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葫芦科作物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全 文 :农村科技 2010(8)
葫芦科作物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此病在我县一般年份 7 月中旬开始发病,8 月上旬或中旬进
入盛发期。 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 5~37℃,最适为 28~30℃,
旬均温达 23℃时始发。浇水次数多、大水漫灌和低洼积水的瓜
田发病重。
3.防治措施
非葫芦科作物实行 5 年以上轮作;选择沙壤土,施用腐熟
有机肥,秋季深翻,减少越冬菌源。 用 55%敌克松 500 倍液或
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8%瑞毒霉锰锌 500 倍液
灌根,每株灌药液 0.25~0.50 升。 根据病情 7~10 天灌 1 次,连
灌 2~3 次。
五、细菌性角斑病
1.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果实和茎蔓。 子叶受害多为圆形
或不规则形浅黄褐色、半透明点状病斑;叶片受害因受叶脉限
制,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时病斑背面可溢出黄白色菌
脓,后期病叶干枯,呈黄褐色,质脆,易破裂或穿孔;茎蔓受害形
成褐色病斑,病斑扩展造成围茎腐烂,引起病斑以上茎蔓枯死;
果实受害,病斑初呈水渍状褐色凹陷的椭圆形斑点,逐渐扩大
后,常溃烂并龟裂,在潮湿气候下分泌出大量细菌粘液,并向果
肉扩展,造成腐烂,可一直延伸到种子上,致使种子带菌。
2.发病规律
病菌附着在病残体上,在土壤中或种子表面越冬,成为来
年初侵染源。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带菌种子萌发后病菌
即侵染子叶,造成幼苗发病。病斑上菌脓借雨水、昆虫、农事操
作和风力等途径传播,形成多次重复侵染。种子带菌可随调种
远距离传播。
3.防治措施
与非葫芦科作物实行 3~5 年轮作;生育期及收获后,及时
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深埋,秋季深翻瓜地,以减少翌年初侵
染源。用 55℃温水浸种消毒 20 分钟,杀死种子表面病菌。发病
初期用 72%农用链霉素粉剂 5 000 倍液或 1%新植霉素可湿
性粉剂 5 000 倍液;或用 50%琥胶酸铜(DT)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防治,根据病情 7~10 天喷 1 次,连喷 2~3 次。
葫芦科作物一旦发生白粉病,病情发展迅速,一
般可减产 10%~15%,严重时减产 50%以上。
一、危害特点
该病多发生在植株生长中后期, 以定植后发生
为主,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对果实品质和产量
影响较大,以叶片受害为主,其次是茎和叶柄,果实
一般不受害。发病初期叶面、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
圆形星状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
不明显的连片白粉, 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 病叶黄
枯。
二、发生规律
白粉病无明显的越冬越夏阶段, 新湖垦区每年
4~11 月份,下雨和干爽天气交替出现、昼夜温差大、
高温高湿都有利于病害流行, 适宜温度 20~24℃,相
对湿度 90%~95%。 另外,品种不抗病, 施肥、灌水不
适,湿度大,植株徒长,通风、光照不足,植株长势弱,
缺肥与偏施氮肥也是白粉病发生的有利条件。
三、防治方法
白粉病的防治应以选用抗病品种、 加强栽培管
理为主,结合药剂防治。
1.棚室管理
可与矮生蔬菜间作,以通风透光;开好排水沟,
降低田间湿度;旱季及时浇水防止土壤干旱,使植株
不致缺水;施足基肥,适当配合使用磷肥、钾肥,防止
生长全期尤其是开花结瓜后脱肥早衰。 发病初期及
时摘除病叶, 果实采收后将病株残叶清除到田外烧
毁。 实行 3年以上轮作或水旱轮作,及时整枝打叶。
2.物理防治
可采用 27%高脂膜乳剂 100 倍液, 于发病初期
喷洒在作物叶片上,形成一层薄膜,不仅可防止病菌
侵入,还可造成缺氧条件,使白粉病病菌死亡。 隔 5~
6天喷 1次,连续喷 4次即可见效。
3.药剂防治
病害发生前或初期可选用 8%氟硅唑 1 000~
1 500 倍液或宇农得清 3 000~4 000 倍液均匀喷雾,
隔 7~10 天喷雾 1 次;发病严重时,可用立复康 2 号
600~800倍液喷雾。 交替使用药剂,以延缓病害抗药
性,并做到喷雾均匀、水量足。
1.玛纳斯新湖一场 张学志
2.玛纳斯新湖三场测报站 曹新华
Nong Cun Ke Ji ZhiWuBaoHu
植物保护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