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药剂与工艺 ·
中药浸出因素考察及效果评价△
华西 医科大学药学院中药制剂研究室
(成都 61 0 04”
药物分析教研室
侯世祥 辛 何 琴 “ 周晓棠” ` 廖工铁
李章万 曾经泽
摘 要 以四逆汤 中单味药材及其配伍浸出物为样本 , 用总浸出物和 主要成分含量为指标 , 综合
评价了影响中药浸出效果的因素及单味药材浸出规律 ,提示在进行中药制剂浸出工艺合理性研究
时 , 宜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并选择适宜的评价指标 ,方能获得较佳浸出效果 。
关健词 中药 浸出效果 评价指标
在中药传统制剂改革中 , 为既保持传统
制剂原有疗效 , 又能满足现代制剂 “ 三小 、 三
效 、 五方便 ” 要求 , 能否从 中药材 中将体现 中
医功能主治的综合有效部位浸出便成为剂改
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 在中药浸出效果的研
究中 , 由于中药材成分复杂 , 多数药材体现其
中医功能主治的活性成分的种类 、 数量 、 强度
尚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 ,定量测定则更困难 ,
因此 ,影 响中药浸出因素的考察及其浸出效
果评价指标的建立与合理应用便成为中药制
剂研咒的焦点和难点 。 本文以四逆汤及其单
味药材配伍浸出为样本 ,用多指标评价单 味
药材配伍的浸出规律及影响浸出因素 。
1 实验材料
1
.
1 药材 : 附子 (制 ) : 本 品为毛莫科植物 乌
头 A e o n i t u m 。 a mr i c人a e z i D e b x . 的子根加工
品 , 四川江油产 ;甘草 (蜜炙 ) , 为豆科植物甘
草 G ly c夕犷犷丙i z a u ar ze n s i s F is e h . 的干燥根及
根茎 ,新疆产 ,依法蜜炙 〔` 〕 ;干姜 , 为姜科植物
姜 z i n g i占e : Q刀花`i n a l己 R o s e . 的干燥根茎 , 四
川产 ;以上药材均购 自成都市中药材公司 ,并
经生药鉴定 。
1
.
2 试药 : 对照品新乌头碱 ( m e s a e o n i t i n e ) 、
甘草酸 ( g l y e y r r h i z i n ) (中国药 品生物制品检
定所 ) , 十二烷基硫酸钠 s( D S , 进 口分装 , 含
量 9 · 。% ) , 甲醇 、 乙腊等试药均 为分析纯 ,
超纯水 ( H IP 尤 用 ,西南物理研究所水站 ) 。
1
.
3 仪器 : 1 7 1 2 型电子天平 ( 1 / 10 万 ) , 高效
液 相色谱仪 ( 岛津 L C 一 6 A 型 , B ec km an L C -
1 14 型 ) , C Q Z 50 型超声波清洗器等 。
2 方法与结果
2
.
1 浸出效果评价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 用四
逆汤及其单味药材为样本 , 以可溶性浸出物
收率和主要有效成分为指标 , 并建立其测定
方法 。
.2 L l 可溶性浸 出物收率及其测定方法 : 参
照药典浸 出物收率测定方法川 , 取相 当 1一
2 9 浸出物的浸液测定 ,按下式计算浸出物收
率 : R (% ) 一 X · V t · / V · W x 1 0 % , 其中
X 为浸 出物 重量 ( g ) , V , 为 浸 出物总 体积
( m l )
,
V 为浸出物测定取液体积 ( m l ) , W 为
药材总投料量 ( g )
.2 .1 2 甘草酸含量及其测定方法 : 甘草酸为
甘草中主要有效成分 ,作为浸出效果评价指
标的测定方法 ,要求灵敏 、简便 、 准确 ,故选用
离子抑制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2 〕测定甘草及
其配伍浸出液中甘草酸的含量 。
色谱条件 : 色谱柱 , S h im p a e k O D s 柱
( 1 5 0 又 6m m ) 及前柱 ( 自填 Y W G C l 。 , 3 0 x
4
.
6m m ) ; 流动相 , 甲醇一水一 3 6%醋酸 ( 6 9 : 2 6
* A d d
r e s s :
H
o u S h i
x i a n g
,
S e h
o o
l
o
f Ph
a r m a e y
,
W
e s t C h i
一l a U n iv e r s it y o f M e d ie a l S e i e n e e
,
C h e n g d
u
△ 本项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墓金资助项 目 (编号 39 1 7 0 8 8 5)
” 笼
93 届 毕业研究生 ~ 位 9 3年毕业本科生
《中草药 》 1 9 9 6 年第 27 卷第 3 期 . 1 4 3 .
