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贝母及其制剂内在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全 文 :78
9
l 0
l 1
l 2
l 3
l 4
l 5
l 6
A yr eW A
, e t a l
.
C a n J C h e m
,
1 9 7 8
,
56
.
2 1 1 3
A y e r W A
, e t a l
.
C a n J C h
e m
,
1 9 7 9
,
5 7
:
3 3 3 2
S h ib a t a H
, 刃t a l
.
A g r i e B i o l C h e m
,
19 8 9
,
5 3 ( 1 2 )
:
3 3 7 3
O h t a T
, e t a l
.
T e t r a h e d r o n L e t t
,
1 9 9 8
,
3 9
:
6 2 2 9
K i t a T
, 亡t a l
.
T e t r a h e d r o n
,
1 9 9 8
,
5 4
:
1 1 8 7 7
K a w a g i s h i H
, e t a l
.
T e t r a h e d r o n L e t t
,
19 9 4
, 3 5 ( 1 0 )
:
1 5 6 9
C a s s id y M P
, e t a l
.
A u s t J C h
e m
. ,
1 9 8 5
,
3 8
:
1 18 7
A n k e T
, e t a l
.
J A n t ib io t i e s
,
1 9 7 7
,
3 0
:
2 2 1
G a m b a A
, e t a l
.
T e t r a h e d r o n L e t t
.
1 99 5
, 3 6 ( 1 1 )
: 1 9 0 5
eB
n e v e l li F
, e t a l
.
T e t r a h e d r o n L e t t
,
19 95
,
3 6 ( 17 )
:
3 0 3 5
K n o P s L
, 口 t a l
.
L ie b ig s A n n
,
1 9 9 5
,
7 7
M a z u r X
, e t a l
·
P h y t o e h e m i
s t r y , 1 9 9 6
,
4 3 ( 2 )
:
4 0 5
E n g le r M
, e t a l
.
P h y t o e h e m i s t r y
,
1 9 9 8
, 4 9 ( 8 )
:
2 5 9 1
T o y o t a M
, e t a l
.
P h y t oc h e m i s t r y
,
1 9 9 0
,
2 9 ( 5 )
:
1 48 5
K a w a g i s h i H
, e t a l
.
U S P
,
5 3 9 1 5 4 4 ( 1 9 9 5 )
J
a n im o t o T
, 亡 t a l
.
J A
n t ib io t ie s
,
1 9 9 6
,
4 9 ( 7 )
:
6 1 7
J a n i m o t o T
. e t a l
.
J A
n t ib i o t i e s
,
1 9 9 6
, 4 9 ( 7 )
:
6 2 4
S a i t o T
, e t a l
.
J A n t ib i o t i e s
,
1 9 9 8
,
5 1 ( 1 1 )
:
9 8 3
( 1 9 9 9

0 3

2 6 收稿
1 9 9 9

0 6

1 3 修 回 )
一了QùOUn1.9é内J乙.11.lln乙q`O9月
不断得到结构类型新颖的有显著生物活性的
高等真菌次生物质 , 同时结合 高等真菌培养
发酵液提供样品供药理研究 , 为人类合理利
用真菌资源提供依据 。 我国高等真菌资源十
分丰富 ,深人对其进行研究开发 , 无论从经济
价值还是从药用价值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
致谢 : 承蒙 中国科 学院 昆明植物研究所
植物化 学开放 实验 室刘吉开教授审阅 , 并提
出宝贵意见 , 在此深表谢意 。
参 考 文 献
1 袁明生 , 等编著 . 四川 草菌 . 成都 ; 四川科学技术 出版
社 , 19 9 5 : 5 0
2 卯晓 岚 编 著 . 中国 经济 真菌 . 北 京 : 科学 出版社 ,
1 9 9 8
:
I V
3 A y e r W A
, e r a l
.
T e t r a h e d r o n
,
1 9 8 1
, 3 7 : 2 19 9
4 A y e r W A
, e t a l
.
T e t r a h e d r o m L e t t
,
1 9 72
,
13
:
19 1 7
5 A y e r W A
, e t a l
.
C a n J C h e m
,
1 9 7 3
,
5 1 : 3 15 7
6 A y e r W A
, e t a l
.
