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 uh i a i a0 1( 2 ): 2 1 7一 135. 10 9 9
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李光涛 梁 涛
( 云南茶叶研究所 , 勋海 )
摘要 本文对已报道的 ( 包括作者的研究 ) 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 目和核型作一简单的讨论 ,
结合地理分布情况 , 提出由二倍体向多倍休进化可能是山茶属植物进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 山 茶 属
植物的核型多为S te b hi n s核型分类的 “ Z A ” 型 , 表明山茶属植物是一个较原始的种系 。 本文 中
犯种的染色体数 目和 2 种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
关键词 山茶属 ; 染色体数目 ; 核型 ; 多倍体进化
自从 w al d o y er 把 H of m ie s七e r 1 8 4 8年在紫鸭路草的花粉母细胞 中发现的球状小体命
名为染色体 ( C h or m 。朗m的以来 已有一百年了 。 本世纪初 , 认为染色体是遗传的重要结构 ,
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染色体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 , 具有一定 的结构与功能 , 研究染色体不
仅有助于阐明生物物种的本质 , 而且也将进一步阐明生物进化的机制和途径 , 这 对 生 物 谕
传 、 变异 、 进化和分类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 按照染色体核型来进行分类和物种鉴别
有充分的科学根据 。 目前 , 在分类学中染色体资料越来越被分类学家所重视 。 本文结合进化
等问题讨论有关 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 目和核型 。
山茶属植物是山茶科里最大的属 , 本世纪二十年代只发现 30 多种 〔` 〕 , 到五十年代 增 加
到 10 种 ’ } , 至目前共发现 2 60 种 、 1 亚种和 24 变种 。 山茶属植物染色体研究有较长的历史 ,
渔 o r i n a g a 等 仁“ 3 ( 1 9 29 ) 首次报道了山茶属植物配子的染色 体数目 n = 1 5 (在 C . s f ” e ” s f s ) `
M O
r i n a g a 和 F u k u s h i m a L 3 3 ( 1 9 3 1 ) 首次以 C . j a P o n i e a 报道了山茶属植物抱子体的染色
体数目 Z n = 3 0 , K a r a s a w a 〔` , ( 1 9 3 2 ) 首次发现山茶属多倍体 Z n = 4 5 (在 C . 5 1” e ” 5 55 ) ,
而广泛地研究则是从五十年代开始 L” 〕 , 至七十年代末已有 28 种左右山茶属植物进行过 染 色
体计数 〔。 二 , 至目前为止 已有76 种 ( 包括亚种和变种 ) 山茶属植物作过染色体计数 ( 包 括 作
者近年来观察的 12 种 ) [“ 一 2 ” 」 。 山茶属植物核型研究始于六十年代 , 福岛架 二 等 〔。〕 ( 1 9 6 6)
首次对红山茶 C . j a P o , ` c a 、 柳叶毛蕊茶 (C · s a j i c `f o l i a ) 和怒江红山茶 ( C . s a l“ , 5 1。 ) 进
行了染色体核型研究 , 尔后国内外陆续有入对山茶属植物进行核型研究 , 至目前已有 23 种 的
核型报道 ( 包括作者的研究 ) 汇吕一 2 ” 」 。 山茶属植物染色体带型研 究 首 见于 K o n d 。 , K . 等
L“ ’ 〕的报告 ( 19 8 1 ) 。 本文对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 型作简单的讨论 , 并新提供 12 种的
染色体数目和 2 种的核型 。
一 、 染色体数 目
: 据作者不完全统计 [ ” 一 “ ” ; , 已报道的山茶属植物染色体数 目 ( 包括作者所作的观察 ) 列
于表 1 。
广 植 2 18厂 酉 物 10卷
表 1山茶属植物染色体名录
T a卜 Iel _L ist of e hr o m o s o me n u mb er s of C a mel l ia
植物名称
S P e e ie 3
作者 A ut hr o s
大苞白山茶 C. gr n a* h a m宫 a” a}0 5
nù0八 Uū a工ó J月0 n00 U3泊任 OJJ
五柱滇山茶 C. 少 “ ” n a” : e n i`
高州油茶 C. g a“ ch o切 e n盆 15
油茶 C. ol ef f r e a
l月.吸|
茶梅 C. : a s an空 u。
一ó n甘目了 OU
0 5 1
2 10
0 n
.
0叮 J空 U咬d Ca
4 5 7
气抓( 3引 u
.
l
l
e s
e s
丁
e
才
l e sl
卫
l
.
l
w口
I
音
l
l
e
r
.l i
.
wee s
l
l. e sl胜 e se s…红皮枪果茶 C. e, a P n e l l i a n a扁糙果茶 C . o b l o r a
茶梨油茶 C . o e 苦o P 。才a l a
落瓣短柱茶 C . ik s `
樱花短柱茶 c . ,。 a l i f l o r a
0
八U0nJ9
-舀
琉球短柱茶 C . 胡妙 a 娜`
小黄花茶 C . l u r e o f lo ar
浙江红山茶 C . c h e k了口 n 夕o l e o s a
冬红山茶 C . h公口优 a l玄s
香港红 ILJ 茶 C . h o 件夕吞。 ” g ` ” s `s
红山茶 C . j a P o n犷c a
L o n g l e y 1 9 58
F u k u s h im a
e t a l
.
1 9 66 ; A e k e r m a n
e t a l
.
1 9 8 0
顾志建等 , 1 98 8
顾志建等 , 1 9 8 8 ·
P a t t e r s o n e t a l
,
1 9 5 0 ; 黎麦秋 19 8 1
P a t t e r s o n e t a l
.
1 9 5 0
J
a n a k i A m m
a l 1 9 5 2 ; A e k e r m
a n 19 7 1
,
1 98沙
P a t t e r s o n e t a l
.
1 9 5 0
I t o e t a l
.
