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安徽5种野生菊属药用植物花序各组成部分显微特征研究



全 文 :不规则形。分泌细胞椭圆形或圆形。见图 5。
图 5 扁担藤茎粉末图(×400)
1.石细胞 2.分泌细胞 3.棕色块 4.草酸钙簇晶 5.木
栓细胞 6.草酸钙针晶 7. 导管 8. 纤维 (a. 木纤维 b.
韧皮纤维)
4 小结
扁担藤药材扁而宽,故称为“扁担藤”。根和茎
的显微特征表明,韧皮部均由韧皮纤维束及韧皮细
胞层层交互排列;叶的中脉有 8 个维管束散在;粉末
含有众多的石细胞及纤维。上述特征具专属性,可
作为扁担藤药材真伪鉴别的参考依据。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第二
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784.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下册.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77:174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
第五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01-302.
[4]云雪林,吴家其,胡成刚.布依药治疗风湿病初报[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5,(5) :20-22.
[5]戴斌,丘翠嫦,周丽娜. 广西恭城瑶族端午节传统药市
调查初报[J].中药材,1995,18(7) :334-339.
收稿日期:2013-01-08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2z226)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I04B04)
作者简介:杨俊(1961-) ,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和中药质量研究;Tel:0551-5169306,E-mail:1094704506@ qq. com。
安徽 5 种野生菊属药用植物花序各组成部分显微特征研究
杨 俊,镇兰萍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安徽省高校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1)
摘要 目的:探明安徽 5 种野生菊属药用植物花序各组成部分显微特征的差异,并探索与植物的分布和生态
环境的相关性。方法:对 5 种植物花序柄横切面进行切片观察;对总苞、舌状花和管状花表面毛茸进行比较研究;
对花粉粒超微形态比较观察。结果:5 种植物花序柄结构有显著差异,且与生态相关。外总苞片上非腺毛的形态差
异显著;但总苞片从外层至内层,非腺毛形态逐渐趋于一致,花序各部分表面毛茸形态从外至内有趋同的现象。不
同种间腺毛差异在大小上;每种内从总苞至舌状花、管状花腺毛逐渐增大,总苞外层至内层密度降低,而舌状花、管
状花上的腺毛密度增加。花粉粒的超微形态显示紫花野菊与其他种有显著差异;菊花脑与野菊间花粉粒形态有差
异。结论:花序柄组织结构、外总苞片表面的非腺毛形态差异可以作为菊属植物花序鉴别的重要依据;支持菊花脑
独立成种的分类方式。
关键词 菊属;花序;花序柄;表皮毛
中图分类号:R282.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13)06-0902-06
Study on Inflorescences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Wild
Medicinal Plants from Chrysanthemum Genus in Anhui
YANG Jun,ZHEN Lan-ping
(Anhui Key Laboratory of Modernized Chinese Material Medica,Department of Pharmacy,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disparities in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art of inflorescences of five wild
medicinal plants from Chrysanthemum genus in Anhui Province,and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s and
·209·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6 卷第 6 期 2013 年 6 月
DOI:10.13863/j.issn1001-4454.2013.06.018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ethods:The transverse sections of peduncles of the five Chrysanthemum species were observed;The surface
piles of the involucre,ray flower,and tubular flower were compared;The ultra-morphology of pollen was observed. Results:There were
evident differences,which were associated wi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among the structures of peduncles of the five species. The
morphology of non-glandular hairs on the external involucre presen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but the morphology of non-glandular hairs
tended to be similar gradually from the external to the internal layer of the involucre,and the morphology of surface piles of each part of
the inflorescences also tended to converge from the external to the internal. The disparities of glandular hairs among different species
were their sizes;As for each species,the size of glandular hairs grew bigger from the involucre to ray flower,and to tubular flower,the
density of glandular hairs decreased from the external to the internal layer of the involucre,while it increased on ray flower and tubular
flower. The ultra-morphology of pollen of C. zawadskii was distinc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species,and disparities of pollen
morphology also existed between C. nankingense and C. indicum. Conclusion:The structure of peduncles and the disparities in
morphology of non-glandular hairs on the surface of external involucre can serve as significant basis for differentiating the inflorescences
of Chrysanthemum plants. The categorizing of designating C. nankingense as an separate species is supported.
