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Viral disease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and problems demanding prompt solut ion

地黄病毒病及其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 文 :代中药的研究与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  Schw abe W , Kloss P. Vasoact ive drugs f rom Ginkgo biloba
leaves [P] . DE: 1767098, 1971-10-12.
[2 ]  Teris A, Van Beek. Analysi s and quali ty con trol of Ginkgo
biloba l eav es and s tandardis ed ex tract s [ A ] , Proceedings of
97 international s eminar on Ginkgo [ C ] . China: Bei jing,
1997, 158-173.
[ 3 ] 史作清 ,许名成 ,施荣富 ,等 . 树脂法制备银杏叶提取物 [ J] .
中国食品添加剂 , 1997, 3: 38-40.
[4 ] 小川进 . Separation of steviosides and rebaudiosides A f rm ste-
via rebaudiana ext ract [ P] . JP:昭 57-86264, 1982-05-29.
[5 ] 何炳林 ,刘永宁 ,史作清 ,等 .吸附树脂 AB-8对甜菊苷的吸附
性能及在其提取纯化中的应用 [ J ] .应用化学 , 1994, 11( 1 ):
16-19.
[6 ] 史作清 ,施荣富 ,冯君谦 . 一步法提取甜菊苷 -ADS-7吸附树脂
的应用研究 [ J] .中国食品添加剂 , 1995, 2: 18-21.
[7 ] 张 红 ,童明容 ,潘继伦 ,等 . 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喜树碱的研究
[ J ]. 离子交换与吸附 , 1995, 2: 145-150.
[8 ] 钱庭宝 . 离子交换剂应用技术 [M ] .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84.
[ 9 ] 何炳林 ,黄文强 .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 [M ] . 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 , 1995.
[ 10] 许名成 ,刘菊湘 ,史作清 ,等 .聚对羟基苯乙烯吸附树脂的合
成及其对咖啡因的氢键吸附机理研究 [ J ]. 离子交换与吸附 ,
2000, 16( 1) , 16-21.
[ 11 ] 郭克林 ,史作清 ,何炳林 . 栀子黄色素的分离与提纯 [ J] . 中
国食品添加剂 , 1996, 2: 4-7.
地黄病毒病及其亟待解决的问题
温学森 1 ,李先恩 2 ,杨世林 2
( 1. 山东大学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2;  2.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药用植物研究所 , 北京 
100094)
摘 要: 地黄为重要的栽培药材 ,长期遭受病毒病的危害。 从地黄病毒病的症状、病原、危害、防治措施以及目前亟
待解决的问题等几个方面综述了有关的研究资料 ,以期为进一步做好地黄病毒病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 地黄 ;病毒病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R282. 71;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1) 07 0662 03
Viral disease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and problems demanding prompt solution
WEN Xue-sen1 , L I Xian-en2 , YAN G Shi-lin2
   ( 1. Co lleg e o f Pha rmacy , Shandong Univ 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2, China; 2. Institute of Medicina l Plant Develop-
ment, Chinese Academy o 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 llege , Beijing 100094, China)
Key words: Rehmannia glutinosa ( Gaert. ) Libosch. ex Fisch. et Mey. ; vi ral diseases; prophy lactico-
therapeutic measures
  地黄 Rehmannia glutinosa L.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 ,其
新鲜块根或块根的加工品作为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入
