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温莪术挥发油的成分



全 文 :温莪术挥发油的成分
李爱群 1 ,胡学军 1 ,邓远辉 1 ,姚崇舜 2 ,王淑君 2 ,陈济民 2⒇
(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心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120; 2. 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15)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 2001) 09 0782 02
  莪术是姜科植物蓬莪术 Curcuma phaeocaulis
Val.、 广西 莪 术 C. kwangx iensis s. g. Lee et
C. F. Liang或温郁金 C. w engyujin Y. H. Chen et
C. Ling的干燥根茎 ,后者习称“温莪术” [1 ]。 据文献
报道 ,不同产地的莪术 ,其挥发油的成分相差很
大 [2~ 4 ]。 用莪术油为原料的制剂 ,中国药典 1977年
版 [5 ]有“莪术油注射液”和“莪术油乳注射液” ,为抗
癌药 ,中国药典 2000版收载“莪术油葡萄糖注射
液” ,用于小儿病毒性肺炎。文献报道 ,莪术油具有抗
肿瘤、抗病毒等作用 ,莪术醇、莪术酮 [6 ]和 β -榄香
烯 [7 ]等具有抗癌作用。我们研制莪术油微球 ,用于肝
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 ,采用浙江温州产的
莪术油为原料 ,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 ( GC-M S)
分析了温莪术所得挥发油的成分 ,报道如下。
1 材料与仪器
材料 ;莪术油 (浙江产的温莪术 ) ,由浙江瑞安制
药厂提供 ,包括 1998, 1999, 2000年产的 18个批号
的样品。
仪器:美国惠普公司产 HP6890 /5973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 , HP-M S毛细管柱 ( 0. 25 mm× 30 m ) ,
质谱检测器。
2 实验方法
莪术油用乙腈稀释 10 000倍 , 1μL进样 ,色谱
条件: 进样口温度为 250℃ ,离子源温度为 230℃ ,
电离电压 70 eV ,载气为氦气 ,流速为 1 mL /min;程
序升温: 起始温度 70℃ ,升温速率 3℃ /min,升至
145℃ ,维持 10 min,再 3℃ /min,升至 210℃。
3 结果
在上述条件下 ,抗癌有效成分 β -榄香烯、莪术醇
和莪术酮与其它成分分离良好 ,出峰时间分别为
18. 45, 27. 30和 32. 82 min。
3. 1 主要物质名称的确认: 用本仪器所提供的
N IS T数据库确认了 17种成分的名称 ,如表 1。
表 1 温莪术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保留时间
( min )
名  称 匹配度
(% )
4. 73 苯酚 93
5. 79 1. 8-按树脑 98
9. 15 樟脑 98
9. 56 bicyclo [2, 2, 1 ]h ep tan-2-01, 1. 7. 7t rimeth 91
16. 30 δ-榄香烯 99
18. 45 β-榄香烯 99
19. 47 trans (β-caryophyllen e) 96
20. 07 γ-榄香烯 99
20. 80 α- 草烯 99
21. 88 吉马烯 94
22. 08 β-蛇床烯 93
22. 42 10-epi-eudesma-3, 11-diene 90
22. 59 curzeren e 86
26. 76 β-榄香酮 99
27. 30 莪术醇 90
31. 36 吉马酮 99
32. 82 莪术酮 95
3. 2 不同批号的莪术油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含量
(用归一法求得 )也有一定的波动 ,见表 2。
  由上表可知 , 2000年提取的温莪术挥发油 ,含
β-榄香烯在 6. 62% ~ 9. 18%之间 ,平均 7. 85% ;莪
术醇在 6. 24%~ 16. 2%之间 ,平均 11. 9% ;莪术酮
在 5. 24%~ 8. 83%之间 ,平均 6. 02% ; 1998和 1999
年提取的温莪术挥发油含 β -榄香烯在 3. 36% ~
10. 0%之间 , 平均 8. 48% , 莪术 醇在 7. 63% ~
11. 26%之间 ,平均 8. 88% ; 莪术酮在 3. 55% ~
5. 66%之间 ,平均 4. 16%。
4 讨论
本实验表明 ,同一产地的莪术 ,其挥发油的成分
种类大致相同 ,但含量有差异。据报道 [5 ] ,用 GC-M S
鉴定广西产莪术的莪术油中含有 50多种成分 ,鉴定
了 23种 ,其中含量较高的有樟脑、吉马酮、莪术烯
醇 、 1, 8-桉叶素、异龙脑等 ,但报道中没有莪术醇及
·782·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9期
⒇ 收稿日期: 2001-02-12基金项目:国家“九· 五”科技攻关项目 NO. 96-906-07-04作者简介:李爱群 ,主管药师 , 199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药学专业 ,获理学学士学位 , 1995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药理专业 ,获医学硕士学位 ,现主要从事中药生物药剂学和临床药理学的研究 ,主持和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4项 ,其中 2项通过鉴定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10余篇。 Tel: ( 020) 81887233-342
