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药剂与工艺 ·
第二类超临界流体萃取银杏叶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桂林天和药业 有限公司 ( 541 0 0 1)
上海华东理 工大学 国家 重点实验室
邓启焕
高 勇
摘 要 建立 了一套超临界流 体萃取 小试 、 中试装置 , 实现 了银杏 叶有 效成分的分离 , 并分别 探讨
了压力 、 流体 比 、 温度 、 时 间 、 原料粒度 、 C O : 流量等 因素对萃取得率和质量 的影响 。
关键词 超临界流 体萃取 银杏 叶有 效成分 影 响 因 素
银杏 G i nk g o bz’ l ob a L . 叶的研究 已成 为
国际上近代植物药开发 的热点之一 , 对其活
性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研究很多 。 银杏叶中
银杏黄酮分黄酮醇昔 、 双黄酮和儿茶素 3 大
类共 35 种 , 银杏 内醋有银杏内醋 A 、 B 、 C 、 D 、
J
、
M 和白果 内醋 6 种 。 国外主要采用的生产
工艺是 以 60 %丙酮为提取溶剂 , 经过一系列
精制得产品 E G b 7 6 ;1 国内较多 采用含水 乙
醇提取 ,树脂吸附生产工艺 。 这些工艺流程过
于繁琐 , 成本 高 , 收率低 ,产 品的 内在质量 比
较差 , 而且溶液提取方法 中有机溶剂和重金
属的残留还可能带来毒副作用 l[] 。
超临界 流体萃取 ( S C F E ) 因其独特的优
点已在许多工业部 门广泛的应用 〔2一 6 〕。
笔者 以银杏叶有效成分分离为对象进行
了第二类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实验研究 。
在诸多超临界流体 中 , C O : 最受青睐 , 其
特点在于 : 1) C O : 的临界温度低 ( 3 1 . 06 ℃ ) ,
与室温相接近 , 萃取通常在略高于室温的平
和条件下进行 , 因而对易挥发组分或生理活
性物质极少损失和破 坏 , 特适合于天然活性
物质成分的萃取分离 。 2 ) C O : 安全无毒 , 适合
于食品或制药工业 ;萃取分离一次完成 , 且无
溶剂残留 。 3 ) C O : 是一种不可燃的惰性气体 ,
操作安全 ; C O : 通常为其他工业过程 (如发酵
或氨合成 )的副产物 , 价廉易得 。 4 ) C O : 在室
温下的液化压力仅为 4一 6 M P a ,便于储存和
运输 , 临界压力适中 ( 7 . 14 M P a) , 操作条件
易于达到 v[, 8〕 。
对 C O : 的分子结构及分 子间的研究表
明 : C O Z 的偶极矩 为零 , 极化率 26 . 5 X 1 0 一 2 5
c m
“ , 极性随压力增大无明显增加 ,但在 S C F
区其 溶 液能 力与 液态 烷烃 及 甲苯 相接 近 。
S C F
一
C 0
2 的值可以通过温度 、 压力调节达到
液态烷烃 、 芳烃苯及 甲苯的值 。
S C F
一
C O
: 对低分 子量的脂 肪烃低极性
的亲醋性化合物 ,如酷 、 醚 、醛 、 内醋等表现出
优异的溶解性能 ; 对于大多数极性较强的物
质 , 如糖氨基酸 、 淀粉 、 蛋 白质等几乎不溶 ;强
极性的官能团 (如 一O H , 一 C 0 0 H ) 的引进会使
化合物溶解度降低 , 故多元醇 、 多元酸及多个
经基的芳香物质均难溶于超临界流体二氧化
碳 ;分子量超过 5 0 的高分子化合物也几乎
不溶 。 因而 , 对极性天然产物加工时 ,改用极
性溶剂做为 S C F 可能是最直接的方法 ,但是
一些极性溶剂都 难 以工业 化 : N ZO 易爆炸 ;
氟里昂由于破坏臭 氧层 已被列为 21 世纪禁
用物质 ; N H 3不仅临界温度较高 , 而且具有腐
蚀性与毒性等 [ , , ` 。〕。
S C F
一
CO
: 的特点之一是 它具有极强的
,爹馨撇粼数黔戳 , G u i l in, 助工 。 曾获第 四届 “ 挑 战杯 ” 上海市三等奖 、 全已被企业采用 生产 香料 /医药等产 品 。 现主要
中草药 》 1 9 9 9 年第 30 卷第石期 . 4 1 9 .
