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兰科植物多样性分析



全 文 :
2015,44(4): 319~324.
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
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兰科植物多样性分析
曾思金 1,刘 强 1,王 盼 1,林伟通 1,廖远芳 2,朱慈佑 2,庄雪影 1
(1.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东 惠
州 516338)

摘 要:基于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记录,分析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
属种地理分布特点及其种群结构。结果表明,白盆珠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有 40 种,隶属于 27 属,包括地生兰
26 种、附生兰 13 种和腐生兰 1 种;以人为干扰较少的山林和溪谷沟边较为丰富。白盆珠保护区兰科植物属和
种的地理成分均以热带亚洲分布成分为主,与邻近地区七目嶂保护区最为相似,两地的属种相似性系数分别达
71.11%和 61.11%。此外,调查中发现 1 个广东省兰科植物新记录种全唇盂兰 Lecanorchis nigricans,及深圳拟
兰 Apostasia shenzhenica 1 个新分布点。
关键词:莲花山白盆珠;兰科;植物区系;新记录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5.04.011
中图分类号:S682.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15)04-0319-06

Species Diversity of Orchids in Huidong Lianhuashan Baipenzhu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Guangdong
ZENG Si-jin1, LIU Qiang1, WANG Pan1, LIN Wei-tong1, LIAO Yuan-fang2, ZHU Ci-you2,
ZHUANG Xue-ying1
(1.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Guangdong China;
2.Huidong Lianhuashan Baipenzhu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Huizhou 516338,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field survey, inspection of herbarium specimens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population structures of orchids in Huidong Lianhuashan
Baipenzhu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40 species
from 27 genera of Orchidaceae in Lianhuashan Baipenzhu Nature Reserve, including 26 terrestrial
species, 13 epiphytic species and 1 saprophytic species. They mainly grew in the less-disturbed
secondary forest or near streams. The genera have 8 geographic elements and the species have 6
geographic elements, both of which were dominated by Tropical Asia element. Comparing with
neighboring nature reserves, orchid composition of Baipenzhu was most similar to Qimuzhang with
71.11% and 61.11% of generic and species similarity,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one new record
species to Guangdong province (Lecanorchis nigricans) and one new population of Apostasia
shenzhenica were reported.
Key words: Lianhuashan Baipenzhu; Orchidaceae; flora; new record

兰科 Orchidaceae 是被子植物三大科之一,约 800 属 25 000 种,除两极和极端干旱沙漠地区外,广
泛分布于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以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为丰富。我国有 187 属 1447 种,其中 601
种为我国特有种[1—2]。兰科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药用和经济价值,由于生境破坏和人为采挖,导致许
多野生兰科植物濒临灭绝。为有效保护兰科植物资源,《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已将所
收稿日期:2015-10-25
基金项目:惠东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植物综合调查研究(H14087);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及湿地保护专项资金(2130299)
