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我国松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全 文 :收稿日期:2016-07-15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SQ2012BAJY303501);林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监测项目(JJ-11-03);辽宁省科学技术
计划重大项目(2011207002)。
2016年
第 4期
2016
№4
辽 宁 林 业 科 技
Journal of Liaoning Forestry Science& Technology
松科有 10属 230种,主产北半球,我国有 10属
113种。松科植物可供采脂、提炼松节油等多种化
学原料,可作园林绿化树种,种子可食或供药用。
松科植物主要靠有性繁殖的方式,即生产种子进行
苗木培育。但是,由于松科树种生长周期长,性状
易受环境影响,良种生产受土壤、气候等环境因子
影响明显,种子产量不稳定,良种供应不足,这些因
素使松科植物良种选育和苗木繁殖无法满足生产
实践的需要。
1958年英国人Steward和法国人Reinert利用胡
萝卜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并最终得到完整植
株。此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建立起一系
列技术,如试管苗快繁技术、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
原生质体培养技术等。因其具有繁殖系数高,繁殖
周期短,繁殖速度快;繁殖材料用量少,且不受季节
限制,可实现工厂化生产等优点,组织培养已成为
松科植物遗传改良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成为松科植
物快速繁殖优质苗木的重要途径[1]。
1 我国松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概述
我国学者对松科树种组织培养的研究开展得
比较早。1962年,李正理首次报道红松离体胚培养
获得成功,此后,我国学者开展了大量松科植物组
织培养研究,截止目前,我国重要松科树种,如欧洲
赤松(Pinus sylvestris)、马尾松(P.massoniana)、白皮
松(P.bungeana)、红 松(P.koraiensis)、黑 松(P.
thunbergii)、云南松(P.yunnanensis)、湿地松(P.
elliottii)、华 山 松(P.armandii)、油 松(P.
tabulaeformis)、樟子松(P.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落叶松(Larix gmelinii)等均有进行组织培养的研究
报道。黄健秋等建立了以马尾松成熟合子胚为外
植体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体系;唐巍等建
立了以湿地松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的体细胞胚
发生技术体系。齐力旺等以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
体建立起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总之,与新
西兰、美国、法国等国家相比,我国松科树种组织培
养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9]。
2 松科植物器官发生研究进展
2.1 外植体类型对松科植物器官发生的影响
外植体是植物离体快繁成功的基础,外植体选
择是否合适决定着植物离体快繁是否成功。外植
体的物种特性、发育阶段、取材部位、季节及时间、
后续处理方法等都决定着松科植物器官发生能否
成功。一般用来做松科植物器官发生外植体的材
料包括成熟或未成熟胚、幼嫩子叶、下胚轴、芽、幼
嫩的茎段或茎尖、针叶等,其中成熟胚使用得较
多。朱丽华等以湿地松成熟胚为外植体初步建立
植株再生体系[7]。李丹等以思茅松无菌试管苗的带
子叶顶芽为外植体,建立了思茅松组培的植株再生
体系[8]。李玲莉等以柔枝松的幼嫩顶芽为外植体,
通过对不定芽的诱导、增殖和生根条件进行筛选,
我国松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秦 静
(辽宁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辽宁 沈阳 110036)
摘 要:该文从我国松科植物组织培养、松科植物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进展等方面系
统叙述了我国松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取得的成就,并对松科植物组织培养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
为科研和生产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松科;组织培养;体胚