1 9 5 7
K o n d o 1 2 3 9 1 5
,
H B G
I t o e t a l
.
1 9 5 7 ; A e k e r m a n
e t a l
.
19 8 0
J
a n a k i A m m a l 1 9 5 2
.
1 9 53
,
1 9 5 6 ; I t o e t a l
.
1 9 7 1 ; A e k e r m
a n
,
1 9 8 0
I t o e t a l
.
1 9 57 ; F u k u s h im a e t a l
。
19 66
I t o e t a l
.
1 9 5 7
K o n d o
,
C R
一 2 ; A e k e r m a n e t a l
,
138 Q招
顾志建等 , 1 9 8 8
黄少甫等 19 8 6
J a
n a k i A m m a l 19 5 2
,
1 9 53
,
1 9 5 6 ; B e 名ba r u a h
1 9 7 1 ;
A e k e r m a n
e t a l
.
19 80 ; 黄少甫等 1日8 5
P a t t e r s o n e t a l
.
1 9 5 0
J a n a k i A m m
a l 1 9 5 2 ; A e k e r m a n 母t a l . 1 98 0
A e k e r m a n e t a l
.
1 9 80
顾志建等 , 1 9 8 8
黄少甫等 1 0 8续
P a t t e r s o n e t a l
.
1 9 5 0
L o n g l e y 1 9弱 . 1 9 5 8
I t o e t a l
.
1 9 55 ; F u k u s h im a e t a l
。 妞6御 、 、
A e k e r m a n
,
1 9 7 1
,
1 9 80
K o n d o 2 6 9 10 H B G
J a n a k i A m m a l 1 9 5 2
,
19 5 3
,
29 56 ; A e ke r ma
n
e t a l
.
1 9 8 0
M o r i n a g a e t a l
.
19 3 1: I t o e t a l
.
19 55 ; F u k卜
s h i m
a e t a l
.
1 9 6 6
M o r i n a g a e t a l
.
1 9 31 ; P a t t e r o o立 e t 一扭1. 19 50 .
I t o e t a l
.
19 5 5
2期 李光涛等: 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2 1 9
续表
F uk u sh i m ae t al
.
16 96 ; A e kr e mn a 197 1;
B e z br a u ah
.
1 97 1
J n a ak iA m m
al 1 95 2 ; It e ot al
.
196 8
F ok u sh ime at al
.
6 6 1 9
口勺降」通ù月了
短柄红L J茶 C· j oP o of e a s sp .
r u st ie an a K ob a y a sh ie t al
.
1 96 0
J n a ak iA m m al 1 95 2:
k u sh im ae t al
.
1 96 6
J n a ak iA m m al 5 1 92 ;
J n a ak iA m m al 5 2 1 9
K ob a y a sh i 160 9;F u -
西南红山茶 . C.P泣 t ar df f A Ck er m an e t al .8 1 90
nù n八甘勺d n OQU
窄叶西南红 111茶 C.夕 it ar d i iv ar ·
y封 n月口称子 C口
néó日ù0é od QU
多齿红山茶 C.夕0 1夕 od o” t a
滇山茶 C.r e t` e ol at a
It oe t al
.
怒江红山茶 C. s al ue” S` S
0 CUO
ù0口丹七 n o
南 r IJ茶 C.e s。 了 S er r “ t a
白花南山茶 C· S e从 ir r e s at av ar ,
a l b f f lo r a
红花瘤果茶 e . r u b f才。 b e r e u l a t o
贵州红山茶 C . k w e e` h o w e n S `S
白毛红 LIJ 茶 C . o l b o 口f l l O S a
木果红山茶 .c 二川oc ar p “
扁果红山茶 .C “ 。 阴 p er s a
隐脉红山茶 C · c r 夕 P才O n e “ r a
金茶花 C . e h r少 s o n t h a
显脉金花茶 C . e u P h l 。 bi a
凹脉金花茶 C . f 。 :夕r e s s i n e r 刀`S
管蕊茶 C . l a n e e o l a t a
大苞茶 C . g r a n d `b r a e t e a t a 朴
滇缅茶 C . r` r a 二 a d e` ” S l’ s
大理茶 C . t a l`e n s S`
L o n g l e y 1 9 5 6
J a n a k i A m m a l 1 9 5 2
,
1 95 3
,
1 9 5 6
卢天玲等 1 9 8 6
L o n g l e y 2 9 4 9
,
1 9 5 6
J a n a k i A m m a l 1 9 5 2
,
1 9 5 3
,
1 9 5 6 ;
1 9 5 5 ; A e k e r m a n e t a l
.
1 9 8 0
P a t t e r s o n e t a l
.
1 9 5 0
J a n a k i A m m
a l 1 9 5 2 ; F u k u s h i m
a
A e k e r m a n 19 7 1
,
19 8 0
J a n a k i A m m a l 1 95 3
,
2 9 5 6
黄少甫等 1 9 8 4
e t a l
.
1 9 6 6
元江茶 C . 夕 。 。 k a` n 夕 i c a 资
普洱茶 C . a s s “ m i c a
3 0
3 0 ( 4 5 )
3 0
黄少甫等 1 9 8 7
顾志建等 , 1 9 8 8
顾志建等 . 1 9 8 8
顾志建等 , 1 9 5 8
底 声建等 , 1 9 8 8
顾志建等 , 1 9 8 8
顾志建等 , 1 9 8 5
黄锦培等 1 9 5 2
宋文芹等 1 9 8 3
宋文芹等 1 9 83
J a n a k i A m m a l 1 9 5 2
,
1 9 5 3
,
2 9 5 6
李光涛 1 9 5 7
B e z b a r u a h 1 9 6 8
,
1 9 7 1 ; K o n d o 1 9 7 9
L o n g l e y 1 9 5 8
J a n a k i A m m a l 2 9 5 2
,
1 9 5 3 ; 李光涛 1 9 8 3 , 1 9 8 7
李光涛 1 087
Y a m a s h i t a 1 9 3 5 : J
a n a k i A m m a l 1 9 5 2
,
1 9 5 3
,
19 5 6 ; B e z b a r u a h 1 9 6 8 : 李光涛 1 9 8 3 . 1 9 87
n”ǎ日ù0UóUnnC甘八ù()八00J以no八七q自OJ几od舀q
1土
植13 0 厂 酉 0卷
续表
苦茶 C · a s s a f i n ea v a r · ku c ha 补 }
茶 e. : i n e ns i : { 1 5
李光涛 1 9 87
M
o r i a ng a e ta l
.
