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Measurement and regulation of socio-cultural impact of tourism inagro-cultural heritage site- A cause study of Longji Ping‘anzhai Terrace in Guilin, Guangxi

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测量及调控研究-- 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年 6月 第 20卷 第 6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un. 2012, 20(6): 710−716


* 国家旅游局科研课题“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测量及其调控研究”(11TACG021)和全球环境基金项目(GCP/GLO/212/GEF)资助
** 通讯作者: 闵庆文(1963—), 男, 博士, 研究员, 主要从事生态农业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E-mail: minqw@igsnrr.ac.cn
唐晓云(1976—), 女, 博士, 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产业经济、旅游影响。E-mail: xytang@cnta.gov.cn
收稿日期: 2012-02-23 接受日期: 2012-03-29
DOI: 10.3724/SP.J.1011.2012.00710
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测量及调控研究*
—— 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
唐晓云1 闵庆文2** 何 露2,3
(1. 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所 北京 100005;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摘 要 论文以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 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个案, 采用田野调查、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
方法, 通过测算案例地居民对社会文化变化的态度值, 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类型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引
起的社会文化变化的感知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 旅游开发使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社会文化发生较
大变化, 且总体上呈正向发展。不同特征居民对社会文化的态度存在差异, 但总体上对变化持积极态度。家庭
收入、旅游移民、社会治安、建筑服饰等文化因素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居民对当地未来旅游发展的态度。只要
能正确引导、调控和疏导其变化方向, 旅游地社会文化变化的负面影响可以减少乃至消除, 并促进旅游地更好
的发展。论文还针对遗产旅游地的社会文化负面影响, 提出了针对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及专业机构、旅游企业
及投资商、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调控建议。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地 旅游地 社会文化影响 认知态度 感知 偏好
中图分类号: S141.4; S1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2)06-0710-07
Measurement and regulation of socio-cultural impact of tourism in
agro-cultural heritage site
— A cause study of Longji Ping’anzhai Terrace in Guilin, Guangxi
TANG Xiao-Yun1, MIN Qing-Wen2, HE Lu2,3
(1. Institute of Tourism Policy & Strategy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Tourism, Beijing 100005,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3.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There today exists a high level of awareness about the general impact of tourism on travel destinations and especially tha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ports. This paper focused on resident perception of socio-cultural impacts of tourism using a case study of
Ping’an Village, a rice-terrace agro-cultural heritage site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tti-
tudes of residents toward socio-cultural changes induced by tourism and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 perception of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in tourism. Measurement indicators for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focused on three broad factors: social
structure (includ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ourism immigrants, etc.), social environment (moral effect, social security, etc.) and
cultural structure (language, customs, traditional crafts, etc.). Based on local interviewee perceptions and preferences to tour-
ism-induced socio-cultural changes in agro-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nd also on the depths of the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and statis-
tical analyses, conclusions were drawn on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the socio-cultural changes caused by tourism. Results showed that
tourism development had great impacts on the socio-culture of agro-cultural heritage sites. These impacts were generally positive,
such as increased family income, surge in tourism immigrants and better infrastructure.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induced
socio-cultural changes varied in characteristics. In general, residents hel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se changes. Tourism-induced
socio-cultural changes directly influenced local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future developments in tourism. As long as correct guidance
and regulation exis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induced negative impacts on socio-cultural changes reduced or were
第 6期 唐晓云等: 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测量及调控研究 711


