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Nitrogen cycle and content in plowable soil layer under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in Dongting Lake region

洞庭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作土壤氮素含量与循环



全 文 :    倡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3唱SW唱42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412503)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
前沿项目 (02200220020223)资助
    倡倡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5唱06唱26   改回日期 :2005唱10唱17
洞庭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作土壤氮素含量与循环 倡
黄伟生1 ,2  彭佩钦1 倡倡 黄道友1  苏以荣1  朱奇宏3
(1畅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沙   410125 ;2畅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
监测站   惠州   516081 ;3畅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武汉   430070)
摘   要   通过对洞庭湖典型地区的密集采样分析和农户调查 ,研究了 4 种利用方式耕作土壤全 N 、微生物生物量
氮(MB唱N)含量 、两者关系和 N 素循环特征 。 结果表明 :耕作土壤全 N 、MB唱N 含量平均值为 3畅00 ± 0畅48g/ kg 和
101畅4 ± 49畅2mg/ kg 。双季稻 、一季稻 、水田旱作和旱地全 N 平均含量依次为 3畅12 ± 0畅40g/ kg 、3畅03 ± 0畅39g/ kg 、2畅79 ±
0畅43g/ kg 、2畅10 ± 0畅46g/ kg 。 4 种利用方式的 MB唱N含量分别为 124畅0 ± 56畅6mg/ kg 、96畅4 ± 39畅2mg/ kg 、108畅0 ± 48畅6mg/ kg 、
75畅2 ± 30畅5mg/ kg 。除水田旱作外 ,MB唱N 与全 N 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 < 0畅01) 。 土壤 N 素盈余量依次
为双季稻(105畅0kg/ hm2 ·a) > 一季稻(75畅1kg/ hm2 ·a) > 水田旱作油菜(64畅5kg/ hm2 ·a) >旱地苎麻(51畅9kg/ hm2 ·a) 。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土地利用方式   全 N   微生物生物量氮   N 循环   N 平衡
Nitrogen cycle and content in plowable soil layer under different land唱use types in Dongting Lake region .HUANG Wei唱
Sheng1 ,2 ,PENG Pei唱Qin1 ,HUANG Dao唱You1 , SU Yi唱Rong1 ,ZHU Qi唱Hong3 (1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sha 410125 ,China ;2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 tation of Huizhou Dayawan Eco唱
nomic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 Huizhou 516081 ,China ;3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uazhong A唱
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CJEA ,2007 ,15(4) :49 ~ 52
Abstract   By high density sampling and farming household investigation ,total N conten t ,microbial biomass N(MB唱N)
content , total N and MB唱N relationship ,and N cycle characteristics and N balance of plowable soil layer under different
land唱use types were studied in Dong ting Lake region .Results show 3畅00 ± 0畅48g/kg total N content and 101畅4 ±
49畅2mg/kg MB唱N content in farmlands respectively .Total N contents for double cropping paddy fields ,single cropping
paddy fields ,dry farming paddy fields and dry lands are 3畅12 ± 0畅40g/kg ,3畅03 ± 0畅39g/kg ,2畅79 ± 0畅43g/kg and
2畅10 ± 0畅46g/kg ;and MB唱N contents are 124畅0 ± 56 .6mg/kg ,96畅4 ± 39 .2mg/kg ,108畅0 ± 48 .6mg/kg and 75畅2 ±
30 .5mg/kg respectively . Except for dry farming in paddy soils ,MB唱N and total N are significantly passively correlative
( P < 0 .01) for all other land唱use t ypes .The order of N surplus for the different land唱use types is :double cropping paddy
field(105畅0kg/hm2 ·a) > single cropping paddy field (75畅1kg/hm2 ·a) > dry farming paddy soil (64畅5kg/hm2 ·a) > dry
land(51 .9kg/hm2·a) .