19 9 2
Ya m a s i h ta 1 9 3 5 ; Ja a ni k Am m
a l 1 9 5 2
,
1 9 5 3
,
1 9 5 6 : S i m u r a 1 9 3 5
,
1 9 5 3 A e k e r m a
n 1 9 7 1
,
1 9 8 0 ; 李光涛 1 9 8 3 , 1 9 5 7
K a r a s a w a 2 9 3 2
,
1 9 3 5 : S im u r a z 9 3 5 ; J a n a k i
A m m a l 1 9 5 2 : A e k e r m a n 1 9 7 x
,
1 9 8 0 ;
B e z b a r U a h 1 9 7 1
S三毯 u r a 1 9 5 3 ; I n a b a 1 9 5 4 ; A e k e r m a n 1 9 7 2 ,
1 9 8 0
李光涛 1 9 8 7
李光涛 1 9 8 7
李光涛 1 9 8 7
李光涛 , 1 9 8 8
李光涛 , 1 9 8 8
n一onō八曰”勺doanUC八今d德宏茶 .C
动腊茶 .C
广南茶 C .
老黑茶 .C
多脉茶 .C
白毛茶 C ·
厚轴茶 .C
大厂茶 .C
圆基茶 C .
四球茶 C ·
毛叶茶 .C
马关茶 C .
紫果茶 C ·
琉球连蕊茶
d e h “ n 夕e n s i 。苦
m a ” 夕l a e n s i s 釜
k切 a ” 夕 n a ” i e a 签
a t r o t h e a 朴
P o l夕 ” e u r a 朴
s i n e n s `5 v a r . P “ b i -
11脚 b a 带
e r a s s f e o l u 沉 n a 补
t a e h a n g e n s f s 朴
r o t u ” d a t a 赞
t日 t r G C O c C口
P t i l o P h夕 Il a
nZ a 壳u a ” fc a
P u rP u r e a
C
.
I u t e h“ e ” 5 1 5
台湾连蕊茶 C . n o ko e ” 5 1 5
玫瑰连蕊茶 C . r o : a e f lo r a
台湾秃连蕊茶 C . t r a ” s n o k o e n s宕:
云南连蕊茶 C . 才: 叮 i
尖连蕊茶 C . c u s P f d a r a
蒙自连蕊茶 C . of r r e s *51
金屏连蕊茶 C . t “ ” g p i e ,: ` n ` 15
毛曹金屏连蕊茶 C . * : i n口夕i e n e : -
3 0
,
6 0
,
90
李光涛 , 1 9 8 8
李光涛 , 1 9 8 8
李光涛 , 1 9 8 8
李光涛 , 1 9 8 8
顾志建等 , 1 9 8
李憋学等 . 1 9 8 5
顾志建等 , 1 9 5 5 ; 李光涛 , 1 9 8。
顾志建等 , 1 9 8 8
K o n d o 1 9 4 3
A e k e r m
a n 19 7 1
,
1 9 8 0
K o n d o P
.
I
.
3 2 4 9 55 U S D A
A e k e r m
a n 1 9 7 2
A C k e r垃 a n e t a l . 1 9 8 0
B e z b a r U a h 1 9 7 1
A C k e t m a l 1 9 71
K o n d o 19 53
,
1 98 0
A e k e r m a n e t a l
.
198 0
P a t t e r s o n e t a l
.
19 5 0
J a n a k i A m m a l 19 52
,
195 3 ; A e k e r 垃a n e t
a l
.
1 9 8 0
顾志建等 , 1 9 8 8
顾志建等 , 1 9 8 8
on
éù八Un甘ó日ō离Un合J八O丹,OCa勺口
ùó一n甘,工1二八口
八Uta.Uóù八J`左O甘O心,口
s 板5 V s t · P u 一
b i s e P a阳
毛花连蕊茶 C . f r a * e r n a
顾志建等 , 1 9 8 9
L o n g l e y 1 9 5 8
2期
续表
李光涛等 :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1 3 1
香港毛蕊茶 C .a s s `。 云 ls`
柳叶毛蕊茶 C .s a l£ e` o f l犷a
A e k e rm a n1 9 7 1
,
1 98 0
K o n d o 1 9 7 0 D G
F u k u s h i m a e t a l
.
1 9 6 6 : A e k e r m a n e t a l
.
19 80
K o n d o 1 5 4 7 6E H B G
J a n a k i A m m a l 1 9 52 ; L o n g l e y 1 95 5 : F u k u s
-
h im a e t a l
.
1 9 6 6 : A e k e r m
a n e t a l
.
1 98 0
nrn八“né巧0OJQ引no长尾毛蕊茶
元江短蕊茶
平果金花茶
毛瓣金花茶
小果金花茶
B e z b a r u a h 1 9 7 1
顾志建等 , 1 9 8 5
顾志建等 , 1 9 8 5
陈维新等 , 2 9 8 5
曹慧娟等 , 2 0 8 6
卢夭玲等 . 1 9 85 ; 曹慧娟等 , 1 9 8 6
A e k e r m a n e t 8 1
.
1 9 8 0
丹Unù八JCQ
C
.
c o u d a t o
C
. 夕 a ” 夕k i a n 夕e ” 5 1 5
C
.
j i ” 夕d o n e ” 5 15
C
.
