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菟丝子和大菟丝子核型的比较研究



全 文 :4 讨论
4. 1 挥发油的含量和组分与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
有关 ,而与单一因子如海拔、纬度无明显的直接关系
(见表 4)。初步认为北苍术挥发油以 β-桉叶油醇为
主 ;罗田苍术挥发油以茅术醇为主 ;茅山苍术以苍术
酮为主 ,以苍术酮区别苍、白术的观点 [5~ 6 ]需要修
正。
表 4 苍术样品来源及含油量 (% )
药材名 产地 海拔
( m)
北纬° 东经°生境型
* *
含油量 采样时间
北苍术 围场 1 000 42° 117. 5° A 3. 0 1998-07
北苍术 黄龙 1 200 35. 5° 110° B 5. 8 1998-09
北苍术 太白 1 500 34° 107. 5° C 4. 3 1998-09
茅苍术 茅山 50 32° 119. 5° D 3. 4 1998-10
南苍术 罗田 800 31° 115. 5° E 7. 3 1998-11
  * * 生境类型: A中温带亚干旱区+ 褐土+ 灌丛 ; B南温带亚干
旱区+ 黄绵土+ 灌丛 ; C南温带亚湿润区+ 棕壤+ 灌丛 ; D北亚热带
湿润区+ 黄棕壤+ 灌丛 ; E北亚热带湿润区+ 黄棕壤+ 疏林。
4. 2  5个产地苍术挥发油对乙型链球菌的抑菌
M IC相差最显著:罗田、太白、黄龙最强 ,丹徒、围场
最弱。按对每种菌的 M IC值由小到大积分总体评价
5种产地苍术挥发油抑菌作用 ,由强到弱排序依次
为太白、黄龙、罗田、围场、丹徒。
既然同一苍术居群、甚至同一植株的叶形、头状
花序大小等表现出多变的特点 ,就不足以把南、北苍
术定为独立的种 ;不同产地 (居群 )苍术根茎中挥发
油组分相差较大: 不同产地苍术的抗菌活性差异显
著 (太白、黄龙、罗田苍术挥发油对乙链球菌的 M IC
几乎是围场、茅山的 1 000倍 ,与链霉素、青霉素相
当 )。根据以上 3方面的差异 ,命名茅苍术 A. lancea
( Thunb. ) DC. va r.maoshanensis Hu et Feng in ed.
(江 苏茅 山 )、罗 田 苍术 A. lancea ( Thunb. )
DC. subsp. 1uotianensis Hu et Feng in ed. (秦岭以
南 ,南苍术的代表种 )、北苍术 A . lancea ( Thunb. )
DC. va r. chinensis ( Bunge) Kitam. (秦岭以北 )等 3
个异域变种是必要而实用的。
参 考 文 献
1 孙星衍 ,孙冯骥辑 . 神农本草经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4:
14
2 李时珍 . 本草纲目 (校点本 ) . 第二册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77: 733
3 药典委员会 . 中国药典 (一部 ) . 北京: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5:
136
4 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 . 78卷第一分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7:
26
5 傅舜谟 ,方洪钜 ,刘国声 ,等 . 植物分类学报 , 1981, 19( 2): 195
6 马起凤 ,孟宪纾 ,周荣汉 . 沈阳药学院学报 , 1982, 15( 5): 54
( 2000-05-12收稿 )
菟丝子和大菟丝子核型的比较研究
甘肃中医学院 (兰州 730000)  刘丽莎  张西玲
摘 要 首次对菟丝子和大菟丝子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菟丝子核型公式为 K( 2n)= 14= 14 m,属“ 1A”型。染色
体的相对长度组成为 2n= 14= 2L+ 2M2+ 2M 1+ 1S。大菟丝子核型公式为 K( 2n)= 16= 16 m,也属“ 1A”型。染色体
的相对长度组成为 2n= 16= 2L+ 2M2+ 2M 1+ 2S。 表明菟丝子的核型与大菟丝子甚为相似而略具进化的趋势。
关键词 菟丝子 大菟丝子 核型
  菟丝子为临床常用中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
列为上品。具有补肝肾、益精明目、安胎等功效 ,是中
医补肾、壮阳、固精之要药。 传统上将菟丝子药材依
据其性状分成大、小粒菟丝子两种 ,把大粒菟丝子归
为金灯藤 Cuscuta japonica Choisy的种子 ,小粒菟
丝子为菟丝子 C . chinensis Lam.。 从本草考证药材
市场调查及《中国药典》规定来看 ,古今所用菟丝子
药材来源于旋花科植物菟丝子 C .chinensis Lam.