均一化作用 , 文献 l[ · ’幻表明至少有 14 0 种化
合物可以与超临界 C 0 2相溶 ,如正戊烷 、 环己
烷 、 苯 、 甲苯 、 乙醇 、丙酮等溶剂都能与 C O Z在
中等压力和室温条件下形成相混溶状态 , 即
能保持超临界流体溶解度参数 (溶剂功能 )的
连续可调性 ,而且提高 了超临界流体的 a 值 ,
即提高了混合超临界流体的溶剂功能 。 由于
极性溶剂和极性共溶剂间可能形成某种特殊
分子作用力 , 如 L e w is 酸 一碱作用力 、 氢键力
等 , 从而增加 了溶剂溶解度和选择性 ,提高了
混合超临界流体的溶剂功能 。 我们把这种混
合超 临界流体称为第二类超临界流体 。
1 设备和方法
1
.
1 原料 : C O Z 由上海吴径化工厂提供 ,纯
度 ” . 5% 。 银杏叶由上海农工商总公司上海
天工植物制品厂提供 , 为工业生产用叶 ,黄绿
色或淡棕色 ,符合《中国药典 》 。
1
.
2 设备 : 建立了一套适合超临界流体萃取
的小试 (萃取器 5 0 0 m L 、 分离器 2 5 0 m L ) 、 中
试 (萃取器 10 L 、 分离器 10 L ) 设备 , 并配备
了一些必要的辅助设备 , 实验流程如图 1 。
子 , u
1
一二氧化碳钢瓶 2一过滤器 3 , 6一单向阀
4
一压缩机 5 , n 一租压阁 7一气相预热器
8
一萃取器 9一热电偶 1 0一精密压力表
1 2
一分离器 13 一湿式流 t 计 14一流体液槽
1 5
一液相过毖器 1 6一高压泵 17一液相预热器
圈 1 实脸设备流程
实验设备 流程包 括 : 气体 进料 、 液体 进
料 、萃取器 、 分离器 、 温度控制 、压力控制等 6
个部分 。
1
.
3 实验方法 : 取绿色银杏叶干燥 、 粉碎 ,经
过特殊 的预处理后 , 小试每 次 15 0 9 装到萃
取器里 (图 1一 8) ,压 紧密封 。 打开萃取器 、 分
·
4 2 0
.
离器 ( 1 2 ) 和系统其它的加热装置 , 进行整个
系统的预热 , 同时设定萃取分离所需要 的温
度 。 启动泵 ( 1 6 ) ,通人所选择的液体并计量 。
打开 C O : 的进气开关 , 启动压缩机 (4 ) , 使压
力达到实验所要求的范围 。 打开 8 的阀门 ,通
人 C O : 流体 。 当温度和压力达到萃取的要求
时 ,保持一定的时间 , 打开分离器 ( 1 2 ) 的进气
阀门 ,进行分离操作 。 当实验压力为 10 M P a
时进行 脱除银杏酚酸类和叶绿素等杂质 ; 当
实验压力大于 10 M P a 并稳定时 ,进行银 杏
叶有效成分的萃取分离收集 。 同时进行萃取
条件 、 分离条件 、 萃取产物的实验测定 。
1
.
4 分析方法 : 目前 , 银杏 叶的有效成分基
本 上都采 用 H P L C 测定 , 采用山奈 素 、 榭皮
素和异鼠李素作为对照品测定银杏总黄酮的
含量 [` 3〕 ; 采用银杏内醋 A 、 B 、 C 、 J 、 M 和 白果
内醋 A 为对照品测定银杏内酷的含量 ) 〕。
2 S C F E 的影响因素研究
S C F E 的流体 比 、 C O : 流量 、 压力 、 时间 、
温度 、 银杏叶粉碎粒度等条件的变化 ,会影响
银杏叶有效成分的质量 ,我们首先稳定实验
条件使萃取物银杏叶有效成分的质量高于国
际现 行公认 的质 量标准 (银 杏黄酮含 量 >
24 %和银杏 内醋含量 > 6% ) , 再进行第二类
S C F E 银杏有效成分的最佳工艺参数考察 。
2
.