C a n J C h
e m
,
19 7 8
, 5 6
: 7 17
贝母及其制剂内在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药科大学生药教研室 (南京 210 0 0 9) 李松林 ’ 李 萍
摘 要 评价 贝母 及其制剂 内在质量 的有 重量法 、 酸碱滴定 法 、 安培滴定法 、 两相滴定法 、 酸性染
料 比色法 , 薄层 分离 一紫外分光 光度法 、 薄层 扫描法和 高效液相 色谱法 ,其中酸性染料 比色法侧定
总生物碱和薄层扫描法测定单体生物碱应用最多 。 评价内容涉及 贝母 药材 、 栽培 品和组培物与野
生品 的比较 、 不同种间比较等 。 H P L C 法和 G C 法用于活性 单体化合物的评价值得深人研究 , 贝母
制剂质量评价和生物样品的测定有待加 强 。
关键词 贝母 质量评价 生物碱
贝母 是 常用止 咳 中药 , 来源 于贝母 属
F ir ilt la ir
a L
. 多种植物地下鳞茎 。 业 已证明
贝母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贝母生物碱及其昔 。
另外贝母 的皂昔 、 腺昔及脂肪酸也与贝母的
祛痰 、 平喘和降压等作用有关 。多年来在贝母
的内在质量评价中主要将生物碱作为指标成
分 , 皂昔和腺昔等也有所涉及 ,笔者拟对近年
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1 生物碱的评价
1
.
1 总生物碱 : 至今可用 4 种方法测定贝母
总生物碱 。 l) 酸碱滴定法 l1[ : 以 甲基红为指示
剂 , 用硫酸标准液滴定 。 该法 为传统的容量
法 ,操作程序较繁 。 2) 安培滴定法 2[] : 以硅钨
酸为试剂 , 以饱和甘汞电极为阳极 ,滴汞电极
为阴极 ,测定贝母生物碱和硅钨酸在硫酸钾
支持电解质 中的极谱曲线 。 该法底液的 p H
值对测定结果影响很大 。 3) 两相滴定法 2j[ : 根
据酸性染料澳察香草酚蓝在一定 p H 条件下
与贝母生物碱生成离子对并定量被抓仿提取
从而测定贝母总碱含量 (水相出现黄色即为
A d d
r e s s : L i S o n g l i n
,
D e p a
南 京军区 后勤部药检所工作
r t m e n t o f P h a r rn a e o g n o s y
,
C h i n a P h a r m a e e n t i e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N e n jin g
,现为 中国药科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 。
《 中草药 》 1 99 9 年第 3。 卷第 10 期 7 9 1
终点 ) 。 该法水相的 pH 值对测定结果影响很 或酸化后进行 比色测定 。 该法与二相滴定法
大 , 且终 点掌 握较 困 难 。 4) 酸性 染料 比 色 原理相 同 ,溶 液 p H 也是影响测定 的主要 因
法川 : 以 酸性染料澳察香草酚蓝或澳 甲酚绿 素 ,但 比色法消除了滴定法终点观察 困难带
与贝母 生物碱 在一定 p H 条 件下 生成离 子 来的偶然误差 。 有关贝母总生物碱评价情况
对 , 并定量地被氯仿或二氯甲烷提 出 , 在碱化 见表 1 。
表 1 贝母 总生物碱的评价
品 名 评价方法 评价 内容及结 果 参考文献
,自,ó八j浙贝 母 E · t h u n加啥 11
伊贝母 F . P al il d价口 ar浙贝 母
2
2
9
,
4
,
2 3
二d一b湖北 贝 母 F . 人uP e h e n s i s
秦贝母 F . cl r hr os a
.f g la b
r a
伊贝母
药材总碱 0 . 30 % ~ 0 . 6 3%
药材总碱 0 . 12 % ~ 0 . 2 2%
花期生物碱含量最高 伶 种浙贝商品总碱 0 . 12 % ~ 0 . 50 % ; 生切脱水法总碱
含量最高 , 传统加工法生物碱损失严重
宜在芒种至小署时节采收湖北 贝母 。 总生物碱在 。 . 2 981 % ~ 0 . 4 6 1 4环
野生和家种秦 贝母总喊无 明显差异 , 为 。 . 13 % ~ 0 . 14 %
7 , 2 0
n123710,10康定贝母 F
.
