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三峡库区莴苣属和翅果菊属植物的分类研究



全 文 :第 23卷第 5期 西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Vol.23 ,No.5
2001年 10月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ct.2001
文章编号:1000-2642(2001)05-0425-04
三峡库区莴苣属和翅果菊属植物的分类研究
杨昌煦
(西南农业大学 园艺系 ,重庆 400716)
摘要:对产于三峡库区分俗称莴麻菜等的一类植物及其野生近缘种进行了分类研究。 这类植物分属莴苣属和翅果菊
属。莴苣属植物在三峡库区普遍栽培1 种及3 变种;翅果菊属植物栽培或野生有5 种及1 变种。同时报道了 1新种大
头翅果菊 , 1新变种羽裂莴麻菜 , 1新组合椭圆叶翅果菊。
关 键 词:三峡库区;莴麻菜;莴苣属;翅果菊属;大头翅果菊;羽裂莴麻菜;椭圆叶翅果菊
中图分类号:S 636.202.3      文献标识码:A
A TAXONOMICAL STUDY OF LACTUCA AND PTEROCYPSELA PLANTS
IN THE THREE-GORGES RESERVOIR AREA
YANG Chang-xu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Chongqing 400716 , China)
Abstract:Some lettuce-like leaf vegetables called ambiguously ”Womacai” are widely cultivated in the Three-Gorges Reservoir Area.A taxonom-
ical study was made of these plants and their wild relatives.They were found to belong to the genera Lactuca and Pterocypsela.One species and 3
varieties of Lactuca and 5 species and 1 variety of Pterocypsela were found to be cultivated or to grow wildly in this area.One new species , P.
lyrata , one new variety , L.sativa var.pinnata , and one newly classified combination , P.indica var.dentata , are first report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Three-Gorges Reservoir Area;womacai;Lactuca;Pterocypsela;P .lyrata;L.sativa var.pinnata;P.ondica var.dentate
  三峡库区除普遍栽培茎用莴苣(Lactuca sativa L.
var.angustata Irish ex Bremer)外 ,还有一类俗称莴麻
菜 、莴苣菜 、飞莴苣 、野莴苣 、六月莴麻菜 、刮乱菜 、四
季菜 、食不老等一类具乳汁 ,形似莴苣的食叶蔬菜(或
饲用植物),它们分布广 ,在不同地域和栽培条件下形
成许多品种和类型 。由于抗逆性较强 ,易栽培 ,产量
较高 ,食叶期长 ,是三峡库区一些地区农村 6 ~ 8月蔬
菜淡季的主要绿叶蔬菜。在过去种质资源调查中或
一些园艺系书刊上 ,均把它们划归莴苣(Lactnca sati-
va)之下或作含混不清的记载或不作记载[ 1] 。这无论
从广义的或狭义的莴苣属概念上讲都是不恰当的 。
菊科莴苣属 Lactuca L.是林奈 1753年根据头状
花序全部小花舌状 、黄色 、瘦果压扁 、淡褐色 ,每面有
4 ~ 6条细肋 ,顶端急尖成丝状长喙 ,喙长于或等于瘦
果 ,或瘦果压扁 、黑色 ,每面有 1 ~ 3条细脉 ,顶端急尖
成短喙 ,边缘有宽大薄翅的一类植物建立的一个属 。
1873年 ,G.Bentham 及 J.D.Hooker将 Cassini(1824)建
立的乳苣莴 Mulgelium ,K.F.Wallroth(1822)建立的岩
参属 Cicerbita ,A.Bunge(1851)建立的 Steptorhamphas
等属也归入莴苣属内 ,使其概念更为广泛 ,分类界线
混乱。1988年我国学者石铸结合对收藏于中国科学
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的大量莴苣属标本的整理并参
考欧亚地区植物志及论著 ,对该属进行订正。订正后
的莴苣属范围大大缩小 ,仅为瘦果压扁 ,淡褐色 ,每面
有 4 ~ 6条细脉 ,顶端急尖成丝脉长喙的一群植物 。
新建立的翅果菊属 Pterocypsela shih 与莴苣属亲缘关
系密切 ,但压扁瘦果黑色 ,每面有 1 ~ 3条细肋 ,顶端
急尖成粗短喙 ,瘦果边缘有薄翅 ,二者区别明显[ 2~ 3] 。
繱收稿日期:2001-05-14基金项目:“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6-014-02-03-01)作者简介:杨昌煦(1940-),男 ,重庆人 ,西南农业大学副教授 ,从事植物分类学和资源植物学研究。
DOI :10.13718/j.cnki.xdzk.2001.05.013
该文根据石铸的观点 ,对考察期间搜集的 44份
材料进行了2年的栽培观察 ,并结合调查采集以及藏
于西南农业大学植物标本馆的三峡库区莴苣植物标
本进行分类整理 ,提出三峡库区莴苣属及翅果菊属植
物的分类体系 ,为这类植物的认识和利用提供依据 。
1 莴苣属 Lactuca L.
