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从旋覆花汤浅析“肝着”



全 文 :从旋覆花汤浅析“肝着”
蒋 馨,沈 涛*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摘 要:通过对旋覆花汤方药分析、历代医家关于旋覆花汤方义论述以及“肝着”病因病机症状分析,整
理指出“肝着”为寒滞肝脉的肝之经络病,其病位在胸胁,病性属寒属实,病势留滞急迫,治在气,以辛温
通络为主要治法。
关键词:肝着;旋覆花汤;病机;治法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16)17-0034-02
DOI:10.11954/ytctyy.201617013
收稿日期:2016-00-00
基金项目:国家973资助项目(2013CB532005)
作者简介:蒋馨(1991-),女,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方剂学。
通讯作者:沈涛(1963-),男,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治则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运用。
  “肝着”为肝之经络病的代表性疾病,旋覆花汤作为治
疗属肝经气血瘀滞各种病证的基础方,有较广泛的运用前
景及研究价值。历代医家论述“肝着”,皆以肝经气血凝滞
为其主要病机,温阳行气、活血化瘀为其主要治法。笔者查
阅相关文献以及对原文分析,从旋覆花汤方药入手,试图明
确肝着之病因、病机、病势、病位。
1 旋覆花汤由来
旋覆花汤首见于《金匮要略》[1]“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
并治第十一篇”,方药组成如下: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
绛少许,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纵观历代,
旋覆花汤作为肝着的代表方剂活跃在方书之中。仲景在
《金匮要略》[1]中将旋覆花汤主治描述为:“肝着,其人常欲
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原书中并
未对肝着的病因、病机、方义及治法等方面做出相应描述。
2 旋覆花汤方药分析
旋覆花,主入肝经,味咸,辛,苦而温。《神农本草经》[2]
有“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的记载。《本草经疏》[3]云:“旋复花,其味首系之以咸,润下
作咸,咸能软坚”,历代本草中亦有旋覆花主胁肋之气[4]
(《药性论》),泄散风寒,疏通脉络为专主[5](《本草正义》),走
散之药也[6](《本草衍义》)的记载。《金匮要略·广注卷
中》[7]将旋覆花的功效描述为“旋覆花咸能软坚,且主下气,
温能解散,可利心胸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旋复花主要含
有黄酮类、倍半萜内酯类和萜类化合物等成分,提取物具有
抗炎、抗肝炎、抗肝损伤、抗肿瘤和细胞毒等作用[8]。故宗
各家而言,旋覆花有散胸胁结气、疏通经络之效,方中重用
旋覆花为君,意在通行胸胁瘀滞结气,可见其病在气分,且
留滞不行。
葱茎,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肝三经。善发汗,通骨
节,逐肝邪[9](《雷公炮制药性解》),张元素有“葱茎白专主
发散,以通上下阳气”的说法。《本草备要》[10]记载:葱茎辛
散,宣通上下阳气。和里,活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葱茎中
含有酚类、醛类、内酯类不饱和化合物等。有发汗、解热的
功效,可健胃、利尿、祛痰等。葱茎味辛能行能散,通利阳
气,方中取象比类,以葱茎为臣,以疏通肝之络,助旋覆花调
畅胸胁之气。
新绛一药历来争议颇多,陈藏器《本草拾遗》[11]中将大
红色丝织品帽帷作新绛使用,此物为茜草靛蓝染色而成,茜
草有祛瘀通经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其化学成分以蒽醌及
甙类化合物为主,具有抗乙酰胆碱、促进机体造血功能等作
用。新绛帽帷交通形似经络,故新绛有入经络、活血祛瘀之
效。肝藏血,主疏泄,胸胁气机瘀滞日久,疏泄失调可至血
行不畅,故方中佐以新绛,以新绛入经络、活血祛瘀。以佐
助君药臣药调畅胸胁气机,共奏通行瘀滞之效。
纵观历代方书对旋覆花汤方义分析,《本草思辨录卷
二》[12]载:“旋复散结而降阳,葱白升阴而上济,新绛佐旋复,
并能通阴阳之路,俾上下交而成泰。”《金匮要略·心典卷
中》[13]曰:“旋复花咸温下气散结。新绛和其血。葱叶通其
阳。结散阳通。气血以和。而肝着愈。”《金匮玉函经二
注》[14]曰:“肝主疏泄。言其用也。倘郁抑不舒。势必下乘
中土。土必弱而时满。气必结而不开。故喜人之按之揉之
也。肝气之弱。言着之心胸之间也。先欲饮热者。木汲在
水,喜其生已。热则能行,乐其散结。以此消息,病情斯得
矣。故以旋复为君,主结气胁下满,消胸上痰。而以葱通阳
气也,使徒治肝气而不及血。似与所着不宣,故取有色无质
—43—
者,能入藏血之地而不着耳。”均是以通行肝经瘀滞立论,以
寒凝气滞为其主要病因,治法多为温阳行气散结。可见旋
覆花汤中三药合用,重在治气通络,兼以调血,肝着病性属
实,主在气,因寒凝而留滞不通。
3 各家对肝着病因病机论述
“肝着”虽首见于《伤寒杂病论》,但对类似症状的描述
可上溯到《黄帝内经》,在《灵枢·胀论篇》[15]中就有关于气
机失调后脏腑异常状态的描述:“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
腹。”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中亦有肝中风、肝中
寒论述,“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食甘”,风
邪外袭,侵犯肝经,气机疏泄失常则两胁疼痛不舒,“令人食
甘”,暗指其病势急,因“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中寒,两
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
也”。寒性收引,故胸痛而不得转侧。由此可见外感风寒,
凝滞肝络可出现两胁疼痛急迫经络不舒的症状。