1 流体比 : 银杏黄酮是含多个拨基的极性
化合物 , 分子量大多在 50 0 以上 ,银杏内醋是
脂溶性成分 。 单独使用 S C F 一C O Z 很难达到满
意效果和提取物标准 ,这是因为 C O : 本身性
质的限制 。 我们首先进行第二类超临界流体
的筛选 ,并确定为一种特殊的醇类物质 。从实
验结果来看 ,萃取率随流体比增加而增加 , 流
体含量 的增加不仅可以提高溶质在溶剂中的
溶解度 ,还可以提高超临界萃取的选择性 ,增
加了分离因子 。 见图 2 。
2
.
2 温度 : 在 SC F E 过程 中 ,温度增加 , 分子
扩散系数增大 ,流体的粘度下降 ,这都会增加
传质系数 ,有利于萃取 。 所以 ,温度对实验萃
取率的影响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 在超临界流
体萃取过程 中 , 当温度升高时 , 单位体积流体
ǎ求à粉冲
内 , 达到 缔 合
能 以上的 C O Z
分 子 数 增 加 , 巴
溶解度就有增 票
加 , 只 有 与 溶
质分子缔合 的
C O
: 分子 达到
一 定 数 目 , 溶
质才能溶解在
超 临 界 流 体
中 , 溶 解 度 才
能增加 。 实验
粒度 变小 而 直 线 上
升 。 这是因为粒度的
大 小直 接 与总 表 面
积 和 固相 传质 系 数
有关 。 粒度越小 , 总
表面积越大 , 传质越
快 , 因此 , 溶 质 分 子
与 超 临界 流体 接 触
机会越多 , 萃取得 率
压力 M P a
流体 比 ( % )
温度 4o C , 5 目 ,
9 0 m in
, 1 5 L
, 2 0 M P a
图 2 流体比对萃取
得率的影响
时间 9 0 m i n , 液体比 3 . 5% ,流
量 15 L , 粒度 5 目 ,温度 4 0 〔
结果如表 1 和图
3 所示 , 认 为 最
佳 萃 取 温 度 为 巴并
4 0℃ 。 旅
2
.
3 压力 : 压力
是 S C F E 中最重
要 的操 作参 数 ,
压力对超 临界流
体的相对体积质
量 、 粘度 和 扩 散
系 数 的 影 响 较
大 。 实验表明 : 当
提高 , 萃取操作周期图 4 压力对萃取率的影响
缩短 。 另外 ,银杏 叶
的粒度小 ,装填体积质量高 , 萃取器的利用率
也高 。粒度太小 , 银杏叶其它成分在萃取 中也
比较容易出来 ,影响了萃取产 品的质量 。 在选
择确定原料粒度时 , 还要注意银杏 叶工业上
粉碎的难度和能耗 。综合以上分析 ,萃取银杏
叶有效成分的最佳粒度为 5 目 。 见图 5 。
海度℃
温度 4 0℃ , 2 0 M P a , 1 5 L ,
5 目 ,流体 比 3 . 5%
图 3 温度对萃取
得率的影响
2
.
5 操作 时 间 :
在 S C F E 过程中 ,
决定 萃 取 得率 的子
一个 基 本 因素 就畏
是超 临界 流体 与
溶 质银 杏 叶有 效
成分的接触时间 。
由 图 6 分 析
可知 , 萃取时间增
加 , 有利于超 临界
流 体 与溶 质银 杏
全叶 半粉 5
校度 (目 )
20 40
压力低于 10 M P a 时 , 超 临界 流体 对银杏黄
酮和银杏内醋的萃取率很低 。 在 10 一 2 0 M P a
压力范围内 ,随着压力的升高 , 有效成分的萃
取率也随着上升 。 根据分析可知 , 在低压区 ,
C O
: 的体积质量 比较小 , 相应其溶解能力也
较小 ,所以萃取率较低 。 在高压区 ,随着压力
的增大 , 流体体积质量显著增加 , 有效成分的
溶解能力相应增加 。在过高压区 , 高压使生产
成本明显提高 , 其萃取率增加有 限 。 因此 ,最
佳的萃取压力为 20 M P a 。 见图 4 。
表 1 温度变化与 S C F E 实验结 果
萃取温度 ( ,C ) 3 0 3 5 4 0 4 5 5 0
萃取率 (% ) 2 . 8 9 2 3 . 1 8 2 3 . 34 3 3 . 3 6 4 3 . 4 1 8
2
.