的干燥种子 ,大粒菟丝子自明代起就不提倡使用。但
古本草认为其功用与菟丝子相同 ,现仅部分地区习
惯代用。 因此 ,有必要将两者进行系统的比较研
究 [1~ 3 ]。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菟丝子、大菟丝子在本草
考证、化学成分、生药鉴别及药理作用等领域做了大
量的比较研究工作 ,但有关菟丝子和大菟丝子的染
色体核型尚未见报道 ,本实验以植物根尖为材料首
次报道并比较了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 ,旨为探
讨它们的进化关系 ,中药材的分析鉴别和培育良种
·784·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 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10期
Address: Liu Lish a, Gansu College of Tradi ti onal Chines e Medicine, Lan zh ou刘丽莎 女 ,副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 ,获理学学士学位。1986~ 1988年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学习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 ,现在甘肃中医学院生物教研室工作。主要从事药用植物细胞遗传学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参加省科委课题 3项 ,省教委课题 2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项 ,教委二等奖 2项。 发表论文 20余篇 ,编写教材 4部。
提供一定的细胞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 1 实验用菟丝子 Cuscuta chinensis Lam. 由甘肃
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提供 ,大菟丝子 C . japonica
Choisy采自本院药圃 ,两种药材均经本院中药鉴定
教研室张西玲鉴定。
1. 2 方法: 实验种子用浓硫酸浸泡 ,菟丝子 60
min,大菟丝子 40 min[ 4] ,清水漂洗 ,然后在 25℃的
恒温箱内培养 ,待根长到 0. 5~ 1. 0 cm时 ,切下根
尖 ,用 0. 005% 秋水仙素溶液预处理 2~ 3 h,水洗
后转入蒸馏水低渗处理 2~ 3 h(置于冰箱内 )。 用
2. 5% 混合酶液 ,于 37℃ 下酶解 10~ 12 h,蒸馏水
轻轻冲洗数次 ,吸干水后 ,加入甲醇 -冰醋酸 ( 3∶ 1)
固定液固定 0. 5 h,即可进行蒸气干燥法制片。
染色体的制片标本 ,在高倍镜下及 100倍油镜
下检查 ,计数分散良好 ,无明显缺失的中期分裂相 ,
确定其染色体数目 ( 2n) ;并选择染色体数目完整 ,
无重叠的分裂相进行显微拍照 ,放大 ,分别测量和计
算各对染色体的绝对长度、相对长度、臂比和着丝点
位置。 根据 Levan等 [5 ]提出的染色体分类标准 ,进
行染色体的分类和归组。同时 ,挑选一个比较具有代
表性的分裂相排成核型 , m组染色体排在最前面 , t
组在后 ,各组均按大小顺序排列。
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系数 ( IRL= 染色体长度 /全
组染色体平均长度 )按郭幸荣等 [6 ]的方法 ,即 IRL≥
1. 26为长染色体 ( L ) ; 1. 01≤ IRL≤ 1. 25为中长染
色体 ( M2 ) ; 0. 76≤ IRL≤ 1. 00为中短染色体 ( M1 ) ;
IRL < 0. 76为短色染色体 ( S)。
核型不对称系数 ( AS. K% = 长臂总长 /全组染
色体总长 )按 Arano[ 7]的方法 ,比值愈大 ,愈不对称。
染色体核型的不对称性类型按 Stebbins[8 ]的方
法来划分 ,“ 1A”为最对称 ,“ 4C”最不对称。
2 实验结果
2. 1 菟丝子:观察大量制片 ,确定菟丝子的体细胞
染色体数为 2n= 14(图 1-A) ,但在菟丝子同一种不
同根尖材料中 , 存在着 2n= 35的倍性变异 (图 2) ,
根据其染色体基数 X= 7计算 ,表明在菟丝子种内
不同个体中存在着五倍体。 未发现非整倍性变异和
B染色体。按 Levan等的分类标准 ,确定菟丝子的
核型公式为 K( 2n) 14= 14 m(图 1-B,图 3,表 1) ,按
IRL,菟丝子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组成可表示为 2n=
14= 2L+ 2M2+ 2M1+ 1S。染色体组总长度为 39. 09
μm,染色体长度的变异幅为 3. 00~ 7. 62μm,最长
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 2. 54,臂比变异幅为
A-根尖细胞中期染色体形态 ;  B-染色体核型
图 1 菟丝子的染色体
图 2 菟丝子的五倍体
2n= 35
1. 21~ 1. 67。
2. 2 大菟丝子: 通过对 50
个中期细胞的观察、统计表
明 ,其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n= 16(图 4-A) ,观察中还
