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Hani Rice Terraces System and related threats- A case study of Zuofu and Mitian Villages in Honghe County, China

哈尼梯田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年 6月 第 20卷 第 6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un. 2012, 20(6): 698−702


* 环保部公益项目(201009020)和 FAO-GEF/GIAHS项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适应性管理”(GCP/GLO/212/GEF)资助
白艳莹, 女, 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生态农业与极端气候适应研究。E-mail: baiyy@igsnrr.ac.cn
收稿日期: 2012-02-25 接受日期: 2012-03-30
DOI: 10.3724/SP.J.1011.2012.00698
哈尼梯田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以红河县甲寅乡作夫村和咪田村为例
白艳莹1 伦 飞1,2 曹 智1,2 何 露1,2 刘星辰1 刘某承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摘 要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随着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大力
发展, 哈尼梯田系统的保护受到诸多威胁, 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本文以位于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核
心区域的红河县甲寅乡原生态保存最好的作夫村和受现代信息影响较大的咪田村为例, 基于实地考察和入户
问卷调查方式, 对该地区的农业种植模式、管理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 (1)作夫村和咪田村的水
田种植面积约占一半, 作夫村以种植传统水稻为主, 咪田村以种植杂交水稻为主。(2)两个村化肥的使用强度
属中等偏下水平, 这与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冲肥管理有一定的关系; 约 30%的农户施用有机肥, 作
物秸秆还田强度较小。(3)作夫村和咪田村农药使用量在正常农业活动范围之内; 除草剂的施用差别较大, 这
与其种植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传统种植模式下多样性的生物结构有抑制杂草生长的功能。同时, 作夫村劳动力
相对充足, 人工除草也减少了对除草剂的依赖。哈尼梯田地区存在劳动力流失、传统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化
肥农药用量增加等问题, 需要引起当地管理者的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哈尼梯田的保护和当地农业的可
持续发展。
关键词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哈尼梯田 现代农业 旅游业 种植结构 化肥 农药 秸秆还田
中图分类号: F32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2)06-0698-05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Hani Rice Terraces System and related threats
— A case study of Zuofu and Mitian Villages in Honghe County, China
BAI Yan-Ying1, LUN Fei1,2, CAO Zhi1,2, HE Lu1,2, LIU Xing-Chen1, LIU Mou-Cheng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The Hani Rice Terraces System (HRTS) is one of the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GIAHS) sites
approved by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HRTS faces sev-
eral threats especially from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Using Zuofu and Mitian Villages of Jiayin Town, Honghe County, Yunnan Prov-
ince as case study,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compared agricultural planting pattern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based on data obtained
from field observations and questioner investigation. Zuofu is a traditional village in Jiayin Town, and Mitian is greatly influenced
village by modern cul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ddy field accounted for about half of the farmlands in both villages. There were
more traditional rice varieties cultivated in Zuofu Village than in Mitian Village. Fertilizer usage in both villages was below average,
mainly due to the unique irrigation systems and organic fertilizer management. Thirty percent of farmer households used organic
fertilizer. However, less crop straws were returned to the soil to improve soil fertility. Pesticide use in both villages was in the normal
range. More herbicides were used in Mitian than in Zuofu. As Zuofu had more labor and conducted mor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lanting pattern, it benefited more from weed control. The main problems of local agriculture included loss of labor and traditional
rice varieties, and increased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application. It was recommended that local manag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se problems and take countermeasures to conserve HRTS and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e.