作者简介:曾思金,博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系统学研究。E-mail: kaileqixia@gmail.com
注:庄雪影为通讯作者。E-mail: xyzhuang@scau.edu.cn
第 44 卷 ﹒320﹒
有野生兰科种类列入保护范围,占该公约保护植物的 90%以上[3];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
二批)”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也将兰科植物列为重点保护植物类群,其中兰属
Cymbidium、杓兰属 Cypripedium、石斛属 Dendrobium 和兜兰属 Paphiopedilum 的种类为国家一级保护
植物,其余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兰科植物生长习性多样,花部形态特异,传粉机制多样[4—8]。它们对生境要求严格,其丰富程度可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状况。因此,兰科植物的丰富程度被用作生物多样性的
丰富度和保护现状的评价指标[9—13]。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自然生境多样复杂,植物资源丰富,开
展兰科植物资源现状研究,可为该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白盆珠保护区)地处惠州市惠东县境内,位于阴那
山-莲花山山脉西南段,东江流域的西枝江上游,地理坐标 23°02′48″~23°11′10″N、115°02′48″~
115°15′35″E。该保护区总面积 13 034.1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 9625.1 hm2。最高峰为莲花山,海拔
1337.3 m。保护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22.0 ℃,年均降雨量 1935.7 mm,年蒸发量 1875 mm。
区内在海拔 400 m 以上有较大面积保护较好的次生林和竹林,多条沟谷常年有水,为兰科植物繁育提
供了良好条件。
1.2 研究方法
于 2013 年 11 月至 2015 年 7 月通过线路调查法对白盆珠保护区进行 11 次调查。采集标本用于鉴
定,所有标本保存在华南农业大学植物标本室(CANT)。
1.3 数据分析
相似性系数参考 Sorensen 指数计算:S = 2c / (a + b), 式中,a、b 为两地的属或种数,c 为两地共
有属或种数[14]。
属种的地理成分特点参考《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15]所划分的地理分布区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兰科植物物种组成
在白盆珠保护区共记录了兰科植物 27 属
40 种,包括 26 种地生兰、13 种附生兰和 1 种
腐生兰,它们分别占保护区兰科植物总种数的
65.0%、32.5%和 2.5%。
保护区兰科植物以兰属和羊耳蒜属
Liparis 的种类较为丰富,玉凤花属 Habenaria
次之(表 1),其余属仅记录 1 种。地生与附生种
类比例为 2∶1。
本次调查共采集到 22 属 25 种兰科植物标
本,其中,8 种为保护区新记录,分别为深圳拟兰 Apostasia shenzhenica、黄兰 Cephalantheropsis gracilis、
全唇盂兰 Lecanorchis nigricans 和香港绶草 Spiranthes hongkongensis 等(表 2)。此外,在保护区还发现
紫纹兜兰 Paphiopedilum purpuratum 的野生居群。有 15 种在文献中有记载,但在本调查中未见到植株,
包括观赏价值高的 3 种兰属植物,鹅毛玉凤花 Habenaria dentata 和毛叶芋兰 Nervilia plicata 等,说明
这些种群小而稀少。
表 1 白盆珠兰科植物非单种属
Table 1 Non-monotypic genera of Orchidaceae of in Baipenzhu
属名 种数 习性 生活型
兰属 Cymbidium 4 地生或附生 林下或溪边
羊耳蒜属 Liparis 4 地生或附生 岩生或林下
玉凤花属 Habenaria 3 地生 林下或溪边
石豆兰属 Bulbophyllum 2 附生 岩生
虾脊兰属 Calanthe 2 地生 溪边
石仙桃属 Pholidota 2 附生 岩生或树上
绶草属 Spiranthes 2 地生 草坡或溪边
线柱兰属 Zeuxine 2 地生 草地或林下

第 4 期 曾思金,等: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兰科植物多样性分析 ﹒321﹒
表 2 白盆珠 8 种新记录植物的分布与生境
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and habitat of eight new record orchid species in Baipenzhu
种名 属名 学名 习性 分布现状 生境 标本号
深圳拟兰 拟兰属 Apostasia shenzhenica 地生 罕见 竹林下 B1256
长距虾脊兰 虾脊兰属 Calanthe sylvatica 地生 罕见 溪边 B1257
黄兰 黄兰属 Cephalantheropsis obcordata 地生 罕见 溪边 B0061
钳唇兰 钳唇兰属 Erythrodes blumei 地生 稀少 林下 B0982
全唇盂兰 盂兰属 Lecanorchis nigricans 腐生 罕见 竹林下 B0681
镰翅羊耳蒜 羊耳蒜属 Liparis bootanensis 附生 常见 岩石上 B1020
香港绶草 绶草属 Spiranthes hongkongensis 地生 罕见 溪边 B0575
宽叶线柱兰 线柱兰属 Zeuxine affinis 地生 稀少 林下 B0768
其中全唇盂兰为广东省新记录,深圳拟兰为新记录的居群,其分布现状描述如下:
全唇盂兰(图 1)
Lecanorchis nigricans Honda in Bot. Mag. Tokyo 45: 470. 1931. ——Lecanorchis purpurea Masamune, Prel.