Key words Chrysanthemum genus;Inflorescence;Peduncle;Surface pile
安徽野生菊属(Chrysanthemum)植物有 5 种〔1〕:
野菊 C. indicum L. 、岩香菊(甘菊)C. lavandulifolium
(Fisch. ex Trautv. )Makino、菊花脑 C. nankingense
(Hand. -Mazz.)X. D. Cui、毛华菊 C. vestitum (Hemsl.)
Stapf、紫花野菊 C. zawadskii Herbich。野菊的头状花序
是著名药材野菊花,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平肝之效〔2〕;
岩香菊、菊花脑头状花序黄色,与野菊相似,在产地
作野菊花使用;毛华菊、紫花野菊花序大而白色,在
分布地区代替药材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清热解毒之功。菊属植物的形态变异较大,分布区
域重叠,存在种间类群的杂交,种的鉴定往往较困
难。对栽培药用菊花和野菊花的显微特征、生药学
研究以及花粉粒的扫描电镜观察等方面已有报
道〔3,4〕,前期对安徽 5 种野生菊属药用植物叶表皮
显微特征研究发现叶下表面显微特征存在较大差
异,且与植物的生长环境相关〔5〕,但对花序各部分
的显微特征研究笔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分别对
安徽 5 种野生菊属药用植物进行资源与生态环境调
查,开展了 5 种菊属药用植物花序柄横切面显微观
察、头状花序各部分表面特征研究和花粉粒超微形
态研究,以探明 5 种植物花序各部分显微特征的差
异,及其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为菊属药用植物的
鉴别与分类提供依据。
1 材料、仪器与方法
1. 1 材料 安徽野生菊属 5 种植物,均于 2012 年
秋季开花期在安徽不同产地采集。品种经安徽中
医药大学王德群教授鉴定,凭证标本存放于安徽中
医药大学标本中心,材料采集情况见表 1。
表 1 安徽 5 种野生菊属药用植物的采集信息
种名 采集地及生境 采集时间 经纬度 海拔 /m
野菊
Chrysanthemum indicum
合肥大蜀山向阳山地 2012 年 11 月中下旬 E117°10
N31°50
89 ~ 113
岩香菊
C. lavandulifolium
合肥市区公路边干旱坡地 2012 年 11 月下旬 E117°14
N31°52
24
菊花脑
C. nankingense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圃阴湿地 2012 年 11 月中下旬 E117°15
N31°51
34
毛华菊
C. vestitum
潜山县天柱山大龙窝向阳林缘 2012 年 10 月 17 日 E116°26
N30°43
650 ~ 1080
紫花野菊
C. zawadskii
黄山市黄山区丹霞峰、鳌鱼峰
山顶及峭壁
2012 年 11 月 1 日 E118°09
N30°08
1600 ~ 1800
1. 2 仪器与方法
1. 2. 1 花序柄横切面观察:每植物种随机选 6 株
植株,在新鲜头状花序下 1 mm 处切取 2 ~ 3 mm 的
花序柄,使用振动切片,切片厚度为 40 ~ 60 μm,间
苯三酚浓盐酸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横切面特征并
绘图。LEICA VT1200S振动切片机,Motic BA310 显
微镜,Motic Images Advanced 3. 2 拍摄软件。
1. 2. 2 总苞片、舌状花、管状花显微特征观察:随机
选取 6 株植物开放的头状花序,分别撕取总苞片外
层、中层、内层的下表皮制表面制片(总苞片 4 ~ 5 层
的,从外到内 1、2 层作为外层总苞,最内层作为内层
总苞片,中间1或2层作为中层总苞) ;分别选取1 ~2
朵舌状花、管状花,将舌状花和解剖展开的管状花花
冠分别进行整体封藏制片,观察显微特征并绘图。
·309·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6 卷第 6 期 2013 年 6 月
1. 2. 3 花粉粒超微形态观察:从干燥的头状花序