品液适量 , 氨水调 p H 为 10 一 1 1 ,氯仿萃取 4
次 , 挥去氯仿 ,流动相溶解 , 进样 2 0拌g ,用外
标随行标准曲线法计算样品中以附片药材计
的新乌头碱的百分含量 。
2
.
2 四逆汤中单味药材配伍浸出的效果 : 四
逆汤 由附片 、 干姜 、 甘草按 3 : 2 : 3 比例组
成 , 以此 比例配合 ,用上述指标评价甘草 、 附
片配伍前后浸出效果 。 取实验药材适量浸泡
l h
, 热回流浸提 2 次 , 第 1 次 8 倍水 , h2 , 第 2
次 5倍水 , 1 . h5 , 浸液合并滤过 ,量总体积 ,分
别用上述指标与方法测定 。 甘草配伍前后指
标变化见表 1 , 附片配伍前后指标变化 见表
2
。
表 1 甘草配伍浸出效果
样品 药材 量 甘草酸含 变化率 浸出物收 变化率
(只 ) 量 (% ) ( % ) 率 ( % ) (% )
0
.
0 0
3 2
.
2 6
2 8
。
8 6
一 3 . 2 3
OJ八j内bCé月hoé110口
.…9翻QóOJ, iQ山n乙八O廿é
5 )
,
p H 3
.
5 4 ; 检 测 波 长 2 5 4 n m , 流 速
0
.
7m l / m i n
, 灵敏度 0 . o ZA U F S 。 在此色谱条
件下 ,甘草及其配伍浸出液 中甘草酸峰和其
他组分的色谱峰可完全分离 ,表 明四逆汤中
其他两味药材的存在不影响甘草酸的测定 。
标准 曲线测定 : 配制甘草酸对照品水溶
液 , 浓度 为 0 . O4 Om g /m l , 依 次梯 度进样测
定 , 回归方程为 : A = 一 1 3 5 . 4 + 3 1 3 3 5 · OC W ,
r = 0
.
9 98 5
, 线性范围 0 . 0 6一 0 . 4 0拜g , 标准 曲
线基本通过原点 , 进样控制在 0 . 03 拜g 时 ,一
点法测得相对误差为 1 . 5% , 可忽略不计 ,故
用一点法计算含量 。
样 品 测 定 方 法 : 取待 测 浸 出液 离心
l o m i n
, 一s 0 0 0 r / m i n , 准确取上清液用相应的
浸出溶剂适当稀释后进样 , 用外标 一点法计
算浸出样品中以甘草药材计的甘草酸百分含
量 。
2
.
1
.
3 新乌头碱含量及其测定方法 :研究表
明 ,在 中毒剂量以下 , 附一子中 3 种双酷型生物
碱既是毒性成分 , 也是有效成分 〔3 , ` 〕 ,且 3 种
生物碱含量以新乌头碱为最高 〔5〕 ,故本研究
选用新乌头碱含量为指标 , 参照 已有 的高效
液相色谱法 〔 6〕 ,经流动相调整 ,用以测定附片
及其配伍浸出液中新乌头碱含量 。
色谱条件 : 色谱柱 , U l t r a s p h e r e O D S 柱
( 2 5 0 只 4 . 6m m , 5 , , ) ; 流动 相 , 甲醇一水一乙 睛
( 6 6
: 3 4 : 2 )
,含 4m m o l / L S D S 及 0 . OZm o l /
L N a H
Z P O
4 ,
p H 4
.
5 士 0 . 2 ; 检测波长 2 3 5n m ,
灵 敏度 0 . OZA U F S , 流速 1 . Orn l / m i n , 室温 。
在此色谱条件下 , 附片及其配伍浸出液中的
新乌头碱峰和其他组分的色谱峰可以基本分
离 ,达到 了定量分离测定的 目的 。
标准曲线测定 : 配制新乌头碱对照品二
氯 甲烷溶液 , 浓 度为 0 . 2 50 m g /m l , 梯度取
样 , 挥干溶剂 , 流动相溶解 , 进样 20 川 测定 ,
回归方程为 : A = 一 3 4 4 1 0 . 8 + 1 0 0 6 9 0 5 · g W ,
r ~ 0
.
