的民间用药, 红茄 可以用
来治疗出血、血尿症、心绞痛和糖尿病等。
3 结语
红树植物红茄 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药用植物, 其化学成
分主要是多糖、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 其中含量较多的
为萜类化合物; 红茄 具有抗艾滋病、抗菌、杀虫、抗牛痘病
毒、抗脑心肌炎病毒等药理活性与其含有多糖、萜类和甾类
等化合物密切相关。红茄 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之间的构
效关系仍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如日本学者报道的红茄 中的
多糖具有抗艾滋病的作用, 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而其他
的起药理作用的物质也不清楚。目前, 国际上大多把红茄 
作为建筑材料或燃料进行采伐, 忽略了其环境价值和药用价
值。红茄 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药用资源, 应该加大对其的保
护和研究工作, 使之得到更合理的应用。
References:
[ 1 ] L in P1 T he m edicinal m angrove p lan ts from Ch ina [J ]1 J
M arine D rug s (海洋药物) , 1984, 3 (4) : 452511
[ 2 ] P rem anathan M , Kath iresan K, Yam amo to N , et a l1 In v itro
an ti2hum an imm unodeficiency virus activity of po lysaccharide
from R h iz op hora m ucrona ta [J ]1 B iosci B iotechnol B iochem ,
1999, 63 (7) : 1187211911
[ 3 ] W eissm ann G1 Chem ical study of m angrove bark [J ]1
H olz roh2w erkst, 1985, 43 (12) : 5181
[ 4 ] Gangu ly S N , Sircar S M 1 Gibberellin s from m angrove p lan ts
[J ]1 P hy tochem istry , 1974, 13: 1911219131
[ 5 ] A njaneyu lu A S R , Amm anam anch i S R 1 Chem ical con2
stituen ts of Indian m angrove p lan ts, Part Ë 1 rh izopho rin A ,
a novel seco labdane diterpeno id from the Indian m angrove
p lan t R h iz op hora m ucrona ta [J ]1 N at P rod L ett, 2001, 15
(1) : 132191
[ 6 ] A njaneyu lu A S R 1 A njaneyu lu V 1 Rh izopho rin B: a novel
beyerane diterpeno id from the Indian m angrove p lan t R h i2
z op hora m ucrona ta [J ]1 Ind ian J Chem S ect B : O rg Chem
Ind M ed Chem , 2000, 39B (11) : 80328071
[ 7 ] Amm anam anch i S R , A njaneyu lu A S R , V allu rupalli A , et
a l1 N ew beyerane and isop im arane diterpeno ids from R h i2
z op hora m ucrona ta [J ]1 J A sian N a t P rod R es, 2002, 4 (1) :
532611
[ 8 ] SunitiM , D atta A K, Choudhury S C A , et a l1 H ydrocarbons
and w ax esters from seven species of m angrove leaves [J ]1
P hy tochem istry , 1987, 26 (12) : 3265232681
[ 9 ] Gho sh A , M isra S, D utta A K, et a l1 Pen tacyclic triter2
peno ids and stero ls from seven species of m angrove [J ]1 P hy 2
