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ource evolution pattern, land use change and related ecological effect in Hailun City

海伦市资源演化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年 1月 第 19卷 第 1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an. 2011, 19(1): 211216 现代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暨东北农业现代化战略高峰论坛成果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67107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BADB3B04)、中国科学院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黑龙
江省科技厅计划项目(GB08D101-3)资助
刘志强(1959~),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dbdnlzhq@yahoo.com.cn
收稿日期: 2010-09-01 接受日期: 2010-11-22
DOI: 10.3724/SP.J.1011.2011.00211
海伦市资源演化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刘志强 潘相文 金 剑 陈 渊 李兆林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哈尔滨 150081)
摘 要 以黑龙江省海伦市为例, 运用 1980 年、1995 年和 2000 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与实地调查相结合, 对 20
年间海伦市土地利用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 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理论与方法, 分析了海伦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
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 1980~2000 年间, 海伦市的耕地、城镇用地、交通用地呈增加趋势, 而林
地、草地及湿地则呈减少趋势。区域生态效应(生态服务价值)随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而变化, 耕地对生态效应
的贡献率最高, 为 43.67%(2000 年); 其次是湿地和林地, 分别为 26.32%和 14.96%(2000 年); 居民点及工矿用
地对生态效应的贡献率为负值。1980~2000 年间海伦市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功能在食物生产功能方面明显增
强, 而在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废物处理、土壤形成、侵蚀控制、原材料利用和娱乐文化等方面有所下降, 说
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区域整体生态效应的下降。
关键词 农业资源 资源演化 土地利用 生态服务 生态效应 海伦市
中图分类号: F301.2;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1)01-0211-06
Resource evolution pattern, land use change and related ecological
effect in Hailun City
LIU Zhi-Qiang, PAN Xiang-Wen, JIN Jian, CHEN Yuan, LI Zhao-Lin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arbin 150081, China)
Abstract Using Hailun City as a case study site, land use data were collected for 1980, 1995 and 2000, evolution process of land
use was analyzed via GI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ory and method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in the reg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ile farm, urban and traffic land areas increased, those of forest,
grassland and wetland decreased.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cological effects varied with land use type. Contribution rates
to the ecological effects were highest for farmland (43.67% in 2000), followed by wetland (26.32% in 2000) and then forestland
(14.69% in 2000). Residential and industrial land had negative contribution rates. Whereas the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s of gas and
climate regulation, waste disposal, soil formation, erosion control, raw material production, recreation and culture declined, those of
food production increased from 1980 through 2000. This indicated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grain productivity in the region, on
some extent, resulting in the decrease of ecological effec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Resource evolution, Land use, Ecological service, Ecological effect, Hailun City
(Received Sept. 1, 2010; accepted Nov. 22, 2010)
资源演化, 这里主要指农业资源, 是一个长期
的历史演化过程。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
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种资源, 包括
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前者主要由气候资
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组成; 后者主
要包括劳动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其他相关经济
技术条件。各种农业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
运动规律, 但它们也有共同点和共同规律。农业自
然资源的基本特性是: ①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构成统一的整体; 发展农业生产必须按
照资源优化组合和生态平衡的要求, 合理开发利用
农业资源。②地域性。不同区域农业自然资源分布
21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第 19卷


