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葫芦科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全 文 :胡雪丹,张 曼,徐锦华,等. 葫芦科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6):25 - 29.
doi:10. 15889 / j. issn. 1002 - 1302. 2016. 06. 006
葫芦科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胡雪丹1,2,张 曼1,徐锦华1,刘 广1,姚协丰1,李苹芳1,陈学好2,羊杏平1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4;2.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摘要:探讨葫芦科作物在游离小孢子培养中(与花粉培养)的优势,阐述游离小孢子培养过程中供体植株基因型、
供体植株生理状况、预处理、小孢子发育时期、培养基种类、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针对葫芦科蔬
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后续研究方向。
关键词:葫芦科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优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Q943.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1302(2016)06 - 0025 - 05
收稿日期:2015 - 04 - 08
基金项目: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 - NO. 8)。
作者简介:胡雪丹(1990—),女,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葫芦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E - mail:276518157@ qq. com。
通信作者:羊杏平,研究员。E - mail:xingping@ jaas. ac. cn。
葫芦科作物在世界园艺作物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
位,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增加,葫芦科作物的栽培面积逐年增
大。葫芦科作物包括 118 属 825 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
带地区,中国约有 29 属 142 种,常见的主要有西瓜、甜瓜、苦
瓜、黄瓜、西葫芦等,栽培面积大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人
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葫芦科作物的常规遗传育
种方法育种周期长、难度大、遗传性状不稳定,常规育种的不
足在实际工作中日渐明显,各国学者开始寻找育种的新途径
和新方法。单倍体育种技术为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
提供了可能,因此在葫芦科作物中开展以离体培养为基础的生
物技术育种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获得单倍体葫芦科植物最常
见的方法是通过辐射花粉授粉,诱导单倍体胚胎进行原位孤雌
发育。近年来,离体雄核发育途径生产单倍体技术逐渐受到重
视,离体雄核发育途径有花药离体培养和游离小孢子培养,其
效果可以媲美辐射花粉授粉技术[1]。早在 1971 年,西贞夫等
在黄瓜花药培养的研究中获得了不定芽。之后的几十年里,学
者们致力于花粉离体培养,已经在葫芦科作物中的南瓜属、葫
芦属、西瓜属、甜瓜属、苦瓜属等获得了单倍体[2]。与花药离体
培养相比,葫芦科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起步较晚、研究相对较
少,仅在黄瓜、西瓜、甜瓜上获得了胚状体或再生植株。
1 葫芦科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的优势
在葫芦科蔬菜作物中,自发产生单倍体的频率极低。为
获得单倍体植株,离体雄核发育途径(花药或小孢子培养)、
雌核发育途径(未授粉子房或胚珠离体培养、外源化学药剂、
正常花粉或辐射过的花粉授粉诱导的孤雌生殖)等手段被用
来诱导单倍体。近年来,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不断成熟为
离体培养单倍体带来了曙光。
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于 1982
年在芸薹属作物上首次获得成功[2]。在高等植物的生活史