tochem istry , 1985, 24 (8) : 1725217271
[ 10 ] M isra S, Choudhury A K, D utta A K, et a l1 Stero ls and fat2
ty acids from th ree species of m angrove [J ]1 P hy tochem istry ,
1984, 23 (12) : 2823228271
[ 11 ] R ich ter A , T honke B, Popp M 1 1D 212O 2M ethyl2m uco2ino si2
to l in V iscum a lbum and m em bers of the Rh izopho raceae [J ]1
P hy tochem istry , 1990, 29 (6) : 1785217861
[ 12 ] UND PöUN ESCO 1 T ra in ing Cou rse on L if e H istory of S elect2
ed S p ecies of F lora and F au ra in M ang rove E cosy stem [M ]1
T hailand: N RC, 19851
[ 13 ] A kalanka D , Som aasundaram S T , M anavalan R 1 A ntibac2
terial activity of the leaf and stem bark ex tracts of a m angrove
R h iz op hora m ucrona ta [J ]1 S esha iy ana, 2002, 10 (2) : 71
[ 14 ] Kabaru J M , Gich ia L 1 Insecticidal activity of ex tracts derived
fo rm differen t parts of the m angrove tree R h iz op hora m u2
crona ta against th ree arth ropods [J ]1 A f r J S ci T echnol,
2001, 2 (2) : 442491
[ 15 ] P rem anathan M , Kath iresan K, Chandra K1 A ntiviral eva lu2
ation of som e m arine p lan ts against Sem lik i fo rest virus [J ]1
In t J P harm , 1995, 33: 752771
[ 16 ] P rem anathan M , Kath iresan K, Chandra K, et a l1 A ntiviral
activity of m arine p lan ts against N ew castle disease virus [J ]1
T rop ica l B iom ed , 1993, 10: 312331
[ 17 ] P rem anathan M , Kath iresan K, Chandra K, et a l1 In v itro
an ti2vaccin ia virus activity of som e m arine p lan ts [J ]1 Ind ian
J M ed R es, 1994, 99: 23622381
[ 18 ] P rem anathan M , Kath iresan K, Chandra K1 A ntiviral activi2
ty of m arine and coastal p lan ts from Indian [J ]1 In t J P har2
m acog nosy , 1994, 32: 33023361
微波萃取在中药提取和分析中的应用
马长雨1, 杨悦武2, 郭治昕2, 祝国光2, 元英进1Ξ
(11 天津大学 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 天津 300072; 21 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300402)
  微波萃取是利用微波能强化萃取的一种很有潜力的新
型萃取技术。微波最早应用于植物成分提取。随后, 在提取方
面, 微波技术的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通过十几年来的努
力和发展, 微波萃取技术已应用到香料、调料品、天然色素、
中药、化妆品和土壤分析等领域。微波具有穿透力强, 选择性
高, 加热能力强等特点, 从而可获得高的萃取速度和萃取效
率及较好的萃取质量。因此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应用中具有
许多突出特点, 解决了传统提取技术的一些不足之处。