药 ,为大宗常用药材之一。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 ,一般认
为河南为道地产区。 日本等国也用赤野地黄 R . glutinosa
va r. purpurea 的块根作地黄入药。
至今 ,地黄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 ,在生长过程中 ,易受
多种病害侵袭 ,其中病毒病最为严重 ,通常田间感染率达
100% 。 病毒在植物体内代代相传 ,致使地黄品种严重退
化 [1]。早在 60年代初田波就从地黄中分离到一种病毒 ,称为
地黄退化病毒 ( DDV ) [2]。 其后针对地黄病毒进行了一系列
研究 ,现综述如下:
1 地黄病毒病的症状和传染途径
感染病毒的植株 ,由于品种不同、病程长短、环境条件和
病原种类的变化 ,所表现的症状多种多样。 通常叶片呈现不
同程度的花叶或黄斑、变厚、皱缩、畸形或变小 ;叶缘卷曲 ,有
时焦枯 ;地下块根不能正常膨大 ,表面粗糙 ,笼头细长 ,商品
等级下降。 因此又有花叶病、黄斑病、卷叶病、土锈病之
称 [2~ 5 ]。 由于感染病毒 ,致使地黄严重减产 ,栽培上称之为
“品种退化” [2, 4, 6, 7]。 5~ 6月病症最为明显 ,夏季高温季节 ,略
呈隐症 [4 ]。 目前多数资料记载地黄中的病毒易于汗液接种 ,
未发现昆虫等传毒介体 ,不能促传 [2, 5, 7 ];也有报道地黄黄斑
病病健组织相互摩擦接种不发病 [4] ,地黄卷叶病病毒是蚜虫
传播 [3 ]。
2 地黄病毒病的病原
有关地黄病毒病的病原目前有几种不同的报道 ,或认为
有一种 [2, 7, 8] ,或证明为数种病毒复合感染 [5, 9]。
·662· 中草药  Ch inese Tradi tional and Herbal Drugs  2001年第 32卷第 7期
收稿日期: 2000-10-26作者简介:温学森 ( 1965-) ,男 ,山东大学药学院副教授 ,硕士。 目前在北京大学药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从事地黄病毒病专项研究。 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新品种培育和病害防治工作。
Tel: ( 010) 62810019   E-mai l: xsw en@ 263. net
2. 1 烟草花叶病毒 ( TMV )或其一个株系或烟草花叶病毒
属 ( Tobamovirus ) 成员 [2, 5, 7~ 10]: 田波认为 DDV 近似于
TMV ,可能为 TMV 的一个株系。裴美云比较了 DDV和几
个其他来源的 TMV分离物的寄主反应、体外抗性和血清学
特征 ,进一步说明了 DDV和 TMV 的区别。 余方平等分离
的 TMV 在寄主反应上仍有差别。
2. 2 稍微弯曲的线状病毒: Lee首先报道从赤野地黄中分
离到一种线状病毒 ,命名为地黄 X病毒 (Rehmannia X Po-
tex virus ) ,大小为 520 nm× 12 nm [11 ] ,已被接受为马铃薯 X
病毒属 (Potexv irus)的暂定成员 [12 ]; Matsumoto和余方平
也分别分离到相似的线状病毒 ,但长达 600 nm ,认为可能是
香石竹潜隐病毒属 (Carlavirus)的成员。目前我们在工作中
也分离到类似的病毒 ,鉴定工作正在进行中。
2. 3 等轴状病毒: Ma tsumo to等首先报道了一种等轴状病
毒 ;余方平等分离到两种: 一种为黄瓜花叶病毒 ( CMV) ,直
径为 27. 5 nm,另一种不明 ,直径 19 nm。
3 地黄病毒病的危害
3. 1 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地黄感染病毒后 ,其块根不能正
常膨大 ,随着病症的加重 ,产量逐年下降。 病毒感染越重 ,单
株产量越低 [7]。 金状元经脱毒后产量增加约 3 ( 1~ 9)
倍 [8, 13]。 赤野地黄脱毒后 ,增产幅度与金状元相近 ,叶绿素、
糖、氨基酸等初级成分明显高于感病株 ,次生代谢产物 (如梓
醇、地黄苷 C、地黄苷 D、益母草苷等 )增加 1 /2~ 1 /3,相差达
极显著水平 [9, 14, 15]。因此认为地黄病毒病严重影响地黄的种
植效益和用药的有效性。
3. 2 对地黄种质资源的影响:地黄多采用营养繁殖 ,长期的
人工栽培逐渐形成了众多的农家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有 50
多个品种 [1]。 但由于病毒病的流行和一些其它原因 ,许多历
史上的著名品种遗失殆尽。如浙江的 “红种”地黄已因病毒病
而被淘汰 [7]。 近年在地黄种质资源研究中 ,我们发现河南主
产区栽培品种主要为 85-5和北京一号等 ,其它品种已很难
找到。
3. 3 对产地的影响:种植地黄不能重茬 ,一般 8~ 10年后才
能再种。 如果重茬种植 ,则地黄的块根细长 ,不能正常膨大 ,
长满黄色的须根 ,河南产区的药农形象地称其为“黄毛”。 据
温县农科所的科研人员介绍 ,地黄重茬问题原因尚未查明 ,
但已初步排除了真菌病害的影响 ,可能与地黄病毒病有关。
地黄病毒病与重茬的关系研究正在进行中。 目前 ,原来的中
心产区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主产区正向其周边地区发展。 此
外 ,山东西部、山西南部以及河北的部分地区等沿黄地区地
黄种植发展较快。
4 对地黄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对于病毒病的防治至今还没有发现特效药物。在地黄的
生产实践中人们已经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办法。
4. 1 倒栽留种:倒栽留种是目前产区主要的留种方式 [6 ]。通
