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of allelochemicals and allelopathic effect of rhizosphere soils of newly planted and ratoon sugarcane (Saccharum officenarum L.)

甘蔗根际土壤化感潜力评价及其化感物质分析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年 9月 第 18卷 第 5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Sept. 2010, 18(5): 1013−1017


*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
** 通讯作者: 林文雄(1957~), 男,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作物生理与分子生态研究。E-mail: wenxiong181@163.com
张爱加(1965~), 男, 博士生,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作物生理与分子生态研究。E-mail: zaj333@sohu.com
收稿日期: 2010-01-21 接受日期: 2010-05-28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13
甘蔗根际土壤化感潜力评价及其化感物质分析*
张爱加 1,2,3 袁照年 1 陈冬梅 1,2 王海斌 2 吴文祥 2 林 生 2
陈 婷 2 陈兰兰 2 方长旬 2 林文雄 1,2**
(1.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部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福州 350002; 2.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 福州 350002;
3. 莆田市生物工程研究所 莆田 351100)
摘 要 以“福农 28”和“赣蔗 18”的新植、宿根甘蔗根际土壤为材料, 以未种植甘蔗的土壤为对照, 探讨
甘蔗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及不同极性有机溶剂浸提液化感作用潜力及其主要化感物质成分(GC-MS 鉴定)。结果
表明: 甘蔗根际土壤的水浸提液对莴苣幼苗具有化感作用, 表现为高抑低促, 且宿根甘蔗根际土壤水浸提液
对莴苣的抑制作用比新植甘蔗强; 有机溶剂浸提液的生物测试结果表明, 弱极性的乙醚、石油醚浸提液对莴苣
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极性的氯仿和强极性的甲醇浸提液则相反, 且甲醇浸提液对莴苣的抑制作用最强。水
浸提液及有机溶剂浸提液的测定结果均表明, “赣蔗 18”宿根甘蔗根际土壤的化感潜力高于“福农 28”。“赣
蔗 18”宿根甘蔗根际土壤甲醇浸提液物质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赣蔗 18”宿根甘蔗根际土壤中存在与化感作
用相关的物质有 54个, 主要分为 5大类: 酸类、萜类、酚类、甾类、酯类。
关键词 甘蔗 新植甘蔗 宿根甘蔗 根际土壤 化感作用 化感物质
中图分类号: S5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0)05-1013-05
Analysis of allelochemicals and allelopathic effect of rhizosphere soils of
newly planted and ratoon sugarcane (Saccharum officenarum L.)
ZHANG Ai-Jia1,2,3, YUAN Zhao-Nian1, CHEN Dong-Mei1,2, WANG Hai-Bin2, WU Wen-Xiang2,
LIN Sheng2, CHEN Ting2, CHEN Lan-Lan2, FANG Chang-Xun2, LIN Wen-Xiong1,2
(1. Key Laboratory for Sugarcan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2. Institute of Agro-ecology,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3. Putian
City 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 Putian 351100, China)
Abstract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the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rhizospheric soil extracts (by water and polarity solvents)
from newly planted and ratoon sugarcane (“FN28”, “GZ18”) and non-sugarcane (CK) soils. Putative allelochemicals of the
rhizospheric soil extracts were then identified via GC-MS. In comparison with CK, high concentration water extracts inhibit lettuce
growth whereas low concentration extracts promote growth. Inhibitory effects of rhizospheric soil water extracts of ratoon sugarcane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newly planted sugarcane. Rhizospheric soil extracts from newly planted and ratoon sugarcanes by weak polar-
ity petroleum ether and ether solvents promote lettuce growth. The reverse is true for extracts by medium polarity chloroform and
strong polarity methanol. Further allelochemica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inhibitory effect of methanol extract is the strongest. Allelo-
pathic effect of rhizospheric soil of “GZ18”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N28” both by water extracting and polarity solvent extracting.
GC-MS analysis of methanol extract substances from “GZ18” rhizospheric soils shows 54 compounds related with allelopathy, in-