Key words   Dongting Lake , Land唱use types , T otal N , Microbial biomass N ,N cycle ,N balance
(Received June 26 ,2005 ;revised Oct .17 ,2005)
土地利用变化一方面导致进入土壤中的肥料和植物残体的数量和性质各异 ,另一方面土壤水分管理 、
耕作方式等农艺措施的差异 ,影响土壤 N 素的矿化 、运输和植物的吸收与利用 ,因而造成土壤 N 素的差
异[1 ,2 ,12] 。 湖南省洞庭湖集约农业区包括 19 个县(市 、区)和 15 个国营农场 ,是湖南省主要的商品粮 、棉 、油
基地 ,在湖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3] 。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洞庭湖地区土地利
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 任可爱等[4]研究了不同耕作制度稻田有机质和 N 、P 、K 的变化 ,而对该区土壤全
N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唱N)含量及其在 N 素循环的作用研究尚未见诸报道 。 本文选取洞庭湖典型样
区为研究对象 ,通过密集采样分析结合农户调查的方法 ,研究耕作土壤 N 素含量和循环特征 ,以期为科学管
理土地 ,维持和提高湖区土壤肥力提供依据 。
第 15卷第 4 期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Vol .15   No .4
2 0 0 7 年 7 月 Chinese Journal of Eco唱Agriculture July ,  2007
1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研究区地处 112°16′ ~ 112°56′ E 、28°42′ ~ 29°11′N 的湖南省沅江市 ,位于洞庭湖腹地 ,属于典型的中亚
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土壤为长江冲积物母质发育而成的水稻土和潮土 。 采样区耕作制度 1979 年以前均为
稻唱稻唱肥 ,1981 年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由于作物产量提高 、比较利益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原因 ,耕作制度
发生了重大改变 ,大部分改为双季稻唱冬闲(简称双季稻 ,下同) ,部分改为一季稻唱冬闲(简称一季稻 ,下同) ,
部分水田改为旱作(简称水田旱作)和旱地 。 一季稻水田以中稻为主 ,水田旱作作物以油菜为主(改为旱作
不超过 3 年) ,旱地作物以苎麻为主 。 2004 年 3 月在采样区选取 370hm2 的典型区域 ,采集双季稻 、一季稻 、
水田旱作 、旱地等利用方式的土壤表层样(0 ~ 15cm) ,按 3 ~ 4 个样/hm2 的采样密度随机布点 ,采用“S”形取
样法采集土样 。 其采样数分别为 331 个 、211 个 、25 个和 59 个 ,共 626 个土样 。 采样过程中应用全球定位系
统(GPS)对每个土样点(地块)准确定位 ,并现场调查每个土样点(地块)的基本情况 ,如取样点的地(丘)块名
称 、面积 ,户主姓名 ,耕作制度 ,灌溉情况 ,近 3 年来的投入 、产出水平以及施肥的具体情况(包括肥料种类 、名
称与数量)等 。 土壤全 N 用元素分析仪(Vario MAX CN)测定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采用氯仿熏蒸唱K2 SO4
提取方法测定[12 ,13] ,转换系数 KN 取值为 2畅22[12] 。
2   结果与分析
2畅1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全 N含量
表 1 表明 ,耕作土壤的全 N 平均含量为 3畅00 ± 0畅48g/kg ,但变化幅度较大(极差为 3畅05g/kg) 。 双季
稻 、一季稻 、水田旱作和旱地全N平均含量分别为3畅12 ± 0畅40 g/kg 、3畅03 ± 0畅39g/kg 、2畅79 ± 0畅43g/kg 、
表 1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全 N 含量 倡
Tab .1   Contents of total N of soil under different land唱use types
土地利用类型
Land唱use
type
种植制度
Cropping
system
样本数
Sample
number
变幅 /g·kg - 1
Rang e
均值 /g·kg - 1
M ean
标准差
S TDEV
变异系数 / %
C .V .