过选择感病轻或抗性强的单株进行扩大繁殖 ,能在一定程度
上克服病毒的危害。 长期的选择 ,不仅保障了地黄的顺利生
产 ,而且也是优良品种选育的重要方式。 80年代初 ,全国许
多省区引种地黄 ,但通常卖大留小 , 2~ 3年后产量严重下
滑 ,最终导致失败。而河南等产区坚持倒栽留种 ,因此地黄的
生产都比较稳定。
4. 2 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1, 7 ]:选用优良品种具有巨大的潜
力 ,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无污染的有效措施 ,历史上有名
的优良品种 ,如金状元、小黑英等都是优良的抗病品种。
4. 3 有性繁殖: 现有资料表明有性繁殖的种子无病毒 [2, 3, 7 ]。
实生苗地上部分和块根的产量比无性繁殖约增加 2~ 5倍 ,
因此可以通过有性繁殖进行优良品种的复壮。由于地黄属典
型的异花授粉植物 ,后代分化现象严重 ,在生产上难以采用。
但有性繁殖是目前选育优质高产新品种的主要途径 ,如北京
一号、 85-5等。
4. 4 脱毒苗的应用:茎尖脱毒已经成为十分成熟的生物技
术。 地黄茎尖培养研究起步较早 ,毛文岳等率先进行了脱毒
研究 ,并培育出“茎尖 16号”新品种 [9, 14] ,日本的赤野地黄也
实现了脱毒苗生产 ,其产量和有效成分均显著高于感病地
黄 [9 ]。因此这是解决地黄病毒病的最根本途径。提芽栽培和
芽尖繁殖也可防止 “退化” ,试验表明均比传统的方法增
产 [6 ]。
5 亟待解决的问题
5. 1 鉴定地黄病毒病的病原: 目前有关地黄病毒病病原的
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对所分离的病毒分离物只是进行了初
步鉴定。 植物病毒学是生物学研究的尖端领域 ,随着分子生
物学的发展 ,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过去难以鉴定的病毒 ,现
在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加以研究。搞清危害地黄病毒种类的时
机已经成熟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调查我国地黄病毒的发病情
况和流行规律 ,为提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奠定基础。
5. 2 病毒与病毒病症状之间关系: 不同的病毒可能造成不
同的病毒病。 地黄感染病毒后症状相差很大 ,不同的病毒与
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研究地黄病毒病的防治具有重要
意义。
5. 3 不同病毒对地黄质量的影响: 病毒对赤野地黄有效成
分的影响已有初步研究 ,而我国生产的怀地黄是药用地黄的
主体 ,在目前病毒病发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 ,亟待搞清感染
病毒后地黄有效成分的变化和对药效的影响。
5. 4 加强地黄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 :地黄品种繁多 ,
类型多样 ,农艺性状差别很大 ,为选育优良抗病品种提供了
丰富的原始材料。 应尽早在收集和保护的基础上 ,对不同的
品种加以合理的评价和利用研究。
5. 5 降低脱毒苗的生产成本: 地黄脱毒苗培养体系已经建
立 [8, 9, 16] ,但脱毒苗在大田栽培过程中 ,第 1年就有近
30% ~ 50% 再度感染病毒 , 2~ 3年就要更新 1次种苗 [9 ]。因
此降低脱毒苗的生产成本已成为限制其应用的瓶颈技术。
参考文献:
[ 1 ] 雷福成 ,刘晓娜 ,王学增 .防止地黄品种退化的技术措施 [ J ].
中药材 , 1995, 18( 11): 545-546.
[ 2 ] 田 波 . 关于河南地黄上分离到的一种病毒 [ J] . 微生物学
报 , 1962, 8( 4): 418-419.
[3 ] 于世忠 . 地黄退化的调查和试验初级 [ J ] .中药材科技 , 1982,
2: 9.
·663·中草药  Ch inese Tradi tional and Herbal Drugs  2001年第 32卷第 7期
[ 4 ] 俞永信 . 地黄叶部的病害及其防治 [ J ] . 中药通报 , 1981, 6
( 2): 2.
[5 ] 余方平 ,杨 立 .地黄花叶病的初步研究 [ J] .植物病理学报 ,
1994, 24( 4): 310.
[ 6 ] 温学森 ,李允尧 ,陈沪宁 . 地黄栽培研究进展 [ J] . 中药材 ,
2000, 23( 7): 427-429.
[7 ] 陈德恩 ,刘田才 ,吴友吕 ,等 . 地黄病毒病及对退化影响研究
[ J] .中草药 , 1985, 16( 9): 28-31.
[8 ] 毛文岳 ,余椿生 ,刘清琪 ,等 .怀地黄茎尖培养的研究 [ J ] . 植
物学通报 , 1983, (1) 44-46.
[9 ]  Matsumo to M , Shoyama Y, Nishioka I, et al . Identi fication
of vi rus es infected in Rehmann ia g lut inosa L. var. pu rpurea
Makino and ef fect of virus infection on root yield and iridoid
glycoside conten ts [ J] . Plan t Cell Report s, 1989, 7: 636-638.
[10 ] 裴美云 . 从不同植物上来的几个烟草花叶病毒分离物的初步
比较研究 [ J ]. 微生物学报 , 1962, 8( 4): 420-428.