1.1 属的特征
莴苣属 Lactuca L., Sp.P1.795.1753;DC., Prodr.
7:133.1838;Benth.in Benth.et Hook.f.Gen.P1.2:524.
1873;O.Hoffm.in Pflanzefam.4(5):371.1894.P.P.
1年生 、2年生或多年生草本 。叶分裂或不分裂。
头状花序同型 ,舌状 ,小 ,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 、
圆锥花序状分枝 。总苞果期长卵球形;总苞片 3 ~ 5
层 ,质薄 ,覆瓦状排列 。花托平 ,无托毛 ,舌状小花黄
色 ,7 ~ 25朵 ,舌片顶端截形 , 5齿裂。花药基部附属
物箭头形 ,有急尖的小耳;花柱分枝细。瘦果褐色 ,倒
卵形 ,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 ,压扁 ,每面 3 ~ 10条细肋
或细脉纹 ,极少每面有 1条细脉纹 ,顶端急尖成丝状
细喙 ,通常 2 ~ 4 倍长于瘦果 。冠毛白色 , 2 层 , 纤
细[ 4] 。
莴苣属与翅果菊属 Pterocypsela Shih 接近 ,但后
者瘦果边缘宽扁成翅状 ,果喙短而粗 ,二者区别明显。
莴苣属全世界约 75种 ,主要分布北美洲 、欧洲 、
中亚 、西亚及地中海地区 。我国有 7种 ,主产新疆 ,少
数分布到云南横断山脉。三峡库区栽培 1种。
该属植物有重要经济价值 ,如莴苣为欧美及亚洲
许多国家的重要蔬菜作物之一 。我国也普遍栽培 。
1.2 种的记述
(1)莴苣
Lactua sativa L.,SP.P1.785.1753;DC.,Proder.7:
138.1838;装鉴等 ,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 808.图
1305.1959;中国植物志 80(1):234.1997;中国高等植
物图鉴4:689.图6791.1975;Kitam.et Gould in H.Hara
et al., Enum Flowering P1.Nepal 3:32.1982;Shih in Act.
Physotax , Sin.26:283.1988;秦岭植物志 1(5):408.
1985.