和组合特征均有一定差异, 发展农业生产必须遵循
因地制宜的原则。③动态平衡性。各种农业自然资
源及其组合, 即生态系统都是不断发展演变的, 由
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形成新的平衡。④可更新、再
生性。如气候的季节更迭、水分的循环补给、土壤
肥力的恢复和生物繁衍等, 只要开发利用得当, 注
意保护培育, 则可永续利用。
资源演化一方面受自然因素作用, 另一方面受
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土地
利用的变化, 引起不同时期的资源演化格局。从地
理学角度分析, 是人地系统相互作用在不同地域构
成上的具体体现。地域构成的不同, 形成不同的土
地生态类型, 不同的土地生态类型所形成的生态效
应又不尽相同。
资源演化(退化)有如下几种类型: 土地(耕地)资
源的演化, 表现为土地(耕地)退化, 如水土流失、耕
地的盐碱及沙漠化; 水资源的演化, 河流的季节性
断流干枯、甚至改道、河流污染、地下水位下降直
至水资源减少; 森林、草原以及沼泽面积的减少及
萎缩。概括起来有两大演化特征: 数量或面积的改
变以及属性和质量的改变(土地演化成盐碱地或沙
漠), 后者的恢复比前者的恢复更难, 需要一个漫长
的历史演化过程。
1 海伦市土地资源演化格局
1.1 海伦市自然环境概况
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 是“哈黑黄金经济
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地处松嫩平原东北端、小
兴安岭西麓。北纬 46°58′~47°52′, 东经 126°14′~
127°45′。人口 80万, 其中, 农业人口 68万, 城市人
口 13万, 农村劳动力 16.5万人。全市幅员面积 4 667
km2, 辖 23 个乡镇, 243 个行政村, 6 个国有林场, 2
个国营农场[1]。
海伦市位于中温带亚湿润气候区, 属大陆性季
风气候。冬季严寒漫长, 多西北风, 气候干燥。夏季
多偏南风, 湿热多雨, 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 1.5 ℃,
最高气温 37.7 ℃, 最低温度40.3 ℃; 年降水量为
500~600 mm, 88%集中在 5~9月份; 年日照 2 600~
2 800 h, 积温 2 400~2 600 ℃; 无霜期为 120 d左右,
终霜期多在 5月中、下旬[2]。
1.2 海伦市土地利用演化格局
利用 1980年、1995年和 2000年海伦市卫星遥
感数据与实地调查相结合, 对该市的土地利用变化
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表 1), 20年间海伦市土地
利用整体变化不大, 局部调整比较明显。
1.2.1 畜牧用地减少
从表 1可以看出, 1980~2000年海伦市草地减少
数量较大, 减少了 0.398 万 hm2, 变化率为24.8%;
其次为林地, 期间减少面积为 0.559 万 hm2, 变化率
为5.3%; 沼泽地减少 0.162 万 hm2, 尽管海伦市沼
泽湿地面积在 1995 年有所增加, 但至 2000 年却减
少了 3.6%。
草地、林地和沼泽湿地是土地利用过程中主要
生态用地, 既担负区域生态环境的调节功能, 又维
持承载畜牧产业等发展功能。从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角度分析, 农业发展过程中畜牧业发展占有的比重
在逐渐提高 , 比较合理的种植业与畜牧业比重是
1 1∶ 。据此分析, 海伦市草地面积减少并非是发展
区域农业良策, 反而会一定程度上拖累区域农业发
展, 至少会限制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更不利于
区域生态环境调节与保持。
1.2.2 城镇用地急剧扩张
从表 1还可以看出, 1980~2000年海伦市的城镇
用地面积由 2 080 hm2 增至 2 360 hm2, 变化率为
6.4%, 主要用于城市扩张的商业用地建设。但这种
扩张规模与速度并未对海伦市的耕地总量构成直接
威胁, 况且受经济规模与经济总量的影响, 这种县
级城市扩张与南方各县级城市的扩张规模与速度相
比并非强势。基于海伦市位于松嫩平原东北部, 是
黑土区主要粮食安全基地, 在保证耕地面积基础上,

表 1 1980年、1995年和 2000年海伦市的土地利用情况
Tab. 1 Situation of land use in Hailun City in 1980, 1995 and 2000 104 hm2
年份
Year
耕地
Farm-
land
林地
Forest
land
草地
Grassland
水域
Water
滩地
Shoaly
land
城镇用地
Urban
land
农户用地
Rural resi-
dential land
公交用地
Traffic
land
沼泽湿地
Marshland
裸土地
Bare land
合计
Total
1980 30.451 5.392 0.917 0.638 0.052 0.208 4.314 0.456 4.541 0.008 46.977
1995 30.874 4.842 0.490 0.641 0.051 0.250 4.322 0.464 5.035 0.008 46.977
2000 31.461 4.833 0.519 0.647 0.053 0.236 4.370 0.472 4.379 0.008 46.977
变化率
Changing rate
(%)
1.6 5.3 24.8 0.7 0.4 6.4 0.6 1.7 1.8 0
变化率即增长变化率, 系用几何平均法求得, 表 4同。Changing rate is changing rate of increase, calculated with geometric method. The same
as the Tab. 4.
第 1期 刘志强等: 海伦市资源演化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213