1 微波的萃取机制
微波最早应用于通讯和军事, 是频率在 300 M H z 到3×
        中草药 Ch inese T radit ional and H erbal D rugs 第 35 卷第 11 期 2004 年 11 月      ·附 7·
Ξ 收稿日期: 2004202219
105M H z 的电磁波 (波长 1m ~ 1 mm )。
通常, 一些介质材料由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组成。在
微波电磁场作用下, 极性分子从原来的热运动状态转向依照
电磁场的方向交变而排列取向, 产生类似摩擦热。在这一微
观加热过程中交变电磁场的能量转化为介质内的热能, 使介
质温度出现宏观上的升高, 这就是对微波加热最通俗的解
释。由此可见微波加热是介质材料自身损耗电磁场能量而发
热。水是吸收微波最好的介质, 凡含水的物质必定吸收微波。
有一部分介质虽然是非极性分子组成, 但也能在不同程度上
吸收微波。微波萃取是高频电磁波穿透萃取媒质, 到达被萃
取物料的内部, 微波能迅速转化为热能使细胞内部温度快速
上升, 当细胞内部的压力超过细胞壁承受能力, 细胞破裂, 细
胞内有效成分自由流出, 在较低的温度下溶解于萃取媒质,
再通过进一步过滤和分离, 便获得萃取物料。在微波辐射作
用下被萃取物料成分加速向萃取溶剂界面扩散, 从而使萃取
速率提高数倍, 同时还降低了萃取温度, 最大限度保证萃取
的质量。
2 微波萃取和其他萃取方法的比较及其优势
微波萃取技术与现有的其他萃取方法相比有明显的优
势。化学溶剂萃取法耗能大、耗材多、耗时长、提取效率低、工
业污染大。超临界流体提取在提取效率上得到大大提高, 但
其方法要求的装备复杂, 溶剂选择范围窄, 需高压容器和高
压泵, 故投资成本较高, 建立大规模提取生产线有工程难度。
微波萃取的主要优点是: 借介质从物料内部加热萃取, 可有
效地保护食品、药品以及其他化工物料中的功能成分, 纯度
高、萃取率高; 对萃取物具有高选择性; 速度快、省时, 可节省
50%~ 90% 的时间; 溶剂用量少; 安全、节能、无污染、生产设
备简单、节省投资。
3 微波萃取工艺流程
原料清洗—切片或粉碎—溶剂与物料混合物—微波提
取—滤过—浓缩—分离—得到提取组份。
4 微波在提取中药中的应用
411 植物皂苷: 微波萃取在植物皂苷提取过程的报道比较
多, 但微波对某些化合物有一定降解作用。由于微波技术加
热快、时间短, 可能比一般传统提取方法破坏作用还小。微波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 使降解酶失活, 因此微波在中药皂苷
提取过程更为突显其优势。目前已有应用微波帮助提取重楼
中重楼皂苷和高山红景天中的高山红景天苷的报道。结果表
明, 微波提取所得产品具有杂质含量低、有效成分含量高, 且
提取时间短的优点。黎海彬等[1 ]以干罗汉果为原料, 在微波
辐射条件下, 以水为溶剂提取罗汉果皂苷。通过实验发现微
波辅助水提取法提取罗汉果皂苷平均提取率为 7015% , 比
常规水提取法高出 45% , 而时间缩短了一半。
412 植物果胶: 国外科技工作者利用果胶酶及其伴生物, 在
印染前处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除了普通果胶酶以外, 原
果胶酶和碱性果胶酶成为最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萃取是依
据原果胶在稀酸及加热下水解成可溶性果胶理论而进行的,
提胶时溶液 pH 值、温度、时间及酸的种类对果胶质量及数
量影响极大。刘峥等[2 ]在以柚皮为原料在微波条件下用盐酸
溶液萃取, 硫酸溶液提取果胶。微波用于天然成分的提取, 选
择性强、操作时间短、溶剂耗量少, 并且能极大程度的保留分
离组份的天然活性。果胶是复杂的高分子植物糖, 传统的加
热提取方法提取果胶需高温和较长的时间, 原料中的果胶不
可避免地产生变性和分解破坏。结果发现随着微波辐射时间
的延长有利于柚皮中的果胶质充分转移到液相中, 果胶的产
率不断提高, 但增长的趋势趋于缓和。辐射时间过长, 溶液中
的果胶质可能在较高温下的酸性环境下发生了降解, 导致产
量下降。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微波辐射能大大加快组织的水
解, 使果胶提取的时间由传统方法的 90 m in 缩短到 5 m in,
样品的质量好, 除灰分稍高外, 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果胶的
性能、色泽、感观等指标都有所提高。
413 挥发油: 微波萃取挥发油[3 ]的研究很多, 也取得了很大
进展。但在挥发油提取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1) 不同植物
的挥发油不同, 其对应的最佳的微波功率是不同的。因此对