cluding acids, terpenoids, phenols, steroids and esters.
Key words Sugarcane, Newly planted sugarcane, Ratoon sugarcane, Rhizospheric soil, Allelopathy, Allelochemical
(Received Jan. 21, 2010; accepted May 28, 2010)
甘蔗(Saccharum officenarum L.)为禾本科一年
生宿根草本植物, 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 以其为
原料生产的蔗糖占我国食糖产量的 85%以上。宿根
甘蔗在甘蔗生产过程中具有众多优势, 如节约用种,
101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节省劳动力 , 提早成熟 , 有利于加快良种繁殖等 ,
因此, 宿根甘蔗已经成为甘蔗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栽培面积占甘蔗总面积的 40%~60%。可见, 宿根
甘蔗的栽培管理对甘蔗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
正常的栽培管理措施下 , 宿根栽培易导致甘蔗矮
化、产量和品质降低等[1−3]。Chou等[4]发现甘蔗宿根
栽培极易产生化感自毒作用, 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可
能是由于土壤内部化感自毒物质的积累所致。Wang
等 [5]研究也认为, 甘蔗宿根生长受阻主要是由土壤
中化感自毒物质积累引起的。在光、温、水、肥、
管理措施合理的条件下, 导致宿根甘蔗问题的产生
可能来源于土壤环境本身的变化——化感自毒物质
的积累。可见, 甘蔗宿根栽培后产量和品质降低与
土壤内部环境变化、自毒物质积累存在密切联系 ,
但涉及该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 而深入揭示二者
之间的关系对于宿根甘蔗生产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研究以“福农 28”和“赣蔗 18”的新植、宿
根甘蔗根际土壤为材料, 分析水和不同极性溶剂土
壤浸提液的化感效应, 进而评价甘蔗不同根际土壤
的化感潜力。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GC-MS)分析甘蔗根际土壤物质成分, 探讨甘蔗根
际土壤化感物质类型, 为消减甘蔗宿根产生的危害
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土壤取自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研究所试验大
田幼苗期和伸长期的甘蔗根际。种植的甘蔗品种及
种植方式分别为: “福农 28”新植(FN1)、“福农 28”
宿根(FN2)、“赣蔗 18”新植(GZ1)、“赣蔗 18”宿根
(GZ2), 以无种植甘蔗的土壤作为对照。
供试的受体植物为化感作用模式测试植物莴苣
(Lactuca sativa L.)。
1.2 研究方法
1.2.1 水浸提液的生物测试
将甘蔗根际土壤风干过 2 mm筛, 称取 1 000 g
加入 2 L蒸馏水, 超声波浸提 1 h, 沉淀过夜, 过滤,
并浓缩至 200 mL, 得到 5 g·mL−1的浸提液(即 1 mL
水溶液中含 5 g土壤的提取物)。以 5 g·mL−1的浸
提液为母液, 配制 2 g·mL−1、1 g·mL−1、0.5 g·mL−1、
0.2 g·mL−1浸提液, 以无菌水为对照。每个培养皿
中点播 10粒预萌发的莴苣种子后, 分别添加 5mL不
同浓度土壤浸提液或无菌水, 7 d后测定莴苣胚根长,
每个处理 3次重复。
1.2.2 有机相浸提液的生物测试
将甘蔗根际土壤风干过 2 mm筛, 称取 500 g加
入 1 L有机相(石油醚、乙醚、氯仿、甲醇), 超声波
浸提 1 h, 沉淀过夜, 过滤, 并浓缩至 250 mL, 得到
2 g·mL−1的浸提液(即 1 mL有机溶液中含 2 g土壤
的提取物)。每个培养皿内点播 10 粒预萌发的莴苣
种子后, 分别添加 5 mL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的浓缩液,
以 5 mL未浸提土壤的有机溶剂为对照(放置于通风
橱中自然挥发干后加入 5 mL 水), 再将莴苣置于恒
温培养箱中培养, 7 d后测定莴苣胚根长, 每个处理
3次重复。
1.2.3 根际土壤化感物质的 GC-MS鉴定
“赣蔗 18”甘蔗宿根根际土壤甲醇提取液硅烷
化后, 进行 GC-MS 分析。GC-MS 条件: 气相色谱−
质谱仪为 varinaic 240GC-450MS, 色谱柱为 : Fac-
torFourTM: capillary column VF-5ms, 30 m×0.25
mm×0.25 μm。程序升温(甲醇): 初始温度 60 ℃, 以
15 ℃·min−1 升至 140 ℃, 保持 2 min, 再以 15
℃·min−1 升至 200 ℃ , 保持 15 min, 再以 10
℃·min−1 升至 250 ℃, 保持 10 min。总运行时间
41.33 min。进样口温度 220 ℃, 载气为氦(He), 流
量 1 mL·L−1, 进样量为 1 μL。质谱条件: EI电离方
式, 电子能量 70 eV; 阱温 200 ℃, 阱外套温度 50 ℃,
传输线温度 280 ℃; 扫描范围 50~1 000 amu。用谱
图库(NIST98 & WILEY)检索确定各种化合物。
1.3 统计方法
采用 DPS 统计软件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与分
析。获得的原始数据均转化为化感效应指数进行分
析, 公式为: RI(%)=(T1/T0-1)×100%, RI表示化感效
应, 即参试物质的生物学效应大小, T0 为对照土壤
值, T1为处理值。当 T1≤T0时, RI<0, 表示具有抑制
作用; 当 T1≥T0 时, RI>0, 表示具有促进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蔗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莴苣幼苗的化感作用
由表 1 可以看出, 甘蔗的幼苗期和伸长期, 其
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莴苣幼苗胚根生长的影响呈相
同变化趋势, 即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变化, 莴苣胚根
生长表现出高抑低促的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 幼
苗期两品种均是 0.2 g·mL−1 和 0.5 g·mL−1浸提液
表现为促进作用 , 而更高的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 ;
“福农 28”根际土壤浸提液浓度为 0.5 g·mL−1和
1 g·mL−1时, 宿根土壤浸提液对莴苣幼苗胚根生长
促进(抑制)作用分别显著低于(高于)新植土壤。其余
浓度条件下, 宿根土壤浸提液对莴苣幼苗胚根生长
抑制(促进)作用高于(低于)新植, 但未达显著水平。
而对于“赣蔗 18”的根际土壤水浸提液, 在相同浓
度条件下, 宿根土壤浸提液对莴苣幼苗胚根生长的
第 5期 张爱加等: 甘蔗根际土壤化感潜力评价及其化感物质分析 1015