Rep. Veg. Yak. 60. 1929. ——Lecanorchis oligotricha Fukuyama in Trans. Nat. Hist. Soc. Formos. 32: 242. 1942.
广东:惠州市,惠东县,莲花山,篲竹林下,罕见,海拔 800~900 m,2014 年 7 月 16 日,曾思
金等 B0681(CANT, HK, IBSC, NOCC)。
分布:中国海南、福建、台湾和云南。日本琉球群岛[1, 16—17]。广东为新记录。

图 1 全唇盂兰
Fig. 1 Lecanorchis nigricans
A.生境;B.花的侧面;C.花的正面;D.果实
深圳拟兰(图 2)
Apostasia shenzhenica Z.J. Liu & L.J. Chen in Pl. Sci. J. 29: 39. 2011.
广东:惠州市,惠东县,莲花山,篲竹林下,罕见,海拔 800~900 m,2015 年 6 月 17 日,曾思
金等 B1256(CANT)。
分布:广东。该种于 2011 年首次在深圳发现[18],白盆珠为该种第二个分布点。
第 44 卷 ﹒322﹒

图 2 深圳拟兰
Fig. 2 Apostasia shenzhenica
A.生境;B.花的正面;C.植株的侧面;D.幼果

2.2 兰科植物分布特点
白盆珠保护区的兰科植物种类丰富,在林下、沟谷溪边、树上、岩石上或草坡等生境均有分布,
林下(16 种)和沟谷溪边(13 种)分布的种类尤为丰富。其中,高斑叶兰 Goodyera procera、橙黄玉凤花
Habenaria rhodocheila、镰翅羊耳蒜 Liparis bootanensis、见血清 L. nervosa、石仙桃 Pholidota chinensis
和香港带唇兰 Tainia hongkongensis 等种类分布相对较广、个体数量较多,在保护区内相对较常见。其
他种类在保护区只呈零星分布,如黄兰和长距虾脊兰 Calanthe sylvatica 只见 5 株;深圳拟兰和全唇盂
兰仅见于竹林下,其数量有数十株;紫纹兜兰见于阔叶林下,仅 20 余株。
2.3 兰科植物区系特征
2.3.1 属的区系特点 白盆珠保护区出
现的27属兰科植物,共有8种地理成分,
以热带亚洲分布类型最为丰富(表3)。其
中,斑叶兰属Goodyera和羊耳蒜属为世界
分布属。热带成分属在保护区占绝对优
势,共有22属,占非世界分布属的88.0%,
其中地生兰14属(包括腐生兰1属,而兰属
既有地生又有附生,各计1属)和附生兰9
属,地生与附生比例为14∶9。温带成分
属仅3属,占非世界分布属的12.0%,均
为地生兰,包括北温带分布型的玉凤花属
和绶草属Spiranthes,以及东亚和北美间
断分布的钳唇兰属Erythrodes。
2.3.2 种的区系分析 白盆珠保护区的40种兰科植物共有6种地理成分,均为非世界分布型,80.0%为热
带分布种类,温带分布类型只有20.0%(表3)。地理成分以热带亚洲类型最丰富,共23种,中国特有种次
之;泛热带分布仅2种。缺乏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类型。东亚分布型有寒兰Cymbidium kanran
表 3 白盆珠兰科植物属和种的分布区类型
Table 3 Distribution types of genera and species of orchids in Baipenzhu
分布区类型 属数 属比例*/% 种数 种比例/%
1.世界分布 2 – – –
2.泛热带分布 2 8.0 2 5.0
3.旧世界热带分布 3 12.0 – –
4.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5 20.0 2 5.0
5.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1 4.0 1 2.5
6.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 11 44.0 27 67.5
7.北温带分布 2 8.0 – –
8.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 1 4.0 – –
9.东亚分布 – – 2 5.0
10.中国特有分布 – – 6 15.0
热带成分 2~6 22 88.0 32 80.0
温带成分 7~10 3 12.0 8 20.0
注:*不含世界分布属。
A B
C D
第 4 期 曾思金,等:广东惠东莲花山白盆珠兰科植物多样性分析 ﹒323﹒
和全唇盂兰2种,前者为地生兰,后者为腐生兰;中国特有分布有6种,除了深圳拟兰和香港绶草外,
其他4种在我国多个省区均有分布。
2.4 与邻近地区的多样性比较