挥发油的提取要在实验中不断的总结各个植物的最佳工艺。
2)微波辐射的时间不能过长, 长时间的微波辐射可能使挥发
油中不稳定的成分降解。3)微波功率不能太高, 这样可能挥
发油来不及冷凝就跑掉了, 导致挥发油产量的降低。
挥发油提取加热有 2 种加热方式即直接和间接加热。但
间接法加热时间明显低于直接法, 其原因为水介电常数很高
的物质, 处在 2 450M H z 的电磁波的照射下会发生剧烈的运
动, 可以使周围的物质快速升温而挥散出去, 因而在挥发油
测定中如果中药材存在一定水分, 那么油类物质会在较低的
功率下、较短的时间迅速挥散掉; 但是水分如果被除去, 单有
油类物质会因吸收微波能量相对较差, 只能在高功率, 长时
间才能挥散掉。陈宏伟等[4 ]运用微波技术从荆芥叶中提取挥
发油并对其含量进行测定。微波法操作方便, 装置简单, 反应
时间由传统方法的 5 h 减为 20 m in, 缩短了 152 倍, 荆芥叶
中挥发油的含量由 0189% 提高到 1110%。刘伟等[5 ]采用微
波常压蒸馏方法提取小茴香、乳香、荆芥穗中的挥发油。传统
的方法消耗时间长, 浪费能源, 同时由于长时间的加热, 挥发
油中的一些结构不稳定的组份易发生变质。微波技术运用于
挥发油的提取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实验表明, 对同量
小茴香、乳香、荆芥穗在产率相同的情况下, 微波提取的速度
是水蒸气蒸馏提取的 15、10、20 倍。
414 传统技术提取时间长, 溶剂消耗大、提取率低、环境污
染严重。而利用微波提取技术生产茶多酚, 大大改善和提高
了提取效率与质量, 提取率高达 12%~ 15% , 提取时间由原
来的每千克 240 m in 提高到 20 m in, 提取纯度达 9918% , 并
且溶剂消耗量小, 提取过程不会被氧化, 无污染, 属低耗、高
效、环保型工程。
415 目前, 微波在黄酮类物质的提取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在提取过程中具有反应高效性和强选择性等特点。而且
操作简单、副产物少、产率高、产物易提纯。孙萍等[6 ]首次采
用微波技术提取覆盆子果总黄酮, 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 提
高了提取效率, 为该药材的进一步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基
·附 8·      中草药 Ch inese T radit ional and H erbal D rugs 第 35 卷第 11 期 2004 年 11 月        
础资料。在桑叶黄酮[7 ]微波提取过程中, 由实验数据发现微
波水提取法的浸出率高于水提取法, 微波乙醇法的浸出率高
于乙醇法, 说明微波处理影响浸出率, 并大幅度提高黄酮的
浸出率。因为超高频率的微波快速加热, 使细胞部分破裂, 使
黄酮等胞内成分易扩散到细胞外溶剂中, 从而明显提高浸出
率。同时, 微波处理后, 浸提时间为未经微波处理浸提时间的
一半; 微波处理提高黄酮有效成分的传质速度, 提高提取效
率, 并节约能源, 但微波处理使浸出液中杂质增加。杜志坚
等[8 ]采用微波提取荆芥根总黄酮, 平均回收率为 98167% ,
提取时间由常规法的 2 h 缩短为 20 m in。荆芥根中总黄酮含
量由常规方法的 0171 m gömL (平行试验结果) 提高到 0175
m gömL。李芙蓉等[9 ]运用微波技术提取葛根总黄酮, 用比色
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 测得葛根中总黄酮含量为
0134% , 平均回收率为 9716%。运用微波技术从葛根中提取
出总黄酮, 反应速度加快, 大大缩短了干燥时间, 提高了提取
效率。
416 微波技术应用于植物细胞破壁, 大大地加快了反应速
度, 有效地提高了收率。王莉等[10 ]首次运用微波技术从马齿
苋中提取出多糖和黄酮, 并对其含量进行了测定, 反应时间
缩短为 1ö12, 多糖含量由传统方法的 6128% 提高到 8193% ,
黄酮含量为 5179%。李芙蓉等[11 ]先用石油醚、乙醚除去刺五
加中脂溶性杂质, 用 80% 乙醇提取除去单糖、低聚糖及苷类
等干扰成分后, 再用微波技术及水提醇沉法制得刺五加多
糖, 并用苯酚2硫酸比色法对其多糖含量进行测定, 多糖的含
量为 5101%。孙萍等[12 ]首次运用微波技术从红景天中提取
出多糖, 并对其含量进行了测定, 反应时间缩短为 1ö12, 此
提取方法具有高效节能, 杂质含量少等优点, 可望在有效成
分提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5 微波技术对中药选择萃取的作用分析。
沈岚等[13 ]对微波萃取对中药选择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后