1a.莴苣(原变种)
var.sativa
叶椭圆形 ,倒披针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瘦果每
面5 ~ 7条细脉纹 ,顶端急尖成丝状长喙 ,等于或长于
瘦果本体 。
我国各地广为栽培 ,亦有野生 ,原产地不详。莴苣
叶富含维生素A ,B1 ,B2 ,C和 P ,并含有相当丰富的铁 、
钙和磷等元素 ,作生菜用 ,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种子亦
可入药 ,主治乳房胀痛 、奶汁不下 、跌打损伤等症。
莴苣常被分为叶用及茎用两大类型 ,栽培品种甚
多 ,但在分类学上均以栽培变种处理 。三峡库区有如
下变种和新变种 。
1b.莴荀 莴笋(变种)
var.angustata Irish ex Bremer
茎用型莴苣 。茎粗状 ,髓发达。供食用与制酱
菜 。库区各地普遍栽培。
1c.长叶莴麻菜(变种)
var.longifolia Lam
叶直立开展 ,披针形 、长卵圆形 ,叶面平滑或皱
缩 ,绿色或紫绿色 。茎细短 。具白色乳汁 。三峡库区
分布较广 ,有圆叶 、紫叶 、尖叶等以下类型 。
圆叶莴麻菜:俗称莴麻菜 、刮刮菜。
叶长椭圆形 ,倒卵形 ,倒卵状椭圆形 ,顶端圆钝或
急尖 ,叶缘波状 ,叶面平滑或皱缩 ,黄绿色至绿色 。9
月至次年2月播种 ,收获期 11月至次年 5月 ,每株 1
次可剥叶 3 ~ 5片。
巫山 、巫溪 、奉节 、云阳 、开县 、万州 、忠县 、酉阳 、
黔江 、丰都 、涪陵 、南川 、梁平 、垫江等地有栽培 。
紫叶莴麻菜:俗称红莴麻菜 、紫叶莴苣。
叶椭圆形 、长椭圆形 、倒卵形 、长倒卵形 ,叶缘波
状 ,叶面皱缩 ,紫绿色 ,顶端钝或急尖。9 月至次年 2
月播种 ,收获期 11月至次年 5月 ,每株 1次剥叶 4 ~ 5
片 ,6 ~ 7月开花结果。
云阳 、丰都 、酉阳 、南川等地有栽培。
尖叶莴麻菜:
叶披针形 ,叶缘波状 ,叶面皱缩 ,顶端长渐尖 ,绿
色或绿紫色 。9月至次年 2月播种 ,收获期11月至次
年 5月 ,每株 1次剥叶 4 ~ 5片。
酉阳 、黔江 、丰都 、南川等地栽培 。
1d.羽叶莴麻菜 莴麻菜(新变种)
var.pinnata C.X.Yang , var.nov.
A var .sativa foliis irregulariter pinnatipartitis.bene
differt.
Chongqing(重庆):Fentdu(丰都)Gaojia zhen(高家
镇)alt.200 m ~ 250 m., C.X.Yang(杨昌煦), 971037
(Tykus.SWAU);Yunyang(云阳), Longjue(龙角), alt.
200 m., C.X.Yang 9801;Hubei(湖北);Xingshan(兴
山), alt.650 m.,C.X.Yang(杨昌煦)H 9701。
该栽培变种与原变种区别在于叶羽状深裂。该
变种每年11月至次年 2月播种 , 1月至 5月收叶 ,每
426 西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2001年10月
株1次剥叶 4 ~ 5片 。
1e.皱叶莴苣
var.crispa L.
叶圆形 ,皱缩 ,彼此抱卷成甘蓝式叶球 ,见于彭水
等地栽培 。
2 翅果菊 Pterocypsela Shih
2.1 属的特征
翅果菊属 Pterocypsela Shih , in Act , Phytotax.Sin.
26:385.1988;中国植物志 80(1):225.1997.———Lac-
tuca L.sect.Pterachaenium Kitam.in Act.Phytotax.et
Geobot.B:237.1937 ,nom pterachaenia Lipsch.,1939 , pro
gen.———Lactuca L.subgen pterachaenium (Kitam)Kirp.
in F1.IRSS 29:291.1964.