中图分类号:S791.24;S72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714(2016)04-0049-04
—— 49
建立起柔枝松器官发生技术体系[9]。韩素英等以休
眠芽为外植体分别建立了油松、白皮松、华山松、青
杄的再生体系[10]。
2.2 培养基对松科植物器官发生的影响
基本培养基的成分及使用浓度对松科植物的
组织培养至为关键。目前常用的器官分化培养基
有MS及其各种改良培养基、WPM、GD、SH、DCR、
LP和LM等。朱丽华等研究湿地松的组织培养表
明,基本培养基对不定根的分化有较大影响,改良
1/2GD是湿地松嫩梢生根的较优基本培养基,其次
为 1/2DCR和 1/2MS[11]。陆燕元研究美国花旗松表
明,供试的 6种基本培养基中,改良DCR为最适培
养基,而MS和N6则不适于作为花旗松器官发生的
培养基[12]。李际红等研究白皮松不定芽诱导分化技
术表明,成熟胚不定芽诱导以MS培养基最好,不定
芽的平均增殖系数超过4[6]。李林等得到类似结论,
以MS和WPM为培养基,白皮松不定芽的增殖系数
均超过5[13]。李科友等使用MS、GD、SH和N6培养
基开展的美国黄松不定芽和不定根诱导试验表明,
基本培养基的种类对外植体不定芽的诱导起主要
作用,其中GD为美国黄松不定芽诱导最适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浓度在美国黄松不定芽生根中起关键
作用,1/2SH为诱导美国黄松不定芽生根最适培养
基[14]。施翔研究杂交松器官发生表明,最适合不定
芽诱导的培养基是含盐量比较低的DCR与WPM[15]。
2.3 生长调节剂对松科植物器官发生的影响
附加生长调节剂的种类、浓度、相对比例及处
理时间有效调控着松科植物的器官发生。诱导丛
生芽时,需在基本培养基中附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
素,且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要偏高一些。大量研究表
明,BA和NAA或 IBA的组合效果最佳,如思茅松
丛生芽诱导培养中,在 1/2MS培养基上附加 2.0~
3.0 mg·L-1 6-BA和 0.05~0.1 mg·L-1 NAA,其诱导
率为 93.3%[8]。单独使用细胞分裂素也可以诱导芽
发生,如以湿地松成熟胚为外植体诱导不定芽发
生,先用 60 mg·L-1 6-BA的液体培养基处理湿地松
成熟胚 12 h,吸干后转移到无激素的培养基上培
养。6周后,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达69%[7]。杂交松茎
尖在附加 0.5 mg·L-1 BA的 1/2DCR培养基上培养,
针叶基潜伏芽的诱导率可以达到 85%,在附加
1.0 mg·L-1 BA的DCR培养基上培养,其平均芽数
达到最大值3.75[15]。松科植物器官发生中单独使用
细胞分裂素处理外植体时,一般处理时间以 1-4周
为宜。时间过长会增加变异及外植体的愈伤化,并
产生不易伸长的矮小苗木。生长素是松科植物器
官发生常用的重要生长调节剂,不同树种、不同培
养阶段应选择生长素的种类、浓度均不同。IBA因
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同时可促进植株生根而成
为松科植物组织培养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生长素;
NAA和 2,4-D在器官发生中常被用于诱导愈伤组
织的产生,引起细胞脱分化;IAA因其容易被氧化
且在光下不稳定,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极少应用。何
月秋诱导湿地松生根的试验表明,培养基中附加
1.0 mg·L-1 IBA,不定根诱导率可达到 50%,且根部
轻微愈伤化,但不影响生根;而当 IBA质量浓度提
高到 3.0 mg·L-1时,组培苗插入培养基的部分严重
愈伤化,继续培养后,组培苗出现针叶枯死,甚至整
株死亡的情况[16]。湿地松器官发生研究表明,在改
良 GD培养基中附加 0.1 mg·L-1 NAA,同时配以
5 mg·L-1 6-BA,外植体培养5周后,其丛生芽诱导率
最高达95%。
2.4 其它因素对松科植物器官发生的影响
除外植体、培养基、生长调节剂等关键因素外,
影响松科器官发生的因素还包括外植体的预处理、
光照、温湿度以及其它附加成分等。李际红等在白
皮松不定芽诱导分化研究中,在培养基中附加
35 g·L-1的蔗糖,可有效防止不定芽的玻璃化[6]。另
外,在培养基中附加一些吸附剂物质如活性炭,对
芽的伸长也有促进作用。活性炭可有效吸附外植
体释放的酚类氧化物和培养基中部分有毒物质。
在油松不定芽伸长生长的试验中,不定芽在未附加
活性炭的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并有严重的褐化现
象,而在附加了 2 g·L-1活性炭的培养条件下,不定
芽伸长生长速率显著提高,有效嫩梢比率最高可达
43.55%,并且降低了外植体的褐化[17]。许新玉等在
研究华山松器官发生时得到了同样的结论,附加
2.0 mg·L-1活性炭对已分化芽的伸长有明显促进作
用[18]。宗亦臣等建立起湿地松最佳器官发生体系:
外植体为无木质化带芽茎尖,以GD培养基中附加
1.0 mg·L-1 6-BA、0.1 mg·L-1 NAA以及2%蔗糖为基
本培养基,在光照时间12 h·d-1、光强40 μmol·m-2·s-1
条件下培养,诱导率较高,芽的生长速度也较快[19]。