中,小孢子是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短暂而重要的阶段,是减数
分裂后四分体释放出的单倍性单细胞。小孢子培养是指将小
孢子从花药中游离出来,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并获得再
生植株的过程。与花药培养相比,游离小孢子培养开展的并
不晚,但进展较缓慢。早在 1982 年,Licher 首次报道采用甘
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形成植株[3]。20 世纪 80 年代后
期,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在十字花科的油菜上得以迅速发展
并日臻完善。近十几年,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在甘蓝型油菜
上日渐成熟,已陆续在黑芥、结球甘蓝、芥蓝、嫩茎花椰菜、抱
子甘蓝、羽衣甘蓝、皱叶甘蓝、小白菜、大头菜、叶芥等十几种
蔬菜上获得成功,但对葫芦科游离小孢子培养至今尚未见明
确成功的报道[4]。
从概念来看,花药离体培养是把小孢子发育到一定阶段
的花药接种至培养基上,以改变花药内小孢子粒的发育程序,
使其分裂形成细胞团,进而分化成胚状体,形成愈伤组织,由
愈伤组织再分化成植株。小孢子离体培养是指把小孢子从花
药中分离出来,以单个小孢子粒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的
技术。由于小孢子已是单倍体细胞,诱发它经愈伤组织或胚
状体发育而成的植株都是单倍体,且不受花药的药隔、药壁、
花丝等体细胞的干扰。从培养层次来看,花药离体培养属器
官培养,小孢子离体培养属细胞培养,但花药离体培养和小孢
子离体培养的目的均是诱导小孢子细胞发育成单倍体细胞,
最后发育成单倍体植株。一般来说,花药培养比游离小孢子
培养的技术要求相对简单。从培养过程来看,花药离体培养
相对容易,技术比较成熟,但最后须对培养成的植株进行染色
体倍数检测;小孢子离体培养尽管不受花药壁、药隔等二倍体
细胞的干扰,但这种特殊单倍体细胞的培养技术难度较大,目
前仅在少数植物上获得成功。
产生单倍体的方法主要有花药培养和小孢子培养,但近
年来花药培养已逐渐被小孢子培养所取代。与花药培养相
比,小孢子培养方法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1)排除了母体组
织体细胞的干扰,培养获得的植株均是由单倍体小孢子发育
来的,避免了嵌合体的发生,染色体加倍后可获得遗传上纯合
稳定的后代。(2)有利于提高小孢子胚胎发生的机率。(3)
小孢子均是单细胞,数量多、发育快、易获得、诱导率高、易突
变,在自然条件下容易加倍,操作简便,得到的胚状体还可应
用于育种实践和遗传分析。(4)适合作为单一细胞群体系统
—52—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年第 44 卷第 6 期
的生理生化研究。(5)易于诱发突变和进行离体筛选。小孢
子培养技术在育种及基础研究应用上具有以下优势:(1)小
孢子培养获得的 DH(doubled haploid,双单倍体)植株是同源
体,因而是真实育种;(2)从杂种中培养得到的小孢子单倍体
在遗传上代表随机配子;(3)小孢子培养获得纯合植株一般需
要 7 ~8个月,而传统育种方法需要 3 ~ 4 年,大大节省了时间
和成本;(4)与组织培养技术相结合能获得大量成本相对较低
的目标材料;(5)小孢子能直接发育成胚胎,因而减少了遗传
变异;(6)单倍体小孢子能进行显性和隐性性状的突变诱导。
总体来讲,瓜类蔬菜作物通过离体雄核发育途径生产单
倍体难度较大,只有西瓜的花药培养较为成功。薛光荣等利
用琼酥西瓜品种,通过培养单核靠边期的花药在国际上首次
获得了西瓜单倍体植株,并从其加倍后代中直接选育出优良
的新品种[5],1988 年薛光荣等在周至红这一品种上获得了成
功[6]。在南瓜的花药培养上也有学者进行过尝试。Shail 等
培养花药但并未获得单倍体植株[7];Kurtar 等对 4 个南瓜品
种花粉母细胞处于单核期的花药进行培养,并摸索了蔗糖浓
度和 2,4 - D浓度对培养效果的影响,但最后得到的 3 个植
株均为二倍体[8];直到 1998 年,Metwally 等成功得到了 10 个
单倍体植株,并对培养基进行筛选,发现单核中期、单核晚期
的南瓜小孢子接种在 MS + 15%蔗糖 + 5 mg /L 2,4 - D 上培
养的效果最好,每块愈伤组织植株再生频率可达 19. 2%[9]。
Dryanovska等曾尝试甜瓜的花药培养,结果以失败告终[10]。
早在 1982 年,Lazarte 等分别取黄瓜四分体、小孢子、成熟期 3
个时期的花粉进行花药培养,并得到再生植株,但直到目前并
无进一步研究,所得植株是否起源于小孢子仍未知[11]。直到
2003 年,Ashok等成功获得了黄瓜单倍体植株[12]。詹艳等以
10 个不同基因型的黄瓜为试材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通过对
成胚条件的系统研究,从 7447 和 Poinsett97 中获得了子叶形
胚和再生植株,得到的子叶形胚易分化成苗,而其他类型的胚
状体未能获得再生植株,但诱导频率仍然很低,难以用于育种
实践[13]。唐懿等针对基因型、小孢子发育时期等影响苦瓜花
