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芸香科常用中药饮片考略



全 文 :78 内蒙古中医药
膳食,制作药膳就首先要对药膳中的食材的四气五味掌握,才能
如何把中药与食材配伍、加工、制作药膳,进行辩证施膳。笔者通
过查阅文献对中医药膳食材的按四气五味进行分类,望中医药膳
工作者在药膳制作上对配伍的食材存在的四气五味引起注意,同
时也呼吁广大药膳工作者对药膳食材的四气五味进行分类重视,
并期望编写出类似《中药学》的《药膳食材学》著作来,食材的性味
建立将会对中医药膳工作者在药膳制作中其指导作用,也将对中
医药膳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铭泉.中国药膳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0第一版.
[2] 许高升,李蕾.传统药膳与现代保健食品的发展 [J].中国食品
卫生杂志,1995,11(25):33-34.
[3] 王达,陈宝贵. 基于九种生理体质的药膳食材分类方法之初探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8(11)3351-3353.
[4] 范志红等译.营养圣经[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7第一版.
[5] 荫士安、汪之顼主译.现代营养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4,10第一版.
[6] 窦国祥 .中华食物疗法大全[M].江苏:江苏科技出版社,
1999,8第一版.
[7] 叶锦先.中医药膳的主要特点 [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8
(29):44-46.
[8] 韦大文.公共营养师考试手册(中医分册)[M].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7,7第一版.
[9] 谭兴贵.中医药膳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第一版.
[10] 李时珍著.李时珍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9第一版.
[11] 孟诜著.食疗本草[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11第一版.
[12] 曹炳章编.中国医学大成[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6第一版.
芸香科常用中药饮片考略
林立森* 李 坤* 蒋连泓**
摘 要:常用的芸香科中药,主要用于疏调气机,消除气滞,但每种药物的产地、采集、炮制各有区别,所发挥的临床功效各有特性,容易
混淆。笔者随蒋连泓教授临床实习多日,本文根据蒋教授临床带教讲稿,参考有关文献对常见理气类芸香科中药饮片做了系统规范
整理,以便于临床医生鉴别应用。
关键词:芸香科;中药;常用;理气药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6)04-0078-02
传统中草药中源于芸香科的饮片很多,临床常用的有:枳实、
枳壳、橘红、橘络、橘核、陈皮、青皮、玳玳花、佛手、香橼等。这些
药物一般含芳香挥发油成分作为理气药应用,其基本功效为调理
气分、舒畅气机、消除气滞。[1]它们大多为多年生常绿小乔木,其
原产地主要在江南、淮河一带。虽是同科属,但由于产地的不同,
其果实成熟早晚及采摘果实的季节往往各异,且各地区的风俗习
惯、名称叫法也迥然有异,从而使中药饮片出现了繁杂混淆的现
象,初学中医药者往往莫衷于是。这些常用的中草药究竟有何各
自的功用主治特点,又都具备哪些共性,值得探讨。
我国文学典故中有“橘化为枳”这一成语,正所谓“橘生于
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
何?水土异也。”[2]晏子说橘和枳为同一植物,生淮南则为橘,其
味甘美;而生于淮北则为积,其味苦涩,这种差异是由于地域水
