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3 风湿冲剂 2号加追风去痛胶囊对大鼠棉球肉
芽肿的影响
取体重为 150±30g 大鼠 ,随机分为五组:生理
盐水组 、供试品高剂量组(5.4g kg)、中剂量组(3.8g
kg)、低剂量组(2.6g kg)、2号阳性对照组(2.5g kg)。
各组大鼠用 25%的乌拉坦麻醉 ,在无茵操作下切开
两侧腹股沟 ,将两个棉球分别植入两侧腹股沟(棉球
表 2 对棉球肉芽肿的影响(n=10 , x ±sD)
组 别 剂 量 动物数 肉芽肿重量(g 100g)
生理盐水 ——— 10 0.0768±0.0146
供试液 2.6g kg 10 0.0578±0.0109***
3.8g kg 10 0.0537±0.00476***
5.4g kg 10 0.0500±0.0065***
2号阳性对照 2.5g kg 10 0.00557±0.00652***
与生理盐水比较:***P<0.01
重 10 ±1mg , 经高压灭菌 , 加入林可霉素注射液
0.1mL 个 , 70℃烘箱烘干)。于手术当天开始灌胃
给药 , 连续 10 天 , 第 10 天处死大鼠 , 打开原切
口 , 取出棉球 , 置 70℃±2℃烘箱烘烤 2小时 , 称
重 。结果见表2。
2.4 风湿冲剂 2号加追风去痛胶囊对大鼠蛋清性
关节肿胀的影响
取体重为 150±30g 大鼠 ,随机分为 5 组:生理
盐水组 、供试品高剂量组(5.4g kg)、中剂量组(3.8g
kg)、低剂量组(2.6g kg)、2号阳性对照组(2.5g kg)。
每日灌胃 1次 ,连续灌胃 10天 ,于第 10次给药后 ,
在大鼠右足跖皮下注射 10%的新鲜蛋清 , 每只
0.1mL ,测量注射前以及注射后 0.5 、1 、2 、3 、4 、5 、6小
时足跖厚度 ,计算肿胀率。结果见表 3。
表 3 对大鼠蛋清性关节肿胀的影响(n=10 , x±sD)
足 跖 肿 胀 率
组 别 0.5(h) 1(h) 2(h) 3(h) 4(h) 5(h) 6(h)
生理盐水 0.860±0.190 0.810±0.151 0.773±0.107 0.694±0.135 0.588±0.113 0.437±0.147 0.411±0.177
低剂量 0.758±0.128 0.797±0.105 0.722±0.129 0.632±0.130 0.557±0.123 0.395±0.073 0.84±0.062**
中剂量 0.689±0.105** 0.703±0.097 0.654±0.075*** 0.544±0.065*** 0.460±0.081*** 0.334±0.064 0.196±0.072***
高剂量 0.584±0.130*** 0.617±0.145** 0.555±0.149*** 0.483±0.141*** 0.421±0.139*** 0.278±0.082*** 0.138±0.050***
阳性对照 0.601±0.169*** 0.59±0.208** 0.524±0.131*** 0.427±0.14*** 0.309±0.151*** 0.246±0.119*** 0.131±0.064***
** P <0.05 , ***P <0.01
3 讨 论
风湿冲剂 2号是由桂枝 、细辛 、青风藤 、秦艽 、制
川乌等药材研制而成的制剂 。据文献记载:北细
辛〔1〕提取物的挥发油 ip大鼠 ,对交叉菜胶引起的大
鼠足肿胀有抑制作用 ,对棉球肉牙肿胀有抑制作用。
清风藤〔2〕对大鼠甲醛性 、蛋清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
川乌〔3〕对 ip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 ,风湿冲剂 2号加追风去痛
胶囊能非常显著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次数(P <
0.01),且供试品的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比较有明显
差异(P <0.05),具有量效关系 。表明该药有一定
的镇痛作用;对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 , 小剂量
(2.6g kg)、中剂量(3.8g kg)及大剂量(5.4g kg)组与
生理盐水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对
蛋清性关节肿胀小剂量(2.6g kg)与生理盐水组相比
无明显差异 ,中剂量(3.8g kg)及大剂量(5.4g kg)组
有显著差异(P <0.01),说明该药对急慢性炎症有
明显的抗炎作用 。
参 考 文 献
1 曲淑岩 , 毋英杰.细辛油的抗炎作用〔J〕.药学学报 , 1982, 17(1):
12.