3 松科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进展
3.1 外植体对松科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
体细胞胚胎的发生因所选外植体的生理状况、
类型、基因型及取材的季节和时间、后续处理的方
法等不同有很大差异。是否选择合适的外植体决
定了松科植物体细胞胚胎诱导能否成功的关键因
辽 宁 林 业 科 技第 4期 2016年
—— 50
秦 静:我国松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第 4期 2016年
素之一。吴丽君研究湿地松体细胞胚胎发生认为,
球果短时间冷藏处理、雌配子体“倾斜接种”方式以
及在培养基附加乙烯抑制剂及pH缓冲液均有利于
提高湿地松体胚诱导率[20]。目前已经报道诱导体细
胞胚胎发生的松科植物的外植体主要包括未成熟
合子胚、成熟合子胚、胚轴、子叶及子叶形体细胞胚
等。松科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中遵循这样的一条
规律,即外植体不同,培养的难易程度也不同,由易
至难依次为未成熟合子胚、成熟合子胚至幼嫩组
织。贾彩凤等研究表明,未成熟种子处于子叶胚前
期的幼胚最适合华山松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随着
胚逐渐发育成熟,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也逐渐降
低 [21]。如齐力旺等研究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表
明,球果采集时间与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密切相
关,6月上旬采集的球果,无法诱导出胚性愈伤组
织,6月末采集的球果,胚性愈伤组织诱导频率可达
13.75%~18.8%[22]。
3.2 基本培养基对松科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影响
基本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和使用浓度对松科植
物体细胞胚的诱导至关重要。根据树种不同在诱
导过程中应该选择不同的基本培养基。目前,最常
用于松科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培养基主要有MS
及各种改良MS、DCR、GD、LM、LP、WPM、SH等。
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萌发培养基用
WPM,体细胞胚后侧根诱导与嫩梢伸长以B5培养
基好[25]。湿地松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表明,在附加
8 mg·L-1 2,4-D和4 mg·L-1 BA的LP培养基上可成
功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23]。
3.3 植物激素对松科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
在多数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源生长素和细胞分
裂素是细胞离体培养所必须的激素,但因培养的时
期不同,所需外源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种类和浓
度均不同,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时,常使用2,4-D和
6-BA作为外源激素,且所需浓度较高;而在胚性愈
伤组织的增殖和继代培养时,要适当降低激素浓
度,也可以使用NAA,而不使用 2,4-D与 6-BA或
KT组合。以DCR为基本培养基,成熟胚为外植体
时附加10 mg·L-1 2,4-D+4 mg·L-1 BA+1 000 mg·L-1
CH+1 000 mg·L-1肌醇+500 mg·L-1 Gln,未成熟胚为
外植体时附加 10 mg·L-1 2,4-D+4 mg·L-1 BA+
4 mg·L-1 KT+1 000 mg·L-1 CH+1 000 mg·L-1肌醇+
500 mg·L-1 Gln,华山松均可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
诱导率 21.58%~47.62%[24]。在体细胞胚的成熟阶
段,一般常用脱落酸(ABA)促进胚性胚柄团从增殖
过渡到成熟,最终完成体细胞胚的发育过程[25]。
3.4 其他因素对松科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
发育中的种子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较
低的渗透值。为了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模拟与合
子胚相似的环境,就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一些外源
的物质。最初,科研人员使用糖和盐提高离体培养
条件下水分胁迫,然而,其可以透过细胞质膜被共
质体吸收,达不到水分胁迫的目的。目前,多选用