发现: 对不同形态结构中药的提取有选择性, 对含有不同极
性成分中药的提取选择性不显著。微波萃取对大黄中不同极
性蒽醌成分提取选择性并不明显, 而同一温度条件下, 根茎
类中药大黄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提取率明显高
于种子类中药决明子中相同成分的提取率。微波是通过分子
极化和离子导电 2 个效应对物质进行加热的。即被加热的极
性分子或离子在微波电磁场中快速转向及定向排列, 从而产
生撕裂和相互作用是有差别的, 其被加热的程度及速度也不
相同, 且不同形态结构中药对微波的吸收难易程度可能也不
相同。
由研究结果可知: 不同中药中各组份微波萃取优选结果
大多为 40 m in, 100 ℃, 1 次。表明微波条件对不同极性成分
(蒽醌、有机酸、苷)提取率的影响大致相同。大黄中 5 种蒽醌
类成分之间存在极性差异。在同一温度条件下, 除个别成分
外, 各组份的最高提取率都比较接近 (P > 0105) , 提取率随
温度的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因此微波萃取对被提取成分极
性的选择性并不明显, 提取率与被提取成分本身的极性并不
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这可能是由于中药的浸提以水为主要溶
剂, 而水的极性决定了其对微波能的强吸收性。在微波萃取
对中药浸提过程中, 溶剂对微波能的吸收成为决定因素, 而
溶质本身的极性是次要的, 以水为溶剂使微波萃取法可适用
于含各种成分的中药浸提。在同一温度条件下, 根茎类中药
大黄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提取率明显高于种子类
中药决明子中相同成分的提取率 (P < 0105) ; 4 种中药中有
效成分的提取率为花类> 根茎类> 种子类, 这可能是由于中
药材表面的质地结构各不相同, 如决明子外种皮坚硬, 含木
栓化细胞, 需用水浸泡多时, 表面才可软化, 而金银花表皮较
薄且柔软, 多为薄壁细胞组织, 极易吸水膨胀。这些结构上的
差异导致各种中药吸收微波的能力各不相同, 造成微波萃取
明显的选择性。因此, 在用微波萃取对不同形态结构中药的
浸提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6 展望
微波萃取技术作为一种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优势
技术将获得更大发展。采用微波萃取技术实现对物料的萃
取, 由于萃取条件具有短时、快速等特性, 从而在活性物质成
分的萃取中可有效的保护功能成分和风味物质, 符合热敏性
物料的萃取工艺, 并能保护有效物质的充分溶出。该技术的
使用可以改善产品品质、缩短生产周期、节约能源、降低成
本。微波萃取效率高、纯度高、能耗小、产生废物少、操作费用
少、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但微波萃取技术应用也受到微波萃
取设备不能有效地防止微波泄露的限制, 故如果能解决上述
的技术问题, 将推动微波技术在工业上应用的极大发展, 创
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微波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 故有待
进一步研究。
References:
[ 1 ] L i H B, L i L , H u Q S, et a l1 Study on m icrow ave2assisted
ex traction triterpene gluco side in S ira itia g rosvenorii [J ]1 S ci
F ood (食品科学) , 2003, 24 (2) : 922951
[ 2 ] L iu Z, W ang Y M 1 M icrow ave ex tracting fru it g lue from
grapefru it [J ]1 F ood R es D ev (食品研究和开发) , 2003, 24
(1) : 882911
[ 3 ] W ang X L , Zeng Z J , L i Y, et a l1 D eterm ination of mo istu re
con ten t in tradit ional Ch inese m edicinal m aterials w ith
vo latile o il by m icrow ave heating [J ]1 Ch in N ew D rug s J (中
国新药杂志) , 2000, 9 (3) : 17521781