[11 ] 清夫二男一 ,康养忠敬 ,良藤居上丸 ,等 . 植物ウイルス事典
[M ]. 东京:朝仓书店 . 1983.
[12 ] 谢联辉 ,林奇英 ,吴祖建 . 植物病毒名称及其归属 [ M ] . 北
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9.
[ 13] 毛文岳 ,蒋立昶 ,李效刚 ,等 .怀地黄组织培养及其在育种和
栽培中的应用 [ A] .中国药学会庆祝建会 80周年学术讨论会
论文集 [ C ] ,北京:中国药学会 , 1987, 015-A-2.
[14 ] 松本まさみ .地黄的育种研究 ( 6)—— 病毒感染对糖类、氨基
酸类、色素类的影响 [ J] .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 , 1990, 12
( 6): 43.
[ 15]  Matsumoto M , Sh oyama Y, Nishioka I. Effect s of bacterial
and vi rus infection on i ridoid glycoside con tents in Rehmannia
glut inosa L. var. pu rpurea Makino [ J ] . Sh o Yakugak u
Zasshi , 1988, 42( 4): 329-332.
[ 16 ]  Hatano M, Nak ai R, Kaw anishi F, et al . Gen etic diagnosis
of Rehmannia species micropropagated by tip tis su e cul tu re
and an F1 h ybrid b y RAPD analysi s [ J ] . Plant Breeding,
1997, 116: 589-591.
中药大蓟的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
植 飞 ,孔令义 ,彭司勋
(中国药科大学 天然药化教研室 ,江苏 南京  210038)
摘 要: 对中药大蓟的复杂化学成分进行了整理 ,发现主要是三萜和甾体类、挥发油类、长链炔醇类、黄酮和黄酮苷
类化合物等。 并综述了其抗菌、抑制心脏、降压、升压、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形成、止血、抗肿瘤、杀线虫等药理作用。
关键词: 大蓟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R282. 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 2001) 07 0664 04
Progress in 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onCirsium japonicum
ZHI Fei, KON G Ling-yi, PEN G Si-xun
   ( Depa rtment o f Na 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 ,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 er sity , Nanjing Jiang su 210038, China)
Key words: Cirsium japonicum DC. ;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ef fect
   大 蓟为菊 科 ( Com positae ) 管状花 亚科菜蓟 族
(Cvnareae ) 蓟属 (Cirsium Mill. ) 植物 C. japonicum DC.
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 [1]。多年生宿根草本 ,野生 ,中国大部分
地区均有分布 ,朝鲜、日本也有 ,也可人工种植。 本种由于分
布广 ,生境多样 ,在植株形体上有较大的变化。过去的一些作
者往往仅根据某个地方居群某种叶裂式样 ,或叶缘针刺长短
等数量上的变化所发表的一些种的或种下一级的名称 ,实际
上并没有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多型性的种 [2]。目前市场上
大蓟的药材品种很复杂 ,在云南地区除用正品大蓟 Cirsium
japonicum DC. 入药外 ,还用滇大蓟 C. chlorolepis Petrax ,飞
廉 Carduus crispus L. 和藏飞廉 C. acanthoides L. 的根及全
草作大蓟入药。现将有关大蓟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的报道作
一综述。
1 化学成分
大蓟的化学成分复杂 ,主要是三萜和甾体类、挥发油类、
长链炔醇类、黄酮和黄酮苷类化合物等。另外还有大蓟菊糖、
丁香苷、绿原酸、 1, 5-二氧咖啡单宁酸、尿苷、 tachioside等。
薄层鉴定显示有芦丁、生物碱 [3] ,但未见单体的报道。具体化
合物见表 1。 主要化合物结构见图 1, 2。
2 药理作用
2. 1 抗菌作用: 大蓟有抑菌作用 [17]。体外实验 ,根煎剂或全
草蒸馏液 ( 1∶ 4 000)对人型结核杆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和炭疽杆
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酒精浸剂 ( 1∶ 3 000)对人型结核杆菌有
抑制作用 ,水煎剂的抑菌浓度比酒精浸剂的浓度为大 [18]。
2. 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 2. 1 抑制心脏作用: 大蓟水煎液 200 mg /L对离体蛙心
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使心缩幅度减少 ,心率减慢 ,继而出现
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离体兔心灌流表明 , 0. 5 g /kg剂
量对心率及心收缩振幅有显著抑制作用。 犬在体实验表明 ,
·664· 中草药  Ch inese Tradi tional and Herbal Drugs  2001年第 32卷第 7期
收稿日期: 2000-09-25作者简介:植 飞 ( 1972-) ,女 ,广东怀集人 , 1994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 ,获理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化在读硕士 ,目前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