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α受体而发挥作用 [1 ]。而青皮与子宫平滑肌之间的
关系尚未见报道。本实验结果表明:青皮水煎剂可抑
制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的自发收缩活动 ,并有剂量
依赖性关系。消炎痛、六烃季胺、雷尼替丁、 L -NNA
( NO合成抑制剂 )不断阻断青皮水煎剂抑制大鼠离
体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而心得安可完全阻断青皮水
煎剂抑制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从而说明青
皮水煎剂对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条的抑制作用 ,可
能是通过作用于子宫平滑肌细胞膜的肾上腺素能 β
受体而实现的。
对于子宫平滑肌来说 ,刺激肾上腺素能 β受体
引起子宫平滑肌的松弛 ,其中 β2受体主要介导产生
松弛作用 [5 ]。目前研究指出 [ 6] ,无论 β1和 β2受体 ,都
通过一个中间媒介 G蛋白与腺苷酸环化酶结合 ,活
化的腺苷酸环化酶激活 cAMP依赖性激酶 ,从而导
致 cAMP的增加。 而 cAM P又通过降低肌浆 Ca2+
浓度而导致松弛作用。 有报道 [ 8]对于大鼠纵行肌来
说 ,抑制性的肾上腺素能 β受体的作用在整个妊娠
期间具有优势直至分娩。 本实验同时说明动情期大
鼠子宫平滑肌上也存在一定数量的肾上腺素能 β受
体。
参 考 文 献
1 李仪奎 ,等主编 . 中药药理学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1992:
118
2 Samira Y H, et al . Acta Ph amacologica Sinica, 1997, 18( 2): 97
3 Catherine Y, et al . Am J Obs tet Gyn eeol , 1996, May: 1637
4 瞿颂义 ,等 .生理学报 , 1995, 47( 3): 305
5 bu lbring E, et al . Pharmacol Rev, 1987, 39: 49
6 Badia E, et al . Pf luegers Arch, 1986, 407: 670
7 Krall J F, et al . Biochim Biophys Acta, 1976, 448: 578
8 Wray S. Am J Ph ysiol , 1993, 264: 1
( 1999-05-30收稿 )
藿香正气水治疗慢性荨麻疹 65例疗效观察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650031) 万 屏 李 谦 欧阳小勇* * 刘惠慧 王正文 曹德瑚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 ,致病因素较多 ,
发病机制复杂。我们采用藿香正气水 (以下简称正气
水 )治疗 65例慢性荨麻疹 ,取得一定疗效 ,现总结报
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 1 临床资料:将病人随机分为正气水观察组及克
敏胶囊对照组。观察组 65例 ,男 25例 ,女 40例 ,年
龄最小者 15岁 ,最大者 60岁 ;病程 1月~ 13年。对
照组共 30例 ,男 11例 ,女 19例 ,年龄 11~ 68岁 ,病
程 2月~ 10年。如患者伴有喉头水肿、休克、发热者
及近 2周来曾用过皮质激素治疗者 ,均不作为观察
对象。
1. 2 诊断标准:患者均为全身发生风团及水肿性红
斑 ,伴瘙痒 ,皮肤划痕征阳性 ,皮损反复发作 6周以
上者。
2 治疗方法
2. 1 观察组:正气水口服 ,由腾冲制药厂生产。每次
10 m L,每日 3次 ,连服 2周为 1疗程 , 2个疗程判断
疗效。 治疗期间停用一切内服、注射及外搽药物 ,每
周复诊 1次。 如患者不愿服酒水剂 ,改服藿香正气
丸 ,每次 1丸 ,每日 3次。 阴虚火旺者忌用。
2. 2 对照组: 仅服克敏胶囊 ,每次 2. 5 mg ,每日 2
次 ,疗程同 2. 1。
2. 3 疗效标准:痊愈为皮损完全消失 ,无自觉症状 ,
停用 2周不再复发 ;有效为皮损发生数目及瘙痒均
有减轻 ;无效为皮损及瘙痒无明显变化或反而加剧。
3 结果
3. 1 治疗结果:见表 1, 2。
表 1 正气水及克敏两组疗效比较
分组 例数
痊 愈 好 转 无 效 总有效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率 (% )
正气水 65 22 33. 9 22 33. 9 21 32. 2 67. 8
克敏 30 12 40 9 30 9 30 70
表 2 正气水及克敏两组治愈时间比较
分 组 例 数 平均治愈时间 ( d)
正气水 65 26. 1± 14. 9*
克敏 30 16. 9± 7. 1
与克敏组比: * P < 0. 05
3. 2 副作用:正气水观察组中除个别患者诉口感差
外 ,其余患者无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克敏胶囊
组中嗜睡 5例 ,头昏伴乏力者 3例 ,轻度恶心、上腹
·205·中草药 Ch inese Tradi tional and Herbal Drugs 2000年第 31卷第 3期
万 屏 1984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医疗系 , 1991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 ,硕士学位 ,副教授。 研究方向:免疫性皮肤病基础与临床。
* * 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
不适者 1例。
4 讨论
藿香正气水方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由藿
