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大于单一状态 3H-淫羊藿苷的 t1 /2(β) ,提示复方中的
其他成分可延迟 3H-淫羊藿苷的消除 ,长时间保持体
内药量 ,从而延长其发挥作用的时间。复方中的 3H-
淫羊藿苷的峰浓度 Cmax及 AUC都约为单一状态的
2倍左右 ,说明复方中其他成分可促进淫羊藿苷的吸
收 ,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提示复方成分之间有协同增
效的作用。另外 ,实验表明淫羊藿主要分布在肝、肾、
肾上腺 ,这与淫羊藿的中医归肝肾经的理论一致。
上述研究证明 ,中药复方成分在体内的变化是
一个复杂的过程 ,但复方成分之间在体内仍然有相
互促进吸收、协同增效的作用 ,也进一步证实了中药
复方配伍应用的科学性所在 ,同时也为淫羊藿的归
经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 刘福春 ,李菊仙 ,丁光霞 ,等 . 气虚病人微量元素与免疫功能关
系初探 [ J] .中医杂志 , 1985, 26( 11): 56-57.
[ 2 ] 郭顺根 ,贲长恩 ,杨美娟 ,等 . 3H-淫羊藿苷定量分布与淫羊藿
归经关系研究 [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1997, 20( 1): 40-42.
[3 ] 叶丽卡 ,陈济民 ,刘四海 ,等 . 淫羊藿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
学 [ J] .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 1999, 34( 1): 33-35.
8种中药注射剂体外抗内毒素作用的观察
刘志峰 1, 2 ,李桂生 1 ,傅风华 1 ,刘 珂 1
( 1. 山东省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 烟台 264003; 2. 烟台大学 生化系 ,山东 烟台 264003)
摘 要: 目的 观察板蓝根、双黄连 、清开灵等 8种中药注射剂的体外抗内毒素作用。方法 注射剂经稀释后取 0. 2
m L与内毒素 0. 2 m L( 1 EU /mL )温孵 ,然后利用鲎试剂定量测定内毒素含量 ,计算各注射剂对内毒素的清除率 ,
比较不同注射剂的抗内毒素作用。 结果 双黄连粉针剂、清开灵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和鱼腥草注
射液都有明显的体外抗内毒素作用 ,其中双黄连、清开灵和板蓝根的抗内毒素作用最强 ,稀释 2 500倍仍能够清除
70% 以上的内毒素 ;穿琥宁、鱼腥草和鱼金注射液其次 ;复方大青叶注射液和抗腮腺炎注射液的体外抗内毒素作用
较弱。 结论 在清热解毒中药中寻找抗内毒素作用的制剂将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内毒素 ;中药 ;注射剂
中图分类号: R286.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2) 1 0058 02
Studies of anti-endotoxin effect of eight Chinese herb injections in vitro
LIU Zhi-feng
1, 2 , LI Gui-sheng
1 , FU Feng-hua
1 , L IU Ke
1
( 1. Shandong Engineering Resea rch Cente r of Natur al Drug , Yantai Shandong 264003, China;
2. Depa rtment o f Biochemistr y, Yantai Univ ersity , Yantai Shandong , 264003, China)
Key words: endo tox in; Chinese herb; injection
近年来严重的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的死亡率还比
较高 ,其中原因之一是内毒素引起的休克。因此抗内
毒素药物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我们的实验观察了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 8种清热解毒中药注射剂的体外
抗内毒素作用 ,旨在为探讨抗内毒素药物提供实验
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剂和试药: 鲎试剂盒 ,上海伊华临床医学科
技公司 ,批号: 200001; 细菌内毒素 , Sigma 公司
O111: B4,批号: 63H4010;氯化钠注射液 ,河北宏宝
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 9907530;复方大青叶注射
液 ,山东鲁南制药厂 ,批号: 9903022;鱼金注射液 ,陕
西省黄河制药厂 ,批号: 980503;鱼腥草注射液 ,南方
制药厂 &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 970707;复
方板蓝根注射液 ,江西清风制药厂 ,批号: 98062102;
清开灵注射液 ,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厂 ,批号:
97103407;穿琥宁注射液 ,四川宜宾制药厂 ,批号:
981209;抗腮腺炎注射液 ,北京第四制药厂 ,批号:
910943;双黄连粉针剂 ,哈尔滨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
药二厂 ,批号: 9901250。
1. 2 方法
1. 2. 1 药物作用:用 2 mL无热原水 (氯化钠注射
液 )溶解双黄连粉针剂 ,得 300 ng /m L的贮液。分别
将鱼金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大青叶注射液、板蓝
