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莴苣属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全 文 :·综述·
收稿日期:2012 - 11 - 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81172953 )
作者简介:白意晓(1989 -) ,女,河南洛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天然药物化学。
通信作者:闫福林(1957 -) ,男,河南辉县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
天然药物化学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

氉氉


本文引用:白意晓,谭静,王翔,等.莴苣属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30(2) :149-151.
莴苣属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白意晓1,谭 静2,王 翔1,闫福林1
(1.新乡医学院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2.新乡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摘要: 莴苣属植物为 1 a生或多年生草本,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理气的功效。本属植物主要含有三萜、甾醇、
倍半萜、黄酮及苷类等化学成分,其中一些成分具有保肝、抗炎、抗菌、抗脑缺血等作用。本研究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分
离得到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为该属植物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菊科;莴苣;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中图分类号:R9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239(2013)02-0149-03
莴苣属是双子叶植物纲菊科植物,共 100 种以
上,分布于亚洲和欧洲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分布
于南非[1],我国约有 40 种,全国均产之,但主产地为
西南部,为 1 a 生或多年生草本[2]。通常其根部入
药,性苦,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主治阑尾
炎、扁桃体炎、产后瘀血作痛、无名肿痛等症[3-4]。据
报道[5],莴苣属植物在民间也可作为抗肿瘤草药使
用。近年来也发现该属植物的叶提取液具有扩张血
管,减少血流阻力,降低动脉血压;舒张气管平滑肌,
减少呼吸道阻力;兴奋小肠平滑肌,促进小肠运动等
作用[6]。同时莴苣叶的提取液被作为一种利尿剂,
能够增进食欲,治疗便秘、咳嗽、泌尿系统疾病和用
作治疗眼睛炎症的洗涤剂等[7]。该属植物含有的
化学成分种类丰富,主要为倍半萜和黄酮类化合物,
这 2 类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目前对本属
植物的研究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本文主要对近年
来莴苣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综述,以
期为该属植物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
莴苣属植物所含化学成分较丰富,主要包括萜
类、甾醇、黄酮及其苷类等,其中萜类主要有三萜、倍
半萜、单萜等[8-9]。莴苣属的生理活性成分主要集中
在倍半萜类化合物上,而该属植物中的倍半萜尤其
是愈创木内酯类占其主要地位。因此,这部分也一
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近年来对其他化合物的活
性成分也有所研究,并发现它们也具有一定的生物
活性。
1. 1 三萜类 三萜类化合物主要有范明松等[10]从
山莴苣全草中分离得到的齐墩果酸、α-香树脂醇及
β-香树脂醇,以及 Kim 等[11]从山莴苣中分离得到
3β-赤杨醇。其他研究者[12-13]也从同属的不同种类
中得到了上述化合物。
1. 2 黄酮及其苷类 从莴苣属中分离得到的黄酮
及黄酮苷类化合物主要有范明松等[10]分离得到的
木犀草素、芹菜素、槲皮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
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和芹菜素-7-O-β-D-
葡萄糖苷。Kim 等[14]从山莴苣中得到的 7 种奎宁
酸衍生物,分别为 3,4-O-二咖啡酰奎宁酸、3,5-O-二
咖啡酰黏液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奎宁酸、4,5-O-
二咖啡酰奎宁酸、5-O-咖啡酰奎宁酸、3-O-咖啡酰奎
宁酸和 5-O-(E)-对香豆酰奎宁酸。5 种类黄酮类化