even eliminated. This change promoted better developments in tourism related to agro-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n order to further reg-
ulate and control negative socio-cultural impacts of tourism on local residents,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nd professional institutions, scientific planning was necessary to protect tourism sites via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system. The media, tourism association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were the identified sectors that
could effectively monit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education sector needed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local
residents for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socio-cultural impacts of tourism on their livelihoods. For the tourism enterprise and
investors, there needed be mor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local culture. The government also needed to establish manage-
ment regulations and services standards for tourism. Tourists needed to learn about local culture before entering valuable heritage
sites. Tourist capacity also needed some attention and upgrade. It was as well necessary for local residents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
ate and understand developments in tourism, correctly deal with relations between the local communiti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o-cultural heritage site, Tourism site, Socio-cultural impact, Resident cognition and attitude, Perception,
Preference
(Received Feb. 23, 2012; accepted Mar. 29, 2012)
从广义概念上讲, 农业文化遗产即与农耕生活
息息相关的传统工艺技术、表演艺术, 以及农民生
产、生活事项。特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联
合国粮农组织于 2002年发起的全球性计划——全球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中所选定的农
业文化遗产。我国目前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有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
系统”、江西万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和贵州省从江
县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
进入新世纪以来, 旅游开发成为农业文化遗产
地(广义的概念)社区致富的重要途径。然而, 在开发
中过多强调经济利益, 忽视文化调控, 农业文化遗
产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普遍下降。一方面, 旅
游开发引致的旅游地社会治安下降、贫富悬殊扩大,
其中一些问题日益严重, 妨碍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
和谐。另一方面, 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农业文化遗产
地文化退化, 文化传承的代际失衡, 而相应的地方
文化调控体系又建设缺位, 严重影响了农业文化遗
产地的发展根基。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菲律
宾伊富高梯田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该农业文化遗
产地发展旅游后产生快速城市化、土地利用方式和
种植制度的改变、人口增长压力等问题, 使其 5 块
稻作梯田已经有 2块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单中。因此,
探索旅游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调控机制, 调整和
改善旅游开发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
响, 进而推动形成符合发展实际和地方特色的遗产
旅游地文化, 促进农业文化传承与发展, 增强农业
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有十分积极的现
实意义。
我国的广西龙胜龙脊平安寨梯田同伊富高梯田
一样, 旅游发展对旅游地社区产生较突出的社会文
化问题。当地居民在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强
烈冲击下, 其思想意识、观念信仰、行为举止等方
面发生深刻变化, 旅游活动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已远超过对梯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 本文以龙
脊平安寨梯田为例, 从揭示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的社
会文化影响出发, 通过对案例地的问卷调查和深度
访谈, 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因
子 , 并采用半定量的方法进行测量 , 以此为基础 ,
提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社会文化调控方案。
1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广西龙脊平安寨的农业系统是典型的稻作梯田
系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
和平乡的东北部, 距离所属的和平乡所在地 10 km,
距离龙胜县城 21 km, 距离桂林 103 km。平安寨是
一个典型的壮族大寨, 占地约 3 万 m2, 分为 8 个村
民小组, 191户, 800人。其中, “七星伴月”景点附近
的 2条沟 161户, 713人。村寨保持着传统的干栏式
木楼, 全杉木结构, 是桂北地区典型的高脚干栏型
建筑。村寨外梯田蜿蜒, 景色怡人。平安寨从 20世
纪 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旅游开发, 是我国最早开
发的梯田旅游地之一。开发过程中暴露了很多该类
型旅游地发展的典型问题, 因此本文以广西龙脊平
安寨梯田作个案研究, 从居民感知的视角, 探讨旅
游开发对旅游地社会文化变化及其发展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1.2.1 调研设计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是指旅游开发后被感知的价
值体系、个人行为、家庭关系、生活方式、安全水
平、道德行为、创造性表达、传统仪式和社区组织
等变化[1]。居民社会文化的感知测量属于社会学、
人类学研究范畴。研究过程注重田野调查法, 强调
对任一社会现象的判断都必须建立在踏实的调查研
究基础之上[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现场深度访谈与
71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原始资料的实证研究。在吸收 Ap
和 Crompton[3]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综合提炼农业文
化遗产地社会文化影响的测量指标, 设计了调查问
卷。本项调查的问卷设计主要分 3 个部分: 第 1 部
分是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信息和相关控制变量, 包
括文化程度、参与旅游经营的时间、年旅游经营收
入、从事旅游经营的类别等。第 2 部分是居民对旅
游社会文化影响的认知态度, 共 15 项问题, 主要是
采用半定量方法来测量受访者对各项题目内容的影
响程度的主观判断和自我感受; 这 15项问题被分为
“变化水平”和“喜欢程度”两部分, 两部分问题均采
用里克特 5级量表, 其中, “极大减少”、“减少”、“不
变”、“增加”、“极大增加”表示变化程度, “很反感”、
“反感”、“无所谓”、“喜欢”、“很喜欢”表示对变化的
偏好, 分值依次为 1、2、3、4、5 分。第 3 部分是
调查受访者对旅游地未来发展的态度。本研究的案
例地调研在 2011年 11月 1—7日开展, 共计获得有
效调研问卷 86 份。调研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软件
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2 测量指标
与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变迁关系最密切的是其
社区居民, 他们既是旅游地社会文化的载体, 又是社
会文化变化的承受者。当旅游地社会文化发生变化时,
最先反映在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物质环境和生活习
性中, 并继而反映在其精神层面, 并折射在他们对于
旅游开发的态度上。因此, 历来学者们研究旅游对目
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大都是通过研究居民对社会
文化事项变化的感知来获得的。自 1982年 Mathieson
和 Wall[4]提出“在对旅游地社会影响的研究中应更加
关注对当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以来 , King 等 [5]、
Burns[6]、Allen 等[7]、Brunt 等[8]、Mason 等[9]、Teye
等[10]和 Kotuwegoda Palliyaguruge Latith Chandralal[11]
都从居民感知的视角对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
研究。在对测量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中 ,
Lankford和 Howard[12]、Ap和 Crompton[3]的研究影响
最大。目前, 国内外对于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测量的
成果仍以对其内容的完善为主。本文的研究主要在这
两项研究成果基础上, 针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特征
构建了测量指标。测量指标主要由 3个方面构成: 社
会结构(包括人际关系、旅游移民等)、社会环境(道德
水平、社会治安等)、文化结构(语言、民俗风情、传
统工艺等)。同时, 还包括居民对旅游开发预期及前景
态度的测量, 以分析居民心理预期与社会文化变化
态度的关系。具体调研内容如表 1所示。