城市发展与扩张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推进农业
发展, 也是一种必要的促进方式。但是, 在城市发展
过程中, 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加强草原生态
建设, 平稳发展农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
1.2.3 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海伦市耕地面积由 1980 年的 30.451 万 hm2增
加到 2000年的 31.461万 hm2, 增加 1.01万 hm2, 增
长率为 3.3%。显而易见, 耕地增长主要来源于林地、
草地和湿地的减少。林地面积由 1980年的 5.392万
hm2减少至 2000年的 4.833万 hm2, 减少 0.559万 hm2;
草地面积由 1980 年的 0.917 万 hm2减少至 2000 年
的 0.519 万 hm2, 减少 0.398 万 hm2; 沼泽湿地面积
由 1980年的 4.541万 hm2减少至 2000年的 4.379万
hm2, 减少 0.162 万 hm2。减少的林地、草地和湿地
面积之和为 1.12万 hm2。
2 海伦市土地利用特征
2.1 土地利用地域特征
海伦市土地利用中 , 农用地占绝大比重 , 2000
年为海伦市土地总面积的 67%, 表明该市为典型的
北方寒区农业城市; 牧草地比重 2000年为 1.1%, 说
明该市农业发展比较单一, 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生
态畜牧业发展较缓慢; 但近年来海伦市的农区畜牧
业发展较快, 至 2007 年, 海伦市农区畜牧业饲养生
猪 70万头, 牛羊 30万头, 大鹅 100万只, 除为当地
提供畜产品消费外, 还有部分畜产品外运出售。
海伦市土地利用的另一特征是部分生态资源面
积偏少, 导致旱涝灾害频发。生态资源是地球上固
有的自然资源。2000年, 海伦市森林覆盖率为 4.7%,
远低于全国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 13.9%, 属于缺少
林地区域。极少的森林覆盖率, 使海伦市的生态环
境安全更加脆弱, 最突出的是森林的气候调节功能
降低, 旱涝灾害频发。
2.2 旱涝灾害的发生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2.2.1 旱涝灾害的发生特点
在海伦市历史记载中, 从清朝宣统 2年(1910年)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48 年), 洪涝灾害屡屡
发生, 危害甚重, 群众流离失所。1949~1997年的 49
年间发生较大的水灾 20次, 洪涝灾害较大的年份有
1953年、1960年、1972年、1985年、1991年。如
1985年的大洪水, 7月 30日至 8月末, 30 d的降雨量
达 250 mm, 占正常年份年降水量的 50%, 致使 12
座水库和 4 处堤防出现险情, 冲毁拦河坝 3 座、塘
坝 22处、渠闸 14座、桥 30座、渡槽 4座, 毁坏房
屋 8 614间, 死亡 4人, 受灾村屯 328个, 受灾人口
1 251.5万人, 受灾面积 12万 hm2[3]。海伦市几乎年
年有旱灾, 有局部性的, 也有全区性的。春旱发生频
繁 , 范围广 , 致使农作物不能及时播种; 夏旱多出
现在初夏 , 由春旱延续而至 , 有时也生伏旱 , 此时
正值作物生长旺季, 气温高需水量大, 导致受旱作
物减产或绝产; 秋旱的机率不多, 但对作物危害较
重。1949~1997 年有 19 次较大旱灾, 旱灾较大的年
份有 1954 年、1975~1980 年、1982 年、1989 年、
1994~1997 年, 如 1997 年 6~7 月, 出现了持续高温
无雨的异常干旱天气[4]。
2.2.2 旱涝灾害主要原因
水旱灾害主要由降水引起, 而降水量主要受地
理位置、地形、气候、太阳黑子等诸多因素影响。
大气降雨除具备水蒸汽这个基本条件以外, 还与地
表植被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地表粗糙度高的地方 ,
对太阳能的反射率较低, 容易引起成云降雨[5]。森林
是影响地表粗糙度和反射率的主要因素, 森林多的
地方, 地表粗糙度高, 反射率低。因此, 森林多的地
方多降雨, 森林少的地方少降雨, 没有森林的地方
很难成云降雨。在人类迈入快速发展历史时期以来,
地表降雨量在不断减少, 常常出现干旱, 其中一个
重要的原因是森林大量被人类砍伐破坏的结果[5]。
森林还具有良好的蓄水作用, 森林树木根系和枯落
物可阻止大气降雨的流失, 促进雨水渗入地下转化
为地下水, 最后以泉水的形式流出来, 成为江河之
源, 或者积聚为湖泊沼泽。据测定 3 333 hm2森林的
蓄水能力, 相当于 100 万 m3的水库容量。因此, 森
林被称作“绿色水库”[6]。
由于海伦市的森林覆盖率仅为 4.7%, 再加上原
本就不多的草原减少近一半 , 造成地表覆盖减少 ,
地表粗糙度降低, 对太阳的反射率高, 很难形成积
雨云, 发生干旱灾害机率大增。由于海伦市森林及
草原面积的减少, 使蓄水功能丧失, 当季节性冷暖
气流交锋时 , 产生的对流降雨 , 很难渗入地下 , 在
地表汇集形成激流, 引起局部低洼区域水灾。
3 海伦市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分析
土地是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 土地利用结
构的变化引起各类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以及空间分布
格局的变化。土地利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与土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密切相关[78]。土地利用方
式的变化直接影响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种类和强
度。许多生态经济学家认为,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能更
好地解决自然资源在不同利用目的之间的分配, 采
用经济学的手段来干预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开发
和利用, 可以有效地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910]。
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核算, 可定量化表
21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第 19卷