P ”` 夕g “ o e ” s f :
C
.
P u 6 i P e t a l a
C
.
e h r 夕 s a n t h a v a r .
m 亡e r o c a r P a
C
.
r “ s t f c o n o H o n d a
C
. 才e ” “ `f l o r a C o h .
S t
.
L o n g l e y 1 9 5 8
I t o e t a l
.
1 9 5 5
L o n g l e y 1 9 5 6
I t o e t a l
.
1 9 5 5 ; A e k e r m a
n e t a l
.
198 0 ;
T a n a k a e t a l
.
1 9 8 6
T a n a k a e t a l
.
1 9 8 6
T a n a k a e t a l
.
1 9 8 6
nó一匕la八jdōnt了
仁勺户口八U,上上no
llr
.
!l…1…l·;jl;
C
’ ” ` 『” “ “ ’ M a k n`…_` 5
. 系首次报道的种 ( R e p o r t e d f o r t h e f i r s t t i m e )
表 2 山茶属种戮灼多倍性
T a b l e 2
.
P o l y p l o i d y o f C a m e l l i a
二倍体卜司滥d 1 四倍体 {黔一 、黔 :}etH就dD IP l o id { } T e t r a - } …+ {} p l o i d i + { + { +十 十 一… } 十 { ’+ 十 + ! { 十 ·
+ + {, 十 {
+ 一 } 1
l + !
l 一` { 一
) } +
,
} 十 {
1 32广 西 植 物 O卷
一一一一 -一一一 ~ -一 一一 ~ ~一一 ~一 ~ -一 -~ - - - - -. 一 -一一 一一 一一—一一—
+
C
,
s a l `口 ,妻忿犷s
C
. 幼 ar 翻召 id e ” 对 s
C
.
s 初口 ” s f s
C
.
n o 几。 口 ” 5 15
C
.
r o : a e f l o : a
C
.
t r a , l s n o k o e n s f s
C
.
f
r a t e r n a
C
.
v e r ” a ] 15
C
.
d r o P i f e r a
C
.
t e ,: u i f l
o r a
C
.
k e i e h o 川 e n s f s
C
. 劣少 l o e a rP a
C
.
e o 水 P r 己 s s a
C
.
e r少 P t o 月 e u r a
C
.
f o r
r e s t东f
C
.
y a n k f a ” g e ” 5 15
C
.
j ` ,: 夕d o n e n s f s
+
+
十
十+
+
+ + +
+
+
十
十 垂
十+
+
….l.eser月口res.七!les!…Ijet!esl. ses.e
表 3 山茶属植物核型特征
T a b i e 3
.
C h a r a e t e r s o f k a r y o t y P e o f C a m e l l ia t s
一盈 e 〕
种 !核型成分 C o m p o s i t i o n 核型类型 cl a - 核型不对 文 献
S p e e i e s { o f k a r y o t y P e s 3 i f i e a t i o n O f 称 系 数 A u t h o r s
k a r V O t V p e A s
.
K多 [ a l 〕{ m
S宜】1 S t t S a t 一 〔恶 0 1
2 4C
.
o l e f f e r a 2 0 4 2 2 2 A 5 8
.
2 1 黎麦秋 1 9 8 1
C
.
e r a P ” e l l i a n a 2 6 8 2 2 2 A 6 1
。
1 7 卢天玲等 1 98 6
C
.
o e t o P e t a la 2 2 4 4 2 2A 5 7
.
5 2 黄少甫等 1 9 8 6
C
.
k`5 5 11 2 4 4 2 6 2 A 60 . 1 7 黄少甫等 1 98 5
C
.
c h e 左i a n g o i e o s a 20 6 2 2 2A 5 9 . 1 7 黄少甫等 1 984
C
.
P o l夕d o ” 考a 24 8 2 2 2 A e l 。 3 2 卢天玲等 19 86
C
.
s e 川`s e r r o t a 22 4 2 2 2A 59 , 7 8 黄少甫等 19 8 6
C
. 盆口m i ` e r r a t a V a t . 2 0 6 2 2 B 6 1
。
1 7 黄少甫等 1 98 4
a l b i f l o ra 2 2 8 2 2 B 6 0
。
9 1 黄少甫等 t 9 8 7
C
.
e h r y s a ” t h a 1 8 8 2 2 A 5 9
.
63 黄锦培等 1 98 2
C
.
e u P h l e b i a 1 8 1 2 2 2 B 5 9
.
16 宋文芹等 1 9 8 3
C
,
i 川P r 召 s s f ” e r y `s 18 1 2 5 2A 5 9 。 4 3 宋文芹等 19韶
C
.
i护r a 切a d i e n s f s 2 2 1 2 2 2 A K o n d o , K . 1 97 9
C
.
t a l i e ” 5 1 5份 2 2 8 2 B 李光涛 1息87
C
. 夕 u n k f a n g i e a 份 3 3 8 2 A 李光涛 1 98 7
C
. a s s a m i c a 22 1 2 李光涛 1 987
8 李光涛 19公3
铆
2期 李光涛等 : 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续表
2A
ZA
,
Z B {5 8
.
7 6
,
6 0
.
0 4
AO曰9目臼C
. 名 f n e ” s 公s
C
.
P f ” 口 g “ o e n s i s
C
.
P “ 乙i P e t a l a
C
.
e h r 少 : a z; t h a v a r .
, n f c r o e a r P a
李光涛 1 9 8 3
李斌等 2 9 8 6
李光涛 1 9 8 7
K o n d o 1 9 7 9
李光涛 1 9 8 3
李斌等 1 9 8 6
陈维新李1 9 8 8
曹慧娟等 1 9 8 6
卢天玲等 1 9 8 5
曹慧娟等 1 9 8 6
C
·
j a P o
,: f e a
C
. ` a l u 口 n s i夕
C
. ` a l i e f j o l f a
C
. 切 a b i ` u k e
C
.
s i n e n s 宕s
1 O
1 0
1父
1丝 1
8 4
1 0
迁
8 2
6
V J
F u k u s h i m a e t
a 1
.