9 9 7 8
, 标准 曲线不通过原点 ,故用 随行
标准 曲 线 法 测 定 样 品 含 量 , 线性 范 围为
0
.
1 2 5一 6 . 0 0 0拼g 。
样品测定方法 : 精密取 附片及其配伍样
·
1 4 4
·
炙甘草 3 0 1 . 5 3 9
甘草与附片 3 0 : 3 0 0 . 3 9 6
甘草与干姜 30 : 20 1 . 4 0
四逆汤 3 0 : 3 0 : 2 0 0 . 2 1 5
(甘 : 附 : 姜 )
0
.
0 0
一 74 。 2 7
一 9 . 0 3
一 8 6 . 0 3
表 2 附片配伍浸出效果
样 品 药材量 新乌头碱 变化率 浸出物收 变化率含量 (% ) (% ) 率 (% ) ( % )
附片 3 09 4 . 2 98 0 . 0 0 2 2 . 5 4 0 . 0 0
附片与甘草 3 0 : 30 1 . 0 65 一 7 5 . 2 2 2 9 . 9 3 3 2 . 7 9
附片 一与干姜 3 0 : 20 2 . 2 16 一 4 8 . 4 4 1 8 . 5 9 一 1 7 . 52
由表 1 、 2 可见 ,甘草按四逆汤组方比例
两两或三者混合浸出时 ,甘草酸含量均下降 ,
其中甘草与附片和三者混合最为显著 ,分别
下降 74 . 27 %和 86 . 03 % ,而相应的浸出物收
率两两混合时均 明显升高 ,三者混合时稍有
降低 ,与主成分含量的变化无 明显相关性 。 以
新乌头碱为评价指标 ,得到相似结果 。
2
.
3 溶剂对浸出效果的影响 : 为比较单味与
复方浸 出规律的异同 , 先以单味甘草为样本
进行研究 。据报道 ,甘草可用水 、 稀碱溶液 、 乙
醇浸提 〔` , ’ , 8 〕 。 称取甘草适量共 4 份 ,分别用表
3 所述溶剂 8 倍量浸泡 h1 后 ,热 回流浸提
Z h
, 分离浸液 。 药渣再加 5 倍量浸提 1 . h5 ,合
并浸提液并滤过 ,量总体积 ,用上述指标与测
定方法测定 ,结果见表 3 。
表 3 溶剂对甘草浸出效果的影响
溶剂种类 浸出物收率
(% )
变化率
( 环 )
甘草酸含量
(% )
变化率
(% )
水 2 2 . 6 2 0 . 0 0 1 . 53 9 0 . 0 0
0
.
5%氨水 3 1 . 4 4 3 8 . 9 9 2 . 58 3 6 7 . 84
50 % 乙醇 3 3 . 8 7 4 9 . 7 3 1 . 76 4 14 . 6 2
75% 乙醇 3 2 . 3 3 4 2 . 9 3 1 . 69 3 10 . 0 1
可 见以甘草酸含量为指标 , 0 . 5 %氨水为溶剂
可提高浸 出率 67 . 84 % , 以浸 出物收率为指
标 , 50 % 乙醇 为溶 剂可提高近 50 %的 浸 出
率 , 表明在相同浸出条件下 ,两个评价指标均
显示非水溶剂和浸出辅助剂的加入能提高甘
草浸出效果 ,但两个指标无正相关性 。
2
.
4 溶剂用量与浸出次数对浸 出效果的影
响 : 理论计算 ,溶剂用量与浸出次数是影响浸
出效果两个紧密相关的重要 因素 ,有人曾用
数学推导证明了多次浸出比一次浸出能提高
浸出效果 ,并提出了浸出 n 次时 ,所需最少浸
出溶剂量 ( ” ,的计算式 〔代 V > n · 〔 (号,击
量 , f 为分次 浸出有效 成分损失量与一次浸
出损失量的比值 。 f 可作为衡量是否浸出完
全的依据 , 通常 f 一 1 / 2 0 , 即损失率镇 5%时 ,
认为有效部位已充分浸 出 , 用该公式可理论
上估计不同浸出次数所需浸出溶剂的最少用
量 。 经测定甘草的吸水量为 1 : 1 ( g : m l) ,欲
使浸出 95 %以上有效部位 , 浸出次数与溶剂
用量的关系见表 4 。 可见 ,在 n镇 4 之内 ,浸出
次数增加能显著减少溶剂用量 ,且获相同浸
出效果 。
表 4 浸出次数与溶剂用量关系 f( 一 1 / 20)
浸出次数 n( 次 )
溶剂最少用量 v (倍 ) 7 8 2 0 . 2 1 3 . 2 10 . 8 9 .