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通过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
和功能直接或间接得到的生命支持和产品服务, 这
些产品的服务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和人类生活质量的
保证[11]。1997年 Costanza等[8]发表“全球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和自然资本”一文后,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的定量评估成为国际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热
点和前沿领域。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
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 对生态系统维持其服务功能起决定性
作用[11]。因此, 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情况下的生
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意义重大。
谢高地等[10]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参考其可靠
的部分成果, 在对 200 位生态学者进行问卷调查的
基础上, 制定出了中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
因子表(表 2), 即不同用地类型单位面积每年的服务
价值。
参照这一研究成果, 根据谢高地等[1011]对生态
价值的区域修正系数(黑龙江为 0.66)制定海伦市土
地利用方式的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表 3), 以此
为基础, 套用 Costanza 等[8]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公
式计算海伦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公式为:

1
( )
n
i i
i
ESV A VC

  (1)
式中, ESV 为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元·a), Ai为
研究区第 i 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面积(i=1, 2,⋯,
7)(hm), VCi为第 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当量(元·hm·a)。
各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效应的贡献率:
/i iESVC ESV ESV (2)
式中, ESVCi为第 i种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效应系统
服务价值的贡献率; ESVi为第 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
生态服务价值(元·a)。

表 2 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10]
Tab. 2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per unit area of different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Yuan·hm2
生态服务功能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森林
Forest
草地
Grassland
农田
Farmland
湿地
Wetland
水体
Water
荒漠
Desert
气体调节 Gas regulation 3 097.0 707.9 442.4 1 592.7 0 0
气候调节 Climate regulation 2 389.1 796.4 787.5 15 130.9 407.0 0
水分涵养 Water conservation 2 831.5 707.9 530.9 13 715.2 18 033.2 26.5
土壤形成与保护 Soil formation and protection 3 450.9 1 725.5 1 291.9 1 513.4 8.8 17.7
废物处理 Waste disposal 1 159.2 1 159.2 1 451.2 16 086.6 16 086.6 8.8
生物多样性保护 Biodiversity maintenance 2 884.6 964.5 628.2 2 212.2 2 203.3 300.8
食物生产 Food production 88.5 265.5 884.9 265.5 88.5 8.8
原材料 Raw material production 2 300.6 44.2 88.5 61.9 8.8 0
娱乐文化 Recreation and culture 1 132.6 35.5 8.8 4 910.9 3 840.2 8.8

表 3 海伦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当量
Tab. 3 Equivalent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Hailun City Yuan·hm2
土地利用
类型
Land use type
气体
调节
Gas
regulation
气候
调节
Climate
regulation
水分涵养
Water
conserva-
tion
侵蚀
控制
Erosion
control
土壤
形成
Soil
formation
废物处理
Waste
disposal
生物多样性
保护 Bio-
diversity
maintenance
食物生产
Food
production
原材料
Raw ma-
terial
production
娱乐文化
Recreation
and culture
合计
Total
耕地
Farmland
305.3 543.4 366.3 0 891.4 1 001.3 433.5 610.6 61.1 6.1 4 218.8
林地
Forest land
1 312.7 1 099.0 1 221.1 549.8 1 785.9 799.9 1 328.0 122.1 809.0 403.0 9 430.4
草地
Grassland
233.6 262.8 233.6 548.3 569.4 382.5 318.3 87.6 14.6 11.7 2 662.4
园地 Garden 873.2 807.5 28.6 549.8 891.4 498.3 11.5 246.3 790.3 378.0 5 074.8
湿地 Wetland 525.6 4 993.2 4 526.0 0 499.4 5 308.5 730.1 87.6 20.4 1 620.6 18 311.4
水域 Water 0 280.8 12 443.0 0 6.1 11 100.0 1 520.3 61.1 6.1 2 649.7 28 067.0
居民点及工矿
用地 Resi-
dential and
industrial land
0 0 4 607.8 2 401.2 0 1 500.1 0 0 0 0 3 706.7
交通用地
Traffic land
0 0 0 2 401.2 0 0 0 0 0 0 2 401.2
未利用土地
Unused land
0 0 18.3 0 12.2 6.2 207.6 6.1 0 6.2 256.5
第 1期 刘志强等: 海伦市资源演化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215