水田 双季稻 331 1畅75 ~ 4畅06 3畅12Aa 0畅40 12畅9
一季稻 211 1畅66 ~ 3畅77 3畅03Bb 0畅39 12畅9
水田旱作 油   菜 16 1畅68 ~ 3畅49 2畅79Bb 0畅43 15畅4
旱地 苎   麻 45 1畅01 ~ 3畅22 2畅10Cd 0畅46 21畅7
合计/平均 农用地 603 1畅01 ~ 4畅06 3畅00 0畅48 16畅1
    倡 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达 99 % 显著水平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达 95 % 显 著水平 ,
下同 。
2畅10 ± 0畅46g/kg ,相应的变异系
数依次为 12畅9 % 、12畅9 % 、15畅4 %
和 21畅7 % (表 1) 。 除一季稻水田
与水田旱作土壤全 N 含量差异为
不显著水平( P > 0畅05) 外 ,其余任
2种利用方式的全 N 含量差异均
达到极显著水平( P < 0畅01)(表 1) 。
其含量差异主要与施肥(秸秆还田
的数量和性质 、N 肥的数量和种
类) 、植被类型以及土地管理方式
有关 ,而受土壤类型 、气候(温度 、
降雨量 、蒸发量) 、地势地貌等自然
图 1   不同利用方式耕作土壤全 N(a)和微生物生物量氮(b)的频率分布图
Fig .1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otal N (a) and microbial biomass N (b) under different land唱use types
条件的影响较少(本研
究区内自然条件相对
较一致) 。
图 1a 表明 ,双季
稻 、一季稻 、水田旱作和
旱地全 N 含量的主要分
布区间依次为 2畅51 ~
4畅00g/kg 、2畅51 ~ 3畅50
g/kg 、2畅51 ~ 3畅50g/kg 、
1畅51 ~ 2畅50g/kg ,相应的
发生 频 率 为 91畅2 % 、
83畅4 % 、87畅5 % 、71畅1 % 。
2畅2   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唱N)含量
表 2 表明 ,耕作土壤 MB唱N 含量平均值在 75畅2 ~ 124畅0mg/kg 之间 ,平均为 101畅4 ± 49畅2mg/kg 。 表 2
还表明 ,MB唱N 含量平均值依次为双季稻 > 水田旱作 > 一季稻 > 旱地 。 旱地与双季稻 、旱地与水田旱作 MB唱
N 含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P < 0畅01) ,旱地与一季稻 MB唱N 含量差异仅达到显著水平( P < 0畅05) ,而一
50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5 卷
季稻与双季稻 MB唱N 含量差异达
到显著水平( P < 0畅05)(表 2) 。 土
壤 MB唱N 含量差异情况主要与植
被类型和秸秆还田量 、复种指数等
农业管理措施有关 。 图 1b 表明 ,
双季稻 、一季稻 、水田旱作和旱地
MB唱N 含量的主要分布区间分别
为 31 ~ 190mg/kg 、31 ~ 150mg/kg 、
31 ~ 190mg/kg 、31 ~ 110mg/kg ,
表 2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
Tab .2   Conten t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 under differen t land唱use t ypes
土地利用类型
Land唱use
t ype
种植制度
Cropping
system
样本数
Sample
num ber
变幅/mg·kg - 1
Range
均值 /mg·kg - 1
Mean
标准差
S T DEV
变异系数 / %
C .V .
水田 双季稻 55 34畅9 ~ 234畅2 124畅0Aa 56畅6 45畅7
一季稻 34 31畅3 ~ 173畅4 96畅4ABb 39畅2 40畅7
水田旱作 油   菜 15 63畅0 ~ 193畅9 108畅0Aab 48畅6 45畅0
旱地 苎   麻 45 32畅3 ~ 149畅7 75畅2Bc 30畅5 40畅5
合计 /平均 农用地 149 31畅3 ~ 234畅2 101畅4 49畅2 48畅5
相应的发生频率为 87畅3 % 、88畅2 % 、86畅7 % 、86畅7 % 。
表 3   不同利用方式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 N的关系
Tab .3   Relation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 and total N under
different land唱use types
土地利用类型
Land唱use
type
种植制度
Cropping
system
样本数
Sample
number
线性方程
Linear
model
相关系数 ( r)
Correlatio n
coeff icien t
水田 双季稻 55 Y = 74畅643 X - 105畅28 0畅805 倡 倡
一季稻 34 Y = 35畅723 X - 2畅9731 0畅542 倡
