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壳斗科格氏栲和栲树的核型分析



全 文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 9 1, 1 1 ( 4 ) , 4 2 8~ 4 3 2
J
o u r n a
l
o f Fu j i
a n
C
o l l
e g e o f F o r e s t r y
壳斗科格氏拷和拷树的核型分析 ’
吴若首 郑清芳
( 林学系 )
摘要 本文首次报道 了壳斗科拷属格氏拷 C :` : 六: on 夕:s’ : 兀 。 二。 k。 二 2“ H a y a 士a 和
拷树 C郎 at on p “ : f o r g e “ ` F r a n c h 的核型分析结果 。 研究结果发现格氏拷和拷树的
染色体数 目均为 Z n 二 2 4 ; 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 m ) 和近 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 S m ) 组
成 。 二者核型类型均为Z B型 , 格 氏拷核型公 式为 Z n = 2 4 = 18 m + Zm sa ` + 4 S m ; 拷
树核型公式为Z n 二 2 4 = 18 m + S S m 十 I S m , a t , 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
关键词 格氏拷 ; 拷树 ; 核型分 析
中图分类号 5 7 1 8 . 4 6
壳斗科植物种类繁多 , 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热带 、 亚热带至温带 。 我国有 6 属 3 0 多个种 ,
分布几乎遍及全 国 , 是我国重要的森林树种 。 有些还是重要的经济林树种 , 具有较高的经济
价值 。 壳斗科植物种间易发生天然杂交产生杂种 , 种类 间的形态特征表现得错综复杂 、 种间
界限具有很大连续性 , 给分类带来较大困难 。 长期以来 , 在壳斗科植物的研究 中 , 能利用的
细胞学资料 , 仅 限于染色体数目和少数种的核型分析 。 而 目前为止 , 所报道的该科的染色体
数 目 , 除假山毛样属 ( N ot ho fa gu : ) 2n = 26 和少数种有多倍体外 , 其它各 属 种 均 为 2二 二
24 〔1一 6〕。 因此 , 要对壳斗科植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核型分析显得更 为 重 要 。 口 前 有 关
壳斗科核型的报道 , 仅见栋属的 13 个种和原属的 2 个种 〔7一 l 。〕。 本文对壳斗科 拷 属 格 氏 拷
C 。 : ,。 , o 夕: £: k。切 。 k。 m “ 和拷树 C 。 s ,。 。 o p s`: f 。 r g e : `云进行了首次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析的
报道 。 期望能对拷属的分类 、 遗传育种以及研究其遗传与进化提供细胞学的参考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实验所用格氏拷和拷树种子采自三明 、 长汀等地 , 每树种选 5 株 , 分别采种 。 实验采用
根尖压片法 , 种子置湿砂中层积催芽 , 待根长 1 一 1 . sc m 时 , 切取根尖 , 用 0 . 0 2 M g一经基
吻琳预处理 6 小时 ; 用卡诺 固定液 固定24 小时 ; 在 I N H C 160 ℃恒温水浴中水解 2 0分钟后 ,
用改 良品红染色 , 压片 , 镜检 , 摄影 , 制成永久片 。 实验按全国第一届植物染 色体学术研讨
会的规定〔1 ’ 〕, 进行染色体计数和核型分析 。 染色体类型按 L e v a n 等的命名法划分〔周 , 核型
类型按 S t e b b i n s命名法划分〔1 3〕。
2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 , 这两个种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 表现为 : 染色体 数 目恒定一致 , 即 Z n 二
收稿 日期 1 9 9 1一 0 9一 1 1
DOI : 10. 13324 /j . cnki . jfcf . 1991. 04. 016

福 建 林 学 }学 报1 1 卷
表1 格氏拷核型分沂结呆
Ta b le1 h Ta e na ly t ia e lr es u lt o o fi :a r了 ot少· 王) e
o fC a s ta n oP s is ka wa la m i i
染色体编 号
( 拼毙 类 型
mL l于ms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相对长度%
( 长臂 千短臂三全长)
h
.
5 0+4
.
0 0=1 2
.
5 0
6