聚乙二醇(PEG)和葡聚糖等高分子量的物质来调
节渗透压,这类物质可以产生长时间的水分胁迫,
效果较好。齐力旺等研究表明,在成熟培养基中附
加3%麦芽糖+4%的PEG4000+0.1%活性炭,华北落
叶松体细胞胚成熟频率可达106.7个·g-1,生根率达
57.89%[25]。在 LP+4 mg·L-1 ABA+75 g·L-1 PEG+
5 g·L-1活性炭的培养基上,湿地松早期原胚发育形
成粗壮的子叶胚[26]。光照条件易造成松科植物胚性
愈伤组织变褐,不易形成早期体细胞胚,通常,松科
植物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以及早期体细胞胚发育
时期,应选择黑暗条件,温度控制在21~23Ⅳ[26]。
4 松科植物组织培养发展趋势
组织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物技术,因其在理
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重视。过去50多年来,组织培养技术在松科植物形
态发生、发育学、生理学、胚胎学、细胞学、遗传学、
育种学、病理学及基因工程等方面研究中发挥了巨
大的作用。植物组织培养除了在基础松科研究中
具有重要作用外,在生产实践中的优越性越来越显
现,如已在新品种繁育、特殊育种材料保存、珍稀濒
危植物保护、苗木规模化繁育、药物提取等方面大
量应用于生产实践。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松
科植物组织培养作为良种繁育的重要手段和研究
植物发育过程中结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模
式系统将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利,闫辉,高文强,等.白皮松组织培养研究[J].中国农
学通报,2012,28(7):13-16.
[2] 顾淑荣,陈振华,朱至清.白皮松和油松雌配子体愈伤组
织的诱导和分化[J].植物学报,1995,37(3):217-221.
[3] 桂耀林.白皮松离体胚子叶组织分化和不定芽的形成[J].
植物学集刊,1983,(12):91-96.
[4] 普晓兰,林萍,李乡旺.五针白皮松离体胚培养初步研究
[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7,1(71):17-20.
[5] 阙国宁,房建军,葛万川,等.火炬松、湿地松、晚松组培繁
殖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7,10(3):227-232.
—— 51
[6] 李际红,邢世岩,孟凡志,等.白皮松成熟胚不定芽诱导分
化技术的优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40(4):641-646.
[7] 于大德,肖宁,王企珂,等.云南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增
殖[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10):2119-2123.
[8] 王跃华,杨小萍,黄兴,等.金钱松植物愈伤组织诱导和快
速增殖条件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13,22(3):152-156.
[9] 张文泉,闫伟.樟子松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
源与环境,2013,27(6):107-111.
[10] 朱丽华,吴小芹.湿地松成熟合子胚直接器官发生及植
株再生[J].林业科学,2006,42(8):25-29.
[11] 李丹,陈宏伟,陈少瑜,等.思茅松丛生芽诱导及植株再
生[J].西部林业科学,2010,39(1):69-72.
[12] 李玲莉,郭素娟,李吉跃.北美柔枝松组织培养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2(3):209-212.
[13] 韩素英,齐力旺,杨云龙,等.几种针叶树种离体培养条
件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5,10:20-21.
[14] 朱丽华,吴小芹.湿地松组培苗生根的影响因子[J].东北
林业大学学报,2005,33(5):15-18.
[15] 陆燕元.美国花旗松组织培养及再生系统建立的研究
[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16] 李林,唐德瑞,张海忠,等.白皮松不定芽增殖和生长研
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
(8):107-110.
[17] 李科友,唐德瑞,朱海兰,等.美国黄松离体胚培养条件
下不定芽的形成与根产生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4,
40(4):63-67.
[18] 施翔.杂交松组织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
[19] 何月秋,叶建仁.湿地松丛生芽的诱导及试管苗的生根
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9(5):13-16.