Key words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Hani Rice Terraces System, Modern Agriculture, Tourism,
第 6期 白艳莹等: 哈尼梯田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699


Planting pattern, Chemical fertilizer, Pesticides, Straw return to soil
(Received Feb. 25, 2012; accepted Mar. 30, 2012)
农业生产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 用占世界不足 9%的耕地成功解决
了占世界近 21%人口的粮食问题。然而, 随着农耕
技术的现代化, 在伴随着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 一
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耕作方式正在逐渐消失, 更
重要的是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作物品种均一
化等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 这严重
地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为了保护那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传统农业系
统, 认识其在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方
面的价值 , 于 2002 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计划——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
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项目[4−8], 目前我国
已经有 4个传统农业地区被列为保护试点。
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梯田距今有 1 300 多年的开
垦、耕作和发展历史, 形成了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梯田稻作农业文化系统。
哈尼梯田以其“分布广、规模大、建造奇”而闻名中
外, “森林−村庄−梯田−水系”4 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
统堪称世界山地生态农业的典范 , 具有极高的历
史、文化、生态、经济、科学和美学价值。其水稻
品种多样性和其他天然物种多样性的保持机制对全
球农业保护具有重大示范意义。同时, 哈尼梯田稻
作系统是人类土地持续利用的活样板 , 是生态农
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典型代表, 对全球同类
地区的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9−10]。FAO
于 2010年 6月将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列为全
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为了对当前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业生
产状况有深入了解, 促进对哈尼梯田稻作系统的动
态保护, 本文在对位于哈尼梯田系统核心区域的云
南省红河县甲寅乡作夫村和咪田村进行访谈式入户
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对其农作物种植分布、产量和
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现阶段哈尼
梯田稻作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
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本研究选取位于哈尼梯田核心区域的云南省红
河州红河县甲寅乡的作夫村和咪田村为案例点。甲
寅乡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境中东部, 地处山区,
海拔 760~2 342 m, 地势南高北低; 土壤为赤红壤、
红壤和黄壤。气候温和, 降水充沛, 四季分明, 立体
气候突出。年平均气温 14.1 , ℃ 年平均降雨量
1 310.1 mm, 植被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面积
2 111.2 hm2, 森林覆盖率为 34.3%。作夫村位于甲寅
乡西部, 离乡政府所在地 7 km左右, 是甲寅乡最大
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原生态哈尼村寨, 也是最贫
困的一个村寨。梯田等自然景观优美、神秘而独特,
民族文化浓郁, 保存最完好的民族文化景观“蘑菇房”
独具魅力, 蘑菇房分两层, 上层居住, 下层圈养牲畜,
一幅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原生
态画面。该村海拔 1 830 m左右, 共有 327户农户, 人
口 1 487人, 全部为哈尼族, 耕地面积 56.64 hm2, 其
中水田 38.84 hm2, 旱地 17.82 hm2, 人均耕地 0.038
hm2。咪田村距离甲寅乡政府只有 2.5 km左右, 是甲
寅乡较富裕的村庄, 受现代信息的影响比较大, 海拔
1 780 m, 共有 190户农户, 人口 851人, 全部为哈尼
族, 耕地面积 42.28 hm2, 人均耕地 0.051 hm2。
1.2 研究方法
2011年 7月, 对云南省红河县甲寅乡研究区内
的作夫村和咪田村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 , 调查两
个村庄农户的基本情况(家庭规模、受教育程度、
家庭收入等)、耕地面积、种植模式(水田、旱地、
旱田)、种植结构(传统水稻、杂交水稻、其他农作
物)、作物产量、病虫害情况、化肥使用情况、有
机肥施用情况、杂草处理方式、农药施用情况。通
过调查问卷的方式 , 得到作夫村和咪田村农作物
种植的基本情况 , 并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一些当