中随机选取开放的管状花,将花粉粒用双面胶固定
在样品盘上,离子溅射仪 2 次喷金镀膜后,扫描电子
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拍照。KYKYSBC-12 离子溅射
仪,KYKY-EM3200 扫描电子显微镜。
1. 2. 4 数据测量:非腺毛、腺毛测量:6 株植物分别
选 1 ~ 2 朵头状花序分别随机测量每层总苞片及舌
状花、管状花花冠中 20 个非腺毛顶部细胞的长度、
中间部位的宽度及非腺毛基部的长度,20 个腺毛顶
面观的长径和宽径。花粉粒测量:随机测量 20 个花
粉粒的极轴长、赤道轴长和刺间距,并计算极轴长
与赤轴长之比。
2 结果与分析
2. 1 花序柄横切面特征 5 种菊属药用植物花序
柄横切面结构一致,均为双子叶植物草质茎的次生
构造。为凹凸的类圆环,表皮细胞一列,壁厚,外被
角质层,有毛茸。皮层由数列细胞组成,外侧为厚
角组织,分泌道散在分布。维管束无限外韧型,数
个环列,韧皮部外侧具韧皮纤维或无,形成层不明
显,木质部导管径向单列。髓部明显。
5 种植物花序柄结构在厚角组织列数、皮层比
例、维管束数、韧皮纤维有无及数目上有显著差异
(见图 1 和表 2)。
表 2 安徽 5 种野生菊属药用植物花序柄特征
野菊 岩香菊 菊花脑 毛华菊 紫花野菊
厚角组织列数 /列 1 2 ~ 3 1 1 2 ~ 3
皮层比例 1 /2 2 /3 1 /2 1 /6 3 /8
维管束数 /个 8 5 ~ 6 8 13 ~ 15 17 ~ 18
韧皮纤维 /个 45 ~ 55 无 40 ~ 50 70 ~ 150 无
木质部比例 1 /4 1 /6 1 /4 1 /6 1 /8
叶迹维管束 /个 无 无 无 1 ~ 2 3 ~ 4
图 1 安徽 5 种野生菊属药用植物花序柄横切面简图
A. 野菊 B. 岩香菊 C. 菊花脑 D. 毛华菊 E. 紫花
野菊 Ep. 表皮 Co. 皮层 Ct. 厚角组织 P. 韧皮部
X. 木质部 Pf. 韧皮纤维 V. 叶迹维管束
2. 2 总苞、舌状花、管状花的表面毛茸特征 5 种
植物的多层总苞片中间绿色部分均有非腺毛、腺毛
分布,边缘膜质部分稀疏分布或未见分布。舌状
花、管状花上均有腺毛;非腺毛管状花上均未见,舌
状花上仅野菊、毛华菊、紫花野菊偶见而岩香菊和
菊花脑未见。
2. 2. 1 非腺毛:侧面观 T 形或 Y 形,顶端 1 个细
胞,两臂近等长或不等长至极不等长,顶面观呈长
梭形或长菱形,两端狭尖或锐尖,有的弯曲,下壁增
厚,两侧壁增厚或不增厚,基部较短,2 ~ 5 个细胞,
壁增厚。5 种植物间外总苞非腺毛有显著差异。见
图 2 和表 3。
2. 2. 2 腺毛:5 种菊属植物的总苞、舌状花、管状花
均有腺毛分布。腺毛侧面观近圆柱形或类圆锥形
(头形) ,8 个细胞两两成对排列,层层相叠,外被角
质层,膨起部分为质壁分离部分(角质层下间隙) ;
顶面观腺毛椭圆形或鞋底形,中间(基部)一对细胞
对合呈类圆形、圆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其长轴占腺
毛径长的 1 /2、2 /3或 3 /4,细胞壁增厚或增厚不明显。
5 种菊属植物腺毛的大小、顶面观中间(基部)
一对细胞的形状及其长轴占腺毛径长的比例等方
面存在差异(见图 2 和表 4)。紫花野菊、毛华菊腺
毛最大,菊花脑腺毛最小,相差近 1 倍,紫花野菊、毛
华菊为高海拔分布种,可能与高海拔风大分泌物散
失过快而植物加大分泌功能有关。
·409·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6 卷第 6 期 2013 年 6 月
表 3 安徽 5 种野生菊属药用植物总苞非腺毛显微特征
显微特征 野菊 岩香菊 菊花脑 毛华菊 紫花野菊
非腺毛侧面观
(短臂 ∶长臂)
外层总苞片 两臂不等长
(1 ∶ 1. 5 ~ 2)
两臂近等长或不
等长(1 ∶ 1 ~ 1. 5)
两臂不等长
(1 ∶ 1. 5)
两臂近等长
(1 ∶ 1)
两臂近等长
(1 ∶ 1)
中层 ~内层
总苞片
两臂极度不等长
(1 ∶ 3 ~ 4)
两臂极度不等长
(1 ∶ 3 ~ 4)
两臂不等长
(1 ∶ 2)
两臂极度不等长
(1 ∶ 3)
两臂极度不等长
(1 ∶ 3)
非腺毛顶面观 外层总苞片 长梭形,
两端狭尖
长菱形,
两端狭尖
梭形,
两端盾尖
长菱形,
两端锐尖
圆梭形,
两端圆盾
中层、内层
总苞片
长梭形,
两端盾尖
长梭形,
两端盾尖