一 1 〕 · a ,式 中 n 为浸出次数 , a
表 5
为药渣吸液
以甘草为样本 ,总水量 20 倍 , 浸出 6次 ,
每次煎煮时间为 1 . s h ,用前述评价指标和方
法测定 ,结果见表 5 。 实验表明 , 以高出浸出 6
次的最少用量的两倍浸 出溶剂浸出 , 仅需 5
次两个指标均可达预期效果 ,且两指标每次
浸出百分率 ( X 。 /艺x % ) 与积累浸 出百分率
(艺孟一 IX n /乏l一 IX I % )的变化趋势具相关性 。
浸出次数对甘草浸出效果的影响
浸出次数 甘草酸含量
(% ) X n
塑 叹乏 X z “ 可溶性浸出物收率 ( % ) 丝
叹 圣经送竺叹乏 Y / ” 艺夕一 I Y I ”
1 0
.
7 5 9 3 3
.
0 9 3 3
.
0 9 1 2
.
9 7 3 4 5
.
4 4 4 5
.
4 4
2 0
.
7 0 5 3 0
.
7 3 6 3
.
8 2 7
.
6 5 5 2 6
.
8 1 7 2
.
2 5
3 0
.
3 5 2 1 5
.
3 4 7 9 1 6 3
.
4 4 2 12
.
0 6 8 4
.
3 1
4 0
.
2 2 6 9
.
8 5 8 9
.
0 1 2
.
1 4 0 7
.
50 9 1
.
8 1
5 0
.
1 52 6
.
6 3 9 5
.
6 4 1
.
3 3 6 4
.
68 9 6
.
4 9
6 0
.
10 0 4
.
3 6 10 0
.
0 0 1
.
0 0 4 3
.
5 1 1 0 0
.
0 0
6
乏X 1 2 . 2 94 2 8 . 5 5 0
1一 1
2
.
5 浸出时间对浸出效果的影响 : 以甘草为
样本测其浸出速率可用以评价浸出时间对浸
出效果的影响 。 取甘草适量加 30 倍水 , 回流
提取 , 定时取样 1 / 1 0 总浸液用前述评价指标
与方法测定 , 并随即加等量溶剂 ,测定结果见
表 6 。 以累积甘草酸含量和累积可溶性浸出
物收率作图 , 其浸出速率 曲线见图 ,分别对两
条 曲线进行拟合 ,得到甘草酸含量 ( C ) 为指
标和可溶性浸 出物收率 Q 为指标 的拟 合曲
线方程如下 :
《中草药 》 1 9 9 6 年第 27 卷第 3 期
表 6 浸出时间对甘草浸出效果的影响
回流时间 测得甘草 累积甘草 测得浸出 累积浸出
( h ) 酸含量 (% )酸含量 ( % )物收率 (% )物收率 ( % )
0
.
5
1
.
0
1
.
5
2
.
0
3
.
0
4
.
0
5
.
5
7
.
5
0
.
9 2 7
l
。
2 0 9
l
。
4 7 0
1
.
5 3 8
1
。
5 5 8
1 5 6 6
1 5 0 3
1
.
3 2 9
0
.
9 2 7
1
。
3 0 1
1
.
6 8 4
1
.
8 9 9
2
.
0 7 3
2
.
2 3 6
2
.
3 3 0
2
.
30 6
2 0
。
3 7
2 3
.
5 1
2 6
.
3 9
2 8
。
39
2 9
.
8 3
30
。
7 6
32
.
0 1
32
.
5 4
月了勺了]On八jnJS八石八j
.自乙今Qù,énU乙R
.…ùU..孟,曰1一LOCU衬月了221
.
1 4 5
-
浸出 % 9 5所需时间比浸出 0 5%所需时间长
许多倍 。
表 7甘草浸出速率比较
指标 t o. 5( mi n )t( ). 9 5( mi n )t(}.0 5一 t: ( )八 0 .。
尸J 乃J 碑只ù hQ曰 2仁J C入庄且 1 C Q
C= 0
.
0 1 52+ 3
.