[20] 王小玲.奥地利黑松组织培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2006.
[21] 范建芝.北美乔松胚性组织成熟胚形成潜力差异的生化
基础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22] 周韬.白皮松成熟合子胚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D].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10.
[23] 吴丽君.湿地松-火炬松离体培养植株再生技术的研究
[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24] 贾彩凤,李悦.华山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与幼胚离体培
养[J].植物学通报 2006,23(2):186-191.
[25] 齐力旺.华北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与遗传转化系统建
立的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
[26] 唐巍,欧阳藩,郭仲琛.湿地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
生[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7,6(2):8-11.
(责任编辑:张素清)
辽 宁 林 业 科 技第 4期 2016年
[7] 孙谷畴,赵平,蔡锡安,等.马占相思叶片液汁碳同位素甄
别率和水分利用效率[J].生态学杂志,2008,27(4):497-503.
[8] 方晓娟,李吉跃,聂立水,等.毛白杨杂种无性系稳定碳同
位素值的特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J].生态环境学报,2009,
18(6):2267-2271.
[9] 陈平,张劲松,孟平,等.稳定碳同位素测定水分利用效率
——以决明子为例[J].生态学报,2014,34(19):5453-5459.
[10] 胡中民,于贵瑞,王秋凤,等.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研
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9,29(3):1498-1507.
[11] 景可,郑粉莉.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经验教训与前景分
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4):25-27.
[12] 王瑞辉,奚如春,徐军亮,等.用热扩散式茎流计测定园
林树木蒸腾耗水量[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6,
26(2):7-12.
[13] 王颖,魏国印,张志强,等.7种园林树种光合参数及水
分利用效率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29(6):
44-48.
[14] 张彦群,王传宽.北方和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蒸腾耗水
[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14(6):838-845.
[15] 郑淑霞,上官周平.8种阔叶树种叶片气体交换特征和叶
绿素荧光特性比较[J].生态学报,2006,26(4):1080-1087.
[16] 王玉涛,李吉跃,刘平,等.不同生活型绿化植物叶片碳
同位素组成的季节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2):
151-159.
[17] 李明财,易现峰,李来兴,等.青藏高原东部典型高山植
物叶片δ13 C的季节变化[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
77-81.
[18] 蔡永立,宋永昌.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藤本植物的适应
生态学Ⅳ.叶片解剖特征的比较[J].植物生态学报,2001,
25(1):90-98.
[19] 何春霞,李吉跃,郭明,等.4种乔木叶片光合特性和水
分利用效率随树高的变化[J].生态学报,2008,28(7):
3008-3016.
[20] 赵顺,黄秋娴,李玉灵,等.遮荫处理对臭柏幼苗光合特
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34(8):1994-2002.
[21] 任书杰,于贵瑞.中国区域478种C3植物叶片碳稳定性
同位素组成与水分利用效率[J].植物生态学报,2011,
35(2):119-124.
[22] 左轶璆,王文国.3个园林树种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Z1):91-96.
[23] 陈世苹,白永飞,韩兴国,等.沿土壤水分梯度黄囊苔草
碳同位素组成及其适应策略的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
2004,28(4):515-522.
[24] 刘茜.樟树叶片蒸腾特性及其与生理生态因子关系分析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9(1):1-5.
[25] 王庆伟,于大炮,代力民,等.全球气候变化下植物水分
利用效率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0(12):3255-3265.
(责任编辑:张素清)
􀥛􀥛􀥛􀥛􀥛􀥛􀥛􀥛􀥛􀥛􀥛􀥛􀥛􀥛􀥛􀥛􀥛􀥛􀥛􀥛􀥛􀥛􀥛􀥛􀥛􀥛􀥛􀥛􀥛􀥛􀥛􀥛􀥛􀥛􀥛􀥛􀥛􀥛􀥛􀥛􀥛􀥛􀥛􀥛􀥛􀥛􀥛􀥛􀥛􀥛􀥛􀥛􀥛􀥛􀥛􀥛􀥛􀥛􀥛􀥛􀥛􀥛
(上接第36页)
——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