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杜鹃花科植物中二萜类有毒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全 文 :杜鹃花科植物中二萜类有毒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杨勇勋1,2,陶 明1,马金华1,董小萍2,谭玉柱2
(1.西昌学院 轻化工程学院,四川 西昌615000;2.成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 中药材标
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611137)
摘 要:杜鹃花科植物在我国分布广、品种多、资源丰富,部分植物的叶已被开发成制剂应用于临床,
还有部分植物在民间作为民族药、草药应用,同时紫杉醇、乌头碱等二萜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使杜鹃
花科中二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等研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综述了杜鹃花科
植物中二萜类有毒化合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对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杜鹃花科;二萜;木藜芦烷;化学结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11)07-0168-03
收稿日期:2011-04-24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0ZB055)
作者简介:杨勇勋(1971-),男,执业药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效物质与质量标准化。
  我国广布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尤以西南地区为
盛[1],彝族称其为“索玛”,其花型奇特、鲜艳,具有极高的观
赏价值。《中国药典》收载了杜鹃花科兴安杜鹃(Rhododen-
dron dauricumL.)的叶———满山红及制剂《消咳喘糖浆》与
《满山红油胶丸》,用于治疗急、慢性气管炎。据研究其药效
成分是杜鹃素、槲皮素等黄酮类与挥发油类,但是,在民间
有用金叶子[2]等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等症的用药习惯,
提示这可能是与其含有的二萜类有毒成分有关。早在明代
的《本草纲目》就记载了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Rhododen-
dron molle G.Don)的毒性。1882年,Eijkman就从日本马
醉木(Pieris japonica)叶中分离出无晶形有毒成分,命名为
Asebotoxi[3],直到1957年Talent等人[4]才报道了杜鹃花
科二萜的单体化合物木藜芦毒素I(GrayanotoxinI)的结
构,但其平面和立体结构直到1970年才由X-射线单晶衍射
所确证[5]。由于杜鹃花科中的二萜类化学成分结构特异,
类型较多且较专属,因此,其化学结构、生物活性及其之间
的构效关系成为当前药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1 化学结构
在多篇杜鹃花科化学成分综述的基础上(姚广民等,
2006[6];汪礼权等,1997[7];周三云等,2008[8])及近来的文献
报道[9-16]为参考依据,确定杜鹃花科中的二萜类成分共约
112个(未包括化学合成衍生物),其中木藜芦烷型最多,达
90余个。
到目前为止,杜鹃花科植物中共分离出6种骨架的二
萜,它们分别是:木藜芦烷型(grayanane)、4,5-开环对映贝
壳杉 烷 型 (4,5-seco-kaurane)、leucothol、grayanol、kal-
manol、3,4-开环木藜芦烷型(3,4-secograyanane),从生源上
都是来源于对映贝壳扇烷(ent-kaurane)型二萜,如图1所
示。
图1 杜鹃花科二萜类化合物生源关系
其中木藜芦烷型(grayanane)四环二萜是最重要的有毒
成分,原认为是特异性地存在于本科,且集中于杜鹃花属
(Rhododendron L.)、马醉木属(Pieris D.Don)、珍珠花属
(Lyonia Nutt.)、木藜芦属(Leucothoe D.Don)和金叶子属
(Cribiodendron W.W.smith)等少数几个属的有毒植物之
中[6],但近来的研究发现,大戟科植物Croton tonkinensis中
也含有木藜芦烷型二萜Crotonkinensin A和Crotonkinen-
sin B[17]。有趣的是,尺蛾(Arichanna gaschrevitchii)的幼
虫,以日本马醉木(Pieris japonica)为寄主,在其成虫中还
发现有马醉木毒素-Ⅰ等几个木藜芦烷型二萜外,还发现2
种新的结构类似物Arichannatoxin-Ⅰ,Ⅱ[18]。
木藜芦烷(grayanane)类化合物为一独特的四环骨架
(C5-C7-C6-C5骈合)的二萜化合物,其环的立体构型最终由
—861—
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A/B、B/C和C/D环的连接方式分别
为反(trans)、顺(cis)和顺(cis),H-1为α构型,如化合物
rhodomolein XVI[16],见图2,但是,后来的研究中发现有
A/B为顺式骈合构型,即 H-1为β构型的化合物,如化合物