香、大腹皮、紫苏、茯苓、白芷、陈皮、白术、厚朴、半夏
曲、桔梗、甘草 11味中药组成。 方中藿香辛温 ,理气
和中、辟秽止呕、外散表邪、内祛秽浊 ,兼治表里 ,是
本方主药 ;紫苏、白芷、桔梗散寒利膈 ,佐之解表邪 ;
厚朴、大腹皮行气利水消满 ;陈皮、半夏逆燥湿祛痰 ,
佐之疏里滞 ,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祛湿 ,扶助正气 ,
使表里同治则寒热胀满可除 ,升降复常则呕吐泄泻
可止 ,邪气去正自安 ,正气复则足以御邪 [1 ] ,故为暑
令良药。近年来 ,临床实践进一步扩大了本方应用范
围 ,发现正气水还可治疗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对
药疹、春季结膜炎也有较好疗效 [2, 3 ]。我们的资料也
进一步证明此疗效 ,正气水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67. 8% ,与克敏对照组相比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
著性意义 ,患者用药后初为口唇血管性水肿及风团
持续时间缩短 ,程度减轻 ,以后皮肤划痕征转为阴
性 ,痒感消失 ,尤为有意义的是 ,正气水尤其对寒冷
性荨麻疹疗效较佳。
慢性荨麻疹病机多因禀赋不耐 ,又食鱼虾等腥
荤动风之物 ,或因虫积脾胃 ,饮食不节 ,卫表不固 ,复
感风热 ,风寒之邪 ,郁于肌肤所致 [4 ]。其因与风、寒、
湿与正气亏损有关。故得益于藿香正气之芳香辟秽 ,
升清降浊 ,扶正祛邪 ,散寒除湿之功效来清除慢性荨
麻疹患者之风、寒、湿气 ,进而使正气回复 (增强自身
修复功能 ) ,风团消退 ,瘙痒自瘥。
现代医学已证实 ,本组方中多种药如紫苏、陈皮
及甘草等具有抗过敏作用 [5 ] ,全药方尚能稳定肥大
细胞膜 ,阻止炎性介质释放 [ 6] ;抑制由组胺 ,乙酰胆
碱及氯化钡所致的豚鼠回肠收缩 ;并且 ,正气水对八
叠球菌 ,金葡菌等具有抑制作用 [7 ] ,这种抗过敏、解
痉及抗菌抗炎作用为正气水治疗过敏性疾病奠定了
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是正气水与抗组胺药作用环节
不同之处。
通过观察得知 ,正气水平均治愈时间 ( d )为
26. 1± 14. 9,对照组为 16. 9± 7. 1,提示正气水治疗
疗程较克敏组为长 ,服药后起效缓慢 ,须坚持服药一
定时间 ,这符合中药性情平和特点。资料曾报道极少
数过敏体质者服正气水可引起休克 ,药疹等过敏反
应 [8 ] ,但本组观察病例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 ,且由于
该药完全无中枢抑制、口干、乏力及头昏等副作用 ,
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 ,价格低廉 ,此为
该药治疗本病优势所在 ,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成都中医学院方剂教研组编 . 中医治法与方剂 .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 , 1972: 122
2 莫文林 .中国民间疗法 , 1995, 28( 6): 11
3 朱寿彭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 1996, 6( 4): 204
4 刘辅仁编 . 实用皮肤病学 . 第 2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6: 266
5 邓文龙编 .中药方剂药理与应用 . 重庆:重庆出版社 , 1990: 426
6 余传星 ,等 .中医药研究 , 1994, 8( 4): 60
7 刘中煜 ,等 .中草药 , 1984, 15( 12): 543
8 李淑文 .中成药 , 1995, 17( 6): 23
( 1999-03-02收稿 )
稳心颗粒剂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 300192) 刘宏胜 白雪歌 崔 桅
天津医药工业销售公司 王铭革
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等组成的纯中药
制剂——稳心颗粒剂是防治冠心病引起的心律失常
的中成药。临床上对窦性心动过速、房结性早搏、房
颤、室性早搏等冠心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具有显著的
治疗效果。现将 48例病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48例病例中男性 28名 ,女性 20名 ;年龄在 25
~ 75岁 ;病程半年~ 4年 ;其中窦性心动过速 27例 ,
房结性早搏 15例 ,房颤、室性早搏各 3例。诊断依据
心电图。临床主要表现:心悸不宁 (动则尤甚 ) ,气短
乏力 ,夜寐不安 ,头晕心悸 ,胸闷胸痛 ;脉促 ,或结或
代 ,或涩细数 ;舌质淡暗或暗红、瘀点或瘀斑、苔薄白
或少苔 ;中医辩证为气阴两虚、心脉瘀阻所致。
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停用影响心率的中药及西药。记录心律、
心率、血压、心电图、 24 h动态心电图。 开始口服稳
心颗粒剂 ,每次 1袋 ( 9g ) ,每日 3次 , 4周为 1疗程。
治疗结束时同样进行上述各项检查。治疗期间每日
服药前后测心律、心率 ,观察服药后有无副作用 ,每
2周检查 1次心电图。
3 疗效标准
参照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
·206· 中草药 Ch inese Tradi tional and Herbal Drugs 2000年第 31卷第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