1 9 6 6
F lt k U S h i m a e t
8 1
.
1 9 6 6
F u k p s h i m a e t
a 1
.
1 9 6 6
K a t o
,
M
.
e t a l
.
1 9 7 1
K a t o
,
M
.
e t a l
.
1 9 7 1
. 系首次报道 的种 。 R e p o r t e d f o r t h e fi r s t t i m e .
表 l 表明山茶属植物染色体基数稳定 , 都是二 二 巧 , 与 D幼 l i n g ot n 1 9 5 5年提出的.山茶
属植物染色体基数一致 。 目前的研究表 明 , 山茶属植物是一个以二 = 巧为基数 的多倍体系列 。
山茶属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 目有 Z n 二 30 、 45 、 60 、 75 、 90 、 105 和 1 2 0 。 在 已研究过 染 色 体
数 目的76 种山茶属植物中 〔 5 一 2 ’ 〕 , 二倍体有 47 种 , 占61 . 84 % ; 多倍体有 26 种 , 占3 4 . 21 % 。
多倍体 中以四倍体和六倍体居多 , 最高为八倍体 , 如茶梅 .C 招 as nq au T h u n .b Zn = 1 20
( I t o
e t a l
. ,
19 5 7 )
。 在 2 6种多倍体中 , 六倍体有 1 0种 , 占2 6种多倍体的 38 . 4 6 % ; 四倍 体有
3 种 , 占 n . 54 % ; 三倍体有 1种 , 占 3 . 85 % 。 有 12 种每种具有 2 个以上的多倍体 类 型 , 最
多有 5 个 , 如茶梅 Z n = 45 、 7 5 、 9 0 、 1 0 5 、 1 2 0 〔。 〕等见表 2 。 此外在部份种 中观察到以一 个
倍 性为主的另外的倍性变异 , 如 元江茶 .C y “ nk ia 铭 ig aC 以 Z n 二 30 为主 , 同时观察到少量的
Z n = 45的体细胞 , 落瓣油茶 C . k i s s i i以 Z n = 3 0为主 , 同时有 Z n = 6 0 , 7 5 〔 ” 1 。
根据张宏达 《 山茶属植物系统研究 》 〔 ’ J , 山茶属分为 4 个 亚 属 , 即 原 始 山 茶 亚 属
su b g
e n
.
P , o r o c a二 e l l i a , 山茶亚属 S u b g e n · C a m e l l i a , 茶亚属 S u b g e n . T h e a ( L . ) ,
后生山茶亚属 S u b g e n . M时。 ca nt el l ia 。 表 1 所列的研究过染色体数目的 76 种 山 茶 属 植 物
中 , 隶于原始 山茶亚属 2 种 , 山条亚属 35 种 , 茶亚属 25 种 , 后生山茶亚属 14 种 ( 包 括 杂 交
广 西 衣 物 1 0卷
种 )。
山茶属植物大部份集中分布于我国云南 、 广西和广东横跨北回归线前后地带 , 向南北扩
散而逐步减少 , 这一地带被认为是山茶属植物的起源中心 〔 ’ 、 “ a 〕 。 从这 76 种山茶属植物的地
理分布来看 , 二倍体种多分布于起源中心及其附近地带 , 如落瓣油茶 , 浙江红山茶 , 香港红
山茶 , 多齿红山茶 , 南山茶 , 金花茶 , 凹脉金花茶 , 显脉金花茶 , 大苞 茶 , 大 理茶 , 普 洱
茶 , 苦茶 , 完江茶 , 德宏茶 , 动腊茶 , 广南茶 , 云南连蕊茶 , 尖连蕊茶 , 香港毛蕊茶等 。 而
多倍体分布较广 , 自起源中心至非起源地带均有分布 , 如油茶 , 茶梅 , 琉球短柱茶 , 茶 , 红
山茶 , 滇缅茶 , 毛花连蕊茶 等 。 有部份多倍体种主要只分布远 离起源中心的地区 , 如 台湾秃
连蕊茶分布于台湾 , 玫瑰连蕊茶分布湖北 , 毛花连蕊茶分布安徽 、 江苏 、 江 西 , 浙 江 和 福
建 , 台湾连蕊茶分布江苏和 台湾 , 冬红山茶分布浙江 。
根据上述事实 , 我们认为 由二倍体向多倍体进化可能是山茶属植物进化的一 个 重 要 途
径 。 野生种中以二倍体居多 , 栽培种和杂交种中倍性变异较多 ( 见表 1 ) , 三倍 体 至 八 倍
体均有 , 而以 四倍体和六倍体居多 。 这些种常作为油料作物 ( 如油茶 ) , 饮料作物 ( 如普洱
茶和茶 ) 和花卉作物 ( 如山茶花 ) 而广泛栽培 , 由于多倍休具有个体大 , 花大 , 果实大等特
征 , 这些都是人为选择利用的一些极为重要的表现性状 , 故推测在这种进化趋势的形成过程
中 , 人工选择可能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在多倍体种中六倍体种有 10 种 , 另有 7 种 多倍体种
也具有六倍体这一等级的类型 , 占所有多倍体种的 65 . 38 % , 作者认为这可能是该属多 倍 体
进化的一个适宜的等级 。
本文中老黑茶 , 圆基茶 , 厚轴茶 , 大厂茶 , 白毛茶 , 多脉茶 , 苦茶 , 元江茶 , 德宏茶 ,
勋腊茶 , 广南茶和大苞茶 的染色数目为首次报道 , 这 12 种茶都是二倍体种 , Z n = 30 , 未观察
到多倍体 。 这 12 种是近年来在云南发现的山茶属新种 “ “ , 凭证标本存于我所标本室和中山
大学生物系标本室 。
二 、 山茶属植物的核型
山茶属植 物核型研究始于六十年代 , 福岛朱二等 ” 〕 ( 1 9 6 6 ) 首次对红山茶 、柳叶毛蕊茶
和怒江红山茶进行了核型分析 , 尔后 K at o , M .等 〔 “ j ( 1 9 7 1) 对茶和 华毕山茶 (C, 切。 bl’ ,妹 e)
进行了核型分析 。 上述作者所作核型分析采用的计算方法不 同于现行的方 法 , 即 由 L e v a n
等 〔 2 。〕 ( 1 9 6 4 ) 所提 出的方法 , 他们的计算方法 仁“ 〕是 以染色体短臂长度与该染色体全长之
比小于0 . 40 即为 J 型染色体 ( 即近端部和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 ; 大于或等于 0 . 40 即为 V 型染
色体 ( 即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 。 V 型染色体中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又分出大V 型
染色体和小 v 型染色体 。
自 K o n d 。 , K · 址` ” ] ( 1 9 7 9 ) 对茶和滇缅茶进行的核型分析及其以后作者对山茶属植物
进行 的核型分析均采用 L e v a n 等 “ 。 〕 ( 1 9 6 4 ) 提出的方法 , 即以染色体的长臂与短臂之 比在
1
.