土不同致使其色味发生了变化。其实,根据现代植物学考证,橘
树和积树外形相似,在植物分类学中都属芸香科,但橘为柑橘属
植物,枳为枳属植物。[3]枳,植物名,亦称“枸橘”、“臭橘”,果实呈球
形,色青气烈,味苦酸,有的地方叫“野橙子”。橘,已成熟的果实
果肉饱满,果汁甘甜,其皮黄绿色,性味辛香甘微苦。以小见大,
可见临床常用的芸香科药物由于气候水土自然环境改变了,其特
质与特性亦各有不同,炮制成中药饮片后的功能作用也必有差
异。有鉴于此,故其个性与共性必须明晰。
1 柑、橘、橙、柚
柑与橘。柑,以茶树柑为代表,其它有四会柑、广柑、乳柑。
橘,福橘、朱橘、甜橘、蜜橘等,四者成熟的果实果肉食用,皮可入
药为“橘皮”。其中果皮外层呈红色者用盐水或蜂蜜洒拌,炮制后
即药用“橘红”。有的地方用化州产柚皮入药称为“化橘红”。两
者皆辛苦温以燥湿理气化痰见长,入肺脾经。柑橘的幼果或未
成熟的果皮切片晾干为“青皮”,其果实小,皮色青,气味烈,性温,
味苦辛,归肝胆胃经,亦称“小青皮”,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消
痰散结之功[4]。新鲜的橘皮,性味甘酸凉润,具有理气开胃,润肺
止渴的作用。晒干后的橘皮或柑皮通称“陈皮”,阴干日久以陈久
为上品故名“陈皮”,广东新会地区产者应称“新会皮”、“广陈皮”。
陈皮性味辛苦微温,入肺脾二经,具有理气(理肺胃之气)宽胸(指
中上焦)、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效[4],临床配伍应用广泛,所涉方剂
颇多,多以二陈汤为基础化裁。橘叶为橘树叶片,其性升浮,辛苦
平,入肝经,疏肝行气化痰,外用消肿毒。橘络为橘果皮肉之间纤
维束,甘苦平,入肝肺经,通络(理气化痰)作用较好。橘核为橘果
肉内之核,苦平入肝经,性沉降理气化痰,有止痛作用,常用治疗
疝气及睾丸痛[4]。
由于柑橘盛产于浙、闽、川,江南淮河流域多地,命名繁多,品
种混杂,加之各地俗称使中药饮片的命名历来不规范。现在有药
商趋利,在产地、品种、炮制等诸多方面混杂销售。现欲达早年中
药饮片之“道地药材”“尊古炮制”品味精良,实难以做到。
橙为常绿小乔木香橙、甜橙的果实,北方俗称“橙子”。其皮
也做药用饮片,往往在商品药中作为橘皮的替代品,在上海用作
“橘红”使用,当地亦称“土陈皮”。鲜者果肉其性酸凉,可解“蟹
毒”、醒酒,晾干用皮有宽胸理气止呕恶的作用。
柚为芸香科柑橘属常绿果树柚的果实。成熟的果实食用,其
皮厚,变种很多如沙田柚、文旦柚等。果皮甘酸寒,调胃化痰解酒,
有的地区将皮阴干后用作“橘红”的替代品使用。有动物实验发现
其新鲜果肉中含有的柚皮苷成分能降血糖,临床有待考证[5]。
此外,在古汉语文献中或古医籍中,往往把橘、柑、橙、柚等
芸香科植物的果实混称为枸橘(类)。其实,枸橘、香橼及酸橙的
幼果(未成熟果实)应谓之枸(枸,多音字,此读jǔ)橘,古称为枳。
中药的发展历经五千多年,在命名上代远弥繁,同时我国幅员辽
阔、风土习俗各异,难免出现命名与称谓的不规范。
2 玳玳花、佛手、香橼
玳玳花为芸香科酸橙花供药用,味甘微苦,疏肝和胃理气作
用尤佳,主治胸腹痞满。
佛手为常绿小乔木佛手柑的果皮,常切片入药,其花、花蕾也
可入药为“佛手花”。性温,味辛苦,入肝脾胃肺经。功效疏肝解
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尤善疏肝解郁[4]。
香橼为枸橼树、香泡树的果实,趁鲜切片晒干为药用饮片,其性
味辛苦微温。功用略同于佛手,但药效逊于佛手,两药常相互为用[4]。
3 枳实、枳壳、柠檬
枳实为芸香科枸橘类之酸橙或甜橙尚未成熟的幼果,干燥
后整个果实横切炒用成中药饮片,时称“绿衣枳实“。性寒,味苦
辛,归脾胃大肠经,在芸香科中药中行气力较大,具有破气消积,
化痰除痞的功效[4],如大承气汤用之,枳实薤白桂枝汤用之。生
*天津中医药大学(300193)
**通讯作者
2016年3月20日收稿
DOI:10.16040/j.cnki.cn15-1101.2016.04.078
792016 年期第 4期
用力宏,炒用力缓。
枳壳为枸橘类酸橙或甜橙已经成熟的果实,用其皮切片入药,生
用炒用皆可。功用略同于枳实,但药效缓和,用以行气宽胃消胀[4]。
柠檬为芸香科洋檬树果实,源自国外,云南省称为黎檬果,味
极酸,香气浓,具有生津止渴、和胃消暑的功效,现代开发用其鲜