2 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75.
3 周远鹏.附子及主要有效成份的药理研究〔J〕.药学学报 , 1983 , 18
(5):394~ 400.
(收稿日期:2003-08-18)
关木通与白木通的来源与鉴别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医院(210018) 柳 方
关木通主要功能为清热利水 ,通经下乳。近年
来由于发现该药所含的马兜铃酸具有导致肾功能衰
竭和致癌作用 ,因此 ,欧美许多国家把这类草药及其
制剂列入禁用范围 , 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35新疆中医药 2004年 第 22卷 第 2 期(总第 90 期)
(FDA)2001-06-20宣布终止使用含马兜铃酸的 13
种中药产品中 ,就有含关木通的中药制剂 ———龙胆
泻肝丸〔1〕 。
为了确保人体用药的安全 ,解决历史上木通品种
的混用问题 ,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对关木通及其
制剂毒副作用的研究情况和结果分析以及相关本草
考证 ,于 2003-04-01宣布取消关木通(马兜铃科)的
药用标准 ,限期进行其制剂生产中关木通的替换工
作 ,加强对含有关木通的中药制剂的监督管理。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已批准的处方中含有关木
通的中成药有 41 种 , 包括不同剂型共 50余个〔2〕 。
目前 ,关木通是市场所用木通的主流品种 ,而木通科
植物白木通也作为木通使用 ,由于其具有疗效稳定 ,
药源丰富 ,副作用小等特点 ,已被指定为关木通的替
换品种 ,正逐步被人们所重视和接受 ,成为木通的主
流品种 。为了更多的了解木通目前的使用现状 ,确
保木通入药的安全有效 ,以下就木通的来源以及关 、
白木通的鉴别进行分析比较。
1 来 源
木通作为药物使用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 ,早
在《本经》中就有记载 ,并被列为中品。目前所流通
的木通品种主要为:(1)关木通 ,马兜铃科植物木通
马兜铃 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 的藤茎;(2)川
木通 ,毛茛科植物小木通 Clematis armandii ,或绣球
藤 Clematismontana Buch -Ham 的藤茎 。以上品种
均被《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
唐·《新修本草》、宋·《本草图经》等历代本草所
描述木通均为木通科植物 ,主要有:(1)木通 Akebia
quinata(thunb.)Decne ;(2)三叶木通 Akebia trifoliata
(Thunb.)koidz ;(3)白木通 Akebia trifoliata(Thunb.)