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α-L-鼠李唐(1→6)-β-D-葡
萄糖苷、槲皮素-5-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
β-D-葡萄糖苷、5,2-二羟基-7-O-β-D-葡萄糖醛酸基
黄酮和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
1. 3 倍半萜类 莴苣属植物中含量最丰富的为倍
半萜类化合物,其中愈创木内酯类化合物占主导地
位,主要有 Michalska等[15]从山莴苣中分离得到的 4
个山莴苣素型的化合物,分别为 8-去氧山莴苣素、
杰氏苦苣菜内酯、11β,13-二氢山莴苣素和假还阳参
甙;4 种木香内酯型化合物,依次为曲折斑鸠菊苷、
11β,13-二氢葡萄糖中美菊素 C、9-羟基葡萄糖中美
菊素 A和苦荬菜内酯 F。1 个大根香叶内酯 3β,14-
二羟基-11β,13-二氢木香烯内酯-3-O-β-葡萄糖苷。
Kim等[11]从山莴苣中得到菊苣苷 B。Han 等[16]从
莴苣属生菜中得到 2 个新的桉烷倍半萜内酯为 1β-
O-β-D-葡萄糖基-4α-羟基-5α,6β,11βH-桉烷-12,
·941·
第 30 卷 第 2 期
2013 年 2 月
新乡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Vol. 30 No. 2
Feb. 2013
6α-内酯 和 1β-羟基-15-O-(p-甲氧基苯基乙酰基)-
5α,6β,11βH-桉 烷-3-烯-12,6α-内 酯。 Araruna
等[17]从生菜中得到 3,14-二羟基-11,13-二氢木香烯
内酯和 8-巴豆酰-15-去氧山莴苣素。Michalska
等[18]从莴苣属阿尔泰莴苣中得到的倍半萜类化合
物有山莴苣素、山莴苣苦素、11β,13-二氢山莴苣苦
素、9α-羟-中美菊素 C、11β,13-dihydroderivative、
11β,13-二氢曲折斑鸠菊苷、intybulide、甲基化的山
莴苣苦素、10β,14-二羟基-10(14) ,11β(13)-四氢
化-8,9-脱氢-3-去氧中美菊素 C-10-O-β-葡萄糖苷、
莴苣苷 A、3β,14-二羟基-11β,13-木香烯内酯-3-O-
β-葡萄糖苷和甲基化 13β-(β-含氧葡萄糖基)-6α-
羟基桉烷倍半萜-1(2) ,4(15) ,11(13)-三烯-12-酸
酯。Michalska等[19]从莴苣属刺毛莴苣中得到 8-脱
氧山莴苣素、假还阳参甙 B 、毛连菜苷 B 、毛连菜内
酯 I、毛连菜内酯 II、9α-羟基-4β,15,11β,13-四氢中
美素 C和 Lactulide A。Han等[20]从莴苣中得到 4α-
O-β-D 葡萄糖基-15-羟基-5α,6βH-愈创木烷-10
(14) ,11(13)-双烯-12,6α-内酯、9β-羟基-4β,11β,
13,15-四氢中美菊素 C、10β,14-二羟基-11βH-愈创
木烷-4(15)-烯-12,6α-内酯和 1β-羟基-5α,6βH-桉
烷-3-烯-12,6α-内酯。詹合琴等[12]从高莴苣中得到
11β,13 二氢莴苣内酯乙酸酯和莴苣 B。Huang
等[21]从莴苣中分离得到一个新型的桉烷内酯类化
合物为 1β-O-β-D-葡萄糖基-15-O-(p-甲氧基苯基乙
酰基)-5α,6βH-桉烷-3,11(13)-二烯-12,6α-内酯。
1. 4 其他类 Kim等[11]从山莴苣中得到反式叶绿
醇,单萜类化合物有 5,6-环氧-3-羟基-7-megastig-
men-9-酮、1-羟基芳樟醇-6-O-β-D-葡萄糖苷、2-苯乙
基-β-D-葡萄糖苷、(6S,9S)-长春花糖苷、苄基-β-D-
葡萄糖苷、2-(3-O-β-D-葡萄糖基-4-羟苯基)-乙醇、
3-(β-D-葡萄糖甲氧基)-2-(4-羟基-3-甲氧基苯基)-
5-(3-羟丙基)-7-甲氧基-苯并呋喃和(+)-蒲公英叶
素-B。范明松等[10]从山莴苣中得到正二十六醇、对
羟甲基苯甲酸、β-谷甾醇和胡萝卜苷。詹合琴等[12]
得到胡萝卜苷、(24R)-5α-豆甾-7,22(E)-二烯 3α-
醇、3,3,4-三甲氧基鞣花酸二十六碳酸和硬脂酸。
2 药理作用
近年来对从莴苣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
进行药理实验表明,该属植物具有较强的抗乙肝病
毒活性,从而具有保肝作用。同时,其中的一些单体
化合物还具有抗炎活性、抗血小板凝聚作用、抗菌活
性,以及其他药理活性。
2. 1 保肝活性 从山莴苣提取液中得到的奎宁酸
类衍生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在试管内对乙型肝炎病毒
进行实验,结果均显示出保肝活性,多数化合物均有
效地降低了乙型肝炎病毒 DNA水平,释放成熟的乙
型肝炎病毒粒子。其机制是通过绑定 pol 蛋白质或
伴侣蛋白质如 HSP90 抑制引物复合物的形成,从而
抑制乙型肝炎病毒 DNA复制,使其表现出较强的抗
病毒活性,起到保肝作用[14]。
2. 2 抗炎活性 Araruna 等[17]分离到的 2 个倍半
萜内酯类化合物 3,14-二羟基-11,13-二氢木香烯内
酯和 8-巴豆酰-15-去氧山莴苣素,均展示出较强的
抑制脂氧合酶活性,这 2 个化合物在体内抗炎活性
用角叉菜胶诱导大鼠后爪水肿实验均表现出阳性,
揭示了这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有潜在的研究价
值,有可能是一种治疗炎症的新型药物的先导化合
物,应在分子和细胞水平做进一步研究。