抑制作用高于新植土壤, 但未达显著水平。伸长期
“福农 28”根际土壤浸提液浓度低于 1 g·mL−1时
表现为促进作用, 更高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赣蔗
18”根际土壤水浸提液浓度低于 0.5 g·mL−1表现为
促进作用, 更高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 2 g·mL−1和 5
g·mL−1 宿根土壤浸提液对莴苣幼苗胚根生长抑制
作用高于新植土壤, 且 5 g·mL−1 时差异达显著水
平。从表 1 还可以看出, 相同浓度下, “赣蔗 18”
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莴苣胚根的抑制作用比“福农
28”强。
2.2 甘蔗根际土壤不同极性溶剂浸提液对莴苣幼
苗的化感作用
由表 2 可见, 甘蔗幼苗期和伸长期根际土壤的
有机相浸提液对莴苣胚根的化感潜力存在一定的差
异, 即弱极性的石油醚与乙醚提取液对莴苣的胚根
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等极性的氯仿提取液
对莴苣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而强极性的甲醇提取
液对莴苣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可见甘蔗根际土壤
中存在一定的化感物质, 其中强极性甲醇提取液的
化感物质成分可能在浓度及成分上比弱极性溶剂提
取液高。进一步分析发现, 在相同浓度下, “赣蔗
18”根际土壤的氯仿、甲醇提取液对莴苣胚根生长
的抑制作用比“福农 28”强, 特别是甘蔗幼苗期。
2.3 “赣蔗 18”甘蔗宿根根际土壤的有机物成分分析
前述研究表明, 幼苗期“赣蔗 18”宿根根际土
壤甲醇提取液具有较强的化感作用, 因此进一步分
析了幼苗期“赣蔗 18”宿根根际土壤甲醇提取液的
物质成分。结果表明, 幼苗期“赣蔗 18”宿根根际
土壤甲醇浸提液中与化感作用相关的物质主要有 5
大类、54 个, 如酸类、萜类、酚类、甾类、酯类。
其中酯类物质 30个, 酸类物质 9个, 萜类物质 11个,
酚类物质 3个, 甾类物质 1个(表 3)。

表 1 新植和宿根甘蔗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莴苣幼苗胚根生长的影响
Tab. 1 Effects of water extracts from rhizospheric soils of newly planted and ratoon sugarcane
on radical growth of L. sativa
化感效应指数 RI (%) 甘蔗生长时期
Sugarcane growth period
处理
Treatment 0.2 g·mL−1 0.5 g·mL−1 1 g·mL−1 2 g·mL−1 5 g·mL−1
FN1 13±1.5a 9±1.8a −4±1.9b −11±0.9c −24±1.2d
FN2 7±1.7a 1±1.9b −9±0.6c −13±1.0c −28±0.7d
GZ1 7±1.2a 5±1.0a −9±2.2b −19±1.9c −40±0.9d
幼苗期
Seedling