[ 4 ] Chen H W , CuiL 1 Extracting naph tha in leaf of S ch iz onep eta
tem u if olia by m icrow ave techno logy [J ]1 L ish iz hen M ed
M ater M ed R es (时珍国医国药) , 2002, 13 (10) : 5891
[ 5 ] L iu W , Yi Q 1 Research study on m icrow ave ex tracting vo la2
t ile o il from F ructus F oen icu li, B osw ellia carterii and
S ch iz onep eta tenu if olia B riq [J ]1 Ch in M ed J (中华医学杂
志) , 2003, 3 (21) : 47924801
[ 6 ] Sun P, L i Y, Yang X J1 M icrow ave ex traction and con ten t
determ ination of the to tal flavono ids from the fru it of R ubus
ch ing ii H u [J ]1 J M athe M ed (数理医药杂志) , 2003, 16
(1) : 852861
[ 7 ] L i L 1 Study on the ex tracting m ethod of m ulberry flavono ids
[J ]1 F orest P rod S p ecia l Ch ina (中国林副特产) , 2003 (1) :
312321
[ 8 ] L in Z J , L iu Z Y, W ang L , et a l1M icrow ave2assisted ex trac2
t ion and the con ten t determ ination of flavono ids in
S ch iz onep eta tenu if olia B riq [J ]1 F ood F erm en t Ind (食品与
发酵工业) , 2003, 29 (2) : 9921001
[ 9 ] L i F R , L u B1 M icrow ave in the ex traction and the con ten t
determ ination of flavono ids in P ueraria loba ta O hw i [J ]1
X inj iang J T rad it Ch in M ed P harm (新疆中医药) , 2002,
20 (6) : 92101
[ 10 ] W ang L , L iu Z Y, L u J J , et a l1 M icrow ave techno logy in
        中草药 Ch inese T radit ional and H erbal D rugs 第 35 卷第 11 期 2004 年 11 月      ·附 9·
the ex traction and con ten t determ ination of ch romoco and
po lysaccharide from P u rslane herba l [J ]1 S ci T ech F ood Ind
(食品工业的科学和技术) , 2002, 23 (5) : 722731
[ 11 ] L i F R , L u B1 M icrow ave ex traction and con ten t determ ina2
t ion in R ad ix A can thop anacis S en ticosi [J ]1 X inj iang J T ra2
d it Ch in M ed P harm (新疆中医药) , 2003, 21 (1) : 112121
[ 12 ] Sun P, L i Y, Yang X J1 M icrow ave ex traction and con ten t determ ination of po lysaccharides from S ed um hy brid um L 1[J ] L ish iz hen M ed M ater M ed R es (时珍国医国药) , 2003,14 (2) : 692701[ 13 ] Shen L , Feng N P, H an C Y, et a l1 Selectivity of m icrow aveex traction on Ch inese m edicines in differen t mo rpho logicalstructu re and differen t po lar compo sit ions [J ]1 Ch in T rad itH erb D rug s (中草药) , 2002, 33 (7) : 60426071
中药不可随意超剂量使用
覃 洁Ξ