0 0一 1 . 70 为m 型染色体 ( 即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 , 1 . 71 一 3 . 0 为 s m 型染色体 ( 即 近 中 部
着丝粒染色体 ) , 3 . 01 一 7 . 0 为 st 型染色体 ( 即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 , 大于 7 , 01 为 t 型染
色体 ( 即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 。 至 目前为止 , 据作者不完全统计 23 种 ( 包括作者 所 作 的 研
究 ) 山茶属植物的核型列于表 s t 吕 一 2 。 〕 飞
从核型的构成上可以看出 , 山茶属植物的核型中染色体形态多为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 变
2期 李光涛等 : 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异范围0 1, 卫6条染色体 ) 和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 变异范围 4一 20 条染色体 ) , 有少数近端
部着丝粒染色体 ( 变异范围 1 一 4 条染色体 ) , 没有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 同一物种不同作者
分析结果不尽相同 。 带随体 ( S at el l i七e ) 的染色体数目为 2 一月 条 , 以 2 条居多 , 不同作者
观察结果也不尽一致 。 按 S七e b ib n s 鱿“ ” ) 的核型不对称性类型分类 , 23 种山茶属植物的核型
除南山茶及其变种白花南山茶和滇缅茶为 ZB 型外 , 其余 n 种为 ZA 型 , 7 种因分析标准不一
致而未能测算确定其类型 。 在 同一物种中同时存在 Z A和 ZB型核型 , 如普洱茶和元江茶 。
核型不对称系数 “ ` A , . K % ( 即核型中所有染色体的 一长臂总长与染色体组总长的百分
比 ) 是一个衡量核型不对称性的指标 , 其数值小说明核型对称性强 , 数值大则反之 。 部份山
茶属植物核型不对称系数在 5 7 . 52 一 6 1 . 32 之间 , 具有较小的不对称系数 。
山茶属植物的核型大多为 Z A 型和 具有较小的不对称系数 , 表明它们在系统发育上是较
原始的种系 , 这一观点与张宏达的观点 [ ` 飞 一致 。 此外可以看出山茶属植 物的核型在一 定 范
围内差异较大 , 且这种差异没有一定的规 律性 , 甚至在同一个细胞内同源染色体之间也出现
杂合性 , 给山茶属的细胞学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 这与前人 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 ` “ J 。
本文中大理茶的核型 Z n 二 2 0m + Zm ( S A T ) + s s m , 和元江 茶 ( C . 夕 u n k a` n夕i e a ) 的
核型 Z n = 20 m + Z m ( S A T ) + S m 为首次报道 。 染色体标本制备采用 去壁低渗法 乞’ 。 〕 , 核
型分析采用 L e v a n 等 [ “ “ 和 S 七。 b b i n s “ “ 〕的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 〕 张宏达 , 1 9 8 1 : 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 。 中山大学学报 ( 自然科一学 ) 论丛 ( 1 )
〔 2 〕 M o r i n a g a , T . , T · K a n o , Y . M a r 妞y a m a e t a l . , 2 9 2 9 : C h r o m o s o m e n u m b e r s o f c u 卜
t i v a t e d P l a n t s 1
.
B o t
.
M
a g
.
T o k y o 嫂3 : 5 5 9一 5 9吐
〔 3 〕 M o r i n a g a , T . , E . F u k u s h im a , 1 9 3 1 : C h r o m o s o m e n u m b e r s o f e u l t i v a t e d p l a n t s
1
.
B o t
.
M a g
·
T o k y o 4 5
:
1 4 0一 1 4 5
〔 4 〕 K a r a s a w a , K . , 1 9 3 2: o n t r i P l o i d T h e a . B o t . M a g . T o k y o 4 6 : 4 5 5一 4 6 0
( 5 〕 J a n a k i A m m a l , E · K · , 1 9 5 2 : C h r o m o s o m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i n e u l t i v a t e d s p e e i e s o f
Ca i n e l l i a
.
A m
.
C a m e l l i a Y e a r b o o k 1 0 6一 1 1 4
( 6 〕 K o n d o , K . , 1 9 7 7 : C h r o m o s o m e n u m b e r s i n t h e g e n u s C a m e l l ia . B i o t r o P i e a ,
9 ( 2 )
:
8 6一 e 4
( 了〕 A e k e r m a n ,W . L . , K . K o n d o , 1 9 5 0: P o l l e n s i z e a n d v a r i a b i l i t y a s r e l a t e d t o e h r o -
m o s o m
e n u m b e r a n d s P e e i a t i o n i n t h e g e n u s C a m e l l i a
.