药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行综述,讨论了苦瓜花药培养中存在的
问题,并为今后苦瓜花药培养提供了研究方向[14]。Han 等利
用子叶节建立了葫芦再生体系[15],但关于葫芦花药离体培养
和游离小孢子培养并无报道。
2 葫芦科作物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素
影响单倍体离体诱导的因素很多,涉及供体植株的基因
型、培养基、外植体预处理方式、外植体发育时期、培养条件等
方面,且各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根据关于游离小孢子培
养和再生植株的报道,得出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
2. 1 诱导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因子
小孢子培养受到供体植株基因型、供体植株生理状况、预
处理、小孢子发育时期、培养基种类、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等
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小孢子出胚率受到很大限制,成为实际
应用中的一大难题。
2. 1. 1 供体植株的基因型 供体植株的基因型是影响小孢
子培养的关键因素,不同基因型的植株对培养具有不同反应,
主要体现在基因型的反应范围、产胚率的差异 2 个方面。基
因型的反应范围即有多少基因型有反应,以及有反应的基因
型产胚率的差异。詹艳等对 10 份黄瓜供试材料进行研究,只
有 4 份试材获得了胚状体,其中成胚率最高的是 7447,为
31. 2 个 /皿;成胚率最低的是康德,为 1. 5 个 /皿;其余 6 份材
料中有些游离小孢子出现膨大,有些已启动分裂,但均未能继
续分裂形成胚状体[13]。李娟对西瓜进行研究发现,野生种和
栽培种的成胚率有显著差别,前者高于后者[4]。缑艳霞、董
艳荣分别在西瓜、甜瓜花药培养试验中发现,F1 代植株的愈
伤组织诱导率明显大于亲本,表现出杂种优势,表明小孢子的
基因型至少是决定培养能力的因素[16 - 17]。
2. 1. 2 供体植株的生长环境 供体植株的生理状态对小孢
子胚胎诱导率具有重要影响,试验中一般选择生长发育健壮、
无病虫害的花蕾为试材进行培养,以达到最佳效果。另外,光
照、温度、水肥等供体植株生长的环境条件也是影响小孢子培
养的关键因素。供体植株生长环境的温度影响最为显著,很
多研究表明,适当低温可显著提高供体植株小孢子的出胚率。
曹鸣庆等以种植在部分控温温室和露地的 17 个基因型的大
白菜为试材,研究供体母株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小孢子胚胎发
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供体植株生长环境的温度为 10 ~ 25 ℃,
小孢子的胚产量较高[18]。张凤兰等利用人工气候室研究光
照、温度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照时数为
14 h 最有利于小孢子胚胎发生且产胚量最高,最适温度为
20 ℃[19]。袁亦楠等在番茄游离小孢子培养中发现,5 月下
旬、10 月薯叶番茄花蕾的类胚发生率分别为 0. 01%、0. 25%,
可能是土壤的低夜温影响了供体内小孢子的发育方向,使其
偏离配子体方向发育,从而脱分化形成胚状体[20]。
2. 1. 3 小孢子发育时期 小孢子发育时期、花蕾大小、取样
时期均会影响小孢子培养效果。小孢子发育时期通常分单核
期、双核期、三核期,并非任何时期的小孢子都适于培养。单
核期又分为单核早期、单核中期、单核靠边期,最适于游离小
孢子培养的时期通常为单核靠边期。很多研究表明,小孢子
发育时期与花蕾长度、花药长度、花瓣长等花蕾形态指标密切
相关,可作为小孢子群体是否适于培养的衡量指标。Thurling
等在进行芸薹属花药培养时指出,虽然花蕾大小是判断小孢
子发育阶段的可靠指标,但也随着供体基因型、生长条件、生
长时间、花序等的变化而变化,此结论同样适用于瓜类[4]。
在大多数作物花药培养中,花粉的发育时期均选用单核
靠边期,但目前对其作用机理仍不清楚。在黄瓜花药培养中,
不同发育期的花药几乎均可形成愈伤组织。詹艳等对黄瓜进
行研究发现,只有单核靠边期的小孢子诱导成胚[13]。谢淼等
则研究发现,单核中后期的花药适于作为外植体,而甜瓜花药
培养的最佳时期是单核靠边期至双核期[21]。薛光荣等利用
琼酥西瓜品种,通过培养单核靠边期的花药在国际上首次获
得西瓜单倍体植株,并从其加倍后代中获得了新品种,但并未
进行推广[22]。不能仅凭花蕾的大小来判断花粉发育时期。
崔群香等以蜜本南瓜、安生黑钻南瓜开花初期的雄花蕾为试
验材料,利用荧光染色技术对南瓜花粉发育时期进行鉴
定[23]。花蕾大小因植株生长状况及采花时期而有所不同,同
样大小的花蕾其发育时期也不尽相同;因此,掌握葫芦科作物
花蕾的采集时期,须先对葫芦科作物不同发育阶段的花药进
行显微观察,了解葫芦科作物花粉发育的特点。
2. 1. 4 逆境胁迫预处理 预处理可改变小孢子的发育途径,
—62—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年第 44 卷第 6 期