28 +4

38 =1 0

6 6
6

8 6 +2

8 5 = 9

7 1
5

5 2 +3

4 7 =8

7 2
4

6 5 +3

7 1 二8 。7 2
4

38 +3

68 =8

6 0
4

7 1 +3

5 5 =7
.
7 2
3
.
97 +3
.
3 9=7
.
6 3 苦
4

17 +2

9=7

07
3

7 2 +2

8 9=6

6 1
3

5 3 +2

7 7 =6

1 2
2

8 5 +2

4 4 =5

2 9
2
。 工 2
1
。 连3
2
. 弓1
1

5 1
1
.
3 2
1
.
1 9
1

1 2
1
.
17
1
.
/ l4
1

2 9
1

1 2
1

17
1 n
1 n
1 工夏` a t
刀1
力1
婆冬随体 , 随体
一长度不计在内
1 11
且瓦
早乏2 拷树核型分析结果
T a b l e 2 T h e a n a l y t i e a l
r e s u l t s o f K a r y o t y p e
o f C a s t a n o p s i s f a r g e s i i
染色体编 号
相对长度 % 竹 比
(长臂 + 短臂 = 全长 ) (长 /为动 类 型 表 注
mmS腼
扭m
m
扭m
别 ( 见图 1 , 2 ) ; 这两个
种的染色体均比较小 , 第 1
对染色体与其它对染色体相
比均表现出长度上的较大差
异 ; 格 氏 拷 相 对 长 度 为
5
.
2 9%一 1 2 . 5。% , 绝 对 长
度 为 1 . 7 1一 4 . 6 5卜 , 拷树相
对长度为 5 . 1 7%一 13% 、 绝
刘· 长度为 1 . 7 6一 4 . 8 1卜 ( 见
表 1 , 2 ) 。 这在植物界属于
小染色体类型 ; 而且这二个
种均由具 中部着丝点染 色体
和近中部着丝点 染 色 体 组
成 , 其核型类型均 为Z B 型 ;
第 1 对的两条染色体长度均
不等 , 相差较多 , 究竟是异
源染色体还是异形同源染色
体 , 还有待迸一步的研究 。
这些细胞学上的共性表明 ,
这两个种某着有些共 同起源
的亲缘关系 。
似这两个种的核型之问
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 其 表
现为 : 格 氏拷第 l , 3 对染
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点 (S m ) ,
其余为中都着丝 点 染 色 体
( m ) ; 拷树第 1 、 4 、 6 对
染 色体 为近 中 部 着 丝 点
(S m )
, 其余为中部着 丝 点
染 色休 ( m ) 。 格 氏拷第 8 对
染 色体短臂上具随体 , 拷树
只有第 1 对中长的一条染 色
体短竹上具随体 。 格 氏拷染
色长度比 为 2 . 39 , 拷 树 为
2
.
7 1 ; 格 氏拷核型公式 Z n 二
1 1
1 2
9
.
5 0 + 3
.
5 0 = 1 3
.
0 0劳
6
.
7 1 + 4