(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柳州市人民医院, 广西 柳州 545001)
  中药因不良反应小, 治疗广泛, 一直被很多医生认可, 并
且在临床上长期被大量使用。但在中药调剂过程中常会遇见
一些具有毒性的中药被超剂量使用, 有时超出常用量的几
倍, 甚至几十倍。这样会对中药的用药安全产生极大的影响。
毒药原是指攻病愈疾的药物, 现在则指具有剧烈毒性或药性
猛烈, 不良反应大, 用得不当就可能严重影响机体健康或导
致中毒而死亡的一类药物。虽然有毒中药的用量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典》上有规定, 但笔者就实际工作中有毒中药使
用情况, 提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医生处方中超剂量使用有毒中药
医生在开处方时有时会因病人病情需要, 对有毒中药大
剂量使用。同时配伍佐制药或改变煎法以便降低药物的毒性
或副作用, 防止中毒。一般在这种情况下用药有一定的依据
和把握, 使用起来也相对安全。但有的医生在用药时片面地
追求单独一味药的某种功效, 大剂量长期使用, 从而使患者
出现中毒现象, 这令人深思。
2 中药调剂人员把关不严
在中药调剂过程中遇到有超过常用量的药物, 调剂人员
往往会做出以下反应: 一是不予调配, 将处方退回其开方医
生, 请医生对处方上超常规用量的有毒中药重新认定并签
字, 对不签字者拒绝调配; 二是因调剂人员不知道药物的限
量, 照方调配; 三是调剂人员不熟悉所用药物的性质, 或者省
事, 不经过医生的更改私自随意减少处方用量进行调配。例
如医生在处方上开五加皮, 但由于目前大多数中药房 (店) 缺
货, 只备有香加皮。五加皮和香加皮的功能相似, 都可以祛风
湿、强筋骨, 但两药所含的成分不相同, 香加皮含有强心苷、
杠柳毒苷, 有明显的强心作用, 超剂量使用可导致中毒死亡,
所以香加皮不应当五加皮使用。如果医生因不知道详情将含
有超剂量香加皮的处方开出, 调配人员不知道或知而不管照
方调配, 或医生开五加皮, 又因缺货, 调配人员随意用香加皮
代用, 这都会引发事故, 出现严重后果, 给病人带来极大的
伤害。
3 用法不规范
对于毒性中药, 生品的毒性较大、用量较小, 内服宜慎,
一般炮制后使用。对于处方中未注明“生用”的毒性中药应当
用炮制品。有些毒性中药在使用上有特殊要求, 如生马钱子
经炮制后入药, 作丸散服, 一般不入汤剂。生川乌、生草乌经
炮制后使用时, 宜生煎、久煎, 这样能减少它们毒性, 保证用
药的安全性, 而医生在使用制川乌、制草乌时很少有要求先
煎、久煎。又如雄黄外用一般碾末敷, 调敷或烧烟熏, 切忌火
煅, 煅烧后即分解氧化为二氧化砷, 有剧毒。雄黄能从皮肤吸
收, 故局部外用亦不能大面积涂擦及长期持续使用, 以免产
生慢性中毒。我院妇科医生在治疗女性外阴病变时, 用雄黄
粉 10 g 冲入煎好的汤剂中浸泡外阴, 每日一剂, 连续使用
2~ 4个月, 这样长期持续使用, 容易引起慢性中毒, 应引起
注意。
4 结语
在平时的调配处方时, 不难发现医生处方中不时会出现
有毒中药用量过大而引起中毒或死亡的事件。随着临床药学
研究的迅速发展和中药毒理的深入研究, 中药的使用, 特别
是用量会更加明确。在临床上使用有毒中药时, 一定要遵守
有关法律依据, 医师在使用有毒中药时不是为所欲为, 要在
熟知的基础上有理有据的开处每一味药, 对超过剂量的能做
到签章负责。中药调剂人员应具有过硬的中药专业知识, 有
较强的责任心。同时应懂得一定医学知识, 了解医师处方用
药的意图, 对医师处方负有监督和帮助完善的责任, 如发现
毒性中药使用方法不正确, 剂量失度等问题能及时提醒医生
更正, 从而协助医师共同完成治疗任务。群众自配民间单、秘
验方需用毒性中药时, 最好在药师的正确指导下配用, 以免
不懂药性、用量和用法, 私自配制使用而引起中毒和死亡事
故。为了用药安全起见, 在使用有毒性中药时, 应遵守《中华
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有关规定, 不可随意超剂量使用。如病情
需要超常规使用时, 应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作好中毒解
救措施, 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有毒中药
用量过大问题, 尽可能的减少或避免有毒中药的使用不当而
引起中毒事故, 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附 10·      中草药 Ch inese T radit ional and H erbal D rugs 第 35 卷第 11 期 2004 年 11 月        
Ξ 收稿日期: 200420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