地农业种植现阶段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两个村抽样
户数分别为 103 户和 72 户, 均超过了农村居民户
数的 30%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家庭基本情况
对作夫村和咪田村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
两个村家庭规模在 2~13人之间, 一般为每户 4~6人,
家庭年均收入为 8 800元, 人均年收入为 1 670元。
由于当地经济相对落后, 基础设施相对较差, 村民
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咪田村没上过学村民的比率
为 30.48%, 而作夫村则高达 44.67%。两村村民的工
作类型具体情况如表 1所示。
70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2.2 种植模式和种植结构
根据调查, 作夫村和咪田村的水田和旱地的种
植面积大约各占一半, 此外, 这两个村各有少数的
旱田, 约占 1.4%左右。研究区域内水资源相对丰富,
水田的经济价值高于旱地和旱田, 但水田面积却没
有大规模的扩展, 主要是由于: 1)青年劳动力流失,
劳动力投入不足。根据对家庭劳作的调查可知, 大
量的青年劳动力流失, 从事农田作业的主要是年长
者, 其劳动效率远远低于青年劳动力。同时, 研究表
明[11], 在丘陵地区劳动时间投入与水田地块作物产
量呈正相关关系, 而旱地和旱田的劳动时间却受劳
作时间的影响不大。在一定产量的前提下, 水田投
入的劳作时间远远大于旱田和旱地所需要的劳作时
间。因此, 水田面积难以进一步大规模扩展。2)土地
利用方式难以改变。研究区水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
天然降水在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径流后, 沿坡面流经
森林、村寨和梯田。由于梯田修成水平面, 并有一
高出水平面的田埂, 当前的梯田规模已经达到了一
种自上而下的平衡状态, 大面积的修筑梯田将会极
大地改变当地的土地类型, 进而会影响当地的生态
环境平衡。
哈尼梯田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
源, 其传统水稻资源丰富, 生物多样性很高, 这对于
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稳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作用。从作夫村和咪田村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可知
(图 1), 作夫村的种植方式仍以种植传统水稻为主,
兼种玉米、大豆、小麦、洋芋等作物, 而杂交水稻很
少; 咪田村的种植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 主要以种植
杂交水稻和玉米为主, 仅有少数海拔较高不适宜种
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保留着传统水稻。这两个村庄的种
植方式存在差异, 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 咪田
村距离当地文化中心甲寅乡镇所在地较近, 受现代
文化影响较大, 居民思想更加开化, 受教育程度更高,
更容易接受外来新鲜事物进行尝试; 与作夫村相比,
咪田村更多的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 劳动力相
对缺少, 因而在自然环境允许的条件下, 咪田村农民
会主动选择种植更易管理的杂交水稻。
2.3 肥料和农药使用情况
2.3.1 无机肥施用情况
调查发现, 作夫村和咪田村使用的无机肥主要
以尿素和普钙(普通过磷酸钙)为主, 对比当地的水
田、旱田和旱地使用化肥的情况, 可以发现: (1)水田
的化肥使用量高于旱田。水田的尿素和有效氮素的
平均施用量分别为 1.53~1.60 kg·hm−2和 0.67 kg·hm−2,
而旱田和旱地的尿素和有效氮素的平均施用量分别
为 1.07~1.47 kg·hm−2和 0.67 kg·hm−2; (2)对比作夫村
和咪田村的化肥使用量, 普钙使用量分别约为 0.87
kg·hm−2和 1.40 kg·hm−2, 磷使用量分别为 0.12 kg·hm−2

表 1 哈尼梯田核心区域咪田村和作夫村村民的工作类型
Table 1 Main job types of villagers in Zuofu and Mitian Villages in the central area of Hani Rice Terraces System
作夫村 Zuofu Village 咪田村 Mitian Village 工作类型 Type of job
人数 Villager number 百分比 Percentage (%) 人数 Villager number 百分比 Percentage (%)
经营自家承包地 Farmers 247 66.04 125 33.42
打农业小工 Workers on agriculture 2 0.53 5 1.34
打非农业小工 Workers on non-agriculture 116 31.02 95 25.40
做买卖/办企业 Businessmen 2 0.53 11 2.94
非农业工资工作 Worker of factory 7 1.87 36 9.63
学生 Students 102 27.27 67 17.91
其他 Other 77 20.59 34 9.09



图 1 哈尼梯田核心区域咪田村(a)和作夫村(b)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对比
Fig. 1 Crop planting structures in Zuofu Village (a) and Mitian Village (b) in the central area of Hani Rice Terraces System
第 6期 白艳莹等: 哈尼梯田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701



和 0.25 kg·hm−2, 可以发现作夫村的化肥施用量低于
咪田村, 这主要是由于咪田村种植的水稻品种以杂
交水稻为主, 对化肥的依赖性较高。
参考文献资料和农业部针对不同区域的施肥建
议 [12], 两个村化肥的使用强度属中等偏下水平, 这
与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冲肥管理有一定的关系。
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 发明
了“水力冲肥法”。每个村寨都挖有公用积肥塘, 牛马