rhodomolein XVII[16],见图3。
图2 rhodomolein XVI
图3 rhodomolein XVII
木藜芦烷类化合物是一种多羟基的极性化合物,取代
基团主要有羟基和酰基;在分子环内与环外还有双键;2,3
环氧取代基;Nilyl基团[13]等;糖苷类主要取代在3,6位,现
发现的糖苷只为β-D-葡萄糖基的单糖苷。
另在化学成分结构统计中注意到,部分化合物在化学
结构报道上有出入,这可能是由于在上世纪80年代前发表
的木藜芦烷型二萜的结构解析受当时光谱测试条件的限
制,大多只有碳氢谱数据,波谱数据不全面而出现的结构判
定差异。目前,随着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及测试技术的发
展,引入了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技术,使杜鹃花科中的二萜
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变得容易与准确。特别是X-射线单晶
衍射测定技术不仅解决了木藜芦烷型(grayanane)中最难确
定的A/B环的骈合方式,而且能给出环的构型,双键的位
置,分子内与分子间氢键等信息,如化合物iso-grayanotoxin
Ⅱ[9]的X-单晶衍射实验,就确定了A、B、C、D环的构型,即
五元A环为信封式,C(4)原子伸出由另四个碳原子形成的
平面,而另一个五元的D环为信封式与半椅式的中间型,七
元环的B环最大化地接近于扭椅式,以最稳定的七元环与
A环反式骈合,环C为典型的椅式构象与B环顺式骈合。
另外,通过X-单晶衍射法还能判断其它类型的二萜化合物,
如3,4开环的木藜芦类化合物pierisoid A[14]。因此,X-射
线单晶衍射法是确定杜鹃花科植物中二萜类化合物结构的
最有效方法,也是本类化合物结构的最终判断方法。
2 生物活性
杜鹃花科植物的有毒成分主要为木藜芦烷类(grayan-
toxin,GTX)二萜,GTX的结构与其毒性的相关性还不明
确,但认为与环的构型、取代基的种类与位置有关[19]。陈常
英等[20]、季小慎等[21]采用INDO方法,对杜鹃花科植物中
的部分GTX化合物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得出2,3-环氧基
团是最重要的负电中心,解释了团花毒素毒性高于梫木毒
素Ⅲ,6-O-丙酰基日本杜鹃素Ⅲ毒性高于日本杜鹃素Ⅱ的基
本原因。其它的生物活性还有如下几种。
2.1 对心脏与骨胳肌的作用
木藜芦烷类毒素(GTX)属于心脏神经系统毒素,它们
直接作用于心脏,既能增加心肌收缩力,也对心脏有触发活
性而产生快速心律失常以致抑制心脏跳动而死亡的作
用[7];GTX可作用于细胞膜胆碱受体的离子调节部位,有可
逆地去极化激活作用,特异性地增加心肌、肌梭等部位的神
经细胞和肌肉细胞静息膜对 Na+ 通透性,提高细胞膜内
Na+浓度,从而影响神经冲动传导[22]。
其作用机理研究:TAKAHIRO KIMURA等[23]报道,
其作用于钠离子通道位点上的蛋白质亚单位,除已知的
GTX结合位异亮氨酸-433(跨膜片断上的D1S6),还有另一
个为丝氨酸-251(细胞内环上的D1S4-S5)的新位点;Hiroshi
Maejima等[24]认为与GTX结合来调节Nav1.4通道的位点
是D4S6蛋白质上的分别位于酪氨酸-1586与苯丙氨酸-
1579上的苯丙氨酸与酪氨酸基团,且位点酪氨酸-1586比苯
丙氨酸-1579更为重要。
2.2 止痛与镇静作用
Sujuan Wang等[15]报道,secorhodomololide D显示出
明显的止痛与镇静作用,有效剂量为5mg/kg。
2.3 抗肿瘤活性
Sujuan Wang等[15]报道,secorhodomololide B显示出
选择性对抗人类肝癌细胞(Bel-7402)的活性,IC50为
0.97μM。
Guohua Zhong等[25]报道rhodomolins A 和B,rhodo-
moleinsⅠ和rhodojaponin Ⅲ有均显示对抗 Spodoptera
frugiperda(SF-9)细胞的细胞毒活性,IC50在12-80μg/mL。
2.4 昆虫的拒食作用
Chun-Huan Li等[14]报道pierisoids A和B具有明显的
对抗棉蛉虫的拒食活性。Hua-Ping Zhang等[10]报道craio-
biotoxinⅢ和lyoniol B显示中等的昆虫拒食活性。
2.5 对昆虫的生长发育抑制活性
钟国华等[26]报道闹羊花素Ⅲ(rhodojaponinⅢ),黄杜
鹃素C,羊踯躅素Ⅰ(rhodomoleinⅠ),黄杜鹃素B,黄杜鹃
素C,羊踯躅素ⅩⅧ(rhodomolein ⅩⅧ),木藜芦素Ⅲ
(grayantoxinⅢ)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的生
长发育抑制活性明显,闹羊花素类化合物对昆虫生长发育
抑制作用不属于“几丁质合成抑制型”,而属于“内分泌干扰
型”,显著降低表皮水溶性蛋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构效关
系定性分析表明,木藜芦烷类闹羊花素化合物基本结构中
的C-2,3环氧基、C-6、C-10和C-14取代基结构对化合物的
生长发育抑制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语
我国的杜鹃花科植物品种较多,部分作为中药、民间药
应用,一些品种已开发成制剂应用于临床,但大部分还未有
效研究与开发,特别是其中丰富多彩的二萜类化学成分与
生物活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961—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
[2] 李蓉涛,李晋玉,王京昆,等.金叶子的化学成分[J].云南植
物研究,2005,27(5):565-571.
