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水飞蓟宾葡甲胺质量标准研究



全 文 :对于交换效果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普通的凝
胶离子交换树脂缺点较多 ,尤其是在交换较大离子
或分子时 ,如果上柱和洗脱条件相差较大时 ,其孔道
结构发生改变 ,使较大的物质卡在结构内 ;而大孔树
脂具有微孔永存 ,表面积大 ,交换速度快等优点。因
此 , D001型磺酸型大孔阳离子交换树脂更有利于生
物碱由树脂上被洗脱下来。
3. 2  pH值是影响苦豆子生物碱在离子交换树脂
上吸附效果的关键因素 , pH < 1. 0时 ,上柱液中的
生物碱多以正离子态存在 ,容易与树脂上的磺酸基
团结合 ,从而提高了生物碱吸附率。
3. 3 由于使用碱性洗脱剂洗脱树脂上的生物碱 ,而
在碱性环境下 ,生物碱多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 ,降低
了生物碱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 ,最终影响了离子交
换树脂的洗脱效果。因此本实验将乙醇作为助溶剂 ,
以提高生物碱的在洗脱剂中的溶解度 ,使洗脱效果
得到很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 M ]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97.
[2 ] 张兰珍 ,李家实 ,皮特· 豪佛顿 ,等 .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成分研
究 [ J] . 中国中药杂志 , 1997, 22( 12): 740-743.
[3 ] 肖崇厚 .中药化学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7.
[ 4 ] 张建华 ,乌 云 .苦豆子中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新探 [ J] . 中
草药 , 1997, 28( 8): 465-467.
[5 ] 钱廷宝 . 离子交换剂应用技术 [M ] .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84.
[6 ]  Swarb rick J, Boylan J C. Encyclopedia of Pharmaceutical
Tech nology [M ]. Vol 8. New York& Basel: Marcel Dekker,
INC, 1993.
水飞蓟宾葡甲胺质量标准研究
陈 黎 ,周继勇
(镇江市药品检验所 ,江苏 镇江  212003)
  水飞蓟宾葡甲胺为水飞蓟宾与葡甲胺的加成
物。水飞蓟宾是从菊科植物水飞蓟 Silybum mari-
anum Gaertn. 果实中提取分离而得到的羟苯基色
满酮体。水飞蓟宾葡甲胺属水飞蓟宾的水溶性衍生
物 ,具有保护及稳定肝细胞膜的作用 ,并能促进肝细
胞再生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炎、初期肝硬化
和肝中毒等症。为了全面控制水飞蓟宾葡甲胺的质
量 ,本实验以水飞蓟宾为定性指标进行紫外特征吸
收的鉴别 ,以葡甲胺为定性指标进行理化鉴别 ,同时
以水飞蓟宾葡甲胺为定量指标用 HPLC法进行含
量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高效液相色谱仪: 岛津 LC-6A泵 , SPD-6AV紫
外 -可见检测器 , C-R6A数据处理器 ;日本岛津 UV-
265FW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日本岛津 UV-
2401P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KQ-250E医用超声
波处理器 (江苏昆山市超声波仪器厂 )。
水飞蓟宾葡甲胺由镇江第三制药厂提供 ;水飞
蓟宾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批号:
0856-9601;甲醇为色谱纯 ,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 鉴别试验
2. 1 葡甲胺的鉴别:取本品 0. 2 g ,加水 20 mL,超
声处理 10 min,加稀盐酸 5滴 ,振摇 2 min,滤过 ,取
滤液 1 mL,加 FeCl3试液 0. 5 mL,滴加 20% NaOH
溶液 2 mL,初显棕红色沉淀 ,随即溶解成棕红色溶
液。 同时进行背景试验 ,即取水 1 mL为空白 ,同法
操作。所显棕红色沉淀 ,继续滴加 20% NaOH溶液 ,
沉淀不溶解。故可借此鉴别葡甲胺的存在。
2. 2 水飞蓟宾的紫外特征吸收鉴别:取本品适量 ,
加无水乙醇制成 15μg /mL的溶液 ,照分光光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0年版二部附录Ⅳ A)
测定 ,在 288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 252 nm波长处
有最小吸收 ,与文献相同 [1 ] ,故以此为特征吸收鉴别
(图 1)。
3 含量测定
3. 1 色谱条件:色谱柱: Shim-pack CLC-ODS柱 ( 6
mm × 150 mm ); 流 动 相: 甲 醇 -水 -0. 5 mol /L
KH2 PO4 ( 10∶ 10∶ 1,用 0. 2 mol /L H3 PO4调 pH值
至 4. 0) ;流速: 1. 5 mL /min;柱温:室温 ;检测波长:
288 nm。理论板数以水飞蓟宾计为 5 641,相邻峰分
离度为 1. 74。见图 2。
3.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 15 mg ,精密称定 ,
置 50 mL量瓶中 ,加甲醇适量 ,超声处理 20 min,放
冷 ,加甲醇稀释至刻度 ,摇匀 ,精密量取 5 mL,置 25
·1083·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 rbal Drug s  2002年第 33卷第 12期
收稿日期: 2001-12-24
波长λ/nm
图 1 水飞蓟宾
葡甲胺甲
醇溶液的
紫外吸收
扫描图谱
mL量瓶中 ,加流动相稀释至刻
度 ,摇匀 ,作为供试品溶液。
3. 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 105
℃干燥至恒重的水飞蓟宾对照品
约 10 mg ,精密称定 ,置 50 m L量
瓶中 ,加甲醇适量 ,超声处理 20
min,放冷 ,用甲醇稀释至刻度 ,摇
匀 ,精密量取 5 mL,置 25 mL量
瓶中 ,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 ,摇
匀 ,作为对照品溶液。
3. 4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
水飞蓟宾对照品 ,加甲醇配成不
同浓度的溶液 ,分别取 20μL注入
色谱仪 ,测定峰面积。以对照品量
为横坐标 ,峰面积为纵坐标 ,计算
得回归方程为 Y= 47 332X - 230
359, r= 0. 999 2。结果表明 ,水飞
蓟宾在 7. 46~ 289. 4μg /mL呈良
图 2 水飞蓟宾对照品甲醇溶液 (A)和水飞蓟宾
葡甲胺供试品甲醇溶液 (B)的 HPLC图谱
好的线性关系。
3. 5 精密度试验: 取同一浓度的对照品溶液 20
μL,注入色谱仪 ,重复进样测定 5次 ,结果水飞蓟宾
峰面积的 RSD为 0. 62% 。
3. 6 重现性试验: 精密称取同一批号的样品 5份 ,
分别处理测定 ,结果所测得为水飞蓟宾葡甲胺含量
RSD为 1. 73%。
3. 7 稳定性试验:在室温放置 2, 5, 8, 24 h,分别取
样进行测定 ,水飞蓟宾葡甲胺含量 RSD为 1. 1% ,
表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3. 8 样品测定:取 5批水飞蓟宾葡甲胺 ,照 3. 2项
下操作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 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测定 ,计算 ,并与 1. 405相乘 ,
即得 (表 1)。根据测定结果 ,拟定水飞蓟宾葡甲胺的
含量不低于 0. 75 g /g。
表 1 水飞蓟宾葡甲胺的测定结果
批号 水飞蓟宾葡甲胺 ( g /g)
20010509 0. 846
20010510 0. 852
20010702 0. 764
20010402 0. 778
20000201 0. 772
4 讨论
4. 1 葡甲胺鉴别的酸性条件的选择:水飞蓟宾葡甲
胺为水飞蓟宾和葡甲胺的加成物。 因葡甲胺与水飞
蓟宾结合成盐 ,文献 [2 ]进行葡甲胺的理化鉴别时 ,反
应不明显。现适当给予酸性环境 ,使葡甲胺游离 ,用
滤液进行鉴别 ,可使反应灵敏。注意稀盐酸不能多
加 ,否则滴加 20% NaOH反应迟缓。
4. 2  HPLC法流动相的选择: 流动相Ⅰ : 甲醇 -水-
冰醋酸 ( 40∶ 60∶ 5) ,流动相Ⅱ : 甲醇-乙腈 -水 -冰醋
酸 ( 20∶ 15∶ 65∶ 5,三乙胺调 pH至 3. 0) ,流动相
Ⅲ :甲醇 -水 -0. 5 mol /LK H2 PO4 ( 10∶ 10∶ 1,用 0. 2
mo l /L H3 PO4调 pH至 4. 0) ,结果Ⅰ分离度较差 ,水
飞蓟宾的两个同分异构体呈双头峰 ,Ⅱ 、Ⅲ分离效果
比较接近 ,Ⅲ 较Ⅱ条件相对缓和 ,酸度适中 ,故采
用Ⅲ [2 ]。
4. 3 关于含量限度的问题:水飞蓟宾系从水飞蓟植
物果实中提取分离而得 ,含有水飞蓟亭、水飞蓟宁、
水飞蓟宾、异水飞蓟宾等 ,以水飞蓟宾为主要成分。
文献 [4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 ,反映的是本
品在 288 nm处总的吸收情况 ,故含量测定结果较
高。 HPLC法则将相关成分作了极好的分离 ,并以其
中药理活性最强的水飞蓟宾为指标 ,故含量限度定
为 0. 75 g /g。这比文献方法更为准确可靠 ,更能真
实反映其内在质量。
4. 4 采用 HPLC法测定水飞蓟宾葡甲胺的含量 ,
不仅有效成分得到了完全分离 ,而且方法学研究表
明其准确度高 ,灵敏度和线性关系均符合含量测定
的要求 ,完全可以作为水飞蓟宾葡甲胺的含量测定
方法。
参考文献:
[1 ]  WS-009( X-005)-2001,水飞蓟宾 [ S ].
[ 2] 定天明 ,田颂九 ,张正行 . 水飞蓟素制剂中有效成分的 HPLC
分离测定 [ J ]. 药物分析杂志 , 1999, 19( 5): 304-307.
[3 ] 刘本亮 ,杨 锡 . 薄层扫描法测定益肝灵胶囊中水飞蓟素的含
量 [ J] . 中成药 , 1999, 21( 4): 180-181.
[4 ] 苏卫药刘字 ( 83)第 70号 ,水飞蓟宾葡甲胺 (西利宾胺 ) [ S] .
·1084·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 rbal Drug s  2002年第 33卷第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