使其从配子体发育途径转向孢子体发育途径,从而诱导小孢
子胚的形成。预处理包括离心、低温、高温、辐射、秋水仙素、
饥饿等人为处理,目前广泛应用的预处理方法一般为低温预
处理、高温热激处理、甘露醇预处理、秋水仙素预处理。温度
胁迫是影响小孢子胚状体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从
植株上采下花蕾后,直接进行小孢子培养很难诱导胚状体发
生。温度胁迫可改变小孢子发育途径,从而阻止小孢子向成
熟花粉粒方向发展,而是沿着胚胎的发展途径最终形成胚。
羊杏平等研究低温、高温、甘露醇、蔗糖、激素、三十烷醇 6 种
处理对西瓜小孢子存活率的影响发现,4 ℃低温预处理 2 d、
35 ℃高温热激 4 d、13%蔗糖处理均可显著提高西瓜小孢子
的存活率(P < 0. 05);甘露醇、三十烷醇对不同西瓜品种的小
孢子存活率影响不同,在培养基中添加 0. 5 mg /L 6 - BA +
0. 4 mg /L 2,4 - D的西瓜小孢子存活率最高[24]。
低温预处理和高温热激是游离小孢子培养中最常用的 2
种方法。Ashok等研究了 Calyps、Cucumis sativus Lr 等 2 个黄
瓜品种在花药离体培养时对温度预处理的反应,结果表明,花
蕾在 4 ℃ 预处理 2 d、32. 8 ℃热激 1 d时反应最好[12]。郭尚
等通过花粉培养、显微镜观察的方法研究不同温度、营养条
件、保藏条件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花粉萌发
的适宜温度为 18 ~ 38 ℃,上限、下限温度分别为 48、8 ℃,在
较高生长温度条件下形成的花粉生活力较强;低温处理时间
越长,对花粉发芽越不利;8 ℃低温、干燥条件有利于花粉短
期保存;营养充足的大型花蕾花粉萌发较好[25]。朱迎春等以
4 ℃低温预处理 48、72 h时,西瓜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较
高,均显著高于对照,表明 4 ℃低温预处理可作为花蕾的一种
保存方式[26]。詹艳等对 10 份黄瓜供试材料进行研究发现,
低温预处理有利于胚状体的诱导,以 4 ℃预处理 2 ~ 4 d 为
宜,以处理 2 d的胚状体产量最高[13]。缑艳霞等以具有较多
优良性状的 F1 代西瓜品种春光、拿比特、喜都的花药为试材,
研究影响西瓜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因素,表明 4 ℃低温预
处理 72 h 可提高西瓜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30 ℃高温预
培养 72 h后置于 25 ℃下低温培养也可提高西瓜花药愈伤组
织的诱导率[27]。Labbani 等以 0. 3 μmol /L 甘露醇预处理、
4 ℃ 冷处理小麦小孢子,经过 3、5、6、7、8、10、12 d等不同时期
的培养发现,结合 0. 3 g /mol 甘露醇和 7 d冷处理对胚胎数量
有强烈影响[28]。杨安平等在甘蓝小孢子培养基中添加秋水仙
碱,结果发现可使部分培养无反应材料产胚,并提高培养有反
应材料的产胚量,同时对胚胎的良好发育具有促进作用[29]。
2. 1. 5 小孢子分离方法 获得游离小孢子是进行培养的前
提和关键,一般通过自然散落法、机械挤压法 2 种方法获得游
离小孢子。(1)自然散落法。将花蕾消毒、清洗后,于无菌条
件下取出花药并接种到培养基上,任其花粉自然散落。(2)
机械挤压法。把经灭菌、清洗处理后的花蕾放到无菌研钵中,
加入少量分离培养基研磨,得到花蕾悬浮液,采用尼龙筛网过
滤并滤去残渣,滤液多次离心,调整小孢子密度。
2. 1. 6 培养基及其成分 大多数瓜类花药培养均选用 MS
作为基本培养基,也可选用 NLN、B5 培养基。很多试验采用
B5 作为洗涤培养基,之后以 NLN - 13(NLN 基本培养基 +
13%蔗糖)或 1 /2 NLN 培养基作为诱导培养基,也能取得良
好效果。谢淼等选用 MS 和 B5 作为基本培养基对黄瓜花药
进行培养[21]。在关于丝瓜花药培养的研究中选用的是 N6;
在蔬菜作物中常用的胚状体诱导培养基一般为 NLN 或 1 /2
NLN培养基。在黄瓜游离小孢子培养中,NLN 和 B5 作为基
本培养基诱导获得的胚状体产量差异性虽然不明显,但 NLN
更有利于球形胚进一步发育成子叶形胚。
碳源是植物组织培养不可缺少的物质,它不仅能为外植
体提供能量,也能维持一定的渗透压。常用的碳源有果糖、葡
萄糖、蔗糖、麦芽糖、山梨醇等,蔗糖能支持绝大多数植物离体
培养物的旺盛生长,一直作为植物组织培养的标准碳源被广
泛应用。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蔗糖并不一定是最佳碳
源,不同植物对不同糖类的反应不完全相同,并且多数植物组
织培养物以葡萄糖、果糖为碳源时也能良好生长。碳源一般
在 6% ~12%变化范围内即可满足瓜类植物的营养需求。黄
均元等以茄子、黄瓜、番茄、西瓜、甜瓜 5 种蔬菜作物为研究对
象,以不同浓度的蔗糖、硼酸、赤霉素进行处理,观察花粉的萌
发情况,结果表明,硼酸、赤霉素、蔗糖均能促进花粉萌发[30]。
小孢子培养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进而降低胚状体的发生
频率,改变胚的形态,产生畸形胚,而活性炭可有效吸附有毒
