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产五月艾挥发油化学成分



全 文 :豆蔻挥发油的研究从单一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定性
定量分析 ,转向有效成分群体分析 ,更加科学 、准确地反
映了草豆蔻的内在品质。因此 ,建立草豆蔻挥发油的指
纹图谱 ,可以作为草豆蔻药材鉴别和质量控制模式 ,同
时也为草豆蔻中药制剂的指纹图谱奠定了基础。
[ DOI]  10.3870/yydb.2009.05.014
[参考文献 ]
[ 1]  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二卷)[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 , 2002:86-88.
[ 2]  于 萍 , 刘延礼.草豆蔻挥发油化学成分的 GC/MS研究
[ 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 2002, 19(2):125-127.
[ 3]  周 雨 , 李向高.西洋参挥发油成分的 GC/MS分析 [ J] .
分析化学 , 1997, 25(24):412.
[ 4]  魏 刚 , 方永奇 , 刘东辉 , 等.GC-MS建立石菖蒲挥发油
特征指纹图谱方法学研究 [ 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4, 29
(8):764.
[ 5]  杨 云 , 张 晶 ,陈玉婷 ,等.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
手册 [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03:531-533.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
提取广西产五月艾挥发油化学成分
吴怀恩 ,韦志英 ,朱小勇 ,梁海燕
(广西中医学院 ,南宁 530001)
[摘 要 ]  目的 分析广西产五月艾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 分别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
2
)流体萃取法和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产五月艾挥发油 , 并通过 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 ,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
量。结果 超临界 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 30种成分 , 占挥发油总成分的 77.69%;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
发油共鉴定出 48种成分 ,占挥发油总成分的 86.54 %。结论 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五月艾挥发油组分与含量差别较大。
[关键词 ]  五月艾 , 广西产;超临界流体萃取;水蒸气蒸馏;GC-MS
[中图分类号 ]  R286;TQ450.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0781(2009)05-0587-04
ChemicalConstituentsofVolatileOilfromArtemisiaindicaofGuangxibyCO2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andSteamDistillation
WUHuai-en, WEIZhi-ying, ZHUXiao-yong, LIANGHai-yan(Guangxi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53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analyzethevolatileoilfromArtemisiaindicaofGuangxi. Methods Thevolatileoilwas
extractedfromArtemisiaindicaby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SFE)andsteamdistilation(SD), respectively, andwhichwere
separatedandidentifiedbyGC-MS.Therelativepercentagecontentofcomponentswasdeterminedbytheareanormalization
method. Results 48componentsofArtemisiaindicahadbeenidentifiedbySFEand30componentsbySD, whichaccounted
forabove77.69 % and86.54 % ofthetotalessentialoil,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chemicalconstituentsandtheir
contentsofvolatileoilextractedbytwomethodswerediferentsignificantly.
KEYWORDS Artemisiaindica, Guangxi;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Steamdistillation;GC-MS
  五月艾为菊科植物五月艾 ArtemisiaindicaWild.