比较白盆珠与广东省内其他 3 个保护区的兰科植物种类丰富度(表 4),结果表明,白盆珠保护区兰
科属种的丰富度虽然远低于南岭,但与粤东的 2 个自然保护区比较,其兰科植物的丰富度仍较高。在
属种相似性上,与同位于
阴那山-莲花山山脉的七
目嶂相似性最高,象头山
次之,南岭最低,说明位
于中亚热带的南岭在兰科
植物组成上与南亚热带地
区有较大的差异。
表 4 白盆珠与其他保护区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s of the biodiversity of orchids between Baipenzhu and
other nature reserves
地区 面积/km2 属数 种数 共有属数 共有种数 属相似性/% 种相似性/%
惠州白盆珠 96.25 27 40 – – – –
惠州象头山[19] 106.97 22 41 14 20 57.14 49.38
梅州七目嶂[20] 58.50 18 32 16 22 71.11 61.11
韶关南岭[13] 234.76 49 121 17 24 44.74 29.81
3 讨论
兰科植物为典型的虫媒植物,其花冠形态与昆虫高度协同进化[4—5,21—24];其种子微小,需与真菌共
生,才能萌发生长,为典型的菌根植物[25—28]。对生态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导致兰科植物对生境变化的响
应更为敏感。因此,兰科植物的保护不仅是保护兰科植物个体和种群,更重要的是保护其自然生态生
境。针对兰科植物的生态脆弱性,秦卫华等[29]对我国 543 个自然保护区内的 1334 种兰科植物的就地保
护状况进行了评价,揭示我国约有一半的兰科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不同程度的就地保护,反映了
我国自然保护区在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此次调查记录了白盆珠保护区兰科
植物 40 种,大多数种类仅生长在人为活动较少的溪边、裸石或峭壁等潮湿环境,且种群小,反映了兰
科植物对生境的依赖性大。高斑叶兰、镰翅羊耳蒜和香港带唇兰等植物较为常见,观赏价值高的建兰
Cymbidium ensifolium、黄兰、长距虾脊兰和紫纹兜兰等以及药用价值较高的金线兰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和血叶兰 Ludisia discolor 等较为罕见。虽然竹叶兰生长在全光条件下的草坡,但其花大而艳
丽,易受人为采摘,在保护区内已极少见到。
由此可见,保护森林及其自然环境是促进兰科植物多样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此外,应加强宣传教
育,引导当地群众主动保护兰科植物资源及其生境,不乱采滥挖。同时,还应加强对稀有兰科植物保
护生物学研究,为兰科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Chen X Q, Liu Z J, Zhu G H, Lang K Y, Ji Z H, Luo Y B, Jin X H, Gribb P J, Wood J J, Gale S W, Ormerod P, Vermeulen J J,
Wood H P, Clayton D, Bell A. Orchidaceae[M]// Wu Z Y, Raven H P. Flora of China(Vol. 25). Beijing: Science Press & St.
Louis, USA: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2009: 1—506.
[2] 张殷波,杜昊东,金效华,马克平.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J]. 科学通报, 2015,60(2): 179—188.
[3] 陈心启,罗毅波. 中国几个植物类群的研究进展 I. 中国兰科植物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植物学报, 2003,45(增刊): 2—20.
[4] 张洪芳,李利强,刘仲健,罗毅波. 菜粉蝶对两种迁地保护的兰科植物传粉和繁殖成功的作用[J]. 生物多样性, 2010(1):
11—18.
[5] 张自斌,程瑾,杨媚,崔静,陈云盟,邓振海,赵秀海. 琴唇万代兰食源性欺骗传粉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37(6):
100—106.