果切片代茶饮具有某些保健作用[6]。
其它芸香科属的药物如辛温散寒的吴茱萸、花椒;苦寒解读燥
湿的白藓皮、黄柏等在临床上各有特征容易区别,故本文不做讨论。
总之,芸香科常用中药共同的特性是都具备一定的辛味香
气,果皮性温和,多入肺胃经,故可调理肺胃之气,或宽中和胃止
呕,或宣肺祛痰。少数青涩不成熟的果皮入药,气味辛烈,则破气
导滞散结,有的兼归肝经,则疏肝理气解郁。
参考文献
[1]张静,马亚平,李洪芸,等.芸香科中药的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
[J].河北化工,2011,34(4):19-33.
[2]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下)内篇杂下第六[M].第一版.北京:
中华书局,1982:392.
[ 3 ] 孟长海 , 王治英 .“南橘北枳”话理气良药 [ J ] . 家庭中医
药,2007,11:65-66.
[ 4 ] 高学敏 . 中药学 [M ] . 第二版 .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2007:249-262.
[5]周燕文,时雪峰.柚皮苷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研究
[J]. 中国药师,2012,15(4):471-474.
[6]孙洁.柠檬水的9大保健功效[J].求医问药,2013,7:63.
浅谈不容忽视的中药毒副作用
张荣华* 马秀娟* 葛海波*
关键词:中药;毒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6)04-0079-0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
文化素养有了大幅度得提高、质的飞跃,对医疗保健也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当前,为人们提供医疗保健的有两大体系:一是中医
药,二是西医药。西药以其剂型先进,使用方便,作用快,而被广
泛应用。但其明显的毒副作用也引起消费者的高度重视,甚至产
生恐惧心理。中药以其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受到消费者的晴
睐。中药在美容、保健、养生行业大行其道,以成为万金油,甚至
到了滥用的程度。并且过度宣传,给消费者造成一定损害。毒副
作用小,并不等于没有副作用。某些中药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应
当引起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1 过敏反应或中毒
过敏反应是中药毒副作用中最长见者,并随着中药的广泛应
用日趋增多。如:案例一:患者,男42岁,诊断为荨常疣。应用鸦
胆子仁外敷治疗,40分钟后出现浅表式呼吸困难,随即进入休克
状态,经抢救后康复。并经本人及家属同意,做了皮肤划痕试验,
证实患者对鸦胆子过敏[1]。案例二:患者,男,56岁,诊断为胃炎。
服藿香正气散加黄连10g,立即出现胸闷心慌、腹疼,继之出现皮
肤多处不规则丘疹,停药后消失[2]。案例三:患儿,男3岁,诊断为
“鹅口疮”。外用硼散致中毒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3]。案例四:患
者,女,62岁,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用蓖麻子仁捣泥擦胸背治
疗,用药5分钟后,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继而口唇及四肢末
捎青紫,双下肢出现团样疹块.其中一例经抢救康复。另一例患
者,男76岁,也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用蓖麻子仁捣泥擦胸背治
疗,用药15分钟后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20分钟后送医院,呼吸
心跳停止[4]。
2 单脏器损害
某些中药服用后虽然不出现上述的过敏现象,但可以对某