1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叶分裂或不分裂 。头状
花序同型 、舌状 、较大 ,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 、圆
锥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 。总苞卵球形 ,总苞片 4 ~ 5
层 ,向内层渐长 ,覆瓦状排列 ,全部总苞片质地厚 ,绿
色。花托平 、无托毛 。舌状小花9 ~ 35朵 、黄色 ,极少
白色 ,舌片顶端截形 ,顶端 5齿裂 ,喉部有白色柔毛。
毛药基部附属物箭头形。花柱分枝细。瘦果倒卵形 、
椭圆形或长椭圆形 ,黑色 、压扁或棕红色 、黑褐色 、黑
棕色 ,边缘有宽厚或薄的翅 ,顶端有粗短喙 ,极少有细
丝状喙。冠毛 2层 ,白色 、细 、粗糙[ 4] 。
分布东亚及南亚地区 。约 7种 ,我国全产 。三峡
库区 5种 ,其中有 1新种 。
2.2 分种检索表
1.瘦果每面有3条细脉 ,叶不分裂
1.高大翅果菊 P.elata (Hemsl.)Shih
……………
…………
1.瘦果每面有1条细脉 ,叶分裂或不分裂。
 2.果喙粗短 ,长 0.5mm~ 1.5mm 。
  3.叶不分裂或下部叶偶有分裂 、叶线形 、线
状长椭圆形 、长椭圆形 、披针形或倒披针
状长椭圆形
2 、翅果菊 P.indica(L.)Shih
……………………………
………
  3.叶不规则或规则羽状分裂
   4.叶二回羽状分裂 、顶裂片狭线形 、披针
形 、线状长椭圆形;果喙长 0.5 mm ~
1.0 mm;花黄色
3.多裂翅果菊 P.laciniata(Houtt.)Shih
………………………
   4.叶大头羽状分裂 、顶裂片宽大 ,不为上
述形状;果喙长 1.5 mm;花白色
4.大头翅果菊 P.lyrata C.X.Yang sp.nov.
……
 2.果喙细丝状 ,长 2.0 mm~ 2.8 mm;叶羽状或
倒向羽状深裂或全裂………………………
… 5.台湾翅果菊 P.formosana(Maxim.)Shih
2.3 种的记述
1.高大翅果菊
Pterocypsela elata (Hemsli .)Shih in Act.Phytotax.
Sin.26:385.1988;安徽植物志 4:639.1991;郑重 ,湖北
植物大全 444.1993;中国植物志 80(1):227.1987.—
Lactuca elata Hemsl.in Journ.Linn.Soc.Bot.23:481.
1888;S.Y.Hu in Quart Journ.Taiwan Mus.20(1-2):
19.1967;贵州植物志 9:366.1989.———Lactuca rad-
deana Maxim.var.elata (Hemsl.)Kitam.in Journ.Jop.
Bot.21:52.1941;S.Y.Hu in Quart.Journ.Taiwan Mus.
20(1-2):26.1967;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4:690.1975.
该种以叶不分裂 、瘦果每面有 3条细脉而与其他
种区别 。
生海拔 500 m ~ 2150 m 山谷或山坡林缘 、林下 、
灌丛中或路边。我国吉林 、辽宁 、山东 、河北 、河南 、陕
西 、甘肃 、安徽 、浙江 、福建 、江西 、湖北 、湖南 、四川 、云
南 、贵州。俄罗斯远东地区 、朝鲜及日本有分布。模
式标本采自浙江宁波 。
贵州等地以全草入药 ,味辛 、性平 、可清热解毒 、
祛风除湿 、镇痛。治风湿关节痛 、风寒咳嗽 、毒蛇咬伤
等 。嫩茎叶可蔬食。
2.翅果菊
Pterocypsela indica(L.)Shih in Act.Phytotax.Sin.
26:387.1988;安徽植物志 4:637;中国植物志 80(1):
229.1997.—Lactuca indica L.,Mant.278.1771;Nakai in
Bull.Nat.Sci.Mus.Tokyo 31:121 ,1952;刘慎谔等 ,东北
植物检索表 436.1959;侯宽昭等 ,广州植物志 555.
1959;裴鉴等 ,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 809.1959;S.Y.