cl
r
hr os a
v a r
.
e e i r r h o s a
生物碱含量在 l d 内变化显著 , 最佳采 收时间为中午 , 相对光强为 8 0 % 时 , 鲜茎
中生物碱积累最高
以花期总碱最高 , 故 6~ 7 月为是最佳采收期
八IJ
l0
八U01
日任月认刀冷座JL任
甘肃贝母 F . P rz ew al s ik i
川贝母 F . c i r hr o s a
」1 贝母
浙贝母
浙贝母
湖北贝母
那北贝母 F . ` b e i e n s i s
利川贝母 F . l i c h u a n e n s i s
蒲忻贝母 F . P 。 叮i e n s i s
安徽贝母 F . a n h u i e n s i s
伊贝 母
东 贝母 F . t h “ n阮 r g i
v a r
. c
h
e
k i a n ge
n s i s
新班 贝母 .F w al uje w “
托里 贝母 F . tor t诬j 乙11“
小 白花 贝母 F . al 从d -
〔口2口 ar
裕 民贝母 F . 夕u , i o e n s ; s
砂贝母 F . k a er l i o i i
暗紫 贝母 F . u n i br a c t e a t a
甘肃 贝母
梭砂 贝母 F . de la v a洲
太白贝平 F . t a i P a i o n s i s
鄂北贝母
总碱量野生品略高于家种 品
总碱含量花期与一 片叶期无明显差异
组培鳞茎总碱含量是原种 的 2 . 6 倍
3 年生含量最高 ,达 。 . 5% ,缸种和地点间均有差异
新生浙 贝母 的总碱含量优于其种贝母 ; 总碱 0 . 21 写 , 0 . 25 %
生药 中总碱 。 . 5 2写
总碱 0 . 7 2写
总碱 。 . 41 %
总碱 。 . 4 2写
总碱 0 . 4 6 % 一 0 . 5 7 % ; 0 . 4 3%
总碱 0 . 2 0 % 一 0 . 2 7%
总碱 0 . 5 6 %
1 0 , 19
总碱 0 . 16 % 一 0 . 2 0 %
总碱 。 . 1 3 %
总碱 。 . 24 %
总碱 。 . 2 0写
总碱 。 . 16 %
总碱 0 . 21 % ;组培鳞茎总碱含量是原种 的 1 . 2 ~ 1 . 5 倍
总碱 0 . 0 9 %
总碱 0 . 1 4 % ; 0 . 0 9 2%
总碱 。 . 12 环
总碱 果期较花期高 , 3 年生明显高于 2 年生 , 高山环境 明显高于低矮环境 , 石灰
制明显高于清水制 , 家种 与野生 区别 不大
总碱果期较花期高 , 3 年生较 2 年生稍高 ,海拔 高度无明显影响 ,野生与家种区
别不明显 , 总碱 0 . 5 5%
总碱的含量 0 . 2 8 3 % ~ 0 . 3 5 1 % ; 0 . 1 7写
以 总 碱为指标评价制 剂质量 , 检测不 同厂家蛇胆 川贝液 中总 喊含量 , 结 果差异
较大
l 0
10
1 0
,
14
l 0
10
,
1 9
10
1 5
紫花鄂北贝母 F . e bc i e -
n s i s v a r
·
P u rP
u r e a
平贝 母 F . u s s u r ; e n s s i
蛇胆川贝液
15
,
10
18
, 10
1 6
,
2 1
由表 1 可知 , 9 0 年代初建立 了酸性染料
比色法测定贝 母总生物碱 的含量 , 随着分光
光度计的不断普及 , 近年来该法越来越多地
被用来评价 贝母的内在质量 。
·
7 9 2
·
1
.
2单体生物碱 : 虽然 己从贝母类药材中分 见用于贝母单体生物碱评价的方法有两 种 ,
离鉴定出 13 0 多种贝 母单体生物碱 ,但 由于 分述如下 :
大多数贝母 生物碱无共扼双键 , 因此 贝母单 1 . 2 . 1 薄层扫描法 : 该 法使用相对较多 ,有
体生物碱 的评价方法研究少见报道 ,至今可 关情况见表 2 。
裹 2 单体生物碱的薄层 扫描测定
品名 薄层板 展开剂 耘 ( n m ) 旅 (n m ) 评价内容 文献
nù已J工J自O月卜」自八曰月口`日皿尸j亡」浙贝母 硅胶 G
湖北贝母
比较了 5种商品中浙贝甲素和浙贝乙家的
含量 , 有较大差异
芒种至小署采集的样品湖贝甲家最高
秦贝母 硅胶 G
硅胶 G
野生与家种西贝家含量无明显 差异 ,均在
0
.
