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旋覆花的真伪优劣检定



全 文 :将败酱草与苦菜混淆。后人将败酱草与苦菜混淆的
原因可能源自《本草纲目》。
2 败酱草植物性状
  败酱草植物形态《神农本草经》未作描述,《证类
本草》将宋以前本草对败酱草的形态描述作了摘录:
“多生岗岭之间,叶丛生,花黄根紫,作阵酱色”(唐本
草) ,“生江夏川谷,花黄根紫色, 似柴胡,作陈败豆酱
气,故以为名”(本草图经)。可见宋以前所描述的植
物形态,既不是苦菜也不是菥 ,因二者的根都不是
紫色, 二者也都无败酱气, 苦菜花虽是黄色, 但形态
也不似柴胡。看来此前本草记载的败酱草应是黄花
败酱。而《本草纲目》则说: “处处原野有之,俗名苦
菜,野人食之春初生苗,深冬始凋。江东人每采收储
焉。初时叶布地生,似菘菜叶而狭长,有锯齿面深背
浅。夏秋茎高二三尺而柔弱,数寸一节。节间生叶,
四散如伞”。“处处原野有之”与前人所述“生岗岭
间”不符;而叶“狭长”、花“如蛇床子花状”、“野人食
之”、“江东人每采收储焉”等特征象是苦菜, 特别是
可食、可储。人们食用苦菜由来已久,况且现在饭店
仍能尝到苦菜,市肆也有苦菜罐头。笔者曾到鸡公山
作过调查,只有在半山腰(约 5 00 m)处阳坡才有生
长,山脚下根本没有。综合宋以前的观点结合现代调
查认为可能是李时珍将苦菜与败酱草搞混淆了。所
以造成后人败酱草与苦菜用药的混淆。
近代本草如《中药大辞典》, 将白花败酱列为败
酱草一种,可能是根据其植物基源、性状及所含成分
而定。性状描述如:“有特殊的臭气, 如腐败的酱味。
茎直立,叶对生,叶征卵形, 边缘具粗锯齿。聚伞花序
多分枝,花冠白色”。这是白花败酱。因白花败酱与
黄花败酱同科,基源相近,二者都含有败酱皂苷有效
成分。所以《中药大辞典》将白花败酱和黄花败酱都
作为败酱草收载。
苦菜、苦荬菜《本草纲目》中有专项记载只是植
物形态与败酱草有混淆。菥 ,古代本草大都有专项
记载,象《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记“荠与菥 一
物也,但分大小,二种耳。小者为荠,大者为菥 , 菥
有毛”。《证类本草》载:“《图经》曰,菥 子生咸阳
川泽道旁,仿处处有之。郭璞云:似荠, 细叶, 俗呼之
曰老荠。四五月采暴干。古今服用方多用之”,似和
败酱草都无关系。因何江南地区将菥 作败酱草用
呢? 陶弘景谓:是大荠子也。李时珍亦谓其子与荠功
用相同。自古用苗及种子治眼疾,为明目要药。现江
苏地区用菥 作败酱,为时已久,但古代本草记述两
者的功用和所含成分均不相同”[ 6]。这段文字只是菥
作败酱的事实而没有道出其原因。菥 作败酱草
用则有待作进一步考证。
3 小结与结论
3. 1 经过本草文献考证,笔者认为败酱草应为黄花
败酱 Patrinia scabiosaef olia Fisch. 和白花败酱 P .
v illosa Juss.。因该药历来都是以全草入药, 应称其
为败酱草,而不应称其为败酱。
3. 2 菊科植物苦菜、苦荬菜所以误作败酱草, 可能
是因为李时珍在名称上和性状上的记载造成的, 应
加以更正。苦菜、苦荬菜应根据其成分,功用专药专
用,不可再作败酱草应用。
3. 3 十字花科植物菥 古代本草历来就专药专列。
从植物基源、化学成分都和败酱草相差甚远, 更不可
作败酱草应用, 应还其本来面目。
References:
[ 1] Huang S. Shen Nong s H erbal Classi c (神农本草经) [ M ] .
Beijing: China Ancient Books Publ ishin g House, 1982.
[ 2] J iangsu New Medical C ol lege. Dict ionary of Chinese Mater ia
Medica ( 中药大辞典 ) [ M ] . Sh angh ai: Sh angh ai People s
Publ ish ing House, 1975.
[ 3] Shang Z J. Classif i ed M ateria Med ica (证类本草) [ M ] . Bei-
jing : Huaxia Pub lish ing Hou se, 1993.
[ 4] Li S Z. Comp endium of Materia Med ica, Checked and P unc-
tuated V ersion (本草纲目,校点本) [ M ] . Beijing : People s
M edical Publ ishin g House, 1982.
[ 5] M a Q. M od ern Research and Clinic of Chinese H erbs in Com-
mon Use (常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 [ M ] . Tianjin : T ian jin
S cience and Tech nology Trans lat ion Publ ishin g Corp or at ion,
1995.