koidz.var.australis(Diels)Rehd.以上木通科的三种
植物统称木通或白木通 ,为正品木通 ,并被《中国药
典》2000年版 2002年增补本中收载。
2 化学成份
关木通:茎含马兜铃酸 (aristolochic acid)A 、
B 、D , 马兜铃甙 (aristoloside)、 马兜铃酸 D甲醚
(aristolochic acid D methyl ether)、木兰花碱 (magnof-
loine)、β ———谷甾醇 (β———sitosterol)等 。
白木通:木通藤茎含木通皂甙 (akeboside),
常春藤皂甙元 (hederagenin), 齐墩果酸 (oleanolic
acid), 白桦脂醇 (betulin), 豆甾醇 (stigmasterol),
β———谷甾醇 (β———sitosterol), 肌醇 (inositol), 蔗
糖及钾盐等。
3 鉴 别
3.1 性状鉴别
关木通:茎呈长圆柱形 , 稍扭曲 , 直径1.5 ~
3cm , 两端平截 。表面灰黄色或浅棕黄色 , 有浅纵
沟及斑状浅棕色栓皮残痕或枝痕 , 节部称膨大 。体
轻质硬 , 不易折断 , 横切面黄色或黄白色 , 皮部较
窄 , 色较深 , 木部宽广 , 导管多数呈针孔状 , 成多
层同心环状排列 , 与类白色射线相间呈蜘蛛网状 ,
髓部不明显 , 摩擦残余粗皮 , 有樟脑样臭 , 气微 ,
味苦。
白木通:木质茎呈圆柱形而弯曲 ,长 30 ~ 60cm ,
直径 1.2 ~ 2cm。表面灰褐色 ,外皮极粗糙而有许多
不规则裂纹 ,节不明显 ,仅可见侧枝断痕 。质坚硬 ,
难折断 ,断面呈纤维性 ,皮部较厚 ,黄褐色 ,木部黄白
色 ,导管细密 ,排列不规则 ,射线约 13条 ,灰黄色放
射状 ,髓类圆形。气微弱 ,味苦而涩。
3.2 显微鉴别
关木通:粉末浅黄色 。纤维管胞长梭形 ,直径
11 ~ 20um ,壁有明显的具缘纹孔 ,纹孔口斜裂缝状或
相交成十字形 。韧皮纤维长梭形 ,直径 16 ~ 34um ,
壁厚至 8um ,木化 。石细胞少见 ,类方形或类多角
形 ,壁较厚。草酸钙簇晶直径约 40um 。具缘孔导管
大 ,直径约 330um ,多破碎 ,纹孔类圆形 ,排列紧密。
淀粉粒细小 ,大多为单球 ,类圆形或椭圆形;复粒由
2分粒组成 ,管胞少见 。
白木通:粉末淡黄色。晶纤维众多 ,多成束 ,纤
维长 1070 ~ 2446um ,薄壁细胞含方晶 、棱晶 。石细
胞金黄色 , 呈类方形 、多角形 、类圆形 , 直径 24 ~
47um ,壁极厚 ,孔沟明显。导管多为具缘纹孔导管 ,
长 119 ~ 160um 。棱晶众多 ,多为多面体 。木栓细胞
多角形 ,红棕色 ,内含棕色物 。木薄壁细胞壁较厚 ,
具纹孔 。
3.3 理化鉴别
关木通:取本品粉束 1g ,加 75%乙醇 20mL ,回
流加热 15分钟 ,放冷 ,滤过 。取滤液点于滤纸上 ,干
后置紫外灯 365nm下观察 ,显天蓝色荧光;于点样处
加稀盐酸 1滴 ,干后显黄绿色荧光 ,用氨试剂薰后 ,
复显天蓝色荧光(检查马兜铃酸)。
白木通:①取白木通样品粗粉 1g ,加甲醇 5mL ,
冷浸1小时滤过 ,取滤液点于滤纸上 ,置于紫外光灯
365nm下检视 ,显浅蓝色荧光 。 ②本品水提取液蒸
干 ,加 1 ~ 2mL 醋酐溶液 ,再加浓硫酸———醋酐试
剂 ,颜色由黄转为红色 、紫色 、蓝色(检查皂甙)。
36 新疆中医药 2004年 第 22卷 第 2 期(总第 90 期)
中 医
护 理 抗肿瘤药物静脉外渗的中西医治疗及护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830000) 秦泽红 张洪亮 靳喜琴
化疗药物外渗临床发生率约为 6.4%,表现为
水肿 、疼痛 、溃疡 、疤痕四阶段 ,它给病人带来很大痛
苦 ,而失去对医护的信任。有时渗漏是病人放弃化
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应加强防治 ,减少溃疡乃