J
a P a n
.
J
·
B r e e d
.
3 0 ( 3 )
:
2 5 1一 2 59
〔 8 〕福岛荣二 , 岩佐正一 , 速藤伸夫等 . 19 6 : 夕八牛属O 细胞遗陈学的研究 ( 第一报 ) 。 圃芸学会
摊翁 , 3 5 ( 4 ) : 3 2 3一 4 2 2
〔 9 ) 近藤携彦 , 1 6 8 。: , 八牛属植物O染色体研究七交摊育种 。 植物七自然 14 ( 2 ) : 2 8一 3
〔 10 〕黄锦培等 , 1 982 : 金花茶染色体组型的观察。 广西植物 , 2 ( 1 ) : 15 一 16 , 14
( 1 1) 黄少甫等 , 1 9幻 : 落瓣油茶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 广西植物 , 5 ( 4 ) : 3 69 一 3 72
〔12 〕李光涛 , 19 83 : 茶树的核型及种的分类研究。 茶叶 . ( 4 ) : 1 1一 16
( 13 〕 黎麦秋 , 198 1 : 普通油茶 、 板栗染色体组型和G ie m 3 a C一带的带型研究 . 林业科技通讯 ,
( 4 )
: 9 一 1 2
〔i 魂〕 K a t o , M . , T . S im u r a , 2 0 7 2: C y t o g e n e t i e a l s t u d i e s o n C a m e l l i a s P e e i e s 1 . J a p a n .
13 6 厂 四 植 物 1 V ;O卷
揍月护代
J
.
B r e ed
.
1 2( 5 )
:
26 5一 6 2 8
〔1 5〕 Ko nd o ,K . , 19 7 9 : C y t o l o g i e a l s t u d i e s i n e u l t i v a t e d s P e e i e s o f aC m e l l i a V , J a P -
a n
.
J
.
B r e e d
.
2 9 ( 3 )
:
2 0 5一 2 1 0
〔16 〕李光涛 . 1 95 7 : 云南大叶茶细胞学研究。 广西植物 , 8 ( 3 ) : 2连g一 2 5 5
〔17 〕陈瑞阳等 , 1 9 83 : 山茶属细胞学研究 I 。 中国植物学会五十周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 ,
中国植物学会 , .P 531
( 18 〕宋文芹等 , 1 983 : 山茶属的细胞学研究 I 。 中国植物学会五十周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
编 , 中国植物学会 P . 5 12
( 19 〕 黄少甫等 , 1 987 : 白花南山茶染色体核型分析 . 福建林学院学报 , 7 ( 1 ) : 6 一 68
( 20 〕 黄少甫等 , 19 8 4 : 南山茶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广西植物 , 4 ( 1 ) : 9 一 12
( 21 〕黄少甫等 . 1 984 : 浙江红山茶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 广西植物 . 4 ( 4 ) : 2 8 5一 28
( 2 2 〕卢天玲等 , 1 9 8 6 : 红皮糙果荣的体细胞染色体形态 。 云南植物研究 , 8 ( 3 ) : 31 9一3 21
( 23 ) 卢天玲等 . 1 9 86 : 宛田红花油茶的染色体核型研究 。 广西植物 , 6 ( 1一 2 ) : I n 一 1 15
〔2 4〕 黄少甫等 , 1 9 5 6 : 多齿红山茶核型的分析 。 广西植物 , 6 ( 1一 2 ) : 1 0 7一 2 10
〔2 5〕 S i m u r a , T . , T · I n a b a , 1 9 5 3 : S t u d i e s o n t h e p o l y p l o i d y i n t h e t e a p l a n t . J a p a n · J 、
B r e e d
.
2 ( 4 )
: 2 0 5一 2 1 3
( 26 〕李 斌等 , 1 9 8 6 : 茶树染色体组型分析。 茶叶科学 , 6 ( 2 ) : 了一 14
〔2 7 〕 K o n d o ,K . , C . R . p a r k s , 1 9 5 1 : C y t o l o g i e a l s t u d i e s i n e u l t i v a t e d s p e e ’ e s o f C a m e l -
I i a V l
.
J a P a n
.
J
.
B r e e d
.
3 1 ( 1 )
: 2 6一 3 4
( 2 8 〕虞富莲 , 1 9 86 : 论茶树原产地和起源中心 。 茶叶科学 , 6 ( 1 ) : 1一 8
〔2 9 〕 L e v a n , A . , K . F r e d g a , A . A . S a n d b e r g , 2 9 6 4 : N o m e n e l a t u r e f o r e e n t r o m e r主c P o s i -
t i o n o n e h r o m o 3 o m e s
.
H e r e d i t a ,
, 5 2 ( 2 )
: 2 01一 2 2 0
〔3 0 ) S t e b b i n s , G . L . , 1 9 7 1 : C h r o m o s o m a l e v o l u t i o n i n h i g h e r p l a n t s . E d w a r d A nt o l d ,
L o n t o l
〔3 1〕 A r a n o ,H . , 1 0 63 : C v t o l o g i e a l s t u d i e s i n s u b f a m i l y C a r d u o i d a e o f J a p a n IX . B o t ,
M a g
.
T o k y o
,
7 6
:
3 2一 3 9
( 32 〕谭永济等 , 19 8 4 , 中国云南茶树新种和新变种 。 茶叶科学 , 4 ( 1 ) : 19 一30
C HROMO S OME N UM B E R S A ND K A RY O T Y P E S
IM T H E G E N U S C AME LL IA
L i
,
G u a n g T a o a n d L i a n g
,
T a o
( Y u n n a n I n s it t u t e o f T e a S e i e n e e
,
M e n g h a i
,
Y u n n a n )
A b s t r a c t T h e g e n u , C a m e l l` a w e r e o r i g i n a t e d i n C h i n a , w h i e h 15 t y p i e a l o f t h e
C a t h a y s i a n f lo r a l ]
.