物质。姜凤英等认为,添加活性炭的培养基有利于鱼雷形小
孢子胚成苗,100 mg /L 活性炭的成苗率增大最明显,但对子
叶形胚成苗的作用不大[31]。申书兴等发现,活性炭的适宜添
加量为 0. 05 ~ 0. 10 g /L[32]。Lichter指出,活性炭不仅能吸收
培养基中的有毒物质,也能吸收一些必要元素和植物激素,因
此活性炭浓度不宜过高,否则会起负作用[33]。配制活性炭时
最好加少量(0. 5%左右)琼脂糖,因为无琼脂糖的游离活性
炭吸附到小孢子上反而会阻止胚状体发生。
杨清等发现,花椰菜花药培养中添加 62. 5 mg /L AgNO3
能显著促进胚发生[34]。Ochatt等发现,AgNO3 对花药培养具
有促进作用,对某些基因型的促进效果较明显[35]。Dias等对
甘蓝类蔬菜花药培养进行研究发现,诱导培养基中添加
10 mg /L AgNO3 后出胚率大大增加,而在未加 AgNO3 的培养
基中这些基因型几乎无胚状体形成[36 - 39]。Biddington 等指
出,对于难出胚的基因型,在培养基中加入乙烯的抑制剂
AgNO3 也许能提高其出胚率
[40]。方淑桂等认为,AgNO3 可促
进青花菜小孢子的胚胎发生[41]。于文佳等在小菘菜胚芽分
化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在 B5 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一定质量浓度
的 AgNO3,可显著提高小孢子的胚芽诱导率和平均每胚出
芽数[42]。
常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外源激素有 2 类,即生长素类
(2,4 - D、IAA、NAA、IBA)和细胞分裂素类(KT、6 - BA、ZT、
TDZ等)。Metwally等研究花药培养基中蔗糖和 2,4 - D的用
量发现,添加 150 g /L蔗糖、5 mg /L 2,4 - D 的培养基诱导的
南瓜单倍体植株最多[9]。Ashok 等研究了 Calyps、Cucumis
sativus Lr 等 2 个黄瓜品种在花药离体培养时对生长调节剂的
反应,认为最佳的诱导胚产生愈伤组织是在 B5 培养基中添加
2. 0 μmol /L 2,4 - D和 1. 0 μmol /L BAP,在添加 0. 09 μmol /g
蔗糖、0. 25 μmol /L NAA、0. 25 μmol /L KN 的 B5 培养基中获
得分化的胚胎,在添加 5 μmol /L ABA 的 B5 培养基中胚胎发
育,在含有 0. 09 μmol /L 蔗糖的 B5 培养基中萌发成苗
[12]。
朱至清等认为,外源激素对花粉细胞去分化启动是非必需的,
—72—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年第 44 卷第 6 期
但可防止多细胞花粉的败育,使较多细胞形成愈伤组织[43]。
薛光荣等证实,适当提高 2,4 - D 浓度可提高西瓜愈伤组织
诱导率,适当提高 BA 或 KT 浓度可提高直接增殖率和分化
率[6]。生长激素是黄瓜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因素,其中 2,4 - D
作用最明显,NAA次之,细胞分裂素中 KT 的作用差异显著。
甜瓜在较低浓度生长激素调节下具有较高分化率和成苗率。
关于葫芦、冬瓜、南瓜、丝瓜等花药培养的报道不多,但许多学
者使用未添加任何外源激素的培养基同样获得了数量和质量
均较好的胚状体,因此外源激素在小孢子培养中不是必需的。
2. 1. 7 培养基 pH值 大多数植物适合在 pH值为 5. 8 ~ 6. 0
的培养基中生殖,pH值在该范围内可促进细胞分裂与增殖。
Barinova等研究发现,高 pH值条件下游离小孢子体内的转化
酶活性减弱,同时14 C标记的蔗糖大量进入小孢子体内,表明
处于高 pH值条件下的小孢子糖代谢能力减弱,从而造成饥
饿胁迫,阻断了配子体发育途径,诱导孢子体发育[44]。可见,
适当提高 pH值可能有利于诱导小孢子胚胎发生。
2. 1. 8 小孢子密度 小孢子培养密度过大致使培养基养分
供应不足,易引发培养基中毒性物质过多释放,导致健康优秀
的小孢子难以出胚;密度过低则小孢子的竞争优势得不到体
现,胚胎发生比较困难,一般采用的培养密度为 10 万 ~
50 万个 /mL。詹艳等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将小孢子密度调
整至 10 万个 /mL左右,但每次均采用血球计数板调整小孢子
密度使操作过于繁琐,影响试验进程[13]。不少学者根据
1 mL 培养基中花蕾的数量研究小孢子密度对出胚的影响。
2. 2 胚培养发育及植株再生
一般小孢子培养 2 ~3 d发生第 1 次分裂,培养 2 ~ 3 周后
形成胚状体。小孢子胚状体的类型分为球形、心形、鱼雷形、子
叶形以及畸形胚。由胚发育成植株的过程,在游离小孢子培养
技术的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在此方面的研
究结果表明,胚的直接成苗率与培养基、胚的质量、供体植株的
基因型均有关。詹艳等将获得的子叶形胚、部分球形胚和心形
胚转移至胚状体萌发培养基 MS - BA 上,培养 20 d 后,球形
胚、心形胚褐化死亡;发育成熟的子叶形胚正常萌发,形成根芽
俱全的小植株;处于初期的子叶形胚则大部分未能正常分化,