在《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16]中有“肝着者,为肝气
着而不行,致胸痞塞不快也。故其人常欲按摩其胸,以疏通
其气也。其先未曾痞塞苦时,但欲饮热者,乃寒气为病也”
的记载,指明肝着病因病机为寒凝经脉,着而不行。在《高
注金匮要略》[17]中,对肝着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肝以阳气为贵,木得春而枝叶融和。性情舒畅之理也。着
者,留滞之义,脏中阳虚,而阴寒之气,不能融和舒畅,且肝
络从少阳之胁而上贯于胸,故其粘滞之气,留着于胸也”。
同样指出“肝着”病在气,外感寒邪,寒滞肝络立言,论肝着
为阳虚寒凝,气滞不通之症。吴谦在《医宗金鉴》[18]有“肝主
疏泄,着则气郁不伸”的记载,可见肝着之病,始于气,以气
郁为本。唐容川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19]中有“肝主血,肝
着即血粘着而不散……今着于胸膜之中,故其人常欲蹈其
胸以通之也”,主论肝着其病势留滞不通,而致血行不畅。
尤在泾认为:“肝着者,乃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20]强调
病势留滞。
现代关于旋覆花汤的运用多用于胸胁部病变,肝郁络
阻,瘀血停滞,胸胁满胀疼痛或刺痛者,肋间神经痛,胸胁部
瘀血,乳腺病均有加减运用。强调旋覆花汤作用部位在肝
之经络胸胁部。
肝着病,“着”为依附、附着之意。其人“先未苦时,但欲
热饮”,得热饮可鼓动阳气使气机舒展,可见其性属寒且病
势有留滞不通之意。“其人常欲蹈其胸上”,病位应在胸胁,
“蹈其胸”可见其症状明显,痛苦不堪,拍击敲打胸胁部,动
则气行,可使胸胁留置之气稍得舒展,症状可得缓解。整个
症状都局限在胸胁,未涉及脏腑。叶天士在治疗“诸痛”时,
以“辛润通络”为其治法,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
能致痛,以旋覆花汤为基础方,其《临证指南医案》诸痛篇医
案所载患者症状中均有气血留滞不行以及疼痛表现。
4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旋覆花方药分析及历代医家对肝着论
述,可见肝着为外邪侵袭,寒凝肝络,肝络气机阻滞不通,久
则血行不畅,初期以胸胁胀闷不适,继而疼痛难忍为主要特
点的一类疾病。肝着之病,病位在胸胁,病势留滞,病性属
寒,病情轻浅未涉及脏腑。治疗上应分清其轻重缓急,轻者
“先未苦时,但欲热饮”,瘀滞重者“常欲蹈其胸”,用药以辛
温通络为主,气血兼顾,以气为主。
参考文献:
[1] 张仲景撰.于志贤,张智基点校.金匮要略[M].北京:中医古
籍出版社,1997:29.
[2] 吴普等述.清·孙星衍,清·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太
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98.
[3] 繆希雍撰.夏魁周,赵瑗校注.神农本草经疏[M],北京:中国
中医药出版社 ,1997:156.
[4] 尚志钧等著.历代中药文献精华[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1989:174.
[5] 张山雷著.程东旗点校.本草正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6:147.
[6] 寇宗奭撰.颜正华等点校.本草衍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990:56.
[7] 李彣著.金匮要略广注校诠.附舒氏伤寒集注[M].海口:海
南出版社 ,2010.:78.
[8] 杨舒淳,钟晓玲,王存芬.《金匮要略》旋覆花汤现代应用研究
概述[J].新疆中医药,2007,25(6):68.
[9] 李中梓编辑.钱允治订正.金芷君校注.雷公炮制药性解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5.
[10] 汪昂编撰.余力,陈赞育校注.本草备要[M].北京: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1998:25.
[11] 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辑释[M].合肥:安徽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2:64.
[12] 周严著.本草思辨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52.
[13] 尤在泾纂注.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组校注.金匮
要略心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71.
[14] 赵以德衍义.周扬俊补注.周衡王旭东点校.金匮玉函经二
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63.
[15] 田代华,刘更生校注.灵枢经校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社,2011:120.
[16] 吴谦等编著.御纂医宗金鉴[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
社,2011:179.
[17] 张仲景著.高学山注.高注金匮要略[M].上海:上海卫生出
版社,1956:133.
[18] 吴谦等撰.石学文等点校.医宗金鉴[M].沈阳:辽宁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7:204.
[19] 唐宗海著.金匮要略浅注补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
版社,2010:92.
[20] 连建伟.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篇[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3,27(2):65.
[21] 何或,韩迎娣,李剑虹,等,试论《金匮要略》肝着[J].甘肃中
医,2010,23(4):26.
(编辑:魏 晓)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