4 粒度 : 粒度直接影响 SC F E 的操作周期
和产品得率 , 从实验结果看 ,产品萃取得率随
《中草药 》 1 9 9 9 年第 3 0 卷第 6 期
C O
; 流量 1 5 L , 时间 9 0 m in ,
温度 4 0 ℃ ,压力 2 0 M P a ,
流体 比 3 . 5%
图 5 粒度对萃取率的影晌
叶有效成分 的溶解平衡 , 增加萃取 时间就增
加萃取得率 。
由于萃取一定 时间后 , 随着银 杏叶有效
成分的减少 ,再增加萃取时间 , 萃取得率增加
缓慢 。 随着时间的延长 , 超临界萃取的能耗也
在增加 。而且 ,银杏叶的其它无效成分也更多
地被萃取出来 ,直接影响超临界 流体萃取产
品的最终质量 。 综合实验结果 ,最佳萃取时间
为 9 0 m i n 。
2
.
6 流量 : S C F 一C O : 萃取 流量的影 响有两
方面 : 一是增加临界流体流量 , 流体在萃取器
中的停留时间减小 , 流体与溶质银杏叶有效
·
4 2 1
·
ǎ求à并味
3 06 09 01 1 2 05 0
时间 ( m i n)
粒度 5目 , C O Z 流量 1 5 L ,
流体 比 3 . 5% , 温度 4 0℃
图 6 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成 分 接 触 时 间
减 小 , 萃取 平衡
受到影 响 ; 另一
方面 , 流体流 速
的增 加 , 增加 了
流体 的扰动 , 增
加 了溶 质 与 超
临 界 C 0 2 分 子
的碰撞 , 强化 了
传质 , 有 利于萃
取 速 率 与 萃 取
得率的提高 。 实
ǎ承à铃碑
1 0 1 5 2 0 2 5
C q 流 t ( L )
粒 度 5 目 , 时 间 90 m in , 压 力 2 0
M P a
, 流体比 3 . 5 % ,温度 4 0 ℃
图 7 流且对萃取率的影响
验 结 果 如 图 7
所 示 , 萃取 流量
由 小 到 大 变 化
时 , 萃取 得率 开
始迅速 增加 , 到
一定流 量后 , 萃
取 得 率 增 加 缓
慢 。 流量 太 大 ,
往往增加了萃取操作能耗 ; 流速增加 , 相同时
间里的萃取率增加了 ,但单位质量流体 的萃
取率下降了 。流体流速过低 ,又会使萃取操作
的时间延长 ,设备利用率下降 。 所以 ,要选择
合适的循环流量和压缩 比 , 从实验结 果分 析
来看 , 流量选择 15 L 为好 。
3 总结
本 项 目以银杏叶有效成分分离为对象 ,
进行 了第二类 S C F E 过程的研究 , 获得 了大
量 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结果 , 为今后这 一
技术的工业化和其它同类的 S C F E 过程研究
提供 了参考 。 初步结论如下 :
1) 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度参数研究了
最常用的萃取剂 C O : 的溶剂功能 , 表明 C 0 2
是亲脂性非极性溶剂 , 以及分析了提高超临
界 C O : 的溶解度和选择性的途径 。
2) 以银杏叶有效成分分 离为对象 ,建立
了第二类 S C F E 技术及 一套 S C F E 小试 、 中
试 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通过对 S C F E 过
程的影 响因素 ,如流体 比 、 C O : 萃取流量 、 萃
取压力 、 萃取时间 、 萃取温度和银杏叶粉碎粒
度的研究 ,包括分离压力与温度的研究 ,得到
第二类 S C F E 银杏叶有效成分的最佳工艺参
数 。
3) 通过对 S C F E 方法与溶剂萃取方法的
比较可知 : S C F E 的萃取得率 高 ( 3 . 4% ) , 比
溶剂 萃取 方 法 (1 % ) 高 出 2 倍 ; S C F E 流程
短 , 萃取分离一步完成 。 萃取批试操作时间为
Z h
, 比溶剂萃取方法 ( 2 4 h ) 缩短 1 1 倍 , 提高
了工作效率 ; 银杏叶有效成分的质量 (银杏黄
酮含量为 28 % ,银杏内酷含量为 7 . 2 % )高于
国际现行公认的质量标准 ; S C F E 采用 C 0 2
为萃取介质 , 在 35 ℃一 40 ℃进行 萃取操 作 ,
保持 了银杏叶有效成分的天然 品质 , 而且不
存在有害有机溶剂和重金属残留 。
致谢 :银杏叶有效成分的 浏试委托上海
华 东理工 大学分析测试 中心 完成 ,特此致谢 。
参 考 文 献
1 刘桂霞 , 等 . 国外医药一植物 药分册 , 19 94 , 9( 1 ) : 1 0
2 H u b e r t P
, e t a l
.
