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鹅绒藤属常用中药分布特点探讨



全 文 :鹅绒藤属常用中药分布特点探讨
倪林英  王德群(通讯作者)
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现代中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合肥 230031
摘 要 目的:对萝藦科鹅绒藤属常用中药的分布规律进行探讨。方法:采用本草文献和现代植物学研究 ,结合实地调查 。结果:该属
常用中药白薇、白前道地产区在其自然分布区的北缘;徐长卿道地产区呈随机点状分布;白首乌道地产区与人工栽培密切相关。结论:
对鹅绒藤属常用中药的分布特点探索 ,为该属道地药材形成的生态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关键词 鹅绒藤属 常用中药 分布
  鹅绒藤属为萝藦科植物 ,该属有白薇 、白前 、徐长卿和
白首乌 4味常用中药。在植物界中同属能选出 4味常用
中药的属仅有 2个属 ,这与该属的生态、形态 、药用部位及
分布特点有关。
鹅绒藤属药用特色
  我国有萝藦科植物 45属 ,该科常用 4味中药白薇 、白
前 、徐长卿、白首乌都全部集中在鹅绒藤属内。其中 ,中药
白薇来源白薇 CynanchumatratumBge和蔓生白薇 Cynan-
chumversicolorBge,中药白前来源柳叶白前 Cynanchum
stauntoni(Decne.)Schltr.exLevl.和芫花叶白前 Cynan-
chumglaucescens(Decne.)Hand-Maz.,中药徐长卿来源徐
长卿 Cynanchumpaniculatum(Bge.)Kitag.,中药白首乌来
源戟叶牛皮消 CynanchumbungeiDecne和耳叶牛皮消
CynanchumauriculatumRoyleexWight。同属药用植物 ,因
在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功效上具有相似的地方 ,一般只能
选择出 1味常用中药 ,如党参属有植物 52种 ,只有 1味中
药党参;紫菀属有植物近百种 ,只有 1味中药紫菀。同属
选择 2味常用中药的属不多 ,如龙胆属有龙胆、秦艽 2味
中药 ,选 4味常用中药的属 ,在被子植物中仅有菊科蒿属
和萝藦科鹅绒藤属。菊科蒿属的 4味常用中药:青蒿、刘
寄奴 、艾叶、茵陈蒿均是草本植物且药用部位都是全草。
而鹅绒藤属的 4味常用中药 ,在药用部位 、功效 、生态 、生
活型、分布等方面亦各具不同的特色。
白薇、白前 、徐长卿、白首乌的药用多样性
  鹅绒藤属的白薇、白前、徐长卿、白首乌 ,在生态、药材
特征、性味功效等方面有明显的多样性(表 1)。
  由表中可以看出 ,鹅绒藤属 4味常用中药在植物来
源 、生态 、药用部位特征以及功效上均具有多样性。白薇
生长在山上 ,植物体有毛 ,药用部位以根为主体 ,根是储藏
部位 ,药材中根状茎的部分少。而白前生长在潮湿处 ,野
生白前有时就浸泡在水中 ,药用根状茎为主体 ,根的部分
少 ,在药材上粗大中空的部位即是白前的根状茎部分 ,俗
称 “鹅管白前 ”。徐长卿药用地下须根 ,很细且具有浓厚的
表 1 鹅绒藤属 4味中药的生物学与药用特征比较
中药名 生态 药材特征 性味功效
白薇 草本 ,有毛 ,阳生。 须根 ,粗实。 苦、咸 , 寒, 清虚热。
白前 草本 ,光滑 ,水生。 根状茎 ,轻泡而中空。
辛、苦 , 微温 , 止
咳 ,平喘。
徐长卿 草本 ,纤细 ,阳生。 须根 ,纤细而香。 辛 ,温 ,祛风湿 , 止痛。
白首乌 草质藤本 ,耐阴。 块根肥大。 味甘 ,微苦 ,性平 ,补益肝肾。
香味。白首乌是藤本 ,与白薇、白前 、徐长卿不同 ,地下具
有肥大的块根 ,功效具有滋补作用 ,因此 ,长期作为保健食
品使用。
多样性的生态 、药用部位和药材特征 ,在药用上也有
一定的特色 ,如白首乌药用块根 ,储藏最丰富 ,则有补益肝
肾作用;徐长卿药用须根 ,储藏不多 ,具香气 ,有祛风湿和
止痛之功 ,而不具香气的白薇 ,则有清虚热之功;药用轻泡
根状茎的白前 ,成为止咳平喘之药。
白薇、白前、徐长卿、白首乌的分布特点
1 白薇 、白前道地产区在自然分布区北缘
白薇、白前在我国的分布范围都比较广 ,野生分布我