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微温 ,味辛 、微苦 ,归脾 、肝 、肾经。
具有祛风消肿 、镇痛止痒 、调经止血之功效 ,可用于治
疗偏头痛 、月经不调 、崩漏下血 、风湿痹痛 、疟疾 、痛肿 、
疥癣 、皮肤瘙痒等症 [ 1] 。五月艾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典》收载的艾叶即菊科植物艾 ArtemisiaargyiLevl.et
Vant.干燥叶的性味 、功效相似[ 2] 。五月艾在广西的野
[收稿日期 ]  2008-07-18
[作者简介 ]  吴怀恩(1976 -), 女 , 湖南汨罗人 , 讲师 , 硕
士 , 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及中药制剂分析。 电话:0771 -
2219867, E-mail:wuhe0001@yahoo.com.cn。
生资源较为丰富 ,多以其作艾叶入药 。
国内外对艾的化学和药理研究多以药典收载的艾
叶为主 ,艾叶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 , 含量约为
0.75%[ 3] 。目前笔者尚未见有对五月艾挥发油成分研
究的报道。笔者在本实验中分别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
(CO2)流体萃取法(SFE)和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广
西产五月艾的挥发油 ,并运用 GC-MS联用技术鉴定挥
发油化学成分 ,分析对比两种提取技术下的不同结果。
1 仪器与试药 
Agilent6890/5973气相-质谱联用仪(美国安捷伦
科技公司)(HP-5MS毛细管柱:30 m×0.25 mm,
·587·医药导报 2009年 5月第 28卷第 5期
0.25μm), HL-(5+1)/50MPa-ⅡAQ超临界 CO2流体
萃取装置(杭州华黎泵业有限公司), METTLERAE100
电子天平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 (上海)有限公司 ] ,
LG16-W高速微量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
五月艾采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黄姚
镇 ,经广西中医学院药用植物教研室刘寿养副教授鉴
定为五月艾 ArtemisiaindicaWild.的干燥叶 。
2 方法与结果 
2.1 五月艾挥发油的提取 
2.1.1 水蒸气蒸馏法(SD法) 将 100g五月艾粉碎
后用挥发油提取器按 2005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
典 》Ⅰ部附录 XD挥发油测定法项下甲法操作提取挥
发油 ,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得到有特殊浓香气味的蓝
色挥发油 ,得率为 0.52 %。
2.1.2 超临界 CO2流体萃取法(SPE法) 将 100 g
五月艾粉碎后加入 50 mL超临界 CO2流体萃取池中。
萃取釜压力 25MPa,温度 50 ℃,分离釜 Ⅰ压力 5 MPa,
温度 40 ℃,分离釜 Ⅱ压力 6 MPa,温度 30 ℃,萃取时
间 1.5h, CO2流量 9 kg· h-1 ,得到有浓郁香味的棕黄
色透明油状物 ,得率为 1.32 %。
2.2 GC-MS分析条件 气相色谱条件:载气为氦气
(99.99%),流速为 1 mL·min-1 ,进样量为 0.5μL;分
流比为 100:1;进样口温度:250 ℃;程序升温为 70 ~
230℃:70 ℃保持 3min,以 5 ℃·min-1升至 95 ℃,保
持 4 min,以 10 ℃· min-1升至 130℃,保持 10 min,以
3 ℃· min-1升至 150℃,保持 3min,再以 10 ℃· min-1
升至终止温度 230 ℃,保持 3 min。
质谱条件:质谱接口温度 280 ℃,电离方式为 EI
源 ,电子能量 70 eV,离子源温度 230 ℃,四极杆温度
150℃,加速电压 1247 eV,扫描范围 45 ~ 550 amu,扫
描间歇每秒 2.94次 ,溶剂延时 3min。
2.3 结果 按上述 GC-MS条件对五月艾挥发油进行
分析 ,得其总离子流图 。总离子流图中的各峰经质谱
扫描后得到质谱图 ,通过 HP6890/5973(N)化学工作
站 Wiley275、NIST02.L、NIST98.L标准质谱图库检索 ,
从五月艾水蒸气蒸馏物和超临界 CO2流体提取物中共