运用上述方法, 对表 1 数据参照表 3 的分类方
法进行整理后, 用公式(1)和(2)计算, 经过矩阵变换
及运算 , 得到表 4 和表 5。从表 4 可以看出 ,
1980~2000 年海伦市的土地利用对各类生态效应的
变化大都呈下降(负值)状态, 只有食物生产一项呈
增加趋势。表明整个区域随着农业生产的逐渐提高,
其他生态效应(诸如气候调节、水分调节和侵蚀控制
等)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 侵蚀控制下降幅度最大,
20 年间下降 2.65%, 主要原因是侵蚀控制当量较大
的林地、草地(表 1)20年间分别下降 5.3%、24.8%; 而
负当量较高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大幅度
增加。
从表 5 可以看出, 耕地对生态效应的贡献率最
高, 2000 年为 43.67%, 耕地的贡献率主要反映在食
物生产方面。其次是湿地, 其对生态效应的贡献率
2000年为 26.32%, 主要体现在气体调节、气候调节
和水分控制方面, 但其贡献率 2000年低于 1980年。
再次是林地 , 其对生态效应的贡献率 2000 年为
14.96%, 同样体现在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和水分控
制方面, 林地对生态效应的贡献率也呈下降趋势。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对生态效应的贡献率为负值, 生
态效应受人类活动干扰, 呈负向演化的特点。

表 4 1980~2000年海伦市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变化
Tab. 4 Changes i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f land use in Hailun City from 1980 to 2000 104 Yuan
年份
Year
气体
调节
Gas
regulation
气候
调节
Climate
regulation
水分涵养
Water
conserva-
tion
侵蚀
控制
Erosion
control
土壤
形成
Soil
formation
废物处

Waste
disposal
生物多样性
保护 Bio-
diversity
maintenance
食物生产
Food
production
原材料
Raw ma-
terial
production
娱乐文化
Recreation
and cul-
ture
1980 22 742 49 051 45 611 7 433.4 43 414 68 180 24 999 20 831 9 740.8 13 049
1995 22 316 51 038 47 075 7 021.4 42 820 70 598 24 681 21 030 9 331.9 13 637
2000 22 187 48 117 44 455 7 044.3 43 058 67 815 24 463 21 345 9 385.5 12 607
变化率
Changing
rate (%)
1.23 0.96 1.28 2.65 0.41 0.27 1.08 1.23 1.84 1.71

表 5 1980~2000年海伦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效应价值
Tab. 5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of Hailun City in 1980, 1995 and 2000
1980 1995 2000
土地利用类型
Land use type
生态效应价值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104 Yuan)
贡献率
Contribution
rate (%)
生态效应价值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104 Yuan)
贡献率
Contribution
rate (%)
生态效应价值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104 Yuan)
贡献率
Contribution
Rate (%)
耕地 Farmland 128 000 42.03 130 000 42.68 133 000 43.67
林地 Forest land 50 849 16.70 45 662 14.99 45 577 14.96
草地 Grassland 2 441 0.80 1 305 0.43 1 382 0.45
园地 Garden 21 893 7.19 21 933 7.20 22 177 7.28
湿地 Wet land 83 152 27.30 92 200 30.27 80 177 26.32
水域 Water 17 907 5.88 17 991 5.91 18 159 5.96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Residential and industrial land
771 0.25 927 0.30 875 0.29
交通用地 Traffic land 1 095 0.36 1 114 0.37 1 133 0.37
未利用土地 Unused land 15 0.01 15 0.01 15 0.01