国大部分地区 ,全国 10多个省市都有自然野生分布[ 1] 。
其中 ,白薇野生分布我国南北各省 ,白前分布在长江流域
附近及以南的广大地区 ,野生资源零星分布[ 2] 。
白薇始载 《神农本草经 》, 《本草经集注 》[ 3]中记载:
“近道处处有 ”,书中记载的“近道 ”应指江苏 、安徽 、浙江一
带 ,因陶弘景生活的地方在江苏茅山一带。到民国 《增订
伪药条辨》[ 4]记载白薇产山东 ,并认为山东产白薇质量上
乘。所以 ,白薇虽分布范围广但古今主产地仍在长江以
北 ,且历史产区是山东莒县、沂水 、日照 ,所产白薇称为 “东
白薇”,现在辽宁大部分地区 ,吉林、山东 、安徽滁州是白薇
的主产区[ 5] 。
白前道地产区的记载首次出现在明代 《本草品汇精
要 》[ 6] ,记载:“道地越州(浙江绍兴)、舒州(安徽潜山)。”
可见浙江绍兴和安徽怀宁在明代已成为白前的道地产区 ,
·548·  CJTCM Jun.2011 Vol.23 No.6 DOI :10.16448/j.c jtcm.2011.06.029
主产地在长江流域附近 ,以浙江寿昌、昌化、桐庐为历史产
地 [ 5] ,现代仍以浙江产量最大。
白薇虽南北分布 ,但主产地及道地产地在长江以北 ,
白前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但道地产区在长江流域
附近的浙江地区 ,由此可见 ,白薇 、白前的道地产区均在自
然分布区的北缘。
2 徐长卿道地产区在自然分布区呈随机点状分布
徐长卿野生分布于我国中部到东部的南北各省 ,除西
藏 、青海 、新疆外都有分布。始载《神农本草经 》,据 《新唐
书·地理志》[ 7]记载:“土贡:徐长卿 ,榆林郡(今内蒙古)贡
徐长卿 ”,其后宋代《本草图经 》[ 8]记载:“生泰山岩谷及陇
西 ,今淄 、齐 、淮、泗(分别指现在山东省内的淄河 、山东淄
博市东北、江苏秦淮河 、山东省中部、甘肃东部渭河上游)
间亦有之”说明徐长卿的分布区在不同的朝代发生着变
化:由唐代产内蒙古 ,至宋代的主产地移至甘肃、山东、江
苏一带的小范围分布区。现在据实地调查 ,广东等省亦有
徐长卿的野生分布。
徐长卿的自然分布范围始终是中国的中部和东部的
南北各地 ,分布范围广 ,但徐长卿的道地产区发生着变化 ,
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道地分布区 ,呈现零星的点状分
布。这种分布与资源有着密切关系 ,因徐长卿生于丘陵草
地 ,产量有限 ,随着采集强度增大 ,蕴藏量急剧减少 ,必须
寻找新的替代产地 ,这就是徐长卿产地不断变化的原因。
3 白首乌道地产区与人工栽培密切相关
中药白首乌原植物除西藏 、青海 、新疆外都有自然分
布 ,自然分布地区范围从河南到江西均有。其原植物来源
之一的牛皮消始载明代 《救荒本草 》[ 9] ,作为根叶可食植
物 ,其后 ,清代 《植物名实图考 》[ 10]以 “飞来鹤”名称载入 ,
记载“生江西庐山 ”。药材流通以栽培为主。江苏滨海县
栽培耳叶牛皮消有百余年历史 ,山东泰山地区栽培戟叶牛
皮消 ,其块根作为中药白首乌使用 ,并誉为泰山四大名特
产药材之一。白首乌历代以山东泰山一带 、江苏滨海县一
带为主要栽培地区 ,作为滋补保健品 ,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讨  论
  该属 4味常用中药的道地产区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
其中白薇虽南北分布范围广但道地产地在北方 ,由于我国
北方的气候四季温差变化幅度较大 ,适合根类药材的储
藏 ,同样适合白薇的须根系储藏。而白前野生分布在长江
流域附近及以南的广大地区 ,道地产区在浙江 ,从白前的
生长环境看 ,白前为多年生草本 ,习性畏寒喜光 ,生长在潮
湿 、地下水位高的地方 ,野生有时就浸泡在水里 ,药用的主
要部位是粗大中空的根状茎部分。由于我国长江流域以
北的广大地方冬季寒冷 ,光照时间短 ,干旱。因此 ,白前生
长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就决定了 ,白前不可能分布到我国
长江流域以北的地方。在长江流域附近及以南的广大地
区广泛分布着白前 ,在白前继续往北分布的过程中 ,可能
浙江的寿昌、昌化 、桐庐是其分布的最北端 ,该处的生态环
境可能是白前最适宜的分布区。