鉴定了 64个化学成分 ,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定量法计算
各组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 ,结果见表 1。
表 1 五月艾挥发油化学成分 
序号 化合物名称 分子式 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含量 /%SD SFE
1 α-蒎烯 C10H16 136 0.37 -
2 莰烯 C10H16 136 0.57 -
3 4-甲基-1-(1-甲乙基)-二环 [ 3.1.0] -2-己烯 C10H16 136 0.19 -
4 3-辛醇 C8H18O 130 0.25 -
5 3, 3, 6-三甲基-1, 4-庚二烯-6-醇 C10H18O 154 0.23 -
6 1-甲基-4-(1-甲乙基)-1, 3-环己二烯 C10H16 136 0.21 -
7 1-甲基-4-(1-甲乙基)-苯 C10H14 134 0.30 0.19
8 D-柠檬烯 C10H16 136 0.21 -
9 桉油精 C10H18O 154 9.02 7.12
10 1-甲基-4-(1-甲乙基)-1, 4-环己二烯 C10H16 136 0.58 -
11 (1α, 2β , 5α)-2-甲基-5-(1-甲乙基)-二环 [ 3.1.0] -2-己醇 C10H18O 154 0.74 0.88
12 5, 5-二甲基-2-乙基-1, 3-环己二烯 C10H16 136 - 0.58
13 (1S)-1, 7, 7-三甲基-二环 [ 2.2.1] -2-庚酮 C10H16O 152 - 5.38
14 艾醇 C10H18O 154 0.81 -
15 顺式水合桧烯 C10H18O 154 0.52 -
16 二环 [ 2.2.2] -5-辛烯-2-酮 C8H10O 122 0.27 -
17 侧柏酮 C10H16O 152 0.39 -
18 异松香芹醇 C10H16O 152 0.61 -
19 樟脑 C10H16O 152 12.30 -
20 异龙脑 C10H18O 154 0.27 -
21 6, 6-二甲基-2-亚甲基二环 [ 2.2.1] -3-庚酮 C10H14O 150 0.50 -
22 龙脑 C10H18O 154 16.14 9.88
23 4-甲基-1-(1-甲乙基)-3-环己烯-1-醇 C10H18O 154 1.15 2.30
24 α, α, 4-三甲基-3-环己烯-1-甲醇 C10H18O 154 - 3.36
25 (+)-α-松油醇 C10H18O 154 2.05 -
26 6, 6-二甲基二环 [ 3.1.1] -2-庚烯-2-甲醇 C10H16O 152 0.74 0.45
·588· HeraldofMedicineVol.28No.5 May2009
序号 化合物名称 分子式 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含量 /%SD SFE
27 反式-2-甲基-5-(1-甲基乙烯基)-2-环己烯-1-醇 C10H16O 152 0.80 1.76
28 1, 3, 3-三甲基-2-氧杂二环 [ 2.2.2] -6-辛醇 C10H18O2 170 - 1.25
29 4-(1-甲乙基)-苯甲醛 C10H12O 148 - 3.37
30 十六烷 C16H34 226 - 0.25
31 1-亚甲基-4-(1-甲基乙烯基)-环己烷 C10H16 136 - 0.34
32 (+)-4-蒈烯 C10H16 136 1.10 7.50
33 (1S-内切)-1, 7, 7-三甲基二环 [ 2.2.1] -2-庚醇醋酸酯 C12H20O 196 0.90 -
34 (3R-反式)-4-甲基-乙烯基-3-(1-甲基乙烯基)-1-(1-甲乙
 基)-环己烯 C15H24 204 1.10 -
35 丁香酚 C10H12O2 164 0.11 -
36 柯巴烯 C15H24 204 0.57 -
37 [ 1S-(1α, 2β, 4β)] -1-甲基-1-乙烯基-2, 4-双-(1-甲基乙烯
 基)-环己烷 C15H24 204 1.97 -
38 3-烯丙基-6-甲氧基苯酚 C10H12O2 164 - 0.30
39 [ 1R-(1R* , 4Z, 9S*)] -4, 11, 11-三甲基-8-亚甲基二环
 [ 7.2.0] -4-十一碳烯 C15H24 204 6.03 4.15
40 顺式 , 顺式 , 顺式 -1, 1, 4, 8-四甲基-4, 7, 10-环十一烷三烯 C15H24 204 2.22 -
41 (Z)-7, 11-二甲基-3-亚甲基-1, 6, 10-十二碳三烯 C15H24 204 1.61 -
42 4a, 8-二甲基-2-异丙基-1, 2, 3, 4, 4a, 5, 6, 7-八氢萘 C15H24 204 0.39 -
43 大根香叶烯 D C15H24 204 5.41 3.60