表 1 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感知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程度的调研内容
Table 1 Investigation questions for residents’ perceptions to tourism impacts on socio-culture at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
因子 Factor 调查内容 Investigation question
旅游开发预期
Anticip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您对本村旅游开发前景的预期? What’s your anticipation o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your village?
您对旅游开发给您的家庭影响的预期?
What’s your anticipation on impacts of tourism on your family?
文化认同感 Self-identity of culture 您是否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Whether you love traditionally ethical culture of your nationality?
对变化的感知(程度与态度)
Perception of changes
(degree and attitude)



















旅游开发后, After tourism development:
您的家庭收入的变化 Changes in your family income
您的家庭关系的变化(家庭成员经济地位等)
Changes in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such as, economic position of family member)
您所在村寨的邻里关系的变化 Changes in the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in the village
寨老1)决策权力的变化(旧的权利体系)
Changes in the older right system (Zhailao System) of the village
外来经营者数量的变化(旅游移民) Changes in number of business-operators from outside of the village
本村寨与其他村寨的关系的变化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illages
村寨基础设施的变化 Changes in the village’s infrastructure
村寨社会治安状况的变化 Changes in the public security situation of the village
村寨社会风气的变化 Changes in the social morality in the village
村寨生活方式的变化 Changes in the life style in the village
村民间诚信友爱程度的变化 Changes in the integrity and friendliness of the villagers
村寨传统建筑风貌的变化 Changes i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the village
村民传统穿着服饰的变化 Changes in the traditional trappings of the villagers
村民传统民族节庆的变化 Changes in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村民传统信仰的变化 Changes in the traditional religion
对未来的态度
Attitude to the future


对本村旅游开发的总体态度 What is your overall attitude to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village?
是否会支持村寨未来的旅游发展政策和行动?
Whether you will support the tourism policy and action of the village in the future?
是否会抵制村寨继续进行旅游开发? Whether you oppose the continuous tourism of your village?
1)寨老制亦称村老制或都老制, 是产生并流行于壮族等少数民族村寨中的一种村民自我管理制度。“寨老”通常由村寨的民众民主选举产
生, 主要负责维护村寨的秩序和村民的权益。1) Zhailao System, named as the older right system, is a villager self-management system which is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the Zhuang minority villages, Zhailao is an informal village head who is a knowledgeable elderly man and usually elected by
the villagers and mainly in charge of dealing with disputes, executing rules of the village, and ensuring the original function in every day’s living.