徐长卿属于低矮的小草本植物 ,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
的阳光 ,生长于草原或山区、丘陵的浅草地上。对于生态
环境有特殊的要求 ,可能某些生态因子起主导作用 ,需要
合适的小环境才能生长 ,因此形成了点状分布。
白首乌为草质藤本 ,冬天落叶 ,自然分布不可能分布
到南方 ,同时白首乌野生资源有限 ,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人工栽培的过程中 ,一方面符合白首乌原来的生长环
境 ,另一方面 ,通过多种措施 ,如改善环境 ,提高产量 ,提高
质量 ,逐渐形成新的稳定的道地药材。
参考文献
1 傅立国 ,陈谭清 ,郎楷永等.中国高等植物(第 9卷).青岛:青岛出版
社 , 1999.158
2 张明心.药材资料汇编.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9.315
3 梁·陶弘景编 ,尚志钧 ,尚元胜辑校.本草经集注辑校本.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 1994.298
4 曹炳章编著,刘德荣点校.增订伪药条辨.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 2004.
39
5 王惠清.中药材产销.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 2004.114~ 118
6 明·刘文泰等纂修 ,曹晖校注.本草品汇精要.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205
7 龚予.中国历代贡品大观.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224
8 宋·苏颂,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4.184~
141
9 明·朱橚著 ,王家葵,张瑞贤,李敏校注.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7.189
10 清·吴其浚原著 ,张瑞贤等校注.植物名实图考.北京:中医古籍出版
社, 2008.344 收稿日期:2011-03-16 责任编校:张金山
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获准组建
  2011年 4月 27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以皖政秘 〔2011〕
134号文件批复 ,同意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
文件同意在安徽中医学院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中医
药科学院 ,隶属省教育厅管理 ,接受省科技厅 、省卫生厅业
务指导。省政府在文件中明确要求 ,安徽中医学院 、安徽
省中医药科学院要着力优化资源配置 ,创新管理体制机
制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考核评价体
系。要加快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现有资源的整合 ,
完善基础条件 ,健全运行机制 ,加强科学研究 ,不断提高科
技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
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等生物产业是安徽省 “十二五”重
点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安徽中医药科学院的成立 ,无疑
将为促进安徽省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吴成海)
·549·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年 6月第 23卷第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