GZ2 11±0.9a 5±0.7a −13±0.9b −28±2.9c −47±2.2d
FN1 8±0.7a 2±2.2a 2±0.9a −6±1.5b −10±1.8b
FN2 10±4.0a 4±3.2a 1±2.4a −2±1.0a −16±2.3b
GZ1 14±2.7a 13±4.2a −5±1.2b −6±1.2b −10±3.2b
伸长期
Elongation



GZ2 11±1.2a 10±0.9a −2±0.9b −8±2.1b −18±0.9c
同行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下同。Ddifferent letters in one line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reatments, the same below. FN1: 新
植“福农 28” Newly planted “Funong 28”; FN2: 宿根“福农 28” Ratoon “Funong 28”; GZ1: 新植“赣蔗 18” Newly planted “Ganzhe 18”; GZ2:
宿根“赣蔗 18”Ratoon “Ganzhe 18”.

表 2 新植和宿根甘蔗根际土壤有机相浸提液对莴苣幼苗胚根生长的影响
Tab. 2 Effects of organic solvent extracts from rhizospheric soils of newly planted and ratoon sugarcane
on radical growth of L. sativa
化感效应指数 RI (%) 甘蔗生长时期
Sugarcane growth period
处理
Treatment 石油醚 Petroleum ether 乙醚 Ether 氯仿 Chloroform 甲醇 Methanol
FN1 2±1.3b 3±1.7a −8±1.2a −12±0.9a
FN2 29±8.0a 10±7.9a −14±1.2a −16±2.9ab
GZ1 1±1.5b 1±1.8a −12±1.8a −32±6.1bc
幼苗期
Seedling




GZ2 11±7.5ab 3±5.6a −21±1.7b −46±3.5c
FN1 9±0.7a 2±0.7a −4±2.5a −12±2.7a
FN2 15±4.6a 2±1.2a −10±1.5ab −11±3.8b
GZ1 9±2.0a 3±7.8a −14±1.5b −16±3.4b
伸长期
Elongation




GZ2 12±2.2a 2±0.3a −16±0.3b −30±0.9b
101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表 3 “赣蔗 18”宿根根际土壤中具有化感潜力的部分物质
Tab. 3 Substances related with allelopathy in rhizospheric soil of ratoon “Ganzhe 18”
类别
Category
化合物名称
Compound name
类别
Category
化合物名称
Compound name
丁基-2-乙基己基 1,2-苯二甲酸
Butyl 2-ethylhexyl, 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3,7,11,15-四甲基-6,10,14-十六碳三烯酸甲酯
3,7,11,15-tetramethyl-6,10,14-hexadecatrienoic acid, methyl ester
2,3-二氢-1,1-二甲基-6-叔丁基-1H-茚-4-乙酸
2,3-Dihydro-1,1-dimethyl-6-tert-butyl-1H-indene-4-acetic acid
6-十八碳烯酸甲酯 6-Octadecenoic acid, methyl ester
2,4,6,8,10-十四烷五烯酸
2,4,6,8,10-Tetradecapentaenoic acid
9,12,15-十八碳三烯酸丙酯
9,12,15-Octadecatrienoic acid, propyl ester
2-甲基-2-乙酰氧基-2-丁烯酸
2-Methyl-2-acetyloxy-2-butenoic acid
9,12- 十 八 碳 二 烯 酸 (2- 苯 基 -1,3- 二 氧 戊 环 )-4- 甲 基 酯
9,12-Octadecadienoic acid, (2-phenyl-1,3-dioxolane)-4-methyl ester
十八碳三烯酸 9,12,15-Octadecatrienoic acid 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 9,12-Octadecadienoic acid, methyl ester
3,5-二叔丁基-4-羟基苯丙酸
3,5-Di-tert-butyl-4-hydroxy benzenepropanoic acid
9-十六碳烯酸-9-十八碳烯酯
9-Hexadecenoic acid- 9-octadecenyl ester
羊毛甾-9(11)-烯-3,18,20,23-四醇 23-乙酸
Lanost-9(11)-ene-3,18,20,23-tetrol, 23-acetate
9-十六碳烯酸十八酯 9-Hexadecenoic acid, octadecyl ester
三苯基磷酸 Triphenyl phosphate 环丙十二烷酸-2-辛甲酯
Cyclopropanedodecanoic acid, 2-octyl-methyl ester
酸类
Acid
Z,Z-3,15-十八碳二烯-1-醇乙酸
Z,Z-3,15-Octadecadien-1-ol acetate
十二烷酸甲酯 Dodecanoic acid, methyl ester
丁羟甲苯 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10-甲基十七酸甲酯 10-methyl-heptadecanoic acid, methyl ester
2,2-亚甲酸-6-叔丁基-4-甲基酚
2,2-Asia-acid-6-tert-butyl-4-methyl phenol
16-甲基十七酸甲酯
16-Methyl-heptadecanoic acid,, methyl ester
酚类
Phenolic