2. 3 抗菌活性 Lüthje 等[22]试图探讨传统上使用
山莴苣提取物保护膀胱上皮细胞的分子机制。实验
结果表明,虽然没有确定直接的抗菌活性,但山莴苣
可显著减少膀胱上皮细胞的细菌集聚。减少细菌依
附并降低山莴苣中外露细胞,激活焦点粘连激酶
(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可根据该作用机制用
化学 FAK抑制剂治疗大肠杆菌所引起的尿路感染。
Mohd等[23]也发现莴苣的提取物有弱的抑制铜绿假
单胞菌的作用。
2. 4 抗脑缺血作用 詹合琴等[12,24]利用从高莴苣
中得到的化合物 Lactuside B 对小鼠进行了抗脑缺
血实验,采用断头法测定小鼠喘气时间。试验结果
表明,该化合物能明显延长小鼠断头张口喘气时间。
另外,对大鼠使用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测定大鼠脑
组织的含水量、丙二醛(methane dicarboxylic alde-
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结果显示,单
体化合物 Lactuside B 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后脑组织
的含水量、MDA,升高 SOD和 NO水平。提示 Lactu-
side B 有明显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且其作
用优于阳性对照组尼莫地平。该组又采用大鼠中动
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 SD 雄性大鼠缺血 2 h
后再灌注,于再灌注后心内注射 Lactuside B,结果显
示,Lactuside B可降低海马和纹状体的瞬时型感受
器电位通道 7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
7,TRPM7)mRNA基因的表达,提示该化合物对脑缺
血损伤可能具有治疗作用[25]。
李平法等[26]研究发现,Lactuside B 各剂量组均
可降低大鼠神经缺损症状评分,提高海马和纹状体
神经生长因子-3 (neurotrophin-3,NT-3)mRNA的表
达,发现 Lactuside B可通过上调海马和纹状体 NT-3
mRNA的表达起到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两部位
升高的 NT-3 mRNA对目标蛋白的合成具有积极的
导向作用。
·051· 新乡医学院学报 http:/ /www. xxyxyxb. com 2013 年 第 30 卷
2. 5 其他作用 莴苣的提取液可以在化学和细胞
水平显著抑制自由基活性[27],有效保护超螺旋
DNA链的裂解,减少人类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早幼
粒细胞的氧化应激。在较低浓度下,其提取物几乎
完全抑制 NO的产生和 NO合酶的 mRNA 表达。利
用莴苣属的抗氧化剂和抗菌活性,可在食品配料及
制药行业中作为天然防腐剂[28]。
3 结束语与展望
随着现代化学分离分析技术的提高,植物化学
的研究更趋活跃,越来越多的具有生物活性作用的
新化合物被发现。根据以上综述,莴苣属植物作为
天然的倍半萜类化合物蕴藏量较高的植物类群之
一,历来得到学者的研究重视,本属中倍半萜内酯类
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特别是化合物 Lactuside B 显示
出显著的抗脑缺血活性,表明本属植物具有良好的
开发前景,目前国内外有关莴苣属植物的研究屈指
可数,我国莴苣属植物资源丰富,有悠久的药用历史
及民间使用的习惯,但大多数种类没有进行过系统
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进
一步阐明,如抗脑缺血、抗炎抗菌作用等的药效物质
基础和作用机制。为了充分开发我国丰富的药用资
源,寻找更有效的治疗脑缺血疾病的药物,有必要对
莴苣属植物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该属植物的综
合开发和利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同时为研制新
药奠定实验基础。
参考文献:
[1] Kristkova E,Dolealova L,Lebeda A,et al. Description of morpholog-
ical characters of lettuce(Lactuca sativa L.)genetic resources[J].
J Horticultural Sci,2008,35(1) :113-129.
[2] 石铸.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33-236.
[3] 毕志明,王峥涛.多裂山莴苣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J].中
国药科大学学报,1996,2(11) :649-651.
[4] Gromek D,Kisiel W,Klodzinska A,et al. Biologically active prepa-
rations from Lactuca virosa[J]. J Phytother Res,1992,6(5) :285-
287.
[5] 王铁僧,宋国杰,郭荣麟,等. 民间抗癌药用植物的整理鉴定
[J].中成药研究,1979(5) :33-35.