一脏器产生毒副作用。破坏正常的生理功能,影响人们的身体健
康。目前报道较多是肝脏和肾脏。
2.1 肝脏损害:目前发现部分中药服用后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作
用.如:案例一:患者,男,38岁,诊断为神经皮炎。用蜈蚣5条研
粉,日分2次冲服。第3天肝功能损害症状,诊为急性药物性肝
功能损害。治疗20天后恢复正常[5]。案例二:患者,女,36岁,诊
断为银屑病。口服青黛丸2过月后,出现恶心、腹胀、肝区痛,经检
查诊为药物性肝炎。停药保肝治疗1个月后肝功恢复正常[6]。
2.2 肾脏损害:近年来因中药使用不当或滥用而导致肾功能损害
者时有发生,甚者可致甚功能衰竭。目前报道可致肾功能损伤的
药物有:山慈姑、土牛膝、木通、野百合、雷公藤、钩吻、益母草、草
乌、苍耳子、蓖麻子等[7]。上述药物在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剂量且
要注意肾功能情况。
3 其他脏器系统损害
某些药物服后虽无上述毒副作用,但可以对其他脏器或系统
产生毒害作用.如:案例一:患者,男,46岁,诊断为血小板减少
症。应用商陆15g、红枣10枚煎服1剂后,突然出现精神障碍现
象。停药并治疗3天后恢复正常[8]。案例二:患者,女,诊断为咳
嗽。用陈皮泡水代茶饮后出现便血,停药2天后便血症状消失[9]。
案例三:患者,女,52岁,诊断为低血压。口服参附龙骨汤6小时
后出现心率失常,停药停药对症处理后好转,经实验证明系龙骨
所致[10]。案例四:患者,男,57岁,诊断为软组织损伤。自服壮骨
关节丸6g,次日晨起后发现肉眼血尿,经治疗3日后康复[11]。笔
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甘草用量超过25g易致水钠潴留引起水肿。
服天花粉易引起腹泻等。
综上所述部分中药确实存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但其发生的机
制,药物的何种成分以及药物动力学,均不十分明确,有待同仁进
一步研究证实。但其发生与发生的程度,与药物本身的毒性,方
剂得配伍变化,处方用量,个体差异有关。其中重要的是药物的
用量,如果超过正常用量甚至滥用,发生反应得可能性较大。因
此,应加强对中药用途用量的管理,特别是有毒中药。应建立健
全有毒中药处方管理制度,加强对有毒中药炮制的规范化管理。
建议中药及中药制剂应详尽标明不良反应或副作用。进一步提
高广大医务人员和消费者对中药毒副作用的认识,有效的防止不
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范忠旗.鸦胆子外敷致过敏反应1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2(1)38.
[2]詹瑞林.服黄连引起过敏反应1例[J].中国中药杂志,1994(1)50.
[ 3]扬成林 .冰硼散引起新生儿中毒死亡1例 [J].中西医结合杂
志,1991(3)145.
[4]李西有,等:.蓖麻子油引起过敏性休克2例[J].中华皮肤科杂
志,1991(3)193.
[5]伍玉元.蜈蚣粉致急性肝功能损害2例[J].中国中药杂志,1994(1)50.
[6]张立军,等.复方青黛丸致肝功损害1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3(1)28.
[7]朱天忠.中药所致肾毒作用的初步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1995(2)81.
[8]邓泽善.服商陆致精神障碍1例[J].中药报道,1988(9)51.
[9]吴言福.服陈皮致便血2例[J].中药通报,1988(10)54.
[10]张兆相:服龙骨煎剂致严重心律失常1例[J].中药通报,1988(11)51.
[11]罗迎青.服壮骨关节丸引起血尿1例[J].中国中药杂志,1994(1)59.*山东省平度市中医医院(266700)2016年3月28日收稿
DOI:10.16040/j.cnki.cn15-1101.2016.04.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