·58·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2年第 33卷第 1期
收稿日期: 2001-06-12作者简介:刘志峰 ( 1957-) ,女 ,山东省平度市人 ,山东省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毒理室主任 ,烟台大学生物系副教授 ,硕士 ,主要从事动物生理和毒理学研究。 Tel: 6717618-8652 E-mai l: l zhf@ luye-pharm. com
根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抗腮腺炎
注射液和双黄连贮液等按 1∶ 5, 1∶ 25, 1∶ 125,
1∶ 625, 1∶ 2500, 0稀释 ,各浓度药品 0. 2 mL与
1 EU /mL的内毒素 0. 2 mL 37℃ 温浴 60 min,各
种药品均设药物对照 ,为弥补药品本身的颜色对结
果的影响 ,有颜色的药品每个浓度设一个药物对照。
1. 2. 2 内毒素测定:分别取各管反应液 0. 1 mL,与
鲎试剂 0. 05 mL混匀 ,置于 37℃ 水浴 25 min,再
加入鲎三肽 0. 05 mL,置于 37℃ 水浴 3 min,取出
后加入亚硝酸钠溶液 0. 5 mL,混匀后加入氨基磺酸
胺 0. 5 mL混匀 ,加入萘乙二胺 0. 5 mL混匀 ,于波
长 545 nm测定 A值 (分光光度计 ,北京瑞利分析仪
器公司 , UV 9100)。 用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计算反
应液中的内毒素含量。 以药物清除的内毒素占总内
毒素的百分比表示清除率: 清除率= (总内毒素量-
剩余内毒素量 ) /总内毒素量× 100% 。
2 结果
8种药物中 ,双黄连、板蓝根和清开灵注射液抗
内毒素效果最好 ,在稀释 2 500倍后仍然能够中和
70%~ 90% 的内毒素 ;穿琥宁、鱼金和鱼腥草注射
液也有一定的抗内毒素作用 ;大青叶和抗腮腺炎注
射液的抗内毒素效果较差 (表 1)。
3 讨论
中草药用来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研究由来已
表 1 8种中药注射剂的体外抗内毒素作用
药物 稀释度 清除率 (% ) 药物 稀释度 清除率 (% )
双黄连 2 500 72. 7 清开灵 2 500 87. 3
鱼金 125 57. 1 板兰根 2 500 94. 5
穿琥宁 625 85. 3 大青叶 25 31. 3
抗腮腺炎 5 21. 0 鱼腥草 125 69. 1
注:稀释度为该作用的最大稀释倍数。
久 ,以往多是从抑菌、杀菌等方面进行研究 ,其效果
往往不及抗菌素。研究表明多种清热解毒药物如黄
连、黄芩、白头翁、板蓝根等都具有抗内毒素功
效 [1, 2 ]。此次实验所选用的药物 ,多属于清热解毒中
药注射剂 ,结果表明 ,这些药物在体外均有抗内毒素
的作用。 对 8种中药注射剂的抗内毒素作用进行比
较 ,双黄连、板蓝根和清开灵注射液抗内毒素效果最
好 ,稀释 2 500倍仍能中和大部分内毒素。穿琥宁、
鱼金和鱼腥草注射液也有较好的抗内毒素作用 ,稀
释 125倍能中和 50%以上内毒素。大青叶和抗腮腺
炎注射液抗内毒素效果较差 ,稀释 25倍的大青叶
注射液仅能中和 31. 3% 的内毒素。结果提示 ,在中
药中筛选抗内毒素药物有着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 谭毓治 ,彭旦明 ,龙舜玲 ,等 . 九个方剂对大鼠实验性发热的影
响 [ J] . 中国中药杂志 , 1989, 14( 5): 50-51.
[ 2 ] 刘云海 . 板兰根注射液抗内毒素作用的实验研究 [ J ] . 中草
药 , 1993, 24( 8): 413-414.
小檗胺类化合物对黑色瘤细胞内钙调蛋白水平的影响
段江燕 1 ,张金红 2
( 1. 山西师范大学 生物系 ,山西 临汾 041000; 2. 南开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天津 300071)
摘 要:目的 研究 5种小檗胺类化合物对恶性黑色瘤细胞内钙调蛋白 Calmodulin ( CaM )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
集不同浓度不同药物作用后的细胞 ,通过反复冻融法破碎细胞 ,并用磷酸二酯酶 ( PDE)法测 CaM含量。结果 5种
化合物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细胞内 CaM的水平 , IC50 (μmol / L) 值分别为: B0= 10. 73, B2= 9. 1, B4= 7. 4, BB=
6. 15, EBB= 1. 55。 结论 小檗胺衍生物降低细胞内 CaM 的能力大于小檗胺 ,其中 EBB的效果最为突出。
关键词: 小檗胺 ;衍生物 ;拮抗剂
中图分类号: R286. 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2) 01 0059 03
·59·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2年第 33卷第 1期
收稿日期: 2001-06-18作者简介:段江燕 ( 1966-) ,女 ,山西省临汾市人 , 198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生化专业 ,获理学学士学位 , 199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山西师范大学生物系副教授 ,从事生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曾参加过多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 ,发表研究论文 10余篇。 Tel: 0357-2051796(宅 ) 0357-2051196(办 ) E-mail: D2051796
@ public. l f. s x.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