5 1 = 1 1
.
2 2
5

8 7 + 3

8 9 = 9
.
7 6
6

1 6 + 2

7 9 二 8 . 9 5
4

8 5 + 3

5 9 = 8

4 4
5

3 2 + 2
.
6 0 = 7

9 2
4

1 0 + 3

5 6 = 7

6 6
4

2 9 + 3
.
23 二 7 。 5 2
4

1 0 + 3

0 1 = 7

1 1
3

7 9 + 2

7 4 = 6

5 3
3
.
3 0 + 2

6 4 = 5
.
9 4
2
.
9 0 + 2

27 = 5
.
1 7
2

7 1
1
。 左9
1

5 1
2

2 1
1

3 5
2

05
1

1 5
1

3 2
1

3 6
1

3 8
1

2 5
1

2 8
S m
s 。 t
m
具随体 , 随体
长度不计在内
O甘nù
曲土
18 m + Zm
、 a t 一 ,
一 理S m , 拷树为 Z n = 18 m + S S m + I S m : a t ( 见 图 3 , 工 ) , 这些差异表明这三个
种址然有着某些共同起源的亲缘关系 , 但由于各自的发展进行过程不同 , 所 以 , 这二个种的
4期 吴若著等 :壳斗科格氏拷和拷树的核型分析 4 3主
遗传基础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 困此 , 我们认为日前分类学中将格 氏拷和拷树分 为同属中的不
同组是较适宜的 。
此外 , 根据 S t e b b孙 s核型班抢夕:从对称甄不川称的观点 , 结合分析格 氏拷和拷树的核型
分析结果 , 似乎可 以认为拷树的进化程度比格氏拷更高些 。
吴启彬 、 林发 亮同志参加部分试验工作 , 特此致谢
参 考 文 献
1 A r m s t : o n g J M & W y l i e 气 P . 人 n o w e l r o m o s o m e 刀 u 皿 b e r i n t h e f a m i t y F a g a e e a e .
N a t u r e
,
1 9 6 5 ; 2 0 5 : 1 3崖0一 1 3 4 1
2 S a 二 H J . C h r o rn o s o m e o u m b o r i n Q : e : e u s
.
J 人 r n o l d A r b o r , 1 9 3 0 ; 1 1 : 2 2 0一 2 2 3
3 D u f f i e l d J W

C壬l r o m o : o m e e o : z n t s i n 〔之u e f e u s 。 A m e r J B o t , 1 9 4 0 ; 2 7 : 7 8 7 ~ 7 8 8
4 F r o m a n L L
.
O n t h e e v o 1u t i o n o f e u p 1e s i n t五e F a g a e e a e . K e w B u l l e t i n , 1 9 6 6 , 1 8
( 3 ) : 3 8 5~ 4 2 0
5 M e
r b r a P N e t a l
.
C y t o m o : p h o g y o f H i m a l a y a
n F a g a e e a e
.
S i l v a o G e n e t i e a
,
1 9 7 2 ,
2 1 : 3 ~ 4
6 C D D a r l i n g t o n a n d A P W犷 l i o . C h r o m o s o m e a t 1a s o f f l o w e r i n g P l a n t s . 1 9 5 5 ; 1 8 1~
1 8 2
7 刘一樵等 . 北京标属 8 个种核型分析 . 北京林学院学报 , 1 9 8幻 4
8 王 良民等 . 落叶栋 的聚类分析和核型分析 . 植物研究 , 1 9 8 6 , ( 1 ) : 5 一 64
9 黎麦秋 . 板栗核型分析 。 林业科技通讯 , 1 9 8 1
10 陈祖松 · 板栗和锥栗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 福建林学院学报 , 1 9 86 , 6 ( 2 ) , 3 一 38
n 李憋学等 . 关于植物核型分析 的标准化 lbJ 题 . 武汉植物学研究 , 1 9 8 5 ; 3 ( 4 ) : 2 67 ~ 召02
1 2 L e v a n A K e t a l
.
K o m e n e l a t u r e f o r e e n t r a m e r t i e p o s i t i o n a n d e h r o m o s o nr e s
.
H e r
-
e d a t a s ,
13 5 t e b b i n s
1 9 6 4 ; 0 2 : 2 0 1~ 2 2 0
h e r s ) L t d
G L
.
C h r o m o s o m a l o v o l u t i o n i n h i g h e r P l a n t s
.
E d w a r d A r n o ld ( P u b l i s
-