发现在大菟丝子的同一种
不同根尖材料中 ,还分别存
在着 2n= 24, 32, 40, 56的
倍性变异 (图 5) ,根据其染
色体基数 X= 8计算 ,表明
在大菟丝子种内的不同个
图 3 菟丝子的核型模式图
体中也分别存在着三倍体、四倍体、五倍体、七倍体
等多倍性系列。没有发现非整倍体变异 ,也未见有 B
染色体。大菟丝子的核型公式为 K( 2n)= 16= 16 m
(图 4-B,图 6,表 1) ,按相对长度系数值 ( IRL) ,大菟
丝子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组成可表示为 2n= 16= 2L
+ 2M2+ 2M1+ 2S。染色体组总长度为 50. 35μm,染
·785·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 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10期
A-根尖细胞中期染色体形态 ;  B-染色体核型
图 4 大菟丝子的染色体
图 5 大菟丝子的多倍体
2n= 32
色体长度的变异幅为 4. 10
~ 10. 00μm,最长染色体
与最 短 染色 体 之比 为
2. 44,臂比变异幅为 1. 01
~ 1. 67。
3 讨论
3. 1 菟丝子与大菟丝子
的染色体核型均由臂比小
于 2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组成 ,根据 Stebbins的“不
对称核型”的分类标准 ,应属于“ 1A”型。这表明菟丝
子与大菟丝子核型的进化水平甚为相近。
3. 2 由表 2可见 ,二者的核型公式比较接近 ,染色
体相对长度组成也相近 ,都是由 L、 M2、 M1和 S染
图 6 大菟丝子的核型模式图
色体组成。由于臂比均小于 2,而都属“ 1A”型。但菟
丝子的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和染色体相对长度
差值均要比大菟丝子高 ,这些都表明 ,菟丝子的核型
要比大菟丝子的较不对称 ,因而处于较为进化的地
位。 Stebbins认为核型较不对称的植物通常伴随着
形态上的专化和减化。菟丝子花通常簇生成小伞形
或小团伞形 ,似有进化的趋势 ,而大菟丝子为总状或
圆锥花序 ,一般被认为是原始的性状 [9 ]。因此在形态
上菟丝子也较大菟丝子进化 ,这与细胞学得出的结
论是一致的。
3. 3 根据 Arano的核型不对称系数 ,菟丝子核型
不对称系数 ( AS. K% )为 58. 35,大菟丝子则为
52. 53,菟丝子显示了较为不对称性 ,这与 Stebbins
不对称核型分类标准进行的分类结果是一致的。
3. 4 关于染色体基数的变化趋势 , Stebbins曾作过
概述 ,认为在某些类群中逐一增加 ,某些类群中逐一
减少。基数逐渐增加的情况似乎在极少数植物类群
中存在 ,大菟丝子与菟丝子染色体进化方向是沿
着 2n= 16→ 2n= 14减少的趋势进行的 ,这完全符
表 1 菟丝子与大菟丝子的染色体长度、臂比和类型
分类群 编 号 绝对长度 (μm)短臂 长臂 全长 相对长度 (% )
相对长度系数
( IRL)
臂 比
(长 /短 ) 类 型




1 3. 32 4. 30 7. 62 19. 49 1. 37( L) 1. 29 m
2 2. 98 4. 23 7. 21 18. 45 1. 29( L) 1. 42 m
3 2. 95 3. 56 6. 51 16. 65 1. 17( M 2) 1. 21 m
4 2. 26 3. 80 6. 06 15. 50 1. 09( M 2) 1. 67 m
5 1. 66 2. 73 4. 39 11. 23 0. 79( M 1) 1. 65 m
6 1. 90 2. 40 4. 30 11. 00 0. 77( M 1) 1. 24 m
7 1. 21 1. 79 3. 00 7. 67 0. 53( S) 1. 48 m





1 4. 72 5. 28 10. 00 19. 86 1. 58( L) 1. 12 m
2 4. 48 4. 50 8. 98 17. 84 1. 43( L) 1. 01 m
3 3. 27 3. 30 6. 57 13. 05 1. 05( M 2) 1. 01 m
4 2. 85 3. 65 6. 50 12. 91 1. 03( M 2) 1. 28 m
5 2. 34 2. 77 5. 11 10. 15 0. 81( M 1) 1. 19 m
6 2. 36 2. 49 4. 85 9. 63 0. 77( M 1) 1. 06 m
7 1. 99 2. 25 4. 24 8. 42 0. 67( S) 1. 13 m
8 1. 89 2. 21 4. 10 8. 14 0. 65( S) 1. 17 m
    注:菟丝子的染色体组总长度为 39. 09μm ,大菟丝子的染色体组总长度为 50. 35μm。
·786·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 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10期
表 2 菟丝子与大菟丝子核型的比较
分 类 群 菟 丝 子 大 菟 丝 子
核型公式 K( 2n )= 14= 14 m K( 2n)= 16= 16 m
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 2n= 14= 2L+ 2M 2+ 2M 1+ 1S 2n= 16= 2L+ 2M 2+ 2M 1+ 2S