牲畜的粪便污水蓄积于内, 春耕时节挖开塘口, 从
大沟中放水将其冲入田中, 肥料进田经过翻犁被压
入田泥底层, 变成了长效的底肥。每年 6、7月间, 雨
水将满山畜粪和腐殖土冲入水沟时, 哈尼族村民将
沟水引入梯田, 给正值扬花孕穗的稻谷提供肥料。
这些传统做法充分利用了村寨中产生的各种“生活
垃圾”及自然水土流失带来的营养物质, 保持了土壤
肥力, 因而, 可以在相对地施肥强度下保证较高的
粮食产量。
2.3.2 有机肥施用情况
有机肥含有多种营养元素, 可给水稻提供全面
的所需营养, 特别是提供微量元素营养, 可提高稻
米的品质和适口性。同时, 有机肥可改良土壤结构,
缓和土壤酸碱性变化, 增强土壤通气透水能力和保
肥、保水、供肥、供水能力。增施有机肥对促进农
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然而, 近年来, 由于增
施有机肥比较费工, 以及劳动力流失, 有机肥料使
用量逐渐减少, 甚至不用。调查显示, 在咪田村约
29%的调查用户 (20 户 )施用有机肥 , 在作夫村约
32%的调查用户(33 户)施用有机肥。用量变化较大,
咪田村有机肥施用量 100~500 kg·户−1, 作夫村 50~
1 500 kg·户−1。旱田和旱地有机肥应用较多, 如调查
用户中咪田村有 4户在水田施用有机肥, 16户在旱
田和旱地施用有机肥。对村民稻草的处理情况调查
结果显示, 两个村稻草返田比例非常低。在调查用
户中, 两个村只有 2户有明确地稻草返田, 2户将稻
草烧掉后还田, 2户部分稻草返田部分稻草喂牛, 其
余农户稻草处理方式包括喂牛、烧掉、修房等, 这
主要与当地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茅草房的住宅方式
有关。总体来说, 作夫村和咪田村的有机肥施用量
有所减少, 且随着劳动力减少以及化肥使用的增加,
农家有机肥的使用会进一步减少, 而这对于当地农
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不利, 需要
引起重视。
2.3.3 农药施用情况
调查发现, 作夫村和咪田村在农药使用方面存
在较大的差异。两个村杀虫剂施用均以敌敌畏为主,
且使用量基本相当, 每年的施用次数在 5~8 次, 在
正常农业活动范围之内。在除草剂的施用方面, 两
个村有非常大的差别, 咪田村调查用户除草剂的施
用超过 2 000瓶(包), 而作夫村调查用户除草剂的施
用量只有 80 瓶(包)左右, 这与其种植结构有一定的
关系。咪田村以种植杂交水稻为主, 而作夫村以种
植传统水稻为主。传统种植模式下, 农业生物种类
比较丰富, 梯田内有天然生长的各种鱼类、螺蛳、
黄鳝、泥鳅、虾、江鳅、石蚌、蟹等水生动物, 以
及浮萍、莲藕等水生植物; 梯田的田埂上, 天然生长
有水芹菜、车前草、鱼腥草等野生草本植物; 哈尼
族还在梯田内放养鸭和各种鱼类, 包括鲤鱼、鲢鱼、
鲫鱼等, 并在田埂上种植黄豆。多样性的生物结构
保证了在不施用除草剂下, 抑制杂草的生长。同时,
作夫村劳动力相对充足, 人工除草也减少了对除草
剂的依赖。
3 讨论与结论
对哈尼梯田系统核心保护的云南省红河县甲寅
乡咪田村和作夫村农业种植情况分析显示: 1)两个
村的现有水田面积占耕作面积的 50%左右, 独特的
梯田结构充分利用了水资源,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限。但受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水田种植规模有进
一步缩小的可能。2)尽管传统水稻产量相对较高, 病
虫害较少, 但劳动强度大, 管理复杂。受劳动力及现
代文化的影响, 咪田村大多数居民选择了种植杂交
水稻, 传统水稻的种植不到杂交水稻的 1/5。3)与其
他区域相比, 两个村肥料使用强度属中等偏下水平,
这与其特殊的水力冲肥管理有一定的关系, 一定程
度上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 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和保护水环境有重要参考价值。4)两个村有机肥施
用情况不容乐观, 只有约 30%的居民用户施用了有
机肥 , 且施用量较少 , 秸秆返田比例也非常低 , 这
与劳动力的减少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当地农业的可
持续发展很不利, 需要引起重视。5)杀虫剂和除草剂
在两个村施用广泛,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不利。
由于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 咪田村除草剂的施用量
远超过作夫村, 说明保护稻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
要性。
哈尼梯田作为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
护试点之一, 在维持我国传统农业遗产保护和当地
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然而 ,
由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哈尼梯田地区的传
统农业系统和农村农业生产受到诸多威胁, 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流失, 传统耕作方式继承面临挑战。
受现代文明、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使传统
70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生态知识及其维持体系受到威胁。掌握传统知识的
老人越来越少, 年轻一代多不愿承受劳动强度大管
理复杂的稻田耕种过程。同时, 在市场驱动和城市
化发展的影响下, 年轻一代迁移到其他地方谋求更
高的收入。这些都使传统梯田农耕文化的继承等面
临困难。
(2)传统水稻种植面积减少, 生物多样性受到挑
战。由于杂交水稻与传统水稻相比, 单位面积产量
更高, 日常管理相对简单,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更多人选择种植杂交水稻来替代传统水稻, 这就使
得传统水稻的种植面积减少, 甚至部分传统水稻不
再种植, 使得传统水稻部分品种流失, 生物多样性
受到挑战, 而这对当地生态系统维持方面产生了影
响, 同时也对当地病虫害防治提出了挑战。
(3)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 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
质量。传统水稻和传统农业生产过程和模式, 在维