04 0%
西贝素与总碱含量在 l d 内变化趋势一致
八dn曰én八曰月hb巴J工LtjùU氏rj l`J
伊贝母
那北贝母
萦花那北贝母
乙醚 一无水乙醇
( 1 0
:
3 )
苯一乙酸乙醋一 二乙胺
( 6
: 4 : l )
乙酸乙醋一甲醉一氛水
( 2 0
,
1
,
l )
乙酸乙醋一甲醉一氨水
( 2 0
: l : l )
环 己烷一乙 酸 乙醋一二 乙
胺 ( 6 : 4 : l )
安徽贝母等
3 种贝母
硅胶 G 环 己烷 一 乙酸 乙醋一二 乙
胺 ( 6 : 4 : l ) ;环 己烷 -
甲醉 一氨水 ( 17 : 2 : l )
无醚 一无水乙醇 ( 10 。 :
3 )
环 己烷一 乙酸 乙醋一二 乙
胺 ( 6 , 4 : l )
乙酸 乙醋一甲醉一 氮水
( 17
:
2
: l )
苯一氯仿一乙酸 乙醋一甲醇 -
二 乙胺 ( 12 : 1 . 5 : 0 . 2
: 1 )
不同的海拔高度 、 生长期、 收获期 、 加工 方
法以及野生和家种品中那贝甲素、 浙贝
甲素和浙贝乙素的含 t 均有差异
侧定了 3种贝母中的浙贝甲素 、 浙贝乙素、
异浙贝甲素 、 皖贝甲素 、 贝母辛和川贝酮
的含量
川贝母
浙贝母 及制剂 高效薄层板
5 10
5 10
4 36
一匹叶西贝素含量高于花期
测定了药材及制剂中浙贝乙素的含量
n
ùn曰刁巴亡U内h
暗紫贝母等 2 3 种 高效硅胶
贝母属植物 G F 2 54
暗紫贝母 等 1 种 硅胶 G
贝母属植物
环 己烷 一乙 酸 乙 醋一 二 乙 51 0
胺 ( 6 ; 4 : 1 )
检测了浙贝甲素 、 浙贝 乙素 、 西 贝素 、 川贝
酮和 d e l a v i n e s 种 s a 一 e e v e n i n e 类异菌体
生物喊的存在情况 , 探讨了其他分类学
意义
65。 测定各种贝母中西贝素的含量
薄层扫描法测定贝母单体生物碱应用较
为广泛 , 这是 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 。 采用的薄
层板均为硅胶 G 板 , 展开剂基本为 3 个系统 ,
即 乙酸乙 酷一 甲醇 一氨水系统 , 苯 (环 己烷卜乙
酸乙酷 一二乙胺系统和 乙醚一无水乙醇系统 。 薄
层板均 以改 良碘化秘钾喷雾显色 , 测定波长
4 9 5一 5 4 0 n m , 参 比波长 6 0 0一 6 5 0 n m ,用薄
层扫描法定量的单体生物碱有浙贝 甲素 v( er -
t i e i n e )
、 浙 贝 乙 素 ( v e r t i e i n o n e ) 、 异浙 贝甲素
( i s o v e r t i e i n e )
、 西贝 素 ( im p e r i a l i n e ) 、 湖北 贝
甲素 ( h u p e h e n i n e ) 、 皖贝甲素 ( w a n p e i n i n e )和
川贝酮 (。 h u a n b e i n o n e ) 。
1
.
2
.