第 6期 唐晓云等: 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测量及调控研究 713


1.2.3 测量方法
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综
合分析。首先, 使用 Ap和 Crompton改造的 Fishbein
态度模型 [3], 结合明庆忠 [13]的计算方法计算了实证
地居民对该地社会文化变化的态度。具体步骤是 :
先测量居民对社会文化“变化程度”的感知(D), 然后
测量其对变化的“偏好”(E), 最后取感知(D)与偏好
(E)的乘积来计算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态度(A)。计
算公式分别为:

5
1
j i i
n
D x d
=
= ∑

(1)
式中, Dj 表示居民感知的某个社会文化事项的变化
程度, xi 表示测量指标每种变化程度所占的比重, di
表示测量指标每种变化程度的值, n表示 5级量表。

5
1
j i i
n
E x e
=
= ∑

(2)
式中, Ej 表示居民对某个社会文化事项变化的偏好,
xi和 n同式(1), ei表示测量指标每种变化程度的值。
Aj=DjEj (3)
式中, Aj表示居民对某项旅游地社会文化变化的态度。
居民对旅游地社会文化变化的总态度(A)取所
有 n个事项态度值之和的均值, 计算公式为:
1
/
j
j
j
A A n
=
= ∑

(4)
其次, 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样本进行独立样
本 T 检验, 对不同组别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态度
差异进行分析。同时, 运用 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
居民对社会文化变化态度的相关因素。
2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
响测量
根据研究设计的方法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
会文化影响进行测量, 在进行数据分析前首先进行
信度分析, 较高的信度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和一致性。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评价系数 Cronbachα。
一般认为 Cronbachα 大于 0.70, 表明数据可靠性较
高。分析结果显示, 进行信度分析的项目共有 35个,
总量表 Cronbachα 为 0.845, 大于 0.70, 达到信度要
求。说明 35个测量指标可信, 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
通过对案例地数据的计算获得如下结果。
2.1 居民对社会文化变化程度的感知
运用 SPSS 16.0和 Excel 2003对调研问卷进行
统计分析得到表 2。从对社会文化“感知”的正向变化
看, 居民对“外来经营者”、“生活方式”、“诚信友爱”、
“基础设施”的变化感知较为明显; 从感知的负向变
化看, 居民认为“寨老权利”、“民族建筑”、“生活方
式”等变化感受较为显著。具体表现为: (1)家庭收入
增加, 外来经营者(即旅游移民)和基础设施增加; (2)
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3)民居建筑风格弱化, 民
族服饰变化大; (4)邻里关系、寨老权利、村寨间关系、
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等发生负面变化。
2.2 居民对社会文化变化的偏好
从对社会文化变化的“偏好”看, 居民对“家庭关
系”的变化最为满意 , 分值为 4.04 分 ; 对“社会治
安”、“生活方式”较为满意, 分值分别为 3.95和 3.88。
但对于“寨老权利”、“民族节庆”、“传统信仰”等精神
层面文化的变化则表现出负面情绪 , 其中“寨老权
利”的分值最低, 为 2.71。具体表现为: (1)居民对家
庭收入、寨老权利、民族节庆、民族信仰的变化持
负面态度; (2)居民较满意于变化后的家庭关系、生活
方式和社会治安; (3)居民对变化后村寨关系、邻里关
系、社会风气、民族建筑等表现出较宽容的态度。
2.3 居民对社会文化变化的态度
从对社会文化变化的态度模型计算结果看, 一
方面“寨老权利”的态度值最低, 为 6.61, 说明在龙
脊平安寨这一传统农业社区, 寨老这种非正式制度
的权利安排仍深入人心。对“传统信仰”、“民族节
庆”、“村寨关系”、“民族建筑”等项目的态度值在 10
以下, 说明居民对传统文化中精神层面的变化表现
出较为谨慎的态度。对于村寨中重要的景观物—— 壮
族吊脚楼的变化较为不满。另一方面, 对“生活方式”
的态度值最高, 为 14.53分; 其次是“外来经营者”和
“家庭关系”, 态度值分别为 13.35 和 13.21。说明平
安寨社区居民对生活方式的变化相对满意, 对旅游
移民和家庭关系的现状持乐观态度。
综合来看, 平安寨居民总体上感知到了社区文
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居民对旅游地社会文化
变化的“感知”和“偏好”存在差异, 且“偏好”值高于
“变化感知”值, 表现出成熟旅游地社区居民对社会
文化变化有较高的容忍度。
3 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开发负面影
响的调控
3.1 调控的社会文化因素
根据上述对案例地的调研结果的模型测量, 从
当地居民感知的视角, 旅游开发对当地社区的邻里
关系、寨老权利、村寨间关系、社会治安、社会风
气等因素产生负面变化, 结合深度访谈的结果, 上
述变化主要表现为: (1)邻里关系紧张。邻里为争夺客
源而发生不正当竞争, 产生邻里矛盾。(2)寨老权利
71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表 2 受访者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引起社会文化变化的态度
Table 2 Local interviewees’ attitudes to socio-cultural changes caused by tourism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
对变化程度的感知
Perception of change degree (%)
对变化的偏好
Preference to change (%)
项目
Item
极大
减少
Greatly
decrease
减少
Decrease
不变
Un-
change
增加
Increase
极大
增加
Greatly
increase
感知
(D)
Perception
标准