2,6-二叔丁基-4-甲氧甲基酚
Phenol, 2,6-bis(1,1-dimethylethyl)-4-(methoxymethyl)
15-甲基十六烷酸甲酯
15-Methyl-hexadecanoic acid, methyl ester
脱氢枞酸 Dehydroabietic acid 十六烷酸乙酯 Hexadecanoic acid, ethyl ester
植烷酸 Phytanic acid 己二酸乙基甲基酯 Hexanedioic acid, ethyl methyl ester
萜类
Terpene
甘氨脱氧胆酸 Glycodeoxycholic acid 甲氧基乙酸 3-十三酯 Methoxyacetic acid, 3-tridecyl ester
蛇麻酮 Lupulon 9-甲基十四烷酸甲酯 9-methyltetradecanoate methyl ester
雪松醇 Cedrol 十八烷酸葵酯 Octadecanoic acid, decyl ester
异植醇 Isophytol 十八烷酸二十酯 Octadecanoic acid, eicosyl ester
紫菌红素乙 Rhodopin 油酸-3-羟丙酯 Oleic acid, 3-hydroxypropyl ester
佛波醇 Phorbol 草酸烯丙基壬酯 Oxalic acid, allyl nonyl ester
(1R,2R,3S,5R)-(-)-2,3-蒎烷二醇
(1R,2R,3S,5R)-(-)-2,3-pinanediol
草酸丁环己甲酯 Oxalic acid, butyl cyclohexylmethyl este
(-)-a-荜澄茄苦素 (-)-a-Cubebene 草酸异壬酯 Oxalic acid, isobutyl nonyl ester
异雪松醇 Epicedrol 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 14-methyl-pentadecanoic acid, methyl ester
甾类
Steroid
γ-谷甾醇 γ-Sitosterol 十五酸甲酯 Pentadecanoic acid, methyl ester
1,2-苯二甲酸丁甲酯
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butyl meth ester
苯二甲酸 2-环己乙基丁酯
Phthalic acid, 2-cyclohexylethyl butyl ester
10-十八碳烯酸甲酯
10-Octadecenoic acid, methyl ester
亚硫酸 2-乙基己酯
Sulfurous acid, 2-ethylhexyl hexyl ester
酯类
Ester
1-环己烯-1-羧酸 4-(1,5-二甲基-3-氧己基)甲酯
1-Cyclohexene-1-carboxylic acid, 4-(1,5-dimeyhyl-3-oxohexyl)-,
methyl ester
酯类
Ester
二十四烷酸甲酯 Tetracosanoic acid, methyl ester

3 小结与讨论
甘蔗是我国乃至世界主要的糖类作物之一, 甘
蔗产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以糖类为主要原料的产业发
展[6−7]。在生产过程中宿根甘蔗由于具有众多优势而
被广泛推广栽培, 然而宿根甘蔗栽培极易导致甘蔗
矮化、产量和品质降低等化感自毒现象[8−9]。因此探
讨宿根蔗栽培的化感自毒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
究表明, 甘蔗根际土壤的水浸提液对莴苣胚根生长
具有高抑低促的作用, 而在相同浓度下, 宿根甘蔗
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莴苣生长的抑制作用比新植甘
蔗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强。可见, 化感物质在宿根根
际土壤中累积较多。在相同浓度下, “赣蔗 18”的
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莴苣胚根的抑制作用比“福农
第 5期 张爱加等: 甘蔗根际土壤化感潜力评价及其化感物质分析 1017