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前 已述及 由于 多数
贝 母生物碱无共扼双键 , 因此单体生物碱的
直接 H P L C 分析研究较少 , 仅分析了 贝母药
《中草药 》 1 9 9 9 年第 3 ( ) 卷第 1 0 期
材 中 一 个 含 拨 基 的 化 合 物 贝 母 辛
( p e im i s i n e ) [
z` 〕 ,且检测灵敏度较低 。 最 近有
人利 用柱前衍生化 H P L C 法检测 了药材 中
的西贝素吻〕 。 我们也曾应用此法同时检测浙
贝 甲素 、 异浙贝甲素 、 浙 贝乙 素 、 鄂贝吮和去
氢鄂贝陡 s0[ 〕 , 该法准确 , 检测灵敏度高 , 但样
品预处理时间较长 , 衍生化试剂价格昂贵是
该法的美中不足 。
2 腺昔和胸昔的评价
腺昔 ( a d e n o s i n e )作为一种 天 然成分 , 已
知具有抗凝血 、 扩张冠状动脉 、 松弛支气管平
滑肌 、 镇静 中枢神经 、 抗心率不齐和消炎等作
用 ,近年来倍受人们的关注 。
最近有人以血小板活化因子 ( P A F )为诱
导剂 , 对平 贝母进行抑制血小板聚集成分研

7 9 3
-
究时 , 发现其活性成分 为 2 个水溶性核昔类
化合物 即胸昔 ( t h y m id i n e )和 腺昔 〔川 , 并应用
薄层分离和双波 长紫外分光光度法相结合 ,
对平贝母 、 浙贝母 、 伊贝母和梭砂贝母进行 了
含量测定 。 结果显示 4 种贝母 中均含有这 2
种核昔 ,且 比例明显不同 ,伊贝母和平 贝母 中
的腺昔约 占总量 的 90 % , 梭砂 贝母中的腺昔
约占 6 0% , 而浙 贝母 中的腺昔约 占 4 0 % , 故
认 为浙贝母在 临床上与其它贝母用法不同 ,
可能与其核昔成分的含量差异有关 32[ 〕 。
3 皂普类成分的评价
总皂昔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为重量法 ,
评价情况见表 3 。
表 3 总皂昔定 t 评价
品名 评价 内容 参考文献
川贝母 组 培鳞 茎 中总 皂昔含量 (0 . 81 % ) 13 , 3 3 , 2
高于 原种 鳞 茎 ( 0 . 50 % ) ; 不 同
部位 含量 趋势 由高 到低 为 : 鳞
茎 ( 0 . 4 8% ) 、 果 皮 ( 0 . 3 6% ) 、 鳞
芯 ( 0 . 2 7 % ) 、 花 ( 0 . 1 6环 ) 和 茎
杆 (0 . 1 1 ) ; 野生 川 贝 一 匹 叶 期
0
.
6 3 8%
, 花期 0 . 5 1 6 %
暗紫贝 总皂昔 0 . 5 7 % 2 2
太白贝母 总皂昔 0 . 4 71 % 2
4 小结和讨论
4
.
1 多年来对贝母及其制剂的内在质量评价
取得一定进展 , 评价内容主要是对贝母总生物
碱的含量测定 , 测定方法以酸性染料比色法最
为常用 。单体成分的测定以薄层扫描法测定最
为常用 , H P L C 法测定单体生物碱受检测器的
局限 , 其方法学仍需要深入研 究 。 柱前衍生
H P L C 法虽取得一定进展 ,但实际应用还有不
便之处 (操作时间长 , 试剂 昂贵 ) 。 G C 法用 于
贝母单体生物碱的测定未有人尝试 。
4
.