Hu in Qnart.Journ.Taiwan Mus.20(1-2):22 , 1967;贵
州植物志 9:366.1989.—Lactuca brevirostris Champ.in
Hook.Journ.Bot.Kew Gard.Micc 4:237.1852:海南植物
志 3:425.1974.
2a.翅果菊(原变种)
Pterocypsela indica(L.)Shih var.indica
该种全部茎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 ,边缘大部全缘
或仅基部或中部以下边缘有小尖头或稀疏锯齿或尖
齿 ,或下部叶偶有分裂 。瘦果具长 0.7 mm ~ 1 mm 稍
粗或细的喙 。
广布于三峡库区各区县。生海拔200 m ~ 1200 m
山地草地 、田间 、山谷及山坡林缘 、林下 、灌丛中 ,野生
或栽培 。吉林 、北京 、河北 、陕西 、山东 、江苏 、安徽 、浙
江 、江西 、湖北 、湖南 、广东 、海南 、贵州 、四川 、云南 、西
427第 23卷第 5期      杨昌煦等 三峡库区莴苣属和翅果菊属植物的分类研究
藏;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 ,日本 、菲律宾 、印
度尼西亚及印度有分布或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尼西亚瓜哇。
为家畜 、家禽及鱼的优良饲料及饵料。每年刈割
2 ~ 3次后每hm2可收“种子”750 kg~ 900 kg。根或全草
入药。全草味甘 、性平 ,能清热解毒 、滋阴润燥。治气
弱自汗 、慢性阑尾炎 、产后瘀血腹痛 、瘀血 、血崩 、子宫
颈炎等。概含山莴苣素(Lactua)及莨菪碱 ,性苦寒 ,有
小毒 ,可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 。嫩茎叶亦可蔬食。
2b.椭圆翅果菊 飞莴苣(忠县 、万州 、开县 、黔
江 、涪陵)、苦麻菜(云阳)、莴麻菜(巴东)、尖叶莴麻菜
(开县)、飞莴麻菜(开县)。
var.dentata (Kom.)C.X.Yang comb.nov.———Lac-
tuca sativa L.var.dentata(kom.)Chu in 东北植物检索
表438.1959.nom.nud.
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全部茎叶椭圆形或长椭圆
形 ,叶缘有不规则的疏生大牙齿或三角形锯齿 ,或仅具
稀疏尖头小齿。瘦果具长 0.5 mm 的粗短喙。生海拔
200m ~ 1200 m路边 、田间 、山坡草地 、林边及灌丛中。
国内外分布与用途均同原变种 。
3.多裂翅果菊 蚕桑草(万州)、鸭子食(酉阳)、
四季菜(梁平 、酉阳)、莴麻菜(忠县 、开县)、飞莴苣 、
“刮刮”菜 、野莴苣。
Pterpcypsela laciniata(Hoult.)Shih in Act.Phytotax.
Sin.26:388.1988;安徽植物志 4:638.1991 ,中国植物
志 80(1):230.1997.—Prenanthes laciniata Houtt.in
Nat.Hist.10:381.1779.—Lactuca laciniata (Hoult.)
Makino in Bot.Mag.Yokyo 17:88.1903;S.Y.Hu Quart.
Journ.Taiwan Mus.20(1-2):24.1967.—L .indica L.
var.laciniatis(Hemsl.)Ling in Contr.Inst.Bot.Nat.Acad.
Peiping 3:187.1935.