至肢体残疾等严重副作用的发生。一般专业护士操
作其发生率应控制在 1%以内 。本文试结合医护实
践简述如下。
1 有刺激性的抗肿瘤药物
强刺激性又称为发疱性或腐蚀性的药物:NH2 、
ADM 、EPI、VCR 、MMC 、ACD 、MTH、A -139 、Sb-71 、
NVB
〔1〕。一般刺激性的药物:CTX 、BCNV 、5-Fu 、
DDP 、VM-26 、TaX 、STZ〔1〕 。无刺激性的药物:TSPA 、
MTX 、Ara-c 、BLM 、IFN〔1〕。
2 原 因
2.1 解剖学因素
老年 、体弱病人的血管硬化 、脆性增大 ,管腔变
小 、血流减慢 ,易使局部药物浓度增高 ,甚至外渗。
2.2 药理学因素
损伤与药物外渗量及接触时间有关 ,蒽环类 、氮
芥 、长春碱类引起损伤缓慢;阿霉素 、丝裂霉素 、氟尿
嘧啶还会出现回忆型渗出坏死 。一般据病人静脉情
况 ,选择合适的药物浓度 ,在短时间内给予。配药液
生理盐水吸收快于葡萄糖液〔2〕 。
2.3 注射部位
理论上最佳位置应是前臂 ,其静脉表浅 ,有足够
的软组织 ,可防损伤肌腱 、神经 、关节;其次是锁骨下
静脉或中心静脉 ,宜由远及近 ,左右交替;第三是上
肢好于下肢。放疗过的肢体 ,有动-静脉瘘的肢体 、
乳腺手术后患侧肢体淋巴水肿等部位不宜实施;24
小时内被穿刺过的静脉穿刺点的下方不宜重穿。一
般也不选动脉。
2.4 医患配合
医务人员缺乏注射抗癌药物的经验 、外渗前后
未采取适当措施或穿刺技术不熟练等为医源性因
素;而临床上另一个最为常见的情况是护士未明确
交代注意事项 ,而病人又在静脉注射过程中频繁活
动 ,如:翻身 、入厕等造成渗漏。
3 预 防
(1)专业培训后上岗 ,熟悉药性 ,初次使用的药
物应仔细阅读说明书 。(2)输注浓度适当。尤其是
电子化疗泵输注NVB 、5-Fu ,宜选锁骨下静脉 、中心
静脉 、因浓度较高 、刺激性较强 、时间长达 3 ~ 7天 ,
易发生问题〔3〕 。(3)熟练操作 ,一针见血。选合适的
针头 ,避免用针头在组织中探找 ,穿刺成功 ,稳妥固
定 。注药前应抽回血来证实未脱出。对穿刺较难者
应据化疗日程合理计划选用静脉 ,一旦渗漏 ,另选对
侧静脉建立通道〔4〕 。对强刺激性药物静脉冲入比直
接静脉注射的外渗发生率低 ,护士应在床旁监护至
药液输注完毕。(4)渗漏的先兆征为:皮肤冰冷是外
漏的早期征兆;发热和疼痛是静脉炎的基本症状。
护士应加强巡回及时发现。锁骨下静脉 、中心静脉
输注应注意抗炎 、抗凝维护〔8〕 。(5)联合用药 ,先非
发疱性 ,或同为发疱性 ,先给稀释量最少的一种 ,两
次给药之间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冲洗管道〔5〕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现代医学对严重局部组织中毒性反应的处置分
歧较大 。一些学者认为:终止给药一般可安全治愈 ,
抬高病变肢体 , 周期性降温可加速治疗的过程〔6〕。
不赞成局部或全身使用皮质醇类及不建议经验性使
用碳酸氢钠 、硫代硫酸钠 、肝素 、葡萄糖酸钙 、硫酸
镁 、利多卡因 、西米替丁 、苯海拉明 、透明质酸酶及其
它一大批据认为可灭活的 、减轻细胞毒性作用的化
1 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干一科(830054)。
参 考 文 献
1 黄枝优 ,何秀田.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研究状况.时珍国医国药 ,
2002 , 13(8)∶494.
2 王智民.含有马兜铃酸的中成药情况分析.中国中医杂志 , 2002 ,
27(10)∶800.
(收稿日期:2003-05-13)
37新疆中医药 2004年 第 22卷 第 2 期(总第 9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