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泽兰属检疫杂草快速鉴定研究



全 文 :泽兰属检疫杂草快速鉴定研究
吴海荣 1 , 胡学难 1 , 秦新生2 , 钟国强 1 , 胡 佳 1
(1.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 ,广东广州 510623;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0)
  摘要:通过对泽兰属检疫杂草飞机草 、紫茎泽兰及同属外来恶性杂草假臭草瘦果形态特征的比较统计和分
析 ,开展了对这 3种杂草形态特征的研究 , 为口岸杂草快速检疫鉴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飞机草;紫茎泽兰;假臭草;种子;检疫
  中图分类号:S41-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35X(2009)01-0027-02
收稿日期:2008 -07-02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07B020709005)。
作者简介:吴海荣(1978— ),女 ,湖北荆州人 ,农艺师 ,从事外来杂草
及检疫杂草研究。 Tel:(020)38290936;E-mail:whair5491@ 163.
com。
  泽兰属植物共有 600多种 ,主要分布于中南美
洲的温带及热带地区 。我国现有 15种 ,其中 4种为
杂草 , 分布于华南及西南等地 [ 1] , 危害农作物 、森
林 、牧场及果茶园 ,该 4种泽兰属杂草中仅台湾泽兰
(EupatoriumformosanumHayata)为我国本地种 ,分
布于台湾省 。其余 3种紫茎泽兰(Eupatoriumcoele-
stinumL.)、飞机草(EupatoriumodoratumL.)和假
臭草(EupatoriumcatariumVeldkamp)都是外来入侵
杂草 ,原产于美洲 。紫茎泽兰自 20世纪 40年代由
中缅边境传入我国以来 , 现已分布于我国云南 、广
西 、贵州 、湖南 、湖北 、四川 、西藏等省 (自治区)[ 2] 。
大约 20世纪 30年代初飞机草经中缅 、中越边境传
入云南南部 , 1934年在云南南部被发现 ,目前已侵
入我国的台湾 、广东 、香港 、澳门 、海南 、广西 、云南 、
贵州 、四川等省(区)[ 3] 。假臭草于 20世纪 80年代
在我国香港首次被发现 , 很快扩散到广东 、海南等
省 ,现在广东南部 、福建厦门 、澳门 、台湾 、香港 、海南
等地广泛分布[ 4-5] 。这几种杂草竞争力强 ,蔓延快 ,
难以防除 ,能分泌某种化感物质抑制其他生物生长 ,
入侵我国后对当地的农林牧业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
性等造成严重危害 ,成为我国目前亟待控制的主要
恶性杂草。紫茎泽兰和飞机草已经被我国列入进境
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6] 。这几种杂草种子都
具冠毛 ,成熟后随风飞散 ,广为传播 ,种子也随作物 、
器械携带而远距离传播。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就
从进境水果中多次截获假臭草种子。
种子或果实作为繁殖器官具有相对稳定性 ,目
前已广泛应用于植物分类学研究 。杂草检疫就是以
杂草种子或果实作为检疫的重点[ 7] 。但是针对泽
兰属检疫杂草飞机草和紫茎泽兰及同属外来恶性杂
草假臭草的种子特征缺乏系统研究。为了快速准确
鉴定 ,采集这 3种杂草种子 ,通过对种子形态 、长宽
度 、棱数 、冠毛特征等进行测量统计分析 ,开展了对
这 3种杂草形态特征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随机采集自然成熟的 3种泽兰属植物种子 ,采
收前天气晴朗久未雨。其中假臭草和飞机草种子于
2008年采自广州 ,紫茎泽兰种子于 2007年采自云