梭形,
两端盾尖
长梭形,
两端狭尖
长梭形,
两端盾尖
非腺毛顶端
细胞长 /μm
外层总苞片 526. 0 ± 84. 4bc 486. 0 ± 80. 8c 324. 0 ± 47. 2de 568. 4 ± 49. 9ab 324. 6 ± 82. 9e
中层总苞片 511. 5 ± 67. 2b 493. 0 ± 58. 5c 283. 8 ± 44. 3e 627. 4 ± 102. 0a 342. 7 ± 57. 0d
内层总苞片 622. 0 ± 91. 1b 539. 4 ± 68. 2c - 782. 5 ± 101. 8a 442. 1 ± 107. 4d
非腺毛顶端
细胞宽 /μm
外层总苞片 34. 5 ± 4. 2cd 25. 9 ± 3. 8e 31. 0 ± 3. 9d 46. 4 ± 12. 4ab 40. 8 ± 12. 0bc
中层总苞片 35. 0 ± 4. 7b 27. 8 ± 4. 2cde 27. 4 ± 5. 9e 47. 6 ± 7. 5a 27. 8 ± 3. 2de
内层总苞片 34. 7 ± 2. 6cd 33. 2 ± 3. 4d - 43. 0 ± 6. 1a 34. 9 ± 8. 5bc
非腺毛顶端
细胞壁厚薄
外层总苞片 较厚 厚 较薄 较厚 菲薄
中层总苞片 较薄 较厚 薄 较薄 薄
内层总苞片 薄 较薄 - 薄 薄
非腺毛柄
部长 /μm
外层总苞片 54. 3 ± 11. 2cd 43. 4 ± 8. 2de 62. 5 ± 24. 4bc 84. 5 ± 33. 0a 38. 4 ± 11. 4e
中层总苞片 48. 5 ± 7. 1c 37. 9 ± 5. 7de 55. 2 ± 28. 6b 88. 5 ± 29. 9a 37. 3 ± 8. 9e
内层总苞片 37. 3 ± 11. 9bc 31. 9 ± 7. 1d - 70. 4 ± 15. 0a 35. 4 ± 8. 2cd
非腺毛密度 外层总苞片 密集 密集 稀疏 密集 稀疏
中层总苞片 稀疏 稀疏 稀少 密集 稀疏
内层总苞片 稀少 稀少 未见 稀疏 稀少
注:同一行不同字母表示数据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 05
表 4 安徽 5 种野生菊属药用植物总苞、舌状花、管状花腺毛显微特征
显微特征 野菊 岩香菊 菊花脑 毛华菊 紫花野菊
腺毛侧面观 总苞片、舌状花、
管状花
近圆柱形 近圆柱形 近圆柱形 近圆柱形 类圆锥形
腺毛顶面观 总苞片、舌状花、
管状花
椭圆形 长椭圆形 长椭圆形 椭圆形 鞋底形
腺毛大小 /μm 外层总苞片 长 80. 0 ± 4. 6
b
宽 49. 3 ± 5. 7bc
长 52. 8 ± 3. 8d
宽 36. 3 ± 7. 4de
长 46. 8 ± 2. 6e
宽 29. 3 ± 2. 9e
长 74. 0 ± 5. 2c
宽 46. 5 ± 2. 4c
长 86. 0 ± 9. 5ab
宽 52. 5 ± 6. 7ab
中层总苞片 长 91. 1 ± 10. 3
bc
宽 50. 3 ± 4. 2bc
长 67. 5 ± 6. 2d
宽 44. 1 ± 4. 9d
长 58. 8 ± 7. 8e
宽 35. 4 ± 5. 0e
长 85. 3 ± 9. 0c
宽 53. 6 ± 6. 1ab
长 93. 0 ± 7. 2ab
宽 49. 0 ± 5. 1cd
内层总苞片 长 104. 8 ± 7. 9
a
宽 58. 0 ± 4. 5ab
长 67. 8 ± 3. 2d
宽 41. 5 ± 4. 7d
长 96. 3 ± 5. 8bc
宽 57. 7 ± 4. 6b
长 94. 9 ± 4. 8c
宽 49. 6 ± 3. 1c
舌状花 长 93. 5 ± 8. 5
bc
宽 53. 0 ± 3. 5c
长 72. 0 ± 4. 4d
宽 42. 5 ± 5. 0de
长 61. 3 ± 3. 8e
宽 41. 3 ± 7. 1e
长 105. 8 ± 10. 2ab
宽 56. 8 ± 7. 9ab
长 102. 0 ± 7. 1b
宽 54. 3 ± 5. 1bc
管状花 长 87. 7 ± 8. 4bc
宽 52. 0 ± 5. 9cd
长 71. 8 ± 5. 8de
宽 49. 1 ± 3. 9de
长 67. 3 ± 5. 9e
宽 46. 0 ± 4. 0e
长 84. 1 ± 6. 8c
宽 53. 4 ± 4. 7bc
长 100. 4 ± 6. 2a
宽 58. 3 ± 5. 4a