C h e m l n d
,
1 9 8 2
,
1 9 ( 5 0 )
:
2 5
3 宫地洋 ,等 . 药志 ( 日 ) , 1 9 8 7 , 1 0 7 ( 5 ) : 3 6 7
4 J
o h n s t o n K P
, e t a l
.
C h e m R e s
,
1 9 8 9
,
2 8
:
1 1 15
5 S t a h e
.
E T A L
,
B u s e n g e s P y h s C h e m
,
1 9 8 4
,
8 8
:
9 0 0
6 原永芳 , 等 . 药学学报 , 1 9 9 6 , 3 1 : 2 8 2
7 吴 俊生 ,等 . 分 离工程 . 上海 : 华 东理工 大学 出版社 ,
1 9 9 2
8 林春绵 , 等 . 化学反应工程工艺 , 1 9 9 7 , 1 3 ( 1 ) : 2 4
9 高 勇 .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 华东理工大学 , 1 9 9 4
1 0 骆赞椿 ,等 . 化工学报 , 1 9 9 0 , 4 ( 4 ) : 3 9 5
1 1 F r n a e l s A M
.
J P h
s C h e m
,
1 9 5 4
,
5 8
:
1 0 9 9
1 2 M e h a g h M A
, e t a l
.
S u p e r e r i t i e a l F lu id E x t r a e t i o n
,
P r in e i p l e s a n d P r a e i e e
.
uB t T
e r u o r t h
,
oB
s t o n , 1 9 8 6
1 3 H a s le r A
, e t a l
.
J Ch
r o m a t o g r
,
1 9 9 2
, 6 0 5
:
4 1
1 4 B e e k T
, e t a l
.
J C h r o m a t o g r
,
1 9 9 1
,
5 4 3
:
3 7 5
( 1 9 9 8
一
1 0
一
1 9 收稿 )
A S t u d y o n E f f e e t i v e C o m P o n e n t s f r o m G i n k g o L e a v e s ( G i n k g o b il o b a )
b y S e c o n d S u P e r e r i t i e a l F l u i d E x t r a e t i o n
D e n g Q ih
u a n a n d G a o Y d n g (G u i li n T ia n h e p h a r m a c e u t ic a l I n d u s t r y L t d
·
C
O一 G u il in 5 4 1 0 0 1 )
A加 t r ac t A la b o r a t o r y 一 p il o t p l a n t s e a l e s e e o n d s u p e r e r i t ie a l f l u i d e x t r a e t i o n ( S C F E ) e q u i pm e n t w a s
·
4 2 2
.
i n sta l l
e da n d
u se d to o p ti mi ze t heS C FE e o n di ti o n sfo r t he e f fe e ti ve e x ta re ti o o n fa e ti ve e om Po ne n t sf rom
l
e a ve so fG i
n kg o b; lo ba l
, 二 E f f e e t s o f s ix v a r ia b l e s ( p r e s s u r e , t e m p e r a t u r e , e x t r a e t i n g t im e , f l u i d s r a t i o ,
C O : r a t i o
, a n
d
5 1: e o f p o w d e r e d l e a v e s ) o n t h e y i e l d a n d q u a li t y o f p r o d u e t w e r e s t u d ie d
.
A
s a r e s u
l t
, a l ig h t
-
y e l l
o w p r o d
u e t e o n t a in i n g 2 8% f l
a v o n o l g l y
e o s i d
e s a n d 7
.
2% t
e r p e n e l
a e t o n e s w e r e o b t a i n e d
.