1 8X 7 10一 “ t一 o. ol 6 8e一 ’ · ” 9 6,
1一 Q = 0 . 7 1 7 8 6 e 一 吕· 7` 6 3 X “ · “ o , ’ + 0 . 1 8 2 e 一 ’ · ” 4 9 6 ,
令 C 和 Q 为浸 出总量的 50 %和 95 %时 ,所
需浸 出时间为 t o . 5与 t o . , : , 由两方程计算 ,见
表 7 。 由表 6 、 7 和 图可见 ,在本实验条件下 ,
甘草浸出 5 . s h 基本稳定 ,延长时间可能导致
甘草酸含量下降 。 两个评价指标均显示 , 甘草
承抽初侧扣挤
时 间 t ( h )
0 0 4
.
0 0 七 `) 0 8 . 《〕哎,
时间 , ( 卜)
n曰00的`0:{4芡312824206
岁粉琴效劝圈
图 甘草浸出速率曲线图
3 小结与讨论
3
.
1 关于浸出的影响因素和工艺条件 : 由于
中药材有效成分理化性质各异 ,所处部位 、 质
地 、 结构不同 ,诸多因素影响的程度则难以一
律 , 因此欲达合理的浸出效果 ,获得较佳的工
艺条件 ,似应通过有针对性的实验研究方能
实现 。 对 四逆汤中单味药配伍浸出效果研究
显示 ,附片与甘草 、 干姜配伍 ,其有效成分分
别下降 74 . 3%和 48 . 4% ,从四逆汤组方原理
看 ,也许这就是甘草 、 干姜配有毒的附子仍能
安全用药的原 因所在 ,但这是以损失既有效
又有毒的双醋型生物碱含量为代价 , 能否改
变浸出方式 ,将附片单独浸出 , 以避免成分损
失 ,而用减少处方药量来防止中毒 ,这有利于
药材的充分利用 ,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
溶剂种类 、 用量 、 浸出的次数和时间是影
响中药材浸出效果的主要因素 , 对甘草的研
究表明 ,在同样浸出条件下 ,使用辅助浸出剂
( .0 5%氨水 ) 可 明显提高浸 出效果 , 用总量
2。 倍溶剂分 6 次浸出 , 需要 5 次才能使浸出
率达 到 95 % 以 上 , 与表 4 浸 出 6 次 , 用 9 . 5
倍即可的结果有较大差异 ,这与浸出过程是
·
1 4 6
·
否满足该理论公式的前提 条件不无关 系 , 再
次表明 , 必须通过具体对象的实验研究 ,才能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浸出工艺条件 。
.3 2 关于浸出效果评价指标 : 总浸出物收率
与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是评价浸出效果常用的
二个指标 , 以甘草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 ,相同
条件下 , 考察浸出的次数与速率时 ,总浸出物
收率与有效成分含量二个评价指标显示出正
相关性 , 随次数增多 , 时间延长 , 二个指标均
为上升趋势 。 但在浸出速率 上 ,浸 出 5() %固
体物 比浸出甘草酸 的速率快 2 . 5 倍 , 而浸出
余下的部分二者速率相近 。 在考察溶剂种类 、
分浸或合浸方式时 , 二个指标的变化无相关
性 ,一般不宜以固体物收率高低来评价配伍
的影响或溶剂种类的选择 , 而以主要有效成
分作为指标为好 。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附录 , 19 9 0 . 7 、 4 14
2 李章万 , 等 . 华西药学杂志 , 1 9 90 , 5 ( 1 ) : 19
3 李德兴 . 等 . 药学学报 , 1 9 6 6 , 2 3 ( 2 ) : 2 0 0 1
4 施玉梁 , 等 . 生理学报 , 19 8 1 , 3 2 ( 2 ) : 1 3 5
5 邓建平 ,等 . 华西药学杂志 , 19 9 2 , 7 ( 4 ) : 2 34
6 童 玉弟 . 中国中药杂志 , 1 9 9 0 , 1 5 ( 2 ) : 1 0 6
程宇慧 ,等 . 中国药学杂志 , 1 990 , 2 5 ( 4) : 2巧
舒永华 . 中草药 , 1 9 5 6 , 1 7 ( 5 ) : 20
9 朱家璧 . 药学通报 , 1 9 84 , 1 9 ( 12 ) : 12
( 1 9 9 5
一
0 3一 1 4 收稿 )
S t u d ies
o n t h e I n f l u e n e i a l F a e t o 邝 A f f e e t i n g t h e E f f i e i e n e y o f C h 奋n e s e M a t e r 三.