[3] 中村幸人,杉尾剛,岩佐順吉.アセビの花に含まれる有毒物
貭[J].岡山大農学報,1973,(42):55-62.
[4] TALLENT WH.Studies on the Occurrence and Structure of
Acetylandromedol(Andromedotoxin)[J].J Am Chem Soc,
1957,79(16):4548-4554.
[5] NARAYANAN P,ROHRL M,ZECHMEISTER K,et al.
Crystal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grayanotoxin-I,C22H36O7
[J].Tetrahedron Lett,1970,11(45):3943-3944.
[6] 姚广民,翟 慧,汪礼权,等.杜鹃花科马醉木属植物化学成分
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1(1):
13-19.
[7] 汪礼权,秦国伟.杜鹃花科木藜芦烷类毒素的化学与生物活
性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4):82-90.
[8] 周三云,李蓉涛.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
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5):51-53.
[9] JUN’ICHI KATAKAWA,TADAHIRO TETSUMI,TAD-
AMASA TERAI,et al.Crystal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grayanotoxin VII[J].Journal of Chemical Crystalography,
2000,30(2):139-141.
[10] HUA-PING ZHANG,LI-QUAN WANG,GUO-WEI QIN.
Grayanane diterpenoids from the leaves of Craiobiodendron
yunnanense[J].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2005,
13:5289-5298.
[11] 李灿军,刘慧,汪礼权,等.羊踯躅果实中的二萜化合物[J].
化学学报,2003,61(7):1153-1156.
[12] LIU ZH G.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zal-
ea[J].Acta Chim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1989(3):235.
[13] XIANG-ZHONG HUANG,YING-HONG WANG,SHI-SHAN
YU,et al.Iridoid Glycosides and Grayanane Diterpenoids from
the Roots of Craibiodendron henryi[J].J.Nat.Prod,2005(68):
1646-1650.
[14] CHUN-HUAN LI,XUE-MEI NIU,QIAN LUO,et al.No-
vel Polyesterified 3,4-seco-Grayanane Diterpenoids as An-
tifeedants from Pierisformosa[J].Org.Lett.,2010,12(10):
2426-2429.
[15] SUJUAN WANG,SHENG LIN,CHENGGEN ZHU.High-
ly Acylated Diterpenoids with a New 3,4-Secograyanane
Skeleton from the Flower Buds of Rhododendron mole[J].
Organic Letters,2010,12(7):1560-1563.
[16] CAN-JUN LI,LI-QUAN WANG,SHAO-NONG CHEN,et
al.Diterpenoids from the Fruits of Rhododendron mole[J].
J.Nat.Prod,2000(63):1214-1217.
[17] PHUONG-THIEN,THUONG,TRONG-TUAN DAO,et
al.Crotonkinensins A and B,Diterpenoids from the Viet-
namese Medicinal Plant Croton tonkinensis[J].J.Nat.Prod.
2009,72(11):2040-2042.
[18] NISHIDA R,FUKAMI H,IRIYE R,et al.Accumulation of
highly toxic ericaceous deterpenoids by the geometrid moth,
Arichanna gaschkeritchi[J].Agric Biol Chem,1990,54(9):
2347-2352.
[19] HUA-PING ZHANG,LI-QUAN WANG,GUO-WEI QIN.
Grayanane diterpenoids from the leaves of Craiobiodendron
yunnanense[J].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2005
(13):5289-5298.
[20] 陈常英,刘助国,潘心富,等.杜鹃花科植物有毒成分的电子
结构及构效关系[J].化学学报,1992,50:237-243.
[21] 季小慎,陈常英,刘助国,等.某些杜鹃花科植物毒素的毒性
与电子结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0,16(4):
175-178.
[22] 钟国华,胡美英.杜鹃花科植物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
展[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18(6):509-514.
[23] TAKAHIRO KIMURA,KAORU YAMAOKA,EIJI KINOSH-
ITA,et al.Novel Site on Sodium Channelα-Subunit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tial Sensitivity of Grayanotoxin in Skeletal and
Cardiac Muscle[J].Mol Pharmacol,2001(60):865-872.
[24] HIROSHI MAEJIMA,EIJI KINOSHITA,ISSEI SEYAMA.
Distinct Sites Regulating Grayanotoxin Binding and Unbinding
to D4S6of Nav1.4Sodium Channel as Revealed by Improved
Estimation of Toxin Sensitivity[J].THE JOURNAL OF BI-
OLOGICAL CHEMISTRY,2003,278(11):9464-9471.
[25] GUOHUA ZHONG,MERYING HU,XIAOYI WEI,et al.
Grayanane Diterpenoids from the Flowers of Rhododendron
mole with Cytotoxic Activity against a Spodoptera frugiper-
da Cel Line[J].J.Nat.Prod.2005(68):924-926.
[26] 钟国华,刘金香,官珊,等.闹羊花素类化合物对斜纹夜蛾幼
虫表皮成分的影响及构效关系[J].昆虫学报,2004,47(6):
705-714.
(责任编辑:宋勇刚)
—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