  表 2 不同批号莪术油的抗癌活性成分含量 (% )
产地 批号 β-榄香烯 莪术醇 莪术酮
浙江   20000102 7. 26 11. 4 5. 29
20000103 7. 20 10. 6 5. 24
20000104 7. 52 13. 8 6. 57
20000106 6. 62 16. 2 8. 83
20000107 7. 29 13. 9 7. 72
20000201 7. 63 11. 3 4. 30
20000202 9. 07 6. 24 4. 21
20000203 9. 18 11. 9 5. 37
20000204 7. 73 11. 2 6. 47
20000205 8. 96 12. 2 6. 19
980705 7. 14 7. 71 3. 55
990302 9. 72 8. 28 3. 56
980711 9. 04 9. 04 3. 56
981103 10. 0 9. 52 4. 27
980703 3. 36 7. 63 4. 62
980103 10. 0 8. 38 4. 09
980309 9. 01 9. 25 3. 96
980120 9. 53 11. 3 5. 66
β -榄香烯。另据报道 [3 ] ,温莪术的莪术油用 GLC、
GC-M S鉴定 ,分离出 60余个峰 ,其中含 β -榄香烯
( 7. 9% )、莪术醇 ( 2. 86% )、莪术酮 ( 30. 8% )等 ,其中
莪术醇、β -榄香烯、莪术酮有抗肿瘤作用 ,吉马酮有
细胞毒作用。本实验的研究表明 ,莪术油中 3种抗癌
活性成分均有一定的波动 ,其中 1998年和 1999年
的 β -榄香烯的波动最大 ,近 3倍 ,提示在用莪术油为
原料制备制剂时 ,除了应规定莪术的产地外 ,对有效
成分的含量也应规定一定的波动范围。
本实验摸索的色谱条件较文献 [ 4]做了改进 ,对
莪术醇、β-榄香烯、莪术酮等抗癌活性成分均得到了
基线分离 ,可用于原料和有关制剂的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 ] 中国药典 (一部 ) [S ] . 2000.
[ 2 ] 田颂九 . 莪术挥发油研究Ⅰ . 毛细管柱气层和气质联用分离
鉴定温莪术挥发油 [ J]. 药物分析杂志 , 1985, 5( 1): 4-6.
[ 3 ] 方洪矩 ,余竞光 ,陈毓醇 ,等 ,我国姜黄属植物的研究Ⅱ . 五种
姜黄属药用植物根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比较 [ J ] .药学学报 ,
1982, 17( 6): 441-447.
[ 4 ] 王雪峰 ,姚 川 ,胡 昌 . 莪术挥发油的 GC /M S鉴定 [ J ]. 中
药材 , 1991, 14( 10): 35-37.
[5 ] 中国药典 (一部 ) [S ] . 1977: 462-463.
[ 6 ] 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肿瘤研究小组 ,沈阳医学院中草药研究
室 ,沈阳医学院电镜室 . 温莪术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的实验
研究 [ J] .新医药学杂志 , 1976. 1( 12): 28-32.
[ 7] 傅乃武 ,全兰萍 ,郭永钿 ,等 .β-榄香烯的抗肿瘤作用和药理学
研究 [ J ]. 中药通报 , 1984, 9, ( 2): 35-39.
羽叶千里光地下部分生物碱的研究
程卫强 1 ,韦新贵 2 ,袁久志 1 ,隋长惠 1⒇
( 1. 沈阳药科大学 中药系 ,辽宁 沈阳  110015;  2. 中国科学院化学冶金研究所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0)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 2001) 09 0783 02
  在我们对羽叶千里光 Senecio argunensis Tur-
cz. 化学成分的研究中 ,发现地上部分主要含黄酮
类成分 [1 ] ;地下部分仅含生物碱及少量甾醇成分。因
此 ,我们对地下部分的主要成分生物碱又作了进一
步的研究。
1 仪器及材料
羽叶千里光 1996年 9月下旬采自辽宁省通远
堡 ,经沈阳药科大学许春泉高级工程师鉴定为
Senecio argunensis Turcz.。
Brunker ARX-300型核磁共振仪 ;硅胶 G-60
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 ;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提取与分离
取根及根茎 1. 2 kg碎断后 ,工业乙醇浸泡 ,室
温超声提取 4次 ,过滤 ,滤液旋转薄膜减压浓缩得浸
膏约 100 g。用 1. 5 mo l /L的 HCl提取 ,提取液经浓
氨水碱化至 pH9~ 10后 ,用氯仿萃取。第一次萃取
氯仿层浓缩析出Ⅰ 和Ⅱ的混合物 (约 150 mg )。第二
次、第三次萃取浓缩丙酮结晶得Ⅲ和Ⅳ混合物 (约
50 mg )。 剩余的碱水层酸化后加入过量锌粉还原 ,
还原后的水液经浓氨水碱化至 pH9~ 10后用氯仿
萃取又得Ⅰ和Ⅱ的混合物 (约 1. 5 g)。
3 鉴定
化合物Ⅰ + Ⅱ : 无色针状结晶。气味特异 ,易溶
于 CHCl3 , Dragendof f 试 剂 阳 性 , 其 1 HNMR
( CDCl3 )、13 CNMR( CDCl3 )峰多数成对出现 (峰高比
约 1∶ 1) ,并与千里光碱 ( senecinine )、千里光菲林
·783·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9期
⒇ 收稿日期: 2001-03-19作者简介:程卫强 ,男 ,硕士 ,助理研究员 ,就职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制剂室 ,从事中药注射剂的研究与开发。 Tel: ( 021) 6544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