K
e y w o r d s G i n k g o b i l o b a L
.
s u p e r e r it i e a l f l
u id
e x t r a e t io n ( S C F E ) e f f e e t iv e e o m p o n e n t s
干姜 、 姜皮 、 炮姜中辣味成分的 H P L C 测定△
山东农业大学食 品科学系 (泰安 27 1 01 8)
山 东林业学校
黄雪松 奉 汪建 民
王 兆升
摘 要 采用 H P L C 法测定 了干姜 、 姜皮 、 炮姜 中的姜酚含量分别为 1 . 0 2 、 0 . 28 和 0 . 25 9 / 10 0 9 ;
姜 酮含量分 别为 0 . 9。 、 。 . 1 8 和 4 . 8 9 / k g ;炮 姜 中的姜脑 含量 为 0 . 4 9 /k g , 姜粉 、 姜 皮 中含微量姜
脑 。 该测定方法快速 、 准确 、 简便 。
关键词 生姜 辣味成分 姜 皮 炮 姜 H P L C 法
姜 Z i n g i b e r Q fj 奋c i n a l e R o s e o e 的辣味成
分包括姜酚 、 姜脑和 姜酮卜习 ,其 中的姜酚又
包括 6一姜酚〔1一 ( 3 ` 一甲氧基 一经基 苯卜3 酮 一 5 -
轻基癸 烷 ] , 8一姜酚 [ 1一 ( 3 ` 一甲氧 基 一 4 ` 经基
苯 关 3一酮一 5一经基十二烷」, 1 0一姜 酚 [ 1一 ( 3 ` 一甲
氧基 一 4 ` 一经基苯卜 3一酮 一 5一轻基十四烷 〕等 。 它
们是姜中重要的药效成分 , 具有抗氧化 lj[ 、 抑
制 胃粘膜损伤阁 、 保肝利胆阁 、 镇痛解 热 [’, 5〕
等重要作用 。 近年研究发现辣味物质有抗衰
老 、 抗肿瘤等作用川 , 因此辣味物质含量高低
对姜的药用功效有重要影 响 。 但因其分离困
难 , 测定时干扰成分较多及无标样等 问题而
难 以定量测定 。 笔者报道用 H P L C 法测定 干
姜 、 姜皮与炮姜 中的辣味成分 。
1 材料方法
1
,
1 材料 : ①干姜 : 生姜原料购 自山东农业
大学标本园种植 “ 莱芜生姜 ” 品种 。 将新鲜生
姜洗净泥砂 ,控干明水 ,在高效多切机上切成
2 ~ 3 m m 厚薄 片 , 铺在竹 匾上 , 自然干燥至
含水 量 10 % (以 二 甲苯 为溶 剂 , 蒸 馏 法 测
定图 ) , 得干燥姜片 , 干燥率为 8 . 3 : 1 。 干姜
磨碎 , 过 2 0 目筛 ,得姜粉 。
②炮姜 : 请本校药剂师侯听代为加工制
作 , 即取干姜片置铁锅中炒至发炮鼓起 ,表面
呈焦黄色时 , 取出喷少许清水 , 晾干 , 同姜粉
磨碎 、 过筛 。
③姜皮 : 洗净新鲜生姜泥砂 ,浸于清水中
过夜 , 剥取外皮晒干 , 同干姜测定含水量 ,磨
碎 、 过筛 。
1
.
2 主要试剂 : 乙睛 , 甲醇 , A R ;其它为实验
常规试剂 。
1
.
3 测定方法
1
.
3
.
1 标样的获得 : ①姜酚 : 用干姜 粉提取
姜油树脂 , 并经硅胶 干柱层析 、 硅 胶薄板层
析 、 葡聚糖凝胶层析等分离纯化方法获得 6 ,
8 , 1 0
一姜酚同系数物 1 . 14 2 9 , 并经紫外 可见
光谱 、 红外光谱 、 质谱分析证实川 。 以香草醛
为内标 , 在 75 2 一C 紫外分光光度计 上于 280
n m 测定其含量为 98 . 5% 。
②姜酮 、 姜脑的制备及含量 : 见文献 l[, 8〕 。
1
.
3
.
2 姜酚 、 姜酮 、 姜脑标准曲线的测定 :
①仪器 : W at er s 高效液相 色谱 仪 , M 一 49 0 紫
A d d r e s s
:
H u a n g X u e s o n g
,
黄雪松 男 , 4 2 岁 , 博士 , 教授
研成果奖励 7 项 。
△ 山东 省教委资助课题
eD p
a r t m e n t o f F o od cS i
e讹 e s a nd T e e h n o lo g y , S h a n d o n g A g r i e u l t u r a l U n iv e r s i t y , T a i a n
, 主要从事食 品科学 、加工工 艺和功能食品领域的研究 , 共发表论文 60 余篇 ,获省 、 校级科
《中草药 》 1 9 9 9 年第 3 0 卷第 6 期 一 4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