染色体相对长度差值 16. 49( 3. 00~ 19. 49) 11. 72( 8. 14~ 19. 86)
染色体长度比 (最长 /最短 ) 2. 54 2. 44
核型类型 1A 1A
核型不对称系数 (% ) 58. 35 52. 53
合他的概述。
  致谢:乔莉、席阿丽、李永峰同志参加了本实验
的部分工作。 张晓河同志协助印放照片。
参 考 文 献
1 郭洪祝 ,李家实 . 中药材 , 1996, 19( 4): 205
2 郭 澄 ,张芝玉 ,郑汉臣 ,等 .中国中药杂志 , 1990, 15( 3): 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 1995: 269
4 刘丽莎 ,张西玲 ,李 萍 ,等 . 中草药 , 1994, 25( 12): 643
5  Lev an A, Fredga K, Sandb erg A. Heredi tas, 1964, 62: 201
6  Kuo S R, Wang T T, Huang T C. Taiw ania, 1972, 17( 1) : 66
7  Arano H. Bo t Mag ( Tokyo) , 1963, 76: 32
8  Stebbin s G L. Ch romosomal evolu tion in higher plan ts.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1: 85
9 吴征镒 ,方瑞征 ,黄素华 ,等 .中国植物志 ( 64卷 1分册 )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79: 144
( 1999-08-02收稿 )
蒙药吉斯迪格达的本草考证及原植物鉴定
内蒙古民族大学 (通辽 028041)  徐都冷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苏日塔拉图
摘 要 吉斯迪格达为蒙医常用药。 由于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之故 ,其基源较为复杂。 目前蒙医用多达 2科 5种。
对蒙医用的吉斯迪格达进行了调查、考证。 认为正品吉斯迪格达的基源植物为华南龙胆。
关键词 蒙药 吉斯迪格达 调查 本草考证
  吉斯迪格达 ,又名桑迪克 ,为常用蒙药 ,是蒙药
中常见的 9种迪格达之一。 本品味甘、苦、性凉 ,微
软、钝、轻 ;有抑希拉 (黄疸 ) ,清热之功效 [1 ]。 历代蒙
藏本草中均有记载。现在蒙医对吉斯迪格达的基源
有争论 ,笔者通过本草考证和原植物鉴定 ,对其本草
所记载品种及现以吉斯迪格达为名入药的种类进行
了探讨。
1 本草考证
吉斯迪格达载于《四部医典》 [ 2]等古代蒙藏医著
作中。《蓝琉璃》 [ 3]曰: “桑迪克生于干旱地带 ,叶类似
白芥叶 ,茎径红色而多分枝 ,五指或手掌之高 ,花红
灰色 ,味苦 ,祛瘟疫 ,清胆热”。 《金克注释》 [4 ]曰: “桑
迪克、扎格迪克均祛希日热。 …桑迪克生于旱生地 ,
叶类似于芥叶 ,茎细分枝多 ,高五指或手掌高、花淡
红色。味苦、祛疫、清希日热。一株基部生长多枝、花
似于赤铜样颜色为是”。这对其生境、形态、性味、功
效给予了明确的描述。 《晶珠本草》 [5 ]引《图鉴》曰:
“铜虎耳草 ,生于石山草坡 ;茎多、红色、叶多 ,无柄 ,
图 1 吉斯迪格达
的形态特征

簇生 ,微被毛 ;花红黄色 ,多 ,歧
聚伞状 ,味苦 ,效微缓 ,…治风热
胆病”。如上所述 ,已描述得很清
楚。著名蒙药学家占布拉·道尔
吉的本草专著《蒙药图鉴》 [6 ]对
吉斯迪格达的药材形状则有更
确切的描述: “吉斯迪格达茎高
五指或手掌高 ,棕色多枝 ,叶绿
色 ,花小 ,淡红色 ,状如芥茶花 ,
味微苦”。并附植物形态特征图。
上述本草中记载的吉斯迪
格达的生境、形态、性味、功效等基本一致。认为吉斯
迪格达的正品原植物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是无疑
的。 现代文献《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7 ]对华南龙胆
Gentiana loureiri i ( D. Don) Griseb. 的描述与历代蒙
医本草中记载的吉斯迪格达很类同: “多年生矮小草
本 ,高 3~ 8 cm。茎直立 ,丛生 ,少分枝 ,粗糙。叶矩圆
状椭圆形或圆状披针形 ,近基部叶较大 ,上部叶较
·787·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 l and He rbal Drug s  2000年第 31卷第 10期
Address: Xu Duleng, Inner Mong olia National Univ ersi ty, Tong liao徐都冷 男 ,蒙古族 , 1987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 ,获理学学士。 1991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学习深造。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药用植物教研室任教 ,讲师。以民族民间药用植物为专业研究对象 ,擅长生药显微鉴定。 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