持食物安全、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
的作用 , 然而 ,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和维持生计 , 当
地化肥农药使用量有所增加, 这在增加粮食产量的
同时, 也带来部分生态和环境问题。
此外, 受山地地形及“四素同构”人居环境的限
制, 哈尼梯田遗产地梯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受到一
定的影响 , 而且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和社会发展 ,
使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经济受到很大的制约, 这
些都需要引起当地管理者重视, 需要寻找一些有效
措施, 从而利于当地农业系统有效、可持续地发展。
4 对策建议
作夫村和咪田村的情况是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
田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地一个缩影, 针对其农业系统
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1)利用梯田生态农业和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品牌,
开发认证系列生态产品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 并
促进梯田稻作景观的保护。具体措施如下: ①发掘或
研究水稻的品种, 提高水稻的产量、质量, 保证粮食
安全; ②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控制稻瘟病,
对作物品种多样性进行农家保护, 这样不仅可提高
水稻产量, 同时也可保护当地农业生物多样性; ③
加强本地大米、野生菌、鱼、鸭、茶、香焦、荔枝、
橘子等及鱼腥草、水芋、水芹菜等产品的市场营销
力度, 最大程度地阻止农户将水稻梯田改作其他农
业用途, 进行生态大米、生态蔬菜、生态鱼、生态
菌等产品的认证,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保证梯田
稻作农业文化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以梯田景观为核心, 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景
观和人文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作夫村房屋密集, 较好地保留了古老哈尼生产耕作
方式和生活居住特点, 磨姑房的住宅方式具有典型
的民族特色, 此外当地还有一些其他独特的景观。
因而, 作夫村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具有巨大的旅
游开发潜力, 这对于保护当地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
生产方式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制定以当地传统管理理念为基础的保护计划,
辅以当地留存下来的乡规民约, 如水资源利用和管
理方式、森林管理方式, 以保持边疆民族地区的生
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闵庆文 . 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保护 [J]. 世界环境 ,
2011(1): 18−19
[2] 闵庆文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
型[J]. 资源科学, 2006, 28(4): 206−208
[3] 李文华 , 闵庆文 , 孙业红 .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
题的探讨[J]. 地理研究, 2006, 25(4): 561−568
[4] 方丽 , 章家恩 , 蒋艳萍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青田
县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思考[J]. 中国农学通
报, 2007, 23(2): 389−392
[5] 闵庆文, 张丹, 何露, 等.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
践的主要进展[J]. 资源科学, 2011, 33(6): 1018−1024
[6] Koohafkan P, Cruz M J.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
ment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1, 2(1):
22−28
[7] Min Q, He L, Zhang D. Agri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in
China: Progresses and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Resource
and Ecololgy, 2011, 2(1): 15−21
[8] 陈炜 , 金峰 , 高艳玲 . 近十年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述
评[J]. 农业考古, 2011(4): 91−95
[9] 闵庆文 , 刘珊 . “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及动态保护论坛”
综述[J]. 古今农业, 2010(1): 115−117
[10] 闵庆文 . 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笔谈—— 哈尼梯
田的农业文化遗产特征及其保护 [J]. 学术探索 , 2009(3):
12−14
[11] 尚慧 . 丘陵区耕地种植规模与生产效率的关系[D]. 重庆 :
西南大学, 2011
[12] 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 2010 年主要作物科学施
肥指导意见[J]. 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0(6):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