基部一对细胞
顶面观
总苞片、舌状花、
管状花
类圆形、椭圆形 长椭圆形 椭圆形 类圆形、椭圆形 类圆形
基部一对细胞
长度占腺毛径
长的比例
总苞片、舌状花、
管状花
1 /2 2 /3 ~ 3 /4 2 /3 1 /2 1 /3 ~ 1 /2
注:同一行不同字母表示数据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 05
·509·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6 卷第 6 期 2013 年 6 月
图 2 安徽 5种野生菊属药用植物头状花序毛茸形态特征图
A. 野菊 B. 岩香菊 C. 菊花脑 D. 毛华菊 E. 紫花野
菊 1. 外总苞非腺毛顶面观 2. 外层总苞片非腺毛侧面观
3. 中内层总苞片非腺毛顶面观 4. 中内层总苞片非腺毛侧
面观 5. 腺毛顶面观 6. 腺毛侧面观
每种内腺毛从外至内(总苞外中内层、舌状花、
管状花)有变化,有以下共同特点:腺毛逐层有增大
趋势;腺毛密度从总苞外层到内层逐层稀疏,但舌
状花和管状花上密度增加。与分泌功能增强有利
于吸引昆虫帮助传粉的作用有关。
2. 3 花粉粒超微形态 5 种野生菊属药用植物花
粉粒扫描电镜观察,极面观 3 裂圆形,具 3 个萌发
沟,萌发沟较深。赤道面观呈长球状,萌发沟线形,
较长,几乎从一极抵达另一极,外壁表面具明显刺
状雕纹,刺锐尖,尖端无穴,刺周围及其他部位有深
度不等的穴。
5 种植物的花粉粒的超微形态有差异,体现在
大小、形状、刺的大小与密度及表面纹饰等。见图 3
和表 5。
3 讨论
3. 1 花序柄结构的差异显著作为药材鉴别的依据
5 种菊属药用植物花序作为菊花、野菊花入药均带
有少量的花序柄,前期对菊花、野菊花的鉴别主要
集中在总苞、舌状花及管状花的表皮毛特征上〔3〕,
本实验结果显示花序柄结构在维管束的数目、厚角
组织厚度、韧皮纤维的有无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提示花序柄特征作为花类药材的鉴别依据不失为
一种简便、直观的鉴别方法。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植物结构必然影响到生理
生态功能。花序柄结构的差异与植物遗传有关,与
植物分布的生态环境也有一定关系。5 种菊属植物
中野菊、岩香菊、菊花脑为中低海拔分布种,广布于
江淮丘陵;毛华菊、紫花野菊为中高海拔分布种,毛
华菊分布于皖西大别山区;紫花野菊在安徽仅分布
于皖南山区海拔 1 500 m以上的区域。维管束是植
物中具有输导和支持功能的复合组织。5 种植物中
紫花野菊及毛华菊为高海拔分布种,有报道在高海
拔的低温、大风环境中易造成植物的“生理干旱”〔6〕,
且该两种头状花序最大,也需要花序柄有较大的支
持力度,花序柄结构中紫花野菊与毛华菊的维管束
数目最多,增强了花序柄的输导和支持功能。分布
于植物地上部分幼嫩器官表皮以下的厚角组织,具
有支持兼保护功能,高海拔分布种紫花野菊与生长
于干旱环境的岩香菊厚角组织在 5 种植物中最厚。
3. 2 外总苞片表面非腺毛形态差异显著向内逐层
趋同 5 种间外总苞片表面非腺毛的形态差异较
大,可以作为种间的区别点及药材鉴别特征,与前
期报道叶片表皮毛茸的区别类似〔5〕。但从总苞外
层至内层,5 种植物非腺毛形态有一致的变化规律,
形态趋同,差异不明显,有以下 4 个变化特点:其一,
表 5 安徽 5 种野生菊属药用植物花粉粒超微特征
极轴长 /μm 赤道轴长 /μm P /E 刺间距 刺端 表面纹饰
野菊 34. 8 ± 1. 0cd 24. 1 ± 1. 1d 1. 5 ± 0. 1a 7. 7 ± 0. 7c 锐尖 刺基有浅穴,较少
岩香菊 31. 1 ± 1. 1e 22. 9 ± 0. 7e 1. 4 ± 0. 1bc 6. 7 ± 0. 5e 狭尖 刺基有深穴,较多
菊花脑 34. 6 ± 1. 3d 28. 1 ± 1. 5c 1. 2 ± 0. 1e 6. 8 ± 0. 7de 锐尖 刺基有浅穴,较少
毛华菊 39. 9 ± 1. 6b 30. 3 ± 1. 2ab 1. 3 ± 0. 1d 8. 4 ± 1. 0b 锐尖 刺基有浅穴,较多
紫花野菊 40. 0 ± 1. 7ab 30. 0 ± 1. 5b 1. 3 ± 0. 1cd 8. 9 ± 0. 7ab 狭尖 网格状雕纹和深穴,多