M e d i C a E x t r a C t i o n
H
o u S h i
x ia n g
,
L i Z h
a n g w a n
, e t a l
F a e t o r , w h i
e
h i
n
f l
u e n e e t h
e e x t r a e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m
a t e r i a M
e
d i
e a
w
e r e e o m p r e h e n s iv e ly s t u d ie d
,
b y e x
-
t r a e t in g e a e h
s i n g l
e
h
e r b e o m p
o n e n t i n t h e e o m p o u n d e d p r e p a r a t i o n S in i t a n g a s t h e s a m p le
, a n d d e t e r m i n in g
t h
e e x t r a e t io n r a t e a s w e ll
a s t h
e e o n t e n t o f m a in a e t iv e p r in e i p l e i n e a e h e x t r a e t a s t h e e v a l u a t io n e r it e r ia
.
T h
e
g e n e r a l
r u
l
e
f
o r t h
e e x t r a e t i o n o f
s in g l
e
h
e r
b m a t e r i a l w a s t h e n in v e s t i g a t e d
.
T h
e r e s u
l t
s in d ie a t e d t h a t it 15
b
e t t e r t o d e s ig m t h
e e x p e r im e n t in a e e o r d a n e e w i t h i t
` 5 e h a r a e t e r is t ie o b j
e e t w i t h
s e
l
e e t io n o f p
r o p e r e v a l
u a -
t io n e r it e r ia t o o b t a in a n o p t im u m p r o e e s s f o r th e e x t r a e t io n o f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o n a l d r u 只5 .
松果有效成分的研究
V
.
T L C
一
U V 法测定红松果多糖中木脂素含量
沈阳药科大学 ( 1 1 0 0 1 5 )
深圳新加坡凯程集团
李好枝 寄 哀晓斌 ”
吕永俊
摘 要 红松果多糖经酸水解得到活性成分木脂素 , 用 G F纵薄层板 ,经二氯甲烷一乙醚混合溶媒展
开 ,斑点洗脱后于 2 30n m 波长测定吸收值的 T L C 一 U V 法 ,木脂素在 2~ 7如 g / ml 浓度范围内与吸
收值呈线性 。 回收率在 1 0 . 2 %一 10 1 . 4 % , R S D 为 6 . 5% 。
关桩调 红松果多糖 木脂素 T L C 一U V 法
红松果多糖中含有一定量的木脂素 。 木
脂素类物质具有抗癌 、 抗病毒和抑制细胞中
期有丝分裂等活性 。 游离木脂素亲脂性 , 与
糖结合亲水性增大 ,并易被酶或酸水解 。裸子
植物中木脂素主要 由松柏醇组成 〔, 〕 。 红松塔
多糖中含有至少两种 h g n in 物质 (松柏醇和
对一轻 基桂皮醇 , 另报 ) ,其含量测 定未 见报
道 。 有文献 〔幻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植物叶中
的木脂素 。 本文设计用 T L C 一 U V 法测定红松
塔多糖中木脂素含量获满意结果 。
1 实验部分
1
.
1 仪 器与试药 : W F Z 一 s o o D : 型紫外分光
光 度计 ,微量注射器 , L D 4一 2 型离心机 ,超声
波清洗器 C x 一 25 0 型 。
红松果多糖 ( 自制 ) ,木脂素对照品 ( 日本
名古屋市立大学药学部提供 ) 。
5% C M C
一
N a 水溶液 、 乙 醚 、 二氯 甲烷 、
甲醇 、 乙酸乙酷 、 氯仿 、 无水乙醇均为分析纯 。
硅胶 G F 2 5; (化学纯 ) 。
1
.
2 预试验及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称取木
脂素对照品 1 . s m g ,溶于 10 m l 无水乙醇 中 ,
超声振荡 3 o m i n , 滤 过 , 滤 液用 w F z 一 s o o D Z
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在 2 0 一 4 0 n m 波长范围
内 , 每间隔 s n m 测定吸收值 A , 绘制 A 一久光
奋
A d d
r e s s : L i H
a o z
h i
,
S h
e n y a n g P h
a r m a e e u t i e a l U n iv e r s i t y
,
Sh
e n y a n g
. 本校 57 期药分专业毕业生
. 《中草药 》 1 9 9 6 年第 27 卷第 3 期 . 1 4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