[6] Liu K W, Liu Z J, Huang L Q, Li L Q, Chen L J, Tang G D. Pollination: Self-fertilization strategy in an orchid[J]. Nature,
2006,441: 945—946.
[7] Fan X L, Barrett S C, Lin H, Chen L L, Zhou X, Gao J Y. Rain pollination provides reproductive assurance in a deceptive
orchid[J]. Annals of Botany, 2012,110: 953—958.
第 44 卷 ﹒324﹒
[8] Van der Niet T, Cozien R J, Johnson S D.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specialized bird pollination in the endangered South
African orchid Satyrium rhodanthum and analysis of associated floral traits[J].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5,177: 141—150.
[9] 金效华,向小果,陈彬. 怒江河谷低海拔地区残存原生植被中兰科植物多样性[J]. 生物多样性, 2011,19(1): 120—123.
[10] 徐晓晖,凡强,赖燕铃,孙延军,叶常镜,廖文波. 深圳马峦山地区百合科和兰科植物资源及其在生态环境构建中的意
义[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1,40(1): 49—55.
[11] 石松林,王娟,李景吉,彭培好,高志勇 .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2,32(9): 1897—1902.
[12] 林玲,汪书丽,土艳丽,罗建. 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的区系特征和物种多样性[J].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3,35(3): 335—342.
[13] 田怀珍,陈林,邢福武.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J]. 生物多样性, 2013,21(2): 224—231.
[14] Sorensen T A. A method of establishing groups of equal amplitude in plant sociology based on similarity of species content,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nalyses of the vegetation on Danish commons[J]. Kongelige Danske Videnskabernes Selskabs Skrifter,
1948,5: 1—34.
[15]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增刊 IV): 1—13.
[16] 黄明忠,刘芝龙,王清隆,杨光穗. 海南兰科植物 2 新记录属 8 新记录种[J]. 热带作物学报, 2014(1): 138—141.
[17] 谭运洪,李剑武,刘强,文彬,殷建涛. 云南省兰科植物新记录[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1): 119—120.
[18] 陈利君,刘仲健. 深圳拟兰, 中国兰科一新种[J]. 植物科学学报, 2011,29(1): 38—41.
[19] 吴章文,曹铁如,胡卫华. 广东象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J]. 林业科学, 2009,39(5): 161—167.
[20] 曾如松,陈启鹏. 五华县七目嶂植物名录[M].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12: 166—170.
[21] 刘仲健,陈利君,刘可为,李利强,麻学勇,饶文辉. 心启兰属(Chenorchis)——兰科一新属及其蚂蚁传粉的生态策略[J].
生态学报, 2008(6): 2433—2444.
[22] 上官法智,程瑾,熊源新,罗毅波. 足茎毛兰的欺骗性传粉研究[J]. 生物多样性, 2008(5): 477—483.
[23] 任宗昕,王红,罗毅波. 兰科植物欺骗性传粉[J]. 生物多样性, 2012(3): 270—279.
[24] 张自斌,杨媚,赵秀海,倪世栋,杨飞鹏,陈巧巧,黄伯高. 腐生植物无叶美冠兰食源性欺骗传粉研究[J]. 广西植物,
2014(4): 541—547.
[25] 黄运峰,杨小波. 兰科菌根研究综述[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8(3): 283—288.
[26] 王亚妮,王丽琨,苗宗保,刘红霞. 兰科石斛属植物菌根真菌研究进展[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3(3): 281—288.
[27] 盖雪鸽,邢晓科,郭顺星. 兰科菌根的生态学研究进展[J]. 菌物学报, 2014(4): 753—767.
[28] 郑超文,肖娅萍. 兰科菌根真菌研究方法的概述[J]. 微生物学杂志, 2014(4): 85—89.
[29] 秦卫华,蒋明康,徐网谷,贺昭和. 中国 1 334 种兰科植物就地保护状况评价[J]. 生物多样性, 2012,20(2): 17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