出现未变绿、褐化死亡或仅有根分化的现象[13]。可见,子叶形
胚最易成苗,因此胚状体能否正常发育为成熟的子叶形胚是成
苗的关键。甘蓝类蔬菜出现肉眼可见的胚状体后,将其置于摇
床上在 60 r /min、25 ℃条件下暗培养,形成子叶形胚状体时转
入 B5 固体培养基,于 25 ℃光暗交替条件下继续培养。
谷佳南等研究了黄瓜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
生,将带有芽点的愈伤组织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中,分化出根状
物后,芽的伸长能力明显下降,使植株再生极为困难[45]。这
可能与基因型有关,也可能是黄瓜花药愈伤组织中存在某种
激素,在促进根分化的同时阻碍了芽的伸长生长,为植株再生
带来一定困难。激素配比尚须调整,黄瓜花药再生植株分化
有待进一步研究。
2. 3 小孢子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小孢子培养得到的再生植株以单倍体居多,然而培养过
程中一般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然加倍,因此小孢子再生植株
是由不同倍性植株组成的混合群体,为生产应用带来较大不
便,有必要对其进行倍性鉴定。常用的倍性鉴定方法有形态
学鉴定法、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花粉母细胞染色体计
数法、根尖染色体计数法、流式细胞仪 DNA含量测定法,且这
5 种鉴定方法各有优劣。不同倍性植株的外部形态特征存在
差异,单倍体植株的生活力、生长势、各主要器官大小均劣于
正常二倍体,而倍性水平高的植株形态优于正常二倍体。
植株形态鉴定法易受植株长势、营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且倍性水平高时不易区分,判断结果不准确,难以有效鉴定。
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具有简便、快捷、准确性高的优
点,但须建立不同倍性叶绿体数量与倍性之间的关系,对染色
方法、操作技巧等有一定要求。为快速鉴定烟草花粉植株染
色体倍性,刘仁祥等采用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46]。为
寻求简便、快速的西瓜染色体倍性鉴定方法,施先锋等以二倍
体西瓜 TS、0517 及其同源四倍体为试材,通过观察叶片气孔
保卫细胞叶绿体数来鉴定西瓜染色体倍性,结果表明,2 种倍
性间的叶绿体数差异显著,二倍体叶绿体数在 15 个以下,四
倍体叶绿体数≥15 个,气孔叶绿体数随染色体倍性的增加而
增加,用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预测植株倍性的准确率可达
90. 2%[47]。可见,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叶绿体数可在苗期快
速、准确地确定植株的染色体倍性。
2. 4 染色体加倍
小孢子再生植株有很大部分不能自然加倍,须采用人工
诱导方法进行加倍。人工诱导方法有很多,通常采用 2 种途
径,即培养过程中处理、移栽时诱变剂处理。单倍体人工加倍
主要采用 0. 2 ~ 0. 4 mg /g 秋水仙碱处理单倍体植株,使其加
倍。采用秋水仙碱溶液处理根、芽等分生组织或直接加至培
养基中,均可起到一定加倍作用。周伟军等对刚分离的油菜
小孢子、移入固体培养基前的胚体进行秋水仙碱处理和再生
植株浸根处理,研究 3 种不同时期秋水仙碱处理对小孢子胚
胎发育、成苗、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秋水仙碱直接处
理的新分离油菜小孢子培养体系获得的自发加倍率显著高于
常规培养体系,且分离小孢子直接进行秋水仙碱加倍染色体
更为安全、快速、有效[48]。
3 葫芦科作物小孢子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尽管花粉培养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葫芦科作物
的研究相对较少,仅在黄瓜、西瓜上获得了胚状体或再生植
株。小孢子培养在育种、生物技术等方面用处很大,但关于小
孢子培养技术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小孢子培养技术在十字
花科、茄科、禾本科作物上已得到实际应用,在葫芦科作物上
目前仍处于实验室试验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孢子无法
启动萌发或成胚率太低,不同物种或不同基因型间差异较大,
形成的愈伤组织或胚状体无法进一步发育成为单倍体植株。
今后的研究将从碳源、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浓度、活性炭的应
用、预培养的温度及时间等方面入手,以期建立葫芦科作物小
孢子培养的植株再生体系,使小孢子培养技术在育种及其他
生物技术的应用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建立稳定、高效地获得