L o n d o n
,
1 9 7 1 ; 8 7 ~ 9 0
K a r y o t y pe A n a ly s i s o f C a : t a n o P s i s 人a 训 a k a 阴f i
a n d C a s t a n o P s fs f
a r g o s i i
W
u R u o j in g Z h e n Q i n g f a n
( D e 夕a r t 川 e n * o f F o 犷 e s t ,`夕 )
一一ó护.0A卜s t r a e t K a r y o t y p i e a l a n a 1J s i s
习e s f f 15 e a l , r i e d o u t f o r t h e f i r s t
o f C a 。 t a 。 o 夕: f : 人。 二a k 。热公f 。 : d C a s t a o o P : f s f a
t i 侧 e , a n d t ]x e 刀 u n l t e : 。 f e l l r 。 打 o s o rn e s i n g r
始 2 福 建 林 学 院 学 报 n卷
w ing t i pe e l l of r o ot1 5 f ound t ob eZ n= 24 ( F ig
.
1 a ndZ )
.
A e e r od i, 1 9 t o t }i e
e l a s s i f i e a t i o n s y s t e m s g i v e n b y L e v a n e t a l
, t士l e k a r y o t y p o f o r nr u l a o f C u : t -
a n o P s f : k a 山 a k a m公f H a 夕a t a 15 t h e r e f o r e K (乏, n ) = 2 4 二 18 m 十 全rn s 。 , 卜生 s “ 、 , t }I c l、 : * r j o t 少

P c
f o r m u l a o f C a : t a n o P s f s f
a r g e : `玄 F r a n c h 15 t h e r e f o r e K ( Z n ) 一 2 4 = l s m 十 S S m +
I S m
: 。 t 。
K e y w o r d s C a s t a n o 夕s :` k a o a k a 。 ; f` , C a s t a n `夕s `5 f a r g e s 艺1 k a ,· 了 o t y p e a n a 1J s i s
林木种子射线检验研究通过技术鉴定
林木种子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种子经营和育苗 , 由于常规检验比较繁锁速度慢 , 不能及
时提供检验结果 , 导致大量未经检验的种子直接用于生产 , 影响种子合理使用 , 为生产需要
我院郑郁善 、 郑盛培老师承担省教委科研项 目。 于 1 9 8 5年开始对林木种子品质软 二 射线检验
系列研究 , 取得了显著成效 。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该研究应用先进的软 x 射线仪进行林木种子品质检验 。 研究 60 种主要造林树种 , 种子 二
光胶片2 1 O D I N胶片 , 2 号放大纸的最佳造影条件 , 衬比造影条件和衬比剂 , 得出氯化钡 、
碘化钾是良好衬比剂外 , 还找出了醋酸铅 , 销酸铅等多种适合于阔叶树衬比造影的衬比剂 ,
六年期间已从 5 个省收集 60 个树种 1 4 2 2份种子样品 , 进行射线检验和定位发芽对比试验 , 并
进行回归分析给出各树种种子有无发芽率的测定等级。 经过对各树种进行衬比造影 , 提出了
应用软 x 射线测定种子活力技术 , 软 二 射线检验种子病虫害和损伤粒技术 。 通过对侧柏等 4
种树种的果实发育过程的跟踪造影 , 提出研究果实发育过程的无伤跟踪观察方法 。 为射线检
验林木种子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技术 , 且有很高的适用价值 , 经济效益 , 尤其适用于 种子收购
和调拔时快速检验种子质量 。
该科研成果于 1 9 9 1年 12 月 6 日在南平通过省级技术鉴定 。 专家认为 , 该项研究主题方向
和技术路线正确 , 研究内容比较系统全面 , 试验设计合理 , 测试数据齐全 , 技术资料完整 ,
结论可信 , 有一定研究深度 、 研究成果居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地位 。
该检验系列适用于林木种子生产 、 经营 、 教学 、 科研部门种子品质检 验 , 特别运用于种
子收购现场和种子采集 、 处理 、 运输 、 调运 、 销售等环节 , 经使用单位实际应用经济效益极
为显著。 对林木种子品质检验开辟出一种新的途径 , 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 。
科研处 林闺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