SD
很反感
Greatly
disgust
反感
Disgust
无所谓
Indifference
喜欢
Favor
很喜欢
Greatly
favor
偏好
(E)
Preference
标准

SD
态度值
(A)
Attitude
家庭收入
Family income
1.2 4.7 48.8 36.0 9.3 3.48 0.778 9.3 37.2 12.8 31.4 9.3 2.94 1.202 10.22
家庭关系
Family relationship
1.2 5.8 62.8 25.6 4.7 3.27 0.693 1.2 3.7 13.6 53.1 28.4 4.04 0.854 13.21
邻里关系 Neighbor-
hood relationship
3.5 24.4 47.7 20.9 3.5 2.97 0.684 4.7 24.4 15.1 40.7 15.1 3.37 1.125 10.00
寨老权利
Older right system
4.7 46.5 48.8 0.0 0.0 2.44 0.503 5.8 30.2 53.5 8.1 2.3 2.71 0.795 6.61
外来经营者 Outside
business-operator
0.0 0.0 19.8 66.3 14.0 3.95 0.401 3.5 14.0 30.2 45.3 7.0 3.38 0.935 13.35
村寨间关系
Inter-village relationship
4.7 18.6 55.8 20.9 0.0 2.93 0.764 4.7 22.1 20.9 46.5 5.8 3.27 1.022 9.57
基础设施 Infrastructure 0.0 10.5 36.0 46.5 7.0 3.50 0.778 3.5 18.6 22.1 40.7 15.1 3.45 1.070 12.09
社会治安
Public security
5.8 29.1 31.4 31.4 2.3 2.95 0.969 2.3 3.5 12.8 59.3 22.1 3.95 0.844 11.68
社会风气
Social mortality
7.0 27.9 32.6 31.4 1.2 2.92 0.961 2.3 10.5 29.1 46.5 11.6 3.55 0.909 10.36
生活方式 Life style 1.2 4.7 29.1 48.8 16.3 3.75 0.829 1.2 4.7 19.8 54.7 19.8 3.88 1.006 14.53
诚信友爱
Integrity and friendliness
2.3 8.1 29.1 50.0 10.5 3.58 0.874 2.3 14.0 19.8 41.9 22.1 3.68 0.824 13.18
民族建筑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3.5 34.9 48.8 8.1 4.7 2.76 0.330 2.3 19.8 16.3 50.0 11.6 3.49 0.974 9.61
民族服饰
Traditional trappings
3.5 8.1 30.2 52.3 5.8 3.49 0.523 2.3 17.4 25.6 43.0 11.6 3.44 0.954 11.98
民族节庆
Ethical festivals
2.3 14.0 40.7 36.0 5.8 3.25 0.562 2.3 38.4 25.6 31.4 2.3 2.93 0.844 9.53
传统信仰
Traditional religion
3.5 15.1 37.2 36.0 8.1 3.30 0.562 5.8 38.4 22.1 31.4 2.3 2.86 0.909 9.43
均值 Even 3.24 3.40 11.02