该种的主要特征是:叶规则或不规则二回羽状深
裂 ,侧裂片 1 ~ 6对或更多 ,顶生裂片狭线形 、披针形 、
线状长椭圆形 。瘦果顶端急尖或渐尖成 0.5 mm ~
1.0 mm粗或稍粗的喙 。
生海拔 200 m ~ 1400 m栽培或野生于山谷 、山坡
林缘 、灌丛 、草地及荒地 、田间。黑龙江 、吉林 、河北 、
陕西 、山东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河南 、湖南 、
广东 、四川 、云南 、贵州;朝鲜日本有分布 。模式标本
采自东亚 。
该种栽培类型叶片变异很大 ,从不规则或规则浅
裂至深裂各种类型均有 ,叶脉也具紫色和白色两种类
型 ,其嫩叶供蔬食 ,为库区一些农村蔬菜淡季常见的
绿叶菜。也为家禽 、家畜和鱼的优良饲料及饵料。酉
阳苦竹 3组栽培的“四季菜” ,作鱼饵料 ,每 20天刈割
1次 ,一年四季均可栽培 。全草及根亦可药用。根含
莴苣苦内脂(Lactucin)及少量茛菪碱 ,可清热解毒 ,活
血化瘀 ,主要用于消炎 、止血。
4.大头翅果菊(新种) 六月莴麻菜(六阳)、四季
菜(黔江 、酉阳)、良种莴苣(彭水)、莴麻菜(开县)、刮
刮菜。
Pterocypsela lyrata C.X.Yang sp.nov.
1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粗壮 ,萝卜状 ,分枝或
不分枝 。茎单生 、直立 、粗壮 ,高 1.5 m ~ 1.8 m;上部
圆锥花序状分枝 ,全部茎枝光滑无毛。基生叶卵圆
形 ,叶片基部渐收窄成带翼长柄 ,叶生长 15 cm ,宽 11
cm;茎生叶大头羽状深裂 ,长达 35 cm ,宽达 15 cm ,无
柄 ,基部扩大成耳状半抱茎 。顶裂片宽大 ,半圆形 ,顶
端圆钝或急尖 ,侧裂片 1 ~ 5 对 ,最上 1对裂片较大 ,
向下裂片渐小 ,分枝下部叶不分裂。全部叶边缘具稀
疏尖头小齿 ,两面无毛 。头状花序多数 ,在茎枝顶端
排成圆锥花序 。总苞果期卵球形 ,长 1.8 cm、宽 9
cm;总苞片 4 ~ 5层 ,外层卵形或宽卵形 ,长 2 mm ~ 4
mm ,宽 2 mm~ 2.5 mm ,中内层长 ,披针形 ,长 20 mm ,
宽 3 mm ,全部总苞片顶端急尖或钝 ,边缘或上部边缘
染红紫色。舌状花 20 ~ 23(25)朵 、花冠白色 。瘦果椭
圆形 ,压扁 ,棕黑色 ,长 3.5 mm ~ 4 mm ,宽 2 mm ,边缘
有宽厚的翅 ,每面有 1条高起的棱 ,顶端急尖或渐尖
成长 1.5 mm较细的喙 。冠毛 2层 , (下转第 431页)
428 西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2001年10月
POD同工酶第 2条谱条变窄 ,其活性受到一定的抑
制 ,但随着贮藏时间延长 ,其同工酶谱带变化不大 ,也
未出现新的同工酶谱带。
2.5 A-型保鲜剂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纤维素酶是组织软化及细胞解体过程中起重要
作用的一种酶 ,其活性的增加具有促进果皮纤维素降
解 、微管组织解体 、细胞结构破坏 、增加组织通透性等
作用 。垫江白柚纤维素酶活性在贮藏初期相对较高 ,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 ,至 30天时出现一
活性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后期纤维素酶略有上升 ,经
过A-型保鲜剂处理 ,可明显降低贮藏中前期纤维素
酶活性 ,但对其酶活性变化进程影响不大 ,只是在贮
藏后期略有一微弱活性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同耐贮
沙田柚的纤维素酶活性变化规律一致 ,说明纤维素酶
活性与果实汁胞粒化过程有着切关系。
3 讨论
柑桔果实粒化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标
志着柑桔组织的衰老 ,垫江白柚易发生粒化现象同其
较厚的果皮以及果肉的生理活性与代谢水平密切相
关 ,尤以 POD 及纤维素酶活性为主要的调控因子 。
果实衰老时 ,POD酶活性趋于下降 ,导致清除过氧化
物毒害能力减弱 ,从而导致膜脂过氧化加剧 ,丙二醛
(MDA)的累积 ,致使粒化发生程度加剧。A-型保鲜
剂可使柚果皮果肉 POD酶活性维持相对较高水平 ,
从而有利于延缓或减轻柚果汁胞粒化 ,另外可降低纤
维素酶相对活性 ,有利于维持细胞的完整性 、致密性 、
延缓组织衰老 ,从而减轻汁胞粒化的发生程度 。
参考文献:
[ 1]  陈昆松 , 张上隆 ,李方.胡柚果实采后枯水的研究[ J] .园
艺学报 , 1995 , 22(1):35-39.