水田旱作 油   菜 15 Y = 44畅825 X - 11畅168 0畅508
旱地 苎   麻 45 Y = 32畅167 X + 12畅031 0畅536 倡
合计 /平均 农用地 149 Y = 49 .992 X - 32 .027 0 .693 倡 倡
2畅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 N 的关系
表 1 和表 2 数据表明 ,农用地 MB唱N 占
全 N 的比例平均为 3畅38 % ,双季稻 、一季
稻 、水田旱作和旱地 MB唱N 占全 N 的比例
分别为 3畅97 % 、3畅18 % 、3畅87 % 、3畅58 % 。
结果还表明 ,双季稻的 MB唱N( Y ,mg/kg)与
全 N( X ,g/kg)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
( r = 0畅805 倡 倡 ) ,一季稻和旱地则存在显著
的线性相关( r = 0畅542 倡 和 r = 0畅536 倡 ) ,而
水田旱作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表 3) 。
2畅4   N素的循环与平衡特征
土壤 N 素的平衡和动态取决于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其盈亏状况也决定了土壤的 N 素状况 。 以双季
稻水田 、一季稻水田 、水田旱作油菜和苎麻旱地作物系统为例 ,研究了 4 种利用方式土壤 N 素循环与平衡状
况(表 4) 。 研究区秸秆产量以经济系数计算[5] ,稻草还田量早稻 、晚稻和中稻分别为 75 % 、50 % 和 50 % ;苎
麻秸秆还田量为 100 % ,油菜秸秆随作物收获带走 。 有研究表明 ,根茬可作为土壤 N 素的内循环 ,水田灌溉
水中带入的 N 量和渗漏水带走的 N 量大体相当[6 ,7] 。 因此 ,N 素循环的参数可以简化为计算种苗 、干湿沉
降 、非共生固氮 、化肥和有机肥等输入项 ,以及旱地的渗漏与排水 、N 肥的各种损失(氨挥发 、反硝化损失)和
作物移出量等输出项 。 其中 ,计算参数均参考有关研究结果[6 ,7] 。
    表 4 表明 ,在双季稻 、一季稻 、油菜和苎麻作物
系统中 ,化肥 N 占 N 素输入总量的比例分别为
77畅5 % 、73畅8 % 、81畅4 % 、87畅0 % ,而作物收获移出的
N 量占输出总量的比例分别为 59畅9 % 、59畅9 % 、
51畅9 % 、56畅7 % 。土壤 N 素的盈余量依次为双季稻
(105畅0kg/hm2 ·a) > 一季稻(75畅1 kg/hm2·a) > 油
菜(64畅5kg/hm2·a) > 苎麻(51畅9kg/hm2 · a) 。 这
也印证了土壤全 N 含量差异的分析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土壤 MB唱N 具有源和库的作用 ,其含量与周
转对土壤 N 素循环与平衡状况具有重要意义[9] 。
大量的研究表明 ,土壤 MB唱N 含量差异主要受土
壤性质 、气候 、施肥 、耕作 、水分管理等因素影
响[9 ,10 ,12 ,13] 。 不同利用方式下 ,土壤 MB唱N 含量 、
土壤 MB唱N 与全 N 的相关关系表现出明显差
异 ,这主要与新鲜有机物(根荐和秸秆)的输入量
表 4  不同利用方式的氮素循环与平衡状况 倡
Tab .4   Characteristics of N cycling and balance under different land唱use types
项   目
I tem
含 N 量/kg·hm - 2·a - 1 N content
双季稻
Double rice
一季稻
One rice
油菜
Rape
苎麻
Ramie
输入 种子 (苗) 4畅5 2畅3 0畅5 -
干湿沉降 3畅2 3畅2 3畅2 3畅2
非共生固氮 37畅5 37畅5 37畅5 15畅0
化   肥 403畅3 216畅7 179畅3 398畅5
有机肥 71畅7 33畅9 - 41畅2
合   计 520畅2 293畅5 220畅4 457畅8
输出 作物收获移出 N 量 248畅5 130畅8 81畅0 230畅0
各种损失 166畅7 87畅6 74畅9 174畅1
渗漏与排水 - - - 1畅9
合   计 415畅2 218畅4 155畅9 406畅0
平衡 输入唱输出 105畅0 75畅1 64畅5 51畅8
    倡 养分含量数据来自 中国 有机肥 养分数 据集 [8 ] ;计 算的 参数参 考
鲁如坤等的结果[ 6 ,7 ] 。
和还田方式(苎麻秆表面覆盖 、稻草翻压还田)有关 。 由植被类型和土壤水分管理引起的微生物群落和种类
第 4期 黄伟生等 :洞庭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作土壤氮素含量与循环 51 
的不同导致了微生物生物量的差异 。 此外 ,土壤 MB唱N 的季节性变化特点也是重要原因 。 采样时间是 2004
年 3 月 ,水田旱作的油菜正是盛花期 ,其根系产物(分泌物 、脱落细胞等)可以为微生物提供能源 ,维持较高的
微生物量 ,促进了 N 的微生物固持 。 而水田处于休闲期 ,苎麻也是刚刚在生长期 ,新鲜有机物进入量低 ,土
壤微生物活性低 。 据研究[10] ,湖南稻田 6 个长期定位试验点的土壤 MB唱N 含量在 33畅0 ~ 193mg/kg ,占全 N