南丽江。在双目解剖镜下进行种子形态观察 ,每种
种子随机取 30粒 ,观察其形态 、色泽 ,并测量种子大
小 ,统计种子冠毛根数和种子的棱数 ,并测量种子冠
毛长度 、种子的长和宽等数据 [ 8] 。因紫茎泽兰种子
冠毛极易脱落 ,仅测量了冠毛长度 ,未对其种子冠毛
数量进行统计 。种子术语参照刘长江等的标准 [ 9] 。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泽兰属杂草种子形态特点
通过实验观察并查阅文献资料 [ 1, 10-15] ] ,对 3种
泽兰属杂草种子形态特点归纳如下:
紫茎泽兰瘦果灰褐色至黑色 ,长条状五棱形 ,略
弯曲 ,长 1.6 ~ 2.3 mm,宽和厚均为 0.18 ~ 0.3 mm。
5条纵棱外突较锐 ,沿棱有稀疏白色紧贴的短柔毛。
瘦果表面细颗粒状粗糙 ,顶端平截 ,具明显的淡黄白
色衣领状环 ,环中央具高高超出的花柱残基。基部
稍收缩 ,钝圆。冠毛白色 ,一层 ,纤细易落 ,长约 3
mm,细长芒状 ,上有短柔毛 。果脐位于基底 ,淡黄白
色 ,碗状 ,中央常有果柄残余。果实内含种子 1粒。
胚大而直立 ,黄褐色 。种子无胚乳 。
—27—杂草科学 2009年第 1期
飞机草瘦果暗褐色至黑色 ,条形 ,长 3.5 ~ 4.1
mm,宽 0.4 ~ 0.5 mm。具 3 ~ 6条细纵棱状突起 ,棱
脊上各附一条冠毛状的 、不与果体贴生的淡黄色附
属物 ,其上面着生向上的淡黄色细长柔毛 。瘦果表
面细颗粒状粗糙 ,近顶端收缩 ,顶端截平 ,衣领状环
窄 ,中央具花柱残痕 ,基部渐窄。冠毛宿存 , 1层 ,平
均 37根(幅度 32 ~ 43根),细长芒状 ,长约 4.9 mm,
淡黄色 ,上有粗糙的刚毛。果脐小 ,圆形 ,白色 ,位于
果实基端 ,果内含 1粒种子 ,胚直生 ,黄褐色 ,种子无
胚乳。
假臭草瘦果暗褐色至黑色 ,条状 ,长 2 ~ 3 mm,
宽 0.5 ~ 0.7 mm,具 3 ~ 4棱 。果实表面细颗粒状粗
糙 ,表面及棱上有稀疏白色紧贴向上的短柔毛 ,顶端
平截 ,周边长有冠毛 ,中央有一圆形而突起较高的花
柱残基 ,基部渐窄 。冠毛宿存 , 1层 ,平均 30根(幅
度 26 ~ 34根),细长芒状 ,长约 3.5 mm,白色 ,上有
短柔毛。果内含 1粒种子。
2.2 3种泽兰属杂草种子形态比较
对泽兰属 3种杂草种子形态的比较发现 ,飞机
草种子大 ,冠毛数量多而长 ,与另 2种均达到极显著
差异 。假臭草瘦果大于紫茎泽兰 ,冠毛长度 、种子大
小均达到极显著差异(表 1)。 3种杂草种子的棱数
也达到极显著差异 ,紫茎泽兰种子棱数固定为 5,而
飞机草和假臭草种子的棱数存在个体差异(表 1)。
飞机草种子棱数多数为 5棱 ,比列在 50%以上 , 4棱
的也较多 , 3棱和 6棱的较少 。假臭草种子棱数有 3
棱和 4棱 ,但 2/3的种子为 4棱(表 2)。
表 1 3种泽兰属杂草种子形态比较
项目 紫茎泽兰 飞机草 假臭草 P值
种子长度(mm) 1.96±0.19Cc(1.6~ 2.3) 3.99±0.15Aa(3.5~ 4.2) 2.23 ±0.21Cc(2~ 3) <0.01
种子宽度(mm) 0.209±0.025Cc(0.18~ 0.3) 0.493±0.022Bb(0.4~ 0.5) 0.59 ±0.061Aa(0.5~ 0.7) <0.01
种子棱数(棱) 5 ±0Aa(5~ 5) 4.7±0.70Bb(3~ 6) 3.67 ±0.48Cc(3~ 4) <0.01
冠毛数量(条) 36.73±2.62Aa(32~ 43) 29.77±1.69Bb(26~ 34) <0.01
冠毛长度(mm) 3.04±0.25Cc(2.5~ 3.8) 4.92±0.52Aa(4~ 6) 3.49 ±0.54Bb(2 ~ 4.2) <0.01
  注:表中数据为均值 ±标准误(幅度:最小值 ~最大值);每行数据后小写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
极显著(P<0.01)。
表 2 飞机草和假臭草种子棱数特点
棱数 飞机草
数量 比例(%)
假臭草
数量 比例(%)
3棱 1 3.33 10 33.33
4棱 10 33.33 20 66.67
5棱 16 53.33 0 0