2 贝母 内在质量的评价多涉及贝母药材 、
栽培 品和组织培养物与野生品的 比较 、 不同
贝母种间 比较等领域 , 而贝母制剂的质量评
价和贝母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研究仍少见报
道 。 贝母中核昔类成分 、 脂肪酸类成分的评价
亦值得深入研究 。 而生物样品 中贝母有效成
分的分析仍是空白 , 有待探讨 。
今 考 文 献
l 章育 中 ,等 . 药学学报 , 1 9 6 2 , 9 ( 9 ) : 54 1
2 张秀琴 ,等 . 中草药通讯 , 19 7 6 , 7( 2) : 13
s 李 萍等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2 9 90 , 2 1 ( 5 ) : 3 19
4 圈良寿 ,等 . 中草药 , 1 98 4 , 15 ( 8 ) : 30
5 郭信芳 ,等 . 中草药 , 1 98 6 , 17 ( 1 0 ) : 4 7
6 孙文基 ,等 . 西北植物学报 , 1 9 8 7 , 7 ( 3 ) : 2 1 2
7 张登科 ,等 . 中草药 , 1 98 8 , 19 ( 4 ) : 3 5
8 刘舞嫂 ,等 . 药物分析杂志 , 1 9 9 0 , 10 ( 2 ) : 1 1 4
9 崔培章 . 中药材 , 1 9 9 0 , 13 ( 7 ) : 3
1 0 李 萍 ,等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19 90 , 2 1 ( 3) : 3 19
1 1 李隆云 ,等 . 中药材 , 1 99 1 , 14 ( 1 2 ) : 8
1 2 马云桐 ,等 . 川药校刊 , 19 9 1 , ( 4 ) : 24
1 3 钟凤林 ,等 . 中草药 , 1 99 2 , 2 3 ( 4 ) : 1 80
1 4 高山林 ,等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1 9 92 . 2 3 ( 3 ) : 14 4
1 5 饶伯麟 ,等 . 中草药 , 1 99 3 , 2 4 ( 2 ) : 10 8
1 6 刘 萍 ,等 . 中成药 , 1 99 2 , 14 ( 2 ) : 1 2
1 7 周雪林 ,等 . 中国中药杂志 , 1 9 9 2 , 1 7 ( 5 ) : 2 7 0
1 8 张兆瑞 ,等 . 中国中药杂志 , 1 9 9 3 , 1 8 ( 8 ) : 4 7 8
1 9 吴宗好 ,等 . 中草药 , 1 99 3 , 2 4 ( 7 ) : 3 5 1
2 0 袁开来 ,等 . 中草药 , 1 99 3 , 2 4 ( 7 ) : 3 69
Z I T 青龙 , 等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 1 9 94 , 14 ( 8 ) : 35 8
2 2 赵德永 . 中国中药杂志 , 19 9 4 , 1 9 ( 2 ) : 7 1
2 3 胡梅素 ,等 . 中国中药杂志 , 19 9 5 , 2 0 ( 3 ) : 1 5 7
2 4 马长 清 ,等 . 中草药 , 1 99 1 , 2 2 ( 1 0 ) : 4 7 7
2 5 李 萍 , 等 . 中草药 , 1 99 1 , 2 2 ( 5 ) : 20 5
2 6 徐雅娟 ,等 . 中成药 , 1 99 5 , 17 ( 5 ) : 1 1
2 7 余 世春 ,等 . 植物分类学报 , 1 9 9 2 , 30 ( 5 ) ; 4 5 0
2 8 显若 冰 .等 . 药学学报 . 19 9 3 , 2 8 ( 9 ) : 70 5
2 9 李文彦 ,等 . 中国药学杂志 , 1 9 9 7 , 3 2 ( 6 ) ; 3 9 3
3 0 D i n g K a n
, e t a l
.
J P h
a r m cS i
,
19 9 6
,
8 5 ( 1 1 )
: 1 1 7 4
3 1 陈泽 乃 , 等 . 中国中药杂志 , 1 9 9 6 , 2 1 ( 7 ) : 4 2 0
3 2 徐汝明 , 等 . 药学学报 . 19 9 7 , 3 2 ( 8 ) : 6 1 7
3 3 钟凤林 , 等 . 中国中药杂志 , 1 9 9 4 , 1 9 ( 12 ) : 7 1 3
( 1 9 9 9

0 1

2 7 收稿 )
《中草药 》杂志 2 0 0 0 年改版启事
为 了增加刊物 的信息量 ,进一步与 国际接轨 ,本刊从 2 0 0 0 年第 1 期开始改为 大 16 开本 。
另 外 , 根据 《 中草药 》杂志第六届 编委会编委的建议 , 为 了吸 引更 多的学术水平 高的稿件 ,从
2 0 0 0 年第 1 期开始 , 下 列文章将优先发表 : 1) 国 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 国 家 、 省 、 部级攻关 项
目 , 开放 实验 室研 究项 目等的优 秀论 文 ; 2) 有重要指导性意义或发表后具有广泛引用价值的文
章 ; 3) 有重大发现 ,发表后准备报奖的 文章 ; 4) 两 院院士及博士生导师的文章 。 以上几类论文 ,
来稿时请 附证 明材料的 复印件 。
·
7 9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