的比例为 2 % ~ 5 % (平均为 3畅6 % ) ,其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 P < 0畅01) 。 本研究的结果与其十分接近 。
研究显示 ,虽然洞庭湖区 N 的投入量低于同纬度的太湖地区(500 ~ 750kg/hm2·a) ,但土壤全 N 含量却
高于太湖地区(1畅61g/kg)[11] 。 这可能与土壤性质 、秸秆还田的数量 、耕作制度和土地生产力有关 。 洞庭湖
区的 N 素循环特点表明 ,化肥与有机肥(主要是秸秆还田)配施不仅使 N 素盈余 ,也有效提高了土壤全 N 和
MB唱N 含量 ,土壤全 N 的平均含量已经高于一级农田的标准( > 2畅50g/kg) 。 因此 ,恢复种植绿肥 ,增加土地
的复种指数 ,增施有机肥 ,尤其是强化秸秆还田 ,协调土壤水分和肥力的农业管理措施以维持和提高洞庭湖
区耕作土壤全 N 和 MB唱N 含量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
致谢   汪汉林副研究员 、路鹏博士 、邹炎博士 、唐国勇博士 、宋变兰硕士等参加土样采集 、分析和农户调查工
作 ,谨表谢意 !
参   考   文   献
1   罗为检 ,王克林 ,刘   明 .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 ,11(2) :150 ~ 152
2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不同氮肥施用后土壤各氮库的动态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12(1) :91 ~ 94
3   杨光立 ,李   林 ,叶桃林 ,等 .略论洞庭湖集约农区耕作改制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作物研究 ,1997 (3) :1 ~ 3
4   任可爱 ,肖和艾 ,李   玲 ,等 .洞庭湖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的变化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5 ,26(2) :150 ~ 153
5   钟华平 ,岳燕珍 ,樊江文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 .资源科学 ,2003 ,25(4) :62 ~ 67
6   鲁如坤 ,刘鸿翔 ,闻大中 ,等 .我国典型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研究 .Ⅰ .农田养分支出参数 .土壤通报 ,1996 ,27(4) :145
7   鲁如坤 ,刘鸿翔 ,闻大中 ,等 .我国典型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研究 .Ⅱ .农田养分收入参数 .土壤通报 ,1996 ,27(5) :151
8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中国有机肥养分数据集 .北京 :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9
9   何振立 .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在养分循环和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意义 .土壤 ,1997 (2) :61 ~ 69
10 刘守龙 ,肖和艾 ,童成立 ,等 .亚热带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氮 、磷状况及其对施肥的反应特点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 ,24(4) :278
11 高   超 ,张桃林 ,吴蔚东 .太湖地区农田土壤养分动态及其启示 .地理科学 ,2001 ,21(5) :428 ~ 432
12 Brookes P . C ., Land man A .,P ruden G ., et al . Chlo rofo r m fumig ation and the release o f soil nit rogen :a rapid direct ex traction method to
measure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in soil . Soil Biol .Biochem .,1985 ,17(6) :837 ~ 842
13 Wu J .,Brookes P .C ., Jenkinson D .S .Formation and destruct ion o f microbial biomass during the decompositio n of g lucose and ry egrass in
soil . Soil Biol .Biochem .,1993 ,25(10) :1435 ~ 1441
52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5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