6棱 3 10.00 0 0
3 小结
通过对飞机草 、紫茎泽兰和假臭草种子特征的
研究发现 ,泽兰属 3种杂草种子在种子大小(长度 、
宽度)、种子棱数 、冠毛长度和冠毛数量上都达到差
异极显著水平。飞机草种子最大 ,而紫茎泽兰种子
最小。飞机草和假臭草冠毛宿存 ,而紫茎泽兰种子
冠毛易脱落 。紫茎泽兰种子棱数固定为 5,飞机草
和假臭草种子的棱数存在个体差异 ,但多数为 4棱 。
本研究结果表明 ,这 3种杂草的种子外表形态特征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些形态的差异可以作为以种
子鉴定为主的口岸杂草检疫的快速鉴定依据 。这 3
种杂草的繁殖力强 ,抗逆性强 ,一旦传入 ,能入侵林
地 、牧场 、荒地 、农田和果园大量繁殖 ,对当地的农林
牧业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等造成严重危害。如
今 ,飞机草 、紫茎泽兰和假臭草仅在我国少数省
(区)分布危害 。因此 ,要加强检疫 ,严防飞机草 、紫
茎泽兰和假臭草在我国的进一步扩散 ,保护农业生
产安全和人体健康 。
参考文献:
[ 1]李扬汉.中国杂草志[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7.
[ 2]段 惠 ,强 胜 ,吴海荣 , 等.紫茎泽兰(Eupatoriumadenophorum
Spreng)[ J] .杂草科学 , 2003(2):36 -38.
[ 3]吴邦兴.滇南飞机草群落的初步研究 [ J] .云南植物研究 ,
1982, 4(2):177 -184.
[ 4]秦新生 ,严岳鸿 ,陈红锋 ,等.海南植物增补(Ⅷ )[ J].华南农业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25(1):122-123.
[ 5]吴世捷 ,高力行.不受欢迎的生物多样性:香港的外来植物物种
[ J] .生物多样性 , 2002, 10(1):109-118.
[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
生物名录 [ EB/OL] .(2007 -05 -29)[ 2008-06 -02] .htp:/
www.agri.gov.cn/govpublic/ZZYGLS/200803 /t20080317 24859.
html.
(下转第 45页)
—28— 杂草科学 2009年第 1期
1 500 g/hm2和 33%施田补乳油 3 000 ml/hm2对阔
叶杂草亦有很好的防效 ,尤其是 33%施田补乳油
3 000 ml/hm2 ,药后 15 d对所有杂草的防效均超过
90%(表 2)。
表 2 药后 15 d不同除草剂对夏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处 理
株防效(%)
马唐 狗尾草 牛筋草 鸭跖草 马齿苋 铁苋菜 总草
50%乙草胺乳油 2 250 ml/hm2 86.8 90.2 91.0 26.6 24.9 20.0 68.7
40%乙草胺悬浮剂 2 250 ml/hm2 92.0 92.6 86.7 26.6 30.1 31.1 69.1
40%乙·莠津可湿性粉剂 1 500 g/hm2 94.1 94.9 93.9 88.2 86.5 90.6 92.0
33%施田补乳油 3 000 ml/hm2 93.8 96.9 95.8 91.0 90.9 90.0 93.6
CK(株 /m2) 26.8 23.0 19.8 16.5 14.0 12.6 112.7
  药后 30 d各处理对杂草防效与药后 15 d基本
一致 ,在药后 15 d防效的基础上略有上升(表 3)。
各药剂对总草的株防效仍以 33%施田补乳油 3 000
ml/hm2最好 ,达 96.4%,其次为 40%乙·莠津可湿
性粉剂 1 500 g/hm2 ,对总草的防效达 94.7%, 50%
乙草胺乳油 2 250 ml/hm2对总草的防效最差 ,仅为
69.1%,与 33%施田补乳油 3 000 ml/hm2及 40%乙
·莠津可湿性粉剂差异显著 。