下降。在新的居委会管理体系下, 寨老权利已经基
本上不能发挥作用, 而当地居委会成员由于没有激
励机制, 大多数只顾自身发展, 在领导全寨旅游发
展、协调各种矛盾问题中发挥的作用不足。(3)社会
治安下降。在旅游开发后, 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由
于旅游引致外来人口增加, 流动人员增加, 生活治
安水平相对下降。(4)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当地社区
居民在旅游开发后, 生活从原来的农耕为主转移到
旅游经营, 在竞争中发生各种摩擦, 在受外来经营
者挤压的情况下, 出现争抢客源、互相诋毁等不正
当竞争情况; 同时处于对游客娱乐需求的需要, 一
些不良娱乐行为偶有出现, 影响社会风气。(5)典型
的文化特质表演化。为了迎合游客对于地方文化的
探奇需要, 社区居民在传统服饰的穿着上出现“复古
风”, 服装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无法抗
拒现代着装的影响, 出现穿着服饰“上古, 下不古”、
“外古, 内不古”的情况。一些传统的民族表演被拉上
舞台, 本来是特定时间的文化演绎, 成为日常的文
化表演等等。(6)文化传承出现断代。主要表现在农
业文化遗产地社区青年一代对民族历史、民族歌谣、
民族舞蹈、民族节庆和民族信仰的淡漠。从调研情
况看, 目前在社区内会唱民族歌谣、会跳民族舞蹈
的人基本上都是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年轻人主要
负责揽客和日常经营 , 对民族文化已经失去兴趣 ,
文化传承后续无人。
另外, 在案例地社区, 我们也发现在民族建筑
风貌、村落环境上也发生较大变化, 部分梯田已无
人耕种, 甚至出现塌方。但从调查结果看, 当地居
民对此比较宽容, 认为这些变化对其影响不大。而
事实上, 绝大多数国际游客对于龙脊的好奇, 主要
是因为其社区森林−梯田−村落−河流于一体的整体
环境, 以及独具魅力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从长远看,
建筑面貌和村落环境的变化将对其旅游产生深刻
影响。
第 6期 唐晓云等: 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测量及调控研究 715