4 结论与讨论
从海伦市土地利用特征及其变化可以看出, 海
伦市属于典型的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县级城市。但土
地利用中仅强调满足于农业生产(粮食作物), 忽视
区域生态功能的维护, 虽使区域内食物生产功能得
到强化, 但其他诸如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及侵蚀控
制等生态功能明显下降。这样的生态格局造成区域
内部的生态功能紊乱, 旱涝灾害频发, 反而不利于
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
本文对 1980~2000 年海伦市由于土地利用变化
而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 发现
研究期间, 土地利用变化较快, 生态服务价值总量
减少。21 年间, 研究区平均 1 hm2土地年净损失生
态服务价值为 3.89元。表明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整体
稳定性降低, 且这主要是人类活动干扰对区域生态
环境的破坏较大。
作为农业生产水平高的粮食产区, 海伦市一方
面农业资源(草原、耕地和森林)逐渐减少; 另一方面
生态功能下降, 水土流失严重。在一定的技术条件
下, 生产会带来一定生态损失, 增加农业生产会降
低土地的生态功能。经济发展过程中, 必然消耗自
21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第 19卷


然资源。另外, 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过分地强调生
态功能, 因为极佳的生态功能又意味着经济的零发
展; 同时 , 又不能只强调经济发展 , 而不考虑环境
与自然资源问题。故生态功能和经济利益之间, 人
类面对的最佳选择是必须做到二者兼顾。
5 对策与建议
5.1 加快实施农业资源保障工程建设
需要加大区域内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加快
农田水利建设, 扩大水田、旱涝保收田面积, 通过水
利设施建设, 加大引水力度。包括松嫩平原大中型
灌区工程、尼尔基引嫩扩建工程、西部地区旱涝保
收田和以大型喷灌设施为主的旱田节水灌溉工程。
5.2 强化农田生态系统保障功能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 其主要
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是这
一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由于农田中的动植物
种类较少 , 群落结构单一 , 稳定性差 , 所以农田生
态系统是个十分脆弱的和最易遭受伤害的生态系
统。目前, 海伦市的农业生态系统仅具有食物生产
功能, 而气候调节、气象调节、涵养水分及侵蚀控
制功能很差。因此, 有必要在农田中种植树木, 推进
农田林网化建设工程, 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改
善农田生态系统的单一性特征, 增强稳定性和抗灾
害性, 提高其调节气候和涵养水分的能力。
5.3 从国家层面推进农村土地国有化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的所
有权属于集体, 使用权属于农民个人。尽管这一实
现形式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但也有待继续发
展和完善。在有条件的平原地区, 将目前中国农村
现有集体所有制土地, 经过一段时间(5~10 年)的过
渡, 实现农村土地“国有化”。
首先有利于国土长远规划整治, 持续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 农业资源减
少、生态退化与环境恶化瓶颈逐渐强化, 整治这些
由于人类发展需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需要国家层
面的统一治理规划与投资, 农民个体很难也无力对
生态环境治理进行投资建设。
其次有利于国家抗御重大自然灾害。未来中国
农业发展 , 不可避免将会发生重大农业生态灾害 ,
需要国家投资兴建各种预防抗御自然灾害的设施工
程和大规模农业骨干工程, 如西北防护林工程、东
北的引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以及新农村建设和
村村通工程等。把平原地区农村土地国有化, 使农
村土地所有制和城市土地所有制并轨, 使农村土地
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开, 从根本上解除国家投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产权瓶颈。
参考文献
[1] 海伦市政府公共信息网站 . 海伦城市概况 [EB/OL].
http://www.hailun.gov.cn/gaikuang.asp
[2] 刘岸浩 , 吴国军 , 姜键飞 . 海伦市水旱灾害分析及防治对
策[J]. 黑龙江水专学报, 1999, 26(3): 5152
[3] 景爱 . 森林植被影响成云降雨的研究 (上 )[J]. 中国林业 ,
2003(7): 1820
[4] 景爱 . 森林植被影响成云降雨的研究 (下 )[J]. 中国林业 ,
2003(9): 3536
[5] Jansen L J M, Gregorio A D. Parametric land cover and land
use classifications as tools for environmental change detec-
tion[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2, 91(1):
89100
[6] Semwal R L, Nautiyal S, Sen K K, et al. Patterns and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changes: A
case study from central Himalaya, India[J]. Agriculture Eco-
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4, 102(1): 8192
[7] Gretchen C D. Developing a scientific basis for managing earths
life support systems[J/OL]. Conservation Ecology, 1999, 13: 141.
URL: http://www1consecol1org/vol3/iss2/art14/1
[8] Costanza R D, 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15): 253259
[9] 欧阳志云, 王如松, 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
济价值评估[J].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5): 607613
[10] 谢高地, 鲁春霞, 冷允法, 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
估[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189195
[11] 谢高地, 肖玉, 甄霖, 等.我国粮食生产的生态服务价值研
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13(3):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