44 [ 4aR-(4aα, 7α, 8aβ)] -十氢-4a-甲基-1-亚甲基-7-(1-甲基
 乙烯基)-萘 C15H24 204 0.57 -
45 1, 2-二甲氧基-4-(2-丙烯基)-苯 C11H14O2 178 - 0.20
46 石竹烯 C15H24 204 1.63 10.65
47 α-石竹烯 C15H24 204 - 1.44
48 (S)-1-甲基-4-(5-甲基-1-亚甲基-4-己烯基)-环己烯 C15H24 204 - 0.89
49 1-甲基-1-乙烯基-2, 4-双-(1-甲基乙烯基)-环己烷 C15H24 204 0.29 -
50 正十五烷 C15H32 212 - 1.33
51 [ 1aR-(1aα, 7α, 7aα, 7bα)-1a, 2, 3, 5, 6, 7, 7a, 7b-八氢-1, 1,
 7, 7a-四甲基-1H-环丙基 [ a]萘 C15H24 204 0.27 -
52 (1S-顺式)-1, 2, 3, 5, 6, 8a-六氢-4, 7-二甲基-1-(1-甲乙基)-
 萘 C15H24 204 1.30 -
53 [ 1ar-(1aα, 4aα, 7β , 7aβ, 7bα)] -十氢-1, 1, 7-三甲基-4-亚甲
 基-1H-环丙基 [ e]薁 C15H24O 220 1.10 0.77
54 石竹烯氧化物 C15H24O 220 4.50 2.66
55 [ 1S-(1α, 3aβ, 4α, 8aβ)] -1, 4-十氢-4, 8, 8-三甲基-9-亚甲
 基-甲氧薁 C15H24 204 - 3.88
56 正十七烷 C17H36 240 - 0.35
57 3-(4-甲氧基苯基)-2-丙烯酸乙酯 C12H14O3 206 - 0.51
58 (4aR-反式)-十氢-4a-甲基-1-亚甲基-7-(1-亚异丙基)-萘 C15H24 204 0.20 -
59 3, 4-二甲基-3-环己烯-1-甲醛 C12H14O3 206 0.89 -
60 [ 3R-(3α, 3aβ , 7β , 8aα)] -2, 3, 4, 7, 8, 8a-六氢-3, 6, 8, 8-
 四甲基 -1H-3a, 7-甲氧薁 C15H24 204 0.54 -
61 1, 4-二甲基-7-乙基薁 C14H16 184 1.53 -
62 6, 10, 14-三甲基-2-十五烷酮 C18H36O 268 0.58 -
63 植醇 C20H40O 296 2.54 1.77
64 2, 6, 10, 14, 18-五甲基-2, 6, 10, 14, 18-二十碳五烯 C25H42 342 - 0.55
已鉴定化合物占总提取物的百分含量 /% 86.54 77.69
·589·医药导报 2009年 5月第 28卷第 5期
3 讨论 
超临界 CO2流体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相比 ,五
月艾挥发油的收率有较大的提高 ,约为 2.5倍 ,并且不
存在有机溶剂残留所带来的相关问题 。
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 CO2流体萃取法提取得
到的五月艾挥发油组分与含量相差较大 ,仅有桉油精 、
龙脑 、大根香叶烯 D、[ 1R-(1R* , 4Z, 9S*)] -4, 11, 11-
三甲基 -8-亚甲基二环 [ 7.2.0] -4-十一碳烯 、石竹烯氧
化物 、石竹烯等 14种成分相同 ,但各成分的含量有差
异 。两种方法相比 ,超临界 CO2流体萃取法可提取出
极性较低的组分 ,大分子量的成分相对较多 。这可能
是由于水蒸气蒸馏法的提取时间长 、温度高 、系统开
放 ,易造成热不稳定及易氧化成分的破坏与挥发损失;
超临界 CO2流体萃取法则可在低温 、密闭的提取系统
中避免一些化学成分被氧化及见光反应的可能 ,因此
能更真实 、全面地反映药材中的化学组分 ,特别适用于
脂溶性 、低沸点 、热敏性物质的提取。
广西产五月艾中挥发油成分主要为单萜类 、倍半
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萜类化合物 ,本课题组已作过
广西产五月艾与艾叶挥发油的成分对比 ,两种药材含
有的主要药效成分相近 ,但含量差异较大。本实验结
果与湖南 、甘肃 、大连 、沈阳等地所产艾叶的挥发油成
分相比 ,在组成及含量上均存在差别[ 4 ~ 7] ,提示药材的
不同生长环境如温度 、湿度 、海拔高度等条件对挥发油
的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 。
[ DOI]  10.3870/yydb.2009.05.015
[参考文献 ]
[ 1]  罗献瑞.实用中草药彩色图集(第三册)[ M] .广州:广东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4:12-13.
