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对广防己、关木通导致的国际大规模中毒事件的反思



全 文 :对广防己、关木通导致的国际大规模中毒事件的反思
国 植, 徐 莉
(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 300193)
中图分类号: R282. 71; R99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1) 01 0088 02
  1993 年, 比利时公开披露了该国一些妇女因服含广防
己的减肥丸导致肾病的不幸事件[1]。后经政府调查,发现大
约 10 000 名服该药的妇女中至少有 110人罹患了晚期肾衰
竭, 其中 66 人进行了肾移植, 部分病人还发现了尿道癌症。
1999 年英国《刺血针》杂志又报道了 2 名妇女因服含关木通
的草药茶治疗湿疹导致晚期肾衰竭事件[ 2]。这两起事件在国
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美国 FDA、英国 MCA 和比利时政府
等采取了严厉措施[ 3~5] , 对中草药和中成药进行强烈抵制。
透过这两起事件, 笔者就当前中药现代化谈几点思考。
1 在研究中草药有效成分及药理活性的同时,应加强对中
草药有毒成分的研究与关注, 确保中草药的安全使用
广防己和关木通的肾毒性缘自它们所含的马兜铃酸。该
物质于 1953年首次被发现,早期研究发现它有抗炎、抗肿瘤
和免疫增强等活性,临床曾用于治疗炎症、感染性疾病和癌
症辅助治疗。1964 年, Jackson 等人在用其进行癌症化疗Ⅰ
期临床试验时发现它可致急性肾小球坏死; 1982 年,
G o¨ gg elmann等人报道了它的诱变性; 1983 年, Mengs 等人
报道了它的致癌性; 1990 年 Schm eiser 等人报道了马兜铃酸
代谢物马兜铃内酰胺通过与脱氧腺苷残基结合激活大鼠肿
瘤细胞中的原癌基因—— r as 基因; 1996 年, Schmeiser 等
人[ 6]报道了马兜铃内酰胺与肾组织 DNA 的主要加合物 7-
( deoxyadeno sine -N 6-y1) -ar isto lactm a Ⅰ的分离、检测, 从而
进一步证明了马兜铃酸与 r as基因的关系,并将马兜铃酸划
归基因毒性致癌物; 1999年, Cosyns 等人[ 7]报道了马兜铃内
酰胺激活与癌相关的 p53 基因; 2000 年, 由比利时 L ibr e 大
学 Erasme 医院 Nor tier 等[8] 11 人组成的研究小组经对 39
名因服广防己减肥丸致肾衰竭病人肾组织和输尿管的组织
学检查和 DNA 加合物的分离与定量检测, 证实了马兜铃
酸、广防己和关木通的基因致癌毒性。
遗憾的是国外 80~90 年代发表的有关马兜铃酸诱变性
和致癌性的大量报道并未引起国内有关方面的特别关注, 迄
今对马兜铃酸的诱变性和致癌性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以至
马兜铃酸至今还以药物的身份出现在近年出版的专业书籍
中, 如 1996 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药物手册》、1997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 14版《新编药物学》和 1998 年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天然活性成分简明手册》等。我
国医药界对马兜铃酸的认识仍停留在 30 多年前的水平, 不
能不说是严重滞后。安全第一,疗效第二 ,是当今国际通行的
审批药物的准则,对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比
研究药物的疗效更重要。笔者认为,流传在我国民间的数千
种草药并非都是精华, 本着对人民健康负责的精神, 应对某
些中草药的安全性重新予以评价, 防止广防己、关木通的悲
剧在其他中草药重演。
2 《中国药典》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及时修订,才能起到
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作用
就广防己、关木通大规模中毒事件, 笔者查阅了我国建
国后各版药典, 发现虽然早在 1964年《江苏中医》就已报道
了关木通导致急性肾衰竭事件, 并在此后时有发生, 但 1995
年以前各版(包括 1995 年版)药典对两药毒性均无任何提
示。2000 年版药典在注明关木通有毒的同时, 告诫此药“不
可多服、久服”。这“不可多服”尚可理解,即不能超过药典规
定的日剂量 3~6 g, 而这“不能久服”就不知多长时间为“久”
了。象这种含混不清的非专业用语出现在药典中, 不仅不严
谨,且难以操作。再者, 药典规定的日剂量是否经过科学论证
了呢?在英国事件中, 病人是在服含关木通草药茶 2~6 年后
才发病的,表明日剂量不会太大, 当属慢性中毒, 那么日剂量
3~6 g 是否也会导致慢性中毒呢? 对此问题,笔者无直接证
据,但可从下面广防己的证据中得到启示。
广防己被 1963~2000 年版中国药典收载, 37年来对其
毒性只字未提,尽管从 1993 年起它引起的大规模中毒事件
不断披露报端。药典规定的广防己日剂量亦是37 年一贯制:
4. 5~9 g。Nort ier 等人[ 8]的研究显示: 39名病人在平均 13. 3
个月(约400 d)中服用广防己粉末总量平均为200 g。这就是
说,在日剂量平均 0. 5 g 的情况下, 39 人均罹患了晚期肾衰
竭,且其中 18 人发展为尿道上皮癌, 19 人的尿道亦有轻度
发育不良性上皮损伤。导致如此严重后果的广防己日剂量仅
是中国药典规定剂量的 5. 5%~11%。笔者认为, “药典”乃
一国之用药法典, 具有法律性、权威性、强制性, 尤其不可缺
少的是科学性,其宗旨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因此,药
典只有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及时修订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
用,否则将误导人民, 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3 中草药实施“GNP”是杜绝类似悲剧重演的必要措施, 是
·88·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 年第 32卷第 1期
 收稿日期: 2000-10-25作者介简:徐 莉( 1945-) ,女,山东济南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制剂研究室主任、分析与制剂研究员。1992~1994年赴美高级访问学者,从事天然药物研究, 1999年获国家劳动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项目经费资助。Tel:
( 022) 23006954  E-mail: t rprxl @ public. tpt . t j. cn
实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广防己和关木通引起大规模中毒与它们的中国名称的
混乱有直接关系: 比利时事件的发生是误将有毒的广防己替
代了原处方中无毒的汉防己所致; 英国事件的发生则是用有
毒的关木通替代无毒的川木通所致。我国古代将具有通利、
祛热功效的藤本植物统称为“木通”。在我国药材市场上被称
作木通的草药包括历代本草记载、1963 年版中国药典收载、
又被 1977~2000 年版药典删除的木通科木通属植物木通
A kebia quinata ( T hunb. ) Decne;包括木通科木通属的三叶
木通 A . trif oliata ( Thunb. ) Koidz. 和白木通 A . tr if oliata
( T hunb. ) Koidz. va r. australis ( Diels) Rehd. ;包括毛茛科
铁线莲属的近 30 种药用植物 (其中的川木通 Clematis
armandii Franch. 和绣球藤 C .montana Buch. -Ham. 一直
被 1963~2000年版药典收载) ;还包括马兜铃科马兜铃属的
关木通 A r 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 . (此药被 1977~
2000 年版药典收载)、大叶马兜铃 A . kaemp f er i Willd. 和淮
通马兜铃 A . moup inensis F ranch. 。这跨越 3 科的数十种植
物都叫“木通”, 难免鱼龙混杂、良莠难分, 其混乱程度可想而
知。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中国药典收载的 3种木通既不属木通
属也不属木通科。事实上中草药中一药多名、多药一名的情
况比比皆是, 这大概是古人用“尝百草”的方式尝出来的, 即
将功效相近、形态相似的植物视作一种药或一类药。尽管我
们不能对古人求全责备,但不能否认这种命名方式既不规范
也不科学,且有悖于“生源相近化学成分相似”的现代植物化
学分类原理。笔者认为,中药现代化除包括制剂现代化、各种
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有效成分的筛选和 GM P、GAP、GCP、
GLP、GSP 的实施外, 还应实施一个“GNP”, 即 good name
practice, 以消除混乱的名称对中草药安全使用构成的威胁,
为中草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 1 ]   Vanher weghem J L. Rapidly progress ive interst it ial renal
f ibrosis in young w omen : Associat ion w ith s limm ing r egimen
inclnding ch ines is herbs [ J] . Lan cet, 1993, 341: 387-391.
[2] Lord G M . Nephropathy caused by chinesis herb s in the UK
[ J ] . Lancet , 1999, 354: 481-482.
[3] U K ban to halt A ri stolochia confus ion [ J ] . Scrip, 2000, 2544/
2545: 3.
[4] U K MCA to ban certain h erbals [ J ] . S crip, 2000, 2509: 4.
[5] Belgian alert on chines is herbs [ J] . Scrip, 2000, 2527: 6.
[ 6 ]   Schmeis er H H. Detect ion of DNA adducts formed by
aris tolochic acid in renal t iss ue from patients with chin es is
her b n ephropathy [ J] . Cancer Res , 1996, 56: 2025-2028.
[7]  Cosyn s J P. U rothel ial les ions in chin es is -herb nephropathy
[ J] . Am J Kindney Dis, 1999, 33: 1011-1017.
[8]  Nor tier J . Urothelial carcinoma associated w ith the use of a
chinese h erb ( A ri stolochia f angch i ) [ J ] . N Engl J Med,
2000, 342( 23) : 1686-1692.
关于板蓝根二酮 B( T ryptanthrin B)名称的商榷
陈笔岫,江纪武
(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 300193)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1) 01 0089 01
  《中草药》2000年第 31卷第 7 期第 531页刊载了广西医
科大学梁永红等的《板蓝根二酮 B体外抗癌活性研究》一文,
其中有如图 1 结构的一个化合物, 作者对其进行了命名, 中
文名为“板蓝根二酮B”,外文名为“t rypt ant hr in B”。经查, 此
化合物是由解脂假丝酵母 (Candida lip oly tica)在 L -色氨酸
( L - t rypt ophane ) 存 在 下 培养 而 生 成, 所 以 命 名 为
tr yptanthrin, 中文名译成色胺酮, 这一情况文献已有记载
[江纪武, 肖庆祥 .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 M ) . 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 1986: 1083]。这一中外文名称似乎并没有不妥之
图 1  tryptanthrin 的
结构
处,不知作者为什么对这一已知化
合物的名称又重新进行了不同的
命名, 致使读者对 tr yptanthrin B
和 tryptanthrin 两名究竟是一个
化合物还是两个化合物难以分辨,
造成混乱。
我等作为读者认为: 作者对这
一已知化合物进行这样的重新命名有所不妥, 提出商榷意
见,以利药学名词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收稿日期: 2000-08-14
《中 草 药 》杂 志 欢 迎 刊 登 广 告
·89·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 年第 32卷第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