[ 2]  莱谢姆 Y.Y.胡学玉译.植物衰老过程和调控[ M] .沈
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 1990.
[ 3]  Caik et al Hormonal regulation of physiological disorder and
cell content transfer of pulp in stasuma orange[ J] .Acta Hort ,
1989 , (239):435-438.
[ 4]  文泽富 , 黄国评 ,谢永红.柚果实采后枯水与过氧化物酶
关系的研究[ J] .西南园艺 , 1998 , 26(3):3-6.
(上接第 428页)白色 ,长 8 mm 几单毛状 。花果期 8
~ 11月 。
与多裂翅果菊接近 ,但该种叶大头羽状深裂 ,顶
裂片宽大成半圆形 ,顶端圆钝或急尖。小花白色。瘦
果具长1.5 mm 的喙 。容易区别。
该种广泛栽培于云阳 、开县 、酉阳 、黔江 、彭水 、武
隆 、南川等地海拔 800 m 以下地区 ,为 6 ~ 8月蔬菜淡
季常见的绿叶菜 ,每年 3 ~ 5月播种 , 5 ~ 9 月采收叶
片 ,每株 1次可剥叶 4 ~ 5片。
5.台湾翅果菊(台湾莴苣)
Pterocypsela formosana (Maxim.)Shih in Act.Phyto-
tax.Sin.26:389 , 1988;安徽植物志 4:637.1991;———
Lactuca formosana Maxim.in Bull.Acad.Sc.st.Petersb.
19:525.1874;裴鉴等 ,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 809.
1307.1959;S.Y.Hu in Quart.Journ.Taiwan Mus.20(1-
2):20.1967;H.L.Li ,F1.Taiwan 4:895.1978;秦岭植物
志406.1993。
该种的主要特征:果喙细丝状 ,长达 2.8 mm。叶
羽状深裂或全裂 ,或倒向羽状深裂或全裂 。
生海拔 200 m ~ 1200 m 的山坡草地 、田边 、路旁 、
灌木丛中。陕西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台湾 、
河南 、湖北 、广东 、广西 、云南 、四川 、贵州有分布 。模
式标本采自台湾 。
嫩茎叶作野菜食用 ,亦可作饲料。根及全草可药
用。性苦寒 ,有小毒 ,可清热解毒 ,祛风湿 ,治扁桃体炎、
乳腺炎 、风湿性关节炎 、疮毒痈肿 、痔疮 、毒蛇咬伤等。
参考文献:
[ 1]  曹永生.中国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地理分布图集[ M] .北
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5.2-5 , 364.
[ 2]  石铸.菊科莴苣属订正及亚洲大陆菊科二新属[ J] .植物
分类学报 , 1988 , 26(5):382-393.
[ 3]  石铸.菊科莴苣属订正及亚洲大陆菊科二新属(续)[ J] .
植物分类学报 , 1988 , 26(6):418-428.
[ 4]  中国科学院 , 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97 , 86(1):226-238.
431第 23卷第 5期     曾顺德等 A-型保鲜剂对白柚汁胞粒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