[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Z] .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61.
[ 3]  张喜云 ,孟庆安.零陵香等药材挥发油含量的测定 [ J] .武
警医学院学报 , 1999, 8(4):236-237.
[ 4]  刘向前 ,陈素珍 ,倪 娜.湖南产艾叶 GC-MS研究 [ J] .中
药材 , 2005, 28(12):1069-1071.
[ 5]  徐新建 ,宋 海 , 韩玉琦 ,等.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
色谱 -质谱联用分析 [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07, 18(11):
2657-2658.
[ 6]  文福姬 ,俞庆善 , 阉民燮.艾叶精油化学成分研究 [ J] .香
料香精化妆品 , 2007, 20(3):21-23.
[ 7]  曾虹燕.不同方法提取的艾叶挥发油指纹图谱分析 [ J] .
广西植物 , 2005, 25(6):587-606.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酮康唑与伏立康唑
季兴繁 1 ,邱相君 2
(1.浙江省青田县第二人民医院 , 323903;2.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洛阳 471003)
[摘 要 ]  目的 建立同时检测人血浆酮康唑和伏立康唑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血浆经乙酸乙酯-正己烷萃
取 , 以 AgilentTC-C18为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三氟乙酸-水体系 , 流速为 0.9 mL· min-1;检测波长 294(0 ~
6.5min), 256 nm(6.5 ~ 9min)。结果 酮康唑浓度在 0.25 ~ 16.00 mg·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 定量下
限为 0.25 mg· L-1 ,高 、中 、低 3个浓度日内 RSD分别为 5.35%, 3.65%和 2.70%, 日间 RSD分别为 5.81%, 3.50%和
3.08%。伏立康唑在 0.025 ~ 1.600 mg·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定量下限为 0.025 mg· L-1 , 高 、中 、低 3
个浓度的日内 RSD分别为 5.09%, 3.70%和 2.89%, 日间 RSD分别为 5.36%, 3.86%和 2.94%。结论 该方法简便 、快
速 , 准确可靠 ,适用于人血浆酮康唑和伏立康唑的测定及其药动学研究。
[关键词 ]  酮康唑;伏立康唑;色谱法 , 高效液相
[中图分类号 ]  R969;R927.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0781(2009)05-0590-03
  酮康唑和伏立康唑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酮康唑
为咪唑类 , 伏立康唑是合成的三唑类药物;作用机制为抑制真
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 , 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 抑制其
生长。酮康唑用于治疗浅表和深部真菌病 , 如皮肤和指甲癣 、
阴道白念珠菌病 、胃肠真菌感染等 , 以及由白念珠菌 、类球孢子
[收稿日期 ]  2008-05-26
[作者简介 ]  季兴繁(1971-),男 ,浙江青田人 ,主管药师 , 主要从
事医院药学工作。电话:0578-6062519, E-mail:jxfzxy2002@yahoo.com.
cn。
菌 、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全身感染。伏立康唑用于治疗侵入性
曲霉病 ,以及对氟康唑耐药的严重侵入性念珠菌感染及由足放
线病菌属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真菌感染。
临床应用发现 ,伏立康唑的临床效应(疗效和不良反应)具
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 有效治疗浓度范围为 0.25 ~ 6.00
mg· L-1 ,当血药浓度 >6mg· L-1时 , 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
加。同时发现 ,给予相同的剂量 ,不同个体的血药浓度差异显著 ,
即相同剂量下不同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存在显著的个体差
异 [ 1] 。酮康唑的不良反应也较多 , 主要为肝损害和过敏性疾
·590· HeraldofMedicineVol.28No.5 May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