28”强, 说明“赣蔗 18”宿根繁殖后对其自身产生
的危害比“福农 28”大, 即“赣蔗 18”根际土壤中
化感物质的化感潜力比“福农 28”大。有机相的生
物测试结果表明, 弱极性的石油醚和乙醚提取的甘
蔗根际土壤物质对莴苣的胚根生长无抑制作用, 而
强极性的甲醇提取的成分对胚根生长具有较强的抑
制作用, 因此可以推测甘蔗根际土壤中含较强极性
的化感物质; 有机溶剂浸提液的生物测定结果也表
明有机溶剂浸提液的生物测定结果也表明, “赣蔗
18”根际土壤甲醇提取物化感作用明显高于“福农
28”。在前述基础上, 进一步对“赣蔗 18”宿根根际
土壤的物质成分进行 GC-MS 分析, 结果表明, “赣
蔗 18”宿根根际土壤甲醇提取物中与化感作用相关
的主要有 5 类: 酸类、萜类、酚类、甾类、酯类。
Rice[10]于 1984年首先将化感物质分为 15类, 其中就
包含了本研究所检测到的 5 类物质。Macias[11]于
1995 年用统一标准的生物测试, 对不同类别物质化
感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发现不同物质的化感作用
活性浓度在 10−4~10−9 mol·L−1, 其中酯类、萜类物
质等在较小浓度下即具有较强的化感作用潜力。可
见“赣蔗 18”宿根根际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化感作用
相关物质, 且部分物质在较低浓度下即具有较强的
化感作用潜力。因此, 宿根甘蔗栽培过程中化感自
毒现象的产生可能与这些化感作用相关物质的存在
有一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 甘蔗宿根对本身产生的危害, 导致
产量品质的降低和病虫害的加剧, 可能与土壤中积
累的化感物质有关, 这些物质在宿根土壤中的累积
抑制了宿根甘蔗的生长, 同时也破坏了根际微生态,
使得病原菌富集、土壤营养元素循环受到阻碍。然
而土壤中的物质成分是极为复杂的, 土壤中存在的
物质组成还需要使用不同鉴定手段进一步分析与扩
充 , 其次所鉴定的物质是否能达到化感作用浓度 ,
是如何影响土壤根际微生物变化, 进而影响甘蔗生
长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 马丁 J P, 阿伯特 E V, 休兹 C G. 陈庆龙, 译. 世界甘蔗病
害[M]. 第 1卷.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2
[2] 邓展云 , 刘海斌 , 李鸣 , 等 . 广西甘蔗宿根矮化病的 PCR
检测[J]. 西南农业学报, 2004, 17(3): 324−327
[3] 邓展云, 王伯辉, 刘海斌, 等. 广西甘蔗宿根矮化病的研究
初报[J]. 广西蔗糖, 2003(3): 8−11
[4] Chou C H. Role of allelopathy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Use
of allelochemicals as naturally occurring bio-agrochemicals[J].
Allelopathy Journal, 2010, 25(1): 3−16
[5] Wang T S C, Yang T K, Chuang T T. Soil phenolic acids as
plant growth inhibitors[J]. Soil Science, 1967, 103: 239−246
[6] 张跃彬, 吴才文, 刘家勇, 等. 现代甘蔗产业技术国内外发
展状况及建议[J]. 中国糖料, 2008(4): 54−65
[7] 潘世明 . 福建省甘蔗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6): 30−31
[8] 沈万宽 , 周国辉 , 邓海华 . 甘蔗宿根矮化病研究综述 [J].
中国糖料, 2007(1): 50−53
[9] 卢文洁 , 李文风 , 黄应昆 , 等 . 甘蔗宿根矮化病研究进展
[J]. 中国糖料, 2006(4): 51−54
[10] Rice E L. Allelopathy[M]. 2nd eds. Orlando, FL, USA: Aca-
demic Press, 1984
[11] Macias F A. Allelopathy in the search for natural herbicide
model[J]. ACS Symp Ser, 1995, 582: 310−329

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征订启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 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核心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又被《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
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2009年度影响因子达 1.015, 5年影响因子 1.317。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报道内容为大田、园艺作物, 观赏、药用植物, 林用植物、草类植物及其一切经济植物的有
关植物遗传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综述或评论。诸如, 种质资源的考
察、收集、保存、评价、利用、创新, 信息学、管理学等; 起源、演化、分类等系统学; 基因发掘、鉴定、克隆、基因
文库建立、遗传多样性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为双月刊, 大 16开本, 128页。定价 20元, 全年 120元。各地邮局发行, 邮发代号: 82-643。
国内刊号: CN11-4996/S, 国际统一刊号: ISSN1672-1810。
本刊编辑部常年办理订阅手续, 如需邮挂每期另加 3元。
地址: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 12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编辑部 邮编: 100081
电话: 010-82105794 010-82105796(兼传真)
网址: www.zwyczy.cn E-mail: zwyczyxb2003@163.com zwyczyxb200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