[6] 杨君佑,戴忠,陈岳榕,等. 莴苣叶鲜汁对体外平滑肌的作用
[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2) :42-43.
[7] Hui W H,Lee W K. Triterpenoid and steroid constituents of some
Lactuca and Ageratum species of Hong Kong[J]J Phytochem,
1971,10(4) :899-901.
[8] Ong H C. Vegetables for health and healing:utusan publication and
distributor[M]. Kuala Lumpur:Taman Shamelin Perkasa Cheras,
2008:130-192.
[9] Hou C C,LinC S J,Cheng J T,et al. Antidiabetic dimeric guianol-
ides and a lignan glycoside from Lactuca indica[J]. J Nat Prod,
2003,66(5) :625-629.
[10] 范明松,叶冠,黄成钢.山莴苣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
志,2004,29(12) :1146-1148.
[11] Kim K H,Lee K H,Choi S U,et al. Terpene and phenolic constit-
uents of Lactuca indica L[J]. Arch Pharm Res,2008,31(8) :
983-988.
[12] 詹合琴,郭兰青,闫福林,等. 高莴苣化学成分及 Lactuside B
的抗脑缺血活性研究[J].中草药,2010,41(5) :692-696.
[13] Kim M,Lee E,Cha B C,et al. Serum cholesterollowering effect of
triterpene acetate obtained from Lactuca indica[J]. J Saengyak
Hakhoechi,1997,28(1) :21-25.
[14] Kim K H,Kimb Y H,Lee K R. Isolation of quinic acid derivatives
and flavonoids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Lactuca indica L. and their
hepatoprotective activity in vitro bioorg[J]. Bioorg Med Chem
Lett,2007,17(24) :6739-6743.
[15] Michalska K,Kisiel W. Root constituents of Lactuca sibirica and a
comparison of metabolite profiles of L. sibirica and L. tatarica[J].
J Acta Soci Botan Polon,2009,78(1) :25-27.
[16] Han Y F,Cao G X,Xia M. Two new eudesmane sesquiterpenes
from Lactuca sativa var[J]. J Chin Chem Lett,2009,20(10) :
1211-1214.
[17] Araruna K,Carlos B.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triterpene lac-
tones from Lactuca sativa[J]. J Phytopharmacol,2010,1(1) :1-
6.
[18] Michalska K,Szneler E,Kisiel W. Lactuca altaica as a rich source
of sesquiterpene lactones[J]. J Biochem Syst Ecol,2010,38(6) :
1246-1249.
[19] Michalska K,Kisiel W. Sesquiterpene lactones from roots of Lac-
tuca aculeate[J]. J Biochem Syst Ecol,2010,38(4) :830-832.
[20] Han Y F,Cao G X,Gao X J,et al. Sol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sesquiterpene lactones from Lactuca sativa L var. anagustata
[J]. J Food Chem,2010,120(4) :1083-1088.
[21] Huang H,Zhou B C,Wang J S,et al. A new eudesmane sesquiter-
penoid glycoside from Lactuca sativa L var. anagustata[J]. Adv
Mater Res,2012,441:462-465.
[22] Lüthje P,Dzung D N,Brauner A. Lactuca indica extract interferes
with uroepithelial infection by Escherichia coli[J]. J Ethnophar-
macol,2011,135(3) :672-677.
[23] Mohd N A A,Ahmat N,Adnan A,et al.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nd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ies of Malaysian table salad[J]. Afr J
Biotechnol,2011,10(30) :5728-5735.
[24] 詹合琴,贾岩龙,闫福林,等. Lactuside B 降低脑缺血损伤大
鼠海马和纹状体 TRPM7 mRNA的表达[J].中国药理学与毒
理学杂志,2012,26(4) :489-493.
[25] 詹合琴,尹志奎,杨锦南,等. Lactuside B 对缺血性脑损伤的
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5) :515-517.
[26] 李平法,李生莹,闫福林,等. Lactuside B 对缺血性脑损伤大
鼠海马和纹状体 NT-3 mRNA表达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
病杂志,2011,28(11) :968-971.
[27] Wang S Y,Chang H N,Lin K T,et al. Antioxidant properties and
phyt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xtracts from Lactuca indica[J].
J Agric Food Chem,2003,51(5) :1506-1512.
[28] Hanaa H,Farouk K,Gamal S,et al. Natural preservative ingredi-
ent from marine alga Ulva lactuca L[J]. J Food Sci Technol,
2009,44(9) :1688-1695.
(本文编辑:徐刚珍)
·151·第 2 期 白意晓,等:莴苣属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