U p t o n o w o v e r Z s s s p e e i e s ( i n e l u d i n g s u b s P e e i e s a t d v a r le
-
t i e 3 ) w e r e f o u n d i n t h e g e n u s
.
A m o n g t h e m o n 愈h e e h r o m o s o m e n u m b e r o f s e v -
e n t y 一s i x t a x a w e r e e o u n t e d ( t a b l e l )
, a n d t h e k a r y o t y p e 3 o f t w e n t v一 t h er e 3 P e c i e 3
w e r e 3 t u d i e d ( t a b l e 3 )
.
A m o n g t h e s e 丫 e n t y 一 s i x s P e e i e s o f t h e
2期 李光涛等 :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g es s n ut ui de d
,
f o r t y 一 s e v e n ( 6 2
.
5 4多 ) a r e k n o w n t o b e d i p l o i d a n d t w e n t y 一 s i x
( 3 4
.
2 1拓 ) a r e m a d e u p o f p o l y p l o i d s e r i e s . W i l d s p e e i e s a r e m o s t l y d i p l o i d , e u l t i v -
a t e d s p e e i e s a r e v a r i o u s f r o m d i p l o i d t o o e t o P l o i d
.
T h e k a r y o t y p e s o f t w e n t y
-
t h r e e s p e e i e s o f t h e g e n u s s t u d i e d a r e m o s t l y ZA
一
t y p e o f S t e b b i n s k a r y o t y p i e
s y m m e t
r y t 8 0
」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g e n u s C a m e l l i a 15 m o
r e p r i m i t i v e i n
e v o l u t i o n
.
I n a d d i t i o n
,
t h e p o l y p l o i d e v o l u t i o n o f s o m e C a m
e ll i a s p e e i e s w e r e a l s o
d i s e u s s e d i n t h e P a P e r
,
T h e e h r o m o s o m e n u m b
e r s o f e l e v e n s P e e i e s a n d t h e k a r -
y o t y P e s o f t w o s p e e i e s i n t h i s P a p e r w e r e r e p o r t e d f o r t h e f i r s t t im
e
.
Ke y w o r d s C a m e l l` o : C h r o m o s o m e n u m b e r ; K a r y o t y p e : P o l y P l o i d e v o l u t i o n
广 西 植 物 学 会 简 讯
1
。 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梁畴芬 由本学会推荐 , 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评定
为 1 9 8 8一 1 9 8 9年 “ 科技兴桂 ” 优秀科技工作者 。
2
。 广西植物学会理事会纪要
广西植物学会第五届第三次理事会 , 于 19 8 9年 12 月 16 日至 18 日在桂林雁山广西植物研究
所内召开 。 到会理事共 13 人 , 列席会议 3 人 , 因事请假 8 人 , 副理事长罗迪光主持会议 , 理事
长李树刚作 1 9 89年学会工作总结报告 , 柳州植物学会副理事长黄辉华 、 南宁植物学会副理事
长陈 继枢分别汇报柳州和南宁植物学会 1 9 8 9年工作情况 , 会议还通过了评选推荐上报区科协
的优秀论文 4 篇 ,学会级优秀论文 1 篇 ; 讨论研究了 1 9 9 0年学会的工作计划 , 批准宾燕同志等
20 人入会申请 , 推请 陆益新 、 韦裕宗 、 蒋妙男 、 甘丘 _成 、 梁健英等五位同志组成桂林植物学会筹
备小组 , 由陆益新同志任组长 , 开展工作 , 讨论通过在学会秘书长文和群同志出国期间 , 其
工作由梁健英同志代理 。
梁健英供稿
李光涛等 :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 型
L i
,
G双 a n g aT
o e七 a l . : C址 o m 。 。o nr e n u m b e r s a n d k a r y o七y P e s i n
g o n u 日 C a 现。 l l i a
图版 1
t h e
P l a t e l
1
. 元江茶 ( 2赶二 4 5 ) : 2 . 动腊茶 ( Zn = 3 0 ) ; 3 . 厚轴茶 ( Z n 二 3 0 ) ; 4 . 大理茶 ( Z n 二 3 0 ) ;
5
. 老黑茶 ( 忍n 二 3 0 ) ; 6 . 元江茶 ( Zn 二 30 ) ; 了 . 滇缅茶 ( Z n = 3 0 ) ; 8 . 广南茶 ( Z n 二 3 0 ) ;
9
. 苦 茶 ( Z n = 30 ) ; 1 0 . 德宏茶 ( Zn = 30 ) ; 1 1 . 多脉茶 ( Zn 二 3 0 ) ; 1 2 . 白毛茶 ( Z n ~ 3 0 ) :
1 3
. 圆基茶 ( 2双二 30 ) ; 2 4 , 普洱茶 ( z n = 3 0 ) 。
李光涛等 : 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L i
,
G u a n g T a o et al
.
:
C五r o m os o m o n u 班b er s a n d k ar y ot y p es
g o n u s C a m e l l i a
,
图版 2
i n t h e
P l a 七e l
一瓣一爵…瓣{鹦;槽藻纂瓢
1
. 大厂茶 ( Zn 二 2 0 ) ; 2 马关茶 ( Z n 一 3 0 ) ; 3 . 茶 ( Zn = 3 0 ) : 4 . 大苞茶 ( Zn ~ 3 0 ) :
5
. 茶 ; e . 普洱茶 ( 南糯山茶树王 ) ; 了 . 普洱茶 : 8 . 元江茶 ; 9 . 元江茶 ( Zn ” 28 m + s m (S A T )
+ i Z s m )
: i Q
.
1 2
. 普洱茶 ; 1 2 . 大理茶 ( Z n ~ Zo m + Zm ( S A T ) + s s m ) ; 1 3 . 元江茶 ( Z n ~ Zom +
Z m ( S A T ) + s s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