注:同一行不同字母表示数据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 05
·609·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6 卷第 6 期 2013 年 6 月
图 3 安徽 5 种野生菊属药用植物花粉粒超微形态
A. 野菊 B. 岩香菊 C. 菊花脑 D. 毛华菊 E. 紫花野菊 1. 赤道面观 2. 极面观 3. 表面纹饰
密度降低;其二,顶端细胞两臂由等长或不等长变
化为极度不等长;其三,顶端细胞宽度趋于一致、壁
厚度趋于一致、两端尖锐度趋于一致;其四,柄趋于
变短。植物器官的结构特征是对环境因子影响的
体现或植物对环境的适应〔6〕。外总苞片位于花序
外层而对环境适应性较明显,非腺毛形态存在较大
差异;花序从外至内对生态环境感应减弱,差异缩
小而表现出形态的趋同性。花及花序各层中毛茸
形态从外至内的趋同性是否是存于植物中的普遍
现象,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3 花粉粒超微形态与分类 花粉的形态特征受
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形状、大小、萌发沟及表面纹饰
等形态特征可为物种鉴别提供重要依据。鲁秀兰
等〔4〕对东北地区 9 种菊属植物花粉扫描电镜观察,
从花粉形态分类认为紫花野菊与岩香菊、野菊亲缘
关系较远。本实验观察的安徽 5 种野生菊属药用植
物中,以紫花野菊花粉粒具有明显的网格状雕纹和
深穴,显示与其他种有显著差异。且从分布看,紫
花野菊原分布区域为东北地区,跳跃分布于安徽皖
南山区 1 500 m 以上区域,可能与安徽菊属其他植
物的亲缘关系较远。
菊花脑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议〔5,7〕,本实验研究
发现 5 种植物中菊花脑的花粉粒极轴与赤道轴的比
值(P /E)最小,即花粉粒较圆,且其刺大而密;而野
菊(P /E)最大且刺小而稀疏,显示这 2 种花粉形态
有较大差异。前期对安徽 5 种菊属植物叶表面特征
观察发现菊花脑非腺毛、腺毛的形态、大小、气孔指
数等与野菊均存在显著差异〔5〕;结合本实验研究发
现菊花脑花序各部分非腺毛的形态、腺毛大小与野
菊也存在较大差异;支持将菊花脑作为菊属的一个
种的分类方式。
参 考 文 献
[1]安徽植物志协作 . 安徽植物志[M].第四卷.合肥:安徽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25-529.
[2]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 . 北
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92,295.
[3]徐娟华,奚镜清,中田俊弘 . 三种菊花的表面形态比较
鉴别[J].中药材,2001,24(11) :793-796.
[4]鲁秀兰,鲁军 . 东北地区菊属花粉比较形态学扫描电镜
观察[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27(3) :83-86.
[5]镇兰萍,杨俊,俞年军,等 . 安徽野生菊属植物叶下表面
的特征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2013,31(1) :99-106.
[6]王勋陵,王静 . 植物形态结构与环境[M].兰州:兰州大
学出版社,1989:108,105-138.
[7]戴思兰,陈俊愉 . 中国菊属一些种的分支分类学研究
[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7,15(1) :
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

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


氥氥

27-34.
《中药材》杂志为美国 IM /Medline收录期刊。
·709·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6 卷第 6 期 2013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