本质上, 这些变化是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后由
于社区经济形态变化而导致的意识形态变化引起
的。因此, 对其负面影响的调控重要的是从其思想
意识着手。
3.2 调控的方式
3.2.1 管理部门及专业机构的整体调控
政府及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在旅游规划、管理及
制定政策措施的过程中, 过分重视旅游发展在地方
财政、税收和就业等方面的数据, 忽视了旅游的社
会文化影响, 这是导致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负面影
响的重要根源。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在旅游发展过程
中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结
构、文化传承、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效应, 引导
和睦邻里关系发展、维护社会治安、抑制社会不良
风气, 对消极影响进行恰当约束, 并从当地社会长
期发展和居民长期福利出发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社
区的旅游发展。
具体调控途径: 一是通过旅游地的科学规划调
控。科学的规划制定后政府及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还
该强化对规划的监督, 建立旅游规划的管理协调机
制和监督调控机制, 协调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矛
盾和冲突。二是通过宣传媒体调控。社会媒体的积
极宣传和正面报道有助于居民对旅游业的正确认
知。尤其是对旅游业中突发事件和负面影响的报道,
应该有一种全面的观点和正确的引导。三是从专业
视角通过旅游协会和公益机构调控。如, 旅游行业
协会作为联系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可以
利用自身的优势监督旅游投资商对旅游地的开发行
为, 督促其将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尽量降到最低。四是通过教育部门调控。农业文化
遗产地多数是距离大城市较远的小地区, 村内居民
绝大多数是农民, 平均学历比较低, 对旅游社会文
化影响的认识比较片面, 很难真正全面地认识旅游
的社会文化影响。因此需要教育部门等的配合加强
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和培训。
3.2.2 对旅游企业投资商的调控
旅游企业和投资商是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
的利益主体, 也是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的重点调控
对象。可以通过政府部门制定经营规范及旅游地服
务质量标准、设定进入门槛等方式来进行整体协调。
对旅游企业和投资商而言, 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
游开发要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 , 避免过分的“表演
化”产品, 注重对当地文化本源的保护, 在产品开发
过程中多倾听当地居民的声音以增加当地居民对旅
游的参与性和对产品的文化认同感。旅游从业人员,
尤其是导游人员, 在导览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当地习
俗, 并自觉承担对游客的文化尊重教育职能。旅游
投资商要从开展负责任的旅游出发, 来进行文化资
源开发, 事实上这也是投资长期汇报的来源。
3.2.3 对旅游者的调控
人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者的大规模进入是引起
旅游地社会文化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旅
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游客容量的控制, 通
过对接待地社会容量的科学测量, 从旅游农业文化
遗产地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
式和社会开放程度等角度来综合考虑当地居民的心
理承受能力。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有必要对农业文化
遗产地社区的社会容量和居民感知容量进行监测和
预警, 并建立相应的调控办法, 加强旅游预警和突
发事件处理的功能。另一方面, 注重对游客的教育。
尤其是在游客进入农业文化遗产地之前, 对其进行
当地地方文化的教育, 引导其最小限度地对旅游地
社会文化产生干扰。
3.2.4 对当地居民的调控
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是旅游地发展的核心, 当
地社会文化变化的根源在于居民的意识形态及价值
观的变化。要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
宣传, 帮助当地居民全面评价和认识旅游业的发展,
正确处理和对待当地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关系 ,
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旅游发展观念
和行为。同时, 要加强居民(尤其是青年人)对地方传
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培养对民族历史、民族歌谣、
民族舞蹈、民族节庆和民族信仰的文化认同, 培养
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 提高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
积极性, 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 结论
本文以农业文化遗产地龙脊平安寨为案例地 ,
对旅游开发后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调研和测量 ,
并提出了对其社会文化影响的调控方案。对社会文
化影响的测量结果表明, 旅游开发将对农业文化遗
产地的社会文化产生影响, 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家
庭收入、旅游移民、社会治安、建筑服饰等因素的
变化将直接影响其对该地未来旅游发展政策和行动
的态度。但总体上看, 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呈正向变
化, 其居民对变化也持积极态度。但对于其中的负
面影响, 要引起充分重视, 要通过政府部门及专业
机构对遗产旅游地社区进行引导和约束, 并对旅游
企业和投资商、旅游者及当地社区居民进行适当的
调控, 正确引导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调控
71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卷


和疏导文化的发展方向, 减少乃至消除旅游地社会
文化变化的负面影响, 从而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的
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Fox M.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 A challenge to researchers
and planners[C]//Finney B, Watson B. A new kind of sugar:
Tourism in the Pacific. Santa Cruz: University of Califor-
nia-Santa Cruz Center for South Pacific Studies, 1977: 27–48
[2] 黄燕玲 , 罗盛锋 . 基于居民感知的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
影响研究——以贵州巴拉河旅游区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
2008, 28(3): 145–153
[3] Ap J, Crompton J L.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8, 37(2): 120–130
[4] Mathieson A, Wall G.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M]. Lonman: Harlow, 1982: 174–177
[5] King B, Pizam A, Milman A.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Host
percep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 20(4):
650–665
[6] Burns D. Attitude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4): 935–938
[7] Allen L R, Long P T, Perdue R R, et al.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community lif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8, 27(1): 16–21
[8] Brunt P, Courtney P. Host perceptions of sociocultural im-
pac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6(3): 493–515
[9] Mason P, Cheyne J. Resedents’ attitudes to proposed tourism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2):
391–411
[10] Teye V, Sirakaya E, Sönmez S F.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3): 668–688
[11] Kotuwegoda Palliyaguruge Latith Chandralal. Impacts of
tourism and community attitude towards tourism: A case
study in sri Landka[J]. South Asian Journal of Tourism and
Heritage, 2010, 3(2): 41–49
[12] Lankford S V, Howard D R. 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 21(1): 121–139
[13] 明庆忠 . 旅游开发影响效应研究[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07: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