表 3 药后 30 d不同除草剂对夏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处 理 株防效(%)
马唐 狗尾草 牛筋草 鸭跖草 马齿苋 铁苋菜 总草
50%乙草胺乳油 2 250 ml/hm2 95.8 97.0 90.2 30.5 28.7 22.1 69.1
40%乙草胺悬浮剂 2 250 ml/hm2 95.6 98.0 95.8 29.8 35.8 36.1 72.5
40%乙·莠津可湿性粉剂 1 500 g/hm2 97.0 97.8 95.1 90.6 92.1 91.6 94.7
33%施田补乳油 3 000 ml/hm2 96.9 99.6 98.5 92.2 93.8 92.0 96.4
CK(株 /m2) 32.0 28.2 23.9 19.9 18.0 13.9 135.9
3 小结
淮北地区夏玉米田杂草在玉米播后 5 ~ 7 d开
始出苗 ,播后 8 ~ 10 d出草进入始盛期 ,播后 15 ~ 18
d达出草高峰 , 28 d后极少有杂草发生 。
淮北地区夏玉米田杂草主要分属 23科 、53种 。
马唐 、狗尾草 、牛筋草 、鸭跖草 、马齿苋 、铁苋菜等为
主要优势杂草。夏玉米田杂草以禾本科杂草为主 ,
田间平均密度达 138.5株 /m2 ,而双子叶杂草的密
度仅为 73.4株 /m2。
50%乙草胺乳油和 40%乙草胺悬浮剂对夏玉
米田禾本科杂草有很好的防效 ,但对田间阔叶杂草
防效较差 。乙 ·莠津可湿性粉剂和施田补乳油对禾
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均有理想的防效。因此 ,在只
有禾本科杂草发生的田块 ,建议使用乙草胺乳油或
乙草胺悬浮剂 。而在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生的
田块 ,则建议使用乙 ·莠津可湿性粉剂或施田补
乳油 。
参考文献:
[ 1]吕贞龙 ,汪茂联 ,吴佳文 ,等.72%金都·阿悬浮剂防除夏玉米田
杂草的效果 [ J] .江苏农业科学 , 2007(6):85 -88.
[ 2]李 茹 ,赵桂东 ,熊战之 ,等.夏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及防除技术
[ J] .江苏农业科学 , 2007(3):84 -85.
(上接第 28页)
[ 7]韩晓敏 ,刘 强 ,周明华 ,等.杂草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 J] .植
物检疫 , 2006, 20(2):129 -130.
[ 8]陈 韦 ,商晗武 ,蔡 冲 ,等.三种一枝黄花属植物种子特征比较
[ J].浙江林业科技 , 2007, 27(4):25-28.
[ 9]刘长江 ,林 祁 ,贺建秀.中国植物种子形态学研究方法和术语
[ J].西北植物学报 , 2005, 25(1):178 -188.
[ 10]印丽萍 ,颜玉树.杂草种子图鉴 [ 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
出版社 , 1997:212.
[ 11]郭琼霞.杂草种子彩色鉴定图鉴 [ 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998:49-50.
[ 12]关广清.杂草种子图鉴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0:244.
[ 13]李振宇 ,解 焱.中国外来入侵种 [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 , 2002:166.
[ 14]杨逢建 ,张衷华 ,王文杰 ,等.八种菊科外来植物种子形态与生
理生化特征的差异 [ J].生态学报 , 2007, 27(2):442-449.
[ 15]王真辉 ,安 锋 ,陈秋波.外来入侵杂草———假臭草 [ J] .热带
农业科学 , 2006, 26(6):33-37.
—45—赵桂东等:夏玉米田杂草的发生及防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