纯合二倍体的葫芦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来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Joanna G,Katarzyna N S. Review of research on haploid production in
cucumber and other cucurbits[J]. Folia Hort,2013,25(1):67 - 78.
—82—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年第 44 卷第 6 期
[2]雷 春,陈劲枫. 葫芦科蔬菜作物单倍体材料创制的研究进展
[J]. 中国蔬菜,2006(1):33 - 36.
[3]Lighter R. Induction of haploid plants from isolated pollen of Brassica
napus[J]. Z Pflanzenphysiol,1982,105:427 - 434.
[4]李 娟. 西瓜花药和小孢子培养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
学,2008.
[5]薛光荣,余文炎,费开伟,等. 西瓜花药离体培养获得花粉植株
[J]. 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4):40 - 42.
[6]薛光荣,余文炎,杨振英,等. 西瓜花粉植株的诱导及其后代初步
观察[J]. 遗传,1988,10(2):5 - 8,49.
[7]Shail J W,Robinson R W. Anther and ovule culture of Cucurbita[J].
Cucurbit Genet Coop Rpt,1987,10:92.
[8]Kurtar E S,Uzun S,Esendal E. Haploid plant propagation by anther
culture of squash (Cucurbita pepo L.) [J]. Ondokuzmayis Universi-
tesi Ziraat Fakultesi Dergisi,1999,14(2) :33 - 45.
[9]Metwally E I,Moustafa S A,El - Sawy B I,et al. Haploid plantlets
derived by anther culture of Cucurbita pepo[J]. 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1998,52(3) :171 - 176.
[10]Dryanovska O A,Ilieva I N. In vitro anther and ovule cultures in
muskmelon (Cucumis melo L.) [J]. C R Acad Bulgare Sci,1983,
36:1107 - 1110.
[11]Lazarte J E,Sasser C C. Asexual embryogenesis and plantlet devel-
opment in anther culture of Cucumis sativus L. [J]. HortScience,
1982,17(1) :88.
[12]Ashok K H G,Murthy H N,Paek K Y.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anther cultures of Cucumis sativus L. [J]. Sci
Hortic,2003,98:213 - 222.
[13]詹 艳,陈劲枫,Malik A A. 黄瓜游离小孢子培养诱导成胚和植
株再生[J]. 园艺学报,2009,36(2):221 - 226.
[14]唐 懿,李万宁,刘 继,等. 苦瓜花药培养研究进展[J]. 长江
蔬菜,2010(24):4 - 7.
[15]Han J S,Oh D G,Mok I G,et al. Efficient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cotyledon explants of bottle gourd (Lagenaria siceraria Standl.)
[J]. Plant Cell Rep,2004,23:291 - 296.
[16]缑艳霞. 西瓜花药离体培养技术研究[D]. 杭州:浙江大
学,2006.
[17]董艳荣. 甜瓜花药再生体系的基础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
学,2002.
[18]曹鸣庆,李 岩,刘 凡. 基因型和供体植株生长环境对大白菜
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1993(4):1 - 6.
[19]张凤兰,钊一贯靖久,吉川宏昭. 环境条件对白菜小孢子培养的
影响[J]. 华北农学报,1994,9(1):95 - 100.
[20]袁亦楠,朱德蔚,连 勇,等. 番茄游离小孢子培养形成胚状体
的初步研究[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9(1):85 - 88.