旋覆花的真伪优劣检定
蔡崇高1,李水福2
( 1. 温岭市医药药材有限公司,浙江 温岭 317500; 2. 浙江省丽水市药品检验所, 浙江 丽水 323000)
  旋覆花为常用的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 列为下品。具有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等功效,中医
·697·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 rug s 第 35 卷第 6 期 2004年 6月
 收稿日期: 2003-10-25
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满、喘咳痰多、呕吐
噫气、心下痞硬等症。因其同科属的植物有10多种,
历史上各地用药习惯有不同, 故市售品混淆现象极
为严重,特别是以条叶旋覆花冒充旋覆花入药, 经常
造成呕吐等中毒事件,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市
售品多数较小, 直径不逾 1 cm 者居多, 多与《中华
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 规定的性状大小不
符。为此,笔者根据有关资料,结合多年实践经验,试
从性状上找出最普通的鉴别方法, 再根据实况和现
代科技的发展提出进一步健全质量标准的设想,供
旋覆花真伪优劣检定和修订标准参考。
1 真伪鉴别
1. 1 正品旋覆花: 按《药典》2000年版规定为菊科
植物旋覆花 I nula j aponica Thunb. 和欧亚旋覆花
I . bri tanica L. 的干燥头状花序。
1. 1. 1 性状特征:  旋覆花:头状花序直径 1~1. 5
cm ; 总苞片 5层, 覆瓦状排列, 线形,最外层苞片与
内层苞片近等长, 其顶部和基部中脉处非腺毛较多,
两侧较少;舌状花长 1~1. 5,冠毛 30余枚,长 5 mm
以上,与管状花近等长,白色。 欧亚旋覆花:头状花
序直径 1. 5~2. 2 cm ;总苞片 4~5 层,最外层苞片
非腺毛两侧也较多,残存茎被长柔毛。
1. 1. 2 鉴别:显微和薄层色谱法详见药典 [ 1]。
1. 1. 3 指纹图谱: 蔡少青等 [ 2]采用 HPLC/ U V 测
定旋覆花药材甲醇提取液的指纹图谱,并与同属其
他植物花序进行比较。结果建立了旋覆花药材的
HPLC 指纹图谱, 发现 13 个色谱峰为共有峰,确定
了其相对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比值的范围。结果利用
旋覆花指纹图谱可以对不同植物来源的旋覆花药材
进行鉴别,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质量控制。
1. 2 混伪品:可分地方习用品和伪品两种。湖北、四
川和贵州等地还有将同科属植物湖北旋覆花 I . hu-
p ehensis Ling 或水朝阳旋覆花 I . helianthus-aquat-
ica C. Y. Wu 的干燥头状花序作大旋覆花,可作地
方习用品对待;上海等少数地方使用条叶旋覆花作
小旋覆花;广东和广西等地有用同科不同属的山黄
菊 A nisop appus chinensis ( Linn. ) Hook. et Arn. 作
旋覆花,称广东覆花或土覆花, 后两者应视为伪品。
现简介与正品的主要区别如下:
1. 2. 1 湖北旋覆花:多呈金黄色,质较结实,冠毛仅
5~6 枚,约为筒状花的二分之一,瘦果无毛。
1. 2. 2 水朝阳旋覆花: 冠毛仅 9~11 枚, 污白色,
舌状花长约 1. 5 cm ,较总苞片长 2~3 倍。
1. 2. 3 山黄菊: 总苞片 3层,青绿色, 密被皱卷柔
毛;花序外层为一列舌状花,金黄色,多已脱落,管状
花众多, 密集生于半球形的花托上, 暗棕黄色, 长约
0. 5~0. 8 cm, 冠毛 3~4 条,污白色, 膜片状, 顶端
具细硬芒。瘦果圆柱状,具纵棱,长 1. 5~2 mm。气
微香、味微苦。
1. 2. 4 条叶旋覆花: 为同科属植物条叶旋覆花 I .
laneariaef olia Regel 的干燥头状花序。头状花序较
小,直径 0. 5~1 cm ;总苞片 3~4 层, 最外层苞片远
短于内层苞片,几无非腺毛;舌状花较短, 长 0. 4~0. 6
cm, 冠毛 20 余枚,长约 3 mm ,白色有时微带红色。
2 质量控制
2. 1 性状:以色浅黄、花朵大、花丝长、毛多、不散
碎、无梗叶等杂质者为佳。
2. 2 检查:杂质,混残留梗、叶等杂质或其他性状不
符者(如个极小者)应小于 3%。
2. 3 含量测定:其成分有倍半萜内酯、飞蓬内酯(二
氢锦菊素) ( ergo lide) 和锦菊素 ( big elovin) ,二者均
具有抗癌活性。可用 HPLC 等现代方法进行测定。
3 建议
3. 1 根据不同的两个基源种进行分种描述性状和
鉴别等项目。因为旋覆花和欧亚旋覆花是有所区别
的,如性状项中的大小、总苞片层数和外层苞片的非
腺毛分布等;鉴别项中的腺毛与非腺毛、花粉粒的大
小及特征和薄层色谱法中的斑点均有差异。
3. 2 性状项中应重点突出最外层苞片的长短和布
毛状况,还有冠毛的多寡及瘦果的特征等。根据市场
商品的现状,建议适当的放宽大小,因为当前的市售
品大小多小于 1 cm ,可考虑降至 0. 8 cm。
3. 3 显微鉴别分解描述较好,即分成最外层苞片和
内层苞片, 内外表面, 花的各部分均应分体描述为
好。还可考虑应用宿存花梗的横切面的显微鉴别, 笔
者已做过许多工作,认为这种鉴别方法是值得推广
的专属性较强的现代鉴别方法。
3. 4 建议增加的项目: 在检查项中增加杂质、总灰
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检查等;鉴别项用紫外光谱组峰、
红外、高效液相和气相等峰组组成指纹图谱, 用指纹
图谱鉴别真伪是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含量测定应增
加 HPLC 法测定有效成分和指标性成分。
References:
[ 1] Ch P (中国药典) [ S] . 2000 ed. Vol Ⅰ.
[ 2] Hou Y P, Wang J H, Shang M Y, et al . S tudies on HPLC
f ingerprint of Flos I nulae [ J ] . Chin P harm J (中国药学杂
志) , 2002, 37( 12) : 894-899.
·698·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 rug s 第 35 卷第 6 期 2004年 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