[21]谢 淼,秦丽颖,潘俊松,等. 黄瓜花器形态发生、小孢子发育与
花药培养[J].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6):1096 - 1100.
[22]薛光荣,费开韦. 西瓜花药培养获得花粉植株简报[J]. 中国果
树,1982(2):51 - 52.
[23]崔群香,刘卫东,吴 敏,等. 用荧光染色法观察南瓜雄配子体
发育过程[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35 - 137.
[24]羊杏平,陈学好,周 峰. 不同预处理对西瓜小孢子存活率的影
响[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1104 - 1108.
[25]郭 尚,王秀英. 不同因素对西瓜花粉生活力的影响[J]. 华北
农学报,2006,21(3):91 - 94.
[26]朱迎春,孙德玺,邓 云,等. 前期处理对西瓜花药培养愈伤组
织诱导的影响[J]. 中国瓜菜,2012,25(5):17 - 19.
[27]缑艳霞,张明方. 西瓜花药离体培养影响因子研究[J]. 北方园
艺,2010,10:117 - 120.
[28]Labbani Z,de Buyser J,Picard E. Effect of mannitol pretreatment to
improve green plant regeneration on isolated microspore culture in
Triticum turgidum ssp. durum cv. ‘Jennah Khetifa’[J]. Plant
Breeding,2007,126(6):565 - 568.
[29]杨安平,张恩慧,郑爱泉,等. 秋水仙碱对甘蓝游离小孢子胚胎
发生及发育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8(8):131 - 137.
[30]黄均元,曾安新,郑素秋. 几种蔬菜花粉萌发最适培养基探讨
[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2(6):61 - 63.
[31]姜凤英,冯 辉,王超楠,等. 几种影响羽衣甘蓝小孢子胚状体
成苗的因素[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1):58 - 60.
[32]申书兴,梁会芬,张成合,等. 提高大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及植
株获得率的几个因素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4):
65 - 68.
[33]Lichter R. Efficient yield of embryoids by culture of isolated micro-
spores of different Brassicaceae species[J]. Plant Breeding,1989,
103:119 - 123.
[34]杨 清,曹鸣庆. 通过花药漂浮培养提高花椰菜小孢子胚胎发
生率[J]. 华北农学报,1991,6(3):65 - 69.
[35]Ochatt S,Pech C,Grewal R,et al. Abiotic stress enhances androgen-
esis from isolated microspores of some legume species (Fabaceae)
[J].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9,166(12) :1314 - 1328.
[36]Dias J C D. Effect of activated charcoal on Brassica oleracea micro-
spore culture embryogenesis[J]. Euphytica,1999,108:65 - 69.
[37]Dias J S. Effect of incubation temperature regimes and culture medi-
um on broccoli microspore culture embrogenesis[J]. Euphytica,
2001,119:389 - 394.
[38]Dias J S,Correia M C. Effect of medium renovation and incubation
temperature regimes on tronchuda cabbage microspore culture em-
bryogenesis[J]. Sci Hort,2002,93:205 - 214.
[39]Dias J S,Martins M G. Effect of Silver nitrate on anther culture em-
bryo production of different B. oleracea morphotypes[J]. Sci Hort,
1999,82(3 /4) :299 - 307.
[40]Biddington N L,Sutherland R A,Robinson H T. Silver nitrate in-
crease embryo production in anther culture of Brussels sprouts[J].
Ann Bot,1988,62:181 - 185.
[41]方淑桂,陈文辉,曾小玲,等. 影响青花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若干因
素[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1):51 -55.
[42]于文佳,侯喜林,赵晓嫚,等. 小菘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和植株再
生[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36(2):7 - 12.
[43]朱至清,孙敬三,王敬驹. 小麦(Triticum aestivum)雄核发育的细
胞学研究[J]. 植物学报,1978,20(1):6 - 12,89 - 90.
[44]Binarova P,Straatman K,Hause B,et al. Nuclear - DNA synthesis
during the induction of embryogenesis in cultured microspores and
pollen of Brassica napus L.[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93,87(1 /2) :9 - 16.
[45]谷佳南,司龙亭,高 兴,等. 黄瓜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及再
生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09(3):37 - 39,46.
[46]刘仁祥,黄 莺,陆永旭,等. 烟草花粉植株染色体倍性苗期快
速鉴定[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5):
541 - 544.
[47]施先锋,彭金光,汪李平. 用西瓜叶片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鉴
定西瓜染色体倍性[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5(6):640 - 642,663.
[48]周伟军,唐桂香,张国庆,等.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秋水仙碱处理
提高双单倍体频率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4):
410 - 414.
—92—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年第 44 卷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